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13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10篇

  《明朝那些事儿(贰)》是一本由当年明月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页数:2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一):明朝那些事-人性课堂

  看了三四个月,终于把《明朝那些事》看完了。原来历史是这样的,感谢当年明月如此真实的还原了历史,还原了历史人物本性

  当初看完柏扬的《中国人革命史纲》时,我很憎恨明朝,因为明朝把中华文明灿烂文化河流变成了酱缸,不再有生命力;因为明朝开始中国从世界上最强大国家慢慢滑落成被动挨打的国家;因为明朝的皇帝都是偏执狂,不是宠幸太监就是喜欢练丹药,反正就是不管国事。因为明朝的大臣言官们就知道拿着那些伦理道德,到处挑拨事非,今天打到他明天挤兑走他,而不为国家百姓干实事。

  我是一个看历史不多的人,我相信柏扬的话。直到《明朝那些事》让我真正的走进了明朝,了解了那些人和事。历史怎么看,完全在于人的理读,历史本身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人的心态理解角度。《明朝那些事》看似说的是事,但讲的却是人。历史原来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用他们的生命书写而成。朱重八、朱棣、于谦、王阳明、徐阶、张居正、杨涟、袁崇焕、孙承宗、崇祯…因为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坚持,也因为他们的弱点,所以明朝的事是这么发生了。整个故事里,没有偏执,没有说教、没有英雄主义。只是身临其境的告诉你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心灵孤单和坚持。这里的戚继光是民族英雄,但也会懂得获得计划收入,拢络上级管住下级。这里的海瑞是清廉刚正不阿的,但也是不懂时局,毫无用处的。只有王阳明胸怀天下文韬武略洁身自好,因为他是圣人古今有几个圣人?难道都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人?

  这里有为了信念隐忍二十年的徐阶,也有为了信念勇敢忠烈牺牲的杨涟,他们同样让人尊重。人本是如此的复杂不同,当年明月费劲心力的描述着这些人的心路历程无奈愤怒、希望、坚持、执着善良单纯无赖、私欲、贪婪无耻、卑鄙、信念、理想、气节……他重新赋予了这些人物以生命,并让读者有机会去触摸这些生命,感受这些生命。不奢望能完全读懂,但能从这中更加理解自己今后的路。就像当年明年最后的总结成功人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二):至喜欢第二部——朱棣篇

  到目前为止 所有更新的都看了 已经到了朱由检了

  朱棣篇是最喜欢的 没有想到 明王朝有过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与辉煌 一想起当年对蒙古和安南的强硬和郑和的无敌舰队 真让我向往

  还有万历年间对朝鲜的援助,打得小日本抱头鼠窜 着实过瘾。

  还有那么一句——“跳梁者,虽强必戮!~!” 彪悍!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三):笑着想着读完

  开始读第二本时,躺在床上,做在凳子上,没事就得翻翻。晚上睡不着觉时,索性把灯打开,翻几页才能慢慢睡着。它既是课外书,又是枕边书了。

  读着这样的历史,才知道教科书的危害。这些年真是被它害惨了,想想那些翻教科书不仅有跳出书本思维,又能取得好成绩同学,真是佩服啊。面对应试教育的摧残,诞生死记硬背学生。现在想想,不管是农民起义多么伟大,还是统治阶级多么残暴,历史的神秘,彷佛就如人性的复杂,虽然难以解释,却总是有规律可循的。当作者揭开历史的面纱时,原来一切都是围绕生存与权力而展开的。有的书籍就是用来愚弄人的武器。历史,假的,真的,不敢全信;现实,假的,真的,也不敢全信。

  这一集里,郑和下西洋了,宦官学文化了,《明史大典》出版了,皇帝的算盘里不仅有物质文明,还有精神文明。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四):写给当年明月

