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2 20: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的读后感10篇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是一本由[日] 道尾秀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6-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一):对《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的不正确书评

  《月与蟹》是我第一次接触道尾秀介的小说,翻看记录,应该是在2013年。

  “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封面上这样写到;摆在学校图书馆四楼的亚洲文学区,第三排,一眼就能发现

  当时吸引我从众多中选择原因是,介绍道尾秀介时用了一句日本媒体“他不会成为第二个东野圭吾,因为他是独一无二天才道尾!”的评论。现在只记得此书是描写阴暗少年以及潜藏的杀意故事,很治郁,也很幽怨。

  第二本是《光媒之花》,挺美好残酷的六个故事,独立成篇环环相扣。大概最后觉得是个普通的短篇推理,反正没看完。

  然后就是这本《向日葵不开的夏天》。

  2016年10月新星出版社出版了此书新的“红壳纪念版”。圈里有个书友在微博上发图说他一次性买了10本,故而我甚是好奇,此书究竟有多高明?听名字,难道是哀怨沉重的厚文学?或者有百年难遇的精妙天才诡计?(后来看完,果然是我想多了……)

  书是今年京东618买的,但拖到现在才正式翻开。

  先说简介:放暑假前的最后一天,S君没来上学,在家中上吊死了。我明明看到了他的尸体,可尸体消失了,没有人相信我说的话。七天之后,S君居然变成了一只蜘蛛出现在我的面前,声称自己是被人杀死的,而我能帮他做的,就是找到他消失的尸体……

  不用想,我当然是复制豆瓣,(像这种东西我才懒得专门重新组织语言来说……)

  故事主角,也就是“我”,道夫,是个经常被家暴,被妈妈欺负和不信任的人。此处描写有诸如妈妈不给自己留饭,经常骂自己,又例如只给妹妹美香买玩具爸爸懦弱不说话,家里经常争吵等。(当时我一度认为此家庭定有难言之隐,或者说这书只是讲孩子家庭教育问题???)然后是在快放暑假时,同学S君没来上学,应老师之托,“我”带着他的作业前往其家中,竟看到S君被吊死在家,死相怪异。匆匆忙忙吓了一跳的我,回校报警后尸体又消失不见——

  这样案子有了,之后就是开始推理凶手是谁?此中有趣的是,S君死后,转世成了一只蜘蛛并且来到“我”家,“我”一边与他讨论案情,一边又逐渐发现他不可告人秘密

  其实“转世”的设定接受后也没啥,毕竟没有这层的话,真相肯定遥遥无期案件没法进展。中间又穿插了一些警察查案,推理方向错误,找线索情节。(尤其是有位“所婆婆”,能与神灵对话,两次在不经意时给案件提示。)

  此间又恰逢镇子里有同等死相凄惨怪异的几起猫案,剧情甚至开始走向关于虐待儿童,性侵犯,以及学校欺凌的问题。总之就是各种无法猜透——

  作者文字实在隐晦,扑朔迷离时,又有种每个人可能黑化的感觉。如“我”,如“爸爸”“妈妈”,还提到过日本原子弹爆炸的大事件,所以恍惚以为小说主旨是对死亡的悲痛定义

  如果是这样,估计也就是平庸之作。故事架构不鲜明人物角色缺少立体感,文笔又没有宫部美雪等细腻

  崩坏的地方是从道夫推理出S君在欺骗他,老爷爷折断猫脚开始。然后笔锋直转——

  虽然只是一个9岁的小孩,但“我”从不圆润场景中,慢慢找到不合理之处,在找寻S君尸体的路上,终于发现真相,并智珠在握与老爷爷对峙。果然,老爷爷是个童年悲惨遭遇的人,其母亲被人折断手脚,死后转世为厉鬼,且诈尸杀了折磨自己的人。老爷爷对此记忆恐怖,又害怕,情绪激动时想起此,会有残弄尸体的癖好。

  我本以为这就是结局,(也还挺像)但在描述二者对“所婆婆”的不同认知时,事情又变得开始有些疑惑,(但不影响真相)而老爷爷死后居然转世成蟋蟀在“我”家。与蟋蟀爷爷对话中,“我”的认知又一层层崩坏,终于不再逃避,放火烧了这一切。

  至于为什么?谜团到底在哪里?这就不能泄底了,否则根本没法看。

  总之是叙述性诡计……被骗只能怪自己傻……

  讲真,这是第一次让我觉得有些书读后会精神错乱。叙述性诡计我也看过几本,顶多名字的错乱叙述。崩坏的结局如麻耶雄嵩,还算正常,最起码开头都是合理的,只是结尾崩坏。但万万没想到这本从头看到尾,都是在崩坏,崩坏,叙诡,叙诡。太颠覆了!甚至最后黑暗一塌糊涂

  震惊!!不可思议了!!!难受!!!!

