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暗时间》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暗时间》读后感10篇

  《暗时间》是一本由刘未鹏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时间》读后感(一):Much of will is skill.

  【前言】

  什么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是内容介绍,而是自己从书中获得的东西,一些以前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

  【收获

  1.Much of will is skill;(意志力源于技巧,而非天生)

  2.关于非理性想法如何击败了理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的非理性部分经过了几千年的进化而成,而理性部分则只有几百年而已,换句话说,对于目前这个快速变革的世界,我们的大脑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好,因此,只能任由非理性掌权!

  3.真正让我认识到什么才是好的技术书籍,按照人们思维过程的书写的书籍才是好的技术书籍。为什么这样的书很少呢?因为我们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思维过程!

  4.告诉我思维是可以被教授或者训练的,因此我找来了《思考艺术:非凡大脑养成手册》这本书;

  5.读到了关于联合利华的那个坊间传闻,哈哈!同时明白了为什么鱼总是才发现水的和手中有锤则眼中到处是钉子这两句话所蕴藏的深意!

  6.关于知识问题立即使用Google,而生活问题,则更依赖于以往的经验或者朋友的帮忙的这种思维习惯

  作者解释是: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有两个思维步骤:一是根据问题情景线索从记忆系统当中提取以往成功过的方案(沿袭类似情景下用过的可行方法),然后评估该方案是否已经能够解决当前问题了,如果能够,就中止记忆搜索。(即能用即可,不求最优,satisficing, not optimizing)。

  《暗时间》读后感(二):关于暗时间的一点点感悟

  让潜意识去思考

  当一个问题在大脑里思考了足够多的时间,如果你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东西上去之后,你的潜意识仍然停留在刚才的问题上,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一瞬间你刚才苦思冥想的问题,在你做别的事情或者睡觉的时候,答案突然蹦进了你的脑子豁然开朗

  其实,在你的意识发生了转移之后,潜意识依然在刚才的问题上工作,因此你不知觉地就得到了最后的答案,其实是你的思考从未停止。

  在写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对于论文方法的贡献我苦思冥想了很久,因为这是决定我论文成果的很重要的段落。有一天早晨,在我半睡半醒的时候,我突然就想到了一些可以写的要点,于是,这个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还有一些类似的例子,在初次练习一个新的技能可能花了很久才掌握了一点点。过去一段时间之后,你以为你自己会忘记了,当你再操练起来的时候,只需要简短回忆,就可以回到当初的水平,而且往往会比当时的水平还要高。其实这段时间你根本没有练习,甚至连想到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类似事情,真真切切发生在了我的身上。

  启示:在做一件事情,思考一个问题,把专注力集中一个较长的时间,让潜意识自动工作起来,这样在你做一些不是很占用的大脑CPU的事情时候,潜在的思考也不会停止。潜意识,是一个人可以利用起来的绝好资源

  关于理性和感性的解释

  我们的理性思维经常会被情绪大脑所控制,当情绪大脑打败了理性思维,我们做出了相应的决策之后,我们的大脑就自动地开始朝这个决策方向找各种解释。

  拖延症中,理性思维在暗示我们要做出积极的正向的改变的时候,情绪思维却从中阻止,然后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中,大脑还做出了一系列关于拖延的解释,比如说今天太冷,就吃一点点而已其实没什么,等等。

  要认识到情绪思维的评判标准是石器时代人类环境和自身状态,而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应该要打破这种情绪化的思维的控制。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何把一个算法或者定理深刻得记住,而不是学的时候记得,到了要用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了。方法就是,研究算法发明出来的过程和定理的证明过程。

  有时候我们会自我安慰说,定理的证明太麻烦了,会用就行了,然而,会用的前提是,你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用。

  往往我们在苦思冥想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了别人用了一个你学过的定理或者算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心里会暗暗地想,他太聪明了,我怎么没想到。殊不知,这里面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你不知道定理是怎么来的,你就不会自然而然得想到,什么时候该用它。

