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直觉》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3 20: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直觉》经典读后感10篇

  《直觉》是一本由[德]格尔德·吉仁泽 / Gerd Gigerenzer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觉》读后感(一):构建快速决策系统

  在读这本书之前,因为受佛学影响,我曾认为人感受(或者直觉)是一个最重要的决策因素

  实际上,感受的作用确实非常重要,但感受的作用更多的在于观察、觉知和审美。它必须被构建在一套决策框架下,才能实际发挥作用。否则就像拿着高射炮打蚊子

  这是对我的第一个启发

  第二个启发是:在工作学习中,决策当下做什么样的事情优先级最高,很多时候模糊的不确定的。读了这本书之后,大量减少决策成本,很少茫然四顾了,可以让我快速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现在回顾我以前几年的选择,对我人生有益的就是我曾经有一套还比较果断(说不上最优)的决策系统。

  ------------------------------------------------------------

  本书的核心是“在信息获取成本太高,或者无从知晓的情况下,如何做决策”。而感受或者直觉,在这个决策框架下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一,什么时候使用单纯直觉来做决策

  1,对一件事几近无知时,可以单凭基本印象来决策。

  2,当一个人需要对当时的环境需要快速灵活反应,做出判断时,不要犹豫,直接决策。(比如做短线交易

  3,本能反应(比如体育运动、比如恋爱中的某些情形

  二,单一线索决策法

  这是快速决策系统的核心了,在做决策时,仅仅考虑首要最重要的因素;不考虑其它因素。当首要因素几乎一样时,才考虑次一级的因素。

  规则清晰,不容易出错。如果在一个系统下,同时考虑很多因素,其实因素和因素之间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做一个项目质量时间资源,三者就是相互矛盾的。贪多求全都不合系统规律,求不到。

  之前看重A因素、之后看重B因素,也是贪多求全的一个表现

  单一线索决策法,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决策方法应用专业领域特别多。因为绝大多数决定,“一个好理由”就足够了。

  .S. 我发现计算机科学里的决策树,和书里讲的单一线索决策法非常相似。很容易达成局部最优解。对于人类来说,达成全局最优解的成本太高,减去成本,大多数时候,可能还不如局部最优解。

  三,防御性决策有危害

  防御性决策是:拖延决策、过度的调查诊断、不承担任何风险损失的决策,三者统称防御性决策。人性通常为了保证“无任何损失”,想完全规避风险,在概率上来说,比积极主动的决策方法(比如单一线索决策法)差很多。

  四,决策和价值观关系

  明确自己价值观,自己越看重的价值,越要把它排在决策系统的首位。

  ---------------------------------------------

  个人最好在生活、工作、感情方面建立一套快速决策方法。只要不出现重大损失,有可观的正收益,就不需要更改这个方法了,改来改去,收益很容易被摊平,落入防御性决策的窠臼。

  《直觉》读后感(二):直觉是什么,可以吃吗?

  例一之作者生活

  高中时期,我不在课堂,你可以去操场。在那里你可以看我手上拿着辣条,旁边放着瓜子

  或者偶尔去投个篮。 虽然我很菜,不能剥夺一个肢体协调的人投篮的权利呐。数学老师恨铁不成钢,时不时提溜我起来回答问题。最高纪录是一节课被点六次名,我的个乖乖,一节课才四十五分钟。

  有次他给我一个选择题,abcd你选哪个。

  我说,c

  他说,为啥

  我说,直觉。

  数学老师卒,享年33岁。

  数学老师说,那你给我解释解释这个直觉。

  我,。。。。。。。

  现在,我想说,怎么不早点让我看到这本书,简直惊为天人呐。pity

  我现在作为一个法语专业的妹子,直觉用在语言学习上,出错率是百分之60,对你没看错百分之六十。

  下面我们来聊聊,直觉可不可以吃。

  例二之作者假想

  你对妹子一见钟情,最后你们修成正果。步入婚姻殿堂,并且育有一小baby。然后,生活忙碌,偶尔下厨做饭。 直觉当然可以吃了!

  妹子敢下厨。

  知道为什么用敢字嘛,1她会下厨是最好的。

  2她不会,但是愿意并且敢去学习。

  3她不会,而且拥有毒死你之后,独自面对暗无天日牢笼勇气

  综上所述,一见钟情多么可贵,直觉多么重要。

  例三之女人

  相信活了有些年头的人都已经见识过了,女人的只觉得可怕之处了吧。

  哦,如果你没有见识过,请把自己归类到非活了有些年头的人里面。

  对,你们这些捣乱的一边玩儿去。

  我不说世界,我也不说中国,我说我身边的人。因为我怕你们砸死我呀。

  我身边的亲戚朋友,以家庭单位经济命脉都是掌握在女人手里。

  为什么,因为从很久很久以前我家里人就很有觉悟明白女性重要性,以及确定肯定了她们无可替代地位

  当然不是,其实是因为她们都比较强势

  好啦,故事听完了,我们来谈谈正事。

  直觉究竟是什么

  直觉就是你大脑自然反应。不被你现有的知识框架所束缚,得出的答案,做出的选择都可以称之为直觉。

  我们都有过,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答案,最后证实是错误的。

  但是,同学随便一写的答案却是正确的,得分!上篮!

