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荒野行吟》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0 21: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荒野行吟》的读后感10篇

  《荒野行吟》是一本由孙重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野行吟》读后感(一):北美,西部,或者仅仅读这本书

  因为常常游走于中国西部的山川湖泊之间,朋友送了我这本书,末了还诡异的一笑,说:去北美吧?

  我爱山河大川,我爱戈壁沙漠,我爱中国,我爱西部,并且很是满足祖国之大美。所以,我从未曾想过,有一天要跨越大洋,去探索一个看似熟悉,实则完全陌生大陆。这大概便是那诡异一笑的全部内涵

  既然是好友所赠,必然是知我痛痒,不可落尘荒置。于是,在一个洒满阳光公园长凳上,开始虚拟的“北美之旅”。书有附送几张北美风情艺术明信片。很漂亮,但这不是我关心的,用作书签倒也有趣

  真正吸引我的图片是散布在每一文短篇里的彩印照片,和那些照片的文字说明。比如“被森林环绕的清澈荡漾的北方湖泊。这是梭罗向往地方,也是怀特心仪的地方。”我当然知道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E.B.怀特和他的《精灵小弟》。有点意思

  对旅行散文书,我有一个选择标准,全照片的,不买,只述景的,不买。为了看图片,《国家地理杂志就好了,为了景区简介导游词就好了。读旅行书,只是因为我想和你一起去探寻,那些我未知而不能得,或者我已知而未可见的东西

  我开始好奇,怎样一个人,才会用一串人名去描述他所看到景致。与景致相关的那些人呢,他们的故事,融化在这景致里,消失在这历史中,那故事不正就是我们不断行走、重复行走和寻觅的么。我好奇,于是,我翻到作者简介。一个作家文化学者,资深旅行者,博物学环境学的探索者,书还写过不少,和旅行文化相关,和阅读文化相关。看起来这本书应该算是作者集大成之作。

  于是,我开始从前言细读,这书的主要素材线索,大概来自于他的一次长达约两个月的北美自驾穿越。看看目录,翻那些点缀于段落间的照片,好家伙,去的地方还真不少。我们在好莱坞电影里,国家地理纪录片中,各种旅行和探索发现节目里的北美,几乎没见落下的。我又想起了好友那句“去北美吧”。原来说的是这。

  这毕竟是散文书,除了旅行线,剩下就是文学线了。我是知道梭罗和怀特,达尔文,马克吐温,爱默生,开国四杰华盛顿、杰弗逊…然而,书中提到更多的人,他们的书,历史和故事是我所未知的。像国家公园的源起和发展等等。

  也有少许一些内容是写关于中国和亚洲的,熊猫,香格里拉…欧美作家作品中的中国。这些是我熟悉的,也是作者熟悉的,依然让我发现了新意,他者眼中的中国。

  才开个头,就码了好多字。各位自己去弄本翻翻就明了。

  如果有去北美的计划,先看看挺好,如果没有,仅看看,也挺有意思

  《荒野行吟》读后感(二):美国生态危机,乃前车之鉴

  近年来读者对国外自然文学的发展,以及对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已经越来越关注可惜我们自身,除了专业科学研究书籍,适合大众阅读的原创作品少之又少。《荒野行吟》一书或许能起到一些有益借鉴作用

  孙重人这部作品文笔生动,颇具可读性、启迪性,近七十幅插图涉及美国小镇、荒野、国家公园等美景,在同类作品中别具一格

  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广泛阅读生态与环境领域优秀著作,并且多国实地考察。2014 年,作者有了一次近距离看美国的机会。他和友人选择在新泽西州落脚,自驾穿越,先东部,后西部;从中部至北部,然后又从北部到南部。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口气穿越美国十几个州,深入了十几家国家公园或纪念地,做了较多的思考

  19世纪,围绕着“简单生活,敬畏自然,荒野思维,生态保护”十六字主题,美国涌现出了像亨利•梭罗、约翰•缪尔、奥尔多•利奥波德和约翰•巴勒斯等大批著名作家。他们走进荒野,走进自然,寻找心灵慰藉。进入当代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凸显。从关注自然,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发展到对人类自身环境与生态的关注,探讨现实与人的最终归宿,使它具有强烈时代感。

  在作者看来,这是一个充满悖论与矛盾的时代。自从人类先祖“露西”把我们从东非大裂谷的丛林中带出来,就没有哪一个时代的科技经济会像今天这样发展得如此之快,也没有哪一个年代地球上的物种会像今天这样如此快地“灭绝”。这是一个令人不堪回首过程

  面对地球荒野的迅速丧失,荒野价值在哪里?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比尔•麦克基本说:“荒野是人类的空间,是使那些背负行囊的旅行者失去自我、使那些感受压力城市居民找到自我的空间。”作者认为,荒野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并非只是“人类的空间” 。

  自然与人类的未来何去何从,作者表示无法作答,但他认同梭罗“在荒野中蕴藏着拯救人类的希望”这句话。

  《荒野行吟》读后感(三):《荒野行吟》

  蓝鸲的夫妻生活堪比人类,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书中记录了约翰·巴勒斯讲给读者这样一个浪漫而又有趣的故事。

