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车去柏林》是一本由刘畅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一):Good Night for new day
262页-
我也大受感动,我们终于把这个旅途走完了。但是我又感觉还没真正的结束,这只是一个歇脚的时刻,一个好不容易等到休息的时刻,应该还要接着走。那种感觉很奇怪,明明目的地已经到达,但一点儿没有欣喜,没有要跟谁拥抱,或则像登山一样占到山顶大喊一声“我来了”之类的,没有英雄是的自我陶醉感,只是在郁闷地向旅途怎么就结束了呢,好像才刚刚开始。
272页-
你会发觉自己的生活可以是另外一种面貌,你并不需要失去所有,你只要有追求原来自我的勇气就够了,这种转变现在不做的话,以后就会慢慢地消逝掉,泯灭了自我,完完全全成为一只循环中纸环上的蚂蚁。与其成天感慨命运不公,还不如现在去做对自己有帮助的事情!
如果没有这次旅程,刘畅还在浮华的社会中为生存而生存。身不由己的现实中,找不到任何安全感。碌碌而为,又或则碌碌无为的失去自我就这样消耗自身的意志。
当他走上了旅行这条路的时候发现了最快乐真实的自我。获得了无与伦比充实的幸福感。这是一条他喜欢的路,在现实中也许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个真实的自我,抛弃一起私欲,惰性,弭乱。在路上做最真实的自我。
也许就是旅行的这条路让刘畅真正的上了路
在路上无关于任何金钱,权利,也许只是一种最真实的欲望。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二):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
自打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搭车去柏林),我就没有理由的爱上了你们,
爱上了这种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的在路上的生活方式。畅子和谷岳让我们
这些整天为了生活奔波,可能到老都不能停下拼命工作的人看到了人生真
正的意义和价值。可能我们仍然无法停下今天忙碌的脚步,勇敢的踏上明
天未知的路,可是,至少还有你们,还有你们在不断的给予我们精神上最
大的人生鼓舞,这种内在的强大的感觉是任何物质上给不了的。希望,畅
子和谷岳继续人生的旅程,希望可以有你们‘一路’陪着我们到老。希望
你们要注意身体,爱惜自己的健康,希望你们天天开心O(∩_∩)O~~
☆☆ ☆☆ ☆☆ ☆☆
★★ ★ ★★
☆☆ 在路上! ☆☆
★★ 爱你们 ! ★★
☆☆ ☆☆
★★ ★★
☆☆ ☆☆
★★ ★★
☆☆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三):一个即将步入年龄“三”打头的男人一直在等待的书
曾经,当我陆续去了儿时最好奇的城市后,我迷茫了,因为我真正爱上了旅行,但是我却不知道如何旅行才能让自己再次体验到最初旅行时的乐趣。偶然的,在电视上看到《搭车去柏林》,这部纪录片给了我启发。乐趣,是“在路上”这种感觉本身。
搭车,是最富有乐趣的旅行方式,没有车票与机票,就没有到达时间,没有到达时间,就有大片大片的不确定让你心潮澎湃,就像我最初自助旅行时,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一样。不同的是,自助旅行多了,即使是去没去过的地方,但是很多事情已经流程化了,订票、订酒店、网上搜索做什么车去什么地方……。而搭车却不同,即使是去同一条公路上搭车,不同的时间遇到的车与驾驶车的人都是不同的。
几个月以后,我也将开始我第一次的搭车之旅,从一片最爱的海,到国境之内最美的一片海。
带着畅哥的书,我一定能到达那片海。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四):只有追随自己的心声的人才会活得开心快乐!