  所以,以后遇到难题大胆的去猜吧,别怕,还有那些幸幸苦苦思考的人为你垫底。

  《直觉》读后感(三):你所拥有却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智慧

  《老友记》里,Ross在Rachel和另一位女性中做选择,他用了决策平衡单。另一位女性是女科学家、受教育水平高、和Ross有共同兴趣、知书达理,是结婚合适对象,Ross在她的名字下写满优点。而Rachel缺乏科学常识、刁蛮任性大手大脚、经常无理取闹,在她名下Ross列举出来的都是缺点,但是最后他写下“I Love Rachel”——这一条胜过其他所有一切理由。

  《直觉》里提到过一个类似例子。而且作者不无恶毒的写到:

  迄今为止,我只遇到过一个这样做的人,一名经济学家,他说自己是按照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方法选择伴侣……最终,他娶了那个期望效用最高的女人,尽管他没有告诉她这个策略。但是,他现在离婚了。

  我对科学家有刻板印象,以为他们都是死硬理性派,没想到吉仁泽这样冷幽默

  【跨学科大牛吉仁泽】

  格尔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

  《直觉》读后感(四):理性与直觉

  我曾在某处听到一段话:不读书的人只能过一种人生,而读书人可以过千种不同的人生。这里的所谓读书并非学生时期所学的各种课程知识或专业书籍。广义地讲,这里所说读书泛指能够开启人生智慧的所有书籍,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种类的书籍。常常地,我们会被故事感动,被深刻哲理洗涤。

  一个读书的人可以经历千种不同的人生。更多指的是他们通过阅读先贤大师作品,使自己的心灵世界与书中所描绘的五彩世界融为一体体验更加丰富的生活与人生。通过读书,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扩充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其变得灵动丰满动人。倘若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不解的谜题与困惑,书籍可以为我们点起一盏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我们在书籍中体验过的悲欢离合,也可使我们成为感情饱满热爱生活的人。这大概就是读书的最大益处罢。

  在阅读的过程中,那些能够促使我们学会融会贯通地思考与体察生活的哲理,最不能使人遗忘。另外,书籍还有一个功效,便是令我们抱持一个中立的态度平等客观全面地从多种相异的角度思索问题、看待人生。

  人有多面性,事物也有多面性,这就要求人们不得不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探究他们。我之前读过两本书,便是说明前面这个道理的最佳例证。其中一本是美国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巨擎斯蒂芬·P·罗宾斯所著的《做出好决定》,他主张凡事都可以运用理性的方法加以分析、做出决策;另一本是德国认知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所著的《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他在本书中集中讲述了直觉对人类的重要影响。

  《直觉》读后感(五):直觉感悟

  场景一:深夜无风,月朗星稀,草丛中秋虫鸣成一片,,大盗张三走在郊外的小路上,背上的包袱里是今晚的收获,正行间,张三突然感觉不对,虫鸣怎么消失了,他调头就跑,但无声无息间几个黑影已经把他围住。

  场景二:汤姆手持棒球棍,双眼紧盯杰瑞,在他脑中不断呈现着杰瑞的资料左手投手、擅长直球、球速可达95英里,但当杰瑞出手瞬间,汤姆脑中一片空白,球棍本能地挥出,“当”得一声,场中一片沸腾,全垒打!

  场景三:李四媳妇收拾完家里,出门走到街头,几个老太太正在南墙根下晒太阳聊天,她也凑了过去,一个老太太说“我听说咱们村北50里外的肖家镇啊,有个做皮毛生意的,家里可有钱啦,光媳妇就娶了六个,一个媳妇一处宅子,这些宅子还都在一个胡同里,这些女人居然还相处和睦呢”,李四媳妇听罢,登时啐了一口“简直不知羞耻,这个男人也忒不是东西了,那些女人也不是什么好货色!”

  以上场景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答案:都是靠直觉!

  直觉是无意识的智慧和行为,我们几乎出于本能地受直觉的影响,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着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这些易变而又不可靠的人生指南是怎么产生的呢,难道真的是天使亦或魔鬼冥冥中的指使吗?

