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10篇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是一本由吴小凡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一):想说的话

  过了春节,一直被一些不如意的事羁绊,现在总算能静下来看小凡的《吴小凡的流浪地图》了。 我印象中那个圆圆脸大眼睛可爱娃娃竟然走了那么一大圈,还写出了这么一本充满青春感悟的书。这个出生在城市生长父母百般呵护下的小女孩,竟有如此的耐力和勇气,靠徒步,搭各种车,住各种廉价简陋的旅店,甚至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被烈日烤,被大雨浇,就这样走过山川河流、湖泊,走过青藏线,还去过墨西哥、古巴、秘鲁、泰国、印度、尼泊尔等等,去探寻,去感悟。我这个被叫做阿姨的人不由得翘起了大拇指。正如本书序末所说:对一个行者而言,当他随处可以安居,随时可以保持对世界、对生活快乐体验。这便是他生命的涅槃。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二):与其说流浪,不如说修行

  很少会有一本书让我看得入迷甚至爱不释手,会就其中的一些片段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小吴老师人格魅力啦)。首先,这本书结构安排循序渐进的。起初,只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小姑娘想出去走走,观赏不一样风景选择方式背包穷游,包括在墨西哥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向我们展示的是仅仅是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一种勇敢生活态度。接下来的东南亚之旅为本书的高潮奠定了基调,清迈农场的生活寡淡质朴,但却让我印象深刻,逃离了城市的喧嚣作者习惯了这种清净淡雅。随即,迎来了我以为本书的高潮,也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印度的垂死之家。在去印度的途中,作者忍受着病痛,我想也许这是天意,是上帝考验她。无论起初去垂死之家的意图是猎奇也好,受其它书籍影响也罢,无疑,这需要的是更大的勇气,是勇于直面死亡的果敢,是敢于挑战自我的耐力。亲身见证了病痛许死亡的我,最佩服的就是作者的这份勇气。To love and to surve,小凡学会了,也做到了。这本书中,除了作者的个人经历,给我留下最深感触的是在科伦坡冥想中心的小尼姑Sumeda,一个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小姑娘,只因一次失恋剃发为尼,但却从中获得了新生虔诚地过着无趣而又神圣日子,使我开始思考信仰力量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流浪,不是一次为了猎奇的穷游,而是一次心灵洗礼,无言的修行。期待小凡凡可以去更多的地方采摘不同的风景,有一个美好未来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三):为什么你该在20多岁去世界流浪

  “旅行”这两个字,已经变了味道

  从前,它不代表女生人手一个自拍杆把世界各地当背景,不代表每个人都装穷搭车去拉萨,不代表一到节假日就开始朋友摄影大赛

  大约五到十年以前,“旅行”这两个字的意义还是近乎摇滚的。

  中国的年青人,大部分是很可怜的。特别是八零一代,从小被逼着读书,不但要苦学数理化,还要被逼迫学习政治音乐体育美术一概是书读不好的差生出路

  而且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我直到大学才有了第一台台式电脑,资讯以近乎凝滞的速度传播,我们不知道世界上在发生些什么,其它国家同龄人在做些什么。

  多数人只是一直被生活推着,学业-工作-婚姻,生活一潭死水人生一路走到黑。安定,是经历过太多动荡的父辈们的唯一愿望,也是对我们的要求

  所以那个时候,“旅行”是一种抛开所有的果决,是少数者勇敢的“呐喊”。正如四十年代的“革命”,九十年代的“改革”,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叛逆就只剩下“旅行”。

  时至今日,“旅行”变成一件稀松平常的事,而年轻人最酷的叛逆,也不再是“旅行”,而是一个看上去更进取,更高深的词——创业

  这饱含时代重音的字眼,其实隐盖了更多背后的期盼年少成名,年少多金,年少天不怕地不怕。

  那么当你二十出头,一切都有可能的时候,是不是不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旅行”上。而是拼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创业“成多金新贵,走上成功路,之后再做爱做的事情呢?