工作日复一日的重复,没有新鲜感,没有以前每次费尽周折做好一件事的成就感,也早已没了激情,唯有的是无以复加枯燥与乏味。看了《搭车去柏林》,经过一番挣扎,我放弃了我的工作,开始慢慢计划我(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旅行。
搭车旅行,不是建立在金钱和互利基础上的旅行,今天不知道会走到哪里,夜里会在哪落脚,身在何方,明天会碰到什么样的人,又会遇到什麽样的事情和困难。过程充满了刺激、冒险和挑战。我向往这种生活,亦会要付诸行动!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五):这是一件浪漫的事
09年暑假,我搭车去拉萨。搭车的方式比作者笨拙多了,是背着登山包,摇摇晃晃地追着车,大声叫喊,幸好川藏线路况不好,大家车速都不快。
搭过几辆私家车,私家车舒适的皮座椅让我有点不习惯,总害怕登山包弄脏了座位,或者大姨妈不小心从裤子里跑出来~
搭过运木材的大卡车,座位很高,向窗外撇一眼,就是悬崖,从窗外飞出去,那真的就掉到山脚下了
最帅气的一次搭车是警署的车,坐在大斗笠中,穿过波密森林,风夹杂着树枝从脸上划过,疼痛的感觉,眩晕的感觉,这大概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小飞侠彼得番在空中飞行的滋味了吧
我选择这样的旅行,最初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青春。现在我知道,青春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一个仪式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六):送给自己的礼物
书写的很有趣,还有纪录片,整个片子讲的其实就是:一个美籍中国小伙(谷岳)为了跟自己的德国女友伊卡会面,忽悠了一个纪录片导演(刘畅)跟自己在2009年夏天从北京到柏林。他们一路用招手搭车的方式前进,共搭车88次(包括维族大爷的三轮车1次,伊拉克老农的拖拉机1次,吉普赛人的马车1次),途经13个亚洲与欧洲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耗时3个半月,行进1万6000多公里,最终抵达德国柏林。 看完这本书,我特意翻到书的开头,我想看看他们是哪天出发的——是2009年6月8日。那天我在做什么?想了半天什么也没想起来,这倒也正常,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了。那是大学以来过的最舒服一个假,因为签了工作,不用做Personal Trainer,竟然不用每天为了荣誉,业绩去冲刺,竟然一周可以心安理得的休息两天。再翻看日记,然后我看到我在2009年6月8日那天说:“石家庄从昨夜到现在淫雨不断,据说下雨是天地在交合,它们这次交合的时间还挺长……”呵呵,石家庄和首都如此近,可以确定2009年6月8日的北京的确一直在下雨,就像刘畅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就在那一天,谷岳和刘畅开始了一次壮游,虽然他们这次旅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什么“壮志”。 小昌这几年做什么了?工作兢兢业业,爱情轰轰烈烈。可都没有让自己开心多少。工作还有许多不足,感情更是一塌糊涂。最大收获是结识了几个可托付的兄弟,几个能愿意帮助自己的朋友。即使小昌多么幼稚,多么可爱,但真的特幸福,因为有你们光临我的生活。对,还有自己去年装修好待住的房子和赵赵姐给准备好的家具,他们跟小昌一样在等,等命。去年8月8日的 QQ说说是这样写的 昨个去问票,小姐说未来五天内您可以选择呈蹲庄式或直立状抵达西宁,大美青海啊,诚乞神助。哈哈,去年好逗,因为没票,计划趴窝了。今年我要玩大的,搭车去西藏。背上大包,伸手搭车,直冲西藏。途中经过很多漂亮城市,心情好多玩几天,阴了直接略过。尝遍沿途啤酒,看遍各色美女。住青旅,或宿营,或卡车睡过,遇上形形色色的未知,太棒了。去自我放逐。去陌生的远方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用胶片记录那些美好的景致,在途中遇到的每个人,不管他是匆匆而过的路人甲,还是令我们刻骨铭心的那个人,记住他们的面孔,因为那是注定让生命旅途变得有温度的人
