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风声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5 03:02: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风声的读后感10篇

  《风声》是一本由麦家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 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声》读后感(一):其实很悲伤

  要说的内容太多,反倒不好开口了。

  人总是这样,郑重其事的事情,最终都成了虚拟,不能实施。

  早年一直在构思一部小说(是一部,不是一篇),想象着颠覆掉人们以往对小说的认识,将平民的历史与构思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悲悲切切灰灰白白,一切搅和在一起。觉得,这样的小说才叫棒,因为你读完之后,会以为我在写报告文学,而其中眩迷的情节故事却又叫你怀疑世上可曾真有其事?

  然而,构思归构思,实在财力不逮,至今没有落笔。直至看了《风声》,悲从中来,自己要做的早就被人家做了,而且做得那么完美,比自己的好上十倍二十倍不止。

  《风声》依旧是麦家典型风格。

  用现在代入过去,仿佛所写的故事都是当事人所叙述的史实,尽管正史不记录,尽管野史无有痕迹,可真正的历史可不就在当事人身上——即便当事人犹如罗生门一般地为自己来开解。

  虚虚实实,

  (工作开始,待续……)

  《风声》读后感(二):死无对证

  合上书,已近黄昏。但窗外并非一幅萧红笔下的火烧云之景。而是大雨磅礴,炸雷四起。不消说,南方即便是夏季,总如彭坦所唱,那里总是很潮湿。彼时刚好看到静风最后有关肥原那章。肥原之尸碎为三段,悬于岳庙。肥原及其妻小女仆尸首“黑如炭木”……心里不觉悚然。如若突然停电,漆黑如墨,我想我会当即从床上一跳而起,怀疑肥原是不是从书中,从历史的尘埃里出来了。

  此前过年,我在一家酒店兼职服务生。这书就是从那个月所得工资里掏钱买的。于番禺一家名不经传的小书店。与之购得的还有《失乐园》、《猎人笔记》。我一向甚少买书。一则手上没余钱。说到这有人有意见了,你只要想买怎么会没余钱?所言极是。节衣缩食也未尝不可。但买书这件事根本说不上什么。买书数量多少与读书质量好坏可以说不搭界。第二个原因是过去买的许多书都没有看完。村上春树的《天黑以后》这样一本薄册子断断续续居然读了一年!原因或有时间宽裕的问题,但恐怕在于心境浮躁,读不下长篇。

  可以预见麦家的这本《风声》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买回来最初几天看了头几章便搁下了。今天无意中翻起,决心读一读,结果被吸引,侧着看,躺着看,坐着看……身体和心理折腾了一下午。看完合上书本却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不得不写这篇东西一吐为快。

  买这本书是看在它是第七届矛盾获奖作品的名气上。最初读了几章觉得不过如此,估摸是个侦探或军事题材之类的东西,不禁哂笑。时至今日完整读完,我不禁惊呆了,为麦家的笔力折服为60年前那段掩盖在历史下惊心动魄的真相瞠目结舌更为我先前的无知浅薄羞愧。一本书,你没有翻完——一个字一个字地,你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对它横加指责。恕我寡闻,看《风声》之前根本不知道麦家是何许人也,也没有读过他的《暗算》和《捕风者》说。看完这书觉得很有必要读他其他的作品。他是一个诚恳、认真的作家。他对小说有种非凡的掌控力。语言的裁剪,结构的布局都很出色。诚然好的作品在于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形式。麦家可贵之处在于两者都把握得很好。他端上来的这盘名为“风声”的菜不仅原汁原味(内容)而且色彩缤纷(形式)。想象一下如果这菜卖相不好,食欲顿减三分矣。

  正如他所说,“我一向认为,我对大家重要的不是我个人的什么,而是文学,是作品。”“换句话说,我在乎的是不要被读者抛弃,开除。(P144)”《风声》,不仅它要叙述的历史是个谜,它本身也是谜,设置层层悬念,环环相扣,直至你读完最后一章才恍然大悟。但我读完更多是一种恍然大悟后的失落感。他所写的不过是某段历史时期发生的某个事件。而我们每天的现在都在变成历史和逐渐不为人所知。生老病死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随同死去的还有与他们相关的历史。我一个同学说,“以前你走的时候,我说,你走了,除了我就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故事呢。现在,我也要走了,如果我走了,就真的没有人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麦家写完这书,顾老已八十多岁,潘老逝世了,与老鬼事件牵扯的更多人更是无迹可寻。真相真是成了历史灶膛的烟灰了。即便现实也是扑朔迷离。过去现在以一个巨大无比的谜题呈现在我们面前,拔开迷雾以窥其一,谈何容易!不仅涉及多人而且各自观念道德遭遇都不同,你就算看清事件的始末还是很难给他们下个评价。

