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精选10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是一本由[美] 史蒂芬·柯维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评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但并非那种读完之后让人拍案叫绝者。封面与封底将这本书描绘得天花乱坠,让人带着过高期望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但在读的过程难免觉得其宣传言过其实,读完之后也并不觉得有如预期那般的收获

  整体而言,瑕不掩瑜。

  败笔一:逻辑混乱。柯维实际上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全书框架,因而从整体来看,这本书的逻辑是较为清晰的,实际上就是按照首次出现在第18页的架构图来布置全书。可以说,但凡认真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能清晰地记得其篇章结构知识框架。只是,具体到每一章节的内容,其结构和逻辑就显得不那么清晰了,甚至有些混乱。当然,这或许是读者理解能力存在差异缘故,但无论如何也算是个问题吧。

  败笔二:缺乏案例。不难发现,很多这种类型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丰富并且经典的案例。案例是此类书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是说服读者的最直观最有效方式。但本书案例并不多见,而且都不算经典。更多的是逻辑并不清晰的论证,以及略显单调乏味语言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例如第一章尽管叫“积极主动”,但内容绝非“积极主动”一言可以蔽之;习惯五尽管叫“知己知彼”,但其实全章都在论述学会倾听的重要性,只知“知彼”。

  当然,本书能够享誉全球无可辩驳的一点是它依然具备了许多宝贵思想。首先是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本身,从个人领域成功公众领域的成功,清晰地给读者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借鉴和落实的习惯、原则。其次,强调内在品德而非外在技巧观点,或称之为“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相对应),在如今这个愈发浮躁社会可谓震耳发聩,也为许多钟情于“厚黑学”的国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再次,强调公众领域的成功对于个人的提升价值,对于习惯独处的笔者本人而言获益匪浅,正如柯维所言,人性的较高层次必须通过人际关系体现,我们所经历的“成熟模式”,是由依赖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P41)。而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始终停留在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并且以为独立便是成熟的最终形态。最后,作者本质上倡导的是一种近似于超然洒脱而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全书充满了正能量,这亦是极为宝贵的一点。

  此外,全书金句迭出,不胜枚举

  在读书的过程中,笔者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1.原则、习惯与思维定式的关系。这是柯维在书中常常提到的几个词语,对三者关系的理解是读懂全书的一个关键。柯维主张,如果我们能把原则内化成习惯,就能够用不同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P022)。所以,柯维所提倡的七个习惯,实际上也是七个原则。他的主张是我们应该将此七个原则内化成我们的习惯。柯维深知思维定式对于我们的影响,但他并不否定思维定式,而是希望借助思维定式的力量来发挥习惯和原则的作用,“我们需要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即基于原则的思维定式,它能正确引导我们事先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P37)。”他甚至倡导以“永恒不变的原则”作为生活中心,建立起高效能的思维定式(P83)。

  2.既做聆听者,也做发言者。如前所述,作者在习惯五中反复强调了做聆听者的重要性,但同时我们深知输出自己思想、做发言者对于我们成长成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仅要做聆听者,也要做发言者。二者其实并不冲突,正如书中所说的,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感受的能力(P133)。

  3.注重知行合一。这一点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思想,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如此。形式上,作者在开篇就已言明,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只知不做也等于无知(P14),并在各章的末尾设置了《付诸行动》的板块。内容上,习惯一“积极主动”中,作者强调做出承诺,信守诺言,并认为承诺也是成长的精髓(P66);习惯二“以始为终”中,“两次创造”的观点其实强调的也是智力创造与体力创造相统一;习惯三“要是第一”,作者亦明确指出,“第三个习惯重在身体力行(P107)”……不一而足

  让我们记住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关系;知己知彼;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朋友要帮忙买的书,顺手自己也买了本。本着好奇,多看本书也无所谓