据说很多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伟大人物都曾经完成过至少一次壮游,而这种壮游时光在欧洲也被称为“间隔年”(The Gap Year)——通过壮游,他们变得更擅长与人沟通,更擅长解决问题,更敢于冒险,另外他们也因此拥有了更强大的自我克制力、更开阔的视野、更自由的思想以及更独立的精神。
美籍小伙谷岳说,搭车最易成功是一个女孩,其次两个女孩,其次一个男孩,再其次两个男孩,三个人肯定失败。。谁跟小昌去呢,因为孤独,喜欢摄影,乐意搭讪,身体强健,愿意用脚步丈量,去感受距西藏越来越近带来的影响,对生命的影响。
我们离年轻这一词汇越来越远
去搭车旅行 去在路上
更像一场迟来的成人礼
完全没有人知道
我们的生命
还将有何遭遇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七):只有追随自己心声的人才会活得开心快乐
摆脱世俗的束缚,追随自己心声的人才会活得开心快乐。搭车旅行,不是建立在金钱和互利基础上的旅行,过着不知道今天不知道会走到哪里,晚上会在哪里落脚,身在何处,会碰到什么样的人,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和困难,一切都是未知,充满刺激、冒险,和挑战。我想这大概是每一个有独立思想、向往自由的人都想要的生活吧!我一个农村孩子,免不了会被世俗有所束缚,但我从未放弃过(不论以何种方式)旅行的梦想,付诸行动只是时间问题。
书还没有看过,视频看了很多遍,大概内容也能想得到。书出来了就会去买,在此向大家推荐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八):再读《搭车去柏林》,闲聊搭车旅行那些事儿...
起先看到谷岳、刘畅两人搭车去柏林的事,还是在旅游卫视的节目里。后来很快就买了刘畅写的书来看,书一到,我一口气就把它给读完了。当时也仅当作一篇游记来看,只是觉得新鲜好奇,感叹如此这般的远行。但读来却感觉文字很平淡。一般旅行类的书籍都配有漂亮的风景照或饱含故事的人文照等等,而作为一名制片人,这本书里的插图却如此“不堪入目”,令我十分不解。带着些许的失望,这本书一直完好的放在书架上。
再读《搭车去柏林》这本书时,有些想法就已经变得不一样了。书里的文字确实平淡无奇,但却有真实感,很多字句也能触及到心房。而对书里原本“不堪”的插图也多了几分理解...
详细原文链接:http://www.heytourism.com/?p=306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九):我们终将翻越这里,并以战士的名义
生命中有多少个“那些年”, 我在北京的清晨想起了你。
(一)
书中第十二页说:你可曾见过北京地铁五号线清晨五点半的站台? 而我在想,我见过那样的情景,从天还有点黑一直走到蒙蒙亮,体会与人群相反的轨迹。
我一直自诩为《搭车》的第一批忠实见证者,等待这本书的过程像是重复一段旅程,虽然路是旧的,但是其他一切皆是崭新丰盈的。本来想把它作为去新疆的路上的一个陪伴,已经放进箱子里。无奈行程推后,我用了一个晚上读完它。
(二)
刘畅说他四次阅读《在路上》都没有翻到最终章,命中注定把它留给了这次旅程,在颠簸的驾驶室内读完了最后一页.........而我相反,从高中到大学的几年里读《在路上》多次开了个头儿,由于各种原因却始终没有读下去。在某天上午连续五节课的情况下,认认真真读完了它。 顿时觉得亢奋并且讽刺的不得了,书中主人公是以这样的方式“在路上”的,而我此刻还傻×的坐在教室里.......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问自己,这样的生活是否是自己所想的终极。如果有困惑,是否有颠覆所有的勇气 。
(三)
《在路上》的结尾这样写:
然而完全没有人知道,自己除了可悲的趋向衰老外,还将有何遭遇。
除了可悲的趋向衰老外,还将有何遭遇 ?
我们对生活有诸多失望,尽管知道自己不能,却还是希望生活在别处,是地狱或是天堂 !
我想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受到启发,背起行囊,走一段简短或者长途跋涉的内心旅行?
“行”的意义实在太过厚重,需要自己亲自用脚步丈量用双手触摸那片土地 !
