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依赖》是一本由Pluto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度依赖》读后感(一):有那么一种依赖
想想我们在大学刚毕业后的26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或者在依靠父母的资助度过刚迈入社会时的过渡尴尬,或者在满怀激情地憧憬未来,或者在唉声叹气于工作的打击,也许还会刚刚步入婚姻的殿堂,享受着新婚的浪漫与喜悦。而同样是26岁,《深度依赖》的男主角叶屿却已经承担起抚养一位6岁小女孩夏汀的职责。
他对她爱得纯粹与深沉,即使在大婚的日子依然将夏汀超越新娘成为婚礼的亮点,因为她,他忍痛并狠心地放弃自己的亲生孩子来到世上;因为她,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瘫痪之人重新站起来的奇迹;因为她,他忍受着疾病的痛苦以及被误会的心酸,默默一人守着两人的合照孤独离世。她对他爱得朦胧与执著,因为他,她努力将自己变得最优秀成为他骄傲的资本;因为他,她时刻盼望着成为他法律上的女儿;因为他,她内心世界曾经一度不能盛下第二个男孩;因为他,她用伤害自己与伤害他的方式来表达着对他的徘徊于亲情与爱情边缘的爱。他们就是两个纠结在一起的合体,别人掺杂不进来,里面的人也走不出去。
他们相依为命相互依赖,每个人都想让对方快乐,却因为彼此的自卑而各自痛苦着。夏汀害怕叶屿抛弃自己,于是用排斥的心对待着每一个想要融进这个家庭的人;叶屿害怕夏汀离开,于是用从未有过的愤怒去呵斥刚刚走进北京的夏汀。因为坚持自己原则而放弃救助夏汀父亲的事情,叶屿自责着,害怕夏汀的离开;因为自己的撒谎而导致叶屿出车祸,夏汀自责着,害怕叶屿的离弃,但当两件事情都彰显出来之后,却发现,这些事情根本不能动摇他们之间关系之墙的丝毫。
很喜欢Pluto的细腻,特别是写到夏汀小时候能在黑暗中看到很多想象中的可怕影像的时候,我深有感触,因为我有过同样的经历,甚至比她还要厉害,并且至今都害怕黑暗。以前向人提起,都会被嗤之以鼻,而读至此,终有种知己的感觉。这是一个胆小脆弱并且经历很多痛苦的小女孩的一种不安全感的现实反映,而叶屿就是她在不安全中寻到的唯一的安全岛,因此她才会义无反顾地抓紧他,对他产生深度依赖,这种依赖也使她想要竭尽全力去维护他,不容许任何人来侵犯。而从小的这种不安全感总会在她的内心产生阴影,伴随着自卑与不自信的情愫,于是用独特的伤害叶屿的方式来守护着自己对他的那份依赖与爱,所以我们看到了夏汀的任性甚至不近人情,而这就是她表达爱的方式。
读到叶屿的离世,内心一阵心痛,从开始的意气风发到最后的衰弱无助,还没有等到时光侵蚀后的苍老,就匆匆离去。他对她一直理智,甚至在最后,都为了她而忍受着对她的思念。也正是这种理智,折磨着他的情感,折磨着他的内心。总之无法用任何词语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只是哽咽,只是默默地心痛,最后欷歔不已。
《深度依赖》读后感(二):那最脆弱最美好的依赖
作者是几年前以一部《双生》打动我的Pluto,这本名为《深度依赖》的小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少女十七年来成长中所经历的感人故事。这部小说是作者Pluto三年来用心写成的一部小说,我在这部小说之中找到了关于依赖这个词的真正定义。
我们的一生会与众多的人拥有不同的复杂关系,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最为宝贵的情感,那便是两个本无任何关系的陌生人因为种种原因,生活在一起,产生了深度的依赖。
这样的关系有时带给我们的是快乐,有时带给我们的是痛苦和纠结,但毋庸置疑,这样的情感是最真实也是最宝贵的。
luto的这部小说《深度依赖》就是描述了这样一种情感的精彩小说,故事发生在“我”与屿叔之间,毫无血缘关系的我们却因为种种原因在一起生活,而两个毫无法律认可关系的人,将怎样维护本已微妙的关系?“我”与屿叔的种种痛苦因何而来?在这个故事之中,我们会看到一个小女孩在成长为少女的过程之中所经历的一切情感:她的欢乐,她的不安、她的恐惧以及她内心深度对屿叔那最纯真的爱与依赖。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令你足以依赖的人,而这个人也许如今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可当你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一定会燃起打个电话问候对方的冲动。这种珍贵和复杂的情感被Pluto这个女孩用细腻的笔描述了出来。我们可以在小说之中看到两个人彼此之间复杂的情感:他们相互思念,相互依赖对方,却又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彼此陌生起来,而在屿叔经历了两次不成功的婚姻之后,两个人的关系能否回到最纯真的当初?是谁打碎了两个人之间的冰墙?又是谁将最后的悲伤化解的无影无形?
