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可忍》是一本由[英] 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无可忍》读后感(一):愛無路可退
愛無路可退,我一直記著這一句話
那時與一朋友聊天,她說她宿舍在放一首很悲的歌,她聽著很難過,那首叫做愛無路可退
事後我也沒有去聽這一首歌,事後我卻記住了這一句話,愛無路可退,總而言之,愛無可忍
沒因沒由,讀此書,腦海便一直帶著當時的一幅畫,我不知曉她聽愛無路可退時的難過,是否跟我讀本書時的難過一樣深邃
我不知曉,也無法知曉,不知她還過得可好,還有沒有不經意間聽到愛無路可退,還會不會難過
難過會像我夜深時讀這本書一樣么
若干人說此書少了伊恩的味道
殊不知,伊恩字裡行間最難識破的,不是陰暗,而是細膩的心裡描寫
如此一著,伊恩更恐怖了
早已無從查找,我竟會覺得杰德很可憐
我能看見他一個人在夜深時靜靜地靠著窗戶靜靜地想:
倘若我愛你如初,無關你應與不應
便知曉了愛的路途
并無可忍
并無路退
《爱无可忍》读后感(二):麦克尤恩的科学“颂歌”?
出版于1997年的《爱无可忍》(Enduring Love)被英美书评界誉为当年“最好的小说之一”,作者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还是喜欢将自己书写的男男女女们至于极端的情感体验中,以此来考验被人类世代争相称颂的爱情。不过,相比之前老麦一贯冷酷到底的悲剧收场,《爱无可忍》还算大团圆性质的结局使熟悉他之前作品的读者感到了少有的暖意和清新。
小说是以主人公——科普作家Joe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全书从扰乱所有人生活的那场热气球事故启端,包括Joe在内的五名陌生人为了搭救一个失控的热气球走到一起,但最终营救失败,救援者之一的Logan医生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其殒命竟是其他救援者的自私所致。事故如梦魇般笼罩在当事者和目击者心中,参与救援的Jed Parry就因此罹患上了一种被爱妄想症,即书中所说的德克雷杭鲍综合征( De Clérambault’s syndrome),他坚定地认为Joe深爱着自己,而后者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暗示对自己的爱意。此种幻想的同性之爱使Jed执拗地介入了Joe和女友Clarissa之间,二人的生活进而涟漪迭起,多年恩爱的积淀也抵不过一次猜忌的举动。Jed无奈因“爱”生恨险些杀死Joe,而当Joe也同样诉诸暴力进行报复时,忍无可忍的Clarissa选择了离开。
如果本书仅仅包括以上的情节,着实担不起年度最佳小说的名头。更引人深思的是小说中的sub-theme:Joe在事故后熬不过自己的愧疚,前往Logan的家中拜访其遗孀和一对儿女。令Joe和读者惊奇的是,Logan的妻子并不感到哀伤,而是代之以愤怒,因为Logan遗留在现场的汽车中有一条陌生女人的围巾,遗孀愤怒于死去的丈夫对她隐瞒的“出轨”行为,在她看来,把Logan引向死亡的无非是男性在漂亮年轻女性面前所表现的“卖弄”和“炫耀”。忽然间,这种达尔文式的进化论观点给之前被道德窘境困扰Joe解了围。
事实上,麦克尤恩在整本书中借科普作家Joe之口表达了大量的科学性的事实与观点。自第一章开始,此类观点就开始接连涌现:当Joe和其他人奋力抓住升起的热气球无果而放手时,他想到(当然,是Joe后来回忆时想到的):
“合作——我们人类早期狩猎成功的基础,它是人类语言能力进化背后的动力,也是生产社会凝聚力的黏合剂••••••不过,放弃也是人的本性之一。自私同样是刻在骨子里的。这就是我们作为哺乳动物的矛盾所在——把什么献给别人,把什么留给自己。脚踏这一路线,人人互相制衡,这就是所谓的道德。在奇特恩斯的陡坡上方数英尺高的空中,我们这群人陷入了旷古以恒、进退两难、无法解脱的道德困境:是我们,还是我们自己。”(P18)
“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当善有善报时,我们才会做好人。一个好的社会可以让大家感觉好人有好报。突然间,在吊篮底下悬着的我们成了一个坏社会,正在分崩离析;突然间,明智的选择变成了保全自己。那男孩又不是我的孩子,我可不会为他搭上一条命••••••利他主义没有用武之地,做个好人没有任何意义。”(P18-P19)
于是,Joe和其他人一样果断地放手,除了Logan,而这一似乎违背了进化论观点的行为也在后文中遗孀的猜测里得到解释。由此看来,科学真是神通广大,一切行为哪怕是道德困境也可以得出说得通的科学解释。