  看了,就收获了。

  曾经看过一句话:成熟的人不看励志的书。我时不时地会看一些。怀疑自己的成熟度。

  今天再看这些,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人的一生也许会经历过许多事情,但有些事情不是简单的个人经验常识能够完全解决的,而励志的书,为你将要经历或发生的事情做好心准备常言道累一点是不怕的,就怕凡事闹心。而且,有些人即使是年龄到了,也未必真正的心智成熟,一不小心混沌的一生就过去了。当然,凡事不能勉强,每个人的生活观念不同,也许,一个人混沌的一生未必没有比其它人清醒的一生更不幸你的人生你的选择,我们强求不了任何人,也无法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判断其它人。社会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神采各异的,就像色彩斑斓动物世界一样。每个人安于自己的角色和谐了。

  而我,注定停不下奔跑的脚步,找不到可恶安全感,所以,我要时不时的搞点小举动。也许我的人生就这样地渡过了。这样总结自己:每阶段需要随意看点励志的书,让自己的精神更清醒,让自己的行为更可控。

  纵观全书,与林伟贤的执行力课程异曲同工,也许天下道理都一样,或者他们之前有对此达成过“共识”。人如果想奋斗上进,那么需要有目标有行动,剩下的是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就如规划一个项目追求时间、质量、进度、收益了。而人相对于事情的重要区别在于,人有感情,生活进程中会遇到各种让情绪有波动的人或事,如果你没有强有力的信念、意志,你的目标也许不会实现。柯维的书会给你一些建议一些引导一些启示。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或者工作进程不太满意,可以拿起来看一看,或许会有发现。如果都满意了,可看可不看。

  对我来说,我需要按照柯维的建议重新规划我的项目进程,让工作和生活更有效率,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你的一生想做什么,有想过吗。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三):以原则为中心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并不是七个习惯,而是”以原则为中心“这句话。作者相信人类社会中有一些普遍的原则,这些原则不受时间的侵蚀,没有文化宗教差别,它们年复一年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原则不是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基础,而原则更接近于”真北“法则:北面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我们所处的方向。简单的说,原则就是普世性、没有时间限制,客观存在的宇宙法则。

  按照作者对原则的定义,七个习惯归为原则不是很合适,如果是我的话,会把习惯二以始为终以习惯三要事第一归为方法论,把不断更新更为人生的一个大的目标。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将这些习惯都当成原则,是因为这七个习惯是相互联系成一个体系的:

  最难的是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它让你跳出了受害者心态——你不再是自己基因环境结果,你是自己价值体系和远景结果,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这样的思维会给你内在的安全感,让你能用冒险采用双赢的思维,用别人的参考体系思考问题,开放地听取他人的意见,不断更新自我。

  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人们可以为自己确立远景。接下来,他们才能分辨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做到要事第一。这三个习惯建立之后人们就可以获得个人层面的成功,得到内在的安全感,并进而追求公众的成功。双赢思维是公众成功的起点,建立双赢思维后,才能理解他人,然后通过协同合作,达到1+1>3的效果

  七个习惯是建立在人类的四种天赋之上,这四种天赋分别是自我意识(反省)、良知类似于羞耻心)、独立意志(意识里与执行力)以及想象力(展望未来想象成功)。在我看来,这四种天赋虽然人皆有之,但未必人人都能表现,也是需要后天你的开发的,这本书并未提及,作者在他的另外一本书《要事第一》中对此进行了补充:

  1 通过记个人日志培养自我意识;(自我反省)

  2 通过学习、聆听和反应来培养良知;(借鉴)

  3 通过作出承诺并遵守承诺来培养独立意志;(正反馈)

  4 通过设想场景开发创造性想象力;(这点对我比较有借鉴,我经常过于重视目标,而忽视实现目标后所带来的收获)

  七个习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每个习惯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则,真正实现起来难度很大,我个人的观点是,可以通过建立原则中的原则,也就是对每个原则进行分解(这点是从富兰克林的自传中受到启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要做到双赢思维,我会先收集与双赢思维有关的词条,比如“要想让他人亲近你,就请求他人的帮助”,甚至进一步细化,如何请求帮助?(先做好铺垫(我想请您帮个忙等),让对方有个心理准备,然后阐明原因(增加肯定回答概率),最后要给别人留有谢绝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不管对方的帮忙是否起到作者,事后都要告诉对方结果。)