  再说一段题外话罢。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绝对是对薄公堂的典范,遇上这摊事,估计官不太好当。《鼻子》那篇有王小波所说的趣味。可惜芥川龙之介英年早逝。出于对他小说的喜爱进而了解到他的生平,知道他曾到过中间并写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章。这点麦家在书里也提到了。但万万没有注意到的是陪他游猎中国的竟是肥原(为什么我看到这名字猪的形象总会浮现在眼前)!可见当初读书的粗泛。我们注意到此事与彼事之间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扯上关系。从明末反清名士朱舜水逃往日本,肥原祖上与其交往甚密……到肥原结识了芥川龙之介直至最后沦成屠杀中国人的刽子手。麦家也说了,“而事实上又是芥川龙之介本人把他推到了自己的对面:记者证、开专栏、加盟特务组织的契机等,都是芥川龙之介有意无意促成的。(P253)”西湖在日本人无数炮弹轰炸之下居然安然无恙难道不也是和肥原等人有关吗?以前也看过西湖为何在战争中完好无损的相关文章,但当时绝对想不到这背后会牵扯出这么一场戏,红脸白脸,正派丑角,生末净旦丑一一登场,大有戏不完不散的意思。

  历史不是用足够长的时间去等待就可以水落石出的。因为历史的制造者是人。而只要是人都会死去。时间再长都无法斗不过死无对证。

  《风声》读后感(三):小说有种非凡的掌控力。

  合上书已是凌晨二点,时间过得很快。

  麦家是一个诚恳、认真的作家。他对小说有种非凡的掌控力。语言的裁剪,结构的布局都很出色。诚然好的作品在于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形式。麦家可贵之处在于两者都把握得很好。他端上来的这盘名为“风声”的菜不仅原汁原味(内容)而且色彩缤纷(形式)。想象一下如果这菜卖相不好,食欲顿减三分矣。

  这本书用“好戏在后面”来形容真是非常恰当.我喜欢看书,但尽限于会计书籍,我一向甚少买书。一则手上没余钱.说到这有人有意见了,你只要想买怎么会没余钱?所言极是。节衣缩食也未尝不可。但买书这件事根本说不上什么。买书数量多少与读书质量好坏可以说不搭界。当初在购买之时,看到有尝鲜者的评论说完全就是抄袭钱之江那个案例,我还半信半疑,当我拿到手开始阅读之时,才发现原来书的第一个部分真的是完全一致,就连检查他们是不是地下党的方式方法都是一样的,真的让人看起来很无趣,但是我还是坚持着看了下去,后来对于当事人身世的查证和探求以及对事实再分析再剖析再还原,让人的兴趣一下子就爆发出来,结果后面的两部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可能这不算是新颖的方法,但是足够吸引我,这就足够了,所以给这本书5星评分。

  《风声》读后感(四):风声

  《风声》(麦家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自电视剧《暗算》走红之后,麦家的《风声》又被拍成电影,这让这部小说获得了大众的眼光关注,成为一种现象,然而与文学并无太大的关系。《风声》表面上非常精彩,悬念迭起的故事,到底谁是敌人要找的“老鬼”?确实不看到最后,根本无法得出结论。而且作者明显模仿了日本电影《罗生门》的创意,让各种人物针对一件事情讲述不同的看法,在故弄玄虚的花招之后,成为不少评论家的盘中大餐,极度的赞美,极度的好评。《风声》具有可读性,这毫无疑问。但比较花巧的叙事结构并不能掩盖整个故事的苍白无力,细究起来,小说里的很多重要情节都无法自圆其说。作者越是写得煞有其事,不断穿插作者的采访,读者越是觉得生编硬造。

  《风声》读后感(五):声声入耳

  虽然题材不同,但它突然让我想到《蝴蝶梦》的写作手法。同样用第三者的描述烘托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起到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效果。更别致的是,由两位站在截然不同立场和看待事物角度的叙述者讲述同一件事,更丰满了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又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作者作为事件的聆听者、记录者,甚至实物见证者和再叙者,带给读者质地厚重的真实感。

  风声,像不像一位地下革命工作者的亡魂在窃窃私语?