如果以为本书是老麦一次对科学的赞颂的话,那可就错了。麦克尤恩以一种“情节化”或者通俗地说,一种讲故事式的手段把自十九世纪以来重大的科学事件进行了梳理和探讨。类似于一种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式的叙述,情节化地讲述科学性事件和观点避免了艰深的科学话语拉开与读者的距离,但同时,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叙述者的主观看法,如在小说中Joe对相对论的探讨: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欧美的科学精英立刻在没有观察数据佐证的情况下拥抱了这一理论,并为之欢呼喝彩,而直至1950年代,实验证明才提供了无可争议的证据,但此时,广义相对论被写入教材已经有近三十年之久了。究其原因,麦克尤恩将其归结为“逶迤的叙事让位于形式美学,艺术如此,科学亦然。”(P60)因为相对论的形式异常完美,令人无法抗拒,甚至让人去忽略实验佐证,所以对相对论的推崇与科学主义主张的严肃态度背道而驰。至此,单纯的叙事在读者的阐释中得到了升华——这实际已经是一个“真”与“美”的选择问题了。 所以无怪乎小说中,Clarissa被设置为一位研究济慈(Keats)诗歌的学者,我想这是老麦的有意为之,因为读过本书后,很难不让人想到济慈最著名的诗歌《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中的名句“美即是真,真即是美”(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在接下来的行文中,读者也进一步发现麦克尤恩对待科学的态度并非全然的拥抱,而是更多掺杂着怀疑。例如,在探讨基因理论和社会行为学的结合时,近年来一种流行的科学观点把婴儿的微笑看作是一种利己性质的社会行为释放器,目的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呵护。而书中诗歌研究者Clarissa对此的反驳可能更代表了作者本身的看法:婴儿的笑容,“它的真谛是在父母的眼里和心中反映出来的,只有在那份流露出来的爱意中,只有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它才会显得有意义。”(P87)
在小说结尾,Joe,Clarissa和Logan的遗孀来到发生事故的那片草地,围巾的主人也在此现身,还有这位年轻貌美女子的秘密情人——一位老教授。二人道出真相,原来两人秘密相爱,那天,陌生人Logan好心载他们前往约会地点,岂料突发气球事故,Logan挺身而出最终不幸殒命,二人害怕因此暴露关系,所以匆忙离开,但还是落下了那条女士围巾。就这样,没有进化论式的雄性动物炫耀心理,一切都是因为Logan的无私和勇气,答案竟是一个和科学理论相悖的例外。遗孀留下了羞愧的泪水,而Joe与Clarissa也由此重归于好组建了真正的家庭,全书完毕。
在《爱无可忍》中,麦克尤恩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爱,有Joe和Clarissa的普通情人之爱,有Logan遗孀的嫉妒之爱,有教授与年轻女子之间的自私之爱,还有Logan医生本人那无私的勇敢之爱。除此以外,小说也给出了科学、道德和信仰之间的关系的另外一种选择,没有谁取代谁,而是各自互补来完善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个小彩蛋:狡猾的老麦还煞有介事地在小说后面附了一篇医学论文,名为《带有宗教暗示色彩的同性色情妄想——德克雷杭鲍综合征的一种临床变体》,还号称转载于《英国精神病学评论》。不少英美书评人就中了老奸巨猾的作者的圈套,颂扬麦克尤恩在写作中科学主义精神,孰不知这是老麦的一个把戏,因为论文作者的名字Wenn和Camia就是老麦自己名字(Ian McEwan)的字母重新组合。
《爱无可忍》读后感(三):《被书写的爱情》
《被书写的爱情》
在伊恩·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爱无可忍》中,帕里,不,用他自己的署名是“杰德”,给乔写了很多封信,而麦克尤恩叫我们看见的完整的只有两封。第一封信的第一句,他这样说:“我感觉幸福如同电流在我的体内流淌。”此信表达了他这个据说患有德·克莱拉鲍特综合征的人,无比诚挚又热烈的情意,而乔,这个被认定的“勾引者”——用杰德自己的话来说,是“你还是以别人的耳目都无法截取的方式欢迎了我”——便陷入了某种万劫不复。
乍一看,我们的立场大约和克拉莉莎相同:这个帕里的爱慕者究竟存不存在?这个爱慕的情意究竟是不是乔自己的臆想?而那一封封充满着狂热的又叫人觉得害怕的信件到底出自谁之手?
