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西藏》是一本由顾野生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嫁给西藏》读后感(一):我们谈论西藏的时候,在谈论什么?
关于西藏,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微乎其微,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的憧憬与向往。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好奇,那股近乎痴狂的憧憬来自何处,那份无法言说的向往又起于何时。久久无法寻求到答案,却也丝毫不减我对西藏那一如既往的沉迷。
谈及西藏,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于那有着高原圣殿之称的布达拉宫,却鲜少有人知道西藏的第一座宫殿是雍布拉康;谈及西藏,人们更多的是知道那位享誉古今不幸英年早逝的西藏第一情僧仓央嘉措,却鲜少有人知道西藏第一位活佛是八思巴;谈及西藏,人们更多的是向往它对信仰的坚定和虔诚,却鲜少有人知道磕长头匍匐山路朝圣修行的艰辛。西藏,是一方圣土,却不是人人都懂得它圣洁在哪儿;西藏,是一片净地,却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它纯净在哪儿。
作者,不是到西藏观光风景游览古迹,也不是到西藏寻找信仰虔诚修行,她只是选择把自己与这片土体融为一体,在纯蓝色的天空下沐浴阳光,品淳朴的门巴族酿制的黄酒,与藏族同胞一起过吉祥天母节、燃灯节……..
我们谈论西藏的时候,在谈论什么?
在西藏我们看不到钢筋水泥,看不到高楼大厦,市场、汽车、高架桥、超市,在这里都没有赢得豁免权,在这里远离工业城市,如同走到了一个长期封闭的原始农耕社会,呼吸晨昏,俯仰天地,更接近于灵魂。
当我们谈论西藏的时候,我们有在多大的程度上知道西藏,理解西藏呢?
《嫁给西藏》读后感(二):到心灵深处去探险
到心灵深处去探险
西藏,是每个人心中绕不过去的心灵圣地;关于西藏旅游的书籍更是汗牛充栋,但大多数的书仅是“过客”,即作者没有深入其中,只是浮光掠影般走过那里而已。而只有作者选择留下,才能感知西藏的灵性之妙,这样的书才能褪去浮华,归于平静,归于明澈。顾野生的《嫁给西藏》就属于此类书籍。她爱上西藏,选择停留,在那里支教,找到了灵魂栖居的地方,而这本书恰恰就是其在西藏的感悟流露。对于作者来说,这样的书不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多的应该属于灵性的发挥,是一种自然世界的明澈呈现,没有杂质没有喧嚣。
其实,在此之前,顾野生已经在2009年出版散文集《朝圣》一书。这次的《嫁给西藏》 更多的是对于其支教生涯的陈述,而带给读者思考的应该是对于内心诉求的表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有心灵的栖息地,在那里雪白明月照在大地上,没有人来侵扰。所以,到心灵深处去探险,就是这样的一种意思。对于作者来说,16岁就开始流浪岁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不断追寻着心灵的港湾,一直到抵达西藏,在墨脱留下,这才终于让她懂得心灵栖息的重要,而这样的寻找最难得的就是在自己心灵深处的探险过程。人的心灵需求不是物质所能包裹,而是只有自己知道的那部分。
到心灵深处去探险。这正如王小波所说:人仅仅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而诗意的世界获得需要到心灵深处去探险,探险的方式可以通过阅读,更应该通过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真实感悟自己的心灵所缺乏的点滴。而《嫁给西藏》就是这样的一次回归心灵,到心灵深处探险的尝试和结果。正如作者所说:“我相信,一张火车票所带来的终极意义,它能够激发生命潜在的可能性,使生命宽度得到无限延伸,内心因此充盈、丰盛”。