  《直觉》一书告诉我们,直觉的产生有如下几种:

  一类直觉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写在基因里的,从动物祖先继承的基因让我们一出生就本能地进行吃奶,自主地学会摄取能量保持机体存货,让我们在危险来临前,本能地从环境的变化发觉不对,从而进行逃避。还让我们的大脑无意识地进行运作,书中描述的大脑对盲点的自动修补以及对凹凸的无意识判断等皆说明这一点。

  除此之外,在人类脱离动物走上自己独特的进化路程后,把另一些基因作为遗产留给了后人。这些让我们积极地参与社交,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合作追求异性,繁育自己的后代延续自己的基因。书中描述的哈里择偶时,内心的直觉与他推理的矛盾,也说明了在人与人的交互,一些因素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好像心灵的呐喊,完全不是靠理性推理可以抗衡的。

  一类直觉是在人们的长期训练中刻在大脑中的,比如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在长期训练后,都可以在受到相应的外界刺激后,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即使退役多年后,或许因为身体等因素已无法做出到位的动作,但他们的大脑仍可以做出正确的指示

  不只是运动员,我们日常中各个职业其实也有类似的反应,会计们看到涉及到金钱表格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算,而一些经验丰富的码农们看到新颖网站或APP,就会本能地意识到这些网站或APP使用了哪些技术

  有人觉得数学、物理等科学需要的是周密的推理、严谨计算无懈可击逻辑。科学家们是不是必须保持一颗完全理性的心来做研究呢?其实不然。在面对高不可攀的难题时,科学家们需要的恰恰也是灵光一闪,就在这电光石火的直觉中,不知多少科学发现或发明被达成。正是这些直觉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这些直觉实际上跟科学家旷日持久在本专业领域内的磨炼密不可分,就是这些训练让科学家对自己的领域有着异乎寻常的直觉。

  还有一类直觉是来自群体感染道德教导。人们是社会学的动物,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书中描述的人们对乱伦、屠杀等行为来自内心深处的厌恶正说明这一点。注意,这些直觉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封建社会民众骨子里刻着“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情节英雄号召民众去打倒独裁者,但是民众却无人响应。这只是因为他们麻木不仁、不可救药吗?那些臣服于权威的从众直觉深深影响着他们,而现在的人们简直无法想象这种景象自由、平等早已刻在现代人的骨子里,成为这一代人的直觉。

  而一些离经叛道者实际上也是此类直觉的产物,只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小环境,导致他们对所有这些社会中正常的道德逻辑本能地排斥,本能地做着别人看不惯的事情,实际上说到底也是一种道德的直觉在指导着他们的行为。

  看完《直觉》这本书,让我更直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一些直觉是如何产生的。但依然有一些问题萦绕心头,无法释怀。有兴趣的豆友,不妨和我一起交流。

  A.书中提及很多社会性调查或实验,比如专家和路人对股票的投资实验,得出专家的成绩甚至还不如路人的随意选择。我们知道社会性调查研究随机性很强,有时完全相同的实验设计,在不同样本上得到的结论是截然相反;另外社会学调查研究的结果与样本的数量关系非常紧密,我不知道这些实验做了几次,如何得到实验结果,但“直觉上”对此类实验持有不信任的态度。

  .我感觉书中过于地贬低了逻辑分析,数次提及逻辑分析不如直觉指导。诚然,很多逻辑分析的结果可能不如灵光乍现,但我觉得大多数时候我们分析半天,依然得不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其原因不在于逻辑分析没用,甚至不在于分析办法是否正确,而是由于我们能掌握的信息不足以支撑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书中那种经验法则指导的再认启发法实在无法说服我,比如底特律和密尔沃基,哪座城市人口更多?再认启发法会因为你只听说过底特律,所以就认为底特律人多,这种直觉在玩玩游戏时或许还好,如果与我命运相关,恕我难以跟随这种直觉走下去,或许这也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个计划性很强的老古板吧。

  话说回来,既然专家这么不靠谱,做出的预测可能甚至还不如路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爱信专家呢?前些天看了篇文章,提及之所以我们愿意相信专家的预测,是因为我们害怕不确定性。专家表现出来的自信,“忽悠”住了我们;而我们对确定感的渴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烈。所以我们即使内心对某些砖家叫兽嗤之以鼻,但仍不自控地相信了另外一些专家教授。

  有时候直觉好像也很难起作用,有选择恐惧症的人估计深有体会。如果直觉真这么好用,为什么我会迟迟无法决定要买这件粉红色的外套还是那件玫红色的呢?或许对于选择恐惧症的人来讲,这些选项的边际收益都是相差无几的,直觉无法为他们决定要选择哪个。在这种情况下,倒不如抛个硬币来指导下自己。(画外:Sheldon吗?)

  有时,道德直觉也难以指导我们的行为,比如著名的电车轨道困境:一列电车正飞驰而来,前方轨道上正绑着五个人,而你正是一名扳道工,你能做出的选择就是扳动道岔扳手,让列车驶到支线上;但支线上此时也绑着一个人,那么你要如何选择呢?这个困境没有正确答案,而我们的道德直觉恐怕也无法指导我们,不管怎么做,你可能都会受到内心道德的质疑。

  另一方面,直觉给我们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指导。比如著名的三扇门测试:测试人员明明知道A、B两扇门后面只有10美元,而C门后面有100美元,但是在测试过程中,仍然无法眼睁睁地看着A、B两扇门逐渐变小消失,总会在门消失前点击这两扇门,让它们恢复原状,哪怕这让他们付出收益减少的代价,这是一种人们期望保持更多选项在手的直觉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或许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直觉一直指导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这种无意识的智慧指导着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各项决策。如同开卷的那句话“我们知晓甚多,却无以言表”。

  《直觉》读后感(六):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你在想什么吗?