  其实一开始对他的书并不太感兴趣,同是经常混迹天涯(特指天涯社区)的人,当他开始声名鹊起时候我还只是混在天涯的一只小小菜鸟,每天跟在些个明星八卦、搞笑帖子后头屁颠屁颠的帮人筑高楼,连带以为这天涯里都是些混迹于明星八卦中,没什么正形的人,所以那时对当年明月的感觉也就“just so so ”。却谁知到当年明月的人气就这么一发不可收拾的涨了下去。《明朝那些事儿》转眼之间也就从一开始出到了七。

  乖乖隆的东!老人家常教育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天天做好事。同理可证,写一本书不难,难的是一连写了七本书。我终于对这个同是“天涯”的沦落人有了些兴趣。

  书店里《明朝那些事儿 7》买的正火,随手抄起一本,翻倒后记(没法子,小时语文老师荼毒极深,看到文章就想文章导读、作者思路什么的,所以养成这麽个不看正文,先看后记、序什么的坏习惯),一看就喜欢上了。

  当年明月的后记和他的行文风格一样:短句,小段落(有点像曾今喜欢的某个武侠作家的风格),口气冷冷的,仿佛作壁上观的第三者,夹着一点感悟观点或许偏执,但你无法反驳,还深深的打动你——“其实那也是我想说的”。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五):?送你会变色的小花,于谦

  朱元璋的子孙们一个似一个的英明神武还是颇为争气

  朱棣上位真是不容易,几次明明都是穷途末路时天色异变,忽然间就有如神助,看来偶然和必然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半夜看到王振同党在朝堂之上皇帝(代理)眼皮底下活活被百官打死的一段又乐又悲。 朱祁镇一辈子也太曲折了些。土木堡之战和于谦冤案是他永远的污点,不过他不论敌人还是间谍通通感化的这种神奇技能真是……看来能做两次皇帝的人总是有两把刷子的。

  全军覆没(还都是精锐),皇帝被俘,随行重臣被杀,被也先打到京城门下,京城空虚人心慌慌,大明王朝竟然还有这么屈辱的一段历史啧啧

  不过也不怪他朱祁镇,当皇帝实在危险了,要率队出征,路途辛苦运气不好吃了败仗不仅损兵折将要背负怨气和骂名,一不小心还当了俘虏,几年回不了家,不仅家里人又立了新皇帝,还都当他是累赘恨不得他客死他乡。好不容易回了家又成了亲弟弟眼皮底下的钉子,继续过着阶下囚的日子。不容易啊不容易。

  以前竟然只知石灰吟而不知于谦!!污浊官场走一遭竟然真有这么完美的人~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且全

送你会变色的小花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六):历史原来可以这样有趣

  我是久闻这部书的大名了,好多人都推荐,好像每个媒体的畅销书排行榜上都能看到这部书,在图书馆找了半天,只借到了第二本。

  两天读完。

  管理大姐说整套书她都买了,但是被人借走了,都没有还。

  如果我们的历史书,都这样写,相信每个人都会很爱读历史。我们本来就是一个热爱历史的民族,尤其是男生,对那些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的年代,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好,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语言幽默,还因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拘泥于历史本身,而且参杂着很多作者自己的情感嬉笑怒骂间,给人另外一种读史的酣畅。

  但是感觉作者对明朝前期的几位皇帝,过于崇拜了。像朱棣啊,朱高炽等,尤其是朱棣,简直就是战神了。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七):外国来朝

  这是我认为《明朝》中最好看的一本。标题是《万国来朝》,我以为只是将成祖之后,英宗之前,但翻一翻目录,土木堡居然也在其中,倒是小小惊讶一下。

  当年明月的文笔非常热血富有煽动性:

  《永乐大典》

  “而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也不是一部书,他要修的是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这不仅仅是文化,这是包括经济在内的综合实力体现,是一个国家自信和强大的象征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而成。”

  我看到《永乐大典》的编撰,它象征着一个帝国的文化底蕴、科技水平,以及很重要的,综合实力。看到其中包含的《旧唐书》、《旧五代史》,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永乐大典》,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会断掉一部分。

