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是一本由丁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读后感(一):这是一本让你忘我却又找到自我的书
找到自我是在这样忘我的状态中,在忘记自己,忘记天地,忘记时空的无数个一瞬间,却又见到了以往不清晰的自己在慢慢聚拢,模糊的世界在慢慢聚焦。
最终是看见天地,看见自己。
以往的模糊,不看,更我是出于否认和恐惧。
躲避才是可怕的,害怕着可怕才是可怕的。
就算没准备好,这本书也会让你猝不及防地相遇。
助你打破无数个假面,打破自己的假面,真实地在在这个世界活着。
真实,就是最大的生机!
力荐!!
《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读后感(二):愿我们都能有勇气跟真实的自己相遇
《醒来》对我来说真是一本特别的书。怎么个特别法呢?明明它写的非常吸引人,可我就是做不到像读很多书那样一口气读完。许多章节的浓度如此之高,我必须看完一篇停下来缓一缓才能继续往下看。
作为一个最近两年不停地在学习心理学和灵性课程并且处在中年危机中的人来说,这本书给我的冲击真的非常大。Ting为了追究和探索那个“世界的本源”,那个“生命之核”研究和学习各种学科和门派,心理学、宗教、国学、哲学、中医、奎师那等等。还办了道场,一路走来近距离接触了无数心灵导师和灵性修行的人。他对那些披着大师的外衣实则只是为了敛财的人毫不留情地当面挑衅和拆穿。对借灵性修行而逃避的人也语带嘲讽。我在那些修行的人中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我不也在做着灵性逃避的事情吗?一头扎进美好的灵性的世界中陶醉着,愉悦着,其实是在逃避我那一地鸡毛、危机四伏的现实生活。
Ting在书中反复提到生命样本这几个字,在我看来他本人才是最最精彩的那个生命样本。 他的生命经历当然很精彩,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学习各家的经典跟各个门派的大师们过招、办道场、做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临终关怀、做死亡体验馆。其中哪一个体验不是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因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呢。对我来说更精彩更吸引人的是从他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事情和对生命的思考中我看到的那个立体的多层次的丰富的“活人”。这个人犀利毒舌,睥睨伪善,对那些用“专家”“大师”乔装自己的人抨击起来毫不留情。同时他又怀抱着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体谅和善意,他的善良经常在不经意间深深的打动我。
首先说说Ting犀利毒舌的一面。是的,就像Ting自己说的那样,他确实挺毒舌的,有些话看完了以后就感觉被他狠狠地扎到了一样。比如他说心理学:“心理学其实就是一门毒药学,它用各种有毒的草木熬制出林林总总的方剂。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习心理学,那是上帝专门给魔鬼体质的人备下的小陷阱,而且让你自己去越挖越深……是的,要想救人出火坑,你就必须打从地下深处来。”
“无论是佛、道、基督、奎师那,甚至心理、灵修、星座、易经、哲学……所有形式都是表象。它们通通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却不是月亮本身”。
再比如他说成年人养孩子:“他们自动把这种‘无意义感’转移到孩子身上,由下一代来负责‘生机’……从本心上来说,我很讨厌听到对所谓父母恩情的过度称颂,父母其实是借由对孩子的抚育过程,转嫁了对自身存在感的无措……所以总是孩子吃亏”
这些道理其实在心里某个藏得特别深的角落你自己隐隐是有感觉的。可是一旦被人这样明白无误地说出来,看到了不由得你不会心惊肉跳一下。
关于他的毒舌和犀利,看看他书里是怎样跟那些装模作样的大师们撕逼的精彩段落会更有体会。
虽然Ting一直在强调自己恶魔的一面,我却更容易被他的善良打动,他的生命的底色一定是充满爱和善的。比如那个当被他看穿了所有路数的道长,对那个被母亲压榨到没有生气的女孩做了“浇水”的事的时候,他“为了这点水,我心甘情愿地送出了我的车”。还有他对娜娜的那些帮助,对小海那个孩子的事的掺和,还有跟老黄的结缘,跟金生姑娘意义非凡的生死之交无处不体现出他对人的善意。用一句特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对人类怀有大爱。
其实,Ting最最打动我的是他的真实,之前没见过任何一个作者像他这样赤裸裸地扒开自己给别人看。就像这本书的书脊一样,就那样裸露着不加任何装饰。柴静曾经说过“真实自有雷霆万钧之力”。因为真实,他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看着年幼的Ting被自己亲妈羞辱,我会感到一阵耻辱,当他发现自己的亲爸在临死之前还在使用小伎俩防范自己,我跟他一样感觉到冰彻骨髓的寒心。看到玛尼堆那段体验的时候我好像呼吸都停止了。还有被成功人士示爱那段,先是得意,然后察觉自己的‘小我’被满足的种种想法然后逃跑,这样真实细致地剖析自己的作者你看到几个?其实,对Ting来说,真实就是他一直以来的生命状态,抛开了对所有金钱啊名利啊这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追求,他不需要更不屑用任何面具来装饰自己。这样的状态,这样真实地做自己其实是多少人想要达到的目标啊。
“凡真实的,必会相遇”愿我们所有人都有勇气去扒开表面上的层层伪装去跟那个最真实的自己相遇!
