《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是一本由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4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美国特色”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创建与发展既是时代的写照,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故事。它是一座“观念”先行的博物馆,在创建者们雄心勃勃地想要建设自己国家的博物馆时,他们既无场地,也没有一件藏品。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大都会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一座百科全书式的世界级博物馆。
大都会博物馆热衷于宣传自己的“信条”,认为人人天生具有爱美潜质,博物馆的任务是通过展示、讲解培训并改善这种与生俱来的美感。现任馆长托马斯·坎贝尔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的《导言》中提到,该馆在拥有第一件藏品以前就有的一个观念:“艺术可以使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上进,可以促使个人信念擢升,可以帮助工业及制造业进步,可以使向善的理念实现;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和道德前提。”(坎贝尔,15)这点可以在大都会博物馆于1870年制定的博物馆宪章中得到印证,它明确了该馆的宗旨:“鼓励并推动美术研究、艺术生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普及艺术相关的知识,进而向公众提供艺术指导与娱乐”,(汤姆金斯,27)又出于对于艺术的严肃性的考虑,1908年大都会博物馆的董事们决定修改宪章,最终投票决定删除了“娱乐”一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创建之时,就确立了“教育”的重要性,这既是出于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痛心疾首”,也是创建们希望建立从根本上有别于欧洲模式的艺术博物馆的努力。南北战争之后,有教养的纽约市民遭到了巨大打击,社会上弥漫着沉沦堕落的气氛,生活的丑陋阴暗面越来越难以被人无视,报纸上充斥着公共和私人丑闻,纽约成为整个国家道德、精神堕落的写照(参阅汤姆斯金,11~18)。尽管在物质上得到了保障,但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新贵渴望与文化融合,生意人阶层对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一些人开始集结起来。波士顿美术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均是成立于1870年,这些博物馆都非常强调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和社会改良。博物馆要成为普及教育的工具,在最初,它的基本功能是社会和道德教育,之后才是审美教育。这与典型的欧洲博物馆的情形很不一样,在欧洲,皇室的捐赠和战争的掠夺,催生出广为流行的贵族鉴赏风气,博物馆是贵族的“俱乐部”,普通民众并没有机会成为艺术殿堂里的常客。
创建之初,董事会曾寄希望于市民的支持。他们推行付费会员制,收取一定的门票,为维持博物馆的运行筹集资金。市民的吝啬让董事们感到失望,但博物馆一方没有放弃努力,一直在为吸引观众而努力。大都会的开放时间也在调整,在夜间开放的试验失败之后,管理者抵住了压力,于1889年开始实行周日开放,使得观众人数和观众群体都发生了大的变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7任馆长托马斯·霍文曾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把大都会博物馆打造成人民的文化天堂,其中充满乐趣和庆典活动。博物馆应该是一座一目了然的图书馆,能给人们带来最大可能的兴奋和思辨。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最能代表公共教育的机构。” 现如今,公众教育仍然是大都会博物馆最重要的投入之一,展览、讲座、公共活动、出版等项目始终体现着推广教育的理念,它的确成为了美国式博物馆的典型代表。
