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一):从这里,读懂中国政治传统
历史类图书容易畅销,读者已经非常熟悉各种水煮、细说、演义等写法。然而,无论你之前读过多少历史类图书,《历史不糊涂》还是会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当然,《历史不糊涂》最大的创新,在于知识上的贡献。这本书总是把冷静的思考熔铸于历史细节之中,并且通过14个唐朝人物(人物群体)的一个侧面,来触及中国政治传统的一个方面,最后形成一幅关于中国政治传统的认知图景。透过安禄山的崛起,看既得利益如何让朝廷丧失决策能力;而李林甫善于用“信息不对称”制造阴谋,则说明当信息被控制,朝廷就会陷入自我论证的循环,从而失去发现真相的能力;李世民、武则天等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杰,虽然能够打败所有有形的敌人,但最终败给了无形的文化基因,让我们看到文化的力量是何其深沉而持久。《历史不糊涂》是一部审美与哲理、激情与理性相互激荡的书,它不仅给你带来美的享受,更为你呈现知识的盛宴。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历史不糊涂》:从唐朝一角管窥中国历史周期律困境
【书评人俱乐部】《历史不糊涂》:从唐朝一角管窥中国历史周期律困境
历史看起来是一份不容更改的事实,但历史又会像飘渺无形的流云,难以有固定的形象。可以说,用什么样的尺度去丈量,历史便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这并不是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我们用不同的观察方式去透视历史的时候,历史总会把适应那个管窥方式的形状给提溜出来,从而让历史取舍出不同的棱角与锋芒。
《历史不糊涂》的作者是一位“八0后”,他瞄准的时代是唐朝。对于这个时代,有众多的观看方式,得出的结论也是五花八门,各有不同。“武则天与杨贵妃”是那个时代里最为“网红”的女人,围绕着她们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仿佛她们便代表了唐朝的全部,也因而给唐朝蒙上了一层绯红的面纱,令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绮丽的错觉。不同的历史解读方式,成就了不一样的历史学家。黄仁宇从“数字”去解析历史,历史的本真便显现出另样的面目;“那年明月”用调侃的方式去复述历史,找到了历史中更多的隐秘的沟坎,更多荒唐中的笑点。至于那些更多的把着力点放在人性考究上的文艺作品,更是把唐朝历史描粗为在蔡东藩《唐史演义》里提解出的“唐乌龟”的实证实录。
而《历史不糊涂》一书,却拥有着与八0后学者身份不相称的凝重、厚实与透彻,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用一种“政治的视角”去看待古代中国,因此,在整个书里,我们看不到绯闻趣事,看不到浓情密意,作者是从国家兴亡的大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的人性动机与性格秘密,他拮取的是唐朝的一个狭小时段里的样本,思考的却是中国历史为什么难以走出历史周期律的严峻课题。从作者现在供职的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就可以想见作者的文风,整本书读起来大气磅礴,立意严谨,文彩斐然,总体看来,有一股“正气”荡漾在字里行间,但诗化雄浑的语言又使这份高阔的气韵得到有了有力的续接与支撑。一部唐朝的断代史,在作者笔下俨然成为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浓缩与化身,作者沉浸在唐朝历史的起伏回还的波涛中,识别的却是整个五千年中国为什么难以突破轮回周期律的束缚,而全书最终激荡起的却是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思考,作者的这种让历史服务于现实的价值取向通透地融化在全书的每一个章节里,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经验与沉重的背负,点明着我们该怎样去寻求走出历史周期律的现实路径。
有了这样的观看历史方式,唐朝历史便少了许多绯闻逸事,更不见了缠绵悱恻,一部断代历史书显出了铁骨铮铮的大势走向,透露出的是杜绝浪漫的欲望动机,起伏的唐代历史,作者像一个直播镜头,追随着它的走向,拮取代表性的曲线,来破解这背后的隐情与秘密。全书分二十一章,每一章聚集一类人物,这些人物除了武则天,全部是男性人物,而武则天被叙述的重点,也不是她的鲜艳夺目的情史,而是她的政治考量。而这些人物,都基本集中在君、臣与“寇”三类。这三类人是中国历史的权力场上轮番上场的主角与交叉博弈的朋党或对手。
我们不妨对二十一章的人物属性归纳一下:
君类: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
臣类:长孙无忌、徐世绩(即徐茂功)、李林甫、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李泌、裴度、宦官群体、李德裕、牛僧孺
寇类:李密、安禄山、黄巢、朱温。
可以看出,君臣看起来是站在一个行列中的,但这种情况,只有在他们面对寇的时候。本书开章的李密的失败与末尾的黄巢的失败遥相呼应,他们的失败分别成就了大唐基业与碎裂了唐朝基座,作者从他们身上得出的教训,却迥异不同,李密未能成事,是因为他沉迷在“虚无缥缈的图谶之学”,但却敌不过坚硬的权力法则,而黄巢之败,则在于他的流寇性质,不知打造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更不会沿用与接受已经定型的官僚体系。
可以看出,作者在 “思想层面(儒家思想)、权力层面(绝对权力)、制度层面(官僚体制)”三个方面,将大唐的三类代表人物全部覆盖,并条分缕析作者精选出的代表性人物,从而把中国千年不变的历史周期律的本质结构解剖得相当分明。作者对历史洞若观火的深度与高屋建瓴的高度也在他的阐述中得到了淋漓的展示。