  之后的迁都、组建内阁、北征蒙古、破骑兵战术、六次下西洋,一个铁腕皇帝和围绕在他身边的名臣名士想世界打出了大明国威,还呼应了之后总结明朝社稷的那句“天子守国门”。

  “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话,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以上类似于《孙子兵法》里的老话,要想得到心悦诚服四个字,实力且在次,最重是气度。双赢的法子终究是有的,一上来就以暴力使人畏惧,不正义战争,终究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洪熙年间,朱高炽修改内阁制度,关于变通那一段真是分外逗乐,兼职、代理,只要中国人愿意想,没有不可以说的圆的理;朱瞻基时,已有大臣因直言上谏、被皇帝打板子而引以为荣,且不说这是沽名钓誉还是二杆子,光是挨揍的勇气,就十分值得肯定,从此明朝的言官开始了唾液腺全速发展的200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好,书生意气也罢,那时的朝廷没有了洪武的压抑,敢说敢骂,潜移默化间,竖起来明朝文臣一根骨。

  令我吃惊的年份到了,我看见正统、土木堡、皇帝被俘、三大营精锐兵力全军覆没,我觉得这和万国来朝对不上,这是失败耻辱。看了之后,我又明白了,明朝在这一系列坎坷中的选择,也衬得上万国来朝的敬仰。

  正统年间,内阁大臣无法力挽狂澜,土木堡尸横遍野,大臣、将领遇难者不可计数,惨烈状况与北魏末年尔朱荣策划的河阴之变相当,但英宗的从容还是让我吃惊与敬佩:如此情势逆转之下,孤身一人,能够克服恐惧,以自己的气度与从容得到他人扶持与倾心相助,想来他并非一个脆弱年轻皇帝,而是一个身在困境始终怀有希望的人,这也是当年明月常常强调的他欣赏品格。我倒是注意到,从朱元璋开始算,朱棣、朱祁镇、朱祐樘、朱厚照、朱翊钧、乃至最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他们有过各类不同的困境,有时甚至难以成活,却从没有轻易放弃过,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难怪有人说,明朝的皇帝没有一个是软骨头

  再来说道于谦,这是我认为七部书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于谦的智慧政治手段、军事素质以及更重要的,他的气节与坚持,在三大营全军覆没、京城积弱的情况下,如何镇定地同惊慌的皇帝和大臣周旋,如何镇定地拖延瓦剌铁骑的脚步调兵遣将,如何铁血地将所有将士安排在城门之外,自己身先士卒守在最艰难的城门之前,一己之躯护卫身后的帝国首都。我中学时读到于谦的《正气歌》颇有些不以为然,以为又是一个老学究似的文人受奸人迫害下狱,在狱中仍高呼坚持理想之类,值得敬佩却不能理解;后来真正认识了于谦,再读他的这首诗,只觉此诗仍不足以描绘他气节之万一。这样的一个人,领着这样一群士兵战斗在这个国家的首都城门之外,就这么力挽狂澜了。大明历史上有无数次为权力而做的斗争,虚与委蛇、口蜜腹剑、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但这一次的斗争,只是为了信念。

  这样的于谦,这样的朱祁镇,这样的明朝,当得上万国来朝。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八):说说《明朝那些事儿-----贰》

  看完第一本书,到第二本也就两三天的时候,但是历史却是走了几十年,几十年风雨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显得那么微小。看看接下来明帝国又出了怎么样的变化吧。

  一、永乐大帝

  我们的劳模,厚黑学大师朱元璋老师在71岁时崩了(古代帝王死了叫“崩”),皇位本来是太子朱标的,奈何这位老兄是个短命鬼啊,不过据史书看来人不错的,当了皇帝应该会是个仁君,明君吧。但是就是没有做皇帝的命。老朱没别的办法,就传给的皇太孙,朱允炆却是个毛头小子。这个时候,某个人呢就不安分了,他觉得论资历,论功劳,自己是皇位的最佳继承者。历史总是喜欢糊弄人,偏偏这个时候,又来了个不安分分子,就是那个道衍,两人凑在一起,能干吗呢?于是乎,便有那个所谓的“靖难,清君侧”。这个还是从历史,从古书中找出来的一个法律条文的漏洞吧。看来以后的法律还是要不断的修改,这个犯罪者的能力和想象力不容低估啊。