其实并不重要,感情出自哪里,来自何方,都已经不重要了,我只想说一说这两封被我们看见的信。
“爱给了我一双新的眼睛,我的视野变得如此清晰,如此细致入微。”
“我承认,我把你的名字写满了五页纸。你可以笑我——但别笑得太厉害。你可以对我残忍——但也不要太过分。”
所有的恋人,尤其是单恋者,大约都经过这样的焦灼时刻,写过这样情深意浓,叫自己的内心备受煎熬的信给那个人,然而也许并没有寄出去。你不断地观察他的生活,触摸他路过的每一片树叶,他坐过的凳子,他写过的文字,看过的书,甚至,他爱过的人。你不由自主地想知道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每一个叹息想表达什么,而此种表达是否跟自己有关。
研究济慈的克拉莉莎坚持认为:任何没有通过书信表达的爱都是不完美的。这是个较为极端的定义。但我也坚持相信,热恋中的人们,口头的言语太难表达爱之千万分之一,只有书信,那一封一封的在不同的场合写的信才能也仅能表达千万分之一二。
也许是在车站,拥挤的候车室里,人潮涌动,你坐在某个角落里,写一段潦草的句子;也许是在满山遍野的春花中,你呼吸着空气中恋爱的气息,情不自禁想把这样细微的美好告诉对方;也许是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昏黄的灯光下,在自己的心跳声中铺好纸笔;也许,是在异乡下雪的黄昏,你想起某个诗人的句子,抄下来给对方分享……在一切没有与对方相处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是很多的,因为单恋的爱几乎得不到回应,甚至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感情),在一切你内心的情感需要分享而且必须与对方分享的时刻,一封封信就会应运而生。
最著名的,当属茨威格的大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个甚至都没有名字的女人。她只允许她的信在自己死后被他看见,但是“任何比喻都嫌不足,你是我的一切,是我整个的生命。世上万物因为和你有关才存在,我生活中的一切只有和你连在一起才有意义。”只有和他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的生活被她的克制忍让而以另一种方式坚持到了最后,因为她要他“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没有忧愁”。
是的,没有通过书信表达的爱是不完美的。而这种完美之中,隐藏着多少美丽的哀愁,多少欲言又止、欲语还休的情谊。爱是恒久绵长的,爱是不能磨灭的,可这恒久绵长这不可磨灭针对的是一个唯一的人,还是所有爱情的对象?