如何破解这一中国历史的千年困境?作者认为应从上述三个方面反向着力,从思想层面,改变儒家思想体系对执政绩效的依赖,从权力层面来说,应通过法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制度层面,建设民主和问责制度,用百姓的监督对抗官僚集团的弊病。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三):【拾光书评】用政治解读历史——历史不糊涂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胜利者的装点,是失败者的耻辱。所以历史并不总代表着当时的真实,就拿现在来说,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解读,今天的故事就是未来的历史。也因为历史的规律和重复性,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读史明事,希望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有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
历史不糊涂这本书就是作者一个政治学学者的身份对历史做出的解读。作者李拯,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专业的研究生,后供职于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因为他的学习经历和工作关系,这本书选取了14组人物来解读大唐的历史兴衰,又由个体问题引申到政治哲学意识形式等方面,探讨为何中国几千年来总是难以走出治乱兴替的怪圈。
当然,对历史的解读需要各种史料,而现存的资料往往残缺不全,并且常有自相矛盾之处。也因此每个人又会选择不同的史料,按照自己的观点做出判断。在这14片文章里,有几个人的论断是我所不能同意的,比如对徐世绩伪善的结论,我觉得太过于苛刻,人一生的选择会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境遇有改变,不能因为老年时期的一次妥协,就完全抹杀曾经的全部忠义诚信。但是这些让人有异议的论断并不损害文章的完整性。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种解读,只要资料详实,没有阙如,那么不同的解读都是可以共存的。
历史当然不糊涂,但是那么多熟读历史的著名政治家、大学者却也常常重复前人失败的路,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有人性的弱点,受制于政治形态的局限,所以在个人统治国家的时代,一人糊涂,天下悲苦。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观史
林亦霖
若你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这本书你会觉得颇为畅快,历史和政治相融通,读起来饶有兴趣;若你是对历史不感冒,这本书你会觉颇有乐趣,历史和故事相融合,读起来不枯燥。
历史总是纵向和横向的结合,纵向的发展,千百年如手指的一瞬;横向的发展,各个阶层不同的侧面。笔者选取了唐朝,点了几个人物,却将一些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除却扎实的历史功底,本身对于政治也有所理解。
一定的人物站在当时的环境下,特别容易产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一种情况。李密就是这样情形最好的代表,面对权力。他尚为身处其中时还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当他有能力去一决雌雄、争天下时,不理性的行为占据了上风。他做出的种种选择正是先前他告诫他人应避免的。可,凡事轮到自己,经真的会自乱阵脚,做出些不靠谱的选择。他成功于自己的聪明,失败于自己的太聪明。有些事情需要冷静下来,再冷静下来。在权力的诱惑面前,谁能理性认识把握时机,谁才是最终的王者。
长孙无忌亦犯了这样的错误,他靠自己“诬告”扳倒了不少不利于自己的势力。因为出身本就优于他人,他对于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在皇子争嫡的阵营中,他支持李治。本想在先皇去世后能有所控制下一代的皇帝,却未料到武媚娘的历史出场。千算万算,人性究竟算不过命运。他最终走上了自己为自己挖掘的坟墓——他陷害他人的武器“诬告”最终指向了他。这时的他有口无言。晚年,被流放、客死他乡。曾经的繁华,仿佛是梦一场。
武媚娘——武则天的登场,绝对是一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本以为太宗去世、削发为尼、入住寺院是一辈子的命运,却怎料,命运垂怜于她。她被李志带回皇宫,一步步高升,最终成了皇后,甚至成为了一代君王。她为登上政治舞台做了很多违背伦理的事情,但她又展现出一代帝王的气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她成了中间的桥梁。
江山换了一代又一代人,无论他们生前多么豪迈抑或遗憾,身后终成为了一段历史。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轮廓,看到君王在做出选择时的反复思量,看到多少人在离权力的巅峰只有一步之遥时陨落,看到儒家的文化一点一滴渗透在整个社会的体制之中。“人向往自由,却又无所不在枷锁之中”,那权力铸成的高阁,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但它总会迎来向往它的人。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在现代观望着那段历史,想着他们曾经经历的是是非非。我们看着历史,感受着历史;以史为鉴,来观察我们的内心。观史以观心!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五):【拾光书屋(书评)】关于历史,你怎么看?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这句话穿越千年历史长河依旧熠熠闪光,如金科玉律一般。看待历史,不应该只是泛泛而谈。
这本书《历史不糊涂》通过对活跃在唐朝由初建到全盛,再到衰落的各个时期的数位风云人物的兴衰荣辱、成败得失的深入剖析,揭秘了藏在历史背后的中国政治传统,从哲学角度揭示了皇权统治下的人性欲望、利益矛盾,成功或者失败的根源以及人生的处世之道。
