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整个故事就像一出舞台剧,在三天的时间内发生、发展并达到高潮。大致情节如下:四个小孩面临小升初考试,为了能升入一所名校,各位母亲在补习老师牵线下对名校职员进行金钱乃止性贿赂。此事被高阶知晓,高阶其人是小孩之一的章太的爸爸俊介(非亲生)的下属兼情人。在她还没来得及告诉俊介事情原委前便被人杀了,家长们一致认为是某个孩子偷听到高阶的谈话后将其用石头从背后砸死,但没人知道是谁。为了保护孩子,他们决定沉尸湖底,并销毁证据。虽然死了情人,俊介也被迫接受这一方案。在第一夜,他去沉尸;第二夜,他开始怀疑;第三夜,他知晓了真相并准备报警,这时,并不亲密的儿子章太的一个举动让他改变了主意,决定死守这个秘密。
情节并不复杂,东野圭吾重点放在了杀人动机的描写上。借助俊介的视角,我们逐渐剥茧抽丝,了解事情的原委。但最终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结局:只能推理到是四个孩子中的一个杀死了高阶,却无法知道是哪一个。也正是这样的推理盲点,让俊介选择了与他人一起保护孩子。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连“章太”这个名字都不愿意叫的非亲生父亲,当时还准备跟怀不上孕的妻子离婚,怎么就那么轻易的被章态的两个手工艺品征服了,甚至连死了情人都不管了?最后俊介的这个突然改变让人觉得不够信服。
这群家长都没意识到事情最恐怖的地方在哪。想想啊,在四个孩子中,有一个毫不犹豫的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女人。他的心思很缜密,因为在事前为了拖延时间,他还设计了扔掉老师一只鞋子拖延时间的细节;他的手段很残忍,从背后拿起石头一击致命对一个大人来说都不是容易事,更何况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他的欲望很强烈,就因为这个女人可能会阻碍他以不正当的方式提前获得试题便杀死了她;他的心理素质很过硬,在杀人之后表现如常,连大人都被发现不了破绽。这哪是一个小升初的孩子能干的事啊!所以这些家长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养育一只极其恐怖的怪物啊!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句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眼前这几位家长,处处都觉得是为孩子考虑,却不惜以金钱和身体行贿,甚至为包庇凶手而毁尸灭迹,殊不知这些罪恶的种子早就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他们的短视和无知早晚会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最恐怖的地方在哪?在未来啊!
东野圭吾在很多作品中表达了自身对社会的诘问,《白夜行》应该是其中的代表作。虽然他在推理、逻辑、情节铺垫、丝丝入扣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等方面已经做得十分完美了,但是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破案推理小说,或者说,吸引读者的不仅仅是其中抽丝剥茧的解谜过程,更重要的是对这个事件背后发生原因的质问,也就是对人性的质问。或者说是对社会的质问,因为人是离不开社会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口气看完《湖畔》之后,我感觉到了作者对家庭和教育的诘问。
故事刚开始的一个冲突发生在并木俊介和其他的几个家长之间,他们关于孩子的教育有不同观点。并木俊介认为孩子应该自由成长,而不是参加各种补习班,挤进私立中学,按照家长安排好的路线成长。而另外的几名家长的观点则是小孩什么都不懂,必须要父母替他做决定,将来才能超过别人,进入更好的大学,从而进入高一层的社会。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历久弥新的问题。当下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呢?曾有人发问:既然清北毕业的学生在北京也买不起房,那为什么现在的父母还要抢着买学区房呢?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在很多人看来,这也是一个不必回答的问题,而只需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不让孩子输给其他人就可以了。
其实,父母的这种心情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何父母的这种舐犊情深的爱意如何被社会影响的如此的扭曲?我想这是作者对社会的另一个诘问。为什么社会不能提供更多的优质的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为什么作为基础教育的初级中级教育要有如此强烈的竞争性,让唯利是图的人从中牟取暴利。书中有部分家庭的女主人为了换取入学考试的试题,竟然向校内工作人员出卖自己的肉体。如此不可思议,如此荒谬。让人不得不想,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作者还有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诘问:家长常常溺爱孩子,却又对孩子提出比自身更高的要求。我一直觉得父母不应该过度牺牲自己而成全孩子,上面的家长出卖肉体换取试题的情况就属于其中一例。