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是一本由张宏儒 / 沈志华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读后感(一):对这本书持有很好的态度
当一个时代面临不尽隐忧的时候,历史学家往往为了有资于当下治国安邦,为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借鉴,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此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读后感(二):魏文侯礼贤下士
魏文侯礼贤下士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先通过三件事写魏文侯贤而有礼。
式闾礼士 (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宅都在车上俯首行礼,以示对贤士的尊敬。)
雨不失期 (饮酒正酣,又下了雨,仍不忘与虞人相约打猎的事。言而有信。)
韩赵借师 (韩、赵相继向魏借兵,攻打彼此。文侯不予,以兄弟故。皆朝于魏。)
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接着,写了魏文侯招揽到的人才。
任座 直言敢谏
翟璜 巧谏魏文侯
田子方 审音明官
贫贱骄人
李克 论察人之道(璜成争相)
这段文字是主要是写魏文侯的。他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让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这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但凡人好像都有一个毛病,自恋。就像你每天照镜子会想,我好像又漂亮了。魏文侯也一样,不过,帝王一自恋就喜欢问臣子:“来说说,我这君主当得怎么样?”这语气你晓得,明显是来夸我呀,快来夸我呀。于是,一帮大臣赶紧拍马屁,一片歌功颂德。帝王一阵得意洋洋,偏出来一个没眼色的说:“你让乐羊打下中山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却不封给自己有功的弟弟魏成,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样也能说是仁君?”这个人就是任座。
于是,文侯怒,任座趋出。
问候很生气了,任座就快步走了出去。字面上讲。似乎是任座为避祸赶紧离开。但是,我总觉得史书在此处说的客气了些,任座很有可能是被赶出了大殿。
翟璜说:“您是仁君。”当然这句话此刻已经起不到怕马屁的作用了,一不小心就拍马腿上。
文侯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们不是都说我是仁君吗?怎么知道我是仁君的?
翟璜说:“我听说君王仁厚,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言语耿直,所以我知道您是个仁君。”
一句话说得魏文侯龙心大悦。不仅派翟璜去找任座,还亲自迎接他,奉他为上客。
魏文侯与田子方一起喝酒,大概觉得光喝酒没意思,旁边还叫了音乐助兴。喝着喝着,魏文侯说:“钟声不协调,左边高了。”古代的帝王貌似都挺有才,琴棋书画,骑马射箭都多少会一点。田子方听了,笑了。文侯很疑惑,说:“你笑什么?”田子方答道:“我听说,国君只要懂得任用乐官就行,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文侯听了这句话,就说了一个字,“善”。显然是听从了。
有关田子方的事,《资治通鉴》还记载了一件。说是,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这可能是受了他爹的影响,表现对贤士的尊敬。不过,田子方不卖给他面子,连回礼都懒得作。作为王位继承人的魏击小朋友像点了火的炮仗一样,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田子方这人也很有意思。他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家。亡国的人,没有听说有以国主对待他的;失家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家主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呢,劝谏不被采纳,君主的行为不合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从古至今,我们似乎都挺讨厌骄纵的富人。这与什么仇富并没有关系,只是受谦卑观念的影响。《论语》里有这样的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的弟子里面,子贡最有钱。在他看来,能做到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纵就很好了。孔子却告诉他,光做到富有而不骄纵也是不够的,要做到贫穷且乐在其中,富有且知书达理才行。
这段话看似与魏文侯的关系并不大。但它体现了当时或者说在魏国,贫士具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并不是依附权贵而存在。在宋朝,受封建礼教约束,士大夫当然不可能遇见不顺就投奔他主。但是,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生活优渥,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可官可隐,加之,“刑不上士大夫”,所以,宋代文士颇有战国策士之风。
魏文侯问李克:“是选魏成做丞相好,还是翟璜更好?”李克先是推辞了一番,然后说道:“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这句话很好懂,不见是用来选拔人才,也可以用作我们平常观察朋友。
大白话就是说,国君,你现在犹豫不决,是因为你平时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
几句话,文侯的难题就解决了。但事情并没有结束。李克一出门,就遇见了翟璜。看来,古代的保密工作做的也不好。这话刚说完,就有人知道了。
这里出现了新人物,魏成,魏文侯的弟弟,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也很有才华,但奇怪的是,史书上有关他的记载,除了上面,任座说要把中山封给他,似乎就只有这么一段了,还是侧面描写。说是争相,还是别人帮他争的,正主连脸都没漏一次。
这次争相,主要从举荐人才展开。
翟璜 西河守吴起;邺县西门豹;征伐中山国,乐羊;中山国攻克,推荐李克去镇守
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推荐屈侯鲋。 (君皆臣之)
魏成 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
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君皆师之)
魏成轻松胜出。翟璜逡巡再拜对李克说:“我是粗鄙之人。失礼了,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多为别人考虑,功利心别太重,否则急功近利,得不偿失。
