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钱商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35: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钱商读后感10篇

  《钱商》是一本由阿瑟·黑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5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商》读后感(一):职场的各个阶层生活压力和职场压力精致记录

  底层参考:伊斯丁太急于摆脱底层,而且明白中层和上层的物欲生活。结果自毁前程;伊斯丁的这种底层还区别于蓝领服务员们的底层生活,他更多是一种专业技能能够看到欲望边缘所以才想要加速进入上层生活。其中说明了一个道理,起点低,能量就低,向上的阻力就更大,很多人为了求生存一天都不能歇,自然没有时间充电,进而向更高层次迈进。

  努涅兹是被生活压力压在了突破的路上,而伊斯丁完全是自毁前程,单身生活,生活压力不大;职场压力更是前途光明;而他自己的选择却走上了一条无法回退的黑影;

  中层写照:三个中层,两个女性埃德温娜和玛格特,还有一位人品俱佳的黑人温赖特,这些人大多生活压力不大了,因为没有太过于奢侈的消费,而且中层的职业压力比较大,处理的是具体的执行任务,对于上升空间和个人成就有着显著的追求。而这些人都是在品德上较好,工作技能出众的;总之这个阶层的生活幸福度最高,完全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奋斗;

  高层面具:两位男主角被刻意塑造成两极分化的一正一邪——男一号范德沃特是个人奋斗白手起家的典型,作风正派,诚实勤勉,且家里不断出状况(老婆和自己政见不合感情不睦,甚至还有精神分裂症),而男二号海沃德则是精明圆滑、风流倜傥,起点很高的人物,背后却有着庞大而可怕的跨国金融犯罪集团魔影。两人围绕银行控制权的“宫斗”从一开始的经营策略之争;

  范德沃特是屌丝逆袭的角色而海沃德更是富二代或者是官二代的权术谋者,如果现实中的结局可能没有小说这般如意;

  《钱商》读后感(二):除了钱,要关心的还有很多

  http://cyeon89.blogcn.com/diary,25031492.shtml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题记

  老倪推荐阿瑟黑利的小说系列已经很久了,不过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版本,新版本太贵而且翻译不够本土化;老版本买不到,图书馆的藏书又旧得发黄。一个雨后的下午,还是鼓足勇气把基本发黄的书借了回来。出人意料的,这次发黄的书没有书堆里的霉味,而是一种温暖的阳光的味道。大概,春天真的来了。

  阿瑟黑利的小说在豆瓣上被人tag成:商业小说、外国小说、职场经历。这三个tag里,前两个很靠谱,可是第三个有待商榷。高中地理老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只是积累知识的一个方面,行动和实践则是硬币重要的另一面。不然,清华的校训也不会有“行胜于言”一说。

  《钱商》是关于银行的故事,但没有80年代《泥鸽靶》、《说谎者的扑克牌》之类投资银行里大宗交易、商场沉浮的大恩大怨,只是一个关于信贷选择、银行从业和金融欺诈方面的故事。在当今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犯罪现场实录(CSI)等美剧横行的今天,小说里的故事有点老掉牙,而且不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倒是,阿瑟黑利在故事中传达的一个观念我颇为赞赏:除了钱,我们需要关心的还有很多。

  当故事里的银行在决断未来的选择方向时,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占了上风,而没有去考虑时下非常时髦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人角色”。就如文末的一句对白所说:“企业的稳定,货币的信用,股票的涨价,所有这些都是第一位的。人民【查了英文版之后,原文此处为people,个人认为译为“人”或者“人们”更合适】,特别是小人物,不重要的人物,则远远地丢在后面。”虽然我没有考察过阿瑟黑利对于这个问题在其他地点的探讨,但是从小说结局很容易推断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取向——跨国公司破产,贷款无法收回,应带对贷款负责任的副行长跳楼自杀。这就是作者认为不尊重人民意志和社会责任的代价。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去年研究的问题,之后没有继续下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在当前中国,社会责任就和中国人的素质一样——急切需要提高,但是没有人肯站出来做第一个。当然,也有另一个原因是,在中国当前的情势下,到底什么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赚钱还是社会公益?

