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只能独行》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 32开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一):碎碎念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选自《灵魂只能独行》写得可真好。
我会孤独多久,原来人和人都是相对分离的个体,我们那么渴望陪伴或许就是想挑战下,或许相互的结合相互的陪伴会让我们在浩瀚看似无穷尽的宇宙,为自己找一份依托,至少在表面看起来能不那么孤单。
只是记忆响起的问候,心里燃起的悸动,眼里闪过的感动,那么隐私的感受,再亲密的人也感受不到。从这样的一个角度看,我们真的太孤独了。
但是人总不能太和自己较劲儿,找个愿意陪在身边的人,唠叨一整个上午再一个下午,尽可能地把自己最隐私的感受告诉他,等待他的肯定。至少我想这样就很好了。
最近很喜欢一个人去散步,在小区里面一圈又一圈,偶尔自己一个人相互很舒服。
碎碎念总是能在最开始最切题,然后不知道跑题被思维带到哪儿了。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二):灵魂也只能独行
读过这本书后,也是过了几天才来评论,看看究竟能沉淀下些什么东西。
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而且灵魂他还有朋友,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你看一些人觉得很相似,好像有什么共同点把你们联系在一起,好像一见如故,可是你却说不出你们相同在哪些地方,我称这种境况为灵魂朋友的会面。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朝圣地,在通往朝圣地的途中,我们难免会遭受各种不幸和挫折,一路上有悲有喜,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和你们,有的人受不了趴下了,再也站不起来;有的人受不了诱惑,出离了轨道;有的人苦苦坚持,到了终点,可是由于一路行来,太过艰辛,过了不久也倒下了。我知道,在前往朝圣地的路途极其险恶,不过沿途的风景也极其壮观。生命不在于终点,而在与过程。不论你是追求怎样的人生,过程还是首位。
在前往朝圣地的过程中,灵魂一直在场。一路悲伤欣喜只能自己默默体会承受,虽说肉体上还有可能有人帮你,可一旦涉及到精神上,灵魂也只能独行了。
以上大概就是阅读完这本书,沉淀下来的东西了。
-----------------------------------------------------------------------------------------
简短的读书摘要:
如果有人问你,你这么一直想不累啊?我想用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的话来回答,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
外在的一切财富和遭遇仅是条件,如果不能转化成内在的体验和心情,便不为幸福。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三):soul can just walk along
灵魂只能独行
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相互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人也无权提出这种要求。心灵也有外衣,我们不能脱掉它。对于他人的灵魂,我们应该给与爱和信任而不是窥探。相爱的人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窥探别人的心灵“。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借爱情,友情,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的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相信或者说服自己困境会过去。然而第一:人生也许遇到绝境,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遇到绝境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管苦难是不是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忽略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所以苦难也是有意义的。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四):读《灵魂只能独行》有感
《灵魂只能独行》是朋友在群中推荐的。看完深有感触。以前很喜欢看余秋雨的散文,行文中带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感,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周国平的书也带给我相似的阅读体验,而周的文字更加平静。这种平静会令人产生一种秋风萧瑟之感,仿佛一切变得过于通透。
一想到我们只有一世可活,便会有悲凉之感,宗教便由此产生。因为我们宁愿相信有很多的轮回,虽然有苦有乐,但好过人死如灯灭。这大概便是周的宗教观。
如书的题目一般,书中阐释出灵魂为什么注定独行。因为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灵魂归属,我们无法与人携手走向人生的同一终点。我们怎能苛求他人一直与你一路同行。有时,你会感到无法承受的孤独感,仿佛这世界上只有你一人。你与所有的人隔绝,你希望他人的慰藉,希望重新回到人群中,在觥筹交错中暂时忘却内心真实的孤独。但这只是扬汤止沸般的徒劳,我们应先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我对话。一杯茶、一本书、在静谧中进行思索,这些都有利于与真实的自我进行联结。
记得高中的时候就买了这本书,这段时间心情很不平静,在人生的一个低谷中。时常会想起很多美好的东西,爷爷和蔼的给我送行,我却见不到他最后一面,朋友小的时候替我背过黑锅,我现在却有时候在反感他太过无所求。亲人,朋友的好有时候是点点滴滴的,特别是也些美丽的瞬间。此生难忘。