  《暗时间》读后感(三):《暗时间》认识你思维中的定式

  算是第二次读暗时间了之前一直在看刘未鹏的博客

  暗时间这本书是对作者之前博文的打包 。

  是否因为 我们的某些思维的定式在运行时我们并没有意识 给人暗中起作用效果 从而有了 暗时间的这个名字呢 这个就无从得知了

  作者关于思维方面的一些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比如进化时滞 、思维陷阱

  进化时滞:

  引用文中的一段话:

  进化年代较近的大脑模块和较久远的模块之间要达成完美沟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之前便会造成多个模块之间面对同一个问题决策不一致的问题。

  文中举了一个关于进化时滞的例子:

  在远古社会我们在向姑娘求爱的时候会小心谨慎,因为一次洋相会很快被传递开来从而使得我们变成整个群落的笑柄,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人口流动剧烈人际关系变动频繁的大城市社交失败成本近乎于0,所以正确而理性的做法却是永远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然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才短短数百年,英特网的历史则更是短的几十年,和漫长的进化长河相比仿佛一瞬,我们匆匆忙忙把自己推入了一个完全一样的世界,而进化的齿轮转动得却慢了很多拍,于是我们都成了进化时滞的牺牲品,我们用远古的双眼打量着这个世界,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完全不必害怕,但我们还是会汗毛倒竖,汽车酿成的交通事故每天无数,而我们过马路置若罔闻一句话:我们的情绪大脑仍然停留在20万年前,而20万年前是没有汽车这种物种的。

  这也许就能解释:我们理智明明知道某件事是一件对自己有利的 却一直不愿去做 因为我们的理智的大脑在与原始的大脑在较量中败下阵来

  思维陷阱:

  这个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过 比如 逃避问题、偷换概念 、不愿意改变自己 等 其中尤以不愿意改变自己 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局限性最大

  在坐公交车的时候有过一个想法 ,如果以一个路人去看待自身 是否如大话西游一样 那个人好像一条狗 ; 这样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某些错误, 从而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 发现某些方面需要改变呢 ? 从而能做到—— 在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 。

  不过《暗时间》里面好像没有讲到博客中关于鸽子的迷信, 对于这篇文章印象很深 在这里简单描述一下:

  一只在正在打转的鸽子 你给它喂了食, 然后你慢慢的你会发现它在想吃食物的时候会打转 因为它和人一样也是用到了因果, 因为打转得到了食物。。

  这样也就解释了人的一些迷信 (迷信应该是将不相关的事情 因为概率性的伴随发生 将其归为因果关系), 一些看似不合理举动放到进化的大框架下去看待就能发现其合理的解释。

  惯例将书中的一些句子摘录出来:

  过早的退出的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

  反思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普通人从自己错误中学习 聪明人从别人错误中学

  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 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 我们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 在现实中失败的次数就越少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 就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

  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的话,你就不会知道你不知道它

  练习可以将外显记忆转化为内隐记忆

  人的思维毕竟只能一下看到有限的几步逻辑结论

  越是低的抽象的层次,越是本质,涵盖范围越是广泛

  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个间接层来解决

  最后以一句话作为总结

  限制我们的不是未知的知识, 而是已知的知识; 思维模式也是所此, 所以有必要去了解自己的某些思维定式,帮助我们更合理去安排规划自己的想法。

  《暗时间》读后感(四):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能持之以恒

  为什么我们总是三分钟热度,决心下不了几天就又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为什么事情总是做着做着,我们就放弃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有想法,但从都没有付之于行动?其实这一切都导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持之以恒?这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长时期面临的问题。

  刘未鹏在《暗时间》中提到一个观点—“进化时滞效应”,写到了一个在《Synaptic Self》里面提出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观点:由于人的大脑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年代“堆积”起来的,也就是说,从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高级灵长类这些进化阶段,我们的大脑从只有原始的反射模块,到拥有初步的情感区域,一直到进化历史上较为新近的“新皮层(neocortex)”所支撑的高级认知能力,一步步走来。其实也就是说,大脑皮层的进化是不断叠加的成果,从内到外按照进化年代来排序,进化年代较近的大脑模块和较久远的模块之间要达成完美沟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之前便会造成多个模块之间面对同一个问题决策不一致的问题。(以上引自《暗时间》)。