  经常翻翻给自己定下的小原则,不断提醒自己,以及不断实践得到反馈,最终就可以做到了,而做到很多小原则之后,再进行组块,建立联系,灵活使用,最终达到随心所欲地步,多个小原则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原则了。

  也许有人会疑问:“就算做到了这些原则,也是一个克制自我的过程,内心还是是不愉悦的,因为人一些天性无法改变。“

  关于这点,可以看看《一万小时天才原理》这本书(详见jack的书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707543/),年长者的神经回路已经完全被绝缘体包裹,当冲动行为发生的时候,神经回路会马上去阻止,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神经元虽然已经形成,但是还没有完全被绝缘体包裹,所以当冲动行为发生的时,这个回路不会马上去阻止,尽管它能够阻止。这也是年轻人容易犯错的原因。

  建立原则的过程有可能会涉及到克制本性,产生适当的不舒适,但我相信这是暂时的, 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叫克制了,因为这已经成了天性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智慧

  所以,如果一些年轻人觉得一些伟人、牛人、长辈等的原则实在是无法做到,也许仅仅是做得不够多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四):心发其源,方可誉之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尘世让世人摆脱贫穷

  ,耶稣则先让人摆脱内心的贫穷,然后由他们自由摆脱贫穷;尘

  世通过改变环境来造就人,耶稣则通过改变人来造就环境,尘世

  塑造人的行为,而耶稣改变人的本质。”

  第一次见到这书是在来到北京的第一天,那时候表哥的办公桌上

  就躺着这样一本,但表哥的公司将就此书内容对员工进行考核,

  我也不能强人所难啊。后来,我也常有接触七种习惯,但唯一的

  印象就是那张圆形和三角形纠结的图表,写着某些通俗易懂,童

  叟无欺的词语。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有了一套行为处事的原则

  ,犯不着为了一本小书而改变自己。三年的时间都没有阅读过此

  书。

  此书我目前看了三遍有多,肯定还会继续看下去,最有感触了就

  是在个人修炼方面,因为某些外在的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就

  像我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出生一样,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的自己

  ,修炼自己的心性。某些时候改变自己是微不足道,但一天又一

  天,我们会发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

  1,领导管理的不同。我以前也这么认为,领导就是管理,只有

  领导者才能去管理。其实不然,领导者是指明方向和制定方案

  那个人,而管理者是执行方案的那位,最下层的当然是具体操作

  的那些人。有的时候,我们只是注重自身的管理,却忘记了要做

  自己的领导。如果冥冥中偶然发现这并不是我要的那片树林,那

  将多么的悲哀

  2,个人使命宣言。“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

  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

  什么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

  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宣言的内容因人而异。”而这份宣言就将

  成为个人行为的原则。这并非细到锱铢必较,但这些原则是个人

  生活工作中不断去坚持的信念。相较于与配偶、自我、工作、宗

  教、享乐为中心,以原则为中心至少会让我们有一份独立的价值

  观,并不断的为了梦想努力下去。

  3,时间管理矩阵。纷至沓来的大小事务,何为大孰为小,把事

  情分为四类,第一类,重要且紧迫;第二类,重要不紧迫;第三

  类,不重要紧迫;第四类,不重要不紧迫。矩阵一分,自然该干

  嘛干嘛去。不用再为此二件事儿孰轻孰重折腾半天。

  同时,注重每一件事儿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儿子,是雇员,

  是学生,是老公。这就是第四代时间管理法的出彩之处。无论何

  时,讲求的不是效率而是效能。就像领导和管理不同一样,效能

  和效率亦有迥异区别。

  4,人的一生是螺旋上升的,就如同工地现场的螺旋箍一样。身

  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的更新既相互平衡又相互制约。不

  断的更新才有不断的上升,时刻保持未满的心态,不要非得等到

  《赤壁》中小乔所言:“丞相,您自己不就像这茶碗么?您怀着

  满满的心得到这儿,有人会帮您倒空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五):从依赖到独立

  一年前读的,非常受用,读了三个月,应该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私以为这本书非常适合即将毕业、或刚毕业不久的学生。