最近有缘,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有很有买下来读的欲望,就有跟这本书结缘了。想想这三五年,功利主义在心里绵延,甚至是占据,读的书也都是一些使用主义的书。这个时候突然一本关于灵魂和哲学的书放在你的面前,竟然很有感触,读得津津有味。高中时候读这本书也学太早,那时候,太天真浪漫很多社会的坚信不懂。所以那时候书被借走,这时候又遇到。也许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命运的安排。
美德就是智慧,这句话对美德的要求好高。真是理智,善是意义,美是感情。这样的思考真是太确切了。对佛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对尼采的剖析,也非常到位。幸福是一种有满足的知足,这个观点现代中带有佛意。哲学与诗歌他的那种体会也很到位。这本书,我觉得可以放在床头,没事读一读。就像以前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去读培根的《论人生》虽然那本书里头,多少有点阴谋论似的哲学,好多东西也不记得所云何物。但是,记得那个时候看这样的书,内心会平静。这也就是哲学的意义所在吧。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六):《灵魂只能独行》观后感
该书是周国平老师的一本随笔录,书是以随笔的形式记录而成,仅仅是表达作者平时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所以我也是平时随意翻看,随意想想,而其中的思考也很凌乱,甚至有时自己因为想不明白而感到苦恼。今天把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免得思来想去,重复同样的思考。
可以说,有段时间我的精神状态一直很低迷,所以那一段时间我选择我最喜爱的方式来放松-骑行,但是我发现骑行只是生活的阿司匹林,它只能镇痛,却无法止痛!内心深处有一个自己一直在苦苦的挣扎着。甚至开始质疑自己,否定自己。一直在思考活着的意义,一直有个声音在叫自己放下,勇敢的放下,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幸运的是我的执念很强,同时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我还有羁绊,还有追求!所以我就这么一直苦苦挣扎着。但是我不能一直如此下去,我得寻求一种解脱的办法,于是来到图书馆,希望借助前人的智慧来帮助自己,从中找到答案。在翻阅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书籍时,我却无法从一本书中看到我想要的答案。因为此类书中讲的都不能很好的解释清楚自己的学说,以至于我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只是有个简单的浅薄的认识。儒家讲究的是以礼治天下,这里的礼是指纲常伦理,而非现在的礼貌。但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就得有这样那样的区别呢,一个人生下来就是王,一个人生下来就是百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人生下来就的守着这千百年来的规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不得不承认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因为它毕竟很好的治理了华夏名族悠悠千年!道家思想讲究的则是顺其自然,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之道,过多的干预只能抑制其发展,历史上也有君王用道家思想治理天下的,而且也有治理的很好的例子,当一个王朝百废待兴之时,不过多的干预百姓的生活,让其自由发展,其速度绝不是按规矩做事比得上的。正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我比较接受的一种思想。对于佛学,我一直是抱着敬仰的态度去欣赏之,但直到一件事的发生,不由的从敬仰转为敬畏了。因此,我还特意与我的一位老师交流佛学,老师的回答的是佛学是教人活在当下,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我相信老师是看出了我对佛学的无知才这么说的,教我积极的活在当下,但我理解的佛学也正如“释”,就是放下一样,也就是说放下也是一种精进。但现在的我太过于执着,由此我也是幸运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求学,还是无果,内心还是无法平静下来。
直到无意中看到了周国平老师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我才发现自己的认识太过于局限,而且自己从来都不是孤独的精神追求者,历史上有无数多伟人身体力行,执着追求,哪怕是回归原始,甚至放下生命(生命的确很重要,因为只有一次,但是,现在太多人把他看的太重,以至于无法自拔),为的就是满足自己内心深处对世界认知的渴望。此书和常见的哲学书籍不一样,它不是以专业的语言来介绍哲学,而是以一种随笔的形式记录作者平时对生活的思考,对灵魂的思考,所以这也打破了外行人接触哲学的门槛。书中一句简单的话我影响很深,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什么?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一个永恒的问题,那么可想而知,人们的每次尝试的必然结果都是失败,但是这却丝毫不影响哲学家,思想家们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从古至今,多少伟大的哲学家因其伟大的思想而被历史记住,但人们只知道他们被流传下来的辉煌,却很少人回去思考其苦难的生活。苏格拉底说:一无所需最像神,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王既无恒产,也无妻室。而且纵观历史上伟大的人物,要么出生高贵,受过良好教育,要么出生贫贱,饱经苦难!