  这一观点很好的解释了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想做一件事情,却不自觉的做着另外一件事情。我们大脑中的久远的情绪模块还没来得及跟较近的理性模块沟通,已经让人下意识的做出情绪模块所选择的决定了。并且较久远模块是适应以前的远古时代的生活的,即饱腹、生存、享乐及时性、没有长远目标考虑即时性问题等。

  另外,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是自我预言实现(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同时一个人对自身的预期,最终也将会体现在自己身上。这一理论最著名实验出自1968年conducted by Dr. Rosenthal and Dr. Jacobson。他们先对一个中学所有学生做IQ测试,然后告诉学生他们按照IQ值的高低分两组,但其实这两组是被随机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通过行为暗示高智商学生会有更好的成绩,测试结果是被老师指出的“高智商”学生真的在来年学习有突飞猛进增长

  其实我们经常会给自己潜意识上的暗示,我行或者不行。当我们想做一个事情并开始付诸于行动,在第一次遇到倦怠或者阻碍时,可能我们会自动的蹦出想法,好难啊,我做不了。久而久之,做不了成为了这件事情的主旋律,你开始慢慢的不去做甚至不去想这件事情,逐渐也就放弃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预言的实现,只不过是自我预言中的病理模型,是一个越来越差的死循环

  通过了解了我们的大脑机制和思维模式,到底自制力这件事情是否有办法解决呢?其实这还是只能取决于自己。不过通过知道我们的大脑怎么运作,我们知道这是现阶段人类的普遍问题,要解决只能通过不断的多利用自己的理性大脑,在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达成沟通之前,我们需要在下意识动作之前停顿一下,想一想,现在是我的情绪大脑在进行动作还是我的理性大脑。如果我想要达成长远的目的,是否愿意让自己处于情绪大脑的摆布。而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们明白需要让自己进入一个健康的上升螺旋式循环,不断的通过做成某事来形成自己的自信思维,相信自己并非经常的放弃做某事,而是能通过努力而达成一个目标,减少对自己的失望,可以把我们推向自我预言实现的好的方面。

  总之,没有什么办法是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自制力的问题,但是我们通过多学习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解决思维模式的困境。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时常停下来思考,调整自己的步骤,尽量让自己少受情绪大脑的控制。当然,自我休息放松与受情绪大脑控制无关,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要干的是什么。

  《暗时间》读后感(五):技法非心法。挑重点浏览就好

  全书分3部分,对于一般读者前两部分还可以看,最后一部分基本全是针对程序员的,低级程序员都不太行。基于有过一点点编程经历,勉强翻完了第三部分。

  全书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认知心理学,学习,编程。

  第一部分 暗时间。名字起得不错,挺吸引人,其实主要就是讲一些学习上的方法和技巧能提高时间利用率和学习效率

  第二部分 思维改变生活。主要是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和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内容。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加入了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一些稍微专业一点的知识来讲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部分嘛,作为只懂一点点编程的门外汉来说,阅读收获不是很大,专业性太强,所以不妄加评判了。

  总体来说,全书集中在具体方法和技巧层面,有一种博文精选的感觉。书中介绍了很多推荐读物,但每次说到具体问题时,作者都会说这个问题在《XXX》中写的很好啊,你们自己看去吧。导致我多次觉得这书有种《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书籍导读本》的即视感....如果真的从全书结构、连贯性和整体性上来看,个人觉得只能70分吧。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比较弱,各部分内个小篇章之间还算有联系。

  概括一下,前两部分可以学些提升学习效率的小方法小技巧,第三部分非程序员可以直接忽略。整本书不用读的太细致。但其中推荐的很多书,比如《自私的基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各种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倒是更值得一读。

  介于不写读后感的读书都是耍流氓,所以简略概括于此。Over.