  与《暗算》的一连串小故事比起来,更喜欢《风声》的完整性。还有麦家颇具功力、恰当好处的比喻。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正好“搔到痒处”:

  “五个人乘一辆日产双排越野车,在夜色的掩护下,像一个阴谋一样悄然潜入幽静的裘庄,穿过前院,来到后院,最后消失在久无人迹的西楼里,令这栋闹过血光之灾的空楼变得更加阴险可怖,像一把杀过人的刀落入一只杀过人的手里。”

  “肥原笑笑...对吴金李顾四人好言相问,‘你们谁是老鬼呢?吴金李顾四,你们谁是匪?’声音软软的,绵绵的,像一口浓痰。”

  《风声》读后感(六):风声

  《风声》读后感(七):嘘……

  自从在央视六套看了电影风声,以及见证了之后的谍战片的风潮,我就一直想看一下原著。书很早就买了,最近才看完,写得非常好。

  看这本书是不敢喘大气的,每一句话都似乎在暗示着什么,谁?!谁?才是老鬼?然而下一句话又都可能将之前的推断全部否定,吴金李顾谁是内奸?从头看到尾,谜团是拨开一层又出现一层,真想好像被雾掩盖了一般,好像扇开了一点,但是前方依旧迷雾重重,因为身在雾中,所以怎么也看不透。

  电影本身就已经很精彩了,而原著在我来看毫不逊色,可以说有别样的精彩。全书分为三篇:东风,西风,静风。抛开最后一篇算是交代故事背景的《静风》不谈,前两篇算是解密类型的。东风一开始塑造了一个完整的设迷到解密的局,而在西风里,可以说是将东风里看的让大家都心服口服的结局不完全推翻,给出了另外一个同样令人心服口服的结局。

  那么,谁是老鬼?

  说起来我是带着电影的印象看的书,所以一开始多少有些心安理得的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于是可以说对书中的顾小梦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那种情况下的收放自如,临危不惧,胆识过人,欲擒故纵的表现,让人在“她是老鬼”“她不是老鬼”之间虽然几度摇摆最后还是不得不站在“她不是老鬼”这一边,书中一开始有一个很明显的暗示,原作中那个日本军官叫肥原,说在顾小梦身上看到了两个人,一个是颐指气使,天不怕地不怕的大小姐,另一个是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的老鬼。电影,其实走的就是这一条线,走到了原作核心的倒数第二层,顾小梦是老鬼。

  但顾小梦是老鬼?吴志国是老枪?

  那么原作中,对于老鬼的正面描写太少是出于老谋深算,还是另有其他?在书中,描写的重点一直放在李宁玉与吴志国的互咬上·,两人都一口咬定对方是老鬼,而且几度出现的相互推理与指责暗示,更是让人心惊胆战,我就一直在想这日本人也真不开窍,挑唆两个无辜的人斗了起来,老鬼自得其乐。到最后,逼得李宁玉服毒自尽,吴志国受刑而死。但翻开前书,丝毫看不到暗示,所以到最后,李宁玉是老鬼的真相才让我这个原来只知道电影的人大吃一惊。

  原作中只有老鬼,没有老枪,李宁玉是老鬼,顾小梦也是老鬼,但是国民党的“老鬼”。也就是说,书里还是有国民党这个势力出现的,但是估计电影为了简化和国情需要(你懂得),就让李宁玉单纯苦逼化,顾小梦红色化,吴志国不再酱油党。顾小梦是国民党方面安排在汪伪政府的间谍。

  于是,电影里最喜欢老鬼顾小梦,书里最喜欢老鬼李宁玉。

  李宁玉冷漠清高,而且的的确确是个厉害的卧底。每个人的字迹她都会,几度设局让别人都认为吴志国才是老鬼,在书中也一直处在暴露的边缘,每天每时都处在一个神经崩溃的边缘,但面对每次肥原的试探却又滴水不漏。上篇西风里,最后李宁玉自杀,为了将遗物中的情报传递出去,而下篇东风,李宁玉与顾小梦情同姐妹的两人彼此发现了对方的真实身份,最后是由顾小梦帮忙传递了情报。具体上下篇里有什么破绽还是请各位自行阅读。