博收广采:人类文化之展示
翻阅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的读者一定会感慨大都会收藏之“杂”。这座博物馆藏品类型不仅有传统的绘画、雕塑等作品,还包括武器、盔甲、乐器、时装、摄影等等物件;它们来自世界各地,时间跨度从古到今,并仍然在进行着更新。这显示着大都会博物馆要将自己打造成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的雄心,它要成为世界文化展示的殿堂。尽管是一座“世界性的博物馆”,它也充分展现着美国特色,体现着要为美国艺术家做点事的初衷。大都会博物馆也是美国首家系统、大规模收藏美国装饰艺术的主要博物馆(据说,大都会博物馆的创建者们从未想过要收藏美国早期的艺术和工艺品,直到二十世纪初期这种做法才提上议程大都会博物馆的古代艺术藏品)。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最早的一批藏品,得益于业余考古的发现,首任馆长切斯诺拉便是一位精力充沛的考古狂。除此之外,博物馆的成功策动,让当时的新贵们认为“将自己的珍藏的作品捐赠或遗赠给大都会博物馆是一种时尚”。建馆之初,博物馆对待捐赠是来者不拒,直到规模和数量过于庞大,才提高了对藏品质量和条件的要求。政府资助、私人赞助、捐赠遗赠、拍卖购买是该馆馆藏的主要来源。在展示方式上,大都会也是走在前沿,家具展示、房屋结构整体展示的实践都开始得非常早。
在馆藏方面,大都会今年抛出的“大新闻”无疑是博物馆即将拍卖500多件中国瓷器,引发了业内人士对中国古董热是否要消退的猜疑。实际上,对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来说,藏品淘汰是博物馆运行的一部分。除了拍卖、出售之外,淘汰还以与其他博物馆交换、互赠等形式进行。大都会博物馆的建筑所有权虽然在政府,但藏品的所有权是归董事会所有,因而董事会有权决定藏品的去留。上世纪五十年代,淘汰藏品还是秘密进行,董事会成员认为大都会博物馆不应明目张胆地搞出售、交易和交换艺术品之类的活动,到了七十年代,淘汰藏品的次数越发频繁,主要是当时的馆长托马斯·霍文的馆藏理念的转换,他认为“决定伟大艺术博物馆的是质量,而非数量”(霍文,285),藏品淘汰也成为博物馆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
指南:不止是导览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藏之外,注重对藏品的研究也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重要特色之一。尤其是在托马斯·霍文在任的十年,加大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投入,这一传统被延续下来。托马斯·坎贝尔认为,“若无对藏品的理解和诠释,我们就和一间托管保护珍宝的仓库并无二致”。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官方主页上,人们能够看到诸多藏品的信息,还有很多专门研究的电子书可免费下载。而由该馆各部分通力合作编著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也是让观众一览大都会博物馆馆藏与研究的极好的普及读物。
大都会博物馆建馆一百多年,从一无所有到藏品琳琅满目,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如今,它俨然已经成为纽约的文化地标之一,是很多游客的必经站。它体量大,藏品繁杂,观众数量也很庞大。吸引观众的成功同时也给参观者造成了很多困扰,它很难继续保持一种“肃静神庙和艺术圣地的形象”。“纸上博物馆”当然不能取代实际游览,但是比起喧嚣拥挤的现场,纸上游历或许更能给我们带来“静观”的可能性。大都会博物馆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藏品,而这本指南也绝不仅仅是一份导览手册。在亲临其地之前,做一点功课也好,像要了解它的馆藏特色也好,进行一番细节揣摩与沉思也好,不妨从这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开始。
参阅书目:
卡尔文·汤姆金斯,《商人与收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记》,2014
