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10篇

  《The Tipping Point》是一本由Malcolm Gladwell著作,Back Bay Book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99美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一):case study部分笔记

  Airwalk从一个小众滑板品牌大众品牌的过程

  这个case主要在讲怎么将小众产品转化成大众产品的过程。

  Airwalk是南加州的滑板鞋品牌,鞋的设计适合让人在滑板上做一些高难度动作,一开始只有一小撮人使用。公司成功地滑板鞋推销给不玩滑板的孩子们,主要的手段则是合理广告

  一个产品/趋势从“innovators” 到 “early majority”的过程遵循一个理论人们会将自己看到的事物用自己的经历进行解释。这里作者用了一个中国教师去缅甸度假,村民无知,把他当作日本鬼子的故事。Early majority对产品的需求理解和innovators完全不同具体到这个例子,要让一大拨不滑板的人用上滑板鞋,让他们将滑板鞋用在自己的生活需要广告将滑板鞋是什么translate过去。

  具体translate的过程如下:Airwalk请了一个很潮的女人,她每个月在美国从东岸到西岸的大小城市做focus group更新潮流报告,问大家爱听什么歌,最近在关注什么热点。过了几个月总结了潮流的演变趋势,看cool kids在干嘛,看普通人会不会跟随。以此为基础做了广告。比如,cool kids喜欢达赖喇嘛,广告就是一个和尚穿着滑板鞋在考试,然后用滑板鞋来打小抄。

  Translate的结果是:滑板鞋不仅可以用来滑板,还能打小抄,哇离我这种不会滑板的普通孩子很近呢。

  诸如此般,airwalk做了许多广告,获得了成功。然而,他们做了一个决策失误。本来卖滑板周边的boutique店有一个单独的产品线,而大商场有单独的产品线,后来他们取消了boutique产品线,完全主流了,迷失自我。

  一点思考:focus group在这里的作用被夸大了,现在当然是做大样本好;小众扩张到大众再被小众群体抛弃的例子还有知乎、宋东野等。

  另外一个是如何控烟的例子

  长久以来,美国控烟的手段效果不力。给烟草加税、强制烟草公司宣传吸烟有害健康。这些手段并不能有效控制吸烟率,特别是青少年的吸烟率。其实大家都没有看清问题在哪里,控制错了地方

  青少年初尝烟草,多是因为周围吸烟者或者名人吸烟者的影响。吸烟者代表形象是不羁的、反叛的。研究显示吸烟的人更加外向、有更多的朋友、更具有性吸引力,在一些吸烟的名人里,这样的特质更加明显。这些正是青少年所向往的特质。把危险当作刺激游戏,不负责任人生正符合青少年幻想的完美人生。如果不断宣传吸烟的危害,反而会让吸烟者显得更加不羁。

  控制人们使用烟草,需要从成瘾性入手。烟草使人上瘾,因为尼古丁真的可以使人快乐,确确实实增加脑中的多巴胺。抑郁症病人把抽烟作为便宜的药方。从这个角度,控烟的办法是找替代品来给予相同的快乐。比如,戒烟贴含有稳定释放的尼古丁,使人不需要抽烟。GSK有一种戒烟药,同时也是抗抑郁药Zyban,就是模拟尼古丁对人脑的作用,让吸烟者不需要借助烟草获得相似感觉

  对烟草上瘾的人还有一个特点,他们长期摄入了大剂量。如果每天摄入少于6mg的尼古丁,是不会上瘾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从开始吸烟到真正上瘾可能需要几年的过程。这段时间才是控制的黄金期。要把烟瘾扼杀在摇篮里,而不是从最源头去阻止。如果你的孩子开始吸烟了,你可能有三年的时间让他不去成瘾。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二):I'm making a difference

  如果你是个好奇的人,你一定会注意到你msn上不少人的签名前多了一个“I'm”。

  MSN的这个I'm活动,简直一扫我对MSN的阴霾

  本来我恰根不准备升级到8.1,为了能够显示这个“I'm”,我不辞劳苦迅速update to 8.1——而且,想也没想,就在签名前support *unicef。

  乐施会的气质也是我喜欢的,但毕竟我是unicef的志愿者,所以支持unicef责无旁贷

  乐施会的代码是 *oxfam。

  (unicef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什么没有Save the children呢?英国救助儿童会是英国最大的儿童救助NPO。)