  美国硅谷教父一般的人物Paul Graham(著名程序员、技术作家、孵化器Y-Combinator创始人),在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课上这样回答

  “是否选择创业,仅仅是另外一个更大范畴问题:你到底该如何度过一个美好的人生?

  尽管创立一个公司可以成为很多有抱负的人,实现部分美好人生的一个部分,但20岁不是最佳的时间。有些事情,你可以在20多岁的年龄来做,而太早或者太晚就都没有意义了。

  比如只是按照自己兴趣,不计回报深深投入到一个项目中去;或者以超级廉价的方式,不考虑终点的穷游。对于没有抱负的人来说,这类事情是 可能是“失败标志”,然而对于真正有抱负的人来说,这类探索具有无与伦比价值

  反之,如果你在20岁创业了,然后还幸运的取得了成功,那么你再也没有机会做这样的事情了。Mark Zuckerberg 绝不会无缘无故的去别的国家。他要么是正式拜访,要么是偷偷摸摸的去度假。但他绝不会到泰国去做背包客... 他掌控着Facebook,其实Facebook也在掌控着他。”

  所以按照Paul的思路,我们其实要回答的,其实是,无论选择旅行还是创业,我们到底该怎样才能拥有一个丰盛的人生?

  “旅行”和“创业”有共同点吗?

  一个项目的成功,在于它能否创造出他人需要的体验(产品/服务);而判断一次旅行是否有价值,则是一个旅人是否有能力创造出有意义的体验。

  解释这句话,我想结合朋友新出的一本书——《吴小凡流浪地图》。没错,我是为友荐书,但我的确觉得引为一个例子非常恰当

  在我所认识的背包客中,不乏长期旅行,走遍五大洲数十国的人。然而,即便遇上了,我也只是淡淡的打招呼,未觉多么敬仰——因为旅行的意义,不是以地域和时间决定的。

  许多人从青春年少就开始走,走了许久都没有走出青春。当一个人盲目走了太远,已经不知要到哪里去的时候,那是一种揪心悲凉

  然而吴小凡不同,她去的地方够多,旅行的方式也多变。更重要的是,她在最合适的20多岁,通过旅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经历。

  吴小凡在大学毕业前就去了西藏,并在青旅工作换宿。这是我极为羡慕的,因为我在川藏搭车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工作了五年,算是308国道老人。我还记得一位90后的小伙伴惊异得看着说我,“当我到你年龄的时候,肯定已经啥都有了。”

  不同于许多将西藏看为“净化灵魂圣地”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小凡对于西藏的描绘毫不矫饰的冷静难能可贵真实。有些地方,我也感同身受

  那一年好多个“谷岳”,好多个“张小砚”都打着“梦想”的旗号,对那片土地寄托了太美好的幻想,蹭着别人的好意,搭车去了西藏。入藏的路上人满为患,搭车都像等公交一样需要排队。我也随大流一窝蜂涌了过去,哪知道自己想要找到什么意义。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片空气稀薄的圣地找到了所谓的“心灵洗礼”,获得了多大的心灵升华,反正我没有。我曾在西藏壮阔的景色面前感到过自己的渺小,因此心生敬畏,可这只是一种体验,跟真正的脱胎换骨,灵魂精华还差的很远。在西藏的日子,我只如普通游客般,见过虔诚转经的藏人,在布达拉宫到买过门票,吃吃藏餐喝喝甜茶,寻找些快乐之事罢了。

  ...