  最后,不理解这书豆瓣评分怎么这么高。读的人太少了还是我审美又洗剪吹了。。。。

  《暗时间》读后感(六):又是时间管理

  刚大学那会儿看到hab推荐作者的一篇文章,就是作者写的“暗时间”哪一篇,于是我如获至宝觉得心有戚戚,那个时候读高三的我就会在去食堂之前看一道题,记在脑子里,然后在走路吃饭的时间思考出来。看到这篇文章我感慨原来真的有人把细碎的时间用到这个地步的啊。

  大一上学期还是保持这种状态,觉得走路不思考就是浪费时间,而且大脑就会郁结。很奇怪,和别人出去玩的时候或者做一些不需要脑力的事情时头就会痛,比如说只是简单地录入数据啊核对数据啊,真的会痛到不行,可是当我做微积分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个点的时候,大脑就会异常清晰和明亮,那种感觉现在很难体会到了,可是依旧怀念。

  其实,做什么头不会痛也间接反映了你擅长什么吧。现在学业抓得没那么紧了,然后生活安逸了很多,不会像以前那样推迟满足感(一定得数学物理做完我才能看语文文章!虽然后者会让我很开心,可是我也能以最高的效率做完痛苦的前者),现在是这样,我想看最新的电影,吃新开的餐厅,玩有趣的地方,真的说一下就能实现了,然后我开始和所有人一样开始拖延,开始追求所谓的大学生活,而丢弃了我原本最珍贵的习惯和品质。太容易得到了,然后又让欲望战胜了理智一段时间。

  所以现在的我是这样,学习很不踏实,每天都得刷很多次的微信,偶尔还有微博。发了一点东西要分分钟看评论,在意死了别人的看法。每天处在无限的负罪感中,白天任务完成不了推到晚上,晚上很迟很迟快12点上床,心中满是悔恨,然后第二天快上课起来随便买点早饭赶到教室,很快就困了,很快就中饭了,中饭后就午睡,下午也不怎么听的。然后又是循环。我总说明天不能这样了啊,可是潜意识里知道大学生都差不多这状态,自己也慢慢同化了,可是!这很严重地限制了我大脑的发展!根本就未开化,根本就zero use,根本就很闭塞。

  那我接下来讲讲《暗时间》和《自控力》吧。

  关于《暗时间》,前面提到了,利用琐碎的时间思考。然后很重要的一点是专注,为什么高中的时候我能极其高效地完成高难度的作业,而且是要求高思考力?因为专注,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几分钟内要做完一张卷子,然后立马投入另一门课的卷子,如果这中间我去听个歌玩个手机的话肯定会很影响效率,这也是为什么我以前总是觉得听歌很负罪。但是一到周末,我可以尽情地刷豆瓣看电影,一下子也都放松下来,可是一踏入校门,就进入学习状态,而且会对干扰我的事物表示很愤怒和抗拒,哪像现在?

  所以:1.专注,不要频繁地任务切换,用整块整块的时间,然后稍微刷一下信息,这里要求像Nagi以前说的那样,关上门,关上一切通讯工具,深入阅读。

  关于《控制力》,印象最深的是拖延症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也是生理问题,我一味地责备自己给自己试压想唤醒自我不要再水了,这种尝试很多很多遍可是啥时起过真正的效用?还不是几分钟后就泄气了!其实是因为大脑身体心脏等等部位的配置跟不上思维。这就要求改善生理状况。比如挺hit我的一点就是:企业家都是晨型人,一大早起来拉筋健身洗个澡写晨间日记思考一些战略层面的东西。对我来说何尝不是?每次早上跑完步效率都会高很多,就算是数学课也不会走神,而把时间用到极致。原来可以这样!我最多也只是晚上跑个步,第二天照常起得很迟,那么一天就毁了,不是我不适合学习和搞学术,是真的静不下来去研究。那么从最基本的生理开始改善吧!一定要做个晨型人。

  因此,要改善。

  最后引用一个网友对《暗时间》的评论吧。一个人和自己的影子的战斗是最艰难的,那种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其实不是面子问题,而是确实很痛苦,犹如要把长好的皮肉撕开,把子弹挖出来的那种感觉,所以我试着要和那个饥饿的自己、懒惰的自己、享乐的自己、幻想的自己去相处谈判,达到共生。