该是你的,想躲也躲不掉;不该你的,想的也得不到。
好好做自己,剩下的就顺其自然吧!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读后感(三):书买了好久了,从今天开始打卡读书。
书买了好久了,从今天开始打卡读书。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三家分晋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文章总起,周威烈王姬午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从名分上承认了三家分晋。所以,司马光在下面写了好长一段议论,说明礼,分,名,阐释尊礼教,分地位,明身份的重要性。关于司马光的议论,在别贴另续。
接着,叙述了一段更早的事。
最开始,晋国并不是赵、魏、韩三家鼎力,反而是智家更胜一筹。那么三家分晋是如何出现的呢?这就要从上代家主选择继承人开始说起。
智家家主 智宣子——智襄子智瑶(智果劝,五贤而不仁,应立智宵为继承者。不成。)
赵家家主 赵简子——赵襄子赵无恤(废长子伯鲁立幼子无恤。无恤以贤得承大位。)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读后感(四):商鞅变法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
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
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
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
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
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
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
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读后感(五):书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 《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意识增强的表现。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己远远超过了司马光著史治国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笔知识财富。清代学者王鸣成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读后感(六):武侯
有一天,武侯兴致勃勃跑去西河(今黄河)巡视边疆。船行至中游,武侯由衷感叹:“你看,稳固的河山多美!这是魏国的宝啊!”吴起回应道:
在德不在险。
三苗氏不修德义,禹灭之。
夏桀修政不仁,汤放之。
殷纣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即:“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听罢说道:“确实如此。”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读后感(七):治国书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党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读后感(八):巨著就是巨著!
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一个伟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写一册书,你就知道他该有多伟大了吧!
鼓励自己去看巨著,因为你会从中悟到人生的精髓!
即使你认为他太高大上,也应该去读。因为真理剖开了从来不会分三六九等,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普通人的。
我想让孩子赶紧看下,锻炼一下
越早看越好!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读后感(九):介绍一下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 的目的在于“资治”,即“鉴前世之兴衰,考当
今之得失, 嘉善矜恶, 取是舍非” , 乃 “专取关国家兴衰, 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者”,成一部通史。书中记述的许多君王如汉文帝虚心接受臣下提出
的治国强军谏议并实施执行,从而使国家繁荣强盛;他还曾下诏说农业是天下
的根本, 没有什么事情比农业更为重要。 汉文帝身为国君, 以节俭孝敬闻于天下,
其母卧病三年,他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口尝试汤药。隋文帝勤俭治
国,勤于政事,“鸡鸣上朝,日落不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在政治、
选官、军事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巩固了隋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以隋亡为鉴戒,励精图治,以民为本,注意百姓的休养生息,推行均田
制,任人唯贤,宽言纳谏,勤政节俭,从而使国家出现了人口增多、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的局面等等。相反,那些昏庸无道、奢侈腐化、吃喝淫乐的昏君佞臣,
最终导致了国灭家亡的下场……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读后感(十):历史评价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史事评论
《资治通鉴》于叙事之后,皆有附论,共186篇。其中“臣光曰”有102篇,其余84篇是各家评论,其中裴子野的论占了10篇,司马迁的论只有1篇。以篇数看来,〈唐纪〉所占篇幅最多(81卷)、其次为〈汉纪〉(60卷)。
陈垣《胡注通鉴表微》曰:“《通鉴》书法,不尽关褒贬,故不如《春秋》之严。温公谦不敢法《春秋》,而志在续《左氏传》,有所感触,亦仿左氏设辞‘君子曰’而称‘臣光曰’以发之。余则据事直书,使人随其实地之异而评其得失,以为鉴戒,非有一定不易之书法也。”
从今日来看,“臣光曰”充满封建色彩,黄盛雄将其归纳“诚”与“礼”,“礼之纲纪”这个概念,可谓贯穿《通鉴》之核心。张须在《通鉴学》云:“《春秋》之意,最重名分,名分所在,一字不能相假,封建之世,以此为纲维。名分既坏,则纲维以绝,政权崩溃,恒必由之。温公以此事兆东周之衰,与七国之分立,而又系论以见托始之意。”司马光本人的思想并没有跨越时代,故其论述没有太大价值。例如:司马炎因守三年之丧被司马光称赞是“不世之贤君”。事实上,司马炎在中国历史上并不能与唐太宗,清圣祖等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