  一定要用无数个语气才能表达对本书的怨念。

  更恨不得对作者大卸八块(此说笑,OTL)。

  最后,此书炫技无与伦比。上一次还是看到《独眼少女》,好歹那本看懂了,也看的很真切!这个,算了吧。(*/ω\*)(最后,好书,强推)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二):“只限今晚,过后即忘”

  我想讲的不是这个故事,是道夫本身。

  原本的道夫就像其他年幼懵懂男孩子一样喜欢打闹,爱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甚至比同龄人更懂得去制造惊喜来让母亲开心

  但意外发生了。对于不满十岁,心智未开的道夫来说,所生活的周遭世界对他关上了所有的门。

  那时起,青春绝缘体就成了道夫的标签

  我想道夫是这样的:无法接受赞美指责,强装虚伪的笑;面对同学时无法正眼相向;面对父母时如鲠在喉;拿起正在来电电话时手颤抖到无法接听;千百次想一了百了但又没有勇气……

  一开始还有人安慰自己:心情不好?很正常,大家都会有的,过段时间就好了。

  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久而久之,道夫也不愿提起。因为这些人永远明白不了,道夫是用了多大的勇气去和他们诉说的。道夫努力和其他人一样地社交、生活,此时的他也不明白什么是社交恐惧症,只是觉得有时候自己一个人更轻松一些。

  其实道夫内心深知自己的错,并揽下所有责任,但是无法为此做出丝毫改变。于是道夫就这样一天天成长着,他选择孤独地住进了自己的故事,并自称理智

  “不仅仅是我,每个人不都是活在自己编的故事里吗?而且那故事不就是为了隐藏些什么、忘记些什么吗?”

  故事里,孤独的道夫逃避着……

  班上没有朋友,只要假装有就行啦!

  考试考差了,只要假装满分就行啦!

  家庭分崩离析,只要假装幸福美满就行啦!

  道夫一次次说服自己,

  这些都是真的。

  “大家都一样。不仅是我。没有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全部认可,全部接受。根本就没有那样的人。失败的全部后悔,无法挽回的全都想挽回,要是这样那人就没法活下去了。所以所有人都在编故事。昨天做了那个,今天就要做这个。就这么一边幻想着一边活着。不想看到的就当没看到,想看到的就拼命去记住,所有人都是这样。我只是做了和其他人一样的事。不仅是我,所有人都一样!”

  该离去的人终将离去,该逝去的事物也终将逝去。那些活在回忆中的人不也正是将自己困在假想的牢笼中不愿出来,不愿面对早就物是人非现实吗?况且回忆这个东西也一样虚伪,不然人们为什么想起以前总是美好的多呢?就这样靠着虚伪,靠着伪装,与人交谈,混入人群,考上大学,得到工作。大家都一样。

  “你□□□□吧!”

  长此以往地逃避让道夫学会了屏蔽,屏蔽那些让他痛苦不堪的话。

  但事实却是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又是一个无法挽回的过错

  君是个和道夫一样的青春绝缘体,道夫就像看见了自己一样,他坚定的认为只有他们两个能互相说话,甚至理解。但是S君不在了。

  世上纵然有无数个快乐时刻,但道夫每一刻都抓不住,也得不到。他的情绪总是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而能交心的人一个都没有,他好难过,好难过。

  一阵苦苦追索煎熬后的那天晚上,道夫终于小心翼翼地怀疑了自己。

  “只限今晚,过后即忘”

  我真的没错吗?

  我真的能让自己相信,直到永远吗?