也许,只有患德·克莱拉鲍特综合征的人才知道答案。
《爱无可忍》读后感(四):关于爱情
关于主人公乔,我不明白他有怎样的特点让人痴迷。像我印象中的自以为睿智的理科男一般,任何事情都能用自有的逻辑来解释。小说在前期,基本都是主人公的心里状态,那种迷茫感的描述,第一次看见这么贴切语言的形容。
渐渐地,帕里这个名字的频繁出现让我开始着重到小说的情节中去。我不明白,世间怎么可能会有这般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爱”这个行为中的人。也不明白帕里的”爱“源于何处,主人公也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无聊的疯子,反而当成了自己没法转行为研究的发泄对象,在帕里身上印证着一个个理论,即使没有人相信他;一如帕里那么执着地解读着乔对自己的暗示。这是我通过克拉丽莎的驳斥才明白的。
克拉丽莎和乔的渐行渐远让我惊叹爱情的脆弱,我甚至想象自己若是主人公,一定也会受到这般的困扰,和自己的心上人产生分歧,被自己的心上人所误解,和自己的心上人渐行渐远,这种过程的痛苦,相信没有人愿意体验。
小说在二十二章达到了高潮,三人终于碰面。原本以为克拉丽莎终于可以明白自己的丈夫不是一个疯子,而事实并非如此。修复长久的裂痕并不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轻易做到的。
琼对丈夫的误解,又有谁来原谅呢?另一段婚外情浮出水面,除了悔意以外,更重要的是终于放过了自己吧。
最赞的是书中细节的描述,尤其是心理状态,能用这么贴切的语言叙述出来,真的好赞。
《爱无可忍》读后感(五):提不起放不下的爱情
情,这一字轻如鸿毛,谁能提起?
情,这一字重如泰山,谁忍放下?
——题记
作为英国“国民作家”的伊恩·麦克尤恩在他的一本本畅销的著作里探讨的话题,通常是令人深思的,比如他获得布克奖的《阿姆斯特丹》,比如获惠特布莱德奖的《时间中的孩子》,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的《赎罪》。他在不断地思考着,而《爱无可忍》则是其中一部带有侦破和病理研究、关于爱情的思考作品。
爱情,有时候很认真的纠葛,有时候是很浪漫的传奇,有时候则是很痛苦的主题。展开《爱不可忍》之时,便会发现,伊恩在用现代社会里人们喜欢的快捷方式,迅捷流畅地讲述一个痛苦的主题:一场因为热气球事故而发生的惨剧,在提醒吊胆的紧张气氛中,一个想要救人的人因这事故而死亡了,而参与救人的人因此事故便产生了很多交集,从而人生道路发生了许多变化,男主角乔因此被德·克莱拉鲍特综合症患者帕里,作为“带有宗教暗示色的同性色情妄想”的假想对象而缠上,从而导致他与自己爱妻的失和。
在慢慢发展的剧情里,乔和妻子克拉莉莎从开始的亲密无间,到后来克拉里莎搬到儿童房里,直至搬出家庭,帕里成了其中的破坏因素,但深究其中产生异变的原因,不难发现种种情感纠葛的蛛丝马迹。
“没有爱,我们就没有能力定为一个合适的身份;拥有爱,我们就可以不断确定自我的存在。”英伦作家的阿兰·德波顿在自己的《爱情笔记》里这样写到,同样道理,帕里在渴望拥有乔的爱的时候,在他有悖常理和自相矛盾的表现中,可以看见作为人这种种族在表达自己爱意里很通常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他不断写给乔的长篇情书,从隐忍在蓄势待发直至以死相挟地索爱。不管我们时候得知帕里是一个病患,不管我们是否介意同性恋,最终,我们会发现帕里真的“爱”着乔,虽然是以一种很病态的方式,但这种爱,让他有了自我的肯定,得不到回馈,他只能自戕。
换个角度,克拉莉莎在丈夫开始告诉她自己被人莫名其妙的骚扰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太多重视,而是希望乔将帕里带到家里进行沟通,而乔自己也如她所说的:“你进行研究,做逻辑推断,很多事都被你说对了,但在整个过程中,你却忘记带我同行,忘了和我一起分享心事。”可见,爱情有一种很强烈的独占性,它需要相爱的双方开诚布公。而当乔把帕里当着骚扰者投诉,继而有当做一项研究,最后当做杀手的时候,他早已经忘却了,在克拉莉莎心中,帕里是乔的不肯分享的秘密,而这秘密让他们之间产生了距离,而距离则让爱变得脆弱。如同伊恩所追究的:爱到底是坚韧的延续,还是易碎的琉璃?