相信你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会被作者那充满魔力的文字所深深的吸引,随着精彩的情节而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这部讲述了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却偏离了如此青春文学的普遍方式,剑走偏锋,从一个最独特的角度描述了我们每个人青春时代那最真实最脆弱也最纯粹的情感,而在这样的情感之下,我们小说中的人物便拥有了自己鲜活的生命。
luto的小说一向拥有这种将多种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能力,在这部小说之中,我们会为“我”与屿叔那真挚的依赖而落泪,也会为“我”的人性而感到愤怒不已。
这部小说已经将我们的成长一笔写尽,在其中我看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却无法看出这是谁的故事,这便是Pluto的高明之处。她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变化成最恰当的方式融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使得这部小说拥有了生活的质感。
在情感泛滥而又缺乏的这个年代,我们终于有幸能够阅读到这样一部充满真实情感的精彩小说,让我们为作者鼓掌!为“我”鼓掌,为深度依赖鼓掌!
这是献给每个人内心最好的礼物,因为他最真实的记录了我们那些脆弱而美好的依赖。
《深度依赖》读后感(三):差评
用了大半天看完
梗无创意且不乏生拉硬拽之嫌 情节设计夸张 没必要着墨过多的情节太罗嗦 不感动人的情节过于做作 看了上文基本就能猜到下文
看了后记 得知写作之时 作者方年满二十 站在不同的高度眼界真的是不同的 过于局限 就像文中的叶屿看三四岁的夏汀 一眼就能看透 而二十岁的口吻毕竟说不出四十岁人的话 人物关系不够透彻 给人一种乌龙的莫名之感 要不然就直白的写出来叶与夏之间的情愫 夏之所以不想让叶有他自己的孩子 那就自己给他生一个嘛 何苦这么心理扭曲成了变态
从差文中找缺点容易 难的是找到优点 作者改了三遍(还写成这德行) 精神可嘉 值一星 但是奉劝一句 不成熟的作品出版 不止是浪费了读者的金钱和时间 更砸了自己的招牌
共勉
《深度依赖》读后感(四):心中的坎儿
夏汀在6岁时成为了孤女,年轻的叶屿因为特殊的原因而收养了她,那年叶屿26岁。真的无法想象,一个大男人与一个小女孩是如何生活的。叶屿会了解夏汀吗?会给夏汀多少关爱,多少安全感呢?事实证明,叶屿是一个合格的好“爸爸”,他对夏汀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使她脆弱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的宽慰,成了这个敏感少女心中的神。叶屿一开始对夏汀的感情还是比较单纯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夏汀对于叶屿越来越依赖,这种深度依赖终于使他们之间的感情超越了“父女关系”,变成了父女不是父女,情人不是情人的混合体。
夏汀和叶屿其实都为这段有些错位的感情付出了很多。他们想过逃跑,不然就没有那么多分离。但多年来亲密的共处,已经让夏汀与叶屿的关系牢不可分,他们谁也不可能真正离开彼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是共生体。
深度依赖,开始是夏汀对叶屿的,后来发展成两个人互相的,到最后,谁也说不清夏汀与叶屿谁对谁的依赖更多一些。如果夏汀与叶屿是同龄人,如果夏汀与叶屿之间没有如此复杂的关系,那么这个故事将变得多么平淡而乏味。正因为夏汀与叶屿的特殊情感纠葛,才会使读者为之心痛心碎。
很难想象,《深度依赖》是90后作者的作品。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有着非常独特的角度。说实话,夏汀与叶屿的故事在过去的言情作品恍惚也似曾相识,但其他言情小说都比不上这本《深度依赖》给人带到的冲击和震撼强烈。作者把90后的生活态度,思考方式植入了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空间。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位少女,瞪着一双大大的泪眼凝望前方。这种感觉,正是对夏汀生活的真实写照。之前看到书上写“每个女孩的心中都有一个大叔”还有些不屑一顾,怎么可能,女孩的心中为什么会有大叔呢?读过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是一种恋父情结的体现,是一种女孩寻求安全感的需要。也许每个女孩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大叔”,而是像“大叔”那样的关怀、爱护与包容。可惜现实中的男孩子太缺乏这种爱的能力了,所以把女孩们逼得只能在“大叔”身上寻找爱。
《深度依赖》读后感(五):深度·依赖
最深最重的爱,必定与时日一起成长。
——《深度依赖》
曾以为很难再有小说能打动我,但我错了。
曾以为用一人称写小说很别扭,我又错了。
不得不佩服作者Pluto,这个年龄并不大的作者,却写出一个让我真正爱上的故事,一言一语中,无不透出她对爱与责任的思考,对成长的理解。如若说这个故事假,那它是真的以假乱真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残酷的故事,让人心疼的故事,是一段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感情。
“愿意做叔叔的女儿吗?”
