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万科模式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7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万科模式经典读后感10篇

  《万科模式》是一本由华生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科模式》读后感(一):谁把华生推向“危险”?

  记得以前看《世说新语》的时候,读到过“康伯未得我牙后慧”这样的句子,康伯指就是东汉时期的隐士韩康,“拾人牙慧”的成语就出于此。拾人牙慧的意思大概就是拾取他人的一言半语当成自己的话,说白了就是窃取他人的言语文字

  为什么要窃取他人的言语和文字呢?原因无非有两种,要么就是他人的言语和文字确实有道理可以拿来学习借鉴为己所用,要么就是自己说不出这种话却非要拿出去跟其他人炫耀卖弄夸夸其谈。当然这事情演绎到最后就有了质的变化。就像现在网络上很多人炫耀也好,哗众取宠也罢,最终目的不过是博人眼球引起更多人关注,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很多人很多时候选择方式并非正面的,甚至有不少是违规违法的。比如一些人愿意去直播更衣洗澡,一些人喜欢微博炫富晒照,包括一些狗仔媒体跟拍偷拍什么的,无非是想搞个头条弄点噱头赚个点击率。当然,这东西老百姓还是比较喜欢的,好奇八卦是每个人特有的心理,我自己也毫无例外,所以我对这种博人眼球的方式也无所谓喜欢不喜欢反对不反对。但比较恶心的就是那些违规违法的行为,您没事在微博上造个谣生个事直播个跳楼,这谁受得了啊。更要命的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知名公号(人士)的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比如您把一句“小朋友偷偷地把一样东西藏到了抽屉里”断章取义成“小朋友偷东西了”那还得了?

  网络是个公开平台,您作为公众媒体将这一不真实消息散发出去,那些不了解真相的人还觉得您是权威平台发布的就应该是真实权威的信息,于是毫不犹豫地跟着您转发传播,接着跟多米诺骨牌似的一传十十传百,一番人云亦云过后,必定闹得刀光剑影腥风血雨。而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公众人物身上,那绝对不亚于一场人为的“灾难”。

  华生在他的新书《万科模式:控制权之争与公司治理》的发布会中回答媒体的问题时说“中国企业基本是大股东掌控,管理层干不好容易换”,结果现场某媒体穿凿附会地写成了“中国大企业大股东基本是享受的”,而后就有知名公号(人士)以这些已经被歪曲的报道依据写文批判华生的“大股东基本不干活”论。

  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其实可以很容易地明白什么叫拾人牙慧,什么是穿凿附会,歪曲报道的媒体就是非客观地断章取义穿凿附会,而以此为据跟进写文批判的人就是拾人牙慧,只不过其拾的是前者歪曲过后的牙慧而非华生现场真实的牙慧。由此可见我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仅仅用两个成语八个字就足以形容两种完全主观且不负责任言论行为。

  借用一下华生在2017年4月28日凌晨发布的一条微博:“今晚(应该指的是4月27日)看到网上有评现场视频根本没有这两段话,完全是歪曲和编造出来的。经济观察网是否有公开纠正和道歉的责任呢?”看过这条微博,大家不难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评论中很多网友恶意媒体和记者强烈谴责并希望能公开发布会现场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既然有人站出来支持华生,自然也有人站在对立的一面,估计也有不少人在微博里辱骂诋毁,最终华生关闭了评论。由始至终该媒体都未站出来公开解释或是道歉。

  不难看出,如果该媒体的报道完全真实合理,作为公众人物的华生在自己的微博里的这番言论过后该媒体完全有理由站出来否认或是指责华生在诋毁,但这家媒体却选择了沉默,甚至连个解释都没有,就连现场出席活动的记者也没有发声,这说明什么?是该媒体好欺负被人诋毁了也不敢言?还是该媒体已经脱俗避世?又或是真的觉得自己理亏无言以对?还是留给大家自己去评论吧。

  那几天的华生又“红”了一次,不过大多数都是因为这许多不负责任的言论。这样看来,与其说华生红了,倒不如说因为华生这新书发布会而红了许多人。比如那位网上很火的某姐。

  某姐发了一篇名为《危险的华生》的文章,第一句话就是“华生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经济学者,但不得不说,他正变得危险”。对于这样一句话,喜欢和支持华生的人都会觉得某姐是同盟者,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支持华生在万科之争中的言论与行为,而反对和不喜欢华生的人冲着某姐那句“他正变得危险”就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是批判华生的。至于其他人则出于猎奇心理想知道这位某姐到底要说些什么,华生到底变得如何危险。其实写文章就是这么回事,第一句话抓住读者心理,就可以赚取足够点击率和眼球。所以,某姐绝对是个写作高手,甚至是心理高手。

