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10篇

  《明朝一哥王阳明》是一本由吕峥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一):一本噱头无比注水无数的书

  作者卖弄学识之作而已。

  对于希望了解王阳明的人来说,可以跳着看略过那些注水内容

  对于希望研究心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属于翻着玩都没有价值的那种

  完全没有购买的价值!!完全没有!!!

  作者卖弄学识之作而已。

  对于希望了解王阳明的人来说,可以跳着看略过那些注水内容

  对于希望研究心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属于翻着玩都没有价值的那种

  完全没有购买的价值!!完全没有!!!

  作者卖弄学识之作而已。

  对于希望了解王阳明的人来说,可以跳着看略过那些注水内容

  对于希望研究心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属于翻着玩都没有价值的那种

  完全没有购买的价值!!完全没有!!!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二):一切自我标榜都是无力的

  阅读本书是一次参杂着失望收获体验,刚看时受书评影响,对书有了个不好印象,细看之后发现本书作者表达能力相对一般,很多哲学思想没有讲明白,无厘头的硬幽默偏多,这是最大的硬伤,可以对比一下明月,明月的文字通俗活泼,为他赢得了“心灵历史”的美称,相比而言,本书就有点感觉使不上力的感觉。

  不管作者是不是真的如其标榜的在哲学修为上比韩寒和当年明月要强,作为一本大众畅销书首先文字表达不过关,那么一般读者都无法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对于一个写书人来说这是基本功。

  不过平心而论,作为一个85后,作者的思想颇为深刻,可以看出作者涉猎很广,书中还是有很多亮点的,比如量子力学与心学的拓展讨论,后记也写得相当不错,将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凸显出来,对心学在当今的影响是有积极推动作用,希望再接再励,写出更好的作品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三):一头雾水读阳明

  读这本书是种奇特的背离体验。

  一方面书本身写的很好,文字通透晓畅,譬喻鲜明,说理清彻,尤其是反省对比诸子百家那段,各种明白简凝。这种活泼自由的写法,口语和时事热词的加入,使我又一次觉得看古人书不如读今人书,在理解方面省了多少工夫呀,今人所拥有知识集合范围之广,使得至少在举例譬喻时可以信手拈来无数恰当事例,如用的最广的“硬件、软件”之比,我们一听即明,却不知古人要如何举例。但也不免会想到,过于使用时事热词,会不会在三五年后再读这本书的人就会产生隔膜,至少我在看到“欺实马”这三个字的时候还是回想了一下才想起来的,所以用当时词,晓当时人,对后来人却会造成新的障碍吧。

  另一方面,是觉得作者写的很清,所有心学的理念内核、内容、发展思路历程乃至传承、与理学的区别等都一一道明,但我却仍是一头雾水,就是那种”每个字都认识,搁一块却没法理解“的感觉,疑问终在:它究竟优越在哪?

  首先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点我很同意,这世界究其根本是通过我的知觉、感觉与我发生关系,我不在,空谷幽兰自开自谢,并不会影响我与世界的关系,不会对我的行有任何影响。我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知识,那么它的优点在于再次强调”我心“,优于虚无缥缈的所谓”天理“,于是可用来纠正”存天理,灭人欲“的过激理学?

  再说“知行合一”,现在当然明白了这不是指简单的”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不是只为了约束言行不一,对口不对心一类的行为,而是指要依照”良知“行事,彻底践行和遵循良知。这当然是绝对正确的话,但这观点新鲜在哪?

  最后,是我最不能理解的“致良知”,这是心学的核心,一切皆从心从良知起,行要依照良知,意要紧守良知不乱念动心,要勤修格物时时拂拭反照良知本性。可是良知何来?阳明说与生具来,人人皆有。与生如何能具来?那不还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说?还不如孔子更具体的说孝与悌之情是生来皆有更真实,至少那是因人生而沐浴在父兄的关照疼爱而自然产生之情。人性本善这种没有任何依据的先验之论,如何能信?阳明举例说捉住小偷脱其衣物,余下内裤时小偷坚决不肯再脱,于是发论道这就是小偷的良知。可是我以为这难道不是底线?难道不仅是羞耻心?怎么就变了良知?更何况这份羞耻心,难道不是生活人类社会,社会规范教育所带来?何曾是天生的?人类茹毛饮血阶段,狼孩之类何曾会有要穿衣的羞耻心?