“我愿意。”
少女夏汀6岁失去双亲,姨妈又为了自己的爱情将她送往孤儿院,最终被父亲的好友叶屿抚养。从此,夏汀的人生开始转折。她深深依赖着叶屿,甚至因为她,叶屿的妻子失去了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只是因为叶屿不想让她觉得失去了爱。无论被谁抛弃,她都不会在乎,只要有屿叔就行。
故事不是时下最火热的男女欢爱,而是更为沉重的父女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又超越了普通的父女之情。对情感的描写,是很把握的,但Pluto也正是靠这种情感的描写,抓住读者的内心。这种难以描述的感觉,至今想来仍觉震撼。
夏汀无法接受屿叔与别的女人好,无论是最初的韩熙宁,还是后来的林紫苏,甚至不希望屿叔再有孩子。她一直认为屿叔只能爱她一个人,不能割舍他的爱。
故事亦总有些黑暗的边边角角。我一直觉得夏汀对屿叔的情感显得太过自私,屿叔过多得考虑汀汀的感受,一度放弃自己的爱情。但直到真正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才明白,正因这样,才可被叫做深度依赖吧。
故事最终,叶屿还是老去,生病,死去。总归,又有些释然。叶屿这一生,活得太累,割舍了太多的东西。实在想象不出来,如果夏汀真的终生不嫁,只为叶屿,两人最终是否会美满。
我一直觉得,一人称的小说会很受限制,显得做作,但《深度依赖》完完全全不同,这样的叙述,别有一番味道。
我想,两个人的世界里,无论是爱人,还是父女,只有将心真正给了对方,让其他一切都无法超越,才是这最深最重的深度依赖吧。
“什么样的人能伤害到你?”
“我的亲人。”
“我算不算你的亲人?”
“——傻。”
爱与被爱,无需证明。
其实,只要有这样一份情感,无论夏汀怎样地活着,无论叶屿在天堂是否美好,仅需一句——
最深最重的爱,必定与时日一起成长!
《深度依赖》读后感(六):深度依赖
相比她以前的《小命运》,我觉得,没有以前这本写得好。手法还是一贯的细腻,有时候让人感觉到细腻得让人觉得疼痛。没有伤口的痛。
封面还是不错,内容也如从前一样,有那段时间喜欢的元素。从前是《小王子》,然后是叶芝。现在是王尔德。作者是个爱看书的孩子啊,呵呵、同为90后,有时候觉得自己怎么没有你那么行,都出书了,羡慕。也许是因为这个,我申请了学校的科研项目吧。 偏题了都。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她的书,手法有她自己的特点。每本书里面都有个会画画的人。我的画家姐姐调侃说,里面的画者全是画的菜画。呵呵。你们觉得呢?