  朱棣造反成功了,当了皇帝。但是话说回来啊,造反很容易的么?策动下,找些人,打几场仗,逼死皇帝就能成功的么?这样也未免太简单了吧。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的啦,要不然中国古代几千年下了能有多少造反成功当皇帝的。这个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哦。皇帝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的。除去客观的原因不说,不说不是因为客观的原因不重要,而是我这不说,我注意想探讨人物的主观原因。(我也偷个懒吧~~)

  朱棣能够成功,与其个人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从厚黑学的角度说,他能成功造反,当上皇帝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家伙也是厚黑学的老手了。至少怎么也的是从中国厚黑大学毕业的吧。

  这里补充下:简单的介绍下我们的中国厚黑大学吧,学校没有固定的地址,没有固定的校长,没有固定的教职工,学习也不一定要在学校,学习大部分都是靠自学为主,而且大部分的优秀者都是在校外完成学业的,主要靠的就是从社会的生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正如古人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个别的同学会有名师的指导。如刘邦的指导老师是张良。毕业文凭也可以看学生的后期表现再补发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看来是个好的大学啊。想必现在的在校大学生都是和我一样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学校主要分成三个二级行政学院,主要就是三个年级吧。第一个是基础班,这个班主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这里的班训就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 “起初的脸皮,好象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最初心的颜色,作乳白状,由乳色而炭色、而青蓝色,再进而就黑如煤炭了。到了这个境界,只能算初步功夫;因为城墙虽厚,轰以大炮,还是有攻破的可能;煤炭虽黑,但颜色讨厌,众人都不愿挨近它。所以只算是初步的功夫。”---------《厚黑学》。这个还是最基本的,学习好的才能转到下一个年级。

  进入二年级以后就是提高班了。本班的班训是“厚而硬,黑而亮”。“深于厚学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点不动,刘备就是这类人,连曹操都拿他没办法。深于黑学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买主越多,曹操就是这类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倾心归服,真可谓“心子漆黑,招牌透亮”,能够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渊之别,但还露了迹象,有形有色,所以曹操的本事,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厚黑学》。

  在二年级出色的完成学业之后就是三年级了,也是最后的一个年级了,这个年级目前能够达到的人真的是屈指可数。班训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天上后世,皆以为不厚不黑,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只好在古之大圣大贤中去寻求。有人问:“这种学问,哪有这样精深?”我说:“儒家的中庸,要讲到‘无声无臭’方能终止;学佛的人,要讲到‘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才算正果;何况厚黑学是千古不传之秘,当然要做到‘无形无色’,才算止境”。”----《厚黑学》。

  就这是我们的中国厚黑大学的基本情况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能够在厚黑大学里学习的哪怕只是一年级的毕业生,都可以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了。更不要说三个年级的全部毕业了。向刘备和曹操就是二年级毕业生的杰出代表吧。所以厚黑学的功力确实可想而知了。好像扯得太远了,言归正传啊。

  细心的读者其实可以发现朱棣老师和朱元璋老师有很多相似点的,当然不排除存在的生理基因朱元璋老师的血统的遗传问题。在朱棣的发迹史中,通过观察发现,他的个人经历,成长,为人处世的手法,可以说与朱元璋的如出一辙,当然由于毕竟是两个人,差别还是有的,有的可能会青出于蓝,有的则稍逊一筹了。通过比较二人,其实可以以此来写一篇论文。题目就是《论朱元璋与朱棣异同点比较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朱棣的童年,虽说是贵为皇子,但是相比较太子朱标的待遇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因为老爹朱元璋没有对他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了他的教育问题上没有很好的解决,再加上当年他老爹还在进行一项危险性极大的工作---“造反”。而他就是这大部队中的一员,成天就是和武将在一起,所以没有接收到传统的儒家教育,所学到的也是靠人家传授和自身经历获得的军事战争知识。当然不可否认,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早就了一个军事指挥家。可见童年的经历与自己的老爹十足的相似吧。

