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怪谈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5 10:5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怪谈读后感10篇

  《中国怪谈》是一本由赵志明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怪谈》读后感(一):“张扬”背后:后工业中国的一次隐秘解构

  文/宝木笑

  对于我们处于何种时代,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二十一世纪已经马上就要过去十八个年头,从各个方面来讲,我们都已完全符合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所说的后工业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科技革命让美国率先步入后工业时代,在享受了高科技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后工业时代人性的迷茫和精神的迷失逐渐凸显。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互联网时代大有取代后工业时代称谓的趋势,人们仿佛再次进入了王蒙先生所说的“狂欢的季节”。如果一定要为这个所谓“新世纪”具象化它的灵魂,也许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不再承认那种迷茫和迷失,渐渐不再与自己对话,于是幼儿园成为了孩子的噩梦,网红晒出的假货勾起了轩然大波,放弃了反思的肉体开始指引魂灵。

  楼下退休多年的大爷总喜欢义愤填膺地用“怪”这个字儿来形容他所见到的种种不平和不公,如果用这样的眼光来反观赵志明老师的新书《中国怪谈》,我们也许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赵老师并不仅仅是要写一部“新志怪小说”,也和东瀛的“怪谈”题材没有特别亲近的关系。赵志明的笔触并未如媒体宣传中所再三强调的“细思极恐”,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也绝不会仅仅止步于对情节的迷恋,他会将小说作为一种思想的载体,源于文字而高于文字,在这一点上,我想,赵志明做到了。2017年,赵志明步入不惑之年,这位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说家,做过图书编辑、影视策划,写诗歌,写小说,用笔耕不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用他自己的话说:“从第一次在《芙蓉》发表小说(笔者注:当时赵志明上大二),一直到现在,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像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K一样,坚信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通道,梦想潜入文学的城堡,一探究竟。”

  如果从赵志明作品的脉络来梳理,从他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开始,这种充满着冲击力的“张扬”就已经显现,其中《还钱的故事》在豆瓣阅读虚构类排行榜长期占据首位,充满魔幻的故事情节,不动声色的死亡,惨烈而安静的轮回,都成为一种赵志明式的“张扬”。然后就是后来的《青蛙满足灵魂的想象》、《万物停止生长时》、《无影人》,然而,这种“张扬”只是一种“貌似”,更是一种巧妙的“隐秘”。特别是从《无影人》开始,赵志明小说“志怪”的成分明显加重,他从一开始写作时“想要努力记住和复活一些记忆里的画面,一些人事和情绪”逐渐走出,就像赵志明所说的“马尔克斯对我最直接的影响,是我通过他知道了胡安•鲁尔福”,某种意义上,《中国怪谈》就是赵志明的“胡安•鲁尔福之地”。

  很多文学评论家说,胡安•鲁尔福仅仅凭薄薄的一本《佩德罗•巴拉莫》就能跻身大师的行列,是不以量取胜的最好实例。马尔克斯尊敬甚至崇拜胡安,他曾说“对于胡安•鲁尔福作品的深入了解,使我终于找到了为继续写我的书而需要寻找的道路”,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百年孤独》与《佩德罗•巴拉莫》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胡安的小说被赵志明称为“短篇小说的标杆”,而胡安的叙事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的留白,魔幻现实主义的“张扬”背后是一种极为深沉而隐秘的解构,就仿佛《佩德罗•巴拉莫》给人的感觉,那是潜于海底的冰山,只露出有限的部分。余华对此深以为然,他感叹道:“在这部只有一百多页的作品里,似乎在每一个小节之后都可以将叙述继续下去,使它成为一部一千页的书,成为一部无尽的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赵志明的《中国怪谈》选择了胡安•鲁尔福式的解构和留白。赵志明的小说从来没有大段的抒情和议论,他如同一位十分懂得克制的外科手术医生,只是冷静地为读者解剖情节。在《庖丁略传》中,庖丁接受了魏惠王新的任务,去现场表演解剖活人,情节发展到“庖丁手起刀落,一瞬间就把自己肢解,皮肉搁在一处,筋骨剔于一旁,内脏笼络一堆”戛然而止,读者就像书中的看客一样,“事后人们才意识到,庖丁那次竟然没有穿衣服,他就像一头准备牺牲的牛那样走进了会场”。这种留白充满着后现代解构的味道,解构主义在文本创作方面的打破让文学再次迸发了极具个性化的魅力,这种魅力最大的体现恰恰就是这种充满着余韵的“冰山效应”。