《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读后感(三):生活是世上最罕见的事情
“生活是世上最罕见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英国作家王尔德曰。喜欢这句话,刻薄辛辣一语道出了大部分人的人生真相。然而最近读了一本书叫《醒来》,看完了久久心潮难平拜服不已,由衷认为作者活出了那少部分人的样子。 他叫Ting,08年之前自己开影视公司赚了一大笔钱,实现了经济自由。某种程度上来讲,经济自由完全等同于人身自由啊,不想干的事一概撂开。不喜欢的人通通断开瓜葛牵扯。真特么爽啊!再加上他还是个GAY,没有成家育儿的想法。于是家庭责任、社会交际、工作问题等等这一系列人类惯常有的生存压力对他来说通通不存在了,简直自由得闪闪发光!他开始世界各国旅游,读书学钢琴等等做一切喜欢的而从前没有时间去做的事,充分去体验生命。 这一切多完美,真是嫉妒得让人得飙泪。 然而有一天,他从床上醒来,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状态就像是进入到一个“白洞”,看不到任何可以前进的方向,悬在眼前的只有大写加粗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接下来要做什么?意义何在?Ting迎来了溺水般的窒息感,意识到世俗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他害怕内心渐渐枯萎感,就此陷入抑郁状态,失去生机。这场生命突发的危机让他不自觉地把目光转向了人生的几个终极命题:关于生命的孤独、死亡、自由与意义。于是锣鼓铿锵好戏开场! 首先他从心理学开始,报名参加了上海本地一家比较权威的心理学机构,系统地进行“专业”培训。然而,老师虽为名师,课本内容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中国的教育方式不论是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其它各种社会教育,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理论重于实践,知行严重不合一。连最需要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心理学也不过如此,大大满足不了Ting的需求,他想跟老师探讨时,老师们要么避口不谈,要么只是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套话敷衍。于是Ting怒起踢馆,与校长较量几个回合后扬长而去。 然后,他开始学习研究哲学和宗教,遇到了被国学大师南怀谨称赞过的精通儒释道的哲学博士顾老师,为此Ting专门在徐家汇给顾老师租了个场地开道场,召集吸引来了国学、玄学、中医、心理学、佛家、道家、儒家等领域的“专家”们来做各种讲座和交流。Ting这家伙可怕之处可不是在于他多有钱任性,而是他总有追根究底的旺盛求知欲,配上脑子太好使,逻辑思辩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又强大,每每把老师们问得瞠目结舌,情况严重时,直接开撕。两年时间,徒手较量了上百位老师。 “我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某种至为纯粹的能量(或是光)。而所谓灵魂,只是那种能量或光的映射,同时产生出了艺术、美、诗歌、哲学、宗教以及一切值得珍视的精神瑰宝....本心而论,我绝不接受有人以“本源”之名行苟且之事。所以每当那些“老师”铁口铮铮地想要代言点儿什么,我都会一跃而起,乱棒加血滴子伺候----他妈的凭你也配?”