  我所抵达的一部分西藏,是暮色下巍峨的布达拉宫,是绵延不绝的雪山草原,它们美得动人心魄。但有一部分西藏,我那次未曾抵达,或许终其一生,也无法做到。

  其后的日子里,小凡去墨西哥读书,在一间不足3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一个人有滋有味的咂摸异国的孤独。然后存下钱,去了古巴、秘鲁。

  人人都走过一遭的东南亚,小凡比一般人走得更远些,她走进泰北大山里的有机农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一起练习瑜伽,亲自动手耕种自己的食物

  在最绚烂又最肮脏的印度,小凡选择在特蕾莎修女开办的垂死之家做义工,为病老垂死之人送去最后的关怀,给他们喂饭、洗衣,照顾他们上厕所

  而在我遇到小凡的2014年,她刚刚从欧洲回来。以沙发客的形式行过法国、德国和西班牙,深度交流,让她为欧洲民众艺术基础赞叹不已

  今年,小凡刚刚结束了一份委内瑞拉的外派工作。她告诉我说,那里的治安不好,一般不让出门,一到晚上还经常停电。她除了工作,就是一篇篇得写这本书,而且从不告诉同事自己是在写书,只说“写日记”,因为她怕因为另类被孤立...

  我相信和小凡去过同样国家的人一定有。然而不管是腐败游,还是穷游,都未必能像吴小凡一般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体验,并以文字和摄影的形式记录下来。

  如果人生是每人一个,必须自我负责的项目。一个人在20多岁的时候,在非常有限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的,探索广袤的世界,尝试人生的多做可能性。那么对于自身而言,旅行,就有了独一无二的意义。这这般的自我创造,也必会对成为日后丰盛人生的养料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四):沿途一路风景,一路可以栖息

  2013年7月初,刚从墨西哥留学一年回来的我,带着一本护照,一本港澳通行证,一大一小两个背包,身上放着在墨西哥最后一个月还没用的奖学金,800美元现金,踏上了一场为期两个月,途径四个国家的长途旅行。

  出发的时候,并不知道命运之神会在此埋下伏笔。

  若说最好的时光在路上,那我这辈子恐怕再没有那么美好又意义深远的日子了。

  琅勃拉邦的夏天太闷热,我和在大巴车上认识的西班牙人终日躺在房间里,一起对着天花板抽烟,把房间弄得烟雾缭绕。晚上沿着河边散步,古城的夜晚,河水幽幽,人影浮动,空气中有缅栀子的香气。坐在夜市的烧烤摊上,几个人一起碰杯喝酒,老挝啤酒口感甘甜醇厚,无数细小泡沫在琅勃拉邦静寂的夜晚轻轻炸裂开,像场深邃的梦。

  因为厌倦了清迈的喧闹,于是逃到泰北的有机农场里当义工。住在这幽静的大山里,仿佛前尘往事都被关在了山外面,只剩一片青山白云炊烟袅袅。然后也终于能够静下心来,去观察一朵云朵的变化,一条小溪的走向,还有夜晚的明月星辰

  与沉默的青山白云日日相对,却并不觉得厌倦,反而恢复了孩童般的好奇心,开始思考花生是怎么种出来的,果酱是怎么做出来的,芒果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渐渐的,感觉到有一种节奏感从身体内缓缓流出。也于寂静之处,听到了自己内心流淌的声音,那是一种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七月末的加尔各答,正值雨季,太阳乌云快速地交替在天空,时而黑云压城,滂沱大雨而下;时而晴空高照,万里无云,太阳热辣辣地灼伤眼睛。抬头看天,晃神间会觉得自己像是活在了两个魔幻的时空。可街角垃圾腐烂的味道还是让我定了定神,看到迎面走来的,衣衫褴褛的乞丐,才又恍惚想起自己是在北印度。然后继续穿过小巷,朝着修女之家走去。

  一拐进幽深小巷里的一个三层房子,听见修女们诵经的声音,垃圾的熏臭味,大街上的骚尿味,马路上令人神经衰弱的鸣笛声都不见了。当清晨的晨光洒进修女之家这个二楼房间,照在教徒们安静平和的面庞上,让人觉得神圣而美好,而世事皆可原谅。

  到达斯里兰卡的第三天,我收拾好行囊离开因为佛牙节开幕而热闹非凡的圣城康提,独自坐上开往冥想中心的小巴车,走进了一家种满菩提树的寺院。

  每天早上4点半开始要到大厅里诵佛,梵文写的经文我不会读,就跟在其他修行者后面依葫芦画瓢地跪在地上,嘴里念念有词的模仿着,半个小时后什么都不记得,只知道自己膝盖疼的厉害。


  和我住在一起的是女尼叫Sumeda, 她20岁出家,在寺院里住了8年。我曾经问她,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把自己最好的青春时光埋葬在这样一个无声无息的地方。 


  她说因为她要修涅槃,从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

  寺院里也有一些已经很老的尼姑,老到笑起来牙齿都掉了很多颗。我说你看她们都修了那么多年,也没有修到涅槃啊,你不怕吗?