  正因此,这种解构甚至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赵志明小说的精彩。从文本故事角度讲,解构意味着一种对原有文本概念的颠覆,《中国怪谈》几乎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志怪故事”,然而却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外传”或者“续集”,或者是对原有故事的另类解读。其实,解构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我们第一次听到尾生的故事时,尾生因为相约的恋人未至,为了守信,他抱柱而死,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认为这很不值得,内心充满着不解,从广义上讲,这种对传统一元论价值观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朴素的解构。而在赵志明那里,这种朴素的解构升华为一种文学上的精彩,好的小说家总是会去探索人心,从不回避问题。在《那场突如其来的大水》中,赵志明解构了传说故事中尾生和恋人的简单爱恋,而是进行了更为精深的剖析:原来尾生和恋人都感动了附近的龙王,他们的“念力”可以决定水位上涨的程度,尾生的恋人原本仅仅只是想要水位没过情郎的膝盖,借以测试其是否情比金坚,而尾生却为了给自己不断加分,让恋人看到自己是多么痴情,而不断祈祷水位上涨,最终害死了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赵志明的这种解构本身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背后隐藏着后工业中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精神危机。尾生的爱情被解构了,但读者并未感觉突兀,甚至觉得赵志明《中国怪谈》的解释更让人觉得“逻辑顺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受众反应?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变化了,在市场经济大潮已经淹没所有角落的今天,爱情这种东西其实早已被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解构得体无完肤,尾生的爱情被解构其实只是一种文学上的必然。这种解构又同时是一种“隐秘”的,是一种静悄悄地潜移默化,赵志明在这方面显示了一位优秀小说家的功底。在《田螺姑娘》这则短篇中,四分之三的篇幅都在不动声色地进行,作者讲述得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内容也与我们熟悉的志怪故事没有太大差别,穷小子偶然从田里带回一个大田螺放在水缸里,然后就是外出耕田的时候,田螺姑娘从田螺里出来为小伙子洗衣做饭。然而,在故事的最后四分之一处,赵志明仿佛武林高手突然变招,小说情节形势急转直下,小伙子发现了田螺姑娘,就逼着田螺姑娘以身相许,就在田螺姑娘只好答应下来的时候,一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出现了:“结婚就是要先通过民政部门批准,然后举行婚礼”,可是田螺姑娘“没有和你一样的身份证,我们不可能领到证件的”。于是,在读者的错愕中小说再次戛然而止,田螺姑娘和小伙子就这样就此分手了。

  不知是否有意,如今我们总是喜欢用“互联网时代”去替换“后工业时代”的说法,仿佛“后工业时代”就是精神危机和社会问题的代名词。这其实是一种很可笑的认知,因为按照国际学界的说法,“后工业时代”原本就是指电子信息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之后的时代。很多人说,德里罗的《白噪音》开启了后工业时代美国精神层面的新知,其实,在跨过二十一世纪将近二十年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自己的《白噪音》。虽然不敢说赵志明的《中国怪谈》和之前的《无影人》等作品可以扛起这样的大旗,但至少我们能够看到赵志明在文学创作上的孜孜以求。在鸡汤都已经馊臭的今天,愤青也早已成为古董,我们需要一种更加成熟和沉稳的叙事和反思,对后工业中国的种种怪相进行独立的思索,虽然这只是一种沉默而隐秘的解构。

  诚然,很多人会因此而提出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问题,为什么还要选择“隐秘”,为什么就不能大声疾呼。如果真的静下来回望这个问题,我们也许会渐渐明白,其实,那些沉默的、隐秘的地火更加持久,也更有力量,直白虽好,但却从来不是一个小说家最锋利的武器。文学自然有自己的创作规律,小说家自然有自己的创作规则,他们首先要做的反而是要远离那种“直白”,将自己融化到真实的生活中。优秀的小说家更应该像优秀的摄影师,而不是演说家,最高明的小说就像最优质的摄影作品,创作者的一切主观都不动声色地蕴藏在光影和构图中,但有心的读者和知己一定能够在这种隐秘中感受到深深的共鸣,这种共鸣将穿越高墙,当然也将穿越时代。笔行至此,不知为何,突然想起赵志明在获得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项时的获奖感言:

“在最后,我想说一件往事。我个人以为,我的写作和它有莫大的关系。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晚学回家,我和一对母女结伴同行,走在河埂之上。她们两个都是哑巴。女儿是新嫁娘,母亲已经老态初显。她们一左一右走在我的身侧,女儿羞赧的沉默和母亲的滔滔不绝,将我夹在中间。我大致知道一点她们的情况。母亲这次是将女儿领回娘家的。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地叽哩哇啦,类似于申辩、痛诉和喊叫,而女儿总是歉意地朝我笑笑,偶尔向母亲打着手语。她们和我们身边的河一样,也在流淌着。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场景经常浮现。我以为,我是在穷尽自己的心智,想要解读这对母女生活里的故事,不管是通过她们的声音,还是通过她们的沉默。我有可能会完成这项工程,但显然目前我还没有做到。”