(四)
就像刘畅所说: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时可能都会有所顾虑,但是有些事是值得我们把那些顾虑抛在脑后然后义无反顾去做的!
(五)
那些年,当人们为城市的生活忙碌不已;
...................
人生有多少个“那些年”,我在北京的清晨想起了你。
他说:你不需要失去所有,只要有追求原来自我的勇气就够了!
想想,你其实什么都不会失去,相反得到的会更加的多。
(六)
所有认为的上路的阻碍和困难都是暂时的,你要相信这一点,我们终将翻越这里,并以战士的名义 !!
所以我想自己还会继续上路的, 不管以何种方式。
(七)
上路吧,趁我们都还活着 !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十):真正的旅行只属于自己
《搭车去柏林》这本书看完后,去看了25集的纪录片。
书的前言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的结尾:我知道在爱荷华州,在人们允许孩子们哭泣的地方,孩子们在大声的哭泣着。今夜,星星就要出来,你可知道那大熊星座就是上帝?今夜金星一定低垂,在祝福大地的黑夜完全降临之前,把它熠熠的光辉洒在草原上,藏起河流,裹住山峰,隐没掉最后一片海滩,然后完全没有人知道, 自己除了可悲地趋向衰老外,还将有和遭遇。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对在路上状态的向往,对于不可知的前方和未来的向往,才让他们踏上这16000多公里的行程,搭车88次,行经十多个国家。对于过了而立之年的他们,人生似乎少了很多变数,生活在北京,表面上热热闹闹,内心却空虚无比。这巨大的而喧嚣的城市,时常让他们害怕失去仅有的一点安全感,失去挣扎生存勇气。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也许永远都不会去做了。那么多人的人生的列表中写满了多少美好的愿望,他们想着此生要赚多少钱,走多少地方,而这些计划却总被无限期的延后。总以为此生还有那么多年年岁岁,人生,还长着呢,但余生还有多少谁知道呢?明明就是勇气的问题却总是被认为是时间的问题。其实,当你真的决定认真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行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炫耀,坐飞机,到达某地,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拍照,这似乎变成了一种形式。就我个人而言,是不喜欢这种旅行方式的,它无异于对生活的逃离,决定一个人看到的风景的,决不是他的眼睛,而是洞察力。所以我喜欢他们的旅行,他是一个释放的过程,是对自己心灵的解放。真正的旅行,真正的精彩都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做给比人看的。它不是要你失去所有,你只要有追求原来自我的勇气就够了,你会发觉自己的生活可以是另外一个面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遇无数人。旅程就是发现别人怎么生活,你会感受到他们的努力,体会到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看纪录片时,心也跟着他们在走。在我国新疆广袤的沙漠,搭每一位路人同行的孤独的石油卡车司机;吉尔吉斯斯坦酒后牧民端上来的热气腾腾的大餐;乌兹别克斯坦船只墓地的守墓老人;里海边独臂豪饮的俄罗斯水手;土耳其豪放热诚的富二代;伊斯坦布尔的欧亚两岸;伊拉克宁静的库尔德地区;罗马尼亚坚强的孤儿院志愿者;布达佩斯的的青年旅馆;布拉格的十字架俱乐部;东柏林的艺术家贫民窟。。。。。。我还喜欢他们在旅途中寻找幽僻之处,因为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都被商业化了,你压根底都找不着历史这个老人在其中刻下的痕迹。他们站在土耳其的荒草废墟,残垣断壁旁,仿佛回到了没有语言,没有色泽的人之初;在里海刘畅无数次的终身一跃,那碧蓝的海水啊,他必定是感到清透的凉吧;在穆伊纳克无数船只的残骸旁过夜,夜晚星星明亮。吉尔吉斯斯坦的赛马,绵延不断的雪山下像海浪般绿油油的草地相连;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岩石冲出来的山,被掏空后凿出来的一座座石房,站在顶端,极目远望。。。。。。
这些都让人心驰神往,但我知道他们都不属于我,而我呢?我也会完成一次属于自己的旅行,或近或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