  不过我发现我MSN上最多的人在支持“防止全球变暖”,代码为*help——满眼的help,呵呵。惟有炎炎在*naf,哈哈。

  我真的是打心眼里喜欢MSN的这个活动,有两点颇合我心意

  一、用一个简单的、好玩的、人人可以参与的方式进行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就是那么简单,只要你在你的MSN签名前support 你愿意支持的组织,就可以让它获得10万美元以上的捐赠。以上多少看支持人的多少。

  二、这是一个特别聪明营销活动。

  MSN把签名这个小窗口变成了媒体,以及广告位。你想想么,今天可是是I'm,明天就有可能是 I chocolate you~

  I chocolate you是LG吧,在猫扑上弄的一次颇有意思的营销活动——只要你键入“我爱你”,会自动显示成 I chocolate you

  当时看到这个案例,就想——靠,这要在MSN上,就不知道会有多少花头可做了~~

  竟然没有多久,就被MSN剽窃了我的想法,哈哈。

  总之,我很喜欢MSN的“I'm”。

  最后我想多嘴say something around NGO and NPO。

  从中学开始接触Save the children,之后陆陆续续在一些NGO、NPO做一些简单且好玩的志愿工作,中间接到不少质疑——

  不少人会怀疑有多少钱是用在实处,认为所谓慈善活动都TM扯淡。

  我是这么想的,从利己的角度来说,相信不相信好,做比不做强。

  又没人抢你钱,不过是有时间时候去翻译点文章、买买卖卖贺卡,还有好多好玩的bazzar 和party——

  你几乎没有任何的损失,得到的是很简单也很温暖的相信。

  说到这,我又想起了那万恶的“35cm”,你家也有狗吧,凭啥狗狗35cm以上就要把它灭了?

  据说,据说哦,是周汝昌提出来的,如果是他,他有毛病吧~

  就跟人超过165cm就不能领取身份证,然后关到集中营毒气室一样

  有毛病吧~

  哎呀,太沉重了,先去I'm吧,先别管那钱能否受益到我们中国,就当好玩吧~~

  好玩~~

  还有哦,你聊天的时候,如果键入*unicef或者*help等等也能出现I'm,多好玩啊~~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三):It's all about leverage

  tarting epidemics requires concentrating resources on a few key areas. The Law of the Few says that Connectors, Mavens and Salesmen are responsible for starting word-of-mouth epidemics, which means your resources ought to be solely concentrated on those three groups.

  The way we function and communicate and process information is not straightforward and transparent, sometimes it's messy and opaque. And often the world does not accord with our intuition.

  Fundamentally the success of epidemics is the belief that people can radically transform their behavior or beliefs in the face of the right kind of impetus. We fake to be rational and logic, but we are not. The truth is, we're emotional, vulnerable and easy to be manipulated. Archimedes once said “Give me the place to stand, and I shall move the earth”, so as long as we can find a tipping point, we can tip the world.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四):选好你的150个战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潮人”(引导潮流的人)梦。从这本书的主题和受众来说,已经符合了书中所说的“能够引起流行”这一基本原则。至于这本书最终销量怎样,这是一个理论能否指导实践的问题。

  每个人看书都会从中看到不一样的层面,就像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这本书讲了很多道理,但是对我触动最大的是“150原则”。

  150原则的出发点很简单,每个独立的人精力时间财力都有限,所以你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你不可能和每个人建立深刻友情关系。换句话说,你不能集“connector, maven, saleman”的特质于一身。既然自己一个人做不到,就想办法让你的朋友来帮你做到这点。去挑,去找那些具有明显特质的人,去培养和他们之间深厚感情。这样,也许你只认识3个人,分别是connector, maven, 和saleman,但是你却通过这种联系,认识了成千上万的connector, maven, 和saleman。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很赞同作者所说的,人和人的关系不是一张网,而是一个金字塔。网的联系散漫而无序,而金字塔,你只需要认识塔尖的那一个人。所谓“关键的少数人”。这样,回应了作者“the law of few”的观点