  她说今生如果修不到,那就来世继续修。


  我为她感到惋惜,我从来不知道在我们这些女孩读书,打工恋爱,失恋,抱怨着,迷茫着,但也还算快乐地度过青春的时候,还有人守着墙内清静的寺院,8年了都不曾踏出一步。这里没有车水马流,也没有红尘羁绊。她有的只是四角的天空,静寂的佛堂,住的院子和后院的几棵树罢了。

  我说服不了她,只能淘气地摸摸她的光头,摸得她咯咯直笑。

  那些斯里兰卡炎热的午后,佛堂里的时光却静谧清凉。

  两年后在同样炎热的南美洲,棕榈树上的金椰子依旧在阳光下闪着光,异乡陌生的房间里,我身边却没有了她的陪伴。

  去年去看《后会无期》,看到电影里那些杳无人迹,一直延伸的公路,想起自己搭车走过的滇藏线,在西藏看过的雪山,草原,荒野,眼底一阵发潮。

  原来,我们后会无期的,不是那些年用双脚丈量过的公路,而是当时的自己。

  云南,西藏,东南亚,南亚,南美,欧洲。。。我想或许流浪的这一路, 并没有什么一定要去的目的地,而是沿途一路风景,随处可以栖息。

  2015/12/14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五):小凡姐告诉我的世界

  书里面讲述了小凡姐在墨西哥努力艰苦的留学,当然更多的是她丰富坎坷的沙发客之旅。她在西藏做过义工,在泰国的小农场里做义工,在印度的死亡之家当志愿者,在斯里兰卡的寺庙里修行,对死和幸福有了自己的理解,她在清迈,在吴哥窟,在加尔各答。小凡姐相信旅途中灵魂之高,我信她!我不知道是有多大的憧憬和坚持让她去开始并完成了书中所描述的旅行,我知道的是我本就躁动的心果真开始蠢蠢欲动了。我也想去那个小农场,没有网络和信号,最好夏天去,晒着晒不尽,吃着吃不完的鳄梨,也想象着能和小凡姐一样偶遇那璀璨难忘的星夜,想象着能向日籍的夫人学点纯正的发音,想象着世界各地的义工们一起笨拙的用英语聊天,一起哈哈大笑。当然我也想去死亡之家,书中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自然的有泪水在眼里闪烁,那些垂垂将离世的人不可避免的同我脑海里掩埋的记忆重合,枯槁灰暗死气沉沉的房间,想要却享受不到的阳光,痛苦又倔强绽放的笑容,无可奈何的被剥夺的最在乎的尊严。有点情绪化,写不下去了,小凡姐长我四岁,挺热情又带点孩子气,人挺好,书也很好,值得买上一看[西瓜]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六):去未知的远方寻找自己

  一开始,被封面上孩子纯真的笑容吸引。

  在城市中生活久了,人容易变得很疲惫,上下班的路上,都形色匆匆,或低着头走路,或低头看手机,入目的只有定期更换的广告,和只见一面再不会见的人,面无表情。周一到周五,每天重复着单位、家里两点一线,周末只想睡到自然醒,然后很可能还得继续工作。似乎生活与工作有些分不开了。怎么办呢?

  还记得年少时,梦想环游世界的自己吗?去哪里了?