  有天跟一位做景观设计的朋友聚餐,吃完饭后到附近的一个小公园散步,她忽然停下来,看向面前的行道树,“我就说刚看上去怎么怪怪的,原来是小叶女贞里混栽了海桐。”

  我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两种植物长得极其相似,都开着小小的百花,除了叶片的颜色深浅略有不同之外,对我这个外行来说,它们简直就是孪生兄弟。

  我有些崇拜的看向她,明明上一秒还在长篇大论,下一秒就敏锐的发现了两种植物的微妙不同。

  “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问。

  “眼睛接受到不同的颜色,大脑就立刻反应出不同的名字”,她笑笑,“就像警匪片里警察在机场或者火车站盘查疑犯一样,靠第一眼直觉”。

  丹尼尔.卡尔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将人类的思考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靠本能和潜意识驱动,以实现自动化的思考和反应,虽然省力,可是很多时候都不够明智。系统二靠理智和知识驱动,虽然明智,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毅力来维持该系统的运转。

  而在日常的决策和思考中,如何合理擅用系统一和系统二的力量,则是许多行为心理学家致力挖掘的答案。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德国作家格尔德·吉仁泽的《直觉:为什么我们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下文简称《直觉》)。

  我们无时无刻不再动用直觉的力量,而它究竟是如何产生,如何投射到我们的行动之中,又是如何指引我们决策的呢?

  1. 你知道的太多了。

  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郭嘉曾经在“袁绍十过,曹公十功”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

  按照现代信息分析的观点,一个人了解的信息越全面,越容易做出明智的决策,而袁绍的多谋而少决,仅仅是由于他个性的问题吗?抑或是“少决”本来就是“多谋”的必然结果?

  格尔德认为,答案更偏向于后者。

  在很多时候,直觉和推理的结果本来就是相悖的,你知道的越多,理性的思考越强,直觉的力量就会越弱,而理性本身是无法吞没直觉的,直觉和潜意识才是海平面下的冰山,当一个人忽视直觉的力量,他就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死循环:

  理性掩盖不了直觉,而直觉也无法说服理性,在两者的博弈中举棋不定,直到错过了决策的良机。

  人不应该仅凭直觉行事,但也不应该无视直觉的力量。控制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保持直觉的有效方法之一,现代的大多数人每天都将自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刷不完的热点,看不完的新闻,可一旦到了该决策的时候,依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你不是懂得太少,而是知道的太多了。

  你的直觉如是说。

  2. 经验的力量

  我们常常用另外一个名字来称呼直觉,那个名字叫做:第六感。

  它究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在后天的成长中逐渐完善的能力?

  《直觉》一书中认为,人天生具有直觉,而它却是在后天的成长中,由于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加固强化。

  让我们用下图来做一个试验。

  《直觉》读后感(七):直觉可能是弯的,它从不屑于斤斤计较地搞基

  若把以资产负债法为首的决策方法看成一条坐标垂直线,那么直觉可能是弯曲的,它的重点不是跟数据的分析、演算、推理混搭在一起。

  以此题目谈论这个偏严肃的话题,似乎有些轻浮,其实并不是这样。相信读完这本书的人很多和我一样还在云山雾罩中,不明觉厉。如此,用这调侃的方式来缓和本书隐藏的学究味。

  前几天,公司同事们打赌,关于美国总统竞选,谁会胜出?凭直觉我觉得是川普。本来就是个竞猜的玩笑,后来参与的同事多了,而且带着彩,每个人压200块,为了赢钱,于是我努力地去百度、谷歌上搜索这两人的相关资料,按照富兰克林的“资产负债表法”的公式去分析,推理,把宝押在了希拉里头上,结果出来肠子悔青了。

  在不经意的小事上,人们相信直觉,但在重大决策上,则更依赖于科学的演算和论证,尽管这样复杂的形式结果并不如意。而人们依旧乐此不彼。关于直觉,从逻辑视角去分享,常常推算出与结果截然相反的答案,或者说在总量和概率对于人类个体相对有意义的范畴内,不完全那么实惠。迈克尔波兰尼曾说,我们知晓甚多,却无以言表。这句话好像专门是用来验证认知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的这本著作关于无意识的智慧和行为的观点。作为德国柏林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格尔德·吉仁泽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和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由他论证传统学者眼里莫名其妙而神秘十足的直觉,这种巅峰的意义将给人类认知行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本书回答了为什么我们无从推理,却能决策。这个论证的过程如他的课程一样:最权威而又最生动的,雅俗共赏且富有启发性。作者先用小伙子找女朋友、猜测复杂的问题、运动员接住飞行的球以及便衣识破毒贩来作证了直觉的存在,且进一步说明,意识的火焰所在的大脑皮层装满了无意识的流程。这就是直觉,它并非上帝的声音、幸运的猜测或是第六感等超越科学解释的极限。它也有其自身原理,简单说他不单纯地依赖庞大而详实的数据解构和分析,还包括其他本书要讲述的方面。如果把前者看成一条笔直的数据线,那么直觉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可能是弯的。弯的部分正是精华所在。