托马斯·霍文,《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2015
何慕文,《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2015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美国特色”汇总
1、
艺术作品鉴赏从来都是很主观的,哪怕学再多的美学原理,也只是提高鉴赏水平,但对艺术品的感受依然是个人喜好。专业的艺术家应用审美原理来评判一件艺术品的高低,但是喜好更多是自我的一种表达。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个同为学艺术的同事说说过一个故事,他说在学校得过最高分的作品是一个木雕作业。
艺术生找素材时是最纠结的,当时为了应付作业,一度苦苦寻找天日都没有找到适合的。有一天傍晚和同学去学校小树林散步,看到一个形状奇特的树根。这竟然让他突发灵感,把树根捡回来,进行材料改造,重新构思赋予它艺术的想象,作业交了后,竟然脱颖而出,还成那年系里最优秀的作品。如今依然放在学院的优秀作品展馆中。
用他的说法说,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树根,他仅仅是把多余的地方除掉了,然后用艺术的手段给它配上艺术的语言,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有些出乎意料外。
对艺术评选来说,往往创意要比美学更加重要,或者说创意占的比重更大。各艺术类比赛的情况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这些比赛选出来的作品,往往会是一些哗众取宠的作品。
可是能流传下来的作品,经过历史的洗礼,能放到博物馆里作品才是真正回归到艺术水平本身,也是最能体现艺术价值的。
这些日子一直在精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这本书,无论是从质量或者内容的份量甚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三):一本編印精到、性價比高的指南
拿到《大都會博物館指南》這本書,厚厚的一冊,全彩軟精裝,印刷和裝幀質量都能令人滿意,圖版清晰,色彩比較準確,看得出是精心調校的。每頁版面的編排錯落有致,約有一半版面是一頁一張圖佈局,部份圖片整版出血印製,感覺比較不錯。不禁讓我又想起了在大都會博物館宏大的展廳裡徜徉的情景。“仰涉上清,足迷雲氣,翹瞻閬苑,目眩星辰”這句話忽然蹦到了腦海裡,這是清代丁觀鵬在《中秋帖》卷后補圖上題寫的句子,用來形容在這座百科全書式博物館令人眩暈的大小展廳里,觀看巨量展品的感覺似不為過。
因為參觀該館慶祝亞洲部成立一百周年古代書畫展覽的緣故,今年4、5月間赴美,其中在大都會博物館前後看了九天,但仍然感覺意猶未盡,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這個遺憾。
与大英博物馆相比,大都会博物馆是由社会集资、捐贈,而運轉不受政府干預的,雖然成立較晚,但迅速壯大,藏品蔚為大觀,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據該書的館長介紹,這本书是該館三十年来首次更新的指南,精选600余件作品,由十七個展览部门共同精心編寫的。所选作品涵盖了六千年来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若結合本人現場觀看的印象看,感覺挑選比較精當。
其他藝術門類本人接觸不多,若從稍微關注些的古代書畫部份來看,其編輯質量不錯,感覺編者比較嚴謹。
一是對於作者的確定比較客觀。如《照夜白圖》,注明為“據傳畫家為韓幹”是比較客觀的,而很多書上都當做韓幹真筆。其實這是一件具有唐代風格的作品,畫面的白馬是唐玄宗的戰馬,形態豐肥,仰首嘶鳴似要掙脫韁繩。但細看原作,畫技並不算高超,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趙佶題字的絹本《牧馬圖》相較區別較大。畫面有三處押字,右上南唐李煜的押字與公認的《江行初雪圖》上的押字相比區別明顯。左上“彥遠”的押字多認為是唐代張彥遠手筆,但張彥遠的書風是否如這裡體現的顏體面貌,值得探究,雖然沒有張氏筆跡傳世,但從《法書要錄》張氏自述和時代風尚來看,他的書風應該是鍾繇、二王等人的魏晉風格,而不太會是張氏出生時去世才31年的顏真卿的風貌。左下米芾的“芾”字押書也比較軟弱,似是後添。再從印鑒、紙張等其他角度考察,個人覺得這件作品上限最多是南宋。