  支持社会责任就是赚钱的人认为,企业获取利润,然后纳税,已经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剩下的该由政府将税款进行合理分配,运用到社会建设中去。支持社会责任应当包括对政府、对社区、对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的人则不然,认为企业也是“人”,需要对社会付出除了赚钱纳税之外的责任,比如保护环境、促进社区发展、促进科技进步、防止腐败等等。

  个人认为,第一种观点很实用,真正操作起来也简单易行,因为目标单一;第二种观点很实在,长远取向,但是目标的多样化可能导致最后一个目标都无法达成。每种观点有利有弊,这是人类现有知识水平和大脑思考功能有限的情况下造成的问题,所谓硬币的两面。过去认为“取舍”能够帮助人们决策在一段时间选择什么目标来达成,平移到企业上,亦如此。可是,当一代又一代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关注的只是利润和与利润挂钩的业绩薪酬时,这种不同目标的平衡就很难达成了。

  在此,没有批判的意思,只是陈述一个研究后的事实和小说读后感。存在即合理,一种现象的产生和出现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合理性。但是,合理并不代表是可持续的。正如,阿瑟黑利在小说结局中安排了跨国公司是一个具有黑社会倾向和诈骗性质的团伙,并最终导致了副行长自杀的情节。在这一点上,阿瑟黑利是乐观的,或许他也相信一报还一报,总有一天,不可持续的、有偏的行为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我希望我也有这样的乐观。

  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粘到题记的位置,作为本文的注解。除了钱,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关心的事情很多。想到大三人力资源课上易老师说的三条曲线:婚姻-家庭、工作-事业、收入-财富。只是在我们毕业工作以后,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或者在意这三条曲线的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很多时间,我们都只在关心后两条,忘记了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写到这里,我想收拾行装去阳光充足的海滩了。

  《钱商》读后感(三):小说的面子,经济的里子

  钱商是一本带有一定经济学思想的小说,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刚刚经历了越战,经济萧条,也经历了水门事件的欺诈。我想他主要想表明的几点:

  1,经济不应该收到过多的干预,信奉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

  2,刚刚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用货币体系很不讨作者喜欢,因此多次提出希望恢复金本位制度,并预言美元一定会崩溃,但显然这一点错了,决定一种货币强弱的根本在于货币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该国的经济波动只会影响汇率波动而不会改变货币地位,但如果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货币地位随之会发生变化,下一个就看中国如何。

  3,对于道德层面做了很多讨论,教育人出来混是要还的。

  4,描写了挤兑的情况,对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行了反思,的确金融体系是负债经营,其最大的资本是信用,这也是中国银行不倒的原因,因为都有政府信用支撑。

  4,假币的故事是一个侦探小说,还有灵与肉,都是这个小说的肉部分。

  5,描写了银行的运转体系,还有美国70年代的电子化信息化令人叹为观止。ATM自动存取款机比中国至少领先30年,但现在来看,随之而来现代信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这方面的落后程度已经越来越小。所以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是缩小的,但未来呢?中国的互联网在做商业模式创新,而美国是在做改变世界的技术的创新,差距依然很大。

  《钱商》读后感(四):真想赚钱的时候,不应该只想着赚钱

  我知道,这个题目特别拗口。但这真的是好多商界大佬赚到第一桶金的秘诀。

  远的不说王石、潘石屹,即便你可以说他们靠岳父、靠老婆,但他们一定有两把刷子,能够搞定有“特技”的人。在我眼里,他们的“刷子”是一种帮助他人的情怀。

  近的就说说刘强东,在电商争霸里,能够从马云嘴里拔牙的,举目四望,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他了吧?在今年年初哈佛做演讲的时候他说,当初哪里懂得什么“创业”,哪里明白“孵化器”是什么,更别提“人人都想做平台”这样的春秋大梦,他说自己在中关村攒电脑的时候,只想干一件事,卖正版——让每一个光顾他的人都能特别放心。

  今天早上,办公室的风扇坏了,老板娘问行政小姑娘,这风扇是X宝买的,还是X东买的?

  我一问,有区别吗?

  当然有啊,X宝买的,就别想有售后服务,X东买的,这两天立刻就能换个新的,我都不由自主路人转粉了。

  抛开中年大叔泡90后美少女的狗血情节,刘强东对“真想赚钱的时候,不应该只想着赚钱”演绎的可谓出神入化。

  好了,好了,该回到这本叫做《钱商》的书了,当初挺不待见这本书,因为营销编辑一直打着“李总理都爱读的书”作为亮点,嗨,李大官人是天朝第一推销员,他有要秀英文,又要忙着为数以万计的人生计发愁,有良心的编辑,就别利用人家的大名,好吗?