  然而,选好这种金字塔尖式的战友,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你要认识这种人很优秀,寻找这种人很困难。比如,首先,你自己要很优秀才能机会环境去接触那些优秀的人。但是我的这个逻辑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这种“只有找到优秀的人才能可能引导更多的大众”的逻辑,其实是所谓的“精英社会”。有严重的等级色彩,缺少人文关怀

  但是,如果概括的说“慎重择友”,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五):睁开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的Mavens们

  Malcolm Gladwell的书很赞,我看得都是英文版,刚好他作品的词汇量非常适合我现在的“语力”,我用网球的评级来类比英语阅读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应的当前的“语力”,如果英语书太简单,读着就没有意思了,太难,读着就太吃力不明白,“语力”合适的作品就像合适的球友一样,一书难求。Outliers和The Tipping Point就很适合我

  书里最核心的3个观点,看过之后就难忘

  1、少数人原则,Connector Maven Salesman,睁开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的Mavens们,还要去亲近他们,比如,万圣书园的刘苏里和他的团队,就是书籍海洋的Maven,我第一次听说也是有个很爱读书的朋友推荐的,以后从万圣书园就可以了解到很多最新的很好的书。

  2、粘着力原则,传递的信息一定要有粘着力,针对特定的人群,要合适,要有冲击力又能很好地记住,Gladwell作品符合我的语力,就是一种粘着力的表现

  3、上下文原则,信息的传递,与上下文,环境,周围的人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我用“Timing”一词来形容,比如你要表达一个诉求或沟通一个信息,不能够你想到了,就去action,要记在心里,等到环境、周围人、条件、timing等合适了,从脑海里浮现,然后去表达,效果肯定很好。

  强烈推荐。

  睁开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的Mavens们,当然自己也要在某个热爱的领域成为Maven,这是目的或者意义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六):The Tipping Point - 炒作背后的秘密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t这是Gladwell第一本书,2002年的,但至今仍在纽约时报Bestseller的Paperback nonfiction中排第九。主要讲的是影响力,创造性地将流行病学成功应用探究社会的各种流行潮背后的原因。

  跟往常一样,先是以一个社会现象为开始,讲的是暇步士鞋在曼哈顿的流行过程,这是一个很老款式的鞋,但是为什么现在变得特别流行。总结了该现象的三大特点:具有传染性;很小的原因可酿成巨大的改变以及这种变化不是逐渐的而是瞬时巨变。接着Gladwell利用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梅毒的流行,并列出流行病的三大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黏着力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到此,该书的框架出来的,就是分别讨论各法则怎么应用到社会各种流行潮。

  个别人物法则,作者通过对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的介绍分析该法则对社会的影响,这三种每天接触的人非常多,所以这些人的影响力比一般人要高。接着作者分析一般人的社会影响力,通常20多岁的人的人际交往数量通常是40多岁人的一半,而且高收入的人群的社会关系比低收入的要宽很多。而个别人物法则指出在社会流行现象中这种人体关系多的人扮演主要角色,这种人在社会中不多,但影响力很大。

  黏着力法则,通过对Sesame Street, blue’s clues等例子来分析该法则。有些话让我们“左耳进右耳出”,但是另一些却让我们听过了再也忘不掉。黏着力法则所说的就是当被传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记忆的,则容易形成流行。

  环境威力法则,主要通过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纽约市犯罪率水平的涨与落,并结合破窗户理论来证明周围环境对犯罪潮的影响。这段原文很精辟:

  “Criminal – far from being someone who acts for fundamental, intrinsic reasons and who lives in this own world – is actually someone acutely sensitive to his environment, who is alert to all kinds of cues, and who is prompted to commit crimes based on his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him."