  下片中,李宁玉在吴志国死后换成顾小梦的字迹来传情报,被顾小梦发现之后确定为老鬼,于是两人之间撕破了脸皮。可是顾小梦毕竟年轻,几番争吵之后,就被老鬼李宁玉识破了她的国民党身份。于是以此要挟帮忙传情报。就在顾小梦相助之下将情报防放置完毕,但却没有人来取时,李宁玉决定以生命来传情报,以清高的性格来挑战肥原,被打的浑身是血,最后制造被逼自杀的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宁玉在厕所里跪求顾小梦帮忙的场景,她知道她在求一个不能算是自己人的人帮忙,而且之前对方帮忙是因为在收到自己的威胁之下,所以,在自己决定以生命来传情报时,就是在以感情来赌一切,因为自己的存在才是牵制小梦的筹码,自己一死小梦就可以选择不帮忙的,而情感是老鬼在工作中最不能要的。可想而知,目睹了同志“老汉”在自己面前被敌人痛打,不仅为自己不暴露身份就已经焦头烂额了,还要想着怎样将关键情报传出去,当时已经被打散了的李宁玉跪求顾小梦时,那种失去一切的焦急与祈求才显得那样无力苍白与真实。她一直很精明,用头脑做事而且从未出现过纰漏,但最后不得不用情感作为最后的赌注,她赌的不是姐妹情谊,也不是嘴上说的联合抗日的大义,而是对顾小梦的直觉。或者说,是顾小梦自己说的,在知道李宁玉是老鬼之后,再看她的精明与绝望所产生的敬佩。

  李宁玉是为了不灭的信念,一方面在敌人面前高傲的梳着头发,冷眼以对,一面在顾小梦面前恩威并施,软磨硬套,一面是极坚强,一面是极脆弱。

  此书胜有两点,一是紧张的情节,二是细致的人物感情刻画。

  读此书需在很安静的时刻和地方。体会那种拽住你呼吸的紧张。

  嘘……安静……

  《风声》读后感(八):风声过,总觉得想说些什么

  我是先看的电影。没顾上玩推理,一看演员表第一个是周迅也就知道老鬼是她演的了。

  熬了一通宵,天亮了睡一觉,起来再加一个中午,看完了原著。很可惜也没推理成,因为提前被剧透了。我只能安安静静看作者讲故事不乱猜了——这反而有助于专心看故事。

  原著和电影不好做比较,因为两者要表达的不像是完全一样的东西。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做的很成功,顾晓梦的遗言不知把多少人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原著表面上讲的和表面上隐瞒不说的还有真正没说的,加起来足够的厚重。由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我觉得麦家想讲的,不单是一个慷慨悲壮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谍战故事。

  主要就说原著里的李宁玉和顾小梦。

  很多人也说了,顾是爱李的,我本以为更多的是脑补成分,在刚看完书的时候可能是没反应过来,也没仔细体会人物情感,觉得也没什么,以为不过是把电影里太刻意的暧昧转嫁到了原著上,而它本身太含蓄了。

  后来又看了别人写的书评,自己的头也都快想炸了,终于坚定的相信了顾是爱李的,并不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那种。种种迹象都可表明,收藏遗物、舍身保护、含情脉脉的眼神、嫁给李的哥哥等等,别人说过的多了。麦家很有意思,关于这些关键细节几乎都是一笔带过,又说要替顾老保守一个秘密,给读者留足了补充的空间,留足了水面下的冰山,而这些,恰恰是不易发现的,比如我自己读书太马虎第一次都没注意到顾收藏的李的遗物里还有头发(惭愧)。但其实这一点就很不寻常了,伯牙可绝弦,可她顾小梦是什么人,可以舍得不要肚子里的孩子却舍不得李宁玉的头发?