另外《夏山圖》也是注明“據傳畫家為屈鼎”,這件經學者方聞以圖像學分析和仔細研究文獻,認為是北宋畫家屈鼎的作品,獲得較多的認同,惜無作者名款,標示“據傳”字樣是認真負責的。
照夜白圖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四):态度是什么样的,它的美术馆就是什么样的
15年圣诞节的时候我去了纽约,每天都缠着我纽约的朋友带我去看美术馆。在我印象里,美国的美术馆似乎汇集了世界各地他们抢来的珍奇艺术,像个没文化的土老板一样什么东西有名值钱,什么就要来一套。我猜想,他们美国本土的艺术作品,大概在波普艺术出现之前就是一片空白。
可惜西方圣诞节就意味着亲友团聚商铺歇业,短短几天的逗留,一半时间美术馆都大门紧闭。最后,我只捞得到参观了个MOMA和THE NEW MUSEUM,这才改变了我对美国艺术,和美国美术馆的一些偏见。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说,无论是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古根海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几个纽约最为重量级的美术馆都处于极其繁华的商业中心,顺手逛个街的功夫就走到了美术馆。美术馆外街道上的车辆不耐烦地鸣着笛,街道上的行人一言不发地一个个快步超过你的身旁。这些美术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和那些精品酒店、豪华商店一样并立在街旁,成为人声鼎沸的曼哈顿城中最与世无争、最具有文化沉浸力量的一个地方,但你却丝毫不觉得它看起来太突兀。
相比欧洲国家的美术馆们,建筑师们无一例外地需要在那些重量级的美术馆门口放上个宽阔的大广场。你可以老远地就在广场的那头就看到美术馆了,它郑重其事地在遥远的地方静候你的光临,等待你疾步穿越光秃秃的广场,赶走不停扑街的鸽子才能跨入美术馆的大门。
或者有些美术馆的地理位置极其偏远,选址在连留学生都不肯付底价房租的荒郊野岭里。
那些静谧的林荫道,洋气的小公园,安静的小马路,它们都是游客们走向美术馆的红毯。但也只有在纽约的美术馆,身处闹市区的它好像是行色匆匆的纽约市民紧锣密鼓的人生规划中的一站。
在《金翅雀》的开头,小男孩的妈妈就在被学校老师叫去告状的途中决定去趟大都会博物馆散散心。小男孩描述她的母亲总是在下班的时候,心情忧伤的时候就来大都会博物馆坐着看画。那些站在街边的博物馆们,它们让你觉得那些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们,没有那么高高在上,反而是和你买衣服吃饭一样,是你生活中最朴素的一件事。
如果再从美术馆的内容来看的话,你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美国人。米兰的美术馆一个劲地想展现自己先锋的一面;而巴黎的卢浮宫,一旦踏进去就仿佛跌入了法国皇帝的奢华圣殿,那些艺术品上的姑娘们一个个都重现了当时巴黎的活色生香;科隆的美术馆,甚是可怕,一排排画作上的图形没有一个是带曲线的。
而当我走进THE NEW MUSEUM的时候,这个表现美国当代艺术的博物馆则向我展示了美国人生活的常态。他们不用难懂的语言来让你揣摩艺术品的意义,不是借用商标来表达自己的消费主义,就是利用荧光灯大字来向所有观众表现自己的态度。在绘画作品方面,美国艺术家也抛去了法国人的胭脂粉黛,用那些色阶鲜明的色彩来大胆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种田、泡酒吧。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出现倒也是正好成为了我观察美国美术馆第二个样本。结果果不其然,即便是在画同一种题材,美国艺术家的绘画视角和用色看起来就像是对那些温文尔雅的欧洲官方学派的一种挑衅。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五):通往迷宫的手册
逛大都会博物馆绝对是对体力和脑力的极大考验。稍不留神,就会迷失在某个片断性的时间和空间中,如入迷宫。每次出来,都小腿酸疼,浑身乏力,恨不得身边有张床能马上躺下来休息。但即使这样,还是想去。
读了很多批判博物馆的理论,比如博物馆是殖民者冠冕堂皇的藏宝地,用炫目华丽的藏品和主流的话语掩饰了自己曾经的恶行,再比如博物馆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切割、重叠、分离、重组,是一个福柯笔下的异托邦。