而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会用智慧去思考,有时间去思考,一种是因为不需要考虑物质上的追求转而精神上的追求,一种是无法实现物质上的追求转而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而说到柏拉图就会想到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说到精神恋爱就会想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以至于柏拉图本人就是效仿理想国里面一样共妻,说到爱情就会想到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那段对话,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幸福。而老师的回答让学生豁然开朗,以至于成为经典,后人们所认可的爱情,婚姻,幸福的定义。但是我从对话中却丝毫看不出爱情,婚姻,幸福。我看到的仅仅是人性,一种追求完美,但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人性。书中介绍过这么一个例子,与我思考的现代社会文明是否值得肯定非常相关。一位犬儒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第欧根尼,因为他住在木桶的怪异行为,而且其生活方式更像是狗一样,平时经常谩骂身边的人,而且并不把他们当人看,其理想的生活就是回到原始,因为他认为当时的社会远不如原始社会,甚至它把自己当成狗一样,在大庭广众下做爱,与亚历山大大帝对话时说: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因为即使在任何一个时代,阳光是太阳赋予给每一个人的,亚历山大权利再大,也无法剥夺人们享受阳光的权利!这与我思考社会文明是如何发展到现在这般模样,甚至开始怀念原始生活,就好像鸟儿怀念天空一般,但是我还是承认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进步,只是一种有缺陷的进步而已。因为它的确抑制了人本性的丑恶,但它同时也限制人们对善的追求以及渴望!很大程度上,上帝因此应运而生,因为人们不愿过多的思考为什么人类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以及对善良的憧憬被现实社会所压抑着,于是人们选择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肉体留给自己,开始追去永远无法满足的物质欲。直到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人们需要自己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这时候哲学的问题也就愈发凸显出来。接触此书之后,我发现我不再那么孤独了,我并非异类,我也只不过是追寻前人的足迹继续行走在自己的精神之路上。
当然,此书我也只是平时随意的翻看而已,只是慰藉自己的心灵,现在网上很都人都在说周老师的书已经从哲学变成了心灵鸡汤了,不得不说的是有那么点味道,之前看过老师的一次演讲,平时也关注老师的微博,的确有这么点变化。但是想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生活中搞哲学的人不多,而对于现实生活的人们,有时候传播一点心灵鸡汤,让疲惫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又何尝不可呢,而且哲学家也要生活。不过,此书是09年出版的,那个时候正是老师的黄金时期,记得那时有篇文章,我影响深刻“记住回家的路”。的确,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就应该大胆的去追去,而在内心只要记住回家的路就行了!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七):灵魂只能独行
阅读的过程就是和灵魂对话的过程....
1灵魂从何而来,灵魂来自自然,自然是灵魂的来源和归宿,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在繁华,生活在舒适,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便觉悟幸福可言。
2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3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4悲剧是深刻的,领悟悲剧也须有深刻的心灵。"性情浅薄的人遇到不幸,他的感情仅只是演 说式的做作。"然而这不是悲剧。人生的险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有的人一生 接连遭到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 的内心悲剧。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大悲者会以笑谑嘲 弄命运,以欢容掩饰哀伤。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5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于闲暇。
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重,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
度闲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参与,再高的消费也只是低质量的消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6在孤独中写作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我写忧郁,是为了让我无暇忧郁
7在交往中,人所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中,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8在自愿或者被迫的长期独处中,一些普通人同样会有与宇宙相容的忘形的一体感,一种与存在本身交谈的体验...