《嫁给西藏》读后感(三):关于热爱,关于眷恋
非常幸运,在还没有真正踏上西藏那片热土之前,有幸读到这本《嫁给西藏》。
西藏是被我最早列入旅行计划中的几个中的一个。在我所钟情的旅行目的地中,西藏并不是最完美,却最具吸引。
毫不夸张地说,在西藏她不仅找到了适合于安放自己身心灵的沃土,透过那些只有西藏独有的器物:如取源于自然呈现于手工的藏靴;隐含了一个苦难民族所有的悲喜哀愁、颠沛流离和生离死别,噙满了岁月乡音的古旧茶器和那忆念万千有情众生的酥油灯……也找到了通往一个城市一个地域一个人的曲径幽深。
从现代工业文明的世界里来,到西藏这个全然陌生的异域并不可抗拒地长久留驻,以飘零为归宿的顾野生和她的藏漂朋友们的生命经历震撼了我。他们在西藏这个共同的人间天堂分别扫描并下载属于自己的不同细节,“晒太阳、用青稞酿酒、消磨时光”;“利用支教时光,实现最初的梦想”;“泡书吧、搞创作”……看似什么都不做,好像又做了很多很多。
她长久地穿行于西藏的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然与生命之美的感同身受也便呼之欲出。
《嫁给西藏》是一本关于人与西藏的自然故事以及生命故事的合集。它开启了我对于西藏的崭新阅读,也颠覆了我对于旅行的本来认识……在细细碎碎的鸟鸣正一点点穿越尘世的喧嚣,挤进我的窗的夏夜,阅读这些关于热爱关于眷恋的文字,我似也在那古老却丰盈的某个院落栖息下来。
《嫁给西藏》读后感(四):行旅西藏,你更加接近自己
首先要说的是感悟,什么是感悟?现今人们谈及感悟二字,一则是功利化,非得从中获得点实用价值方可,否则不算有所悟;二则是鸡汤化,感悟就得安慰心灵,宛若给心灵喝鸡汤;凡此之类,都只是感而与悟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连感觉都没有,只有矫情。顾野生在《嫁给西藏》一书中的某些思考,可称作感悟。人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如何自处?或者你处于那一端?
西藏的一花一叶,一只老油灯一只铜马镫的边缘都栖居着光阴的痕迹,在面对它们的时候,有些人的心会更加敏锐。这样,就找到了感——然后悟的小径。你才知道什么是风行云端,水流大地,那是一片没有遮掩,可以实现自我袒露的圣地。
客观的说,感悟从来和旅行无关,达摩面壁,也不过是身在一方斗室。然而,这绝非是要否定旅行,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换了环境的同时,也转换了视角。真正能在一株枯木之下感受春华的人,少之又少,只有置身于百花园中,恐怕才能使灵魂裂开一道缝。
我也曾短期徒步西藏,其间身体是困乏的,然而思维却非常活跃,仿佛全身的每一个因子都活了过来。不论是大地边缘一阵掠过的风,五颜六色的风马,还是日影停留的一段寺庙的石墙,都会令人停驻并生出灵魂飞翔的愉悦之感。就像作者所说的,时间的流逝让我们对过去一无所知,但是在这里,你仿佛是逆时光之流,重新看见,重新触摸,重新嗅到莫名的香味。这并非你所发见的世界,而是你更加接近自己。
有的人在逐渐丧失自我,有的人在逐渐找回并丰盈自我。当下的浮躁,光怪陆离,欲望之壑的不断扩张……先贤说,目为五色所迷,耳为五音所惑,今日之迷惑岂止五色五音?多少人在物质与精神的巨壑里越陷越深而不自觉,更多的人则奋不顾身的跳入此巨壑。然而,有一部分人会觉醒,在经过伤害之后,在经过波折之后,在从欲望的迷宫里逃出之后,他们终究会发现,世界上真正值得珍视的东西并不多。找回自我,并进而丰盈自我,则一切如浮云之散,如寒冰之释。你会发现,先前你所追逐的一切都很荒诞。如作者言,每个人都是荒诞的旁观者,同时又是荒诞的承受者。观,且受。对过往应该接受,而非一刀两断。真正的自我的丰盈,并非将过往的自己贬的一文不值,或与之一刀划清界限,而是对过往的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从而给沧桑的自己一个涅槃重生。暗昧与光明,软弱与坚强,昨日知我与当下之我,从来都是一体两面。在旅行的两端,一端是狼狈不堪,一端是从容平静。
