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审判》是一本由[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民审判》读后感(一):《全民审判》金句汇总
.7
.14
.15
.32
“上帝的突然到来”这个特殊的时间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非常糟糕的信息,世界将不会有任何改变。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的。
.35
有些人怪上帝不做管理或不擅管理。
还有的说他太墨守成规……
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居多……
.45
“我是无所不知……但我更羡慕您的无知!您哪里能理解,占有真理——至真之理——是多么大的烦恼!”
.55
“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重量级的人物都逃不开以下这条定律:没有品牌形象,名字就只能是名字,其它什么也代表不了。”
.56
哪怕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也需要不断地高声呐喊,引起更多人注意。
于是我们想到了这一点:“即使上帝不存在,我们也要创造一个。”
.80
“如果我的存在可以从科学上证明,那便意味着它总有一天会被驳倒,跟其他科学定论一样……”
————— 以下是引用的————
.29
“如果一件事只有我一个人认为是真的,那我还会相信吗?”——让·马修
.45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49
“这个世界哪怕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上帝也就没有理由存在了。”——加利亚尼教士
.63
“上帝是最成功地吸引所有人都谈论自己的非存在。” ——雷蒙·格诺
“上帝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个名字。” ——儒勒·列那尔
.64
“在现实中,上帝是个喜剧演员,他在世人面前做戏,而观众却被吓坏了,根本笑不出来。”——伏尔泰
.66
“如果上帝开始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动,就说明他心中有所求,他不完美。这样的话,他就不是上帝了。”——福楼拜
“在有一点上,上帝的确能力有限:他无法改变已成的事实。”——笛卡尔
.80
“一个能够被证明的上帝是不存在的、是假的,充其量不过是个偶像,我一旦被证明,便将不复存在……”——帕斯卡
.89
“上帝是人的孤独。”——让-保罗·萨特
“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98
“上帝是符号中的符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104
.109
“如果媒体营销做得好,只需两个月就可以让人们重新相信上帝。”——莫里斯·多内
《全民审判》读后感(二):世上只有一个上帝
若是论社会构成的复杂程度,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印度,暂且不提独特的种姓制度,各类鱼龙混杂、匪夷所思的宗教派别,足够让人啧啧称奇。而在电影《我的个神啊》上映时,毫无疑问,受到印度多个教派的抨击,甚至被印度领导人呼吁禁止,却并不影响影片的票房及其本身的价值取向。给我印象最深的片段,就在最后的电视对决上,PK反问梵教大师,“我到底该信仰哪个神?造物主?还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我相信这部电影上映之前,肯定没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所谓造物主是万物的创造者,他用威严大能控制着一切,且不能用被造物的视角去猜测造物主的属性,故我们对造物主从来都是一无所知的。可创造出来的神,纯粹是各宗教信徒虚构的,是他们逃避现实、寄托希望的、充满幻想的事物,不仅有具体的样貌,还有普渡众生、无所不能的本领。因此,不同的人会信仰自己能接受的教派,信仰心中的神,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祈求神明的指示。
既然如此,若是造物主在某一天降临人间,人们又会怎样面对?创造出来的神又将何去何从?所有答案都将在马克-安托万·马修创作的《全民审判》中一一揭晓。说起马修,喜欢他的读者必然不陌生,作为欧洲首屈一指的漫画大师,他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会在漫画界引发强烈的反响,其作品风格独树一帜,颇具神奇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实验性。在这本《全民审判》里,马修就将法国式的空谈主义哲学发挥得极致,并结合戏仿的写作手法展示出人类面对无法解释的“超级智慧”时的种种表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上帝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开篇,一个神秘人物出现在人群中,并语出惊人——自称为上帝,刚开始所有人都当他是精神有问题,将其扭送到精神病院做全面检查。然而检查结果无法证明他不是上帝,他又能说出各种神迹,无不说明他是超凡的存在,于是人们默认他是上帝,对其听之任之。一夕之间,有关上帝的一切,成为大众热衷的话题,传媒、出版、哲学、艺术、娱乐等领域都紧跟时代的潮流,出现了一系列荒唐的局面。当人们渐渐冷静,发现上帝的降临,并未拯救自己,渴望的生活没有如期而至,人们觉得被欺骗了!