  但一看作者是英国移民到加拿大的作家Arthur Hailey,就立刻找到读起来。谁知道,又是一本“一旦翻开就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到底的小说。

  我发现很多上世纪70年代成名的、以英文写作的作家,功力都极为深厚。比如我非常喜欢的Jeffrey Archer,每次读他的书,除了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外,都能对西方政治和法律有更深层的认识。

  这位Arthur Hailey也不例外,他和Jeffrey一样,都是半路出身的作家,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在写小说的时候,非常注重具体环境的刻画,为了描写一个行业,会花好几年的功夫去考察和学习,做足功课,非常值得钦佩。不过一个关心政治,一个更专注经济和工业。

  《钱商》正是如此,它聚焦的正是西方的银行业。

  最近总是戏谑朋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在天朝正如火如荼大热的股市和小微金融,其实也在西方被玩了好几轮,不过这不打紧,他们虽然比我们快,但是也帮我们走了夜路,可以让我们夜里碰不到鬼。

  这本书的结构并不复杂,两大人物,一黑一白,都是美国鼎鼎有名的投资储蓄银行里的“人精”,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战争,老大刚刚咽气,人精们就开始暗潮涌动,使出各种招数,争夺银行第一掌门人。

  《钱商》的故事是精彩的,人物性格是突出的,金融知识的普及是科学的,结局嘛,当然也是皆大欢喜的,它的第一版出版于上个世纪70年代,细细一想,那会电脑还是X86的阶段,互联网可能还是蜘蛛网呢,但读起来,毫无时代违和感,“历史总是波动和翻覆的”在此书中,再次得到验证。

  中国经济改革,已经提上日程若干年,改革!改革!深化改革!可是,举目四望,热钱依然逍遥的来,狂暴的走,实体经济越来越不招人待见,民间借贷依然兴旺,影子银行也无处不在,为啥?因为仿佛一夜之间,人人都明白了“资本”的意义,也仿佛,我们忽然都能玩转手里微小的资本,一不小心还能成为“资本家”。

  对照着当下的现实,《钱商》不像一部小说,而像一部纪录片,记录着小企业借贷有多么困难,银行们要多势力就有多势力的恶心嘴脸,宁可看着民间小企业活活饿死,也要把钱“送”给并不怎么缺钱的大企业,看上去,借出去的钱貌似真的不用还一样。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银行的核心,就是人心,站在银行的立场想,借给更有还款能力的大企业,降低风险,好像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然而,这就违背了赚钱的黄金法则——真想赚钱的时候,不应该只想着赚钱。

  所以,我们如果不走出这个怪圈,没有一点悲悯和人文的理想情怀,赚钱、小康、幸福都仍是一个遥远的梦。

  小说在作者的笔下,有了一个理想的结局——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关怀小企业和穷人的银行家成了力挽狂澜的主力。想必,这也是李总理的初心吧,因此他两次巡视银行业,都提到了《钱商》这本书。

  小说毕竟是小说,故事还是主线,能把好的故事讲清楚,就已能让作家成功一半。另一半,就要看作者愿不愿意站的更高,忘得更远了。

  有些可惜,优秀如Arthur Hailey也只做到了前者,《钱商》终归是一本好看又好读的小说,但仍提醒每一个励志发财的人,爱它,就不要死死攥着它。

  《钱商》读后感(五):没想好

  想记住的这些人:副总裁亚力克斯,副总裁海沃德,副经理埃得温娜,安全部经理温得特,职员迈斯丁,职员埃,亚力女友马力特,埃德老公刘易斯 第一部,两位副总裁的竞争,不知名董事上位 第二部,海沃德拉到超国存款胜券在握,亚力因为不同意贷款以及女友为人民争取权利,而遭到董事们的排斥。迈偷窃银行存款入狱 第三部主体就是两大事件,银行遭遇超国公司破产危机,迈作为卧底查找假信用卡来源

  矛盾: 亚力和海沃德的总裁之争。

  以他们为首的银行家与社会权利保卫者如马力特之间的矛盾。

  温得特利用两位员工达到自己惩治罪犯的目的

  超国GG为首的大公司欺诈

  《钱商》读后感(六):金融业的商业教科书

  尽管本书写作的年代距离今天已经有十多年的距离,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信用卡制度,金融衍生品更加丰富,投资工具更加繁多,美元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再次阅读,随着作者的笔触,深入到银行的内部,通过一场权力的角逐,让我们看小袋金融业赤裸的真相。