  整本书大致分为两部分,「从依赖到独立」与「从独立到互赖」。第二部分我还很难理解,就只整理第一部分的读书笔记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笔记或许不全,我只记录当时自己比较有感触的。

  - 由内而外改变。

  - 产出与产能平衡。

  ### 习惯一 积极主动

  - 不要归因于自己无能为力的因素。不要说“我被迫怎样怎样”,应该是“我衡量之后,选择了怎样怎样”。

  - 关注圈和影响圈。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影响圈(因为关注圈的东西是无可奈何的),这样影响圈也会逐渐增大。

  - 直接控制;间接控制;无法控制。

  - 由内而外的努力。

  ### 习惯二 以终为始

  - 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首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创造。

  - 领导(Leadership)与管理(Management)的不同。管理是正确的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再成功的管理也无法弥补领导的失败,而领导难就难在陷入管理的思维定势难以自拔。

  ### 习惯三 要事第一

  - 四象限。我们常常被「重要且紧急」或「不重要但紧急」的事占用了大量时间,最佳实践是将时间与精力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从而减少前两类事情,不被琐事牵着走。

  - 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思维是预防型的,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 授权是提高效能的秘诀。

  - 两种管理方式:指令型授权(微管理)和责任型授权。责任型授权要求双方就五方面达成清晰、坦诚的共识,并做出承诺:预期成果、指导方针、可用资源、责任归属、明确奖惩。

  - 授权的大原则不变,权限却因人而异。对不够成熟的人,目标不必订得太高,指示要详尽,并且充分提供资源;监督考核则较频繁,奖惩也更直接。对成熟的人,可分配挑战性更高的任务,精简指示,减少监督考核的次数,考评标准则较为抽象。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六):为那些汉堡吃多脂肪化的大脑

  不知为什么鬼佬的管理学总有一种粗暴的逻辑,他们似乎特别喜欢用言语的暴力殴打别人。仿佛他们人人是巨人般的榜样,我们个个则是行动上的矮子。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我们家墙上便贴有这么一份使命宣言......包括互助合作、维持整洁、用语言表达感情、培养专长与欣赏家人的才华等等。每年6月与9月,即学年结束与开始之际,我们都会修订,使之更符合实际状况。”这个,我尤不能容忍,难道追求做一个高效能的人就要以放弃生活乐趣为代价?

  如此这般,人和机器有何区别?

  想起电影《阳光小美女》里爸爸的“九步法”,一个喜欢把任何问题都搞成“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个步骤?”的人,怎么可能应付复杂的世事?拜托,这是一个多么杂乱无章的人类社会?千万别期望你脑子里的“7个习惯”会同样适用每天花7个小时在电视上的邻居,注意,你的价值观在邻居那里并不比菜场闭市前1元1堆的萝卜更有益。

  说到底,鬼佬的社会建立在契约制上,保证效果达成靠得是全体的信用,他们的道德功用就是确保每个人履行合约的承诺。而这对于我们完全行不通,或者说对现阶段的我们还不适用。我们更需要的是把事情做对了,做和谐了。而不是要求什么所谓“鸭生蛋蛋生鸭”的“效能”产出。

  这个世界有不完美才是完美的世界。每个人生长都有自制的速度。即使你标榜自己是“高效能人士”也一样。不要着急,千万不要着急,一急就有疯掉的危险,连Stephen R Covey都说成为“高效能人士”最少需要7步呢,你急什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七):西方见林,东方见树

  (ROUND 1)

  看完整本书,首先想到了一个问题:在内容相同的前提下,让中国人会怎样写这本书?

  记得在陈之华的《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766443/的开篇探讨了中西方教育在整体思路上的不同。她指出东方教育之初就着眼于各学科中具体的手段和方法的传授,我们上了很多年的学,也许对于整个学科的内容也没有全面的理解。而西方首先注重学科体系的建立,在开始教授的时候首先要告诉学生的是我们在学什么样的一门课程,有哪些内容,而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联系。

  就好比树木与树林的关系,东方教育下的学生很容易能够描摹出一棵树的形态,而西方学生的能力偏向于画出整片森林的样子。

  之所以会把一本有关个人成长的书籍和教育联系在一起,并没有想要攻击东方应试教育和赞美西方的素质教育,只是在这其中发现了一个共通性。

  对于个人成长,究竟首先是要从成长的方法传授,还是从成长的人生意义传授?