  环境威力法则给出你可仅通过整治环境中各种混乱的因素而将环境变得整洁,有序来阻止各种犯罪,如除掉地铁中各种涂鸦。在通过在1984到1990年除掉涂鸦以及抓捕公共设施破坏者等行动,纽约市谋杀案降低三分之二,重罪降低75%。环境威力法则的核心是每个人的内心的各种偏见以及情绪,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受一些似乎不太关心的细小事物所影响,如公交车上的几分钟减肥广告。

  想想当今社会中可以看到这三种法则的应用,个别人物法则,如各种广告代言人,几乎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名人,他们凭借其影响力来征服观众们购买各种产品。这是一般可以看得见的,还有我们生活不太会看到的,比如平时转发的短信,是由一些人每天大量制造各种短信,过年就收到8条同样的祝福短信,真是惊讶!网上各种论坛中的版主,他们每天发贴量可能是一般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些人对整个论坛以及运行商短信量的稳定性以及正常运行十分重要。

  黏着力法则在各种广告应用更是重要,好的广告语,什么样的广告能被人容易记下等等。你可能不太注意周围的广告,但是当你在超市选购商品的那一瞬间,你就感觉这个牌子的就是好,但是你又说不出原因来。这一瞬间,广告的作用就突现出来。

  环境威力法则,我们每个人的特征就像由一些各种习惯,喜好,兴趣所松散的组合在一起。我们看起来保持一个一致性的特征是因为大多数人在控制周围生活环境方面做得很好。但一些环境你却无法改变,你只能受其影响。

  如果你理解这三条法则,你可以选择周围环境中细小的因素当成Tipping Point来引爆你的成功;你可以改变周围环境中可能成为Tipping Point的因素,如修补破损的窗户,清理一些垃圾以避免可成为引发犯罪的场所。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七):震撼

  读了大概三分之一,感受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

  首先,作者那些在我们看来“千奇百怪”的调研方式令我震撼:原来观察同一件事物的角度如此之多!比如说,叙拉古大学的Brian Mullen教授做的那个调研:去掉节目的声音,让被调查者仅仅从主持人的表情出发评判主持人给人的感受,positive, negative or neutral.最后的结果是,ABC的主持人Jennings的表情严重影响了选民的态度和意向。这让我想起来了另一个有关大选的例子:尼克松和肯尼迪的选战。在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总统电视辩论中,肯尼迪集团算尽心机,利用肯尼迪的形象大做文章,并且乘胜追击地赢得了本来僵持不下的大选。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来看,大选,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词汇,是多么的不简单!观察大选的角度有很多,以上就是两个。而更具启发意义的是,我更加地明白: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简单的,直白的,尽管它们看上去如此。四川的震灾,跳皮筋,躲猫猫...一切社会现象的背后到底需要多少调查?需要多少不同的角度?然而,不幸的是,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无非是一种论调:我说谁对谁就对,别问为什么,好一点的,顶多"ascribe the diverse effects to one single reason(GRE阅读文章的原句,当然我可能记错了一些词,但意思就是这样的)"。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别的什么,都在不停地灌输着这种思想。不仔细的观察调研达赖和西藏喇嘛,又怎么能了解西藏问题的开始和结局?不仔细调研观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作为又怎么确定他们是杀人不眨眼的禽兽、猪狗不如的畜生?不了解毒品对人类的心理和生理作用以及吸毒贩毒引起的相应的社会效应,又怎么断言“毒品危害社会”?...我们习以为常的好多现象,好多事情原来是那么脆弱禁不住理性地推敲!原因是什么?——我们从来不善于(或者这也是某些人的目的吧)从多个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研究事物。以至于事一来,大多数人只能凭借直觉和“老师或者课本所说”做出自己可悲的决定。可悲可叹!所以,我觉得以后我要像maicolm一样试着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咀嚼同一件事物,再也不做只会无病呻吟的留声机。就像Malcolm所讲,Hush Puppies的崛起和Paul Revere的information epidemic等等都不是由一个因素导致的,相反的,它们都是由多个因素同时诱发的而且这里面还有那么一点运气的因素。