9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一方面,权贵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鉴于前者,仁人志士戮力于改革、开放和振兴之举。面对后者,哲人贤士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净化之道。文明与野蛮的决战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积弊时弊并存,近忧远虑交集。
10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一个人并不需要有多么敏锐的心灵,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现是: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自夸。二、情感生活的缩减。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蜕化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词和礼品卡语言。三、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娱乐性传播媒介冒充为文化主流,绝无文化素养的记者和明星冒充为文化主角,几有席卷天下之势。
11在当今时代,最容易产生失落感的或许是一些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和济世雄心的知识分子。他们想做民众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导师,可是商业化大潮把他们冲刷到了社会的边缘地带,抛掷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他们是很难自甘寂寞的,因为他们恰好需要一个轰轰烈烈的舞台才能发挥作用。
12当今之世不象是一个能诞生新救主和新信仰的时代,但这并不妨碍每一个热爱精神文化事业的人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从事独立的探索和创造。
13我们拥有许多不甘寂寞的信仰呼唤者、精神呐喊者和文化讨论者,少的是宗教、哲学、艺术上的真信徒甚至真虚无主义者。重要的是不失去与这个永恒源泉的联系,如果这样,他就一定会怀有与罗曼.罗兰同样的信念:“这里无所谓精神的死亡或新生,因为它的光明从未消失,它只是熄隐了又在别处重新闪耀而已。”于是他就不会在任何世道下悲观失望了,因为他知道,人类精神生活作为一个整体从未也决不会中断,而他的看来似乎孤独的精神旅程便属于这个整体,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之泯灭。
14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因此,现代人虽然异常忙碌,却仍不免感到空虚。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八):没太多新鲜感
不知道是因为年纪过了三十,人变得庸俗了,还是已经读过一点的周国平的作品和哲学类的书了,抑或是内容偏抽象,读这本随感集并没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没太多新鲜感。
作者相信世上必定有神圣,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灵魂的在场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灵魂对生存有百害而无一利,有纯正精神追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倒霉蛋。对于人生的苦难,除了忍,别无他法。
作者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制订救世的方案,而是启迪自救的觉悟,不是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而是鼓励多元精神价值的真诚追求。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活,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中国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这么活,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
谈到哲学,作者认为做哲学家和读哲学专业是两回事,吃哲学饭无关乎灵魂,只是说空话最多、挣钱最少的一个行业。哲学在本质上只能自学,哲学家必定是自学成才的。哲学的好处:使我们在没有确定信仰的情况下仍能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使我们在信仰问题上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哲学的沉思给了我们一种开阔的眼光,使我们不致沉沦于劳作和消费的时代漩涡,仍保持住心灵生活的水准。 ": �ߜu�s#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九):另一半
【这是危险的,
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自安然无恙。
毕竟物质鸦片与精神鸦片都够一个人消费一生。
但当你意识到了,再视而不见的话,
便是一种比无知更罪过的自甘堕落。】
《灵魂只能独行》
这是一本不痛不痒的书。或者也可以将其视为无用的书。
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现代消费主义盛行的条件下,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极其匮乏与空虚。于是只好寄托与不停的刺激与欲望的发泄以充实其精神生活。但无奈这这些刺激与高潮过后,依然是精神世界的匮乏与空虚。要充实其精神生活,须建立其信仰,以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无尽的追求过程中以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但众所周知,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没有人要求你或鼓励你信仰某一个“上帝”,于是,你必须依靠自己,建立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上帝”。
但怎样建立这个“信仰”。没说。如果周说了,他就不是作家或哲学家,他是宗教家,或者传教士。周只是鼓励我们,找到你自己的所敬所畏,这项工程,只能靠自己,因为【灵活只能独行】。
于是,你和我便看到了自己另一半的空白。你自问精神世界丰富,你博览地阅读、认真地看电影、看似陶醉地听音乐、天马行空地深刻思考,与朋友交流一些从别处复制过来的思想...这些都是得过且过的精神生活,完了过后依然是类似物质刺激完毕过后的无尽空虚。你的精神向哪里走近一步了?没有,你一直在原地踏步。你看见周围的背景飞快地往后退,便自以为健步如飞。
没有中心的思想终究无法走向深刻,只有智小谋大,一切都是站不住的浮光掠影。
而有时你我或会优美地称之为——“灵感”,一闪即过捉不住摸不着的“灵感”。
于是我们有很多灵感,但灵魂呢?还未上路,遑论独行。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十):灵魂只能独行
刚写完的书评莫名没了。。就简短地写一下。
对于灵魂死亡的思考,中国的家长总是排斥再排斥。
周国平是一个极好的灵魂导师。
我不相信上帝,但是我有信仰,我相信,人性中的善良、仁慈都在引导我们向着至真至纯。 如果,我们 慢慢地行走,在信仰的指引下,在无论怎样污浊的世界里,依旧保持着至真至纯的心灵。一生,温暖,幸福。被爱包围,被积极向上环绕。那么拥抱死亡的那一刻,我们将无比的平静。
对于孤独,我一直都不喜欢独处。但是我知道,这其实是灵魂的一种缺陷。我们必须有时间好好的和自己的身体、心灵沟通。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真正想的,想要的是什么。我也在慢慢地训练自己的独处能力。
即使是相爱的两人,也不会变成一个灵魂。soulmate只是,灵魂伴侣,却不是一个灵魂的两部分。
“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精神世界,把自己的灵魂依附在别人身上生存,那么一旦失去那个支柱,我们将溃不成军:“”他早已是一只漂流的破船,后来起的这一阵风不过向他自己暴露他流浪的状态。
我慢慢地走,慢慢地寻找那个会和我并肩而行,一起走在朝圣路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