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观音》是一本由海岩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5.0,页数:3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玉观音》读后感(一):《玉观音》有感--凡热烈的必将走向消亡
在2013年我突然看了03年拍的电视剧《玉观音》。不为什么,只是因为我突然发现我喜欢何润东。然后知道了他在里面出演一个叫“毛杰”的人。据一个采访的报道,似乎他本人也很喜欢这个角色。于是我去看了。因为没有完全下载,看到十几集就没得看,于是转看TXT电子版小说《玉观音》。单从前面的十几集来说,我觉得电视版本拍得跟小说基本一致,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台词都没有什么改动。
看完之后我不能免俗的思考一个问题。安心到底爱谁,她到底有没有爱过毛杰。
关于安心是否爱毛杰众说纷纭,许多人同情毛杰,固执的认为安心是爱他的。但从电视剧和小说来看,她并没有那么爱。甚至后来是恨他。对于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的纠缠和破坏,我明白她对毛的厌恶之情。也理解在事发之后她对毛杰的内疚心理。但是,我也明白情感的转变是如何的迅速。不管她后来怎样讨厌毛杰,不管她如何否认自己当时对毛杰的感情。我想,当所有的事情过去,在一个人的月光里,她会意识到并且承认自己当时对毛杰的感情。那就是,曾经是爱过的。从她对小熊的态度来看,她并没有她所认为的那样讨厌毛杰。不承认,不承认,就是最大的承认。因,她对铁军的爱是出于对文人的敬佩,是出于对上层社会的尊敬,是出于道德的束缚,是出于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她对杨瑞的爱,是出于他对她的好,甚至是他和毛杰的相似(杨瑞自己曾经说感觉自己像毛杰)。而她对毛杰的爱,才是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性质的。但这种爱也是稍纵即逝的。他对她是一种诱惑,她一开始没法让自己抽身。等清醒过来,对他的爱立刻蒸发不见,转成想要逃离、结束这样的不正当关系。
爱情真的是一种虚幻缥缈的东西。从爱到不爱只是一个念头之遥。越是迅速激烈的爱,越容易消散。所谓到达顶峰之后的趋势必是衰弱。在感情方面似乎也说得过去。安心对毛杰,我想就是由爱到不爱到恨的。
至于似乎很多人都喜欢的杨瑞,我是喜欢不上来的。可以说,他是经由安心,找到自己的内心那块纯洁的地方。他的存在,反驳了男人对于女人关于纯洁的观点,即,不是一个女人什么也没有经历,就是纯洁。真正的爱,是无论那个女人怎样,他都包容、怜惜,都接受。但他只关注自己要什么,而不管周围人对他的付出。在我看来是一种孩子气,也是一种薄情。(我怎么觉得他是天蝎座的...)
相比于杨瑞的左右掂量,到处伤女孩子心的行为。我更喜欢毛杰那种敢爱敢恨的行为。人性中存在阴柔也存在热烈。热烈的东西会迅速燃尽,就如同樱花,热烈的开过之后是迅速的凋零。热烈的东西烫手,就如同罂粟,美丽妖娆但灼伤你的身体。因那热烈与结果成为强烈的反差,就更显得悲剧。但人总是特别喜欢那消亡前的热烈,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毛杰深获人心的原因。
《玉观音》读后感(二):女人也坚强
好多人都在责备安心的不自重,我也曾为她感到气愤,不过那是一个女孩曾经犯下的错误,为此她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以至于她说:女人不能走错了,一步错就会毁了一生。我也慢慢的相信,一个人,一生中,也许会遇到不止一个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但是你是否还能在经历了痛彻心扉的苦楚之后,还有相信爱的勇气,还有那份坚守童话的决心,这一点安心做到了,所以不管他和杨瑞能不能走到一起,她都是幸福的,因为她相信爱的真实和存在。她不应该是我眼中的坏女人。她对铁军的负疚感和罪恶感让她无法再尝到快乐的滋味,而面对杨瑞和她的幸福生活,她的放弃更是让我看到她的善良和坚强。那首《比我幸福》,算是点睛之笔吧, 歌词很美,有一种粉身碎骨之后的壮丽。祝福有许多种,心痛却尽在不言中,请你一定要比我幸福,才不枉费我狼狈退出。再痛也不说苦,爱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我能成全你的追逐 ,请记得你要比我幸福,才值得我对自己残酷。《比我幸福》,这需要有多大的爱情支撑才可以作出的祝福,这需要有多深的感情基础才能够化作的祝福。所以我敬重这样柔中带刚,自立自强,勇敢生活的女子。