  接着某姐在文章中说:“作为万科的独立董事,他对以王石、郁亮为代表的管理层的维护,正在走向荒诞。这种荒诞,在思想界被包装和正名,变得招摇过市,变得堂而皇之。而最恐怖之处还在于,很多人还不知道它的危害在哪里。”这句话写得很有水平文笔极佳,思路清晰话中有话,但却也可以看出某姐其实并没认真读过华生的文章或是华生的书,她与之前我说的那些骂华生的人一样,完全没搞清楚华生维护的究竟是什么,他到底是站在哪一方。但某姐却偏偏要拿华生的新书说事,说“最近,华生先生可能出版了一部‘假书’”,然后说这是她一位朋友感叹。“他花了几十块大洋,买了华生最新著述《万科模式:控制权之争与公司治理》。据他说,感觉自己被骗了。因为除了序言是新写的,书的主体部分是华生此前发表过的几篇文章,大概100页。而篇幅最大的内容其实是华生的弟子们写的几篇对比概述中外公司治理的文章,占了300页!”这种质疑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说过了,也就不再多说,但至少说明某姐是并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但最后她却总结了一句话“不得不说,教授出书就是容易”。这事不是很有意思么?书你没看过,却因一句朋友的感叹而得出结论。其实,就算我们完全白痴接受这书是华生新写的序言加上此前发表过的100页文章再加上其弟子们的300页公司治理文章的说法,那么新写的序言和发表过的文章难道不是华生写的,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其弟子的文章不是在华生的指导研究下写作,最后再由华生把关修改完成?但如果你非说华生的弟子生下来就会自己搞学术研究是写文章的天才,我也没那个力气跟你去争论。

  y 边走边畅

  (篇幅所限,还是未完待续吧)

  《万科模式》读后感(二):万科之争让谁被侮辱谁被损害

  看了这本书后,无意中发现一篇神作。作者也是个神奇的人,无捧无贬,就事论事,还能说得有滋有味。洋洋洒洒几千字,到现在都没见更完。我也等不及了,索性拿来给大家看看。

  --------------------------------------------------------------------------------------------------------------------------------

  初识王石与华生

  《万科模式》读后感(三):从万科事件看中国的公司治理

  自2015年上半年宝能首次举牌,“万科股权之争”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6月9日晚上,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其持有15.53亿股万科股份,以292亿悉数转让予深圳地铁。至此,万科股权之争终于初步告一段落。深铁超过宝能系成为万科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

  万科事件一直议论纷纷著名经济学家的这部新书《万科模式——控制权之争与公司治理》给读者重新审视这个事件的经过提供了一个不错案例文本,通过剖析万科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来观照和反思国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

  何谓万科模式?就是万科长期以来的第一大股东华多年来采取大股东不经营监督不控制的态度,由万科的经营者支配万科的运行。在华生看来,正是这种模式才使得国资获利丰厚,并成就了万科这一业内标杆上市公司。他还认为,万科是国内少有的经营者支配、所有者监督的现代企业制度样本,也是国企作为第一大股东监督不经营的成功改革模式,代表着国企改革和上市公司治理的方向。这也是华生为什么在经营者支配这个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上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呵护万科模式的真正原因。

  华生认为,万科模式对中国的国企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启示。国有资产证券化的运营可以借助于市场化的形式实现国有资本的较高的配置效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可以给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提供一个展示他们经营才能舞台。在这个过程中又不会失去比较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而且可以较好地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万科之争提供的更深一层的国资国企改革的意义

  万科控股权之争有没有遗憾呢?当然有不少遗憾,在华生看来,最大的遗憾是万科控股权之争的解决结果并非通过市场本身达成,而主要是通过行政的方式达成的。

  这本书的还有一个看点是这本书的附录,附录部分收录了“美国公司治理”、“德国公司治理”、“日本公司治理”、“法国公司治理”、“中外对比”等论文,这些文章对于了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情况是很有裨益的,对于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万科模式》读后感(四):社会经济

  本书解析万科之争台前幕后。2015年的万科股权之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无论是开发公司本身还是普通百姓都在这场轰轰烈烈争议讨论着议论着……而万科与宝能之争还卷入了一大重要角色~华润。