  不能。

  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怕。

  道夫意识到了:只要活着,就会更糟。

  道夫想在绚烂结束自己孤独又可笑一生,这是他唯一一次鼓起勇气。

  但冲动后果只能是以悲惨的现实为代价,而对于道夫来说,活下去就是最为悲惨的现实,这份现实又似捉弄般的形影不离

  次日,

  面对仅剩残骸的家,道夫又一次挣扎着,笑着,流泪着做着毫无意义的事:

  “没事的,我又说了一次。”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三):《暗黑崩坏的故事,活在谎言罗网中的人们》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说过:“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揭示出心理暗示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们产生影响,这便是所谓的“戈培尔效应”。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说谎”的情形已经普遍到“根本不算事儿”的程度。但脑神经学家提醒人们:没有点儿高智商,就别耍花样,编造谎言是一件极其伤神的事情。

  虽然人人不喜欢谎言,可有时候谎言并不是一种罪恶行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还能成为救人性命的力量。比如医生面对身患重病患者总会安慰道:“没什么,别往心里去,你身体上的就是小毛病,很快就能痊愈。”但正由于医生这“善意的谎言”,病人反倒没了精神压力说不定最终反而能够救回一命。

  尽管研究人员声称“即便是夫妻之间也不可能做到100%的诚实,每交流10次就有1次在说谎”,看似说谎这种行为非常普遍,也无需太过计较,但是,谎言的本质却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是对某人事物、某状态的不接受和不认同

  在日本推理小说作家道尾秀介的代表作品《向日葵不开的夏天》中,几乎人人都是说谎的高手,而主人公道夫则以犀利的语言点破一个真相:“每个人不都是活在自己编的故事里吗?而且那故事不就是为了隐藏些什么、忘记些什么吗?”

  这个推理故事以放暑假前的最后一天为发端。那一天,道夫的同学S君并没有来到学校,而道夫则担任起把作业和材料带给S君的任务。可道夫在S君家中发现的却是已经吊死的S君,而更诡异的是,在警察和老师闻讯赶到现场之后,S君的尸体却不翼而飞!整个故事就围绕着“S君的死亡以及尸体失踪之谜”而展开。

  这个以暑假为背景的故事,随处是嘶鸣的蝉声和不断蒸腾的暑气,但是道尾秀介营造出的氛围,却让读者有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而那不断反转的情节也让人顿生云雾迷茫之感。最初,读者可能会认为只要查找出杀害S君的凶手,找到S君被人偷走的尸体,那就应该距离真相大白不远了。但遗憾的是,极少有人能够猜想到故事的最终结局竟是那般的阴暗而恐怖。可说到底,阴暗恐怖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道尾秀介描绘出的人性

  既光明又阴暗,这才是人性。人性从来就是复杂的。只是我们选择性忽视掉那阴暗的一面,偏又对光明的那一面大加赞美,就好比,我们总是用“天真活泼可爱”来形容小孩子,可是小孩子内心的邪恶并不比成年人更少。《向日葵不开的夏天》成功地撕掉了人性的遮羞布,它就像一个狂躁的少年,一丝不挂地站在大风里,大声叫嚣着:“都来看啊,人性不过就是这样,世上哪有绝对善良的人?为了自己能够活得更好,人人都可以成为说谎高手!”如果你被这个阴暗崩坏的故事惹恼了,那恰好表明它击中了你人性中的某个弱点

  这个故事的玄妙之处就在于,故事里的这些人物最初呈现出的不过是一种表象,不读到最后,我们就不会知道原来故事里的那些人物只是用某个事物做了象征。在这个故事里,人人都戴着面具生活,活在自己编造的谎言罗网中而不亦乐乎。貌似懦弱老实小学生却以残杀小动物为乐,看似天真善良的少年反而内心的阴暗面最多,和蔼慈祥老人对折断死亡小动物的肢体最感兴趣……如果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也就不会觉得这种设定有多么难以接受了,在你我身边,那种看似美好实则阴暗的人与事,难道还少吗?

  在推理故事中融合进超现实元素,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这种带有超现实因素写作风格给故事抹上了一层诡异的色彩。死去的人会转世,转世成为动物后再次与主人公道夫发生了种种关联。不读到最后,这些谜团就不会解开。

  这个故事,看似结构简单,推理起来也无需费脑,但一定要读到最后才能明白真相,而这个真相足以把我们之前的假设和推理都推翻。道尾秀介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先是让你产生一种“哇,马上就要水落石出了”,可通过对情节的不断反转,马上就会将读者引诱到另一个“陷阱”之中。