嚣张自负的表面之下,是Ting的一颗拳拳赤子之心,认真捍卫着那些他认为重要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在那些高大上的系统知识面前认怯,不经质疑一概盲从。放弃作为意志自由人的宝贵特性,只去满足最浅层的欲望和安全感。 截取书中一段Ting和英国灵性大师Sarova的对话: Sarova: 灵修是为了达到内心终极的宁静。 Ting: 那么请问,世界上几乎90%以上的艺术形式,都是建立在激情与矛盾之上,如果真的达到了您所说的终极宁静,艺术是否就会从此消失了呢? Sarova:艺术只是一种觉知,形式并不重要。狂乱有狂乱的艺术表达,平静有平静的艺术表达……你不用担心艺术会消失,你只需觉知自己发现不同艺术境界的能力。 Ting:我们如何判断,灵修者是真的对生活进行超越,还是某种怯懦的逃避呢?当修行者假装自己是在弃绝,事实上不能发自内心地出离,那会不会掉到现实和修行之间的缝隙里去? Sarova:这就要问你的心了。你的问题很好,接下来六天我们探讨一个心和脑的区别,感受一下来自心轮的能量……你是个头脑发达的人,但一直忽略了自己的心。 Ting:那如果我有一颗魔鬼般邪恶的心,也要跟随它吗? Sarova:很好,那么是谁告诉你,你有一颗魔鬼般邪恶的心呢? Ting:每当我做了坏事没受惩罚,就会有快感!看别人倒霉的时候,我也会莫名的高兴!科学家也证实,看到同类倒霉的时候,人的脑垂体会分泌一种物质,叫脑内啡,身心同时会伴随着愉悦感。所以很多人会喜欢看恐怖片、暴力电影……所以您所说的心是否也包含这些不受控制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很强烈的人是否可以说他们拥有一颗魔鬼般的心? Sarova:呵呵,你真是一个喜欢“撒气”的人。让我们先继续课程吧。先用体验而非逻辑的方式感受一下。 后来他又开始身体力行的求道之旅,比如为了跟奎师那的奉献者们辩论,Ting咬牙啃下了整本《博伽梵歌》,然后去印度的温大文圣地深入体验。以及和小伙伴一起去川西高原亚青寺,寻找传说的中的阿秋法王。顶礼面见本尊时没啥感觉,甚至还略感失望。而后一次无心插柳的机缘,还真让他体验到一个小小“神迹”。虽然半信半疑,但看到这么一个强悍的无神论者居然花那么大篇幅去描述当时那个场景,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神奇! 然后Ting又辗转研究中医领域,结识了曾出版《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作品的中医名师徐文兵,读到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件叫人哭笑不得的趣事时,顿生几分幻灭。 与此同时他也研究探讨佛学,其中有一段很吸引我,他说现代商业是扭曲的,可是精神修行的佛法也觉得怪怪的。其中引入了一个熵的概念,“熵大意是指宙中所有物质都会走向无序化和混乱化,比如燃烧的火球一定会熄灭,人类的肉体最终会走向灭亡——我们每次对本能欲望的发泄都是一次“熵”的过程。就连太阳也都正在逐渐熵化,最终一定会湮灭在宇宙之中。佛说无余涅槃,万物皆空。这么说的确是真理无疑。但能量是守恒的,既然有“熵”的毁灭性,就一定会有对应的“外熵”,可以理解为生机、创造、建设等一切生发的原动力。尤其对人类而言,“外熵”就是把抽象的思想在物质世界里显化的能力,比如写作绘画、比如小到钟表大至飞机航母的发明等等都是人类社会外熵的体现。尤其在近百年来,工业文明极速发展,并已将跨入信息文明,这是一个“外熵”凸显的大时代。最终一切会完全消失吗?凯文·凯利却说,靠本能的生物文明和靠目标的工业文明,最终会走向一次大合并---人工智能。"阿弥陀佛!因为他的这段文字我终于弄清了熵这个概念,以前但凡看到直接假装无视绕过去,惭愧。 后来Ting自个修炼升级了,给人做心理咨询,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千奇百怪的故事,这部分有点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书里呈现的,案例纷呈出人意料,让人大开眼界,见识到人性种种的同时也映照出我们意识深处那些缺失或未明的部分。 