我们不该对旅行寄托什么,也不该对旅行指斥什么。旅行本身是一种单纯行为,真正的意义发乎旅行者本身。孔子周游天下,老子西出函谷,佛祖托钵传法,基督步行疗世人之疾,哥伦布扬帆打通全球……旅行者滋养了世界。我始终相信,每一个踏上旅途的人,他只是在寻找自己,并进而获得自我的完满。凡人之旅行固然不能与圣人、伟人的功业并论,然而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这不过只是一本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写就的《藏地文化印象》的作品集,其中收录的多是自己的随笔,也有少量的诗歌和微博段子。如果你看了这本书的序言,你会感觉文字之美,非读不可;看了这书的内容,会感觉大失所望,有些上当;看完整本书,就会感觉作者干嘛还要费劲巴拉的码字,直接和那个摄影合作出本摄影集不是更强……
的确,感觉那篇序言简直就是全书的精华之所在,有感情,有文笔,虽然内容因为过于富有宗教性而为我不喜,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写的是真好。书里的图片,除了那些人物照,风物选取视角独特,拍摄的非常令人惊艳,比起这书里的内容实在是强上太多了。尤其是目录之前的那幅跨页的从高处拍摄的拉萨远景,日光之城的日升日落,给照片里那些传统的建筑物宛如披上了层金色的薄纱,图画般的美丽,简直是动画电影中的3D城市般的宏伟壮丽
真正打动我的也正是此书的封面图。事实上,如果不是这张封面图,我不会在看了目录后,还想要这书的实体书。那画面有一种动感之美,强烈的色彩冲击。蓝天白云,远处的雪山,脚下苍凉的大地,湛蓝的水面,静伫在羌塘草原海子的岸边,卷裹着一袭红纱。婷婷的姿态让人联想到了一千零一夜里的阿拉伯女郎,但头巾披裹的方式又更似新疆的维族少女。
只是这么美的书,可惜了这个内容了,总感觉作者写的有些神叨叨。过于唯心主义了,甚至可以说是过分矫情了。当然,作者自认为是在写出自己的心灵,也许只是写的过于主观了,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东西,就是让人感觉是在那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天真无邪”!
就比如作者对于当地老建筑的看法,就实在是令人不敢苟同。私以为,老建筑的保存与否,大致上要看两点。首先,有没有必要;其次,能不能做到。虽然也是不认同那种为了经济利益,政治形象,搞房地产然后一拆了之,即便是整旧如旧什么的,也要看有没有那个价值吧。就比如说,如果是像北京四合院或者是上海滩的民国建筑,甚至是更早之前的的宅院式的民居古建还好说,本身的材质就很好,稍微加固,改造一下通了上下水电煤气,是可以继续住人使用的。
但是,落后山区的稻草房,也是很有特色的,可就那种房子真的适宜居住吗?如果想要做到作者的理想,除非是像山西平遥那样,原来的居民全部迁出,作为旅游景点,才能修旧如旧。而作者一方面抱怨旅游游客的心态不对,一方面又指望着这些人掏钱,支持文化产业……同志,人是需要先保证自己的温饱,才能再谈其他的!理想是崇高的,但是崇高的理想,并不能像大饼一样填饱你的肚子。当你饿着肚子的时候,只怕也再理想不起来了。
看看作者出游或者是支教的时候拍的那些当地传统民居的照片,是很有民族风味,很有文化价值,但是居住的实用性呢?考没考虑过住在里面,没钱大修房子的老百姓的想法,——不能理解,既然作者这样爱这些老房子,又为什么不能搬离城市里自己的楼房,不是很有感触的说那是【囚牢生活】吗?