新拍的《玉观音》又让我心甘情愿钻回海岩缠绵悱恻的套路里自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并恍惚着不愿醒来。每个人内心都扎根着“虐”的一隅,然后默默地缩在那个角落里大哭流泪,直至声嘶力竭。
一直觉得好的小说,好的剧本,好的翻拍电视剧电影,一定要游刃有余地游走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它要扎根于人类社会的土壤,无限接近人性,让人不觉矫揉、做作。
旧版和电影版的《玉观音》娴熟地延续了海岩一贯的痴男怨女爱恨情仇的风格,一路上挣扎于社会责任、道德良心与儿女情长的纠缠、矛盾,彼此逃避互相伤害,最后开放式的落幕,让人浮想联翩,无法释怀。
海岩小说里的安心,与三个男人纠缠不清不说,还被预设了未婚先孕,婚约在身私会情人“大逆不道”的情节,让人顿生这厮是个红颜祸水的灾星。但在细细体会她当时孤独寂寞的心境,涉世未深的感情向憧憬,大义灭亲地感情破碎时,又无端怜惜、心疼起这个女人来。突然顿悟,安心项颈上的玉观音,就是她宿命劫难中的救赎,一种自我救赎的精神寄托。“大家不都是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吗,我父母希望我一些慈悲,善待别人。”安心对杨瑞说。这位出淤泥不染静如处子的女子,如同菩萨的外表,善待周围的人,深爱自己的情人。儿女情长终不能与现实妥协,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她柔弱的肩膀试图小心翼翼地维系着,平浪静的感情。她和张铁军的名正言顺,她和对毛杰的快刀斩乱麻,她对杨瑞的相爱不能相守。她带着深深的愧疚,对爱慕她的男人,如同一尊面相慈祥的菩萨,忍辱负重,修炼自渡。
小说安排安心的结局,似乎有点绝决与残酷,安心在经历众多磨难后却拒绝接受自己的爱情。所以更喜欢新版电视剧的《玉》,它的重新演绎似乎多了些许人性与怜悯。在这里,我发自内心不带半点犹豫地喜欢上了安心。没有婚约中的男人的出现,少了道德的压力社会的批评。从最初的感情到最深的感情,安心自始至终都是真心对待,无悔付出。但身处枪林弹雨、毒品泛滥的金三角,她有自己道义的坚持与信仰;在物欲横流利益纷争的大都市,她又恪尽自己的身份,生怕乱了分寸伤害了彼此。
女子如斯,夫复何求?
从边陲小城到繁华城市,毛杰的至死不渝,钟宁的穷追猛打,考验着安、杨两人的感情。无论如何纠结,如何虐心,只要心存他们能最终走到一起,过程的坎坷和曲折,就会如同他们的爱,坚持下去。看到片尾画面里,安心、杨瑞一同拉着儿子小哈漫步沙滩时,泪眼模糊地只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话语。受虐的心渐渐治愈。
不是每场相识都能相遇,不是每次相遇都能相守。最遥远的距离,是想要回忆,却无法触及。
在实验室的冷气与宿舍电风扇搅拌的汗臭味里,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03年版《玉观音》和海岩的有限的小说。我依然还记得很多年前坐在看这部电视剧时自己的朦胧与青涩,这么多年过去了,仿佛又一头撞见了当年的自己。只是当时的班花终于结婚了;隔壁班的校花也幸福地改嫁了;当年一身学生妹打扮的孙俪也开始挺个大肚子考虑是不是要破坏国家政策生二胎了。当然今天不是怀春,也并不是感慨什么美好的童年的时光不再;确切的说,最初的动机是带着恶毒的愤世嫉俗的心态来看笑话的。但是当我还远没有看完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爱上了这个故事。在8年后的今天,以挑剔的眼光来看,这仍不失为一部精雕细琢的影视剧,即使以今时今日的技术水平和审美理念翻拍,达到的效果也就仅此而已。无论是剧中与跌宕起伏的故事配合得天衣无缝的音乐;还是没有语法错误而且并不矫情的京腔;或者是 男女主角不算惊艳但干净的面容;亦或者是混杂着青春萌动、伦理、爱与恨、情与仇但却略显混乱的主题。