  《暗时间》读后感(七):收获之二三

  《暗时间》是最近刚刚看完的一本书。"暗时间"是指我们一生中用于思考推理的时间。重点是提醒我们利用好平时不注意的时间,即被忽略了的时间。其中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给自己的cpu,即我们的大脑中输入我们现在正在思考或关注的问题,行、走、坐、卧、食、饮、睡都会潜意识的思考这个问题。这样问题的答案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蹦出来了。

  我也有过亲身的经历,不过印象最深的反而不是工作或学习上的。那是我刚上高中的时候,家里给我买了台电脑。我当然许下了种种誓言,并得到了家人的无限期许。但跟绝绝大多数拥有电脑的孩子一样,我倾尽自己所有的零花钱,买了一套当时最火爆的"仙剑奇侠传"。回家第一件事肯定是迅速搞定作业,然后就是李逍遥的降魔泡妞之旅。很快李大侠就被卡在了野妖狐这个boss上,无论如何也打不过去了。几天的时间里,我脑海中都是招式组合、药品安排等等,一天半夜我一跃而起,打开电脑迅速的就把这关打过去了。哈哈,这可能是我到目前为止,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了。

  其实,《暗时间》里讲了很多,是刘未鹏几年的博客合集。但我读后收获最大的还是想明白了"李大侠大战野妖狐"的典故,明白了平时对于工作上的问题,每每在脑海中千回百转,久久徘徊,最终灵感突闪。也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有效输出,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输入。这是不是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呢?

  其次,《暗时间》里让我增加了对研究"人"自身的兴趣,书中强调了人对自我的理解,从心理学和脑科学发展的角度解释了很多问题和现象,提出了"逃出自己的肖申克"的议题。即打破思维常规和原始本能,更客观、理性的看待自己、看待需求、看待和处理问题。其实《从零到一》中,也指出了人类的道德水平发展和变化,往往是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升级和进步的。

  再次,《暗时间》强调并论证了专注于一、坚持和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举起加强与应用,并形成习惯。

  书中所说的种种,单独看都可以自成一本书(书中的字太小了,看起来费劲,吐槽一下),好多都在别的地方看到过,自己也想过并尝试过或者正在坚持,不过书中的非专业性的、更显平实的文字,反而更能让我接受和喜欢。书中所说坚持、专注、写作、思辨、自我认知等种种,落点和目的还是为了更有效的思考和推理,即提高暗时间的效率。

  先写到这,一个月内在仔细梳理一遍,至少把目前我感兴趣的再梳理出来。赞。

  《暗时间》读后感(八):犹豫的成本是时间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过完整的一本书了,《暗时间》是在知乎上被安利,的确,这本书对于我这个还没入门的程序员来说,就像引路人,告诉我接下来怎么学编程,把哪些东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推荐所有的朋友一起去读。

  一、抓住无形的时间

  “把零散的时间用起来,培养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些我在那些自称“成功秘籍”的书中也读过无数次,如果不是页码在提醒我这些内容只是这本书的6%,我可能已经放下这本书然后批斗它,再把他流放到废书的队伍中。

  作者开始讲述自己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学习的习惯,读书笔记,学习博客,这也是我有想法去做的。当读到“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我以后做什么?”——我花整个高中时间思考的问题,一次一次想到过深夜,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卵用。想法多是好事,但不要忽视了“想”的成本,当你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想上,想出来的也是空有的。不及直接学习和钻研,凭空的想法,与实际的差异,会让你对之前的想法产生怀疑,人们都放心经过时间检验的事情。

  作者一直强调的思维的科学,我斗胆把它称为哲学,倡导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二、学好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这样的基础课

  大一这一年,当我发现编程能力不及他人的时候,“另辟蹊径”的开始自学起了Web前端,花了很多时间,成果也算卓有成效,我开始觉得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这样难学的基础课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大一,我挂了数据结构,因为我觉得我并不会做一个大的系统,我把Web前端掌握好就足够了,也曾看过知乎上给前端工程师学习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的建议——“二叉树的遍历你得会吧”。作者在文中说:“算法数据结构永远都不过时;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永远都不过时;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不会过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都不会过时;你大脑的思维方式永远都不过时。”科技产品的革新,编程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好比你现在不会去用装塞班系统的手机一样,而计算机性能,存储结构这样能力,从第一个结构体的出现到现在都一直需要。