  单就《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这个书名来说,很是引人遐想:童年的暑假、安静小镇、开满向日葵的院子、洒落着树荫街道。怎么想都是一副小清新画面。道尾秀介的文字非常口语化,对生活细节的把捉也比较精细。只是,整个故事读完,以清新的文字描写人性的阴暗这种强烈的反差美感便有力地攫住人心,使人在脊背发凉之后,陡然生起对人性的恐惧。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四):还是计算机智能手机

  鞍山市交代不失时机上课上课上课时就在家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还真就在家睡觉真是睡觉睡觉睡觉睡觉吧站不住脚睡觉睡觉鞍山市交代不失时机上课上课上课时就在家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还真就在家睡觉真是睡觉睡觉睡觉睡觉吧站不住脚睡觉鞍山市交代不失时机上课上课上课时就在家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还真就在家睡觉真是睡觉睡觉睡觉睡觉吧站不住脚睡鞍山市交代不失时机上课上课上课时就在家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还真就在家睡觉真是睡觉睡觉睡觉睡觉吧站不住脚睡觉睡鞍山市交代不失时机上课上课上课时就在家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还真就在家睡觉真是睡觉睡觉睡觉睡觉吧鞍山市交代不失时机上课上课上课时就在家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还真就在家睡觉真是睡觉睡觉睡觉睡觉吧站不住脚睡觉睡觉站不住脚睡觉睡觉觉觉睡觉睡觉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五):这样的童年我可没有

  读什么推理小说是最爽快的?非叙述性诡计莫属!像是《剪刀男》拿性别作翻转,《樱花开放的季节》拿年龄做翻转,《倒错&者系列》是拿视角做翻转,而《向日葵不开的夏天》更是在精神层面上下功夫,真可谓为了让你想不到,没有什么是日本推理作者们做不到的,把叙述技巧炫到炉火纯青。而把这么阴暗的内容安放在小孩子的童年里,也只有暗黑系盛行的日本推理圈才做得到啊!

  这本书所有的情节一言概之:全部就是一个孩童用自己的脑洞编著的!不愿相信的就不去相信,再虚幻的东西,只要自己想要相信,那就拼命证实是事实——

  从发现S君的的尸体开始,到重生的S君拜托我寻找真相(开头很像是奇幻轻小说的开头),再到和美香、所婆婆奇怪的对话,再到揪出虐杀小动物虐尸的泰造,为什么死去的人都会重生到自己身边,直到,再强大的臆想也不能忽视的BUG一再出现,自己构筑的世界已经无法自圆其说,开始土崩瓦解。其实从情节推动的最开始,不安的种子就潜藏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所以,读起来总会觉得“哎,这里怪怪的”,像是母亲口中的美香和我身边的美香总有一丝丝违和),这也是作者埋下的一个个小炸弹,为最后的翻转大爆炸服务。

  凑佳苗的赎罪是被害者的母亲惩罚当时和自己女儿一起玩却幸存下来的几个小伙伴,影响了几个女孩子的一生。而在本书中,主角的母亲也在惩罚他,因为是他间接害死了还未出生的妹妹,可最后直接实施惩罚的却是主角自己。

  这个故事其实和今年蜡笔小新剧场版的主题很像,蜡笔小新中萨奇因为贪玩造成了自己母亲的死亡,母亲为保护自己而失去了生命,从此萨奇因为自责陷入了无穷无止的噩梦当中,最后噩梦差一点夺走萨奇现实中的生命,其实,孩童的心理又“脆弱”又“强大”,“脆弱”是因为愧疚的种子一旦埋藏于心底,对于他们的成长可能会是毁灭性的的打击,说是“强大”,是因为,在这种暗格心理的影响之下,他们可能会爆发出无法挽回的偏执来进行自我惩罚,就像是萨奇的噩梦,就像是“我”的臆想逃避。看到曾经有文章里说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给道尾秀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从本书透露出的绝望致郁来看,这绝对不假。

  最后,一场大火,对峙的两头,一切伪象都被撕破,“我”喊出了内心最真实的话语(第一次读,绝对会震撼到),不再是妄想,不再是自己逃避的那个小世界,母亲看似也终于打破心结,和丈夫一起合力救出“我”,可最终,本书也没有给出光明的结局,逃避仍在继续,我仍旧只活在我愿意相信的世界中。所以说,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真的很重要,没有健全的家庭引导,尤其是孩子心里还存在着愧疚或者其他的阴影,那就更把他推向毁灭的无底深渊,读完后,真是致郁啊!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六):孤独患者