这种对孩子的溺爱,有时会宠坏孩子,有时又会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无论哪一种都是弊大于利的。另外,父母的身教应该重于言传。父母要求孩子爱学习,在很多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很多父母自己不爱学习,却这么来要求孩子,是不是有点不合逻辑?孩子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可塑性体现在他的成长有很多种可能,而并非体现在他是一个任人揉捏的泥人。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成为某种类型的人,最好是通过家长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孩子,带动孩子从内心朝着那个方向前进,而并非是把孩子塞进一个预制好的模具当中,锁死他的成长方向。
《湖畔》读后感(三):被欺骗到的
大概在如今的东野圭吾的风潮中,我算是个异类吧。老实讲,身边看推理小说的人真的不多,而在这些平时不看推理小说的人中却有极大多数看东野圭吾书的。其实根源和我不爱他的书的原因应当是同一个——他一直是走人性道路,是社会派推理。其实推理性真的不强,也是因此大多数人都能看懂。
我唯一喜欢他的一本书,反而是几乎不涉及推理的,完全是写人性的《解忧杂货铺》。
这一本我也称不上喜欢,毕竟所描写的这种家庭、这些人,在我的世界观里其选择仍然很荒诞,不是不合理的荒诞,而是我的家庭教育里没有的荒诞。当然这种行为是存在的,在社会上是存在,在书里更是突出存在的,只是其选择与我不同罢了。大概我是无论是否隐瞒也要求个答案吧。
我几乎不大可能喜欢上东野先生,但对于能够欺骗到自己的推理书籍,大概喜欢推理的人都会给予尊重吧。这一次是真的被骗到了哦。无论是一重骗局还是二重,终究只能认输。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故事。几个家庭联合起来租了别墅请了私人教师,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于是,我就想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孩子和教育。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朋友提到她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她随手掂量了一下孩子的书包,不想竟然格外的沉重。于是她称了一下书包的重量,竟然有6斤之多。孩子稚嫩的肩膀如何承担这种负担?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曾经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有一名数年未见的同学突然奋臂疾呼:“想当初,我们不是为了中华之崛起,社会之进步而读书吗?但是我现在才知道,学校教的东西完全没用!没用!”旁边有人拦下了他高举的酒杯,告诉大家他每次喝醉了都这样。那一天,“没用”两个字像一柄长矛,深深的刺入我的心里,久久不能释怀。
现在,整个社会正在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发生着巨变。多少家庭为了学位房绞尽脑汁,学位房甚至已经左右了其所在片区的房价走势。各大商场充斥着大量标榜着儿童教育的商品,手段层出不穷,甚至很多书店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儿童玩具上,而不是卖书了。还有各种辅导班,不知何时就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你说要给孩子减压,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你不报辅导班可以,别人都报了,自家孩子就比别人矮一截。看你怎么办?
毕竟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现在的孩子们身上已然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其实这份压力不仅是孩子的,也是大人的。究竟是怎么回事?想也想不明白。
《湖畔》读后感(五):爱,不是简单的1+1 家庭,不是简单的1+1+1
爱是什么?我不能详尽的道明,但是我知道爱绝不是简单的1+1=2(爱)。
家庭又是什么?情感交错的载体,并非简单的1+1+1。
“爱”是家庭成员间的纽带,是家庭的凝固剂。当家庭出现裂纹,势必是“爱”出现了危机。
试想,由丈夫、妻子以及妻子与前夫所生的儿子组成的家庭,当夫妻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当彼此间的猜疑逐渐升温,又恰逢儿子重要的升学考试。一方面,丈夫想找寻妻子出轨的证据而提出离婚,以至于可以跟情妇逍遥自在;一方面,妻子为了儿子的升学考试忍下丈夫的出轨,一心只想让儿子考上理想的学校。这样的夫妻在面对妻子杀死了丈夫的情妇的现实,会做出怎样的决断。
刚读完的东野圭吾的《湖畔》(又名:湖畔杀人事件)中,俊介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在由四个家庭参加的升中学考试集训的别墅里,俊介发现妻子将自己的情妇杀死,而其他的家庭的成员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帮助俊介夫妻将尸体藏起来……
随着措施的实施,俊介发现每个人都有所隐瞒。委托情人的私家调查所拍摄的照片,更确定了他的怀疑。从怀疑妻子与藤间之间的暧昧,到坂崎君子说其他人都疯了,再到后来看见藤间夫人与关谷先生的暧昧不清,此时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这些人在进行“换妻游戏”。但是随后章太的图画,以及案发现场的“血迹”将剧情进行了逆转,情人并不是被妻子所杀,而是另有其人。