一气之下,他们采取了人类社会最直接也最通俗的办法,将上帝告上法庭,一场史无前例、规模宏大的全民审判正式拉开帷幕。可怜的上帝成了被告,原告正是被他创造出来的全人类,评审团由神学家、科学家、哲学家组成,陪审团由富商、政治家、艺术家、教会长老等权威人士组成。咋看之下,上帝没有胜算,毕竟人类可是一伙的。请永远不要小看上帝的厉害之处,在字字珠玑的对决中,上帝充满哲理的语言把人类怼得说不出话来,他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当然,故事到此还有后续,但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人类为何执着于这场审判?对,他们是上当受骗了,可罪魁祸首不是上帝,而是他们信仰的那个上帝!书中出现了各种哲学流派的专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包括可知论、不可知论等的拥护者,就像各种所谓的宗教派别,不过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以自身意志决定的信条来麻痹无知的人类,使人们对创造出的上帝心存敬畏,甚至过度依赖。于是当造物主上帝来到人间,逐一击破所有谎言时,人类慌了,却不愿承认,执迷不悟地将一切怪罪于上帝,只为让自己抱有一丝侥幸。
这场全民参与的审判,与其说是人类对上帝的控告,不如说是人类为自己逃避现实找的借口。尽管我是无神论者,但我还是愿意相信上帝是客观存在的,可绝不能根据我们的主观意识去决定上帝的本质属性。而上帝又是唯一的,正如PK在电视对决末尾所说“我们只能相信一个神,就是造物主,其它虚构出来的都要通通毁掉。”
《全民审判》读后感(三):人间事,不过一场闹剧。
下午用了些时间看了《全民审判》这本漫画。
勉强要说的话,那《全民审判》是一本引发思索的书,一本充满讽刺的书,一本不足百页却信息量巨大烧脑的书。
说几个让我深思的部分吧:
书开篇就用“你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也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任何痕迹,你如何证明你是存在的呢?”引发了我对“身份”及“存在”的思考。
接着又用一些科学猜想引出了“现实是什么?”这一思考。
书中借角色说“现实是视觉效果”这一推论,十分有趣。刚好我个人最近也在思考“客观存在”这一问题。
“客观存在”究竟是什么呢?又是什么样的呢?
要知道,生物只是靠自己进化出来的器官来感受“世界”和“现实”,当感受到“现实”以后,大脑再告诉你,你接触的“现实”是如何的,简而言之,我们接触的“现实”是自定义的,是大脑根据对肢体器官的感触的反馈,得到的结论。
那么,换了一套“感知设备”,所感知的“世界”“现实”还是现在的样子吗?
如果每种“感知设备”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那就等于说每个“生物”或者“观察者”都拥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主观世界”,那还存在“客观现实”吗?
接着进入书的核心,“审判上帝”。
先是嘲讽全开,一群对生活不如意的人要起诉“上帝”,要求“上帝”赔偿他们的不如意,他们认为这一切是“上帝”造成的。
这巧妙的引出了后边的故事。
“审判”按照人类法庭程序进行,由“申诉人”“辩方律师”“陪审团”组成。
而另外一个讽刺是,“上帝”的一举一动要遵守“辩护律师”的指挥。
然后就“上帝”是不是“全知全能”的“掌控一切”进行辩论。
这时又有一个微妙的讽刺:辩护方需要“证明”“上帝”不需要对“申诉人”的“苦难”负责,这不可避免的要“贬低”“上帝”;“申诉人”却要想方设法来“彰显”“上帝”的能力,“证明”“上帝”有能力,并应该对此负责。
“上帝”却借“舞台剧”之手说:“每个人都想利用我”。讲清了事情的本质。
十分有趣的构思。
这之间有个陪审员是“超级电脑”,被誉为“新型皮层”“半个上帝”,算是对“AI”的一个思索,但是类似题材已经太多,就不做讲述了。
之所以在这里讲,是因为最后把这场闹剧的因果安置在了“超级电脑”上,并变成了一出“超级营销”。
至于“上帝”是不是真的出现在“凡间”,留给了所有人自己去评判。
说回来,这人间的事情,又有哪件不是一场闹剧呢?