但每次一走进大都会,这些批判理论就被抛在脑后。千言万语,抵不过看到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物件时那种内心的雀跃和激动。感叹做工之精细、感叹人之灵巧。
很多时候,语言是乏力的,通过语言的再现也是苍白的。只有和物件面对面的接触,才能感受到蕴含于其中的无限力量。也许是一件瓷器中一道光滑漂亮的曲线,也许是一幅油画里一个带着鲜艳饱满色彩的有力的笔触,也许是一件华服上针脚细密的图案。
面对如此精美如此繁多的藏品,迷路是家常便饭。因此,如果手边有一本指南,也是一件好事。后浪在2016年8月出版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就极好的满足了这个需求。本书翻译自大都会博物馆最新编写的指南。全书分为古代世、世界文化、欧洲、美国以及现代时期几个板块。从时间跨度和地理区域上对大都会博物馆浩如烟海的收藏品做了划分。而对收录在指南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有其基本信息和一些背景知识介绍,方便读者快速了解该藏品。现任馆长托马斯·P·坎贝尔在序言中指出:“在本书中,我认为最明显可见的就是大都会博物馆百科全书式馆藏的出色质量和多样性。大都会博物馆不愧是一座世界性的博物馆,它展现了五千多年间全球每一个角落的视觉文化。当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吸引您进入这里的诸多陈列室,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些展品。我充分相信这本书将激励您这么做。”
确实如此,翻看这本书能够激发人们前往大都会博物馆去亲自看看书中提及的精美展品的强烈愿望。如果硬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美中不足,那可能是分类系统。馆长在序言中也提及这个问题。确实,将大都会博物馆中十七个展览部门的六百件精美物品进行分类编排,并非易事。不管采取哪一种分类方法,都会有疏漏之处。因此,我想大可不必揪着这些细节不放。本书精良的印刷和大量精美的图片,大可弥补这个不足。
希望更多人拿起此书,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大都会博物馆,一探究竟。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六):一本艺术博物馆指南
2016年国庆节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行程都是巴黎、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布鲁塞尔的主要博物馆、美术馆和教堂,最后去了梵高安息的奥维尔小镇。
去博物馆干什么呢?或许更多是“我来过,我看过”的结合着历史和环境的较读书更为深刻的体验,半个月内每天浸淫在博物馆的专注,带来的认知上的喜悦和时间没有浪费的满足感。直接从画面的观察上,研究画家的观察视角、意象、风格、技法、传承和作品的材料、色彩、造型、线条、尺寸。有些意象也是我想表达的,艺术家是如何表达的,自己又可以怎样表达。同时结合作品说明,理解画家和作品的历史。
回来的时候还沉浸在那次的出行里面,翻这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荡气回肠,满腔热泪汹涌。原本计划接下来几年年假的行程是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德国+奥地利,美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教堂,后来想把计划先搁置一、两年,看看自己能画到什么程度,尤其是技法的锤炼需要有时间,想用年假参加绘画暑假班打磨技法,然后再去博物馆体验。
更多的学习还是在书本上、在google arts的高清图片上,尽管作品的尺寸没有实地观察的直观。
正如本书导言所述:大都会博物馆在过去一个半世纪内,从一无到有发展成为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艺术博物馆......包括早至公元前八干纪的物品。这些藏品中的精华既出现在我们十七个展览部门各自的永久展区,也出现在侧重特定主题、时期或艺术家的临时展览里。同一座博物馆拥有如此丰富的素材,在看似迥异的历史和传统之间创作出特别的对话,这使我们的访客在一次参观中就能真正地遨游世界。
遨游世界,和穿越时空。
