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是一本由(日)松本草平 / (中)华野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读后感(一):还行,一些背景知识交代都不错
今天(2013年7月)简单看了一下那个日本医生的回忆录,《诺门坎,我们第一次战败》,结合自己以前的认识,说几点:
第一,此战初期苏军由于缺乏经验,加训练、指挥上的缺陷,伤亡较大。比如空军领导阶层由于清洗严重,导致初期指挥极为不力,往往以多都胜不了少。
第二,日军由于国力有限、补给困难,战争一持久,就暴露了致命缺陷。比如弹药、饮食的缺乏,以及损失装备的补给跟不上。汽车都没大有,有的话还老出现故障。
第三,苏联是个强大的重工业国家,而且是个坦克战理论和实践非常先进的国家,苏军的坦克、飞机、大炮无论数量、质量以及战术都是日军难及的,尤其是日军消耗不起。给人印象很深的一幕是:苏军的坦克履带有一人高,坦克像一座房子那么高大;可是日军坦克的履带只有人的大腿高,像一辆小汽车。
第四,朱可夫接替指挥以后,申请到了大量的重装备,使得火力一下子就压倒了日军。而且苏军越打越顺手,日军几无招架之力。
第五,日军仅仅一个装甲师团,一旦报废,就接济不上了,完全没有持久战争的能力。而且日军重视进攻战术,这是很大的缺陷。
总之,诺门坎之战虽然双方伤亡差不多,但是越打日军消耗越大、越占下风,把家底全暴露出来了。
《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读后感(二):诺门罕战争的读书纪录——增长不少常识
诺门罕全称“诺门罕布尔德”,先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此地区是一片半草原半沙漠的空旷荒原,除哈拉哈和东岸河畔洼地处水草肥美外,其余多为沙地,沙层厚10厘米左右,内有高约20米~40米延绵起伏的小沙丘,植被稀少。由于沙丘千篇一律且缺少自然地标,给地图判读带来很大困难,在此行走选择一个易于确定的参照物和保持方向困难。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冬天气温会降至零下40度左右,多风雪;夏季白天气温高至35~40度,夜里则急剧降至18度以下,常有暴风雨,雨后道路泥泞,淡水缺乏。
参战双方:苏联红军、蒙古VS日本关东军主力、伪满
步兵——4个联队、一个大队
骑兵——一个联队
坦克——两个联队
炮兵——两个联队
工兵——两个联队
兵器和装备:
火炮——212门(速射炮、山炮、野炮36门、九0野炮24门)
飞机——180架
装甲车——36辆
坦克——82辆
汽车——400辆
旅团(8000~9000)约等于加强师
联队(4000人左右)约等于两个加强团
大队(1200~1500)约等于团
中队(300人)约等于两个连
小队(80人左右)约等于两个排
分队(15人)约等于一个加强班
日军的“迂回包抄”战术:
进攻的主要目的就是包围敌人,并将之歼灭。强调正面进攻后,用于侧翼包围的兵力越大、越强、越出其不意,其歼灭敌人的成果就越明显。成为日军的教范和条令的制定。
坦克第11旅、装甲第7旅、摩托化步兵第36师以及蒙军骑兵两个师,坦克为T-26,配少量T-28和T-35多炮塔坦克参战。
1937年,斯大林的“肃反”,“大清洗”苏联红军已有两万多名中、高级军官遭清洗,五大元帅中三个思想先进、年富力强的元帅、总政治部主任、15个集团军司令员中的13个、70%以上的军长、60%以上的师长、50%以上的旅长或被捕获被杀,剩余的人也惶惶不可终日,连肃反负责人留希科夫都跑了。
日本的大步兵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由于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原因,部队的机械化程度差,盲目,战法落后、死板,虽然在亚洲战无不胜,步兵和坦克协同作战是诟病,常常步履蹒跚的步兵在拼命前进的坦克屁股后面吃灰尘。
苏军,情报准确,机械化程度高,火力强,装备好,战争初期吃了“大清洗”指挥员不足和经验不够的亏。作战灵活、纵深能力强,常常一个坦克营打到日军总指挥部。
结局:日军惨败,第23师团伤亡在98%,第7师团伤亡在73%,所有配属的特种联队也全部损失殆尽。
“北进“派被“南进”派占了上风,才有了太平洋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
麻省理工学院的洛伦兹教授:“亚洲腹地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许几周后会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场风暴”
诺门罕战争,就苏军和日军的战前准备:
1、 苏军是知己知彼,苏军早就通过谍报网,收集到日军的兵力、兵器、装备等军事情报,而日军对苏军则是一无所知,参谋预测的苏军兵力装备只是实际的一半不到;
2、 苏军居高临下,日军处处挨打。苏军利用哈拉哈河左岸蒙古高台的优势,一直监视着日军的一举一动;相反日军却无法了解苏军的行动,重炮打击下,只能躲在工事里。前线的作战部队,探出头则有可能被苏军的狙击手一枪暴头。
3、 苏军张网以待,日军则是飞蛾扑火。
制空权方面:
苏联远东军,由于1937年的“大清洗”,苏联空军中75%的高级将领被清除(其中包括空军司令员、副司令员和远东地区空军司令),因此虽然苏军空军和日军空军对比在数量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大多数时间掌握着战略和战术上的主动权,但所有的优势最初被复杂的指挥结构、低落的士气和糟糕的训练所抵消,制空权争夺得异常艰苦。日本的战斗机小巧灵活,加上日本飞行员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老兵,苏军年轻的飞行员一时远不是对手。人员和飞机补给方面,数量占优的苏联有明显的优势,但日军则后继乏力,日军飞行员的损失无法弥补,战场主动权慢慢地转移到苏军。关东军的“下克上”,空袭塔木斯克机场,大机群成功空袭了苏军机场,使苏军前线飞机损失大半,一时丧失了制空权,十几天后才得以缓过劲来,但日军并没有抓住短暂的机会去摧毁苏军重炮阵地。日后日军地面阵地吃尽苦头。此后战场的主动权始终都是掌握在苏军手中。
地面作战:
日军崇尚“大步兵主义”和“精神力量第一”,二战时日本贫弱的钢铁和汽车工业,注定了其坦克制造业难有大的作为,主战坦克实际上都是轻型的,与欧美的坦克相差一代,主要弱点:火炮口径小、装甲薄弱、吨位低、速度慢、行程短等,而且日本战术动作呆板。正面战场上的苏日坦克决战——牛群冲进了羊群,关东军中唯一的坦克师团安冈坦克师团被击溃,师团基本瘫痪了。
苏军装备精良,重炮移动迅速,步炮坦协同作战一致,诺门罕战争成了苏军新式武器的试验场,为日后的战争积累经验。常常可怜的日本刚往苏联阵地发了五六发炮弹,就被苏军数百的炮弹作为回礼,准确地打到日军阵地上,摧毁日军的重型火炮。空旷的草原上,装备相对很落后的日军面对苏军在白天的正面战场上差距太大,扬长避短,日军为了发挥出其步兵部队众多和擅长夜战、近战、拼刺肉搏等优势,改打“夜袭”战术。日军的“夜袭”战术:突出了利用夜暗接近敌人,以小部队夜袭敌人的必要性。实战中日军夜袭时主要靠步兵用刺刀和军刀进行白刃战斗。诺门罕战争后期,苏军普遍装备的自动火器曾给予夜袭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日军的“猪突攻击”自杀式冲锋:“猪突”,日语音译,即像野猪一样勇往直前地冲锋。日军历来强调进攻,机械地认为进攻是唯一的手段,物质匮乏是日本的先天不足,日军从日俄战争中得到的经验是,勇敢的精神和娴熟的拼刺完全可以战胜强敌,对部队片面地强调精神教育,“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后,面对弱小且缺乏训练的中国军队,这种战法取得一定的战果,使其越发轻视物质的作用和威力。当日本的国策把苏、美等强国悄悄地列为假想敌后,日军认为,高强度的训练、为国捐躯的精神和勇敢无畏的进攻足以弥补装备和物质上的不足。对一个猝不及防、病弱无力的人来说,野猪狂冲过来的确很危险,但对于一群弯弓搭箭的猎户来说,冲过来的野猪正好是盘中餐。
日军的机械化程度低,补给和重炮的运输基本依靠骡马和大车,常常补给不足,制空权的丧失使得补给更为困难。
最后肉弹没顶住炮弹,在苏军细致的保密工作下,强势的反攻,横扫千军,日军两个师团几乎全军覆没。日军的“玉碎”主义,自杀。二期的战争,仅仅是一败涂地的关东军为了面子和寻找军旗的下落,丢了军旗对于关东军而言是奇耻大辱。
停战,直接原因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跟班的小弟日本被大哥德国给戏耍了。军事上和政治上,日本都完全失败。
苏蒙军总指挥朱可夫将军在向斯大林汇报时,对日军是这么评价的:“日军的下级官兵勇敢顽强,青年将校自信狂妄,高级将校昏庸无能”。
《诺门罕战歌》:
对面的山是僧布尔山,脚下的河是哈拉哈河,
十个联队的人啊,死得成千上万,
天皇在东京眺望,司令官命令我们继续前进,
去升天成神…
日本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它是日本步兵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步枪之一,于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生产,枪机上有防尘盖,枪的射击精度良好,但侵彻力较小,配单刃偏锋刺刀。
摘抄自
————《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一个原日本关东军军医的战争回忆录》
《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读后感(三):落后真的会挨打
作者在书中回忆了这样的一个细节:苏、日炮战开始后,由于日军地势较低,无法观察射击效果,因此日军将炮兵观察所搬上了热气球。但是,热气球刚一升空,就被苏联的一架战斗机击落。热气球上的日军官、兵全部完蛋。
我刚看到这里时,觉得日本鬼子真是奇才!只要稍微有点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设置炮兵观察所的其中一个重要要求就是隐蔽,而日本鬼子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升起一个热气球,那不是找打吗?鬼子们还能想出更有才的招数吗?
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在诺门罕战役之前,在中国的淞沪会战中,日本鬼子也用过这一招。但是我国军队的装备太差,眼看着鬼子的热气球观察所而毫无办法。
落后真的会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