  其次,这本书中scintilate出的生活智慧也让我震撼。有些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好长的时间才能彻底弄清楚一些简单却不乏智慧的“金玉良言”。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爸爸经常对我说,“做人做事不要太爱憎分明...”说实话,我当时是很鄙视他这句话的:做人就是要有是非感,正义感,反对坏的事物,支持好的事物。难道“爱憎分明”这个千古以来的褒义词还成了阻碍人进步的绊脚石不成?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她时常嘱咐我,到了一个新学校,新环境,应该广交朋友,多多地认识本地人。我同样嗤之以鼻:交往就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人,要么朋友要么路人。我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结识并且深交那么多“朋友”?许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才算有些明白了他们的话的含义:爸爸不是让我去做善恶不分的恶人;他想让我早日成为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妈妈也不是想让我做一个不务正业整天只顾谄媚逢迎他人的混混;她显然比我更加理解“朋友多了路好走”。直到前两天开始读The Tipping Point,我才惊讶的发现:爸妈的话不仅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而且、居然更是真理!看看Malcolm告诉我们的吧!"Why is this? G argues that it is because when it comes to finding out about new jobs-or, for that matter, new information, or new ideas- weak ties are always more important than strong ties..." 哈哈,爸妈就这么不知不觉地做了一回社会学家!——他们老早就明白了weak ties are more important的道理!没错,给我们带来欢乐的替我们分担烦恼的是我们的friends,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与我们呢分享着同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样的世界。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当我们找不到工作,结交不到好的女朋友时,我们的朋友能为我们做什么呢?几希。因为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相同的,我们的困难快乐永远的纠缠在了一起。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加需要acquaintance,与朋友相反,我们的生活与acquaintance的有交集但是非常有限。那些没有相交的地方充满了机遇,只待我们去把握。听爸妈的话吧,时常保持微笑,不鄙视任何人,不排斥任何人——努力着像Roger Horchow那样。

  最后,作者的语言功底令我感到震撼。自以为读过不少不同类型的英文文章,报纸,杂志,wikipeida,学术著作...我通吃。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部分英文学术著作是一种考验——概念多,名词也多。然而,读Malcolm的书却是一种享受:有时候经常这样劝自己:先放下吧,要不今天该做的事都要耽误了。他的语言是如此优美以至于读他的书跟听他讲故事一样(当然我早就搞到了这本书的audio)。在我十分有限的英文阅读经历中,只有一本教科书能与它想媲美,Elias Stein教授的Real Analysis。说来好笑,我曾经把这本Real Analysis当作写作的素材书:书中的句型,单词,词组...一切都是那么简练到位。呵呵,当然,我没有那种僭越之心:拥有与Malcolm差不多的文笔。但至少我可以把他的一些句子摘下来慢慢欣赏。比如,我很喜欢他的描述性语言,这里有一例:“Mark Alpert is a slender, energetic man in his fifties. He has dark hair and a prominent nose and two small, burning, intelligent eyes.”简单吧?简单。没生词吧?没有。可是为什么这个人形象一下子浮现在我的脑海了呢?诸如此类,还有"a lingering problem","the ebb and flow of crime waves"...还有很多这样的牛逼表达,就不一一列举了。

  -------------------

  今天读到了the stickiness factor,产生了一些想法。关于sesame street这个少儿节目,不得不说,我又一次被震住了——不是这个节目的意义或者是结果——而是这个节目的产生过程。怎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儿童到底是如何看电视节目的?即使儿童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电视节目上,那么又怎么保证他们记到心里的是单词而不是那些憨憨的大家伙?...策划人问出了一系列理性且细致入微的问题。有了问题后,他们积极地为问题寻找最合适的答案:他们从心理学家那里了解到了儿童看电视的规律,并且创造性地应用了Distractor这类工具;他们力排众议,不管主流心理学鼓吹的“应当把虚幻和现实分开来以免误导儿童”,创造了一个个可爱的卡通形象,牢牢地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他们在节目开播的前夕走进费城的家庭搞调研,无视酷暑和令人沮丧的结果;他们辗转到Harvard为“节目是否真正教会儿童阅读”的问题求解。终于他们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并且捕捉到了一个很细微的细节:孩子们更喜欢在屏幕上从左到右打出的字幕;观众更喜欢把自己的视线停留在屏幕的中央而非下方...无数的心血与付出终于凝成了sesame street,这个无比成功的儿童节目。说到这里,大家是否感受到一丝凄凉?我的意思是,相比之下,我们的儿童节目怎么样呢?我不敢奢望那些所谓的电视制作人能够做像sesame street节目组成员一样细致周到,我首先质疑的是,他们是否知道儿童电视节目是需要调查研究讨论证明的?——即,他们是否把制作儿童电视节目当作一种严谨、严密的工作?什么蓝猫问答三千问,海尔兄弟,大风车...每一部都有着“启蒙儿童”的迷人的幌子,可是儿童究竟能从这些糟粕中获得什么,不得而知。举我个人的例子吧!我虽然不天才,但也绝对不傻。我小时候是看过海尔兄弟的,可是两集过后,我就恶心地看不下去了...哦,对了,最近听说出来个什么“绿坝花季护航软件”,毫无例外,再一次醉翁之意不在酒地顶着“保护儿童”的帽子,呵呵,先护好你妈的B再来护儿童好吗?

