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永安调》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永安调》读后感10篇

  《永安调》是一本由墨宝非宝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安调》读后感(一):心不系于身,唯念情动时

  等纸质书顺便写点什么。。。

  二爷的第一本书也是唯一一本古言,我最喜欢的一本,没有之一。这本书写的,不够人心魄,但足够动人心弦

  整本书最喜欢的一句话,不是印在封面上和一遍遍被提到的“不怕念起,唯恐觉迟,既已执手,此生不负” 。是永安的琵琶曲和“心不系于身,唯念情动时”。整个故事,除了开篇韶华阁外的那一幕,都绕不过一句“心不系于身”。从狄仁杰拜相时的离席开始,将手放在他的手上,一遍一遍的临摹 《释私论》,忍不住赶到凤阳门,不顾性命去狱中看他……永安如此,成器何尝不是如此。在她将手放在自己手上的时候反握,云淡风轻地对着武家小县主念“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跪在雪地轻轻地对她摇头,为她随口胡说的“春干气燥结了内火”特意遣沈秋去看,曲江宴上牵起她的手对来人说“抱歉,在下已有妻室”,寻着机会总想陪陪她,婚宴上抓着她的手腕怔怔地不肯放……永安被送到临淄郡王府上之前的故事,是最喜欢的一段。命犯桃花,尚未错嫁。

  这是一个男主和男二之间容不得读者纠结的故事。李隆基对永安的爱,在我看来,不及成器半分。他对永安的偏宠,有几分是对于王寰的压制,又有几分出于做给武则天看。永安求李隆基帮她保住婉儿,李隆基说好,永安的不安最终成谶。永安答应留下,他却在马场处处针对成器。仙蕙命在旦夕,他却以此来试探。他喜欢的,是凤阳门前染了酒刺的小宫婢。不否认他对永安的感情,但是他被父兄保护的太好,以至于可以那样地肆意和任性。他的爱,烧的太烈,以至于烧伤了自己和永安。他的爱,太理智却又太冲动。这样的爱的方式,不是保护,是牵绊。成器的感情,更多的是深情,可以真真正正让永安活到爱里,去喜去忧去乐去惧。终是错嫁,故人却眉目依旧。

  一直不知道成器对永安的动心是出于什么。永安的心思不难猜的,一曲笛声闻名天下的永平郡王,自幼听着他的故事长大,她的救命恩人,这样的感情对永安而言,开始的有理有据。可是成器呢,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对随他离席的小县主念出“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这样的句子的。后来的感情,我觉得季成阳的那段话是最好的解释,他们之间的那些事横跨了太多年,不可能重演,也不会有人有资格、有机会再替代。所以必须是彼此。所以才有了永安一次次的跪在武则天的面前说着违背自己心意只为护他的话,所以才有了成器一次次的用性命相护。他只当她是唯一的妻,云淡风轻地对她许下若登上帝位空置后宫专宠一人的承诺。故人眉目依旧,终是比肩而立

  最后一卷,感人的人是雪夜的断臂,是“王师未至而寇疾退”,是保护河山放弃皇位。比太平府上的拔剑为红颜要来的大气,来的动人。这才是成器的抱负,不是帝位,不是李唐江山,是国家土地,是土地上的百姓。保卫了脚下的土地,护得他的父兄,有她和一双儿女相伴,帝位不是他的永安盛世,这样的结局才是。

  没拿到纸质的书,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番外。总觉得结局少了些什么。

  故事很大气,儿女情长情节有着相当宏大的历史背景人物刻画的很是成功,毫无心机的小仙蕙,聪明的婉儿,大气的太平,果决的永惠,医德高超的沈秋,心济天下的狄相……连早已离世的章怀太子都足够的生动

  不喜欢纸质书的封面,总觉得封面该是白色,是曲江的雪景,是静谧的盛世,是轰轰烈烈过归于平静的结局。

  婚宴上永安问成器,“若是妄念,害人害己,是不是该彻底放下才是正途?”最动人的是,一切一切的开始,成器便知这是妄念,却不肯放下。明知这是妄念,逃不开也根本没想要逃开。

  《永安调》读后感(二):永安调,叹

  好文,就是让你看一会儿想停一会儿,心里难受又想看下去的文,不算太虐,但细腻的描写还是让人觉得压抑,从武则天初年写到开元盛世,从一个普通的武家贵女的视角,描写惊心动魄政治斗争,数度被立被废的李家皇帝太子们,早早被赐死的李家皇子皇孙们,荣宠无限一度离皇位非常近又黯然收场的武家兄弟,情节描述平淡,但后面的血雨腥风让人心寒,如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又心怀不甘和大志,我在想这样的心理状态下的人,还能拥有真正的感情吗?所以说天家无情,估计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也都变态了吧!作者还是拥有了美好期盼,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了那样坚定爱情,一个李家废太子和武家小县主的爱情。中间有各种波折,有各自无奈的婚姻,好在能坚持到最后,结局没说,但女主应该是中毒死了,也是必然的结局,哎~想起以前那本看了一半再也不想看下去的大悲剧《鹤唳华亭》。不得不感叹一句,看佳作伤身心啊~