说实在的,Ting的这本书并不易读,他野心勃勃要讲的太多,洋洋洒洒恨不得包罗世间万象,话题缤纷绚烂让人有点应接不暇。然也正因为如此吧,文章读来有趣有料,真心盼着那些知识储备及语言表达与他旗鼓相当的人,读完这本书后能和他锣鼓喧天打擂台,因为智慧的思辨从来都是特别的精彩好看!何况Ting的口舌还一向那么幽默毒辣。 后来Ting为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还做了与艺术相关的互联网网站。又一头扎进临终关怀的公益圈。最后我又从书中线索追到他的公众号,发现他而今又开了一个死亡体验馆。他就是这样,一直在践行的路上,以自身为饵,去体验生命流动多样的丰富性和深刻本质,一边本着:“我想知道自己的来处,想要了悟最终的真相”的信念。一边自己却又说:“那个真相在我们所处的维度之外,无论如何拼命前行,也不可能因为努力而穿越。就像《哈利·波特》里那个九又四分之三的站台,在地图上不可标注。” 那付出的这一切努力又是为了什么呢?我想,他对生命无休止的探索,对世间美好事物的追逐,有点像电影《颐和园》里一句台词———“我只想活得强烈一点”。
《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读后感(四):死亡,与其逃离,不如接近。
已经记不起是怎么无意中关注“醒来”这个公共号,怎么被他里面的文章所震撼。人们都不愿意谈论死亡,总感觉死亡距离我们很远,死亡那是别人的事情。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可是,现实中死亡没有一个人能逃脱的。对死亡偏见的形成,正是因为缺乏了解。微信公共号里面介绍的“死亡体验馆”。我是很想去的,我把他列为自己的几个梦想之一。我要尽快去完成,我要在死之前,先体验一下“死亡”。我想,体验死亡之后,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一定会换一个角度的。公共号上推荐这本新书,我就第一时间买了。
作者简介:丁锐(Ting),08年之前自己开影视公司赚了一大笔钱,实现了经济自由。然后他出现人生的“白洞”,以自身为饵,激烈地碰撞这个世界,他不停地对人性发起质疑甚至攻击,他所到之处总能引发一场人性之战,这是一个不怕事儿大的孙悟空一样的人物。他有极少人有的自我剖析能力,绝不手软地拿着锋利的手术刀划开自己的面具、躯壳,向自己下手。
他而今又开了一个死亡体验馆。一直在践行的路上,去体验生命多样丰富性和深刻本质,一边本着:“我想知道自己的来处,想要了悟最终的真相”的信念。一边自己却又说:“那个真相在我们所处的维度之外,无论如何拼命前行,也不可能因为努力而穿越”。
《醒来》全书,一共分7章。每章用8—10个短篇组成。看一下章节名称:①不知②不觉③道场④初心⑤生机⑥生死⑦因果
书中这段话,让我基本弄懂“熵”这个热力学的概念。对 Ting说声谢谢。
现代商业是扭曲的,可是精神修行的佛法也觉得怪怪的。其中引入了一个熵的概念,“熵大意是指宙中所有物质都会走向无序化和混乱化,比如燃烧的火球一定会熄灭,人类的肉体最终会走向灭亡——我们每次对本能欲望的发泄都是一次“熵”的过程。就连太阳也都正在逐渐熵化,最终一定会湮灭在宇宙之中。佛说无余涅槃,万物皆空。这么说的确是真理无疑。但能量是守恒的,既然有“熵”的毁灭性,就一定会有对应的“外熵”,可以理解为生机、创造、建设等一切生发的原动力。尤其对人类而言,“外熵”就是把抽象的思想在物质世界里显化的能力,比如写作绘画、比如小到钟表大至飞机航母的发明等等都是人类社会外熵的体现。尤其在近百年来,工业文明极速发展,并已将跨入信息文明,这是一个“外熵”凸显的大时代。最终一切会完全消失吗?凯文·凯利却说,靠本能的生物文明和靠目标的工业文明,最终会走向一次大合并---人工智能。"
书中有一段Ting和英国灵性大师Sarova的对话:
arova: 灵修是为了达到内心终极的宁静。
Ting: 那么请问,世界上几乎90%以上的艺术形式,都是建立在激情与矛盾之上,如果真的达到了您所说的终极宁静,艺术是否就会从此消失了呢?