  未来那么远,若只看到眼前,未免太短浅。

  跟着作者的描写,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图片,似乎也跟着她旅行了一番,没有矫情的抒情,没有夸张的赞美,只有最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就仿佛午后的一杯柠檬绿茶,一块芝士蛋糕,一抹阳光,一缕微风,看到了人的心里,暂时隔绝了喧嚣,隔绝了雾霾,在美丽、宽广、纯净的世界里玩儿了一圈回来。

  未来那么远,一场流浪又何妨?

  我在埃菲尔铁塔上看过巴黎的夜景,在塞纳河畔感受过午后的阳光,在海德堡体会过历史的沧桑…… 世界那么大,不必着急,一点一点去看,就好了。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七):十六岁时错过的世界

  偶然在一个读书会认识了小凡,她那时在豆瓣阅读写专栏《在垂死之家——印度修女之家义工之旅》,引起一位编辑的注意,正在做出书的准备,不久后毕业去了委内瑞拉实习作西班牙语翻译。

  我看她在朋友圈发七堇年的《维卡,维卡》“十七岁的时候我熟背《猜火车》的经典台词,而十年后我就像台词里讽刺的那样,选择了生活,选择了一份活儿,选择了一项事业。选择了一个巨他妈大的电视机,选择了洗衣机、汽车、镭射音响,还有电动开罐器。选择小心保养自己的身体、低胆固醇和牙科保险……我并没有真的选择星空,大海,森林,湖泊”,看她以苦为乐,啃着玉米饼想念大四学校旁边韩国烧烤店里的石锅拌饭和妈妈做的韭菜饼,看她在朋友当中无保留的微笑。

  年底,她回来了,邀请我参加她的新书分享会。分享会上,小凡随意地穿着白T恤和宽松的麻灰色针织外套,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她的笑容,明朗而笃定。她有点紧张,但态度仍沉静自然,侃侃而谈,对读者的提问,都真诚详尽地回答,语气温和而笃定。后来,我问她,你有一天会回归稳定的家庭生活吗?她肯定地说:当然会啊。这妹子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始终有明确的答案。也可能我没见过她彷徨的时刻,她已经在流浪中找到了解答。

  小凡在《流浪地图》中说“每个瞬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们只是新鲜美好地活着。”她穿越15个国家和地区,途经21座城市,在博卡拉和克什米尔人一起仰望星空,在会晒的有雨有酒的夜里与朋友相会,在加尔各答受伤自闭的日子被温柔的微笑安抚,在黄昏的教堂起舞,在无人的海滩冥想,在马丘比丘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忧愁。

  她在旅途中与佛结缘,体味到人生随处可以种善因,结善缘,在付出爱的同时得到爱,体会特蕾莎修女说的“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她真实地记录下旅途中遇到的各式人等,他们在远离繁华的地方过着一样的烟火人生,是“today is a gift,enjoy now” 的最好注解。

  人生本来无解,认真地对待每一块玉米饼,对待每一次日落,与有缘遇见的人短暂相处又分开,也是无情,也是有情,个中也有理解每一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谦退和柔让。

  人生并不像火车要通过每个站似的经过每一个生活阶段,小凡回到了她16岁时错过的世界中去,从流浪地图开始,还有无限可能。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八):向小凡致敬

  文/爱做梦的binbin(简书作者)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316a272b89d8

  --------------------------------------------------------------------------------

  唉,写下这个标题以后怎么觉得自己这么矫情,有点标题党啊。而且破折号还有点老套,对不?

  不过,我也确实是这么想着,很想向这个小姑娘表示一下尊敬。

  我得承认,自己久不读书了,记得当年高中时会抱着别人都不看的语文阅读教材看的入迷,大学时候也会在别人都忙着背单词、写论文的时候跑去图书馆过刊阅览室追看连载小说,啧啧,现在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啦。

  所以,这本书我能从拿到手开始就坚持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一直读完没放弃,我也挺意外。它就是平凡的有种吸引力。