爱情通常让人做出很多出人意料,甚至不可思议的事情,伊恩在通过对这个带有心理疾病研究的故事进行描述的时候,也同时在对整个热气球事件里包含的看上去有着阴暗面的内幕进行抽丝剥茧的揭露,比如因救人而死的死者之妻琼对死者“出轨”的猜忌和怨恨,比如乔因不信任妻子而偷看妻子的信件,等等,等面对真相大白的时候,最终明白,真爱,宛如涓涓长河,需要静静品味。
伊恩描述的帕里对乔的诡异的不正常之爱,也跨越了两个文化阶层,作为科普作家的乔和闲散的“有钱人”帕里之间,原本没什么交集,就因为一场热气球引起的事故而相遇,帕里便将乔当做了自己假想的爱人。在此,伊恩很清晰地表达了爱仅仅是一种个性魅力吸引产生的结果,甚至仅仅是乔的那一瞥。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力量操纵了帕里产生这样的情感,我们也不知道怎样去解决克拉丽萨对乔的情感异变,我们只能发现,原来,我们内心深处掩藏了很多很多不能为人所知的“秘密”情感,沉淀了大量我们感情上以为自己“正确”“正常”的状态,实际上于理性上来说,我们却又总有幼稚无比的反应,一旦有了某种的契机,很多简单的事情都会发生复杂的变化,直至变得难以处理。
爱的情感反应是激烈,但同时爱情又有一个极其强烈的稳定要求——专一,这种很需要一种平衡度的情感中,呈现了极端的矛盾性:一方面在情感里需要保持激荡的浪漫,令一方面又要求情感对象稳定不变,然而,随着人所处的世事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一切都急剧地变化了:热气球事件引发了帕里的德·克莱拉鲍特综合症,也引发了一对恩爱夫妻的分崩离析,同时还引发琼对死去丈夫带着情人出游而发生惨剧的猜忌,最后,当真相大白之时,也暴露了一对忘年的恋人。
作为科普作家的乔衣食无忧,他与妻子的爱情稳定和谐且真实,当他经历了一场事故,目睹了一次死亡经历之后,他很快地产生了情感变化,他烦躁不安于生死的困惑,这时候,爱情就被放在了一边,而他自己的“好奇”和“探索”“研究”就放在的第一位。所谓爱情的悲剧,往往在于它无法摆脱时间的考验。完美的爱情和被岁月剥蚀的现实之间,爱情渐渐变得单薄和瘦弱,而耐心和烦躁,在岁月里逐渐带入忍无可忍这样的不耐,克拉莉莎选择离开,帕里则选择自戕来索取乔的爱和关注,最终,当一切归入平静,克拉莉莎回到乔的身边。
《爱不可忍》的结局,停留在爱情最终不是激烈的、易碎的,爱情最终是平静和包容,以及忍耐的。伊恩用一个团圆的结局告诉我们他的思考,在漫长的人类对自己情感的思考和探寻道路上,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得出过同样的结论,但为何总有人不断地、一次次地去探寻答案是相同的问题?只因为我们不曾真正弄懂得自己理解自己。这让我想起来很久以前读过的不知出自谁手的一副对联:“情,这一字轻如鸿毛,谁能提起?情,这一字重如泰山,谁忍放下?”