  阿加莎的推理小说中,总是通过采访、询问中寻找蛛丝马迹,最后揭示让人意想不到的凶手,读者享受的是和大侦探波洛一起动用灰色细胞的乐趣;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侧重人物复杂矛盾的感情,无论是《嫌疑人X的献身》还是《白夜行》,令读者感慨的不是推理本身,而是人性。无论这些推理小说的是怎样的令人震撼,小说高潮点却几乎都在小说结局,这也是大多数推理小说的常态,但是这本道尾秀介的《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绝对会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它一个又一个反转,打破了读者的固有思维,脑袋里一个问号、一个叹号的出现,故事的结局更是让读者有一种被雷击中、无法思考之感。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是日本推理小说家道尾秀介的第二部作品,这部作品在2005年入围了第六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同时入选日本年度本格推理小说第九位,此次由新经典出版社以红壳精装纪念版再版,足见其作品水准。小说中的“我”在放暑假前受老师嘱托,给同学s君送作业,却意外发现s君吊死在自己家里,但当“我”回学校找老师报警后,s君的尸体却神秘地失踪了,于是小说围绕s君是自杀还是他杀、尸体在哪儿、谁是凶手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推理叙述。

  向日葵,又名太阳之花,开花时会朝着太阳的方向,一直面对那灿烂的阳光,在《向日葵不开的夏天》中,死者s君最后出现的就是一片向日葵,金灿灿的,但是在这些向日葵中恰有一株没有开放的花,蜷缩了起来,背对阳光,孤独、阴暗,而整部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如此,每个人物都是那不开的向日葵,如孤独患者般生活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本应该是天真无邪的儿童,却有着与之极不相符的残忍和冷血,更何况那些已经被社会所污浊的大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编故事”,努力活在自己所设定的幻想,以掩盖内心的孤独。小说中有虐杀动物、家庭冷暴力、学校欺凌等阴暗的社会问题,其实也都是根植于孤独之上的恶果。

  道尾秀介笔法老道,叙述s君死亡的周边环境、“我”潜入老师家的调查过程、与泰造的对决等情形,使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如身临其境,毛骨悚然。而小说在内容上有着超于现实的推理,充满着诡异、虚幻的故事元素,也正是这些元素让这部小说有着众说纷纭的解读,变得如此与众不同。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七):逃避现实引发的心理疾病,请多关心心理脆弱人群

  里面一切的心理变态行为都是逃避现实,无人关心引发。

  老爷爷:因为逃避母亲的死亡,产生的幻想,到后面看见被撞女生的死亡,其实老爷爷年轻的时候还没有这边变态,因为有自己的生活,有妻子和孩子,感觉后来妻子死了,孩子的不联系,自己孤独的然后引发的一系列变态行为。

  道夫的好朋友(后来的蜘蛛):自己在学校的的孤立,单亲家庭,母亲因为打工等原因,无法做到关心,以至于发现了他的变态行为也没有去制止,去沟通。因为不知道怎么交谈。导致了后面自以为和道夫玩得好,却被直接要求去死,心灰意冷。

  道夫:因为自己的愧疚,自己害死母亲肚子里面的妹妹(不确定是否是妹妹,没有生下来),母亲的冷漠,父亲的软弱,没有人关心和解救自己的情况下,母亲冷漠,冷语。心里一步步被摧毁,导致后面的变态。

  道夫的父亲:开始的就介绍了,母亲说什么,父亲都不会反对,自己的懦弱,没有拯救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没有过多的去关心,知道自己的妻子心理疾病,也不去劝解,导致后面妻子和孩子的心理疾病。

  看完后,感觉书中有一个隐藏的彩蛋就是发现,那些在自己身边的昆虫,都是自己害死,然后自己潜意识的愧疚,而出现的昆虫。

  一切的一切,感觉都是书中人物心理防线很脆弱,加上无人关心,劝解,去解决心理疾病,后面一步步的心理崩坏。

  请大家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朋友吧,避免他们下一步的心理变态,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变态,让世界和谐点。哈哈 !! 请大家有病且治。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八):向日葵也无法盛开的人间