  或者像本书作者所概括,”良知是是非之心,是建立在真实情感之上的价值判断,它的感情基础是好恶“。好吧,按照这个解释,良知倒是有清楚来源,可是如果如此,那就是随心所欲呀,个人位置不同,好恶不同,全都依照本心的价值判断,如何能叫”良“知?更何况照此说法的话,根本都不存在知行合一不合一的问题。因为作为人类的我们,最终行动总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的(除非在精神药物作用下),我嘴上说要努力工作理性告诉自己要努力工作,实际上却消极怠工,究其根本莫过于这一刻我的实际价值判断是休闲>工作。这是人类本能,何需多说?

  作为学科根基的良知,如果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何以膺服者众多?也许是我愚钝吧。

  阳明一生固然立德、立言、立功均完满,人人称圣,但这些文治军功究竟与心学有多大关系? 孔孟之道,千载之下,误读重重,才有理学心学等等,可是阳明生前身后,学生无数,身在当时也一样人人解读不同,各有各实践,反映到行为上也各各不一,这是人人价值判断不一,所以良知不一,那么何称良知自行知善知恶?蒋公笃信阳明,但其一生作为也可算知善知恶?还是这要解释成因为他们都没学到家,所以不得成圣,所以未达至善,所以不免恶行?那未免也太方便了吧。

  作者在后记中说“错过了王阳明,中国停滞了数百年;得到王阳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可是这句话的上段却是“阳明心学便如顺风扬帆之势风靡天下,至于天下慕而效之,则天下如狂”。这不矛盾吗?天下效之,为何还是错过了?是因为日本是明治天皇拜服,而中国皇帝未信?那么一种学说,天下共信,竟还影响不到皇权,也不得实施推广,又如何能算影响巨大

  我真的不懂,愿有识之士有以教我。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四):看见书名我就有抗拒感

  看见这个书名我就有莫名的抗拒感

  可能我是过时了吧,呵呵

  王阳明这个名字为人所知,可能要感谢“常凯申”他老人家的无偿广告吧,好像颇符合现在的口碑式行销。

  明朝没出过什么人杰式的人物,BT倒是不少

  他们的粉丝更是多不胜数

  王阳明在哲学史上好像更有名一些,陆王心学中的王派。心学是什么,自己看书去找吧,(估计看了也未必明白,脑子浆糊的就省了)。其实我想说,对我们生活和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一个用烂了的词:知行合一

  总之,结合它本人的事迹可能是说,他在当时所创造的功业(提了一个学习方法,平了一个造反的王爷,带了一帮学问不怎么样还常给他老人家惹祸的名学生)和他提倡的理论结合的比较好吧。(其实未必有什么关系,在于你自己怎么去演绎和附会)

  在一个不怎么出传奇时代,也算是“传奇”了。

  有一点很搞,说他怎么悟道的?据说,他开始是朱熹的超级粉,可惜走火入魔,要格物致知,于是就格起竹子来,真搞不懂这是真的假的,至于怎么格,实在无从知晓。反正最后被“物”役了。blah blah

  最后就被贬到贵州一个叫龙场的地方悟道去了。你想,在那个时代,边疆地区相当于蛮夷之地,交通通讯自然是覆盖率有限,基本上他这个人算是人间蒸发了吧。

  但是,最后他竟然回来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再加上铁杆粉丝们的炒作和政府宣传部门的暗中运作,他就莫名其妙的火了,一火就是几百年。

  言归正传,很久没有人写王阳明了,市场有没有真不好说,不得不佩服出版社勇气

  但是,这本书的品相和书感还得提升,比如封面太素太白,特种纸用得不太好,不如用亮色,加普通的亮膜。

  算了,这些我管不了。

  如果你对王阳明有兴趣,可以尝试一下,不过得提醒一句,作者神游八极的文风,估计你会受不了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五):上一当之书

  因为当年明月,而对王阳明产生敬慕;因为对先生的敬慕而购买此书。对于“明朝一哥”称谓,知道乃书商炒作,市场经济无可厚非;但看到对作者简介中认为其对传统哲学的浓厚造诣为韩寒和当年明月所不及时,心中已生疑惑,此为心学之徒否?但阳明先生魅力之在,仍使我买了此书。读后的感觉,只能算是勉强可读,而如果应对于题目与宣传而言,只能大呼上当、上当、上当!