  正是顾小梦可毅然决然的打掉孩子只身去台湾这一点我发现我被她大小姐的表象给弄得失去了判断力,全然相信了顾老的话,这本身就是个错误——她隐瞒的绝对比她说了的要多,要多得多。这样一个顾小梦,军统职业特工,去美国受过专业训练,相信她的能力和冷血程度本不会比李宁玉低太多,要不然也不会在大风大浪里活下来。她是属于“不相信眼泪”的那一群人里的,所以顾小梦说自己因同情帮李宁玉说不过去,我不是说那个“举手之劳”的帮助,而是在李已经死去后对顾毫无威胁的情况下,顾还是帮了李,甚至去看了老鳖,只为求证李没有白死。说她不爱她,我不信。

  再说顾小梦知道李用她的笔迹写字条的事情。按寻常逻辑,哪怕被朋友背叛很气愤,气愤到天旋地转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是,顾自己是特工,也早就知道李就是老鬼,她怎么会不知道仿别人笔迹是惯用伎俩,她自己也说了女人要仿男人的笔迹很难,那女人也就只有她了啊,平时本就走的近,不仿她的仿谁的,她早该料到这点,她一个可以利用假爱情作掩护的女人难道不知道友情也可以被利用吗?所以顾小梦不是天真的可以被背叛的友情击懵的人,而是她虽已料到却仍不愿相信李会陷害她,这让我甚至怀疑她们两个之间有更多的什么。原文写道“顾小梦像遭雷击一样,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她完全被击垮了,身不由己,稀里糊涂地瘫坐在地上……”……“顾小梦臭骂她,让她滚开。”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里李知道真相后是扇了顾一耳光,又扯顾的领子质问的,扯领子的动作有点暧昧,又打又扯的甚至让我觉得像是一个怨妇在质问背叛了她的爱人……可跟原著一比,就觉得电影在此处稍有失真,情感处理地有点过了,好像是故意让人想歪(尤其让我这种三观不正的人……说来惭愧),却不比原著有内涵。原著里顾让李滚开,愤怒是有,每个人愤怒的表现不一样不好说是扇你巴掌严重还是让你滚严重,而我觉得顾小梦此时更多的是恐惧,是不知所措。不知所措的是她原本也想帮李,至少不会去告发她,小的方面是私心,往大里说毕竟都是抗日嘛,但李没和她摊派,顾只好故生事端迷惑敌人,到吴志国假死顾觉得李跑不了了,她也只有表现出保持坚信李不是老鬼的态度了,可现在矛头指向了她,一边是李,一边自己的身份保密又成了问题,搞不好自己的老爸那条大鱼都会被牵扯出来,怎么办?还有恐惧,恐惧的是顾小梦发现李宁玉是个彻彻底底的魔鬼,冷静冷血的魔鬼,更让她恐惧的是,自己爱着这个魔鬼!这就是顾小梦为什么可以被李宁玉吃得死死的,永远玩不过李。动情是特工的大忌,所以顾小梦恐惧。还有更多的我是想不到的。她内心的复杂情绪,我体会不了百分之一。

  在我看来,顾对李的情感简直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或许这其中还有母亲早逝的顾小梦有点恋母情结的关系(也许我这种想法又是从电影那里潜移默化来的……)。

  另一个当事人,聪明如李宁玉又怎么会没有一点察觉。看原著里顾小梦叙述的“我常说,她是南极的冰山,寸草不长,没有颜色,冷得冒气,没人去挨近她;我呢,哈哈,是南京的紫金山,修成公园了,热闹得很,什么人都围着我转……”这种口吻,简直像回忆初恋的女人。没法肯定李对顾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友情一定是有的,估计还有更多,李在决定自己以死创造机会让顾传递情报,还想了个万全之方保住顾小梦,还有那句什么我死了也不会忘记你之类的,言简意赅,顾小梦听得懂,算是安慰。还有一个细节和她俩人没什么关系,但是想起来确实有意思,就是李和潘老假扮不和睦的夫妻,借口是李“移情别恋”,潘打了李还是顾挡的,潘李分居后顾又是天天和李在一起……这借口啊……

  后来,后来李就那么走了,肥源是逼死李的直接凶手,这也是顾为什么要雇人杀肥源还要碎尸的原因。并不是有些人猜的顾被肥源强奸了,肥源不是没头没脑的人,即知顾的脾气和背景,说不上怕她至少不会如此放肆吧——他又没理由弄死顾,放她出来的后果他又不会不知道,他肥源还不至于做这种不划算的事。顾恨肥源,因为她爱李,换做是谁也不能忍受自己爱的人被一个畜生逼死了还检查她的全身吧!这种恨对顾来说应该远远甚于自己被强奸了吧。顾老不愿对“我”解释为何对肥源如此残暴,她只说“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试图努力忘掉一些事情,你去追问它是不道德的!”因为对李的深沉的爱讲不出,对肥源至深的恨也就无法解释给“我”了。