  首先,直觉是如何发挥作用。以承认直觉的存在为前提,或者按照悲观主义者弗洛伊德所言:对直觉抱有期待的幻觉。那么我们要解决的是,按照决策论中的”圣经“——富兰克林的资产负债法屡屡失手,而直觉轻而易举地中标。直觉是如何起作用的?作者认为原理有两个部分:1.简单的经验法则,2大脑的进化能力。这里的经验法则可以理解为”启发法“,它与做加减乘除的资产负债法相比,更注重抓大局和重点,而不会死扣冰冷的数据和细节。而大脑的进化能力,这种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能力,经过千百年的优化完善成为直觉的前提能力比如认知和社交等,它与经验法则相辅相成,对事物做出不同于纯依赖大数据做出的运算结果。

  第二,直觉如何快速决策。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从生物学角度对人的大脑和眼睛的运行做简单说明。达尔文曾咱们蜜蜂的蜂巢的奇妙绝伦,他认为这种本能经过无数连续的细微变化而形成。人类的认知进化也是以相同的方式改造的。有人做过“眼见并不实”的测试分析了大脑和眼睛的运行规律,而通过亨利八世砍头的小故事,更进一步说明知觉的本质就是一场无意识的修补或割裂。而直觉的判断和知觉的下注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进化后的能力和环境构成,经验法则产生的直觉,便起到极大的作用。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行为。

  第三,直觉的的减法特点。本书不止一次提到直觉对未知领域的利用。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从多个章节阐述类似观点,如《少即是多》《世界如此混乱,不如简单应对》《好的理由一个就够了》《简洁能救命,复杂能致命》,从无意识的智慧到行为,无一不是在暗示,在有限的知觉下,越简洁、简单,数据梳理越少,直觉的命中率越高。直觉的胜利狂欢与中国文化追求的大道至简不谋而合,而这种唯心范畴的思考与探讨,会不会在未来得出东方人具有更加敏感的直觉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重在理性的探讨,虽然是讲直觉,但不是凭直觉在讲,而是把大量的案例和故事与分析论证结合在一起。它要回答的是学理性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如果直觉经常助你决策成功或失败,那也是短期无法逆转的事,有些东西不知其所以然,并不影响你的生活。

  《直觉》读后感(八):我们要不要相信直觉

  我们要不要相信直觉

  前不久,我和另一名生涯规划师聊天,他说最近很困惑,自己面临一个重大选择,他是北京某大型国企内训师,现在可以选择去二线城市分公司担任领导,待遇更丰厚,不过要两地分居。

  我笑说,这不是生涯问题吗?你是生涯规划师啊!

  他说,是啊,生涯理论和工具我当然知道,可是仍然做不了决定。

  我说,你试过决策平衡单吗?(点击查看文章《做出好决定,你需要“纠结终结者”——决策平衡单》)就是把所有你认为重要的考虑事项(价值观)列出来,排个序,加上权重打个分,看看哪个分数高就选哪个呗?

  他说,我试过了,明明留在北京分高,可是我还是想去二线城市发展啊!

  是啊,理性思考与直觉发生了冲突!我们究竟该信谁呢?

  后浪出版社的新书《直觉》( [德]格尔德·吉仁泽)中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一名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正在犹豫是否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这时,他的同事把他拉到一边说,“使你的期望效用最大化,你不是经常这样写吗?”教授被惹恼了,回答道,“别开玩笑,这次可是认真的!”

  是的,教育别人决策应该怎么做,每个人都是理论家,说起来一套一套,可是事情到了自己头上,往往难以决定!

  我记得自己读书的时候就爱观察别人做决定,当时十分不解,为什么成功和失败,人们都能给出一套套的理由,他们为什么在事前不说呢?究竟谁说的更有道理呢?

  传统教育一再告诉我们要“三思而后行”,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但真的有用吗?

  富兰克林在写给侄子的信里说,不妨在一页纸上分两栏写下支持或反对这项事情的理由,思考几天,然后把同等的删除,看剩下的,就会发现哪一栏更有优势。并对侄子强调,如果侄子不使用这种资产负债表的方法选择女朋友,他会担心侄子一辈子都结不了婚。这些都是真的吗?我心里暗想,难道没有一见钟情了吗?