《历史不糊涂》选择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朝代——唐朝作为对象,从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大唐走过一个生命的轮回:初生——成长——鼎盛——衰落,这是无数个朝代都会走过的关于兴替的必经之路。作为曾经显赫于全世界的时代唐朝有着独特的吸引人的神秘感,又有着明显的关于兴替的起承转合,影响深远,引人入胜。
不同于晦涩的史书,《历史不糊涂》用通俗易懂又有些幽默的笔触揭开厚重的历史帷幕,那些人物一个个粉墨登场,关于他们的历史一幕一幕出现在我们眼前,如同身临其境。在结构布局上,《历史不糊涂》这本书以隋末同样拥有雄心壮志却无奈失利的李密为切入点,以唐朝兴衰为主线,将14个人物或者说是群体串联起来,每个章节互有承接,每个章节既有独立的思想可作为一段历史单独存在,又在章节末尾承上启下,与其他章节相互联系,成为一部宏大的历史。每个人物都承载着一段推进着历史车轮前行的使命。
李密在下属的私利面前折戟沉沙,遭遇滑铁卢,是整体利益在基层被部分利益异化的结果;李世民站在权利的顶端,经历过父子反目,兄弟相残,想要通过立李治为继承人来阻断“成王败寇”的上位逻辑,却无法解决根深于中国政治传统的问题;长孙无忌的悲剧源于皇帝与权臣长久存在的矛盾以及皇权的绝对性和完整性,功高盖主必会遭遇猜忌,而与之相反,郭子仪则通过以德报怨,用道德化解猜忌,用信任消除嫌隙,获得了“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至高评价;李林甫靠着“信息不对称”的制胜法宝将曾经创造了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愚弄于股掌之间;进则天下,退则山林的“布衣宰相”在正统儒家思想体系的过滤下在史书中仅剩寥寥几笔……
古代中国的历史似乎总是逃不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往复周期,但是,长久的时间积淀,让我们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历史不是用来观赏的,也不应让它被束之于高阁之上,就像公正总不会缺席,历史也常常不糊涂,那些历史是后世的财富,需要我们从中看到那些熠熠闪光的可以让我们“知”,“明”的东西。从历史中,我们得以思考,获得处世的智慧和前进的动力。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六):看得见多深厚的历史,就能拥有多深邃的未来
由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同,一样的历史,每个人却有不一样的解读。历史课本以“政治正确”的姿态,站在现在的高度向我们灌输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现代很多作品以嬉笑怒骂的方式,另类解读历史,成就了一股“历史解读潮”。这些作品不乏精品佳作,但热情过后,却是一地鸡毛,缺乏深刻的剖析和见解。
历史不仅仅是忠实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审判者。对于中国传统政治的治乱兴替是如何循环,很多史学大家进行了深入分析。罗贯中站在实力均衡的角度,解释非常精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蒋廷黻先生则站在内政经济的角度,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土地产出之间的严重矛盾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致使朝代更迭,并称之为“中国历史的循环套”。这都是极其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读后令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对于经世致用也颇有借鉴意义。
《历史不糊涂》这本书却从政治的角度出发,不以史实为史实,深入其中,以唐代14组个人或群体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找出历史发展中的规律,分析人性的弱点,为我们解开未来世界发展的钥匙。可以说,每章每节都凝聚着作者深刻思考的印记,其观点和思路精准犀利,一针见血,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解读历史既提供了思路,又提供了理论方法。当然,这种见解是建立在精深阅读、冷静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重要基石。儒家思想最大的贡献就是设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礼教体系。通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直至现在仍然在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但是,“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儒家没有为皇权提供超越世俗道德的机会,而是把君主的合法性建立在执政绩效的基础之上。因此,君主失德变成了朝代更迭的借口,权力斗争此起彼伏,成王败寇、改朝换代也成了历史必然。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和权力继承的故事,武则天大周王朝无法存续的故事,都充分印证了儒家思想体系的“超稳定性”。
此外,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团、官僚政治体制以及权力至上的管理思想,都成为历史循环的政治原因。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七):历史睡在时间里
书中十四个唐朝的人物,囊括了整个朝代的兴衰走势,每个典型人物也都是历史上一类人的代表,而这十四个人的心理动态与性格特征在整个历史洪流中也都能找到一个个相类似的个体与相类似的事件相印证,也可以说这十四个人不仅是唐代也是整个历史的一个缩版。