其实不重要。文字还是不错、我还喜欢PIUTO。只是看完这书,想到她以前的作品有点小失望、没有满足我的大叔控结局。呵呵
《深度依赖》读后感(七):6年前看的,已经忘了故事是什么
6年前我21岁,从来没有谈过恋爱,
刷微博看到了这本书,想看。
紧接着就非常幸运地免费得到了这本书(忘了是微博抽奖还是学校里什么活动中奖的了)。
5年前我第一次谈了恋爱,
早就忘了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故事,这5年的时间里,我也几乎没有再看过书。
5年后,我被甩了,
重新开始看书。
翻豆瓣曾经看过的书,突然看到了“深度依赖”这个让我胸口一闷的短语。
“最深最重的爱,必定与时日一起成长。 或许每个女孩的生命中 或早或晚, 都会遇到那样的一个人 他成熟,淡定,从容,睿智 似乎无所不知,也许无所不能 在他面前 你永远是个任性的孩子 也只能是个任性的孩子 于是你清晰地知道 他终将是一道留不住的风景。”
《深度依赖》读后感(八):我想,你要走了
三年前和相交甚好的朋友一起在书店的时候,她把寥寥翻了几下的《不离》放回了书架的下一秒那本书被我拿起带回了家。
那于我而言是一次偶然而又神秘的契机。
三年后一样的书店,她想从我手里抢到最后一本《双生 2011纪念版》未果。我一直都是一个对时间非常不敏感的人,以至于我常常以为我已经识认程程有长达五年之久。那些窝在椅子里在她的博客里留言的时光好像已经非常久远,揉捏拉伸一下就可以狠狠地坐进我的生命里贯穿至末再也不会离开。
那个晚上程程问“姑娘有时间帮我写篇书评吗”的时候我激动的满口答应,那些对于自己实际能力的了解抑或是结果会让她对我完全失望的可能已经完全被抛诸脑后。我从来没有写过书评,或者是我根本不擅长写这样性质的文字,排除这些根本性质的原因,就小说本身而言,已经让我真正开始尝试的时候三缄其口。
最早的时候程程被程程问及,看到《深度依赖》这四个字会想到什么。我几乎是没有犹豫的回答道:“会想到一个人。”
而从拿到《深度依赖》的小说稿之后的十几个小时的缓慢阅读里,我一直都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小说的选材非常独到,那个时候心里什么滋味都有,复杂到都辨不清那是什么滋味。直到最后还是不可遏制地哭了出来。
没有夸张矫情,不是矫揉造作,真的,就哭出来了。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频频出现一种和夏汀一起长大的错觉,那种感觉并不是源于将自身所经历过的某个相似的细节强行套入小说之中而寻找到共鸣的主观情绪,而是被故事感染至深陷其中。不敢出声甚至连呼吸都很轻地躲在客厅的角落里,望着那个将你带回家的年轻的屿叔忙前忙后的时候怯怯的样子,说话逐渐顺畅起来的样子,梦游的样子,冬天离家出走的样子,出落成一个漂亮优秀的姑娘的样子,歇斯底里地哭泣的样子,那么多个夏汀密密匝匝地交织在一起,支起了她的生命。
脑袋里反复上演的是屿叔笑着说今天是愚人节的画面,那画面里有汀汀惶恐又惊喜的表情,穿着蓝色毛衣的屿叔应该是神采奕奕的,带着得逞之后笑意盈盈的表情,可能那只是我对美好太过贪婪的向往。以为为了想要霸占的温柔和完全的爱大动干戈之后可以重新开始最初相依为命的生活,每思及至此,好像浑身的刺都软了下来。
即使事实远非如此。
我深知那种感情不是亲情,当然更不是爱情。我甚至找不到任何一个合适的词语去概括这样一种感情,它是爱,是付出,是相依为命,你看着他从年轻气盛走向日益憔悴,可是他的锐气与自尊却不见丝毫的减少,他对你考虑过周以致你常常以为他就要走了。
没错,小说最让我无法忘怀的,不只是那种连我自己都没有办法描述的所体会到的繁复的情感,也不是那些可圈可点的复杂的人物关系,更多的则是那种“我想你要走了”的心情。
我想你要走了,而却始终没有办法将那句“你莫走,我会怕”告知于你。汀汀那种最早从来不考虑自己是否被爱,以为自己很快就会离开的状态转变的非常快,相反倒是因为开始承担身边的人可能很快就要离开了的压力而变得愈发恐惧起来。
甚至没有办法去想象那个可能会变得剑拔弩张的以后。
不只是汀汀,好像小说中每一个人都在已经离开和将要离开的这样一个状态中,怀念过去并且心存惶恐,后悔又愤怒,懊恼却心怀不满。