《爱无可忍》是伊恩自己对爱情的忍耐度思考而衍生出这部小说,伊恩借男主角乔对各类科学知识的思考,以及克拉莉莎对文学诗歌的思考,在对科学知识的运用和对文学的计较之中,不难看出来伊恩非常了解“知识分子”这一阶层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特色,这也很有趣地划定了此书的读者层,同时让他的这本书颇有“学术性”,从而有别于其他种类的文学作品,这不由我想起来李欧梵老先生的喜欢的那一类小说——学术性小说。或许,李欧梵先生会认同我将这本思考爱情忍耐力的书,归类为学术性小说的吧。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259365106&PostID=32535429&BlogID=150117
《爱无可忍》读后感(六):爱入膏肓
爱一个人,能疯。
书是我花了一整个早上读完的,看了伊恩的几本书,他的写作手法特别中却给人深深的叹息。爱,可能就是这样的一声叹息吧。无论是克拉丽莎和乔之间包容恒久的爱,还是Jed近乎病态的爱。虽然书中穿插着一种同性恋的疾病,但我相信,伊恩并非是想展开对科学的探讨。文中的各种爱,或者长久,或者妒忌,或者普通,或者畸形。
文章以气球的悲剧为索引,而我觉得真正扣题的反而是死者遗孀的爱,嫉妒,忍耐。对车子里的一条丝巾的猜忌怀疑和隔膜,贯穿了文章最后的悲剧。也许,气球和地倒在地上的匕首,可谓首尾呼应吧。
文章的结尾处,“讲一讲这条河流,慢慢地再讲一遍吧。” 也许正是对爱的诠释,其隐忍和豁然,只能这样婉转的表达。
《爱无可忍》读后感(七):起于青萍之末的失序与无依
尽管没有了直白的血腥,也减少了残酷的暴力,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爱无可忍》中并未放却对人性脆弱面洞幽烛微地剖析,他从一只气球引发的悲剧入手,揭开日常生活平衡无涟漪的盖子,向我们展示起于青萍之末的失序与无依。麦克尤恩显然是相信无杂质的情感与生活仅为表象,一粒石子掷入,泛起的波纹或许在另一边即可掀起巨澜,一切原来的宁静已不复存在。
《爱无可忍》 始于明媚阳光下的田野,一起热气球事故无声地召唤五个陌生人奔向现场救援。也正是在众人面前,一个鲜活的生命遽然消失,均拜人性中的犹疑与自私所赐。自此,当事人安宁的生活逐渐失去秩序,杰德以狂热而执着的同性之爱指向乔,乔与恋人克拉莉莎的稳定世界濒于崩溃边缘。而救人者洛根的遗孀因发现一条不明来历的丝巾和野餐篮子,对已逝丈夫亦产生深深的怀疑。伊恩•麦克尤恩似乎醉心于关涉爱的极限运动,那种痴缠与猜忌使剧中人物陷入其环扣,无可挣脱,不知还能忍耐到几时。
热气球事故,并没有人须负法律责任,但人性的煎熬却潜藏于当事者的心底。心的裂痕渴望爱来熨平,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失序也自此开始。患有德•克莱拉鲍特综合症的杰德受此激发,竟偏执地对乔一厢情愿,认为自己应该进入对方的生活。乔对克拉莉莎的爱表现在,不愿让恋人卷入麻烦之中,宁愿自己去独立承担和解决;但这却被克拉莉莎解读为乔的自闭、疏远与执迷不悟,不愿与她分享心事,更不愿听取任何建议,“变成了我的陌生人”。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剧中角色均有自我的小周天,言之凿凿,条分缕析,但当如此这般的想法和做法合为完整无缺的生活事件时,却乖谬百出,满盘皆输。
棋盘上的输局抹掉即可,生活中的却痛入肺腑、无可释然。想来,乔、克拉莉莎、杰德谁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坏的,而都是为了爱,为了温暖人心的情感。不过这痛的收场却非所来无由,他们陷于“我执”,以自我为主的解读占据了全部,生生地造成了隔膜与猜忌。这猜忌是信任的最大戕害,本来可以善加解决的事情终至不可收拾的地步,而这,却都是因爱之名。爱的珍视演化为猜疑与暴力,这算得上反讽,亦为人性脆弱的无可奈何处。一意孤行是赌徒的心态,却往往被放置于爱的名义中,招致灾难性的结局就莫可为怪了。
而乔和克拉莉莎原本平静祥和的中产阶级富足生活,在外力的介入后一触即溃,不禁让旁观者讶异其脆弱的质地。在这里,可见出麦克尤恩的冷酷处,一切美好事物的面纱揭去后,另一种真实性即倾倒出来,散落一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也吹皱了人的心。一对恋人有爱的共同起始点,只因角度的不同,指责对方各怀心思,完整的生活被撕裂开来。克拉莉莎在离别的信中精细地分析着乔的心态与行为,抱怨他于自己已陌生化了;然而这振振有辞中却潜藏着一个盲点:她自己的猜疑对乔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陌生化?