在俊介的推理,逼问下,终得真相。
由辅导老师牵线搭桥,家长贿赂报考学校的招生老师,从而获得考试题目。除此还有肮脏的肉体签约,妻子委曲求全献出肉身,而丈夫得知却无可奈何,到最后演变成放任彼此寻花摘柳。到后来有嗑药party。
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不忍心孩子努力后却落榜。
可是,这不就是成长么,只有涅槃才能重生不是么。
不禁又想问,为了孩子,放弃了金钱甚至自己,真的是全是为了孩子么?难道没有为了心中那可怜的虚荣心么。
这就是“爱”?没错,爱孩子,也爱自己。
此时,猜测凶手应该是那个老师,必经他受到俊介情妇的要挟。
不过,逆转的证据浮出水面,案发现场(真正的案发现场)发现了孩子的脚印。
由于无法确认是四个小孩中的哪一个,或许没有勇气去追寻真相,只有四个家庭彼此合作,才能紧紧绑在一起,共同承担这份风险。
为了让俊介帮忙而不报警,俊介的妻子才导演了这场骗局。
但是当他看到儿子为自己做的按摩棒时,深切感受到来自儿子的爱。
儿子章太问俊介回去的时候是否会一家三口一起回去?俊介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此时的俊介一定体会到章太小小的心灵中那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的心愿。俊介改变了初衷,有了要死死守住这个秘密,守护着章太,或许一辈子都无法释怀,都会背负这沉重的枷锁,但是为了章太,一切都值了的觉悟。
另外,俊介怀疑情妇是章太杀的,因为他有更简单的理由,不过我并不这么觉得。我认为章太虽然了解到爸爸妈妈间的裂痕,但不至于如此心机,幼小的心灵拥有更多单纯洁净的爱。
家庭,是爱的产物。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文中“做父母的只要为了孩子,什么都能豁出去。”更是道尽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的爱是纯净单纯的,就像章太询问母亲的病,看爸爸老实说肩膀酸疼,偷偷给他做的按摩工具。而其母,却想着贿赂哪怕牺牲自己为儿子取得一个进入名校的机会。是不相信孩子,还是不相信自己。有时候,我们更应该大胆的放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是不能如此“无私”。
爱不是简单的1+1,
家庭也不是简单的1+1+1,
我们应更用心的去用爱编织我们的家。
《湖畔》读后感(六):湖畔
总的来说,结局并不是特别令人意外。对整个变态的教育深刻的揭示,父母竟然为了孩子的未来竟可以做各种各样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刚开始还是觉得俊介的想法是正确的,孩子尽最大努力就好。孩子的人生你永远不可以替代或者荫蔽。不过,谁知道成为了父母,自己的想法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关于故事的情节,只是俊介最后的选择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刚开始是为了妻子,发现并不是妻子,而是自己的非亲生孩子时,自己坚决选择报警,却因为一件奇怪的作品,最后在路上又选择为了孩子。
真是令人唏嘘。
东野圭吾的第一篇小说,情节确实引人入胜,越读越上瘾的感觉。读完以后久久不能平静。
《湖畔》读后感(七):好奇怪的感觉
这本书看起来依然让人沉浸其中,不断的想翻页翻页,代入感也不错,尤其是俊介抛尸那一段,用“引人入胜”来形容,是不是有些奇怪?
看这本书,很多地方,让人觉得奇怪。
1.俊介那么想和妻子离婚,内心已经认定她出轨,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抛尸?所谓孩子升学、社会地位、婚外情暴露的风险,和“杀人”这样的案子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了吧!
2.为了孩子上私立中学,出钱也就算了,竟然还愿意出卖肉体,这些妈妈也是让人醉了!做老师的,收钱也就算了,还要玩弄已婚已育中年妇女的肉体,也是让人醉了!
3.每个孩子都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性是凶手,可是这些家长难道想的不是他们的孩子还有四分之三的可能性是无辜的么?
光说是考虑保护孩子免于罪责,不如说这些家长也担忧“签约事件”的曝光给自己家庭带来的莫大影响吧!孩子把人杀了,家长们是不是暗地里都松了一口气呢……
《湖畔》读后感(八):个人认识
东野先生这本小说写了四个家庭因孩子入学考试而聚集在一起发生的谋杀案,我从这本小说读出以下几个讽刺点。一,对日本家庭婚姻的讽刺,从板崎先生对待妻子君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君子切除子宫后板崎认为君子不是一个女人了,或者板崎先生对君子有感情只是随着生活磨灭了,或许板崎只是把君子当一个性欲发泄工具或者生育工具吧,婚姻到最后只是因为孩子而联系在一起,可悲。二,对家长们望子成龙而揠苗助长的心态讽刺,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入学考试甚至不顾道德底线,去用金钱甚至身体去贿赂他人,更甚至为了孩子沉尸。到底是什么动机让孩子杀掉高阶英里子呢?或许是孩子害怕高阶英里子泄露他们的秘密,还是章太出于对亲情的渴望,谋杀掉继父的情人。