  三、写博客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思考

  作者花了十个连续的版面来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写博客(还不包含之前提到的),写博客的冲动有过很久,担心自己片面的见解,别人的冷嘲热讽。现在我想把自己的思考、见解变成文字,让自己的思维和自己写下的文字做斗争,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不单是博客,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也可以成为见证我们脚印的地方。

  这篇也可能是我的第一遍博客,一直以为分享只是一个演讲的幌子,我也曾大言不惭的告诉别人:“我分享只是为了让大家开心,获奖与否,并不是我所追求的。”当获奖名单上没有我,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慰藉了。

  我以为演讲和写博客是锻炼我自己站在一群人面前说活的能力,没有看到写这篇稿子进行多少次for循环似得思考的价值,这才是演讲和写博的最大价值所在吧。

  当分享和交流成为一种习惯,思考会成为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别人的交流中,你也能看到不一样的见解,你,又会开始思考。思考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在问一个问题前,保证自己已经充分的思考过,而不是心血来潮突兀的去问别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没有人喜欢花大量时间去回答毫无价值的问题,珍惜别人的时间,珍惜自己的时间。

  五、学英语是为了更好的学专业知识

  英语一直是被我的短板,12年来英语在我的生活中仅仅留存于一个分数上,上了大学,四级考试,让我动了一点学英语的决心。学了编程,当我需要从外网下东西的时候,只能靠Google翻译,当别人分享了一个学数据结构很好的资料时,我却看不懂,还只能靠谷歌翻译,按单词一个一个翻译完的句子,最后自己凭着想象去整理。我决定去重拾英语(说的好像我以前捡起过他一样)

  学英语,不是为了四级六级,当自己只能找到英文版学习材料的时候,英语功底显的尤为重要。

  第一次把读后感分享出来,也是自己的第一篇博客。愿我能如自己计划的一样,把学习进行下去。

  《暗时间》读后感(九):牛人的物种起源

  我想大家学生时代都有一个或者几个牛人同学每天玩的不见少,但是学习成绩却一点也不含糊。。。这不禁让我想到当时的自己。。。娱乐和他们一起,学习却拖了他们后腿。。我想如果早两三年在高中读到这个书。。或许也能成为像他们这样的牛人,然后@#%¥%……(此处YY省略XX字)

  好了不扯了。。。言归正传说说这本书

  1.暗时间

  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年代,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流逝的急促,每个人也希望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来使用。但是在一天中时间数量是无法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时间质量。

  在这本书之前我读过一本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整本书用许多实例和分析讲明了如果想要在一个行业达到顶级人才,则需要在此需要高效的训练至少一万小时。而天赋并不是至关重要的。而我觉得这本《暗时间》,则能成为《一万小时》的快速实践版,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来思考和反思来达到一万小时的训练量: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这些时间都会成为暗时间,日积月累会产生庞大的效应。。。我想这两本书加起来就共同解释了“牛人是怎样诞生的”这个世界级的难题。

  解释了难题,那就应该讨论一下怎么做“牛人”了,每个人都希望娱乐时间一大把的情况下还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为此,作者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习惯,比如“读书挑剔,只读经典”还是“多读思维与心理学的书”还是“学习和思考中常问自己的问题”(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我有什么收获?如何将自己学得到的东西讲给别人听?设想需要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其中第四个问题深有感触,想曾经费曼想给大一新生讲高深的粒子物理学,最终作罢并承认:我并不真正了解它)

  而与此同时作者也介绍了自己的读书习惯,相对于我而言,虽然喜欢读书,却也是纯粹业余爱好娱乐,重点不是爱好和娱乐,是业余。。。。我读书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什么书都读,但也不做笔记。而作者对读书有另外一种见解,认为读书应该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阅读才能有大的收获。而我,在读这一本书时,也真真正正做了一次读书笔记。