  接着说说他的工作吧,造反。这个反的对象就有所差距了吧。他老爹反得是元朝,甚至可以说侵略者了。这个大旗竖起了,在人心上都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朱棣老师呢?反谁?反他侄子,反当今的皇帝,反得还是一家人。在伦理道德,民心上都是说不过去的。因为没有正当理由。这个在当年那个儒教礼教十分严重的明朝,这个是很重要的,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朱棣造反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道衍(姚广孝),在他的帮助下,朱棣打出了那个“靖难,清君侧”的旗号。这下子可谓是名正言顺了。事成有望了哇。哈哈。

  自古以来的中国能够出现盛世,当然离不开后人所称为的明君了。汉唐盛世离不开汉武帝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努力。在明朝永乐年间同样出现了盛世,在朱棣老师的统治之下,国泰民安,修书,迁都,远航,所有的事情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当时真的是达到了有一个鼎盛时期,当之无愧的“帝国”。于是乎,我们发现了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好皇帝的永乐大帝。历史会记住这个人的,记住他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他带来了中华民族的在历史的有一个盛世,我们为之而骄傲。

  二、博古守正杨士奇

  其实纵观杨士奇此人,我们可以发现他是深刻精通厚黑学的,可以称之为一个集大成者呢。只不过一直以来古代封建的历史都是帝王的历史,能够在史书上留名已经是万幸了。所以这位厚黑大师,并不为世人熟悉,我就是在看到书的时候才知道此人的。

  杨士奇作为“三杨”中的首位,当然由其个人的特点。此人还在幼年之时寄人篱下却不失志气,发奋读书,看来小时候就是个不简单的家伙,难怪长大了这么强悍的。之后的杨士奇还有了一断的社会经验,基本就是在社会上混混,黑白两道都吃的开,这样的人在现在也是很少的,可见在当年的明朝已经不简单了,因为很多读书人都是读书读死了的,杨士奇这样的为人处世,可见并没有读书读死,而是活学活用,进而可以有很强大的社会交际能力,以及很大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一点也是现在我们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

  之后由于杨士奇本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及阅历,看穿了朝廷就是一个黑社会,一个满脸仁义道德的黑社会集团,而当今的皇帝更是一个满脸仁义,而内心黑暗的家伙,这不就是厚黑学么?这在帝王家一直都是又只有父子相传的帝王之术啊,杨士奇现在看穿了种种,你说怎么能够不成功。

  而永乐问他关于太子情况的时候,更是一个太极高手,左推右挡,却又把问题解决了,手法之高啊。不但让朱棣对回答的答案很满意,而且对太子也很放心。这要是换了一般别的人,指不定出什么乱子了,更严重还说不定有捅娄子了。把自己和太子送去阎王那报到。杨士奇的说话艺术啊,绝了,看来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真的够厉害。

  三、真君子,真英雄,于谦

  对于于谦这个人呢,小时就知道他的大名了,就是那首著名的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于谦真可谓是明朝的第二号人物了,自身可谓是正人君子,但同时又是个有着强烈爱国情怀,民族情怀的人。正是这些精神流淌在他的血液里面,才造就了于谦,挽救了大明王朝。要不是于谦,估计又会出现个北明,南明了。所以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挽救了明帝国,挽救了国家,挽救了百姓,不可不称之为英雄,民族英雄,国之栋梁。