不管这两个动机的哪一个都是家庭环境,父母关系而导致的结果,所以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最后我并未同其他人一样吐槽应试教育,因为我们国家正处于现状,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情,随着发展会有改变的这一天,我始终觉得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道德方面更多的是受父母影响,不仅是老师的问题体制的问题,父母也需要时刻因材施教,就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个小孩子偷拿了超市里面的口香糖,孩子父亲发现后要求孩子自己去道歉归还盗窃物品,任凭孩子哭闹也没有心软,事过之后还教育孩子以后不能随便拿东西,自己犯的错误要自己承担,不能因为是小孩子就不承认错误。我不禁想起我们国内的情况,说不定一些父母遇到同样的情况会觉得小孩子,拿点东西没有关系,反正也没有被发现。
我希望我以后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要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我才大学是不是太未雨绸缪了哈哈哈
《湖畔》读后感(九):谁更错……
这个故事是以“凶手”视角,讲述隐藏作案痕迹,欺骗警察的故事。
书中人物有并木夫妇,藤间夫妇,关谷夫妇,板琦夫妇,四个孩子,老师,和死者高阶英里子。主人公并木夫妇的孩子章太为了维系继父与母亲的婚姻,杀死了继父的情人高阶英里子,而起初,除并木外其他人只知道凶手是四孩子中的一个,虽然所有家长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杀人,但却也没法绝对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凶手,奇怪的心理作用让所有人都不敢查明真凶,而选择团结在一起,销毁尸体,隐瞒真相,集体犯罪。自己的孩子是凶手的概率是四分之一,他们相信只要团结,只要足够理智,考虑周全,被警察查出真相的概率绝对小于自己孩子是真凶的概率。当然一个孩子是真凶,他被发现,也许会牵扯出更多的不耻的事,那就是补习班老师组织家长给私立学校出题老师进行金钱贿赂,性贿赂,以便孩子可以顺利入学。他们用孩子的未来赌警察的智商。
但这中间并木的出现打乱了计划,考虑到他可能不会为了没有血缘的孩子和大家一起犯罪,于是美菜子提出将自己伪装成凶手,因高阶以并木情人的身份威胁其离婚而失手将其杀害,这样并木会为了自己的名誉和大家团结一致的犯罪。
关系并没有那么好的人一起为了一个人犯罪,板琦夫妇态度的突然转变,湖中可疑的小船,莫名失踪的老师的鞋,章太的画,以及后来未擦净的“血迹”,等等这些让并木发现妻子并不是凶手,但他没想到,凶手竟然是孩子,经众家长劝说无果但自己发现凶手是章太后,终于还是参与了犯罪。
故事停在这,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尸体有没有被发现,凶手有没有被警方抓住,但我作为读者并不希望凶手被抓,希望事情就这样过去,章太作为一名小学生杀人,太凶残,但目的只是单纯的想有个完整的家,同样从道德上讲,高阶做小三也不对,只是谁的错更错……至于故事里反应的日本社会存在的为孩子升学而贿赂老师的事儿,中国家长为了孩子升学,说不定会付出更大代价……
《湖畔》读后感(十):所谓的一切为了孩子,其实都是为了自己。
所谓的一切为了孩子,其实都是为了自己。
文中四组家庭,所做的一切都声称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所以愿意去行贿;为了孩子,所以愿意出卖肉体;为了孩子,所以愿意去买“能让孩子变聪明”的运动鞋;为了孩子,所以愿意来别墅集训;为了孩子,所以愿意掩盖罪行;为了孩子,所以愿意让母亲替罪;为了孩子,他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被原谅,哪怕是杀人;为了孩子,家长所做的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有了“正当的合理的情有可原的”理由。
与其说是害怕孩子考不上中学,不如说是害怕因为孩子落榜而不能承受别人轻视眼光的家长自己吧。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似乎只要冠上了“为了孩子”的名号,大家就会感慨“天下父母心”,罪恶等级也会一降再降了。
但是这样的做法真的能教育出一个三观正确有道德的好孩子吗?
回到文中,吃饭的时候美菜子忽然跟章太说如果不喜欢私立中学,上公立中学也可以。章太的回答是:“事到如今不要跟我说这些。说什么不读好学校就会吃亏的人也是妈妈。还说那些做坏事贪污的官员,也是因为东大毕业才能爬上到那个位置。而且还说毕竟是东大毕业的,其他官员和警方都会出面相护,所以连监牢都不用进去。不是说这个社会就是要出人头地才算成功吗?为什么现在突然又要说些奇怪的话呢?”
出人头地才算成功,成功了就可以为所欲为。孩子从小灌输这样的想法,只要自己学习好了,做什么坏事都能被掩盖,所以做下杀人案也不离奇了。
罪恶交易的产物,怎么能培养出阳光灿烂的孩子呢?
他们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其实是不信任无能的自己吧。对于家长们自己,如果孩子考上了,他们也会怀疑,到底是孩子本身就有能力,还是因为暗箱操作的结果。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去,所有人都会怀疑到底还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
俊介的罪恶种子从湖畔萌发,所以他的灵魂一辈子也离不开这湖畔。其他人呢,恐怕灵魂已经从行贿开始困住,四分五裂,永远也不能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