  这个世界经常会有很多令人觉得是无解的问题,比如之前发生在日本的一个饱受争议的事件,让一群小朋友饲养小猪直至产生感情,最终却把小猪砍成猪排展示给小朋友们。是否需要将这个世界的残酷提前展示给小孩子们可能就是这样两难的话题,而我想即使这个两难的话题也不足以形容看到《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这本书的难过无奈与震撼。

  暑假前的最后一天,“我”在同学家中发现了S君的尸体,可是尸体却离奇消失了,这到底是杀人事件还是失踪悬案?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阴谋?更惊人的是,七天之后,S君以一只蜘蛛的面目再次出现,并且要求“我”帮助他寻找被隐藏起来的尸体......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作者很擅长设置情节推进与严密布局,并且娴熟运用着叙述性诡计的奇幻两张王牌,他将现实与奇幻结合得恰到好处,令读者处在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中,尽管在开始阅读的时候,能够感知到作者某些微妙情节的提示时,会有自己的推断,最终却不敌道尾秀介的多次反转,作者设置的真相就如一颗层层包裹的洋葱,阅读过程就是在作者的指引下一层层剥开真相的过程,或许等到真正接触到内核的时候,才在恍然大悟之后了解了所有的前因后果。或许很多人阅读之后会诟病于作者的叙诡不够对等,情节却又太过于黑暗,但是我想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始终为我们留有一丝线索,而那些黑暗故事的构架,其实是想为我们构筑出一个特异的人类的内心世界。

  在以第一人称一个儿童的叙述中,这个世界在读者眼前一点点展开,既有凶杀的惊悚,也有转世的离奇,既有恋童癖的猥琐,也有人世孤单的凄凉,这些可能还不属于儿童的无边黑暗,早早侵蚀进了儿童的心灵。在他们还不懂得个中含义手足无措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这些辛酸而可怕的事情——校园霸凌、恋童癖、生离死别的痛苦、人生的恶意,你是否会为他们一掬辛酸之泪,更为触目惊心的则是居于儿童内心中的人性黑暗,当儿童提前沾染人世间的黑暗,那又会激发出什么样的可怕情感,当他们在各自独立却又连接在一起的歪曲的世界中,却不得不选择歪曲地生存下去,他们惧怕着上一代的生存规矩,却不自觉地走上与父母同样的道路,在他们看似平静异于平常的生活中——如泰造一般难以抑制的恐惧,如S君一般残忍中带有一丝温情,如“我”一般选择在分裂与幻想中生活——内里却是早已崩坏的绝望,在每次想要鼓起希望,却每次遭遇绝望的S君最终写下的那篇《邪恶的国王》不就是对于人性可怕与失去希望的最好写照吗?而看完整个故事,你对于人性还有期翼吗?又有什么可以依凭吗?

  在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意向就是夏季、蝉鸣,这个故事同样发生在盛夏时节,夏季气候的变幻无常闷热难耐,蝉的绝望嘶吼都表达了“我”的心境心情,而夏日的向日葵除了作为一个重要情节推动的道具,同样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意向,向日葵是一种昂扬向日的花,甚至日光也没能拯救它,最终无法开放,它的叶子蜷缩,这一季再也无法开出花朵,就像书中为我们描述的那扭曲生长却又难舍生存欲望的少年一般,虽在夏天,亦会令人感到一种剧烈的心痛与虚无的凄凉。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九):从叙诡的存在条件及合理性到主旨的分析