  如今从《中国怪谈》看来,赵志明虽然仍然会谦逊地认为自己还是没有做到,但至少他已经非常接近了。

  —END—

  《中国怪谈》读后感(二):怪谈之下有文章----《中国怪谈》

  从小到大,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听过不少长辈们分享的中国神话传说故事。它们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更是丰富着我们的对善恶臭美的认知。此刻,更有着一名今日的作家将这些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改编,成功滴赋予了全新的阅读感悟。

  赵志明的《中国怪谈》就是这样的一本著作。粗粗翻看目录,我很快就找到了很多以往熟知的传说故事《田螺姑娘》,《庖丁解牛》,《画皮》,《南国先生》等等。确切而言这本书实则收录了作者进行加工创作的共计二十五个故事。尊崇于这些故事原本的框架体路,又会在不知不觉中穿插入作者颇为有心的创意剧情。不得不说,我们看这部作品有着一种“老故事,新口味”的阅读感受。

  读一读《中国怪谈》,欣赏怪谈之下有文章的奇思妙想,我除类脑洞大开,更是收获着一段新奇的阅读之旅。

  《中国怪谈》读后感(三):娜拉走后怎样?以及,白雪公主和王子是怎么过日子的一些番外……

  文章应该有很多是以前热门推过的,知道作者也是从热门开始。抛开这些有的没的,直接说这本书。

  故事25则,几乎都是中国传统志怪神话的续写,一开始以为是《故事新编》的感觉,但是事实上,鲁迅告诉我们:爸爸就是爸爸,你们当代人还没人能超过老子!

  就正常的一些故事改写,揣度,深挖(含当代社会价值的反应),比如我个人比较喜欢的《雾霾共和国》,这里面的句子也被放在封面了,倒是很精彩。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促织,南郭先生,田螺姑娘,庖丁解牛也都在其中。值得再多一句的是《庖丁解牛》的后续处理,非常像《地狱变》,为艺术献身的意思,庖丁不解牛,而解人,但坏人不敢解,好人更不想解,只能把自己给解了。读完能咂摸出几层意思出来,这个故事可以说是里面最好的。

  最后说说作为个人来说不喜欢的,时代用语太多,很多口水词,打趣的扯皮的,我能理解作者心里想“反映当下时代”的追求,但是这个反映有点儿太容易被“当下”超越了。更进一杯,被超越了也无妨,词语的更迭实际上只是折射点,我想作者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式。

  最最后(话痨了),啰嗦,文字太啰嗦啦,像我一样啰嗦。诶

  《中国怪谈》读后感(四):我们熟悉的故事背后

  我们熟悉的故事背后《中国怪谈》

  刚刚看完一本《看月亮的猪》里面都是改编的中国古代神话传奇故事,这本《中国怪谈》也是中国思路,不过两本书却给人感觉完全不同。《看月亮的猪》类似中篇篇幅较长,《中国怪谈》相当于短篇篇幅短小精悍。《看月亮的猪》里面的故事多来自于中国的小说,《中国怪谈》多数来自于成语故事,两者各有特色。

  《中国怪谈》里面的故事有尾生抱柱、庖丁解牛、画龙点睛、田螺姑娘、豫让复仇、促织……

  中国古代的成语和故事往往短小精悍,不过为了说明道理都变得简单化脸谱化,适合孩子们看,但是大人读起来就感觉不近情理了。比如郑人买履、一叶障目、东施效颦等等。于是就给现代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这本书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尾生抱柱》,这也是一个今天难以理解的故事,和心爱的人约会在桥下,可是河水暴涨,为了等待心上人结果尾生被淹死了。可是真会有这样的人吗?在桥下是为了等心上人,可是河水上涨,明显心上人不可能再到桥下了,你就到桥上等吗。不一样吗?为什么非要淹死呢?于是作者觉得这里面肯定有故事。于是就有了着一篇“那场突如起来的大水”,尾声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给淹死了。来到地府,地府还是很负责人的,填写死因,结果觉得不对啊,那天没下大雨,也没涨水啊。原来水涨不是无缘无故的,原来是女孩去不了,又担心尾生在那里等,就乞求龙王涨点水,让尾生回家。本来水只到膝盖,可是尾生也在乞求龙王能够涨水,结果两者相加就淹死了,原来也算是意外事故。

  促织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称讲起的,讲的是那只蟋蟀,但是讲的故事又略有不同。还有类似的南郭先生,武松等等。到是“水中石像”这一篇不知出自何典的作品,感觉与众不同,长度好像中篇,故事也很有趣。脱离了人们熟知的故事的束缚,作者的笔墨也开始显露出神采。感觉不错。

  书中的插图很棒,值得称赞,我很喜欢,插图采用黑红两色,风格很传统,有让人能够感觉到那种诡异,和整本书的气氛很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怪谈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