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职场经济学:打工改变命运》是一本由邹远新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职场经济学:打工改变命运》读后感(一):要么等死,要么转型!
一年多以前,我还在思考如何转型。
2015年9月9日,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发表长微博《生命的后半段》,首次公开证实离职央视:“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因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
我当时的工作比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半死不活的上班,赚点工资以养家糊口,然后终日想着,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吧!
张泉灵的辞职让我下定了决心,必须做点什么改变当时那种无望的生活状态。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前公司坚持,然后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充电,但到底人到中年,不管是记忆力还是自我控制力都明显下降,3个月的一心二用没有显著的成效不说,还搞得我异常疲惫。
那段时间,我很怀疑自己转型的决定是否正确,毕竟我当时的工作说起来也算是体面的工作。
好在我的家人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我,在听我剖析完当时的职业现状以及我决定转型的职业的前景后,都支持我辞职,然后专注地提升自我。
时至今日,我还是很感谢我的家人。
辞职后,我一边学习考证,一边联系自己相关行业的朋友,了解具体的市场行情。
那段时间,我直接重温了一回高考前夕的痛苦,简直说是炼狱也不为过。
这次读《超级职场经济学:打工改变命运》让我想起了那段不堪回首但其实说来辉煌的岁月,正如邹远新教授所说,转型是一种长久的稳定状态,每个试图转型的职场人往往在很早以前就会为自己的转型做准备。
至少对我而言,做足准备的转型为我垂垂老矣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职场人需要具备很多专业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具备良好的精神。预判力、进取心、危机感缺一不可,敬畏生命,敬畏职场,才能走得更远。
《超级职场经济学:打工改变命运》读后感(二):先择业or先就业?大多数人根本没得选
然而事实上,这其实是属于每一位即将进入职场、已经进入职场的社会人都会面临的难题。
并不是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公司都能干一辈子,新人踌躇,老人又何尝没有“空窗期”呢?
我们秉持着先找一个工作赚钱谋生的观点,然后或学习经验或骑驴找马地为下一份工作做准备。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容忍“空窗期”。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经济基础,正如不敢裸辞一样,我们害怕那种没有保障的彷徨感。
实际上,关于先择业还是先就业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先就业后择业;二是先择业后就业;三是边就业边择业。三种方式,各有特点。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如果经济状况一般,甚至家里急需经济补贴,那么可以考虑先就业后择业,因为只有解决了生存温饱问题,才有力气去选择。此外,当你不知道选择什么工作时,也可以先通过就业来体验工作,认识职场中的自己,然后再进一步选择适合的职业。
与先就业后择业相反的是,先择业后就业。一些经济条件不错,或者自身实力非常强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具有择业权利。在我国,虽然也很重视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但由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一个岗位几十个人争,真正有择业权的人非常少。
当然,另外还有一些人,尤其是毕业生,往往会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自身实力一般,还总是看不起普通工作,始终挑不到理想的工作,他们恨不得在一夜之间就当上高管。对于抱有这种就业心态的人来说,纠正就业观才是首要任务。
在本书作者看来,现今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年轻人更适合走边就业边择业的道路。在就业中寻找机会,在运动发展中寻找自己的优势,最终找到适合的工作。一方面,对于年轻人来说,好奇和不安分是他们的天性,没有必要去压制他们;另一方面,人都是在变动中成长的,一下子就找到终身理想职业的人也的确存在,但毕竟是少数。
简单来说,对于择业和就业的先后问题,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如果一味强调先就业后择业,有可能使本来就迷茫的人变得更加迷茫,浪费时间在对职业规划毫无作用的就业上面,甚至走错方向,以至于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挽回失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好先找一个相对门槛低一点的公司工作,然后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朝着目标大企业的用人要求进步。
人们总是不满意现状而憧憬未来,换句话说,就是人们总是嫌弃现在的工作向往下一份工作,有人考虑长远,选择找到下家再走人,有人忍无可忍受了刺激就立马裸辞……说实在的,现在跳槽是职场常见状况,裸辞也屡见不鲜,可是总归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手握任意跳槽的资本的。跳槽的理由有很多种,钱不够加班多没前途……但很少有人是从长久的职业规划角度来决定。总之,读完这本书,我对接下来的安排有了更慎重的考虑。
《超级职场经济学:打工改变命运》读后感(三):如何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虽然小时候的“职业规划”说起来全是幻想,比如“科学家”之类的,多多少少有点不切实际,但这是每个人最初的不掺杂任何利益的想法,是最纯粹的喜欢,也就是说如果能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这就是每个人做得最开心的一份工作。
很多人说,即使选择了最喜欢的职业,当初的喜悦也会在日复一日的蹉跎中转变为厌恶。
但是,你喜欢的究竟是什么呢?你要的究竟只是上班呢还是自己的职业(事业)呢?
已经很少有成年人能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我们大多数麻木而享受地活着。我们没有特别喜欢的事物,也没有什么专注的兴趣,我们对过去当下和未来都不再有太多关注,只知道完成工作和“享受”生活,所谓“享受”是指房车奢侈品旅游大餐等高消费事物,我们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的,但是空闲下来之后又会觉得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可又说不出具体不喜欢在哪儿。
这就是我想说的麻木。
事实上,这种麻木正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带来的。成年以后,我们的2/3的时间都在工作,可以说工作是我们人生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正是这部分支撑起我们人生的各种需求。再清高的人都必须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钱才是硬道理。
碍于生计也碍于享受,我们不得不依赖于这份工作,然后安慰自己说千句万句不喜欢抵不过一句没钱,这才是蹉跎!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自己喜欢的职业,可我们到底要怎么才能达成这个结果呢?邹教授给出了答案!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有职业思考。这是因为,职业的内涵很深,其前期定位需要大量的铺垫,具备大量的知识。在明确自己要进入哪个行业从事哪种职业之前,人们都是在进行库存学习,为将来做好准备。
当然,长大成人之前,父母在孩子职业规划的路上起着关键作用。读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职场素质,一方面是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开始,培养一个人的情商和胆商。”
从幼儿园开始进行职业思考并不是说从幼儿园开始就决定要干什么,而是说,我们要沿着幼儿园的喜欢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并有意识的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