  另外,我还要问,是何种道德理念驱使节目组的成员对自己的工作如此的认真负责?我想应该不完全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吧!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因素可以造就出这样的电视工作者呢?...想着想着,不禁感慨: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不是军事的差距,也不是制度的差距,而是人心的差距。——一个有点悲观的观点!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八):引爆流行

  这本书是去年2月份拿到的,在上海,出门总是要赶很久的地铁,于是习惯了随手带一本书,这样的英文小册子,轻便而不影响我慢慢去读,于是,地铁上的时间有了消磨。读完的时候,一直想给它写一篇书评的,可能真的比较懒吧,一直拖到现在。

  Tipping point的Malcolm Gladwell的成名作,当时还拿了他的blink和outlier的,三本当中这本我最喜欢,blink里讲了很多心理语言学上会用到的理论,outlier有些玄乎,tipping point最有市场营销气息,读起来像是在上商学院的case study,分析很透彻,角度很新颖。

  文章的开头,作者以一个案例:一个鞋子品牌Hush Puppies本来是个逐渐衰落的鞋子品牌,但这一品牌在1995年从以往一年3万双的销售量突增到430万双并逐年几倍地增长,这个案例使作者提出是什么因素引爆了这一流行(tipping point),提出了三个理论Law of the Few (少数原则),Stickiness Factor(粘连因素),Power of Context(环境的力量)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Law of the few 主要研究了促成这一流行引爆的群体,也就是说是哪些人带动了这一流行。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是将我们大家连在一起的connectors,这一点从微博中显而易见,A和B也许并不认识,但是他们共同关注的朋友中都有C。C|就是两个社交圈的联系纽带。作者研究发现,有那么一小撮人,以极大的能量,将各个社交圈串联在了一起,而这些人在引爆流行中,往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之中,搞定了他们,你基本上就搞定了所有人。

  这给我们两点启示1.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确实是不平等的,有一些人确实比较重要。他们的存在,使得消息能够迅速在不同圈子中传递,他们使我们的重要朋友,也是其他人的重要朋友。2. 正因为某一些人的特殊地位,给了一些问题以解决的突破口。我举个班上小朋友的例子,每个班上都会有几个孩子王,小朋友可能不听老师的,但对于同龄的头头,出于群体归属,他们都听头头的,于是作为班主任,都有经验,搞定了头头,你就搞定了一大票人。

  tickiness Factor他深入分析了美国最成功的动画片“芝麻街”(Sesame Street)是如何通过不停的设计和测试来达到能让小孩子集中注意力,最大程度传递信息的。这一章属于实证研究。有趣之处在于,作者可以细到去提炼芝麻街中,有效信息以多少秒间隔出现时,孩子最容易吸收和接纳,并对之印象深刻。教育学和广告营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细细去读下。

  ower of Context类似于性格决定命运。作者认为,人的性格是多面的,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会呈现不同。他举了纽约治安的例子,两任局长都试图改变这种情况。第一任从抓地铁逃票入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另一个只是将大街上原来到处可见的乱七八糟的涂鸦清洗掉,犯罪率也明显下降了。这让我想起,一直以来都有人说,深圳与香港通城际车,在深圳还是叽叽喳喳,乱作一团的乘客,到了香港突然就安静了,下车的秩序都变得井然了。环境确实对人是有着改造力的。