  在柯维的七个习惯中,将个人领域的成功称为“从依赖走向独立”,将公共领域的成功称为“从独立走向互赖”。简而言之,个人领域的成功是人作为个体如何实现自我完善,而公共领域则是如何处理公共关系。前者更加倾向于愿景、原则和习惯,这些听上去以及做起来都抽象的内容,后者则告知了具体的人际关系处理的方法。

  其实贯穿本书始终的是西方心理学思想,即对于一个人,一个不在任何理论环境下(完全脱离社会或是完全的不具有个人隐私)生存的人,应该如何处理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

  人之所以存在首先要关注的是内在的安全感、自信、自我认同等稳定性格的心理基础,而教育和成长的目的是让人的内在能够相对完整由此而产生面对生活和事业的成熟心态和能力。虽然柯维没有在书中提到自我建立不能够实现的负面影响,但是根据本书的逻辑,如果一个人的内在成长没有相对完整,成功又怎么可能眷属垂青。

  所以当没有看本书之前,也被书名的中文翻译和装帧设计以及书籍的推荐语给唬住了,认为这不过是一本又被过度解释、过度宣传和过度溢美的“成功学”著作。

  或者说,在商品经济和广告效应过于发达的今天,“商务人士的推荐”+“高效能”使得人自然就和好莱坞大片中商业精英的形象和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这也许是我的知后觉型思维定式。

  在第二部分有关个人领域的成功中,恰好是在个人内在成长的基础之上具体地提出了前三个习惯,在三个习惯中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但是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即每一个习惯所代表的内容其实并不仅仅是文意上看上去的那样,在习惯的领导下,有更为具体地可以去实践的方法没有明确地被提出。当看完一个习惯,回头将这一个习惯中所包含的小节标题内容连贯来看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对于这一个习惯如何养成的思路。所以需要再读一遍。

  另一个本书的特点就是,本书的实践性和发散思考性很强。实践性在于可以去做,去实践,去印证改变。发散性是指书中提出的例子和亲切的口吻使人能够将书中抽象的内容实体化并且和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去想。

  见树还是见林,方法还是思路,个人还是社群,其实都没有孰重孰轻的标准,没有对错优劣的分别。每个人站的在其独一无二的位置上,可以选择任何样的生活,没有第二个人有权利去评判。但是最关键是:

  e active!

  如果不去行动,就算知道了飞升成仙的口诀也一无是处,只能成为一个寒号虫。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八):书评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评: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七个习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培养自己的习惯:积极主动(侧重个人能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任由外界来影响我们的情绪,例如:下雨我们心里没必要伤感);以终为始(侧重目标的设置,意思是我们做事情要以我们期待的结果来进行,这样做起事来不会让自己走偏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人要有目标);要事第一(侧重做事情的时候要分清缓重轻急,这样子有利于我们做事更加高效)。 第二类是关于社交方面的习惯:双赢思维(意味着跟别人沟通交流时,要做到双赢,如果出现其中一方输的情况时,立即停止合作或者跳到其他话题交流);知己知彼(这个对我来说应该是最难的,因为情感上的挫败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聆听并理解别人,最后导致自己在别人心里是一个固执的人。不管跟谁沟通交流时,我们都应做到在充分了解别人的前提下,才能说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否则容易出现大家价值观前提本来就不一样的情况,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统合协效(即把前面所说的几个习惯揉在一起,共同起作用)。 最后一类就是自我更新的习惯,包括身体(锻炼)、精神(思考问题)、智力(看书以及写作)、情感(社交)。作者另外还说到,这些习惯其实只是我们人生的原则,而最重要的事我们的价值观。原则与价值观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管外在的,后者是管内在的。所以我们应由内而外的改造自己的生活,从而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这是一个不可逆的一个过程。 总之这本书看完之后,对我受益匪浅,值得多次阅读,并且每天践行,从而真正的成为我们的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九):读书笔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时间管理,改善人际沟通,是当今很多职场人最大的痛点,自然也是出版商趋之若鹜的图书种类。于是这类书可谓汗牛充栋,抄袭、拼凑。读这类书很多时候,其实是在浪费时间。