终究每个人关注的只有自己,即使是关注别人,也不过是通过自己来猜测别人。
《全民审判》读后感(四):吵闹的法国人
马克-安托万•马修又一本漫画出了中译本,与《画的秘密》那圆熟的技巧、精妙的想象不同;与《方向》那晦涩的沉默、难解的意图也不同。《全民审判》喋喋不休,充斥了概念、名词和观点,在虚构的外表下是法国当代思想生活的写实。
所以,我对这本书,并不像一些读者所认为的那样富含多义,或是拥有开放性结局,或是表现大众传媒对人类思想的塑造(再造)。 表面上看,这本漫画是在批判媒体的无孔不入:故事开头,是媒体在“再现”上帝降临的景象;故事结尾,又是媒体在“解说”这个上帝可能是大公司产品的制造。甚至可以说,这本“漫画”本身也是媒体的一类,读者(我们)也被邀请进入了这个媒体贩售“神迹”的场域。
我则不然,我更多的认为这就是一个有趣的场景:上帝活了,还来到了人间(或法国)并展现了“神迹”(或科技),从而引发了热衷于沙龙聊天的法国人的热烈讨论。因此,在我看来,这个漫画当然是讽刺的,但不是讽刺媒体,而是讽刺法国人。
第一部分是审判。实际上,这部分与其说是审判上帝,不如说是法国人在辩论各类形而上学的问题,而且,连清洁工都能就上帝创世谈出一番很深刻的道理。这个谈哲学的清洁工的设置是很“法国”的。
第二部分则是上帝的“神迹”被证明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作者很清晰的勾勒了几个方面:书籍(知识)、人工智能(科技)、梦、宗教、商业、艺术、电视(媒体),这些方面里,媒体只占了一小部分,而这些均可以视作“法国思想”的衍生物。
早年间,我看过一个法国电影,叫《解放军在巴黎》(1974年拍摄),很有意思,描写了68年的中国人穿着军装跳着红色娘子军,成为了巴黎的统治者,但电影不是表现中国,而是表现在“红色中国占领法国”的情境下法国人会有何反应,是讽刺法国70年代左翼文化的。
我觉得,这本漫画也大致是这个意思吧。德国人说上帝死了,嘿,我们法国人说上帝复活了,既然复活了,那就到咖啡馆里坐而论道,看谁辩得过谁吧。
《全民审判》读后感(五):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末日人间喜剧
法国的文化人几乎都喜欢谈论哲学,不管是作家数学家画家还是建筑家,这几乎已成为了法国人的一种特性。这在马克-安托万·马修的作品中便有体现。他的漫画中隐匿着哲学的肌理,让你不由自主的跟着他的画思考画面之外引申出来的问题。他的前两本(《画的秘密》《方向》)是这样,而《全民审判》毫不为过的说就是一本哲学漫画。 不研究哲学的人对他们来说,哲学留给大众的印象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但在《全民审判》中,马修让读者重新审视了这些基本的哲学问题,让读者不禁自我思考,或者说让读者对视自己的灵魂,如果真的有上帝,当他降临现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当“神性”对撞“人性”,会有怎样的碰撞呢?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那上帝究竟存不存在?这段开篇就有了巧妙的碰撞——世界人口普查,上帝没有任何证明身份的文件,却只有一个身份,一个名字,这就为上帝的存在提供了依据。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说:存在本身就是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这个带有讽刺性的开头照应了荒诞无稽的结尾,为上帝“撤回”人间的收场做了巧妙的伏笔。 上帝化身为人降临人间后,人们有太多的问题想要叩(qi )问(su)上帝了,也便有了这次人类史上最庞大规模的全民审判。一听这个内容就很有看头。上帝是什么?上帝代表基督教神学思想,他突然降临现代科学世界,这两种格格不入的极端必定引发起一场战(shen)斗(pan)。这场规模极其庞大的官司阵容必定人类史上前无所有——评审团成员是神学家、宇宙学家、本体论哲学家、现象论哲学家、认识论哲学家……陪审团成员当然是人类社会中具有最高权力、等级地位的人:国家首脑、亿万富翁、明星……观众席代表也是各种哲学流派:不可知论者、教条主义论者、自然神论者、方法论者…… 漫画看似是一场证明上帝是否存在的审判,实际投射了当代社会光怪陆离的恶俗现象。