玉观音是婉转的流动着的乐章。的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中,能将小说与音乐如此完美契合的大概只有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如果说《挪威的森林》是摇滚乐,那么《玉观音》就是交响曲。当然区别也是巨大的:村上将42首歌曲融入到小说的故事当中,充当故事流动的幕景;而《玉观音》电视剧中的48首曲子全部是由叶小纲根据小说创作的,《玉观音》简直就是叶小纲本人的长篇MV,由此可见电视剧摄制者的精雕细琢。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小说为原型摄制的电视剧却要比小说本身胜出许多。
玉观音是海岩的对抗中年危机的叛逃。曾经跟一个朋友在谈论小说和电影的层次问题时得出一个结论:写小说有三重境界,一是为了人民币而写,比如余秋雨和郭敬明,拿着赚来个金百万去追金喜善或者投资房地产;第二是为了自己而写,人到中年,驴血与激素不再激荡,皮肉日渐松弛,再也不能迎风尿三米远。可是心中的腻歪还在,睡村姑、搞邪教都不能浇灭小火苗,只能用文字的干柴烧出生命的荒原;第三重则是为了真相而写:完全背对观众,探求意义的真相。玉观音是一本只有真相却没有教义的小说,可是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清教徒般的教育,怎能忍受一部不仅不宣扬正义、理想、忠贞而且还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的小说呢?或许正因为此,导演在电视剧中不得不画蛇添足般地加入了“献给无名英雄”之类的主题元素。在我看来,玉观音是海岩步入中年之后,对青春、爱情、伦理以及崇高的一次“叛逃”。他以自己的生活为武器,刺入多年前植入他脑海中的教条。海岩让整个故事流动得异常安静,甚至带着冷血的残酷。可正是这种置身事外的冷血与残酷,将一个普通人能触摸到的看似普通但却细微的悲苦与茫然小心翼翼的抽丝剥茧,然后将细密的线团轻轻的堆放在你面前,而对抗宿命的无奈就会如同墨渍在宣纸上丝丝缓缓蔓延。他仿佛拿着一个长镜头,对准宿命般的悲剧,但却毫不夸张与矫饰。伤心之处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与悲剧必然的宿命。那一刻,我以为《一 一》里面的中年男人灵魂附体,他说“我以为如果再活一遍,会有什么不同,结果发现,即使再活一遍,也并无不同”。并没有疾风骤雨,却像一滴滴水珠打在长满青苔的青石板上,淅淅沥沥四十年。
当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首先,以小说家的尺度来量度,海岩的对文字的美感毫不雕琢,甚至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不过如果纯粹以剧本的角度老看,人物对话确实丰满而不矫情。其次,电视剧的改编淡化了毛杰的人物形象,将毛杰硬生生刻画成了现代版的咆哮体;对于安心与毛杰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处理得简单而粗暴。尽管如此,《玉观音》仍然是我最喜欢(没有之一)的国产电视剧。
《玉观音》读后感(五):安心,一朵受伤的木棉花
刚刚看完了玉观音的书。在这个零下八度的北京冬天,虽然没有雪,但一样适合读一本荡气回肠的书。
如果一本书和此书改编的影视作品同时畅销,我通常会先看书。那样会更有想象的空间。
我去过云南边境,宽大的芭蕉树,通风的吊脚楼,都在大脑里有直观的印象。
女主角安心,就像一朵火红的木棉花,在同时散发着凶险和静谧的边境,火热地开放了。历经波折后,这朵无根的花飘到了北京,有幸遇到了一位骑士,一位真正的护花使者。遥远的相逢,炽热的爱情,同时也剥开了往日流的血。只有经历过了的女人,才会更加坚强。可是,命运不放过这个美丽的女子,继续捉弄着她和她身边的爱人。
故事里没有绝对的坏人,甚至毛杰也不是。他们都是希望沐浴爱情阳光的植物,出生的土壤让他们无法做出完全符合己愿的选择,在突发的暴风雨之下,还有谁能理智地做出反应?