  :作者推荐的关于思维的书真的很多,去豆瓣查了查也都是大部分评价8.0以上的好书。

  2.思维改变生活

  牛人真正的牛不应该只是在专业方面,这只是招式,架势,而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功,也就是思维。对任何事物都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和看法。这样才不会因为外物迅速的变化而迷乱了双眼。

  如何培养思维能力呢?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书写

  随时记下自己思维的闪光,并常常反过来看看,这也是作者让大家开博客的原因,多写多思考。思维的能力也就水涨船高了。而作者的粉丝绝大多数也应该是他博客的粉丝吧。:)

  3.跟伯利亚学解题

  这一章讲的是如何成为编程大牛的,由于自己并非计算机方面专业的学生,对算法编程讲解部分不是太懂,也就只是翻翻,虽然只是大概翻翻,但是也能感到讲到是个境界问题,境界问题是相通的,作者强调了不要沉迷于复杂的技巧而不能自拔,“把简单变复杂的人很多,但是能把复杂变简单的凤毛麟角”。很多人沉迷于精深复杂的东西,在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掌握之后变在解决问题时候却忘记了解决问题的初衷,反而是近乎炫耀地使用各种复杂技巧来证明自己是牛人,最终本末倒置,因为炫耀技巧,导致不仅问题没有解决好,还麻烦,费时间。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一段话十分精辟:任何工具都有其使用范畴和前提。然而,我们在学习工具的时候由于投入很多的时间,往往情绪上面对工具产生了太强的情感,我们既投入了时间,当然内心希望能够用上这个工具,所以就容易忘掉其适用前提,欣欣然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黄金大锤亮出来,以显示自己厉害。

  而作者认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手中有锤,心中无锤”

  牛人的成长方法,内功修炼,境界休养,都在书中提到了。。。。

  在此

  希望大家能在牛人之路上越走越远~~:)

  《暗时间》读后感(十):时间深处的时间——读《暗时间》有感

  刘未鹏所著的《暗时间》并不算是心理学著作,却与心理学有关,或者说,是一个求知的读书人结合自身的经历、写下的对认知心理学的感悟。与一般的心理学科普著作不同,作者的角度更加平和,没有很多专业的术语,一个缺乏相关科学基础的读者也可以十分流畅的读完。

  心理学认为,思考并不是驾车那样即停即止的事情,当你沉浸于某事之中,专注思考的时候,即使你在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比如走路做菜之类,大脑也会不停思考。这些时间就是书中所认为的“暗时间”。我们遇到难题,有时放在一边过几天来看就可能会发现新的解决角度,有时一些生活中的普通场景会成为我们解决难题的缪斯女神(如阿基米德测王冠的轶闻),这皆是大脑新皮层不停运作的结果。人所拥有的时间是相近的、而使用时间的效率各有不同。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利用率,这大概便是《暗时间》的主题。

  书中我很喜欢两篇文章,一是《学习密度与专注力》一是《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作者曾这样说:“如果一个人要靠自制力去强迫自己不受干扰,那只能说还是寻常人(mediocre)。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内心对一个东西强烈的热忱。”或者通俗点来说,“兴趣是最大的老师”。作者本着对程序的喜爱一路学习,最终就职于微软研究院。有时我就会想,工作与兴趣是否一定是相对的,当你的兴趣成为工作时,兴趣仍有其乐趣么?我并不懂程序,但从他的文章中,我是可以感受到他的热忱的。

  不过,本书是有一些缺点的。全书分为三大篇,而最有用的是第一篇《暗时间》。而读到第二篇《思维改变生活》时,这种博客文章编集成书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首先是举例的重复,同一个癌细胞的例子,书中出现了不下三次。另外,各篇文章的编排逻辑也不够好,其实完全可以把一二篇的文章整合,把重复的内容删去些。文章都是好文章,但放在一本书里就得考虑下阅读的感受了。至于第三篇的《跟波利亚学解题》,谈到了很多与编程与数学的问题,这我看不懂,是我的问题。

  总的来说,《暗时间》是本能改善你的思维方式的书,特别是书中引用了很多心理学数学等领域的经典书籍,对发散阅读是很有益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暗时间》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