不同于绘画,我经常掠过展览上的器物展,走马观花一晃而过,除非有充足时间,或者是部分雕塑作品展。过去的日常用品、宗教和祭祀用品、建筑构件、家具,如果真的要了解,材料、制作工艺、使用场合、不同文化下物品形态和装饰意象的特征和相互影响、贸易,刨根究底的话,一堆要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一辈子根本不够用。
对这些器物的态度基本是”我知道“有这些器物,从物品说明上有个大致的了解,”百科全书式艺术博物馆“所提供的是框架和引子,撑死我也没有时间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我没有时间去追溯历史,了解来龙去脉,我只能尽可能的去体验这些物品,尤其是意象和古人观察世界的视角。去年5月去云南,山上各种蓝紫色系的花,在混沌未明的世界,漫山遍野的蓝紫色花朵在古人眼里会激起怎样的情感?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七):博物馆——凝固的忧伤
在我看来,博物馆是一个恒久忧伤的所在。
无数点滴历史的残片、被攫取的信仰的废墟、无情逝去光阴的遗迹,在这里汇聚。从东亚洞窟用胶带撕揭下来的大幅佛教壁画和被偷运来的泥木塑像,以及从近东、埃及挖掘的墓葬藏品,非洲、澳洲、美洲土著的简练奇异的原始木雕……所有的展品,它们被当做来自神秘遥远异域的奉献之物,按照收集者的趣味分门别类,随着好恶者的意愿随性陈列。背景都被割裂,意义莫衷一是,时间四分五裂,所有原初意义消失殆尽,各个时代文明成为干枯苍白的标本,坐落在一个个人流涌动的超级大都市的中央,供小心翼翼、纯洁无辜的后来者凭吊。
进入博物馆,就意味着艺术品的死亡。它再也无法被人触摸、感受、生活,无法与人产生细微的温情,无法融入某个具体的呼吸。仿佛化石一般,记录着已经消逝或行将就木的曾经的文明形态。无法想象出土展品的原址已经遭受到怎样的破坏,而可以欣赏的部分被切片,放在灯光闪耀的展柜里面。因为断裂,所以安全,各路展品像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般在培养皿中被解剖研究,掩饰或并不掩饰其难以追溯的源头。
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产生的历史不超过两百年。虽然教育、学术等公共价值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在早期,却并不如此。早期博物馆,不过是帝国猎奇式的收集癖和炫耀式的曝露狂的混合产物。军队和传教士以及所谓探险者每到一处,各种其他文明的文化宝藏被肆意抢掠、破坏、收购、拍卖,这是近代西方艺术品市场形成的源头,也是各大博物馆得以丰富其异域藏品的重要途径。充裕的皇室、贵族和各色富豪的顶级收藏,逐渐演化成公共博物馆,是现代西方文明由野蛮逐渐文明化的伟大象征。
而早些时候的世界各地,并没有博物馆。只有皇室和各级贵族的私人收藏。这在遥远神秘的中华帝国尤为明显。作为品味展现的重要方式,收藏在帝国很早就已经开始。早在春秋时期,从天子到诸侯,其丰富骇人的墓葬展现出其对收藏财富的疯狂热衷。中国历代的皇家收藏,大多不过是某些帝王私心膨胀的产物。尤以喜欢到处题字盖戳的所谓十全老人乾隆皇帝最为极端——不过当某个极热的夏日,我站在他那恢弘精美、寒气袭人但却尸首不全的地下墓穴,感受到这无疑是对他努力一生才形成的海量收藏和妄图到处留下印记的行为的一个莫大的讽刺。皇家艺术收藏是艺术品的大幸,也是大不幸。幸运在于,各色艺术品得到收集整理、减少无闻的湮灭;大不幸在于,由于涸泽而渔式的搜刮,所有艺术品集中于皇家,民间既难以学习、传承,又无法分散损毁风险。于是每次改朝换代之际,集中收藏的大量藏品被战火摧残,导致更多艺术品的灭失、流散。
与西方艺术品大为不同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帝国的艺术品其实大部分并不适合公共陈列。不同于西方艺术切片式的截取和炫耀式的公共展示,远东文化艺术的精髓在于从自然中进行提取后的熔炼,在于其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除了少数皇家性质的纪念式的画像或者宗教画像,几乎所有艺术品都是与实用相关的,大到屏风壁障,小到扇面手卷册页,更多是一种生活趣味,因此更适合少数志同道合的友人之间的私人玩赏。大英帝国博物馆被割裂装裱于木板之上而几近毁坏的女史箴图,就是东西方对待艺术品不同方式的最佳例证。
现代国家的兴起,需要实现公共资源的再次分配。于是各级博物馆拔地而起,吸收转化当年皇室贵族们秘不示人的珍贵藏品,成全着市民社会的财富想象。博物馆一旦形成,却变成了贪得无厌的饕餮巨兽。它自生自发,无限膨胀,不停地想要收集更多、更全、更广,致力于全知全能,试图把所有隐秘全部占据。但终于在不断吞噬中迷失——当你在无数藏品的展厅中行走,很快会感受到历史的重压,转而堕入厌倦以及无奈,甚至逃离。