arova:艺术只是一种觉知,形式并不重要。狂乱有狂乱的艺术表达,平静有平静的艺术表达……你不用担心艺术会消失,你只需觉知自己发现不同艺术境界的能力。
Ting:我们如何判断,灵修者是真的对生活进行超越,还是某种怯懦的逃避呢?当修行者假装自己是在弃绝,事实上不能发自内心地出离,那会不会掉到现实和修行之间的缝隙里去?
arova:这就要问你的心了。你的问题很好,接下来六天我们探讨一个心和脑的区别,感受一下来自心轮的能量……你是个头脑发达的人,但一直忽略了自己的心。
Ting:那如果我有一颗魔鬼般邪恶的心,也要跟随它吗?
arova:很好,那么是谁告诉你,你有一颗魔鬼般邪恶的心呢?
Ting:每当我做了坏事没受惩罚,就会有快感!看别人倒霉的时候,我也会莫名的高兴!科学家也证实,看到同类倒霉的时候,人的脑垂体会分泌一种物质,叫脑内啡,身心同时会伴随着愉悦感。所以很多人会喜欢看恐怖片、暴力电影……所以您所说的心是否也包含这些不受控制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很强烈的人是否可以说他们拥有一颗魔鬼般的心?
arova:呵呵,你真是一个喜欢“撒气”的人。让我们先继续课程吧。先用体验而非逻辑的方式感受一下。
丁锐想要去找寻那个终极答案,但是英国灵性大师Sarova给不了他。
看完全书,对其中几篇有些感想,记录下来,这次只记录感想,不记录文章内容,见谅。
60《你看,你看,道长的脸》
感想:对“神、菩萨”贿赂,烧几只香,捐一点香火钱,就求神或菩萨保佑这、保佑那。并说愿望实现后再来烧香、送钱——叫做所谓的还愿。菩萨们有神通怎么会做这赔本的买卖?菩萨们若无神通,你拜又何用?不如反观自己,多行善事。
103《娜娜》
感想:看《娜娜》这一篇,我每往后翻一页都怕结束,但结局终究还是来了。娜娜的命运吸引了我,从娜娜身上,我仿佛看到牛琳(我妻子)的影子。直觉引领我直接想到就是她,她们有相似又有不同。我该好好呵护她,虽然我还为她至今无法完成“成长”的而气愤不已。
牛琳的那个独厚的内在灵性的东西,我还没有发现(希望她有),我会慢慢挖掘与体会,多一些耐心,会好些。
152 《伶》
感想: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母亲练的“功”。她很像书中朱大哥和欧阳,简单直接的“信仰”;容不得半点质疑的声音。其实他们不明白,真理与真相是不怕质疑的,只有..... 才怕。
207《底线之后》
感想: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提防手段,这个不信任,让ting震惊、失望、痛苦,他无法接受别人对他人格的贬低,而这个人还是他父亲。
216《活人》
感想:看到老黄所做的公益组织的这件事,让我想起自己从06年开始的助学行动,一直坚持到现在,期间有很多曲折,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我一直坚持着,我想我可以一直做下去。我尊敬那些为公益奔走的人,而我只是出钱而已。所以,我不想让别人知道,也不想让别人关注。 因为,我感觉自己做的不够,感觉惭愧。
229《亲爱的,你还活着吗》
感想:看到“勇”这样勉强的“活着”。我只想说,这么活着有意义吗?“勇”能体会到每天的快乐吗?他的家人每天体会到什么?这样毫无质量,毫无尊严的活着,不如早早离去。“勇”名字里面有个勇字,并不代表勇敢。
255《生花》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这位姑娘,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舍生忘死的“探索者”,就请去制造一个孩子吧。因为无论现在你有多么自由、惬意,到了某个特定的年纪,也一定会感受到难以承受的“无意义”之痛。而那种痛,就是“生机”进入枯萎期的警告信号。
相信我,除了活蹦乱跳的“熊孩子”,世俗的任何成就和情感,都无法与之相抗。
我不知道后来这位姑娘在“自我鉴定书”上。是不是写上了“普通人”三个字,但我深深知道自己肯定不是。因为即使有一大窝孩子在我身边嬉戏,也无法填补那个根本上的生命黑洞。普通汽车加上油就能发动,而我需要的是“铀235”。原子弹虽然注定粉身碎骨,但那也是宿命使然。
感想:看完这段我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我始终在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始终体会不到快乐。我去那里去寻找我的“铀235”?