  若论先生生平的写法,绝不及当年明月的文笔,且有跟风抄袭之嫌,如鲠在喉,略读才能减少上当之感的不快;本想了解先生心路历程的演变,但此书揭示甚少,或者说到头来也没有看明白,或许我辈愚钝,还希望聪者或作者开悟;还想了解心学体系及如何应用,但只看到作者编了一些自悟的公式,似乎他自己是明白的(?),但俺的确没明白,尤其没明白阳明先生何以靠心学成为了“一哥”,更好奇的是无数弟子归依,所教何物、如何来教的,不明白先生及其追随者如何应用心学的,起码让我辈明白曾文正、蒋中正是为何推崇心学的也好啊!

  在此不揣冒昧,面对产生的更多困惑,也请教于作者及诸多的书评称赞者:

  一、阳明先生是如何将儒释道融为一家而创心学的?看到有评论说,阳明先生不推崇佛学,但人人皆可成圣的理论,与佛教的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不推崇者为何有近似的观点?

  二、阳明先生“心即理”、“知行何一”、“致良知”在理论上或者说逻辑上是如何自洽的?能否结合如何应用举一实例说明?所谓“良知”究竟是否有具体标准?标准同儒、佛何异?与理学派何异?

  三、书中言“心学有术”,术在何方?阳明先生的“立功”中所用权谋是天生秉赋,还是有自创的体系,或是从孙子等人处所学而集大成者?试举例说明在心学中的体现及与在心学中的地位

  偶也客观承认作者提供了一些散碎的知识,让我长了一些见识,但这些比于丹、易中天先生之作均差之太远(尽管更严谨学者对两人也有微词,但作为通俗读物受众所获甚大),缺乏自洽性,并有卖弄之嫌;其次,如果不是对《明朝那些事儿》有读,此书从闲书角度读起来也甚吃力,很多人物无交待而直接引用;而从了解阳明先生其人其学角度来看简直让人会避而远之,只有负面作用,根本起不到激发兴趣、发扬光大之用(对阳明先生的兴趣还是《明朝那些事儿》所激发的);再次,既然书页上提到韩寒,我们也说一下,就对社会现实的联系与反思来看,与韩寒绝不可同日而语,韩寒是赛车选手,作者充其量是个马车选手;看的过程中也想过年龄的关系想对作者有所宽容,但一想到年龄差不到哪里去、但又公然叫板于二人,此念顿消。最后对图书编辑的大实话,真是求求你们了,钱不是这样挣的,牛也不该这样死的,通化膨胀已经发生,读书人为稻梁谋也活得不易,对这种骗术的体察与容忍,可能才是从本书获得心学的一点真实所得吧!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六):从哲学角度看阳明

  从《明朝那些事儿》书中,第一次了解到王守仁这个人,知道他是明朝的常胜将军,创建了“知行合一”这一理论,其后众人纷纷跟随,成为王学的弟子。当然自己也喜欢上王守仁这人。

  也很奇怪,为何学校课本之中,没有介绍这一位伟人呢?直到看过《明朝那些事儿》。于是咱也成了追星族,有机会看到图书《明朝一哥王阳明》。这书从其哲学系统全面介绍了王守仁的为人与理论。不过自己的哲学思想不行,说真的很难理解领悟这些内容。看看下面的四句口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自然如果能领悟其理论,我也该有一番小小的成就吧。

  对我而言,这是本不错的图书,家中有了第一本系统讲“心学”的图书。也希望第二本心学图书尽快到来。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七):王阳明是中华文明的魂

  王阳明的书看过不少,大部分写的很烂,但看了这本才晓得没有最烂,只有更烂。但还是坚持看完,想吸收书中对于自己有用东西。别的书如果算是论述其身世背景成长经历,或者拿出来跟康德那些人对比的话,那这本充其量跟一些地方电视台似的,在广告中插播些电视剧,换句话说他高估了我们这些读者的智商忍耐力。一哥不是整部剧的中心,只不过算是一个穿插其间偶尔出现活跃气氛的人物。穿越,YY,神话,虚构各种电视剧的特点都具备,但当当上打五折都是抬举作者了。但作者能够如此已经很难得,毕竟是八零后。