她自己住的还未必是单薄的木板房,从图里看来,很可能是教室那样的水泥房,只是洗浴卫生设施不在室内,就知道【简陋的房子】了,也感觉到了生活的不便了。怎么看别人来住,就能心安理得的,感觉是什么意象的符号,是什么文化与传统的代表。还是说,作者就是纯属叶公好龙式的在那儿无病呻吟。
既然作者明白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而忍心让当地的同胞们不能【享受到和我们一样的待遇】,像墨脱那样的地方,必须修路,必须感受现代化的生活。那么,在眼看着学校【破旧的房屋】的时候,怎么就没看出来,那些【斑驳发亮的木房子】要比起呆头呆脑的水泥房子更加的破烂不堪,不适宜居住。
她笔下引用的那位冯骥才先生,说的“这是由于人们用的是现实经济角度而不是用将来文化角度去看的。”一针见血的针对的也是破坏性的房地产开发,我相信但凡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在眼看着当地藏民的生活状态之后,也是不会再有勇气要求当地的居民坚持那些个【在传统中获得的栖居方式、美学风尚,和与此相依为命的日常生活】。
说句不好听的,既然你的想法这么多,这些旧居的维修保养就由你自己来掏钱吧。到别人掏钱的时候百般挑剔,结果等到该自己付出的时候就支支吾吾的了。真心好笑。可能作者一直以自己“不世故”而自许,但是,就我看来事故也没什么不好的。比起作者这种的“不世故”,事故一些,最起码能够设身处地的学着从别人的角度考量问题——
.【】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嫁给西藏》读后感(六):看不见的西藏。
我去过那受光最多的地方
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们,无法也无力重述的力量
——【神曲—天堂篇】
“年轻的时候
我一个人前往西藏
有摩擦的手掌
彻夜未眠的酥油灯盏
我什么也不做,除了晒太阳
用青稞酒消磨时光”
这是顾野生的【嫁给西藏】。在豆瓣被一个出版人友邻无意中推荐。未经试读便丢失深究的动力。“西藏”,它像是一种原始的身份认同,迅速聚集已经前往过后的回眸和即刻上路人的向往,看似微不足道却提供给了太多游客一场矫情的发泄,末尾,留下的被统一为“藏漂”,回来的,带着对隐秘桃花源的秘密沾沾自喜于各自物理位置里继续生活,喜于耀目众人。藏人把身体叫做“lu”,意思是可以留下来的东西,就像行李。“lu”在警醒,我们只是旅者,暂居此番肉身。藏民族日饮晨昏,生死哭歌,牲畜不留下粪便,人不留下肉体。所以关于西藏我不愿多说也很少拍照。
第二次看到是在当当网上,正在下单【西藏生死书】,【嫁给西藏】又蹦出来,连带的试读一同跃出,毫无余地夺走选择性。开篇第一句话是:“在西藏,我学会的第一件事,便是面对死亡。”于是决定看下去。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若有来生,必为藏人,只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嫁给西藏》读后感(七):谜一样的西藏
西藏,在我心中就如谜一样。我想不仅在我心中吧!看过不少关于西藏的书了,也很想很想去一次,不过至今文能如愿。这个愿望实现的时候,不知道西藏还是不是我心中的那个西藏!人、时间、西藏的本土,他们都在变化,净土终究因为人的侵入,而沦落成普通,这成为多少人心中的憾事!
嫁给西藏,对西藏该有怎样一份情怀?带着崇拜翻开书,于是一份用文字画成的绵长的画卷在眼前展开!藏地文化,因为作者身在其中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藏民们心中的信仰,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而执着,老黄酒,老茶馆,燃灯节,民间流传下来的文化,在如今显得更为珍贵,但潮流的冲击,让那些消失的时间,留下诸多遗憾。可,我们不能为了我们的审美,而让藏民们依然生活在窝棚一样的住宅里啊,不能因为我们想要保留原始的文化,而让他们依然生活在农耕时代啊!一种矛盾纠结在多少人心中。藏民们有权利过上安然的生活。可那些消失的文化,的确是不能再生了。能留住西藏,嫁给西藏,用文字留下美好,这是我们的一种选择。
作者,不管什么原因,来到西藏,为西藏付出自己的一份热情,热爱文字的她,留下这样一笔财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支教中的片段清晰地出现了脑海中,融进西藏,否则写不出这样情谊深切的文字。
不管是磕长头,还是转动经筒,亦或是坐在那里晒太阳,他们的眼睛,目光是纯净的。就如那纯净的高山与天空,就如那广袤的西藏土地,可以疗伤的纯净,这就是西藏吧,嫁给西藏,值得。
《嫁给西藏》读后感(八):最后一块净土——读《嫁给西藏》
我想,你定是最美的新娘
如愿以偿嫁给你最爱的西藏