安心是一个奇女子,她的善良、隐忍和宽容超过了任何人,同时也改变了曾经的浪子杨瑞。她的命运越崎岖,人格的闪光越迸发。
她的命运,本来和杨瑞平行:美丽善良的她在初恋爱人的婆家接受着庇护,杨瑞呢,同样因为外貌的出众接受着女朋友家族的庇护。他们的确享受着,却没有全心珍惜。因为年轻,年轻意味着潜意识里更多“经历“的欲求,事业上是,爱情上亦然。那份安稳的、平淡的环境并不适合他们这样的青年。
当然,经历越多,也可能错误就越多。错误所铸就的惩罚,是否会压垮年轻得肩膀,也是他们在探寻阶段没有预料到的。有的事,往往来得太突然。
经历了磨难得爱情才会比金坚。如果玉观音能给芸芸终生庇佑的话,她一定不会笑话杨瑞这样的回头浪子,一定不会抛弃安心这样的受伤的木棉花。
她一定会以慈祥的微笑,温暖那些受了伤的心;她一定会牵一根看不见的红线,超越时空阻隔,轻轻放在相爱人的手腕上。
《玉观音》读后感(六):【开卷有益】 评书【玉观音】
佛教里有四个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悲、智、行、愿。
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师利菩萨;象征慈悲的,就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什么叫慈悲呢?按佛教经典的原意,慈,即是“予乐”;悲即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就是慈悲。
观世音菩萨到了中国,在外形上被人塑造为女相,这大概反映出中国人对“慈悲”的理解:端庄安祥洁净美丽的观音菩萨端坐于盛开的莲花之上,似乎就代表了一切母性的崇高、伟大、温和、柔软、善良、怜悯和无处不在的爱心。
朋友,你看过海岩的【玉观音】吗?
记得妹妹最初向我推荐这本书时说:真的很好看,真的不想再看一遍。
于是我坐进冬日大连温暖的午后阳光之中,捧起【玉观音】——这本让我暂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上QQ,忘记了六天七夜后的高数考试的书。整整两个下午,我就是那么读着,像往常一样,一个字都不肯落下。。。
关于【玉观音】,看过的人大抵会不约而同地说——这是一个很悲很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个人总结为:【玉观音】这个故事写得很完美,尽管有个不完美的结局~
说它写得完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其一,以男主角杨瑞的口吻,在杨瑞寻找安心的征途中,将故事娓娓道来,情理上杨瑞讲不到的部分就由他转述安心的回忆的方式交代。两条线一明一暗,在看似无序错杂的时空中时而相交,时而相离,环环相扣,恰到好处。二小说一半以后才出现的玉石观音以及陈晓东的【比我幸福】,更是全书的点睛之笔。。。
其二,小说对景物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近来脑海中总会有夏威夷夏天的棕榈,刺眼的阳光,蔚蓝的海和烫脚的沙滩,一只孤单的海鸥从脚下歪歪滑过;总会有乌泉河上花哨华丽,巨大气派的摆渡船,与天边晚霞烧残余烬同样炽烈,如缓缓游动的浮萤一般的纸灯,曼龙佛塔下热闹非凡的傣族泼水节;总会有激流滚滚的清绵江上数十米长的索桥和安心灰墙青瓦,前廊后厦,重檐藻井,砖雕彩绘,水上竹筏款款来去,隔岸木棉如火如荼的家。。。
其三,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说起人物,不谈杨瑞,毛杰,张铁军和刘明浩(跟室友已经进行过深入展开讨论),咱们谈谈【玉观音】中的四位母亲——安心妈,毛杰妈,杨瑞妈和安心
①安心妈 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化知识分子,作几首清新淡雅的诗,烧几道汤鲜味美的菜,还有她的善良宽容,她的无私奉献。她为了早日帮杨瑞平反变卖家产,从一个江南大富之家落为贫穷小农;当她听到杨瑞说,能爱安心和她的孩子,像安心爱他一样时,哽咽了;不信奉佛教的她把一尊清绵有名的圆通寺里开过光的玉石观音挂在安心的脖子上,说这观音是专门为她求来的,请长老念过经的;当安心诱捕毛杰后身心俱疲时,她用安心从小熟悉的食物(雕梅,水豆豉,菜花腌菜拌蜂仔。。。)和情深意切的交谈,以及堂屋里暖和的炉火,让安心觉得自己内心每一个蜷缩的角落都被轻轻地熨平了。。。