  阳明先生的思想我现在也只是入门阶段,不敢妄谈,只想写点自己的感受出来。

  古代有重要人物出世,必有前晚仙人托梦;牛人年少,必定与众不同,且能得到相士的称赞;古代人比现代人活的潇洒,有境界,有才华,更加的用功;古代的老师远比现在的人有学问,古代的学生都好学,古代知识分子拥有的精神境界真的让人羡慕;没有哪个人这辈子过的舒舒服服,顺顺当当的人,很少走进历史;要想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有两种选择,要么做恶人,要么就做大事,都很累。

  历史政治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演进,其实关于国家、社会、还有存在的人在中国都一模一样,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想从政的人学好历史很重要,面临问题大同小异,治国的手段如出一辙,没有创新。相比较而言,现在的优点是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的丰富,但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正在迷失。古代大部分人不读书,也不会去思考人生的价值;现在的人都读书,却没有人教给我们到底一切为了什么?为什么社会进步了,我们却迷失了;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我们却越来越觉得空虚?

  人都面临改变世界还是改变自己的问题,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还要回归到我们自己,“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回归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是找一个没人的角落认认真真的问问自己相关的问题。人活一辈子,无非是我是谁,我向哪里去,我要做什么,或者我这人怎么样,我怎么样处理跟外界人的关系等。看过王阳明,不能说肯定成功,但至少不会在空虚寂寞,不在没有信仰,不再迷失自己。

  王阳明先生的主要观点有三个:“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如对好人的定义不是不做坏事,而是把想的好事做出来;“致良知”,致吾心内在的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神不是外在的精神寄托,而是我们自己;人人皆可为圣贤。古人研究来研究去,无非是围着《大学》的观点在转,明明德、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阳明将这一切归结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其实中西方文明中关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是相通的。

  撒切尔夫人说:中国人产生不了引导世界的思想,所以中国人不可怕。不是我们产生不了自己的有价值的思想,是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思想,把别人的西药当成饭,每天以药当饭吃还整天的炫耀我的身体有多好。 说中华民族没有信仰,说我们这一代人精神文化的缺失,只是我们没有找到一种理论指导我们的行为。希望有更多的人在物质生活丰富之后,能够回归古典,在古代中华文化中寻找精神食粮。

  什么时候我能看到中国有几本研究王阳明先生的著作成了畅销书,身边的人在聊天时能够引述他的观点,什么时候中国才能被称为盛世。

  花些时间读读王阳明,很多东西,你会受用一生。

  但这本书除外。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八):王阳明心学学后感

  初衷:

  我是通过网易公开课的形式来学习的。学习的初衷是因为去年在备考MBA以及新工作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我渐渐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有些浮躁,并且很容易将这种浮躁外显在行为上,对我的学习生活工作都造成了些影响。但是当我有一次去人民大学国学馆的时候,看到《大学》印在大厅迎客墙上,仔细读了读,搞清楚了里边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顿时觉得非常符合一个人成长的历程。特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个方面,之前并没有怎么接触过,也没思考过,只觉得要不断的修身,而修身就是要学习各种本领。思考之下,觉得自己浮躁的主要原因就是搞混了学习成长的顺序,忽略了要不断地从生活中格物、致知,要对人对事抱着真诚和端正的心态,这才是最大的前提。于是我与人交流以及在工作上,都按照此方法及顺序去要求自己,果然取得了不小的改变,自己的心情也顺畅很多,也自信了不少。所以我认为古代祖先留下的的一些精华,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学习,来指导我们日常的行为,以及平静自己的内心。外加朋友圈里王阳明心学的相关分享比较多,所以学习一下看会不会对自己有帮助。

  内容:

  良知学说

  王阳明说每个人都有良知存在,正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因为各种欲望而蒙蔽了自己的圣人之心,所以虽有良知,但是并不能外显。关于良知,孟子说道:”人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人不学而知谓之良知。“良知并不是学习得来的,比如女人天生就会奶孩子。。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境,让其铮明,并不断地让自己的行为和德行之心相统一,这才是人立于世间的本质要务。而寻找良知的主要方法是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内省。要对自己和生活不断思考,在找到自己的良知之后,还要有良知之举,这样才能在工作生活当中让事事物物各的其正。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儒家思想无疑是讲这四个阶段分开了,认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四个顺序。但是在王阳明良知学说下却是统一的,因为他认为人的本心就是非常伟大的,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因为王阳明有一天对着竹子格了一天,啥也没看出来,于是生气乎~)格物其实是擦亮自己内心的过程,在见到某事物之前,对于个人的内心而言,该事物是“寂”的状态,但并非不存在,一旦见到某事物,心镜可能顿时打开,这也验证了其实人本心就有某些感受或者理念,只是一切都是“寂”的状态。而不断将内心打开,发现良知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致知,当对某件事物的有所客观认识之后,以后再对类似或者相关事物,才能达到诚意正心的境界。所以这四个阶段在阳明心学里,就是一个致良知的过程。

  这教育我们要不断地去接触新事物,让自己的心境不断开朗,让心中归于“寂”的事情不断地外显。这样面对更多事情的时候,才能坦然自若。

  知行合一

  这个词应该都不陌生,一眼看上去无非就是说不仅要懂知识,还要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这在阳明心学中其实只是第一层含义。较早的理学家比如朱熹提倡:“穷其理而行其事”。这造成了朱熹理学的知识分子非常的迂腐,总是认为自己对于某件事还没有掌握的非常透彻,所以总不敢去做。而庄子曾经说过:“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哪怕对于一件事,一个物的知识也可能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能掌握的那么透彻呢?透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所以王阳明认为朱熹的这个概念使得圣人之道非常的隐晦,于是他提出,其实“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对于一件事来说,知识和实践是整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本是一体,知识是整个过程的前提,实践是让知识还原的最终境界。这个道理指导我们,不要一味地沉溺于理论知识或者阻碍于还没有对一件事情的道理掌握完全的心理障碍前,知识不可能上来就掌握完全,大胆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仅会获得新的认识,还会对之前的知识进行还原以及验证它的正确性。

  心外无物

  刚才谈到致良知的过程是让心中归于“寂”的事情达到“显”的状态,当心中所有的事物都被“显”,就无所谓心外之物了,事事物物都“显”在心内。这是圣人的境界。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九):出版商和策划人真是害死人不偿命

  本来这本书还不错,但是这本书的策划真的很不要脸,说什么叫板当年明月,怎么可以这样呢?看到人红了就故意跟前跟后,无疑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嘛,腰封害死人啊,最近看到好多腰封里面都说韩寒、当年明月等人鼎立推荐,但这些书又纷纷跟韩寒、当年明月过不去,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试看作者简介:吕峥,85后新锐作家,笔名临川之笔。生于秦,长于蜀,学于燕,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居北京,其文笔兼具韩寒的犀利与当年明月的幽默,而其对于传统哲学的深厚造诣为两人所不及。曾以“小孤心”的ID行走网络江湖,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出版商。

  作家被策划人和出版商控制真的很丢脸,不管他的作品如何的成功。像《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的作家袁腾飞,我觉得光是这样的书名就够丢脸的,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吕峥很有我的写作风格啊,列出一个中心人物,然后整篇乃至整本书都游离于这个人物之外,大谈哲学,有点不着边际的感觉。我承认这个人读了很多书,但这样写书始终不太像话,起码我是写写博客,他吕峥是堂而皇之的出书啊。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十):明朝的哲匠-不一样的人生

  与苏轼一样,王哥贬谪戍边,在无人之地静思,体悟对世界的思索。

  苏轼写就了前后《赤壁赋》,与友人在大川间游玩,以词登入文豪之位。而王哥虽文章不显,但一手创造了心学,更远播异邦,让人们领悟不一样的人生。值得一提的是,王哥的军事才华令人刮目,而这时一般诗人不具备的。

  我不怎么赞同王哥的论点,但是很钦佩他,毕竟他是那个时代精英。一味强调人的作用,感知是因人而异的,好比病人病好了会感知外界的变化,而人不存在了,外界的变化还是那样,不会因人的克制而停滞。

  不过人能够克服自我的感情,不随外物而喜怒是值得钦佩的,而这时不容易做到的。

  人怎能与外物融为一体?人怎能没有感情?人又怎能没有欲望?

  王哥迷惑过,感悟过,得到了他的结论,而且影响一代人,对中华的哲学做了不少贡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