资本主义家们利用上帝的名义来压榨上帝,科学家们研究上帝,艺术家们复制上帝……这场荒谬的审判不仅引发出深刻的哲学思考,更是揭发了人性自私的欲望与丑恶的一面,讽刺了当代人心扭曲的社会。上帝本是宗教信仰,与现代科学社会的碰撞本就揭示了当代人的迷茫和这个荒诞无稽的结局。 漫画中有很多十分荒诞的细节值得玩味:整个审判就十分荒诞无稽——基督教里上帝创造了人类,而这场审判中有愤世嫉俗的人说自己根本就不想出生,谴责上帝创造了自己的存在……因为他是上帝,伟大超群的存在,甚至自然科学家们在研究他的大脑构成时,都把上帝对自己的辩护奉作真理,这就成了最可笑的谬论,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神迹。正如漫画中物理学家所言:“于是悖论就来了:我们无力彻底证明上帝·上帝给出的这一个答案是否正确,而我们的无能恰恰证明了他只能是上帝。” 漫画中的上帝始终没有展现他神秘的正脸,至始至终他的存在就让人怀疑。而又因为他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上帝,人们都渴望上帝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社会上到处都是以以上帝为原型贩卖的商品:戏剧,图书……一家图书公司的创意总监更是下令:“即使上帝不存在,我们也要创造一个。”设计logo,以上帝的名义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自我保护……上帝的出现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工具,人们对上帝的消费一时供不应求,而最高级别的电脑“通灵者”H-1在审判上与上帝的对话这是最基本的哲学探讨:“上帝,你是谁?”……如果上帝不存在,从审判这一切就是人类自己最大的笑话。 最后的结局中上帝发布了一个视频说自己只是一个三流小演员,“上帝”根本就不存在,然而后面更荒诞无稽的事情是,上帝之前在审判中用过的耳机成为了那个耳机广告公司压榨上帝的最后一个工具,看完漫画你有感觉作者马修的这个剧本是一个耳机广告公司的营销套路。这本漫画真是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与人性的善恶。
书评的标题取自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作品《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里面有一句话:所谓人道主义,因为我们提醒人,除了他自己,别无立法者。除掉人的宇宙外,人的主观性宇宙外,没有别的宇宙。我想这也正是马修的《全民审判》所折射出来的另一个主题。
《全民审判》读后感(六):审判上帝or审判自己?
《全民审判》是我看的欧洲艺术漫画大师马克-安托万·马修的第二本绘本。第一本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方向》,脑洞大开,让人大为惊艳。这本《全民审判》依然如此。在《全民审判》中,一开始马修就给出一个惊人的命题:如果上帝降临人间,会怎样?故事就这样展开了,上帝真身来到人间,虽非有意,却仍掀起一场人类的狂欢。一场全民审判,到底审判了上帝?还是审判了人类自身?
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大家面前,没有社保、没有档案、没有身份证、没有住址……没有这些外在的信息,是否这个人就不存在了?
这又让人联想起现实中曾经出现过的无奈事件,比如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为“证明我是我”、“证明我爸是我爸”。除了感叹各种证明文件的繁琐、低效,是否想过,某种程度上,人早已被这些附加的信息所捆绑,稍有缺失就寸步难行,以至于极度依赖这些附加的信息系统。当然,这些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也为我们创造了很多生活上的便利。但这些便利掩盖不了另一个事实,脱离了这些外在信息,似乎很难证明自己的存在。
故事中,在没能提供任何附加材料的情况下,还是给上帝进行了登记,于是这个名叫上帝·上帝的人正式进入了人口系统。他开始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