犀利、透彻的语言下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那一个个因追求权力、得到权力、享受权力而又被权力“变异”后扭曲的心理及人性中那些自私、冷酷、龌龊、虚伪、狡诈、奸佞等等的嘴脸,无不都是为了自己想达到某种目的的不择手段。而如郭子仪与李泌般能上能下,能入能隐,对政治,对人生都能“拿捏”的恰当的又能有几人?
“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都说看历史知兴替,以明鉴,我们看历史,看到的不仅是血流成河的悲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性。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人在此时此刻及彼时彼刻的思想与心理的变化与人性的转变。总觉得几千年的时光流转,我们的科技发达了,生活达到了智能化,可我们的思想真的有过改变吗?有很多的糟粕在一代又一代中并没有被摒弃,而是也传承下来了吧?思想中的“学而忧则仕”还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正如当下的职场,这样的人还少吗?而当一个人不择手段的达到了那样的顶点,高高在上的向下俯瞰时,是不是也会跟武则天一样孤寒? 但如武则天一样能看得透想得明的又能有几人?如果武则天没想通,就不会有一座无字碑留给后人,也不会死后以皇后的身份葬之了吧?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所有的霸主都逃不过时间对他的禁锢,韩磊演唱的《向天在借五白年》作为《康熙王朝》的主题曲,不也在表达,这些掌权者憾恨时间的无情,对人生短暂的呐喊吗?权力这个太容易蛊惑人,又充满了魅惑力的东西,总是在拥有者心里发生化学反应,让拥有者为之癫狂与痴迷,甘愿一生都被它驱使与奴役,而往往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一旦凌驾于它之上的拥有者,它却低眉顺眼的不敢苟且,比如一直都很喜欢的李世民(也许观点比较偏颇),虽然他的人生污点,在儒家的伦理道德面前是如此的残忍,但他开创的朝代,却是独一无二。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八):历史是最清白的镜子
历史从来都是一面镜子,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都会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历史从来不糊涂。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就历史而言,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它都是一部百科全书,都凝聚着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的文明成就与经验智慧。
读历史,培养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了解政治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政治,站在历史与政治的交汇点上,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本书《历史不糊涂》作者李拯,一位“80后”思考者,对人类一切门类的文明成果充满好奇,致力于把爱智求真的理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熔于一炉。本书回望唐朝风云人物,在历史风采中揭示中国政治传统,获得思想的力量。
不论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她的无字天书,还是创造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不论是掀起动荡王朝根基的安史之乱,还是被儒家思想掩盖的天才布衣宰相李泌,在唐朝这个风起云涌,众星瞩目的朝代,或辉煌或落寞,在历史的车辙中,伴随着的是政治上的权谋。
历史和政治前进的道路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的。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学家,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比
如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列宁,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中华民族伟大皇帝,伟大帝国的创造者、伟大政治家秦始皇,一统六国,实现中华的首次大一统局面。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着的人物大多政治手腕谋略过人,古欧洲最有影响的政治家、独裁者凯撒大帝,德意志帝国的奠基人、伟大政治家俾斯麦等留垂青史,他们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也在政治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是最清白的镜子,或者是口口相传,或者是记录在案,那些被遗忘的,那抹去的,那恶意篡改的,终将被我们找回。永不糊涂的历史会一直提醒着依旧混沌的人民,正视过去,正视自己。
当我们读完历史,在了解了这个与我们有关却又消逝于时间的世界之后,我们会明白,文明是永不消亡的,无论改朝换代,无论政治变化,无论战争多么残酷,又无论多少岁月已经无法想起。但属于全人类的文明之光永不消退,历史会给人们最终的评定,那是无关善恶对错的事情,时间永不停止,而人类亦将永存。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九):唐朝那些人——《历史不糊涂》书评
历史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是过去时,虽然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从这些过去发生的事中学习到经验教训,那么历史也就达到了它的目的。在历史的长河里,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情发生,究竟我们要把关注焦点放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既简单有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