  我是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直觉》,从中得到以下收获:

  1、直觉是决策的高速公路

  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有两条道可走,一条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绕一圈最终得出答案,另一条是相信大脑的直觉,直接蹦出来一个答案。前者就像走迷宫,后者更像是走高速。

  有些事情是不需要思考的,思考反而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比如骑自行车时我们想着应该怎样控制平衡,吃饭咀嚼的时候想着牙齿怎么用力,多半都会出岔子。对于这样的事情完全没必要去思考,交给大脑的直觉好了。

  另一些事情,比如说购物、比如说相亲,比如说投资股票,往往就需要费些脑子去思考了,可是《直觉》书中列举了大量例子说明,严密的逻辑思考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好的决策,比如股票投资,没有一种最优化的理论能胜过简单的1/n法则(把资金平均分成n份去投资),哪怕再牛的证券分析专家也不行。所以现实生活中男人往往绞尽脑汁仍然会败给女人的直觉。

  可见简单、高效是直觉决策的特点。

  2、信息多并不一定有助于决策

  传统教育中,都是在告诫人们要观全局、看整体,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进而得到准确的判断。

  可现实是伟大的战术家蒋介石,拥有强大的情报系统,上有飞机侦察下有电台通信,仍然败给了小米加步枪的毛泽东。我看过很多材料记载,长征初期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被人赶着走,方向也由不得自己选!很多次林彪、彭德怀在前线提出下一步前往哪走的意见时,毛泽东往往提出不同想法,而且一定会坚持自己的判断,四渡赤水这样的漂亮仗都是这样打出来的,说实话,毛主席在决策时拥有的信息确实不可能比前线的将军们多。

  《直觉》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同样一个问题“底特律和密尔沃基,哪一个城市的人口多一些”,美国学生有40%认为是密尔沃基,而德国学生几乎全部回答正确,答案是底特律。原因很简单,大部分德国学生压根就没听过密尔沃基。

  所以更多的信息并不能真正辅助决策,而直觉往往只需要一个好的信息。

  3、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相信直觉

  可能你会说,如果选项换成德国学生熟悉且人口较少的城市,他们岂不是都要答错。是的,所以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相信直觉。

  简单说来可以用两个要素来区分,一、是否情况紧急,二、是否复杂多变。

  面对必须快速反应的情况,当然只能依靠直觉,比如一个足球迎面飞来,本能地就会去躲避。相反,就像《直觉》里出的一个阴招,你可以在与别人比赛间隙俏俏询问对手,“你今天是如何做到右手击球这样准确的?”接下来,对手将在击球的瞬间介入思考自己击球的姿势、力度,然后会发现自己居然不会击球了,……

  如果时间充裕,就看形势是否复杂多变。简单的情况自然容易分析解决,可是《直觉》告诉我们,人类总是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给出种种原因,结果却往往是徒劳的。比如前文提到的生涯规划师的想去二线城市发展的困惑,鬼知道去了以后会怎样,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承认有未知的存在。

  这时不妨追寻自己内心的想法,相信直觉,那也是价值观的取向,人生不可能像炮弹一样遵循固定的轨迹,而应该向导弹一样,先把自己发射出去,目标在动,自己的轨迹也随之变化,直到命中为止。

  决策之后剩下的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就像我第一眼看到《直觉》,就相信它是一本好书,尽管它非常烧脑,啃完以后却十分受用!

  《直觉》读后感(九):总是选错?可能是你知道得太多了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考试的时候,在两个选项之间纠结,改来改去,最终证明,第一反应做出的选择九成九都是正确答案。想得越多,错的越多。

  因为我们习惯了多虑。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三思而后行。但是思考并不能帮我们解决所有问题。

  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运用理性法则,以富兰克林的“资产负债表”法则为典型代表,富兰克林在给侄子的信中首先提出了这个理性决策法: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分两栏写下支持或反对的理由,然后进行对比。然而,当我们运用这一法则时,通常遇到的情况是,在列出原因的过程里,心底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答案。最终,我们的确找到了答案,但并不是因为权衡利弊,而是因为基于一种我们不知道的理由,我们发现自己有一种偏向,这就是直觉。

  生活里,我们大部分的选择其实是无意识的。我们经常遇到一种情况,明明两者相比,有一个看起来更好,但你就是感觉哪里不对。每到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跟自己说,不要胡思乱想。继而忽略直觉的提示,结果往往惨痛。

  就像格尔德 吉仁泽所说,我们以为智慧是一种按照逻辑规律运行且有意识的活动。然而,我们的大多数精神生活都是无意识的,而且往往背离了逻辑。

  《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这本书运用了很多实例和研究数据,向我们展示直觉的力量。直觉,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冲动,而有其自身的原理,让直觉在我们生活中起作用的是经验法则和大脑的进化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经验法则,和上面提到的“资产负债表”法最大的不同在于,经验法则,只瞄准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权衡每一项的利弊。比如下面将要提到的认知启发法,其实利用了人们一部分的无知。但要求我们的大脑必须有认知记忆,才能让直觉发挥作用。如果我们什么也记不住,那直觉也不会有帮助。

  直觉是我们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东西。它们迅速出现在我们的无意识里,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什么,就已经可以开始利用它们,这是经验法则在起作用。