而那句“愿这样的时光漫长,直到永远”,却还是变成了“尽管恐惧,但也只有女儿不在身边,我才能足够坦然地面对疾病与死亡。”
两个月前的高中毕业散伙饭,老师说,看着你们从三年前甚至可以说是幼稚的身影出落成如今的模样,在欣喜之余更多的其实是恐惧。那种感觉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其实每一个陪着一个孩子经历一段成长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恐惧感,不管是你的老师,家长,抑或是其他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
我好像突然能够理解那种无以名状的恐惧的感觉,但却又不能完全理解。我总是习惯于大张旗鼓地去回忆,我能够清楚的记得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片段,但是我却从未尝试过将那些片段和其所处的横冲直撞的年龄联系起来。
一个在你眼里原本通透的生命突然变得不可捉摸起来,它一次又一次的颠覆掉你当初的那些自信,它好像在用尖锐缓缓将你逼退。
在那些被逼退的年岁里,我想你要走了。
那些日月就此将要失去目光。
认识程程只有短短三年的时光,却在我的生命中占到了六分之一的比重。三年之前的我一定做梦都不会想到会有这样一天,我在为我执着喜欢着的那个作者拙劣地写着书评。比起作者,我觉得她更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她把汀汀和屿叔的故事娓娓道来,用那种仿佛在呼吸间就能轻松搞定的口吻,慢慢理清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我好像可以看见她的忽闪忽闪的眼睛,那个时候的她,不是独立于她的小说之外的存在。
但是除去那些陷进小说里的时光,她会在我咋咋呼呼地留言问“你还记不记得我”的时候说“当然”;会在我高三半夜还在线的时候说上一句“孩子你又上网”;她给我讲她二模考的故事,找出她高三那年我给她的留言给我安慰,说这些真的很温暖,而我常常以为那些温暖里可能浸透了回忆里的美化成分,尽管如此,这也足够让我感觉到非常满足。
无论是她的小说,还是她那有朝一日能为杰弗里拉什写剧本传记的梦想,好像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乏味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她追出的光,即使白昼也闪闪发亮。
是梦想的光吧。
笔已至此,我想那个属于《深度依赖》的你就要走了,跑跑跳跳地去追寻那个更远的未来了,而我却突然怀念起来,怀念那个属于《深度依赖》的你,那个塑造出夏汀和叶屿的你,会和那个美丽的故事一起更新我的记忆,然后愈发明媚起来。
《深度依赖》读后感(九):爱,其实近在咫尺
阔别经年,Pluto的新作《深度依赖》问世,我缓缓地看着少女与她的“屿叔”的故事。告别了一个年龄关隘的pluto写的是一本不同于以往的书。它也不仅仅是关于青春,少年。我找不到复杂的语言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只是想放慢脚步,停下来,想起一些事,仍觉得自己还是羞怯善良的小小少年。
少女夏汀,是一个被遗弃的人,父母离去,姨妈远遁,被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叔叔叶屿收留,却未收养,两人进行着你从我的依靠变成我的寄托,我从你的寄托变成你的依靠的生活。
易感的夏汀,让我想起《双生》的木小葵,年少的感性因为浅薄,容易酿成一种不适当的脾性,体验到各种不容易,生活的艰难。在社会的残酷中煎熬,骨子里都带着一种不安全感。
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叶屿的出现,就像一个天使,因为天使就是整个世界离你而去的时候,静静向你走来的人。夏汀自是会紧紧握住这缕来自天堂的光线,外人的进入,只会强化她的这种渴望,这份爱,她允许自己一个人持有。