  《永安调》读后感(三):永安,永安

  因一个朋友推荐有缘读此小说,可能偏爱历史类型的小说,第一时间就找了资源去看。初读小说很难进入,中间有很多次想弃看。今天终于草草的看完了结局,后面一大部分是跳着看完了 。终归还是看完了,最终永安的死可能是对这十几年的纠缠最好的结局。 小说夹杂着历史在我看来太过于勉强,比如永安初登场是11岁,李成器也不过15,6岁。我很难想象那么小的孩子在宫中步步为营实在是不敢想象。 永安调终归还是感动我的。李隆基对永安的爱也不比李成器少。他对永安说“永安,为了换你片刻清净,本王只能再纳宠妾了。”李隆基说到做到,不出半月,就新纳了妾刘氏,宠爱有加,甚至不惜为她另辟了院子,整日欢声笑语的,好不快活。我说李家男子个个都是个痴情的种,从初爱到深爱。李隆基和永安成亲生活那段是让我流泪了的,如果他们俩能早一点遇到,或许是不一样的结局,终归情深缘浅。以至于让我联想到李隆基对杨贵妃的爱,会不会是因为杨贵妃长的像永安,我真的是想太多了。 李成器对永安的爱是深沉的。 他说,若称帝,江山与共,若落败,生死不弃。 可能一开始的相遇就注定以后一生的坎坎坷坷,不过在于她是武家贵女,他是李家皇子。武则天的猜忌,导致他们几年的错过。可总归没有再次错过,换来了以后几年的生死相依。李成器终归还是没有看到他的盛世永安。 盛世,永安。 小说描写人物终归欠缺了些,比如婉儿和宜平。我总找不到她们的存在点。最爱的人物居然是狄仁杰,可能对他比较崇拜吧。 永安调终于划上一个句话,永安从11岁的小女孩为人母,经历了几番生死,和李成器错过与李隆基纠葛归究逃不过情这个字。 潮起潮落,缘起缘灭。

  永安,永安。

  《永安调》读后感(四):历史言情小说

  又是兄弟两个同时喜欢“我”,怎么办?这类型的意淫模式。谁为了“我”放弃江山,“我”爱谁,再加一点《诗经》,加一点诗词,加一点家国天下,形成历史言情小说。作者掌握的词汇寥无几。看似古朴自然,其实所谓古朴的文笔,大都建立在精准基础上,比如沈从文,比如格非等等。准确的词语加上灵活的句式,才能称为古朴自然。不过,比糜绯地堆叠词语——《甄嬛传》,《寂寞空庭春欲晚》之类,好一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作者们热衷于在文中引经据典,恐落人后。当然经据典是那个时代语言习惯古人文化门槛高,互相吹捧读过《诗经》这种事看着尴尬,只能证明当代人缺乏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再次,行文几乎没有介词,干涉而又呆板,白描略似红楼梦。可是,要知道红楼梦是小说1.0版本,白话文发展到今日,为什么要走回头路。现代汉语难道不可爱么?

  最末,历史言情小说的意思,不是它尊重客观历史,亦不是它有完整的历史观,而是,历史言情小说比古代言情小说看上去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罢了。

  《永安调》读后感(五):纵是年少风流可入画,却也自成风骨难笔拓

  最初看到的时候,大吃一惊,墨宝非宝也写古言?因为看过的都是她的现言,没想到她对于这种大开大合的古风也能够驾驭的如此好。

  后来才了解到《永安调》是二宝的第一本书,也是唯一一本古言。

  墨宝的文笔没话说,一直都很好,大概尊重历史,一部分情节背景在历史上也能找到影子,人物塑造的也是有血有肉。不愧是大家所说的“墨宝出品,必属精品”。

  这本与那些跌宕起伏气势恢宏的古言比起来,不能说上好的佳作,但是这种风格却符合我的审美我喜欢这种没有猜忌,忠贞坚定,隐忍的爱情。

  一贯的文风,温暖的叙事风格,不经意间透露着淡淡的伤感

  局限之处仅仅在后面的一部分,张力不足,没太能够展开,由于是第一人称以女性的视角来写的,所以造成了这点小瑕疵。有点遗憾,不过不影响整体

  不想情节透露太多,墨宝的作品质量是有保证的,大家放心看吧。

  《永安调》读后感(六):大明夜已残

  整本书文风很正,一板一眼把武则天执政末期李氏子孙忍辱负重、夺取皇权的故事压抑得恰到好处,如同墨色晕染不开的黑夜谨言慎行风声鹤唳

  而男主男配和女主之间的感情,却给黑夜带来了片刻光明,一个恰如松间照的明月光辉月华润物无声,另一个恰如石上轻淌的清泉细微之处响彻深林。

  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很纠结,女主和李成器年少之时便芳心暗许,偏偏武则天因为要压制太子一脉而将永安县主许配给李隆基,我的心里一万个惋惜青梅竹马便终是敌不过皇权政治。婚后李隆基独宠不让任何人对女主不敬,让看书的人片刻安心,或许月之皎皎终究还是白月光,日之灼灼才是最后归属。

  因为女主与男主的纠葛在宫内外流言四起,武则天将她从武氏除名,常伴左右,这一刻却把稍许安定的男配和女主的生活打乱了,女主重新和李成器在一起,本是我心心念念的,可内心翻天覆地起来,那……李隆基怎么办?

  墨宝对古文的驾驭超级强,全篇都被带着入戏,心中有完美的cp,可是她让你如何走,你便安安心心的跟着。最后女主的死,不惋惜不遗憾,或许这是对两个绝代风华男人最好的判决,谁都得到过,可是谁也得不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永安调》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