  我不敢想象李走后顾小梦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生活的,不再想了,差不多够了,就此打住吧。不读此书不懂爱,读罢也是空感慨。

  李焯雄写的《风声》歌词才是对李顾的最佳注脚。

  “若你看出 我那无形的伤痕

  你该懂我不光是好胜

  亦邪亦正 我会是谁的替身

  真作假时假当真

  说来遗憾 就算我有多坚忍

  若有似无有什么凭证

  半喜半悲 爱本来是双面刃

  是非由他们议论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若你看出 我那无形的伤痕

  你该懂我看你的眼神

  亦邪亦正 我会是谁的替身

  真作假时假当真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别走漏风声 爱你却比死更冷

  灿烂却是近黄昏”

  到此时我又有了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觉。

  感慨唏嘘而已。

  感谢作者的“用大脑写作”和虚构,最后向李宁玉顾小梦以及其他英雄们致敬。

  《风声》读后感(九):读《风声》

  “麦家的《风声》是《人民文学》杂志创刊58年第一次完整刊发的长篇小说,它具有强劲的叙事力量;它探索人的高度‘它塑造超凡脱俗的英雄;它以对人类意志的热烈肯定和丰沛的想象,为当代小说开辟了独特的精神向度。”这是《人民文学》对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风声》的获奖评语。

  最终,真实情报成功传递避免了地下党组织的覆灭,而换来的代价是“老鬼”——顾晓梦的牺牲,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吴志国就是直接指挥她的“老枪”,而为了保全同志,她选择了自己顶,让吴志国报信。这部电影中展现出的同志之情、民族之情还有李宁玉和顾晓梦的姐妹之情都十分让人感动,我觉得最可贵的它对信仰的宣扬,外表上的顾晓梦是一个大户人家中娇生惯养的小姐,可她玩世不恭的笑容下是一颗连家人都不知道的赤诚的爱国之心,她就义以后的独白道出了她的心声:“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段独白打动了很多人,也打动了我,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一方面能引人思考,一方面能打动人心,这与电影的内涵和思想有关,崇高的东西总能引起人的向往。

  这部电影整体看来比较流畅,明显的逻辑漏洞不多。主线比较清晰,有明线和暗线两条,明线是:计划揪出老鬼——互相谈话挑拨离间——笔迹试探后白小年自杀——设宴试探后锁定吴志国和顾晓梦——金生火自杀——试探李宁玉后排除其可能性——留下吴志国和顾晓梦互咬——吴志国被顾晓梦陷害而遭刑讯——顾晓梦被李宁玉揭发而被拷问(同时吴志国被救)——顾晓梦自杀(其他人出楼)。暗线:计划揪出老鬼——顾晓梦与吴志国通过秦腔确认同志——顾晓梦与吴志国故意互咬——顾晓梦与吴志国发生争斗(商量谁顶)——顾晓梦陷害吴志国(顾已决定自己牺牲)——顾晓梦让李宁玉揭发她(吴志国被救)——顾晓梦自杀(吴志国传出情报)。这两条线相互交叉,结合得十分完美,仔细思考几个环节和连接处并无不合理的地方,而且都很强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只是有一点疑问:为什么敌人没怀疑过出现两个甚至多个内鬼?这也是在书中有涉及到的。

  另外,故事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而情节也正是由此推动,人物的性格也正是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几次大的冲突场景很经典,如武田长对李宁玉进行审问时采用高端精密仪器对李宁玉的身体进行测量,作为一个传统女性的李宁玉心中已有自己的恋人却被迫遭受这样的耻辱,她的精神已经崩溃,也正是由此李宁玉被排除了内鬼的可能性,精神与肉体的两种挣扎将人物痛苦的内心和性格表现的很好。还有一个大冲突是李宁玉和顾晓梦的对峙,李宁玉发现了顾晓梦是内鬼后,内心的痛苦——一方面顾晓梦欺骗她的感情,一方面她恋人也欺骗她的感情,她感到了这种地下组织的可怕和人性的可怕。这一点在书中也有表现,不过写得更加残忍。特别感动我的是顾晓梦和吴志国互咬时用手指写字商量谁去牺牲的场景,顾晓梦和吴志国的眼中闪现着信仰的火焰和赴死的决心,顾晓梦的眼眶红了但她羸弱的身躯下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每个人看电影的角度和所思所想同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有关,有人说它有着太多的商业噱头——如五大刑罚,也有人说它的教育洗脑成分太重。但我认为吸取其精华是最重要的,我喜欢这部电影,它在感动我的同时还让我看到了其宣扬的伟大信仰和崇高人格,至少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很难做到,而我们只能蒙受其精神光辉。