285《醒来》
感想: 可怜的金生女同学,她的一生缺失太多东西,而且有些东西原本是可以得到的。
不用培训就直接上岗的职业,是父母。而这些从业者,很少有人认为自己不胜任,都自以为是的很。并以爱之名,说着:“都是为了你好”。然后去不断的伤害孩子,而这种伤害是最隐蔽,最无力拒绝的,也是最深的伤害。
金生,你愿你下辈子不遇上这样的父母,一路走好。
书中语录摘抄:
欲望,有时会令人心聋目盲。
距离,才是神圣感的真正源头。
人生与旅行最不一样的是,再美好的景色也不能重温,一切经验都如梦境一般。阅后即焚。
比远方更远的地方,不在远方。
上路吧,上路才知因果。如果没有目标,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方向。
作者30岁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但当物质上得到满足后,生活没有压力后,生活也就没有动力,开始迷茫。也就是他说的“白洞”出现了。他要去寻找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我在想,我若有一天,也实现财富自由,我想干很多事情,绝对不会像作者一样迷茫。又一想,不要高估自己。当我环游世界回来,吃遍天下美食、看过天下美景后,没有强大的精神生活作为基础支撑,也许如作者一样迷惘也是早晚的事情。
《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读后感(五):每一次醒来,爱自己更多一点
从宗教里“学会感恩”“一切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到身心灵“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遇到更好的自己就能遇到最好的他”,再至各种“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最好的一切才刚刚开始”等鸡汤,直至踏入心理学的无底深渊,如潜意识里的自毁和童年创伤,精神分析中对我爹我娘各自家族历史的刨根问底,格式塔里的未完成情结,还有各种催眠解梦,每个周末都无比“充实”投入地当个课虫,对,类似《醒来》这本书里的提到的“灵修虫子”。
各种理论,安慰他人及聊以自慰的套语套术张口即来,所有的痛苦委屈愤怒我都能及时化解其实是压抑,告知这是个人修行的必经考验。我用一层层精心设计过的“导师”理论给自己构建了厚重的密不透风的堡垒,没有时间心力去约会,对房子车子票子的讨论嗤之以鼻仿佛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在各种灵修课程上打坐冥想,灵魂安心地沉沉睡去。
好吧,故事发展到这里,当然就需要有王子披荆斩棘来到城堡唤醒我的灵魂。王子有着高贵儒雅的温和面庞,有着干净清澈能看穿灵魂的眼神,他用低音炮般好听的声音轻声细语地讲述着让人不寒而栗的100个生命样本故事,是的,这个王子来自地狱,他拥有宇宙间独一无二的“死亡体验馆”,每天,都会有人心甘情愿花444元去这个他倾注心血带领“醒来”团队从无到有打造的的死亡体验馆去死一死,然后醒来,或继续睡着,或半睡半醒。
同时,王子还是宇宙鸡汤教母张德芬的最好gay蜜。
所以,我这个三分之二的睡美人,自然不是被王子吻醒的(虽然我很想),而是被他充满恶意地吓醒。当然,谁也吓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本人恰好也想醒过来。曾经见过听过自欺欺人借用来的的各种似是而非无可置疑的黑洞闭合堡垒,被他以摧古拉朽之势攻城克池,呼喇喇大厦倾矣。
从堡垒中醒来,身边一片断壁颓垣,再无片瓦遮头,再无支柱可依,却有种以天为盖地为庐,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的清醒与自由。
因为,《醒来》里的这100个生命样本故事,是作者以身为饵经历的求道人生。他曾经手持利剑行走江湖,斩妖除魔无数,却并不是为了行侠仗义;他以一己之力单挑所有的名门正派佛道儒释基督,毫不留情地揭露所谓各路高人隐士的虚伪虚弱,却不是为了扬名立万。
而最后,当身为修行路上的独孤求败,环视四周外面已无敌人,唯有心敌。他毫不犹豫地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手术刀,给读者直播如何划开自己的面具外壳,真实诚挚地对自我进行剖析着。够血淋淋,够让人从噩梦中醒来。
路漫漫兮,他上下求索只为“道”字,但道可道兮非常道。暗黑的道路源头,涌动着无尽荒凉的肃杀之气,却有着星星点点的火光,那是生机,是生而为人的意义所在,虽然微弱,却值得用清醒的生命去守护。
《醒来》的68个生命样本,让我从一切已经已知的、习惯的、理所当然且无可置疑的观念中醒来----醒来后并不能发现一个“更好”或“更美”“更聪慧”的自己,而是让理性得以生长,由我之口说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经过怀疑思索而得,并不一定深刻或正确,只是“如是”而已。
《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读后感(六):这是我的2017年度第一
作者是齐齐哈尔人,老乡欸。不得不说我们都为东三省的人设拉高平均值。
人对终极的追求到底能做到哪一步?