  这类书还有一个很大的陷阱,就是时间管理,自我提升其实和成功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后者更多的是在给人打鸡血,因为有人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了如何如何地成功,那么你只要照做就能获得同样的成功,这明显是有问题的。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个性,单纯地强调努力,拼搏,克服矜持,撕下脸面……就像疯狂英语那样。

  不可否认,做事情的专注度、条理性和沟通能力,每个人天生是有差别的。大多数人还是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去提升。

  在一个比较信得过的公众号里,看到作者推荐的书单,其中提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并大加褒扬。——这其实是我读书的一个习惯,看自己信得过的人推荐的书。比当当、亚马逊之类的畅销榜要靠谱的多。

  但是,可但是,千万不要相信所有图书腰封条上的名人推荐,陈丹青、梁文道,韩寒是文化类的常客,而吴晓波,俞敏洪、张瑞敏、任志强等则是财经管理类图书必不可少的配衬。 梁文道就曾说过,很多腰封上写着自己推荐语的书,他都没有读过,都是出版社的炒作而已。

  扯远了。

  作者斯蒂芬•柯维博士被称为学界的思想巨匠。被《时代周刊》称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个人物”之一。据说这本书在美国的销量仅次于《圣经》。

  作者提到的七个习惯包括:

  1、积极主动:根据原则和价值观,而非情绪和外在环境做决定。通过努力达到个人愿景。

  2、以终为始: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创造。 做任何计划时,均应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全心投入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

  3、要事第一:自我管理 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摆在第二。

  4、双赢思维:它是一种人际领导力的体现。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患不足的敌对式竞争。 我们,而非我。

  5、知彼解己:移情沟通,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的关系。

  6、统合综效:综合统效即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也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超过个人之见的办法。这就是创造式合作。

  7、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是指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

  虽然,这本书不可能给我们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却也是印证了自己的一些零星想法,并且给予了一些额外收获。还是那句话,任何的道理,明白和做到永远都是两回事儿,人性就是这样,但是起码你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

  同时,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让你发人深思,引人思考的句子,值得细细品读和思考。

  1、每个现代人天生的恐惧感,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并逃避与他人相互依赖与合作。而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互赖的社会中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更多的成就都是靠互赖和合作才能成就。

  2、人类普遍面临的挑战: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我现在就想得到、谴责和抱怨、

  绝望无助、人生失衡、我的定位在哪儿、渴望理解、冲突与分歧、个人的停滞不前。

  3、人的本质是思维的:身体、头脑、心灵、精神

  4、一个人要具有影响力,关键在于良好的沟通——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让言谈有理有据。

  5、要改变现状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6、一个能坐到互赖的人,既能与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潜力。

  7、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十):《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精彩语录摘抄: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定式、地图或者假定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测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解读:思维定式是妨害一个人做出理性判断的障碍,在与人交往,处理事务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免用主观性的思维去给人或事下定性结论。当我们拥有一个更广阔开放的思维时,可以更清晰地看见人或事务的两面性。

  梭罗曾经说过:“一颗邪恶的大叔,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定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解读:思维决定行为和态度,净化片面思维迫在眉睫。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作一种感觉。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爱。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解读:爱情是个动词,是需要付出行动和承担责任的。主观性感觉性的相爱相当于就只是谈恋爱,谈恋爱就是热恋,在热恋期双方不是非常理智的,所以这样的相爱方式是不能长长久久的,而长长久久的爱情是需要经过依赖-独立-互赖这三个步骤的。

  一个人的安全感一定介于极度不安全和极度安全之间,前者说明你的生活总是被变化莫测的外力所干扰和左右,后者说明你对于自己的真正价值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解读:不要被环境所控制和影响,唯有强大的内心才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要总是往消极的方面去想问题,而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那些即将遇到的困难。

  移情倾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和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解读:肢体语言传达的感情似乎比声音和语言更有效、更富有感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