  在看了书之后,或许是受电影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似乎更偏爱电影一些。书和电影在很多方面有差异。首先是故事情节,李宁玉是大无畏的地下党人,顾晓梦是国民党的内应,里面的派别错综复杂。其次,书对李宁玉有着很深的刻画,李宁玉一方面沉着冷静、机智过人,有着极高的革命信仰和视死如归的勇气,一方面冷漠绝情、城府极深,亲情友情都可以拿来利用。而麦家对李宁玉最后自杀的场景的描写也让我吃惊和震撼,李宁玉对顾晓梦说,她今晚决定服毒自杀,将会用几种方式把情报传递出出去。这样有步骤地沉着冷静地计划自己的死亡让人后背凉飕飕的。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很有意思,第一部分麦家在潘老的讲述下塑造了革命者李宁玉的伟大形象,在第二部分又引出了顾晓梦这个尚在人世的重要见证人,由她解开了历史的谜中谜——李宁玉的情报是由她送出去的,潘老和李宁玉是两兄妹,同时也是顾晓梦的前任丈夫。历史逐渐浮出水面,也不再像大家看到的一般是一个单纯宣扬信仰的故事,而且还借顾晓梦的声音发出了疑问:那个年代的人心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英勇就义是善,那么三番五次地利用她,害她性命也是善吗?顾晓梦痛心于他们兄妹两对她的残忍欺骗,最终远走台湾,永不再见。

  在《风声》电影中,信仰是被历史歌颂的,一个个谜团揭开后仍然是单纯的。而书中,麦家给我们的是一层层的历史密云,揭开后留给我们读者自己的思考空间更大,也更深刻——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对战争时代(或其他时代)人性的扭曲可怖和非人性的折磨。人的可塑性实在很强,虽然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它是容易受到时代——政治、历史、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在历史上已经被多次证明了,如果人性的美和善被蒙蔽、被操纵、被奴役是很可怕的。我觉得如果李宁玉的心中有大爱,为民族之爱抛弃小爱,那么她并不是机器,她利用自身的判断力和理性做出决定,她仍然是一个人。如果她的行动仅仅是为了那些冰冷的口号,却并没有意识到她行为背后的意义以及信仰所能转化的物质形态,那么她是可悲的,只是这些我们并不能够看到究竟哪个是她的真实心灵写照,究竟什么是历史真相。

  我突然就想到了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它讲述了女大学生王佳芝冒充富家太太色诱汪伪政权的一名高管易先生,却因为爱上了而易先生导致了行动失败,组织覆灭的故事。如果进入电影来思考,王佳芝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她是受过良好教育女大学生的同时还是进步话剧组织的成员,有着很好的革命背景,而她却在如此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放走了民族敌人特务头子。我不想探讨王佳芝作为女人对情感的渴望和在乱世中寻求安稳的心态,我只是想到王佳芝的行为反应了两点;一是她并没有那种切肤之痛——没有骨肉至亲在战乱中丧生的痛苦经历,二是在当时战争烈焰熊熊、革命热潮奔涌的历史背景下,本应该所有人都有上阵杀敌的决心,而王佳芝的内心其实与整个时代和历史背景是抽离的,她的心并不属于这个时代,她的一步步行动是被卷进来的,或许也与自身思想启蒙有关,但并不是由自己已然成熟的思想体系指挥的。

  人的行为不能单纯地以如今的道德标准来评判,而应放置在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进行考量。时代如果是头野兽,那么时代中的人想必也不会太正常。(想到了一个红卫兵对其母亲的忏悔——文革时期曾经和父亲一起揭发母亲导致了母亲死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风声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