  在outlier中,Gladwell也提到过环境效应。不过这一次,他是在研究为什么美国棒球国家队,成功的小伙子大多是1,2月份生的。他发现,那是因为棒球队在当初挑选小朋友时,就设了年龄的限制,这也使得,1,2月份的小朋友刚好不能挤进前一年的少年棒球队遴选。从而使他们在适龄参加时,会比同年级队里的其他12月份出生的小朋友,个子更高,力量更强,也更受老师亲睐。这时候,心理鼓励理论就开始起到作用了,这些1,2月份的小朋友,在老师的期许和鼓励下,容易发展的更好。他们成功主要才是真正得益于他们生了个好时辰,从而为他们带来了一个发展的好环境。

  这一理论还给异地恋的同学们下了诅咒,生活环境的改变造成了人的性格的改变,两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性格难免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原本的契合很可能就慢慢消失了。合适的组合,会形成合适的context,使得两个人相得益彰。不合适的,使得双方都形成了defensive的保护机制,对对方造成叛逆,于是情形更加恶化。

  总的来说,tipping point是陪伴了我四个月地铁时光的一本书,虽然现在我把它弄丢了,不知道去了何处了,但是它的一些理论还是改变了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值得一读。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九):要点笔记

  小众到大众引爆传播三要素:1. 少数关键意见初始人群 2. 事件或信息本身的粘度和易传播性3. 传播的背景和大环境。

  心理学:其实人的行为并不是本性决定的,相当多的时候是由当时的情景决定的,比如破窗理论,比如在无人监督情况下作弊。我们太多时候把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了。

  教育学:孩子的性格一半是先天,一半是成长环境和经历,和父母教育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说有关系,也是父母基因遗传。

  这本书写在2003年,微博时代有意义,但现在时代似乎进化到微信私密社交时代,仍适用,但挑战更大。在于对事物本身粘度和质量的要求提高。

  还有相当一部分说戒烟,就三要素来看,还是应该自我降低烟的粘性,靠别人说教,和进入完全接触不到烟的环境,几乎不可能。作者提出来个有意思的方法,简单讲是不要再大力宣传烟的危害了,历史证明没用。应该降低每只烟的焦油含量,降到初始抽烟人群的不易上瘾量,降低其“粘性”,自然最终长期吸烟者数量会下降。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十):引爆流行的三个原则之一:少数人物法则

  这个世界的大部分是非主流者创造和变革的。书中讲道:流行事物的引爆也是由少数人引发的。具体说来,是三类人。

  1)connector: 联系人:这类人的触角极广,亚文化团体、补缺市场受众都能够触及到。且这类人喜欢分享,喜欢推荐,因此新事物很容易通过他们快速传播。

  2)maven: 专家:maven是某一或者某几个领域的专家,“超市价格杀手”能够对比出家附近五个超市的白菜价格,“民间卡神”能够清楚地换算出各个银行信用卡兑换积分的价值,我不属于专家行列,但是我清楚的知道是有这样的专家分布在任何一个起眼或者不起眼的领域里。这类专家据作者讲喜欢分享,他们情感上的愉悦不是独自膜拜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最高成就,而是帮助身边的朋友进行分析,进行传播,甚至耗时耗力地亲自出马帮助朋友进行选购。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巨大的精神愉悦。

  3)sales: 销售: 要将产品或者一个现象延及到普通人,就需要有能够sell in普通人心里的销售人员。销售是一种角色,而非特定任务。我觉得销售的重要在于他了解这个普通人,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态势,什么样的距离更容易将这个概念兜售给他。如此看来,我更不相信销售应该是专职销售员。

  那么,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将这三个角色肩负一身,该有多么神气呢,该有多么有价值呢。相信一定有这样的人,只是在现在的传播模式下,这样的人很难被凸显出来,media 需要更加social 才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The Tipping Point》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