  书中阐述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控股的大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员工客户用户等方方面面的人在这场争议中的态度与方式。万科之争引出的最后一层最深的意义是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如文中所说,万科长期以来第一大股东是央企华润,多年来采取的是大股东不经营、监督不控制的态度即使国资获利及其丰厚,也成就了万科这一被誉为业内标杆的上市公司。而正是因为华润新一届领导班子在万科股权控制权之争中令人不解的摇摆和反复,使华润既丧失了大股东地位,又与万科管理层走向对立,也给万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危机。因此,国资国企如何当股东,就不仅仅是万科的个例和特例,而是一个中国改革发展的大战略定位问题。

  持续一年半有余, 吸引了众多 眼球的万科之争,终于在2017年初迎来了解决问题的曙光。原大股东华润以股权全部转让给深圳地铁而正式宣告离场;不可否认,万科之争最后按照高层意见,由深圳市政府出面协调,确实是有明显的行政性外力介入,否则,华润既不会轻易退出,宝能、恒大更不会一时间服软罢休。这种解决方式确实打上了当前这个特定发展阶段和宏观环境深深的中国特色烙印。会有 遗憾的首先是万科管理层,其次不用说是华润及其领导人,再次,恐怕也是最主要的是法治的滞后与监管的脱节和不到位。

  书中还把中外企业进行了对比,社会的制度、公司的结构、投资规模有所不同。所以当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较好地保护小股东刻不容缓。作者亲历其中又不失研究者身份理性意见,许多已经转化为政策,成为难得的理论同时推动实践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本书的特殊价值所在。本书内容丰富全面,外加数据解析了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发展规划值得一看细细品味

  《万科模式》读后感(五):看华生、看万科、看中外企业治理差异性

  万科成立于1984年,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房地产公司,公司核心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和物业服务。近年来,拓展业有:商业地产、物流地产、长租公寓冰雪运动、养老、教育等行业。截至2016年底,万科已经进军我国大陆65个城市。公司全称“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平时称他为:万科或万科集团,证券代码:000002。

  《万科模式》,是一本围绕万科股权控制权之争铺开来写的“故事”,在走进万科股权之争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股东与董事会、管理层和事业合伙人的激战,一波三折。而且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和国外的企业治理进行对比。可谓是有记录思考,有对比。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一番深入思考。

万科不是外人的外人讲故事

  书籍作者:华生。知名经济学家,华生长期从事中国发展与改革的体制机制设计研究,是价格双轨制过度机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提出和推动者,近年来着力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设计与应用。他是万科的独立董事,万科股权之争的时候他在万科已经做了五年多的独立董事。不过他没有拿过万科的一分薪酬,可以说与之毫无利益瓜葛。他是万科的独立董事,他不拿万科的工资,他好像是万科人,参加万科的重要会议,他又好像不是万科人,他和万科的高层不熟悉……

  这样有意识的人从企业发展,企业治疗的角度和我们一起来思考万科之争的意义和遗憾是别有味道的一件事情。

书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本书从独立董事在万科董事会投票立场的说明开始讲起,讲为什么需要为公众股东争取发言和表决权利的投票,论述了企业中没有人能够一手遮天,大股东是否应该是上市公司的主人?万科的独董在万科股权之争过程中是丧失了独立性,还是首次体现了独立性……

  “这本书详细的给我们讲述了万科之争的前因后果,对国企改革和上市公司治理发表独到见解和建议,并将中国内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情况做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改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规范的制度设计建议。争论的核心最终归结到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市场规范的制度建设问题。”

对比思考是本书留读者的作业

  万科之争为人们上了真实生动、惊心动魄的一课。现在进行书籍的阅读总有一种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感觉。不过万科的股权之争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遗憾。万科股权之争的原因复杂多样,万科、宝能、华润在我们今天看来视乎又是相安无事,当年市场和社会的关注度是如此的高,最后达成共识的却不多。

  华生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一时的冲动,认为独立董事不应该做花瓶,应该做自己的身份负责。就这样他把自己推上了万科之争的风口浪尖上,作者成为了万科之争的当事人和焦点人物。

  另外作者不拿万科的“俸禄”,在记录事件的过程中就更加的公允。亲身经历其中又不失研究者身份的理性意见,许多已经转化为政策,成为难得的理论同时推动实践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本书的特殊价值所在。

  书籍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国企改革和上市公司治理工作应该如何进行?中外企业的治理工作有哪些差异性,我们目前公司治理过程中如何保障小股东权益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万科模式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