市面上关于历史的书籍相当多,但是基本上是以年份或者发生的事件来进行叙述的,或者就是人物传记。本书《历史不糊涂》就尝试着通过一个个人物的角度来为我们了解唐朝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唐朝,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至今日本的很多文化上的东西都是在唐朝时期流传过去的。唐朝在当时乃至现在在整个世界的知名度都是相当高的,现在在欧美的华人聚居区都叫做‘唐人街’。
关于唐朝有太多太多可以讲的东西,不过作者李拯在这本书中主要是从政治方面,从唐王朝的发起开始谈起,到鼎盛再到衰落,通过这些时期中的关键人物来梳理其发展历程。本书一共分为十四个章节。
在“李密:‘预言自我实现’的魔咒”里面你可以看到隋末起义大军中有争帝王之力的李密如何在麾下人才济济的情况下还是以失败提早退出争霸天下的舞台,你也可以在这里面一窥李渊的时运;
当然在唐朝的发展历程中从兴到衰的标志人物之一的安禄山,作者是绝对没有放过的。在第八章“安禄山:既得利益导致制度衰变”一文中就试图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安禄山是如何一步步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步步高升,在这篇文章里面你也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安禄山在反像已经尽人皆知的情况下还能够被唐玄宗信任,究竟是唐玄宗的问题还是奸臣杨国忠等的问题。安禄山又是如何在信息方面给与中央朝廷误导,既得利益阶层又是如何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放安禄山不管。本文读起来是比较令人不愉快的,但是这也能够给我们后人警醒。
当唐王朝出现‘安史之乱’时,唐王朝也还是有机会回到正轨的。但是从第九章“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不能预设个人对朝廷的无限责任”这篇文章里面可以发现,唐王朝之所以走下坡路,不仅仅是因为安禄山等叛贼,杨国忠等奸臣乱国,唐王朝的当政者是如何对待这些平叛有功的功臣,你就可以知道唐王朝由盛转衰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在这本书中,通过这些人物的生平经历,至少我对于唐朝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所以我推荐这本书给眼前爱好历史的你阅读。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十):历史不糊涂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不糊涂》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从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中解密中国政治传统文化,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唐朝历来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朝代,不仅是因为唐创造了诸多的传奇历史和文化,也因为一代王朝从盛到衰,陷入自我瓦解,极具历史考究和借鉴意义。在本书当中,作者通过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的一生传奇经历,理性思考和评判,将深层次的政治学思考融入历史研究之中。浅阅读可以从书本体会治理艺术,处世之道和命运无常,深阅读可以从中领悟政治和人性的深层奥秘。 人生总有谢幕,但思想会永垂不朽。在时代洪流中的风云人物,用自我的政治理想追求和人生处世之道将部分政治学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留给后人扼腕叹息或追寻思考。 李密用“预言自我实现”笼络人心,用系统的革命理论和战略部署来改造乌合之众,却又失信大义于天下,缺少统治众人的决断力,最后寂静的消失于历史的浪潮中。长孙无忌在权利游戏当中一生追逐,也亡与权力,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李隆基大起大落的一生中,绝对的权力使其陷入“认知困境”,从厉行节约到奢华无度,从亲政爱民到怠惰因循,从虚心纳谏到刚愎自用,自我的毁灭像极了当今部分腐败的公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制度监督的权利会沦为杀人的武器。李林甫、安禄山在人前的安顺与在背后的奸佞,暴露出来的信息不对称,也对现今政治的发展产生影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加强信息的对称性,让权利在阳光下行使。 十几个典型的唐代人物揭示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皇帝权力和官僚政治的斗争中,凸显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团的矛盾,出现既得利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维护现有的利益阻碍改革、破坏创新,甚至不惜牺牲王朝的整体利益,安禄山和裴度的人生事迹足以证明。反观当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既得利益的藩篱,才能在新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历史从来不是遮掩的羞布,历史也不是王朝的颂本,历史按照它的发展在前进,对于历史,我们要直观,要正视,从历史的角度借鉴经验教训,对当代政治的发展和改良提供一种视角,历史不糊涂,后人当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