所以,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现代化阶段的最后努力和最高成果——并终将被互联网所取代,这正是谷歌现在所做的。比尔盖茨当年拍下达·芬奇手稿,并第一时间将其电子化,似乎如此便使艺术变成永恒。我们多少人也同样会觉得,拥有了一幅画作的电子图像,就是拥有了某项艺术的全部意义。
艺术品必须要被挂在墙上。在博物馆的这一狭隘定义下,现代的艺术是否真的已死?我们谁也不敢相信。在人类文明(在虚拟环境下)永存的雄心得以实现以及传统文明消亡前的最后时刻,想象自己是几千万年后来到地球的外星访客,我们希望了解曾经生活在这里的高等智慧生物创造过一些什么样的奇观?你需要一份简略的讲解图册,这里正好就有一本——精美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
如果明白,这些不过是各处已逝人类文明的最后余晖,看的时候,你的心里必将带着永久的遗憾,以及愧疚。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八):通往艺术的殿堂——在书里畅游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这本来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方编写的藏品说明书真的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这是近三十年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首次重新编制,很多馆内展品,以及在原有的内容和信息上都做了更深一步的介绍和拓展。在质量上真的是感人啊!所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没去过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靠这本指南来过把眼瘾吧!打开这本书,感受扑面而来的来自各个时代的文化艺术气息,在图文并茂的解说中也将你引入艺术的神圣殿堂。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九):艺术的动机也是阅读的动机
1858年,罗金斯在剑桥艺术学校的开学致辞上说:有兴趣为劳工建立一所艺术学校的人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那些主要是想让劳工们变得更快乐、更聪明、状况更好的人们;第二类,是那些想让劳工们生产出更好、更具价值的产品的人们。当然,这两个目标可以并存不悖。只不过,达到这两个目标的动机有很大不同:一类是慈善,另一类是商业;一类希望劳工自发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另一类则希望老公能为我们生产出更具价值的商品。
因此我想回到《大都会博物馆指南》的导言里,馆长托马斯·P·坎贝尔所说:艺术可以使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上进,可以促使个人信念擢升,可以帮助工业及制造业进步,可以使向善的理念实现;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和道德前提。
因此,在拿到这样厚厚一本图册时,我心中所想首先竟是嫉妒。诚然中国也有很多博物馆,贵重的文物,也有展览图册。但是艺术走向民众的概念却仅仅是在最近几年才慢慢兴起。并且,艺术展览依旧多是商业化的诉求,缺乏道德关怀。
大都会博物馆馆藏之丰富,正是来源于更为”道德”的理念:上世纪许许多多商人名流的收藏与慷慨赠予,造就了今天博物馆的辉煌。依靠的不是教会或是王室,而是决意要与公众分享艺术品的捐赠者。这是大都会博物馆最根本的理念,也将给参观者带来最慷慨的财富。
那么,这本书应该怎么阅读呢?它实在是太过于厚重(丰富),我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书本的顺序,时间的顺序,从古代世界读到现代时期。另一种则是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深入拓展性阅读。
举例来说,因为最近也阅读墨西哥艺术,当我拿到这本书,第一去看的是美洲艺术。在1900年,大都会博物馆购买了一座阿兹特克的女跪像,制作时期约在十五至十六世纪早期。这件石跪像,同我在别的书上看到的石像很类似,应该是同一时期,阿兹特克人制作出的最美的石雕。但是这件石雕又有特别之处,它比常见的石雕都朴素,没有特别的发型和头饰等。石雕上,妇人穿着传统裙装,裙子在要带上用双结皮带固定住,耳饰和发带亦清晰可见。