洛根遗孀琼的故事,是爱的执着与猜忌主题的一条副线,亦为恰切的补充。良人已逝,留在车内的野餐篮子和丝巾却让活着的人痛楚地编织着新的故事,心灵不得安生。其实,如此的情节我们以前也是看到过的,如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中,女主角也陷入这样的纠结中,百般缠绕,寻求解脱。不同之处在于,《蓝色》中是确有其事,而琼,为莫须有猜疑,事实也证明,一切皆源于误会。但在此结扣解扣中,人性的微妙显露无遗,爱的信任在生死的背景下亦不免存在犹疑与徘徊,当事者在心灵的绝境中宁愿撞得粉碎,也不舍得独自离开。此种一意孤行百味杂陈,难解况味。
麦克尤恩在《爱无可忍》中测量着爱这种微妙的情感可供忍耐的限度,而文学的切片分析表明,其沉痛足以折断任何坚韧的个体,此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任何微小的事故袭入平静的爱情生活中,因猜忌和犹疑导致的蝴蝶效应即会带来无可预料的失序与无依,惊扰既起,不复昨日。人性的坚忍与脆弱互为表里,其转化忽焉,始料不可及,生活的混乱其来有自。麦克尤恩以冷凌凌的文字切入人性世界的幽微处,大约不是为了毁灭而毁灭,而是为了建构一种爱的体验与启示。在小说的结尾,琼的孩子们牵起乔的手,说:“讲一讲这条河流,慢慢地再讲一遍吧。” 对爱的期许与寄望,麦克尤恩想来也持如此的委婉态度。
《爱无可忍》读后感(八):每个人都是爱情的极限运动员
每个人都是爱情的极限运动员,我们乘坐热气球直至互相摧毁而下落,向肠胃里灌满水直到从内部溺毙自己。爱欲带着Jed升到高处到歇斯底里爱情的边界,即便耗尽所有也无法抵达Clarissa。爱情是支配Jed人生的道德,而爱情不属于任何人。《爱无可忍》里伊恩叙述运动员们奔跑至极限时疯狂的冲刺与败退。
伊恩以沉稳的技巧探测人们存在的可能性,形貌的维度。内心膨胀紧绷无法止息的狂乱变异,我们的身体被什么力量催动,我们的人生跑向哪一片地域?热气球事故中死亡作为故事的起始成为小说另一层面的结尾:真正的爱情与生命同样脆弱,迷幻,不可捕捉。真正的爱情与死亡同在。
叙事的方向时而回复到开头,从中汲取运动员们为之不停跑动的力量。人们发现陷阱,为可能被这陷阱长久困锁而迷惘而发狂。我们该为喜欢过低能儿般的女人懊悔吧。下一次,伊恩•麦克尤恩会播报怎样的爱情故事,用石块亲吻Jed的脸颊?
The Way I Deux
The gloom crept up from all around
Waving hands, I batted it down
Once I see it there's no stopping
I cry and shake, my fists are knocking
At every door I rattle my cage.
Through the floor some battle I wage
Oh I would [...] at any old age
I kick and cry and read my range
Oh behind doors I'm waiting
Under the curtain's my shoe
My reflection's celebrating
All of the deadly deeds it can do
hadows hesitating
To creep in or creeping into
ilent time is made for waiting
It waits for me and for you too
While we wait as we deux
We hesitate but we push on through
With the face of me and the face of you
While we wait as we deux
The way I deux is dark and
The way I deux is hearkened
Only the way of anything that's living
Only way I do what I feel fitting
I thought it was for my love
Hands on your chest, move around like [...]