  首先,我自己是很少旅行的人,种种原因吧,客观主观都有。所以正常情况下,会对旅行题材的书有多少感触呢?小凡的这边旅行分类的书,却不是观光攻略,她在一个一个地写“人”,我相信“规律”的力量,不管是出去旅行,还是总是囿于自己生活的狭小范围,我们总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我喜欢乐于跟人交流并总结内心感受的人以及他的——文字。书里的语言并不华丽(不知道作者认同吗?),但是像涓涓细流娓娓道来,里面的一个个故事,展示着不同的生命存在,眼里看着这些故事和人,我也会想到自己遇到过的人和事,冷遇或者温暖,它们就以自己的存在,让我们一天天长大、变得成熟。只是,小凡的视野更宽阔,会不会比我们很多人有更丰富的内心?

  然后印象最深的,是“垂死之家”,作为一个前豆瓣用户,而今每天纠缠在应付工作种种,我这是第一次看“垂死之家”的内容。是的,我也像小凡一样,觉得那些修女是最美的人。我们都是主的孩子,看着手里的书,想到自己还有很多未做的功课。我并没有把自己降到尘埃里的勇气,所以,真的很羡慕,小凡有勇气走进那里,用苦难淬炼心智。她的经历和安静的描述,给了我们震撼以及净化心灵的机会。我的身边,有很多几十岁的成年人,有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每天消极应付领导指示,着迷于羡慕嫉妒别人的生活自己却不愿努力,每天的聊天内容就是哪款唇膏好用、哪种苹果好吃,或者以批判某位脑瘫诗人的诗为荣耀……有些人生,缺乏认真的思考,也就是白活了而已。

  悲悯之心,在今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小凡一定有。并不是说,我们同情别人才显的自己高尚,而是因此懂得谦卑和爱。爱,是一个很明亮的字眼,我觉得整本书里都在讲这个字。学会去爱,是作者的收获也是我们读者的收获。如果自己一直冷血,怎能要求别人对自己温柔相待?从书里,更多看到的,是小凡与旅途中偶遇同伴之间互相的信任与关爱,不禁让我更加喜欢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啦!

  所以说。真的向作者致敬!

  如果你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朋友,你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会给你崭新的视角;如果你是疲惫不堪的同龄人,你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会像一阵凉风,吹开心头的一片阴霾;如果你是功力高深的前辈,你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会给你一种前浪被后浪猛拍一阵的危机感哦!

  最后,祝奋发努力的某对夫妇越来越好,我看好你们哦!

  哎呀妈呀,码字真不容易!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九):走未知的路,认识未知的自己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好像所有的时间都不是我自己的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说走就走,来一段天不怕地不怕的旅行。 可是现在越是长大,越是害怕踏上未知的路,不敢请假,不敢离开,不敢违背上司的意愿,所以就只能委屈自己了,久而久之,内心仅有的一点点不安分也被一点点磨掉了,剩下的,就是循规蹈矩朝九晚五的工作,而自己也更像是行尸走肉。2016最庆幸的一件事,是朋友推荐了《吴小凡的流浪地图》,看着她活泼而真实的语言,慢慢沉寂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话,“旅行不是为了逃避什么,而是给自己一个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本书于我的意义,不是她为我呈现了墨西哥欧洲委内瑞拉和世界各地的精彩,而更多的是它唤起了我疲倦的心,让我又开始不安分地想要出去看看,去走未知的路,认识未知的自己!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十):旅行的意义

  一口气读完了《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这是一个惊喜的阅读体验。

  因为一开始看书名,不由望文生义,以为不过是跟我并无多大关系的女孩,记录走走停停,吃吃喝喝的旅行经验、攻略之类的游记。

  对于旅行,我则是希望亲自去观察、欣赏、体验、感受,并不太喜欢复制别人的经历。

  然而,拆开塑封,随意翻动,看一幅幅以特写为主的,或明媚或黯淡的配图,似乎每幅都有呼之欲出的故事。再开始尝试阅读文字,渐渐地,渐渐地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尽管本质仍然是游记,却让我欣喜地遇见一个不曾想过的世界,和许多不会见到的人。揪心、感动、赞叹、欣慰……意想不到的诸多情绪不打招呼地被调动了起来。