  面对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对金融业的运作规律的熟悉,对金钱与人性之间的淋漓展示,不得不为他具有如此的能力而折服。在书中,他所预言的金融危机,所担忧的信用膨胀、极端消费、开动印刷机增发美元,全球金融体系金本位制取消后的破坏力,终于在二十一世纪全面爆发,全面印证了小说中所描述的现实。在今天全球金融危机越演越烈,美国经济进一步衰退的时代背景下,阅读这样一本情节扣人心弦的行业小说,对于理解现代金融知识,了解银行业运行规律,洞悉金钱游戏的实质,都有着教科书一般的指导作用。

  《钱商》读后感(七):老套的故事与行业的外衣

  阿瑟黑利的小说总是有一个财政情况遇到麻烦(或者自己搞出点麻烦)的大公司,一个留下优良传统但是总有倒霉高级员工很快挂掉的老东家,一个自己一身毛病但是好歹有猪脚光环或者扎根于人民群众(真的!)的主角,还有一群暗的(可能起作用也可能不起大作用)的敌人,大家都是推动作用,目标是让主角坐上位置并作出有利于企业 行业 和人民的决定。这真的不是柳青小说的后冷战版吗摔

  可惜作者宣传的时候找的咨询不够高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依然坚挺,大家依旧超前消费不思改变,后来又闹出来几次大的危机仍然安之若素。就是不知道现在复兴门到平安里这个街区衣着光鲜的人知不知道自己的发展将要以何为代价,幸好那个年代还没有太复杂的衍生交易产品,否则作者见到如今华尔街透支全国未来为自己享乐的样子,真不知作何感想。

  《钱商》读后感(八):读书笔记

  要点小结:

  1、债务问题:

  l 总结:社会风气如不节制,个人、企业、政府持续借债度日,超过偿付能力,就会出现大的社会动荡。

  l 一些古老的基本伦理原则:勤俭持家、量入为出、借债节制并确保偿付是应该坚持的。

  l 个人也好,公司或者政府也好,永远都不能逃脱所有会计学法则中最基本的一条——欠债总有一天要偿还。

  2、银行业务

  l 圣徒马太一度名叫勒维,专管税收,被银行家奉为守护神。

  l 信用卡消费:滥发信用卡,以手续简便来鼓励盲目借贷。/信用赊账付出利息之高远非一般贷款可比。银行的全部息金进款常高达百分之二十四,这是因为接受信用赊账的商号各自还另向银行缴纳一笔钱,数目自百分之二至六不等。 ----鼓励过度消费,蔽多于利。

  l 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大企业巨额贷款存在风险,美国限制10%。

  l 小额贷款:个体消费者业务。在十年之内,不管在什么地方,个体消费者业务将超过商业性存款,从而成为首屈一指的金钱力量。

  l 挑选一家这样的银行:它发放的贷款在存款总额中占的比例较小,而且立足点又是牢牢地放在国内存户上。

  l 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获取更大的利润。

  3、货币史:

  例如,纸币和通货膨胀原来都起源于中国。他会向人们解释,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例通货膨胀发生于十三世纪。当时,蒙古皇帝忽必烈发不出军饷,于是就用一段木块做印章,印发军用货币。不幸得很,由于军币印发过多,这种钱成了毫无价值的东西。

  4.其他

  l 对付难题的办法:别相信显而易见的东西。

  l 男女平等:“千万别把我跟妇女解放等同起来!我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靠我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手段跟男子竞争得来的。而妇女解放并没有促进男女平等,反而使它倒退了。妇女解放所宣扬的是:因为你是妇女,所以就应该要求偏爱和优先照顾。”

  5、家庭

  l 结婚对象的环境匹配:她原是小康之家的独生女,父母不大与人交往。她本人曾在修道院学校求学,从未领教过大学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认识亚历克斯之前,西莉亚肩上没有压过任何担子,社会经验几乎等于零。婚后生活使她那种天生的神经质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缺乏自信和疑惧重重的特点与日俱增。最后,照精神病医生的诊断,一种遇事束手无策的思想负担终于化作有罪心理,使她的精神发生了分裂。

  l 教训:对任何男子来说,除非他所爱的女子享有自由,了解自由的价值,并运用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否则他自身也不可能是完满无缺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钱商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