I thought it was for my heart
Icy cold eyes and a cold white sno-cone
I thought it was for anyone
Mouth on my mouth with a new wet warm tongue
I thought it was for anything
We put the shine back on the jewel in the ring
The way I deux is dark and
The way I deux is hearkened
The way I deux is dark and
The way I deux is hearkened
《爱无可忍》读后感(九):《爱无可忍》——带有宗教暗示色彩的同性色情妄想
《爱无可忍》 伊恩•麦克尤恩 【推荐指数】★★★★★ (五星推荐) 【短书评】 对于这本无法归类的书,我更倾向于归于惊悚类,从头吓到尾。第三次接触同性恋的书,《爱无可忍》将同性妄想作为书的主旋律,展现了病态的爱和爱的脆弱与救赎。科学与文学水乳交融,没有一点僵硬的感觉。麦克尤恩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对人际关系、性、人的善恶描写的冷静的让人发怵,就像一位杀手伪装的医生,拿着手术刀。从热气球开始到杰德变态的爱,《爱无可忍》没有一点让我觉得无聊的地方,一拿到手里就不舍得放下,麦克尤恩的文笔总让我感觉他是一个精神分裂者。 是啊,能写出这样的书的不是变态就是作家。 【读书笔记】 ①不论我们认为自己的科学知识有多么渊博,对死亡的恐惧和敬畏始终会让我们瞠目结舌。也许令我们感到惊奇的并非他物,而正是生命本身。 ②有时,疲惫就是一剂催情妙药,令人忘却其他一切杂念,让沉重的四肢感觉动作缓慢,促成慷慨的给予、温存的接纳和无尽的放荡。我们就像从网中挣脱出来的生灵,在各自的一天中翻滚跌落。 ③只有当善有善报时,我们才会做好人。一个好的社会可以让大家感觉好人有好报。 ④我们心里清楚,我们已经辜负了自己。不过,放弃也是人的本性之一,自私同样是刻在骨子里的。这就是我们作为哺乳动物的矛盾所在——把什么献给别人,把什么留给自己。脚踏这一路线,人人相互制衡,这就是所谓的道德。 ⑤自我意识是情欲欢悦的毁灭者。 ⑥但这也同样叫人无法忍受,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事中。沿着叙事的主线布满了死结和恐惧的纠结,我们一开始无法证实它们,只能在退下之前碰触一下,然后重新回来。我们成了牢房中的囚徒,不停地向狱墙冲去,用脑袋将他们撞得往后退。慢慢地,我们的监狱变得大了起来。 ⑦不过,在那连续的几秒钟里,我同时完整享受到了生命中两种重要而对立的乐趣:阅读和交媾。”——人生两大乐事水乳交融,成了人生一大乐事。 ⑧我感到一阵熟悉的沮丧,没有人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达成一致。我们生活在一片有大家部分共享,不可信赖的感知迷雾中,通过感官获取的信息被欲望和信念的棱镜所扭曲,它也使我们的记忆产生倾斜。
《爱无可忍》读后感(十):气球之恋
一起热气球事故、一个鲜活的生命遽然消失,使当事人安宁的生活逐渐失去秩序...杰德以狂热而执着的同性之爱指向乔,乔与恋人的稳定世界濒于崩溃边缘。而逝者的遗孀因一条不明来历的丝巾和野餐篮子,对已逝丈夫亦产生深深的怀疑。那种痴缠与猜忌使剧中人无可挣脱,不知还能忍耐到几时。
麦克尤恩这次开启了一个同性恋的故事,而且还是单恋。
缺少了色情、暴力和血腥,这回麦克尤恩直指:“爱到底是坚韧的延续,还是易碎的琉璃。”可见,他是从不会放弃对生命和爱的极限的探寻的。此书是他向“爱之忍耐”发起的正式宣战。
这个古怪的故事在2004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丹尼尔格雷戈主演。据说是一部压抑的英伦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