  雄性蓝鸲可谓世上最快乐同时也是最忠实丈夫,他与雌鸟总是形影不离,他从不领路,也不发号施令。他跟随雌鸟,为她喝彩,浪漫而又充满诗意,而雌鸟的生活则忙里忙外,是个勤劳妻子。在家庭生活中,雄鸟充当的角色始终是一个欢快的护卫官,总是寸步不离守护着雌鸟。当她孵化时,定期给她喂食。当选择巢穴时,雄鸟非常活跃地寻找巢址,他从不越权,把选择权留给妻子。女权社会,他尽量讨好并鼓励。当雌鸟选定巢址后,雄鸟则为她高声喝彩。在筑巢时,所有的筑巢重任全由雌鸟完成,而雄鸟只是一个旁观者。当然,他并不闲着,承担监工的角色,他用动作歌声为她加油鼓劲。当巢筑好后,雄鸟便会钻进巢穴巡视一番,出来时,便率直地高喊:“妙极了!妙极了!”。

  《荒野行吟》读后感(四):天人合一与西方自然主义观点的契合。

  地球是人类和生物共同的母亲大地的孕育,使人类从南方古猿进化到智人,同时演化出丰富的物种。

  生物的进化,依照达尔文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逐步演化的结果,是自然界生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结果。生物物种的产生与灭亡,都是自然界环境变化的结果。因此,如何保护环境,让人类、生物与环境平等相处,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困境之一。

  传统中国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朴素的人与自然界和平相处的思想,要求人类要敬畏天道,依自然规律行事,所以在农业实践中,有农田“轮耕”的做法反对“涸泽而渔“。而在佛教理念中有“众生平等”的观念,一花一草一木,如同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对自然众生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荒野行吟》虽然介绍的是西方自然主义文学中的环境保护观念,但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和佛教中“众生平等”的观念是契合的。如果说“天人合一”反映的是哲学概念,“众生平等”表达的是宗教信仰,自然主义文学则是从自然科学角度阐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荒野行吟》读后感(五):修复心灵的良方与佳作

  “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翻阅《荒野行吟:美国自然文学之旅》一书,不由得联想到唐弢先生对书话的见解,作者孙重人先生侧重自然文学史上经典作品的解读,或可称之为“绿色书话”。

  自然文学,按照首都经贸大学外语教授程虹的定义,是“从中探索人类心灵与地理图谱相依附的文学,是将自然史和人类发展史融合在一起的文学”。由自然文学发展出来的生态文学,加入了“反人类中心主义”,不再以人为主,而是把人类当作自然的一部分

  在《荒野行吟》中,孙先生梳理了自然文学近两百年代表性作家与优秀作品,从拉尔夫·爱默生的《论自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到艾伦·韦斯曼的《没有我们的世界》、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大灭绝时代:一部反常的自然史》,探讨了具有普适性的自然生态思想问题。

  毫无疑问,作家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地球公民,不能丧失人类良知和社会使命感。同理,作家首先是自然的一分子、自然的儿女,不能丧失生态良知和自然使命感。在愈演愈烈的生态灾难危及整个自然、整个人类的时期,这些自然文学作家前赴后继,直面不断恶化的生态现实,反思人类陈旧的思想观念,其艺术化的作品所折射出来的才华,以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理解,赢得了读者的敬重与喜爱

  《荒野行吟》的独特,不仅在于题材的选择,也在于写作手法的创新。此书以自然文学的旨趣——“简单生活,敬畏自然,荒野思维,生态保护”为主题,在四辑共计四十篇文章里,融入了作者的读、行、思。

  这一系列文章有三个层次,即:自然文学作家的生活轨迹,孙先生的阅读经历与实地踏访,自然文学代表作所呈现的心灵世界。孙先生是一个导引者的角色,在占有丰富材料基础上,能够在心理上去贴近自然文学作家,并将他们置于特定的时空客观解析其言行,知人论世,有性情有识见。写作者和旅行者的双重身份有助于此,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作为阅读者,一颗心倾听另一颗心,展现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命的体悟,承上启下,将这三个层次有机地融汇在一起。这是有“我”的文字,读来亲切贴心一见如故,让人敬畏自然,尊重生灵

  所谓文明,是一柄双刃剑。人类既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物质丰富的硕果,当然也可以滋生为一种贪婪无度,来吞噬掉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家园。人类的文明进步和自然的其他生命能否和谐相处,一直是一组被反复拷问的矛盾。人应该靠自律和品行升华才能为这个世界乃至自身带来福音

  阅毕《荒野行吟》,不由得让人产生深层思考:

  人类自鸿蒙初开,一路走来,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口号,作为自己骄傲旗帜,而今数千年过去,似乎是愈加趋于高度文明了,可扪心自问,由于携带着人性丑恶私欲,我们在栽种绿树鲜花之时,还注入了多少蒺藜的种子,使我们自吞苦果?

  农药使田野鸟儿濒临绝迹,污染江河不再清澈,一个巴掌大的山塬桃林,竟能成为方圆百里的风景名胜。在几乎是钢筋水泥构成的环境里,人类还能为孩子们谱写鲜活童话吗?

  在急功近利提升物质生存指标时,如果不铲除贪婪、掠夺和占有的毒瘤,社会生活必然滋生浮躁罪恶恐惧,人类自己的灵魂将在哪一片净土上栖息?

  显然,只有推行环境保护的工程天地人才能和谐相处,世界才不至于畸形和扭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荒野行吟》的出版适逢其时,可谓修复心灵的良方与佳作。

  每一个人都是自然的接口,自身的积极努力必会促使自然生态的提升,谁也不要看轻了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荒野行吟》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