  而经验法则与环境息息相关,例如当夫妻之间一方对另一方很差的时候,那么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一方通常就会反击,造成更激烈的争吵,这是人类之间经常采用的以牙还牙的相处模式,来自于人类进化的模仿能力。因为彼此可以模仿,我们渐渐地形成了一种经验,要以对方对待我们的方式反击,而这种反击通常是无意识的。当一方有意识地去打破这个固有的循环,而选择善意地反馈,那么双方就会形成一种新的经验,以和谐的方式相处。

  经验,是我们探测直觉的第一步。而后,我们会发现,在运用直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打破很多过去固有的观点,而重建思维模式。

  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少即是多

  心理学家层一家知名超市做了测试,24种果酱时,只有3%的顾客会选择购买。当选择为6种时,30%的顾客会买。并非选择越多越好。相反,在某种情况下,时间、信息或者选项越少越好。

  上帝给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礼物,就是遗忘。

  很多人说,复杂的问题需要复杂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在不可预测的环境里,反过来做才是真确的。我们努力地试图记住每一件事,但是记忆并不是越多越好。遗忘,可能有意忽略大量生活细节,使其不致减缓对相关信息的检索,从而避免大脑提取信息、推断和学习的能力被削弱。好的直觉往往会忽略信息。就像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所说,如果我们什么都记得,那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像什么都不记得一样不幸。

  遗忘是必要的——神奇的认知启发法

  简单来说,认知启发法就是大脑适应性工具箱中的一个简单工具,引导我们用直觉来进行判断。它的基本规律是:在做选择时,如果你认识其中一个物体,而不认识另外一个,那么就推断你认识的那一个更有价值。

  例如,在判断两支球队输赢的时候,如果你认识其中一支,那么认知启发法就可以适用。而如果你一支都不认识,或者两支都认识,那么认知启发法将不会发生作用。

  一项研究2003年温布尔登男子单打比赛的预测结果现实,专家预测正确率是69%,外行预测正确率是66%,而业余爱好者的正确率却是最高的72%。这就是“少即是多”效应,也就是说,对于未来的预测,一定程度的无知是有益的。

  好的理由,一个就够了——“选择最佳”原则

  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通常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试图寻找一个最佳答案。但其实,很多时候,根本不存在所谓最好的选择,同时不停的衡量也会过度消耗时间和精力。

  当你在思考难以预测的事,而可用的信息又很少时,要相信你的直觉。这时,好的理由,一个足以。这就是“选择最佳”原则,共有三个步骤:

  1、寻找原则:按照重要程度找出理由。

  2、停止原则:一旦在选项中出现一个理由不同的情况,立即停止搜索。

  3、决策原则:选择根据这个理由得出的决策。

  忘记逻辑这件事

  好的直觉没有逻辑。

  《直觉》中说,逻辑忽略了我们的文化,也忽略了我们进化的能力和环境结构。所以,从纯逻辑角度看属于错误的东西,在真实世界里却是一种高度智能的社会判断。好的直觉会超越已知信息,因此,也会超越逻辑。

  直觉,利用的是我们对于过去的部分记忆,以及大脑进化的能力,让我们快速、准确地以经验法则为基础做出判断。其实,它来自于无意识的智慧。这是一种高超的能力,你无需费力,就可以找到答案,并且胜过大多数复杂的计算。

  然而,直觉至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至少对我们而言,即使给出方法,灵活地运用仍然有待练习和考证。不过,这也正是这一领域的诱人之处。但无论如何,至少我们知道,不断地堆砌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思考和对比,并不是时时都能为我们做出一个好决定。有时候,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比如那个你觉得熟悉或者正确的选项。

  《直觉》读后感(十):为何我们依然靠直觉做出超过90%的抉择?

  ### (1)

  读一本实用的书,最好的一种读书方法是带着问题读书。

  带着问题读书,读书的过程中就是解惑的过程;解惑的过程,就是应用的过程。学以致用,在多数文化下都是公认的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当着手读一本书时,快速的浏览这本书的前言、序、目录等内容,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方向,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的话,需要去构建),提出自己想要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读书的指路明灯。

  我们期望,通过阅读一本书,能够解答我们事先所提出来的问题。如果一本书,连我们预期的问题都不能解答,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烂书,至少对自己而言是一本不那么好的书;而一本书着实能解答我们开始阅读前提出的问题,那这本书还算不错;如果这本书不仅解答了我们的问题,还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方法、视角,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

  但是,如果你事先都没有什么问题,对于阅读一本书也没有什么预期的话,阅读一本书对你而言,是不会有太大收获的。而且,你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好是坏,尤其是对你来说的好坏。这么读书,纯粹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不读。

  在拿到这本《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时,我马上就有了一个疑问,随之而来又有另外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就是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全书。