那种没有着落的感觉激烈爆发的时候,被无意义感裹着,同时看着人类的低端反应,我们就是碳基文明毁灭派。地球炸裂吧。
为什么?因为不慈悲。
也没有能力慈悲。
小丁哥是通过有钱这个起点,向外去摸。有人用不断画画去摸,我从自己的职业去摸,背后还有累计的积分,所以我很幸运的终于上路了。
有很多想要探寻终极的人,大家出门,不少死在门口,不少干脆返回,在屋里评论他人。出门也不是光往前走,四面八方全是人。每一个方向上都站着几个集大成者,现在相比传统路更多了。哪一条是?中间平移着往过走走行不行?
哈哈哈哈哈哈我都能够理解哥们抱住老黄的感觉。妈蛋,活人!妈蛋,不傻!哈哈哈哈哈哈
相比而言,我太幸福了~
笔芯,年前去见小丁哥!用诚意表白切。
哈哈哈哈哈哈,这是世界上找点不骗自己的人太难了。但也正因如此,这个旅途有意思,向前走远了,总能遇到同道中人,有缘就同行,无缘就微笑告别。
就那样,往前走,不回头。
直到抵达。
《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读后感(七):落地
认识Ting是源自于德芬老师在微博上转载他写的一篇他们俩的认识过程的文章,被他犀利冷峻又毒舌的语言所惊为天人。
后来在“醒来”公号看到Ting一系列的文章,心想如果能出书就好了,终于拿到这本纸质书。
30岁出头就实现经济自由,没结婚(是男同性恋),没有小孩,从此脱离里标准化的人生路线,一路过来,经历非常丰富。让人打开眼界,是对人性大开眼界。
而感受最深的是,一切的理论都要落地,知行合一,这其实也好像在质问我,过去几年,看过好一些心灵成长的书籍,去做到了多少?
而比这更多的是,Ting对人性的挖掘。
还有充满思辨的哲学思考。
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个更深广的世界,哪怕没有亲身经历过,可感觉自己的阅历也加深了。
《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读后感(八):遇见 醒来
遇见醒来,是在另一个公众号里。 说来奇怪,那个公众号好像专门是为了给我送醒来而加的。
关注那个公众号一天,从那个号挖到醒来后,我就再也没去关注过她。
而那个公众号的主人因为买粉丝在我的私群里发广告,也被我嫌弃了。
生命中好像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某些人来了,完成了他的使命,于是消失了。
一口气读完了醒来公众号里所有的文章,并且置顶公众号,有一种贪婪,想看到更多。
刚开始并没有想到去买书,出于实用主义,毕竟文章在公众号里都有。
不过,在撕群里发生了一件事,还是把鬼使神差的把书买回来。
2个月了,并没有想到去看书,也以为我不会再看了(不知道为啥,有一丝丝害怕)。
前几天心情莫名的狂躁
居然想起了《醒来》
又是不间断的看完了
新奇,好玩,感动,认同,怀疑
突然很想慢慢的写点什么。。
”孩子看起来弱小懵懂,却承担了家庭系统中的核心驱动力——那种不由分说的生长,正是生命力最本质的表达“
就由这句话,起个头吧。
我生命的前30年,就像我的眼睛一样,模糊而莽撞(高度近视)。
直到有了孩子的第二年,突然被什么敲醒了一样,世界变得清晰而透彻。
也体会到了那种不由分说的生长。
若是在淤泥里,孩子就在淤泥里生长,若是在沙漠里,孩子在沙漠里生长。。。
每个家庭的样子,成为了孩子最初的心理世界。
我看到了自己胆怯,自己的局限,自己的自大,自己的得意,自己的囚牢。
我要做什么吗?我会做什么?