  首先自己是很少纯粹根据小说的核心主题给本格推理打高分的,但这部算是个例外,个人也认为除去这个值得探讨的逃避自我与虚幻人生主题外,小说的其他部分确实毫无存在价值可言。全篇除去叙诡以外就真的完全没有诡计了(当然如果文中人的虚假证词与满口谎言造成的有意误导也能算进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而本应是重头戏的推理解谜也主要局限于文末一处,更不要说全篇的设定就仅仅是在推理罪犯是谁的问题上作反复徘徊,犯案手法却是作者直接明确就给出的已知真相,这个就比较另类了。当然另外一个致命的诟病也直接体现在这个推理解谜的环节上,虽说由于受虚假证词与文中主角道夫的主观原因影响带来了极大的戏剧性,使得通篇都高潮迭起波澜起伏,但是正由于这种多重逆转(文中对于罪犯人设的推理由嫌疑人岩村老师到被害人S君本人再到目击者泰造老人再到S君与泰造之间的多次角色逆转最后又转到事件目击者也就是主人公道夫身上的演变过程)明显是以作者的误导为存在条件的,这更像悬疑剧类的的纯创作式转折,这样子就使得推理直接降了好几个档次,所以个人觉得要是抛弃见光即死的叙诡不言本作还是极为适合被影视化的。 在谈及本作的主题之前必先讨论有关叙诡的问题,虽说两大叙诡(在本文中其一是所婆婆其实就是经常拜访泰造家的那只猫,而主人公道夫的妹妹美香在道夫眼里是一只蜥蜴而在母亲眼里只是一个布娃娃,这种因视角性限制而造成误导的叙诡,即由于以主角第一人称为写作视角的限制将读者带入了主角自己的认知世界,形成了某些于文中旁人来说的已知真相却成了对读者来说被故意误导了的扭曲真相,即形成了所谓认知障碍)对于理解案件本身其实并无太多的存在价值,但对于读者理解整个故事的核心主旨却异常重要,因为其存在条件不外乎有两点。 其一是文中关于“转世”一说的设定。作者并没有对此表明明确的立场(承认与否)但在年仅9岁的主角道夫眼里却成了公认不讳的本就存在的事实的东西,他在主观意识里认定人死后会转世而读者又被带入到了这个主观的唯心意识流里面从而造成了两年前已过世的所婆婆又出现在小说的世界里成了一只猫,还没来得及出生就意外丧命的小美香成了蜥蜴这类荒谬故事的存在,说白了就是小孩子天真烂漫的童真作祟而将自己周围的小生命拟人化了的结果,而为各种动物赋予了语言与前世的记忆一说的存在道理(由S君转世的蜘蛛为何而存在)也就在这里。这是叙诡得以实施的其中一个条件,而由此引出的虚幻人生不过是每个人童年都有的一场梦罢了(所以本作看似天马行空有点奇幻色彩但实际上并没有脱离现实,只是读者被主人公这一个9岁的孩子的世界观限制了而已)。

  未完待有空补上。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十):结尾仓促的推理

  这本书以向日葵、蝉鸣等夏天的标配为题目,首先描写了9岁的主人公道夫被老师委托去给生病没来上学的S君送东西到他家,发现S君的尸体,回去告诉老师,报警开始。

  .七天过后,道夫在家里发现了“转世”成为蜘蛛的S君,S君告诉他,自己不是自杀,而是他杀,请求道夫和3岁的美香帮助找到自己的尸体。

  君首先道出是老师杀了自己,并且做出一系列的推理。道夫跟踪老师,发现了老师一些奇怪的癖好,渐渐相信了S君所说,尽管有些不合理。

  之后出现的人物中,S君的妈妈,所婆婆,老爷爷,S君的狗大吉,在书中充当重要角色。

  前期铺垫推理很正常,后面就开始崩坏,从道夫怀疑S君,杀了S君开始。

  说了好几句“人本性都是一样的”,虽然想突出这一个点,但不可否认这是有些牵强额。

  最后写的是老爷爷杀了“转世”成为猫的所婆婆,老爷爷杀了道夫有好感的同学隅田,老爷爷因为童年对母亲的阴影,喜欢折断尸体的脚关节,而S君可怜老爷爷和他是一类人,就把杀死的小猫小狗送去给他,并且把自己杀死,作为礼物送给老爷爷。

  而所有死去的动物,嘴里塞着香皂,是为了让S君训练有素会拖着腐肉回来,但是讨厌香皂味道的狗阿吉,不会拖着这些送给老爷爷折腾的动物尸体回来。

  可能说到这儿,大家都迷糊了,没错,这本书后半段就是这样极速的表达着作者所要交待清楚的信息。

  最后发现大家都是转世的,道夫所说三岁夭折的妹妹美香其实根本没有生下来,她在妈妈肚里就流产了,她作为蜥蜴,在瓶子里生活。

  老爷爷死后也转世也成为一种昆虫,在瓶子生活。

  爸妈也死了,只有道夫一个人,和未阐明的影子,结束全文。

  不过整体可表达的情感很充裕,典型的日本社会压抑导致心理变态。

  这本书在日本推理小说中并不算突出,唯一要说的就是转世在本书当中所带有的寓意了。

  好像道夫身边每个他认识的人死后都转世成动物留在他身边。后面他的爸妈虽然没有明确描写是否转世,但在火灾之后仍然和他对话的,就不难想象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