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于海平面》是一本由雅昵著作,29.80元出版的2012-5图书,本书定价:26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低于海平面》读后感(一):生活在荷兰《低于海平面》
生活在荷兰《低于海平面》
书写得挺有趣的,是一位小资的家庭主妇,丈夫因为工作需要去荷兰两年,于是就跟着丈夫,去了荷兰。
小资就是小资,多么难得的海外生活的机会啊,可是雅妮就是受不了,一到荷兰就开始闹情绪,吃不好,生活不习惯,什么什么都和国内不一样,女人吗,想聊天也找不到人,就是不想聊天,大街上也没几个人,那还是城市呢,要是去农村就更看不到人了。这日子简直就不是人过的,于是就闹着要回家。真佩服雅妮老公的气度,每天工作不说,还要天天哄着这么一个老婆,不过想一想,她老公在荷兰也没什么事情可做,哄哄就哄哄吧,要不一天到晚干什么啊。
荷兰那么大一点的地方,还真有几个世界闻名的大城市呢,不过作者住的地方不是大城市,不是阿姆斯特丹,不是海牙,不是鹿特丹,那么就可想而知,有多么大了。中国人出国除了上印度和日本,都会感觉人怎么这么少呢?其实是我们习惯人多的原因了。
作者最纠结的还是吃,西餐吃多了肯定会怀念大米粥和咸鸭蛋,不过不是到处都有中餐馆吗?到处都有中国城吗?可是那外国的中餐和中国的不一样啊,就是大米做出来都是一个粒一个粒的,不是一个味道啊。调料也不一样,要什么没什么,这让家庭主妇可真是难为无米之炊了。何况这位主妇连包饺子都没学会,这可怎么生活啊。
好容易被请到荷兰人家去吃饭,没想到那个罪遭的,一顿饭七个小时,没吃饱还饿够呛,以后有经验了先吃个八分饱再去。小资就是小资,什么都感觉不习惯和不适应,其实要是我,就会感觉很好奇,很有趣,每天都会经历不一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了解和学习另外的一种文明,多有趣啊!自己舒服不舒服的,真算不得什么。呵呵,看看这就是土老冒和小资的区别了,人家小资可没瞧得起老牌帝国主义,这有什么啊,什么都没有自己的家好。
住了那么久了,也该出去逛逛,怎么去趟荷兰,总不能不去阿姆斯特丹吧。查好火车表,欧洲的火车都很准时,抄下来时间就可以了,做几分钟下次,反正车站名也看不懂,可是没想到没赶上那趟火车,只好坐下一趟了,这回什么时间下,就只有凭感觉了,还好有老公。
越往后看,作者的抱怨越少了,作者感觉荷兰越来越美了,生活也越来越舒心了,还是人家外国好啊。每天都无忧无虑的,坐在草坪上晒太阳,发呆,不用为明天为房子为生活拼命奔波,真幸福啊。
当你越来越喜欢荷兰的时候,两年的时间就快要到了,真糟糕,这日子还没过够啊。
低于海平面
我一天就读完了。挺有意思。大概讲得就是:
一个同丈夫一起去荷兰的一个中国女子,风趣幽默,善谈,很让人向往那里的生活,描写的很朴素,没有华丽的语言,似乎就是一个流水帐,却如此可爱!很真实的感受。
2. 新家,荷兰人的细心,作者只买了拖把就哦了。
3. 荷兰的宁静,安详,以人为本,荷兰人以自己为本,不是自私的意思。
4. 作者去了一周就痛不欲生的想家。
6. 荷兰食物太难吃了。没有味精,一切都是粘糊糊的,黄油糊糊的味道。
7. 荷兰人请客,真是遭罪,细节太搞笑了。
8. 荷兰人的随便,其中描写中午饭的,一个苹果,刺啦一声摘了标签就吃,有意思!
9. 荷兰朋友给作者放地道中国音乐,其中:有首歌是诸葛亮演唱,哈哈。
作 者给LG理发。
参 加荷兰人的婚礼,这对荷兰人和中国有渊源。
去荷兰看花,郁金香太美了。
参加中国人的夏令营,种种好的不好的,很真实,很无奈,很无语。
《低于海平面》读后感(三):在家里
这是一本红蓝调的书。外表欢快到爆棚,但其实细细咂来,还有一股深层次的忧伤,这种忧伤在每一个去到异域生活的国人身上也许都能看到。
其实这本书最开始想叫《在家里——我的荷兰生活手记》,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还是叫回了:低于海平面。
荷兰人的在家里,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死宅”,它更多代表的是荷兰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把出去吃顿饭都看成是一件无比庄严的事情,大多是时候他们都在家里吃饭喝茶喝咖啡,修剪花园,甚至自己动手建房子。因为出去吃饭的人不多,所以也可能想见荷兰的餐馆里服务生的数量肯定比我们少的多。
其实不仅是荷兰,很多欧洲国家的生活都不是我们想当然的“充满资本主义的繁荣”,他们很注重自身的休闲,周末时候街上的很多商店都是关门的,因为店家也是要过周末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写道的一个修地板的工人,这位仁兄因为受不了市区的喧嚣(其实,在长期生活在国内的作者看来,喧嚣真是无从谈起),所以搬到了郊区。据这位仁兄跟作者说,要是再晚几天找他,就找不到他了,因为他要去瑞士滑雪了。看到这里,一股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在荷兰,蓝领都是可以随时去瑞士滑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