  从书中对于老师的描写,我似乎很难发现他是一个精于厚黑学的大师级人物。但是,我们可以从于老师一些言行就可以发现。首先是朝会时候,他敢于在众人之中挺身而出,要杀到所有倾向于南迁的人,“敢言南迁者,力斩。”之前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完全就是书生,更或者即使就是一个朝廷的大官,很文弱的一个人。此时却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确实叫我们吓了一跳啊,你想想那些个武将啊,平时在战场上杀人杀多了,胆大,说这句也没什么了。但是关键他确是这样的一个人啊,实在叫人钦佩。服了。心服口服啊。大家可以自己想想,在当时的情况下,说这样的话要多大的勇气,这实在不是一般人可以去做的,读书读傻的是压根儿就没戏的,那些家伙还在想着逃命,想着南迁,想着苟且偷生的呢。怎么能叫他们去为国家,为社稷,为百姓,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然而于老师大胆的说出来了,他真的说出来了,很庆幸,没有读书读得傻掉,国家多了一个人才,民族多了一个英雄。

  接着就是那个典型的在朝会上文官斗殴事件,这一事件,文弱的于老师没有参加,当然并不是我们的于老师身体不够强壮,也不是他是什么信佛的,他不出手因为他早已看清了一切,而且看得比别人都清楚。我们可以说于老师是有信仰的,他信仰的是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早已洞悉一切的于老师在一旁看着,等他们闹完了,闹够了,找到了代理皇帝朱祁钰,要他给个说法,不然那天的文官大臣都会被锦衣卫拿去问话,这一问估计就是九死一生了。可见于老师看问题很清楚,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对症下药,很好的解决。可见能够有此能力的真不是一般人,非是厚黑学的集大成者才能做到的。

  好了,对于这本书就说到这吧,尽请关注说说《明朝那些事儿---叁》。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九):万国来朝和土木堡

  这第二部主要写了从永乐到景泰这50几年的事情。

  1402年,朱棣篡权成功,是为永乐元年,此时大明已开国34年,国家进入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

  朱棣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好皇帝。他共在位22年,期间解缙修《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张辅平定安南、朱棣迁都北京、御驾亲征横扫蒙古。朱棣去世时,大明建国56年,此时国力鼎盛,万国来朝。

  明仁宗朱高炽宅心仁厚,可惜命短,在位只有十个月。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也只有10年,从1425到1435这11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是为仁宣之治。

  明英宗朱祁镇的经历十分奇特,他即位时只有9岁,太监王振把持朝政。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几乎使大明重蹈北宋的覆辙,幸赖于谦等人力挽狂澜,击败也先,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而英宗于土木堡被俘,由其弟朱祁钰继任皇位,是为景泰。朱祁镇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竟被瓦剌放了回来,后被景泰帝软禁多年,终经夺门之变于1457年重登皇位,改元天顺。即位后,在徐有贞等人的蛊惑下,冤杀了于谦。

  于谦为官清廉、能力超群,两袖清风、石灰吟等正是其最佳写照,当年明月誉其为明史第二人。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十):在微笑中让自己思考

  最早知道当年明月和他的那些事儿,是老公的推荐。我是一向不喜欢看电子书的,这么多年一直保留着阅读的习惯,大概是那种书香和翻阅的厚重感吸引着我。在老公的指点下读了博客中的一节,马上被字里行间自然的幽默吸引了。于是,我从卓越上订到了它,并在去香港出差的飞机上读完了它。

  明月的文笔很幽默,轻松但不庸俗,在他的描述下,冷冰冰的历史变得生动起来,我甚至觉得置身于朱元璋的军帐之中,站在徐达、常遇春的身边,听他们激烈的争论,看他们洗掉脸上战斗的血污。

  在微笑之中思考。我喜欢这种轻松但不乏深度的阅读感受。

  盼来了第二本的问世,我每天都会在下班回家之后读上一会(和其他书籍对我的吸引力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我的同事也在我的大力举荐下,纷纷爱上了它。

  如今,老公仍然在追随着明月博客的脚步,我忍着诱惑,等待着下一本的出现,因为我还想继续享受这种阅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