  一、走不寻常路,看不寻常的风景

  “在路边冲陌生人招手搭车”“住陌生人家当沙发客”,这些公安民警曾温馨提示要避免的风险行为,是这位姑娘出行的常态,还有在遥远的第三世界,独自一人乘火车,面对穿越崎岖道路的种种恐惧,甚至某次一个日本男生由于囊中羞涩,她主动邀请一起住,那个男生都不可置信了很久……

  读到这些,我都暗暗为这姑娘捏一把汗。当然,她也不是大条到一切都不计较,她也有担心,有时她暗自嘀咕“如果劫财劫色,自己毫无抵抗之力”,也把自己吓得如无助的小兽,但是当种种揪心过去,长舒口气之后,让人感慨,其实,有勇气去尝试这么惊险的事情,勇敢地信任别人,也收获了纯朴的善意。

  每每这时,我总是一边看,一边暗自想,要是我,我可没有胆量、勇气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也不会有机会,体验那种感受。

  文似看山不喜平,回首生活经历似乎也是如此。我们安逸地不会去尝试的事情,同样也不会看到奇峰异境般的风景。走不寻常的路,才能看到不寻常的风景。

  二、有故事的人,让当下成为故事

  书中写了很多很多人,每一位都与我们周围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们周围大多数人的生活虽然表面上看是不同的,其实本质又是相同的。我们加班、攒钱,结婚,生子,还房贷,停在原地,向往远方……多少次言之凿凿地要改变,换一种生活,多少次又不过逞逞口舌之能,过后,还是日复一日地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那些人有的放弃体面的工作,甘于在世界的一个角落,辛勤地做义工;有的在荒芜一人的路上孤单地骑行,为了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有的不用手机、相机等现代化的工具,只用心感受着身边的风景和人事;有的生活优渥,却也能休学到一个公益机构帮病人洗沾了屎尿的衣服;有的年纪轻轻就剃发为尼,过清平寡淡的出家生活……

  他们是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法国人、墨西哥人、西班牙人……

  他们是沙发主、农场主、修女、义工……

  与一般游客血拼购物,景点拍照如此不同,这些人的生活仿佛远离物质的牵绊,虽然不曾深交,却能坦诚谈论许多深入的话题,充满真诚、善意、爱和对生命的领悟。也许不该将他们与游客相提并论,他们虽然也是离家的旅行者,却在哪里都能安顿下来的样子。

  如作者所言,旅行中会觉得“灵魂很高”,当回归世俗生活时,灵魂又变得很低。也许有些人终将回到朝九晚五养家糊口的生活,但是有些人似乎保持那样的状态本身就是生活。

  除了经历和感受是自己的,其他什么都带不走,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我们奋力去追求的,经常就是那些带不走的,然而,看到那么多人专注于以经历和感受丰富自己生命,享有心灵的自由,走在旅途中,不为炫耀,就是过自己安静的生活,看着,看着,也是蛮欣慰的,他们让这个世界色彩斑斓。

  三、生活是永远的主旋律

  旅行,对于我来说,就像生活的休止符。暂离日常的工作、生活,放下一切纷扰,到另一些不同的地方,吃吃喝喝,走走看看,欣赏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人情,然后满血复活地回归,就会觉得更有力气面对世俗的一切……一直以来,我以为别人也都是这样。

  读完这本书,我惊觉,旅行其实在于走遍这很小的地球,去发现很大的世界。不是逃离生活,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行走中,带着对生命的爱,拥抱世界的爱,遇到人,遇到事,也遇到爱,相遇中丰富彼此的生命,充盈彼此的感受,这是旅行的真正意义。

  结尾的时候,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意把杜拉斯话中的“爱情是疲惫生活中不变的英雄梦想“中的“爱情”置换成了“生活”,也许,无论停在原地,还是出走旅行,都是我们的生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让过着忙碌生活的我们,有机会了解、欣赏、感动那些行者的别样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