叶屿初见她,便觉得她已有太多痛苦。她不知晓,但他却心疼,只想能够给她安平的一生,于是他从福利院收留了这个小姑娘,而这种怜悯成了习惯,他也舍不得她不快乐。他只愿留给她欢娱的朝朝夕夕,因为当心里有个人放在那里,才填充了自己生命的空白。
短长的二十年,夏汀伴随叶屿的脚步,自由的奔跑向前,依赖,爱,温暖,而她把所有的信仰寄托在一个坚定的名字里,这个名字,叫做屿叔。
“愿这样的时光漫长,直到永远”,我们才知道,叶屿发现因为执意自己的想法,不愿曲意帮助好友,竟改变好友的女儿的生活,深深自责的他想救赎,却无法给予,又总在遇见小女孩的那一刻,拨动了他的心灵深处的弦,看他为她孤注一掷,他的选择就是她。
夏汀是那么的,那么的想和一个人好好一起生活,只喜欢过两个人的生活,而叶屿为了她这个自私的愿望,不惜两度离婚,两次流掉自己的孩子。而夏汀也愿意放弃了很多东西,只为一辈子守在他的身边,因为这个世界最懂得她的人是他,最爱的屿叔。我想依赖才是所有心痛的根源,而深藏于这份依赖之中的是“父女深邃”的爱。
看似虐恋情深,但这不是萝莉配大叔的爱情,什么叫爱情?爱情是比喜欢更浓烈的感情。必须具备情感上亲密,生理上激情和认知上互相承诺三方面。只有情感那只是喜欢,只有生理那只是迷恋,只是承诺那只是空爱。夏汀与叶屿的爱,干净的近乎美好。
我们与夏汀,一步步走过,回过头来看才明白叶屿的死去,因为依赖,所以期望。依赖这句话里背后有着期待。过去的岁月都会过去,最后只有我还在你身边。
眼前的路伸向远方,我们拥有的回忆比路长。
《深度依赖》读后感(十):深度交会的情感
全剧终的句点,画在了一张拍摄于十多年前的照片之上。照片正面,儿时的夏汀,年轻的叶屿,吹着口琴,相视而笑;照片背面,是一个正在独自面对生命流逝的人所书写的,最后的勇气,最后的宽慰。尾声章节,名为《睡了》,那个只属于汀汀的屿叔,把他十多年来为父为友甚至更多的真挚情感一并带走也一并留下,然后,永远地睡去了。 合上书页,闭上双眼,仿佛看见一扇被和煦的阳光完整包围的窗前,立着一位身着白裙的少女,而一颗晶莹的泪滴正沿着她的面颊缓缓下落,一阵夏风吹拂起她面前如薄纱般轻透的窗帘,帘下一角欢快地掠过少女白皙的脸庞,将那滴反射光亮的来源悄无声息地抹去。这便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清新,温暖,孤独,悲伤。 作者PLUTO很年轻却很特别,她的青春言情,很干净,很纯粹,那些感动我的桥段,与男欢女爱皆无关,而是据理力争的师生情,相惜相护的父女情。就像介绍中所言,她的作品大多关注人物情感的交叠部分,即亲情、友情、爱情的交会之处。 作者的文笔出色,将语言和修辞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虽点到即止却已淋漓尽致。她对生活的观察极其入微,会留意一切哪怕渺小如尘埃般的事物,于是这些事物像是对她的关注予以回报似的,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带着使命般不遗余力地营造着场景,渲染着氛围。在她的笔下,日月星光,雨水冰雹,路灯尘埃,都变得鲜活而又生动,玩滑梯时的摩擦热量助燃了飞翔的快感,夜晚渐次亮起的路灯遵循着多米诺骨牌的玩法,短促的哭泣和抽气模仿了冬天走出浴室的哆嗦感,撕开结痂伤口后仍不顾流血和疼痛再次撕开的强迫症,还有在床底毛茸茸抱成团或是因骤然打开的房门被惊吓得四处逃窜的灰尘。 屿叔,也就是叶屿,是个将尊严视得高于一切的执拗之人,他在腿伤和复健的时日内拒绝接受任何施舍、怜悯、同情和帮助,于是夏汀在他面前只能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在距离和关切中极力寻找着平衡点。这个故事中基本没有让人意外的情节,对于叶屿的吸毒,我是坚决不信的,因为作者用大量笔墨尽心造就出这个人物,决不会甘心将他置于瘾君子的一败涂地;而对于叶屿的痊愈,我同样坚信那只存在于夏汀幻想的世界中,因为作者用大量笔墨倾力刻画出这段情感,不是为了给读者奉上一场美好的皆大欢喜。 于是,我们只能与夏汀一样,幻想一下,同时也回味一下,“愿这样的时光漫长,直到永远”。 —— 愿意做叔叔的女儿吗? —— 我愿意。 —— 什么样的人能伤害到你? —— 我的亲人。 —— 我算不算你的亲人? —— 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