在相近的页面当中,我又学习到了地域相近的艺术品,譬如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一件铁木神像。相似的地方是头颅的”戏剧化”描绘和对称性。贸易上,阿兹特克与泰诺往来频繁。但当然这并不能去证明其二者之间存在着模仿。只是,单是这文化元素上的互通,呈现在一本书的左右页面上,便让人欣喜不已。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十):故宫、南博、大都会指南
今年过年时候去了趟北京故宫,本想说这冬天寒风萧瑟家家户户都忙于过年,故宫应该人不太多——到了才发现什么时间都阻挡不了大家参观故宫的心情。
在故宫从早上开门逛到日沉西山,从后门出来爬山了景山,从山上俯瞰北京最中心的红墙绿瓦,却发现自己对故宫的记忆只存在于相机里的边角风景和手上拿的几卷故宫纪念品纸胶带。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就算我在故宫呆了几个小时,珍宝阁被人潮推着挣扎了一圈,却也没能记住里面藏品都有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历史是什么样的风格,他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哪怕我回来百度了无数次,那些花花绿绿的搜索结果也并不会帮我回想起一丁点故宫有什么宫殿,宫殿住过什么人,历史书上又为他们记录了多少篇幅。
无独有偶,在南京博物院,绕来绕去走了一层又一层,最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数字厅的动态版清明上地图,高科技和艺术的结合确实让人惊艳。至于南博真正的镇馆之宝?不好意思啊,真的不知道。
回来的时候在网上想找找有没有一本书能给我讲讲故宫和南博的藏品,只讲藏品,不谈情怀。结果和故宫相关的大多都讲故宫里的生活起居,明清朝一些有趣的历史,习俗。有一套故宫瓷器介绍,网上售价2000多。
南博搜到所谓的《南博珍藏系列》只见其图不见卖,像是一套又像是一本,让人摸不到头脑。
搜索的时候看见了一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我没去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时对于当时被想找一本藏品介绍书却无从下手的我,这本书可以帮我小小移情一下,就直接买了。
这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是特别符合我想法的一本书:简单直接介绍藏品。
没什么多余的人物关系,不讲那些情怀或者是利益,它就是简简单单的告诉你我们博物馆有什么,它是什么,从哪来。举例来说对于镇馆之宝丹铎神庙他的介绍是:丹铎神庙是建造于罗马时期的神庙,1965年由埃及赠送给美国,用来嘉奖美国保护努比亚历史遗迹中对埃及提供的援助。它拥有一座神庙所有基本的组成部分:一座大门、一副门廊、一间祭室和一个神堂。顺便附图让人看一下细节处的浮雕。
这本书里有博物馆十七个展馆的六百多件展品的介绍,我没去过大都会却能拥有这些展品相关的了解。我去了那么多博物馆,然而最后没记住六件展品的名字。
这本书导言开篇写着:艺术可以使所有接触它的人上进,可以促进个人信念擢升。
这句话所言非虚,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去一次故宫,去一次南博甚至去一次大都会和卢浮宫。哪怕你去遍了世界上的博物馆,是不是我们对于艺术就能有新的了解或者是感悟?是不是我们生活就会被艺术影响而有所不同?
我觉得像现在这个时代,无论是生活,工作和旅行,绝大多数人都是走马观花,匆匆的走过一个博物馆,仿佛自己在这个地方盖章签到,证明了我来过。回去和朋友们聊天有了新话题,谈笑风生过后就去找下一个景点,去下一个城市,国家不断循环。最后从一个地方带走的就是美景照片,一些纪念品和几张门票。
我见过了景山落日,北海黄昏。也看了玄武湖的怡人风景。可是我带不走故宫的历史,南京的文化底蕴。可是没有长久的接触与艺术的熏陶,谈何艺术的影响与信念的擢升?
这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并不见得是十分好的馆藏指南,他也有不少缺点,但是作为一本基础的能给人带来艺术相关的感受的书,它确实比故宫或者是南博那些可爱小巧的玩具纪念品强得多,毕竟我不能从一张明信片窥探到博物院深沉历史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