  ### (2)

  在几个月之前,我花了很多的时间研究、思考「深度思考」相关的知识、技能,对于直觉也有所涉猎,并形成了一定自己的看法。

  我推崇深度思考,但并不排斥直觉思维,因为我们多数人主要思维模式就是直觉思维为主、逻辑思考为辅的模式。我们在思考时,往往都是先通过直觉思维,快速的形成一个答案,而后再开启罗辑思维进行「深度思考」,寻找佐证这个答案的证据。

  关于直觉思维,之前看到过一个研究,其结论是:在我们有经验的领域内,我们通过直觉判断,其正确率会更高一些;而在那些我们没有经验的领域,直觉判断往往错误率很高。

  而《直觉》这本书却提到:我们有超过90%的选择是靠直觉做出的。如果这个数字是正确的话,那么足以说明直觉思维的靠谱性。也就是说,直到当下这种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直觉思维依然是我们主要的、靠谱的思维模式。

  疑问就来了,这两个结论有一定的矛盾存在,究竟谁对谁错呢?接着就有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相信不管哪种思维肯定有利弊,不可能放诸四海皆准,那么对于直觉思维而言,在什么情境下靠谱、什么情境下不靠谱呢?

  我努力的在《直觉》这本书中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 (3)

  《直觉》这本书中,分享了很多的研究结果,也有大量作者的分析案例。阅读下来,从知识层面而言,会有挺多收获。

  跟其他实用性的书籍类似,这本书也在一开始就给出了「直觉」的定义,是从三个方面的特征来判断:

  1. 迅速出现在直觉中的。(这个描述,用直觉论证直觉,有点懵圈)

  2. 我们意识不到它的深层运行机制。

  3. 强烈实现动机。

  大体而言,作者认为某种思考行为,满足上面的特征,就属于「直觉」行为。

  给出了直觉的定义之后,紧接着就是要重点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否应该相信直觉?

  再深入一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相信直觉,而是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相信直觉。也就是说,直觉在什么情况下靠谱,在什么情况下不靠谱,靠谱的我们自然会相信。

  而这个问题,是我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浮现的疑问之一,好在也正是这本书要重点解答的问题。

  书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1. 直觉是我们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东西;

  2. 经验法则产生直觉;

  3. 进化后的能力是经验法则的构成材料;

  4. 背景构成是经验法则运行好坏的关键;

  这里提到了经验法则,是作者通俗化的表达,科学的描述称之为“启发法”,例如认知启发法(用于认知判断)、注视启发法(用于跟踪物体)、思维解读启发法(用于猜测别人意愿)等。

  其中认知启发法是这本书重点讨论的一个经验法则,它是我们认知直觉来源。

  什么是认知启发法呢?举一个例子:底特律和密尔沃基,哪一个城市人口多呢?我们的美国城市不那么了解,人口分布更加不知道,面对这么一个问题,我们会给出什么答案呢?我头脑中会直觉反应出:底特律。为啥呢?因为我听过底特律,没有听过密尔沃基,所以我会觉得我听过的城市应该可能性更大一些。这就是认知启发法带来的认知直觉。

  所谓认知启发法则,就是我们在做决策时,所知信息有限,我们只知道一部分事物,而不知道另外一部分事物,那么我们会直觉的选择已知这部分信息导向的结果。作者的研究结果证明,我们在一定的「背景构成」下,认知启发法的正确率很高。

  这里提到的「背景构成」,其实就相当于运用直觉的条件。同样以上面为例,如果我们同时知道这两个城市,或者都没有听过,那么我们运用认知启发法的正确率就会很低,基本上就相当于瞎猜!最好的情境是,我们听说过其中一半的选项,没有听说过另一半选项。

  把这种示例的「背景构成」推导开来,实际上运用直觉的最好的情境是:存在一定不确定的环境,就是我们掌握一部分信息,另外一部分信息不确定。而在那些信息比较确定,或者完全没有信息的情境下,不适合使用直觉。

  也就是说,我们在我们有一定经验的情境下,直觉思维会更加可靠。我们如果经验越丰富,我们越应该依赖直觉。比如对于我们特别擅长的事情,比如写字之类,我们往往无法去理性思考,只要一思考,我们就不会写字了;相反的,我们完全凭感觉的话,写字就一会而就。

  跟前面提到的那个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在我们有经验的领域内,我们的直觉判断更加靠谱。

  ### (4)

  那么,还遗留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现在社会变化如此快速,我们每天面对的很多新事物,我们往往都没有什么经验,为何还是有90%的选择都是通过直觉来做出的呢?

  直觉确实更加适用于有经验的领域内,对于变革快速、完全没有经验的陌生领域,直觉判断的准确率很低。只是,我们多数做选择和判断的情景,都是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的情景。而这些情景,也多数是与我们个人生理、心理相关,与我们的人性相关。

  虽然从科学技术上、社会组织上,我们人类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我们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人性方面,我们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没有走多远。

  因此,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大多数(高达90%)的情境中,我们的直觉仍然靠谱,仍然简单有效的让我们做出抉择,并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

  不过,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组织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对人心理、人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改变,那么我们的理性思维、深度思考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直觉》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