那里有洁白的雪莲花
还有数不尽的牛羊
那里是佛的故乡
也是我向往的地方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
不老的神话默默地流淌
读完《嫁给西藏》,我心里想到了这几句不能算做诗的句子,于是写下来送给顾野生,算是感谢她写一本好书送给我们。
对西藏最初的印象,源自于多年以前看过的一本毕淑敏的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写的是西藏的阿里,那时她在阿里服役,故事就发生在中国海拔最高的哨所里,而她们是最后一批在高原哨所服役的女兵。“阿里”在藏语里是“我的,我们的”意思,传说当年划分边境的时候, 一个牧民骑着骏马挨家通知那里的藏民,如果有人问这里叫什么名字,请回答“阿里”。到了第二天,果然有人来问这里叫什么名字,所有的牧民都回答“阿里,阿里”,于是这里成了我们的土地。
(全文稍后奉上)
《嫁给西藏》读后感(九):圣洁的浪漫
圣洁的浪漫
对于向往者,西藏是最神秘的天堂;对于过往者,西藏是最永恒的记忆;对于寻梦者,西藏是最久远的梦境;对于朝圣者,西藏是最圣洁的净土;对于行走者,西藏是一个寄托灵魂的地方,“即使离开家乡,漂泊在路上,但灵魂有了寄托,便不会感到颠沛流离……”用“80后”女作家顾野生的话说:“我相信,一张火车票所带来的终极意义,它能够激发生命潜在的可能性,使生命宽度得到无限延伸,内心因此充盈、丰盛。”
西藏的至善之美,与神秘而圣洁的西藏文化密不可分。走进藏靴工艺美术大师强巴遵珠的生活,在他的手里,一双双藏靴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种符号、历史,甚至是一部无字天书。用作者顾野生在书中的话说,一双藏靴里藏着丰腴的历史文化,“一双藏靴,不仅糅杂了藏民族的汗水和辛劳”,还有“一段无法再重来的历史”。其实,“每一代人都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把前人的创造留给后人,我们今天所做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冯骥才语)。
关于西藏,多数人都知道布达拉宫,却鲜有人知道雍布拉康;关于信仰,多数人都听说过转神山、神湖,却不曾见识磕长头的虔诚,不曾体验修行的艰辛;关于誓愿,多数人都向往去西藏观赏风景,期望净化心灵,却鲜少有人选择留下来。
《嫁给西藏》是一本简单、素雅的书,述及的一切终不过是作者寓居西藏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悬念,没有喜剧冲突,信手所至的每一卷,甚至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开始读起,一个不经意就漾成满纸的恬静与安宁、圣洁与纯净。作者或漫步于八廓街,或支教于墨脱、或游走于那曲的诗歌里,文章于她,并非刻意而为,笔端婉转绽放的文字,不过是自然而然的、随心所欲的温情流淌罢了。
我并不想把西藏美化成一个纤尘不染的地方,但是它确实能成为精神上、意义上的符号和象征。正如电影《刮痧》的导演郑晓龙所说,“各种文化在浅层次、在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当涉及人身、人本性,比如亲情、爱情层面时,则是相通的。”《嫁给西藏》的伟大之处,一是作者顾野生是通过白描的手法,还原了西藏的圣洁。二是全景式地记录了在微观历程中的见闻或感悟。如,关于死亡,关于爱情,关于写作,关于感恩……
(欢迎合作,欢迎约稿:dushan_baihe@163.com)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5月6日10版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html/2014-05/06/content_10_3.htm
《中国民族报》7月25日第四版第11版:文化周刊·品味
http://www.mzzjw.cn/zgmzb/html/2014-07/25/content_100270.htm
《嫁给西藏》读后感(十):跨越过死,方始有生
她曾写了这样一首诗——
年轻的时候
我一个人前往西藏
有摩擦的手掌
彻底未眠的酥油灯盏
我什么也不做
除了晒太阳
用青稞酿酒,消磨时光
我什么也没有
除了年少无知的轻狂
我决定嫁给西藏
做西藏最美的新娘
生养一个孩子
在菩提树下开花
诗的名字叫做《嫁给西藏》。她给它谱了曲,用她的吉他把它唱出来,歌曲的名字是《做西藏的新娘》。再后来,她的第二本书付梓出版,封面是一位摄影师朋友给她拍的照片,一幅红围巾,一袭红长裙,静静地站在纳木措的湖边上,远方是默然守候着纳木措的念青唐古拉,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悠长的故事。书的名字,同样叫做《嫁给西藏》。