除了像孩子一样,不由分的生长外,没有其他更值得做的事情了。
孩子,谢谢你,给我的生命带来了生机。
《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读后感(九):真实是最高级的美
《醒来》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其实我想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觉得很难给这本书定性,不知道该给它分到哪个门类去。就像Ting给我的感觉一样,不知道哪里来的奇怪人类,到处都有他,又没有任何地方栓得住他,没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既定位置是属于他的,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活成这个样子 。 书中的故事像一篇篇迷你小说,有入微的心理,有意识的刻画,有人性的洞察... 有些片段又有类似爱伦坡暗黑系的唯美与神秘。 100个生命样本构成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我们熟悉的世界是经过层层装点后五彩斑斓的。而Ting像是一个筛子,任何的故事经过他,会被卸掉装扮,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可真实对于我们太陌生了! 这是一本要慢慢读的书,我想在每个故事中停留一会儿,因为与真实拥抱需要勇气与力量。 建议大家读这本书不用头脑,而是用身体,多去感受。
《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读后感(十):已经《醒来》
看完周杰伦演唱会的那晚,老班长给我推荐了一本书——《醒来》,她的推荐语说是一本不想跟人分享的书。
书的作者叫丁锐ting,名字是第一次听说,但他在上海做的醒来死亡体验馆以及他之前担任志愿者的手牵手临终关怀机构倒是早有耳闻。
按ting自己的说法,他在三十岁前事业有成,实现财务自由,对生活的要求不算太高,所以钱够花了;他是gay,家里也没有传宗接代的压力;所以在三十岁时失去了人生奋斗的方向。
他做了一系列尝试,想要回答人生终极问题,寻求人生意义,却并没有找到人生的答案(直到最后做了醒来死亡体验馆)。
比如在上海开了道场(讲道理的场所),请来儒家、道家、佛家、心理学、印度修行者等各路牛鬼蛇神辩论,却没有一个教派说服他。
又去手牵手给重病将死之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感悟到“只有新手才会相信’专业’的力量,因为在生死面前,你必须随时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只有将资金放低到尘埃里,你才能一次次承受住生离死别,成为一个单纯的陪伴者”。
还去做了那些以前他忙的时候许诺自己以后要做的事情,却发现“当我真的实现了经济自由,却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爱旅游,连书也不爱看。这些小情小趣的生活方式,其实全是对应着工作压力而生的调节,如若压强消失,乐趣也就随着一同消散”。
全书没有看完,实在是对大篇幅的牛鬼蛇神不太感兴趣,因我之前在学心理咨询时也有过一些了解。
不过文中有一些感同身受观点,虽然会冲击到中国传统思想,但实在有趣又有理,必须记录,比如关于生养孩子:
养小孩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一个活生生的小孩能够让你不必面对自己人生的“无意义感”。他只需生长,你只管饲养,因为当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百无聊赖时,只有小孩这种生物才能救场。我真的不忍心说,天下的父母啊,你们的付出诚然可贵,但在这种被过度渲染的“恩情”背后,怎么就没人认真想一想——如果天平不是两头一样重,又怎么能够维持几十万年的平衡?
是的,你贪求小孩的远比你付出的多。
一个普通人到了30岁上下,“原动力”开始逐渐消失,如果没有超越自我的能力,内心就会慢慢枯萎,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生活安全稳定,不需要每天为生存博弈,那么你就会面临生机断绝的尴尬,也就是传说中的中年危机。
最自然的解决方法就是去生个孩子,把你对自己所有的关注都转移到一个他人身上.…..只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再依附于你后,一切迷茫还会卷土重来。
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要来跟你讨论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这又是怼回去的好方法:我要自己找意义嘛!
来自公众号—早起早睡的安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