她在扉页上写下“闺蜜天长地久”几个字,我翻出我上一次给她写的那篇不算是书评的文字,原来已经过了将近四年的光景。
这一次,我是在一家晒不到太阳的快餐店里翻完的这本书。大概因为有部分内容是《朝圣》的重复,所以,我只需要把她这几年新写的作业看完便行。即便如此,对我来说依然是一次对旧记忆的重新洗牌。
劈头盖脸而来的自序首先让捧书者双眼跟随的是“死亡”二字,多么沉重的话题,但又似乎是每一个书写过藏地的人都无可避免或多或少愿意去提及的一个话题,至少在这一个月内,我所读过的另外两本书就都曾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故事。
这一次,她在书里写到了鬼子,一个高大强壮的东北汉子。我记得那一天,在公交车上从朋友的口中听到鬼子去世的消息,那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当时除了惊讶还是惊讶,因为根本无法想像得出他会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告别这个世界。但事实就是这样残酷。在这片土地上,你永远不知道你离死亡会有多近。
在鬼子去世前的几个月,雨季,那一年墨脱的降雨量出奇地多。一个爱笑的陕西男孩永远地留在了那片莲花圣地,及至数年以后,有人发现了江对岸疑似是他所留下的骸骨。我的朋友们管他叫加措,尽管我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名。“加措”的藏语意思是“大海”,他的生命就像大海一样,有过惊涛骇浪,最终却回归于风平浪静。
在加措去世前一年,一个名叫小黑的广东小伙还没来得及回学校拿毕业证书就把他的灵魂留在了通往纳木措的公路上。我和朋友们最后一次见他是在拉萨的近郊,一副经已毫无生命体征但仍如此具像的躯体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我似乎还听得见看得到十天前他的笑声和咧嘴而露的洁白牙齿。
在鬼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相继听到我没见过的或是和我有过一面之缘的朋友因为这种或那种的原因离世的消息,那么远,又这么近。我知道,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与面对的事情,没有人能够逃脱最终的结局,只是我们总希望故事的结局可以更美好一点、发生的时间可以再延后一点。可是,在这里,每一次的生离死别却总是那样的让人揪心。“生命如此脆弱,命若琴弦。生是偶然,死亡是必然。生活让人沉迷其中,而忽视了死亡的钟声从来没有提前打招呼。世事万般纷繁复杂,常感孑然一身,无依无靠无慰藉。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人生之须臾,倏然而已”。
四年间,她在逐渐地成长,从写歌写书到写剧本,从街头卖唱到经营书吧,从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到都市报的文教版主编,一步一步地填充着她年轻而绚烂的人生。她爱过一个叫做普布扎西的藏族男孩,并曾写过一首名为《普布扎西》的歌。她好久没有再唱这歌,唯有那次破例,一曲完毕,台下那个喜欢她的温州男生哭红了双眼。她也曾逃离这个城市,变卖了所有的家当卷成仅有的包袱,为的只是追寻她理想中的爱情,“这是除了西藏,第二次背井离乡”。但是,滚滚的长江水并没有收下她的所有,一如我当年的青春年少。还是西藏,还是西藏重新收留了孤独无依、狼狈不堪的她。她断然放下过往的一切,在拉萨河畔挑灯笔耕,翻掀开人生的新篇章。她还年青,没有什么事不可以重新开始。
“有情者未必有缘,有缘者未必有情。爱情,是最无常的一课。而这一课,每个人都经历,却很少人能勘破”。“你要等,并且不要期待投入河中的石子的每一次回声。因为每一颗石子都是无情的,遇见那个势均力敌的对手之前,你要准备足够的力量,在进与退之中游刃有余地把持自我”。
弹指四年,她不再懵懂稚嫩、骄傲狂妄,她在如蝴蝶般蜕变,书中那些旧时相识的面孔也早已褪去了斑斓徒剩美好的回忆。那一天,快餐店的外面确实是有太阳的,只是没有照射进来而已。我仿如婴孩重归母体的温房,任时光慢慢倒退,让每一个在这几年中出现过的人在脑海中重现,感谢他们曾经出现过在我的生命里。
感谢她在书里感谢了我这位闺蜜,她说落笔之际忘了我的真名实姓,只好大笔一挥写下我霸气十足的江湖之名,不知道会惊吓到多少读者!一笑而过。写到这里,倒回去看,貌似我又写了一篇不是书评的文字。
最后,借她写给鬼子的一句话送给诸君:愿常年分别的,偶然相聚。
我相信,真正的友谊,一定会天长地久。
祝福我的闺蜜,春暖花开!
Kao
2014-03-24
拉萨 仙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