海岩说:这就是亲人的作用。亲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如同事和朋友显得亲密和重要,可一旦发生什么事,一旦灾难临头,只有亲人才能熨平你流血的伤口,让你的心真正得到慰藉,真正安宁下来
②毛杰妈 毛杰爸一出场就被击毙,毛杰妈则与缉毒大队的警察展开殊死搏斗,后被缉拿归案。法庭上,这位母亲面无表情地将所有的罪行揽在自己头上,让毛杰得以开脱,而自己被立即执以死刑。毛杰总是对安心提起“我爸爸妈妈对我很好的。。。”这话没说一遍,我就愈发觉得毛杰的家庭虽然原则上是贩毒犯罪,十恶不赦,但同时也是很温馨很温暖的。这也是日后毛杰无比痛恨安心,报复安心的手段无比残酷的原因所在。。。
③杨瑞妈 杨瑞妈在杨瑞大学毕业那年就病倒了,为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又背了债,最终也没能留住她那“一脸全世界最慈爱的笑容”。因此这个人物形象自始至终是通过为数不多的几次侧面描写塑造的:一次是杨瑞对他爸说“我妈跟您在一块儿的时候,都是她伺候您”;一次是杨瑞爸对杨瑞说“你什么时候真听过我的?你妈在的时候你听你妈的,你妈不在了你听你自己的”;一次是安心的父亲从清绵大老远赶来照顾重伤的杨瑞,杨瑞觉得“他脸上的慈祥使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和母亲”。。。
④安心 女主角安心在母亲这个角色上花的笔墨显然不如妻子,情人多。她让张铁军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她让毛杰爱她爱得发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她让杨瑞从一个花花公子变成一个成熟稳重,顾家负责的男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在失去儿子小熊后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并最终选择离开杨瑞,毅然决然地回到并坚守公安岗位,做好随时随地牺牲的准备。。。
其实,这四位母亲无论善与恶,无论生与死,同普天下所有爱孩子的母亲一样——在孩子面前她们都是一尊晶莹剔透的玉观音。。。
正如海岩说:谨以这个故事,献给让我们活得安详,梦想,包容和爱抚的所有女性,愿她们比我们更加幸福
母亲~是我们一生不变的归宿,是我们湿润眼睛的泉眼,是我们心怀感恩的情缘。。。玉观音善良的形象,似乎代表了我们心中最理想的母性,代表了母性宏大的慈祥和悲悯。。。
透过清晨的雾水,我看到了观音菩萨玉面端庄,眉目依稀,光泽依旧,神态宛然。。。。。。
《玉观音》读后感(七):爱模糊了人与魔的界限
有时一部书总会让人回到过去的那段时光,或许带给的我们自己的是年龄的感叹,还有更多的是对那段模糊岁月的怀念,我们都在长大,也许这种成长都是那么地艰难与漫长,但是有这么些好书陪伴,就足够我们回头望。
看到这部书,总会浮现眼前大学教室那充满灰尘的阳光,一束阳光从破旧的窗子射下,尘土在跳舞,一副怀旧老照片的影子。
人生总能遇到不同的人,很多人成为陌路,但是也有让你铭记的人,他或者她也许就改变了你的人生,那么惊鸿的一瞥,就那么一下子,就定格。
安心就是这样的女子吧,否则不会让闯入她生命的人都变了轨道。
但是她自己也在这样的漩涡中变得随风飘摇。
如果看书时将自己融入其中,我们都能够受到震动,因为我们都那么想要爱。文章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我更喜欢的是毛杰,对于这个有着太多阴影的人物,我也深刻感受到了爱情在这人身上起到的作用。
起初的毛杰,是魔,他身体里的魔性,会让他以虐待别人为乐,其实谁生来就是这样的人呢,更多的人是因为幼儿时的阴影吧,我们慢慢地心中就会变得不一样吧。
在安心心中,他始终处在一个犯罪的角落,每当正义感充斥着她的头脑时,毛杰总是万恶不赦。
可是真的是如此么,我也常会疑惑,直到毛杰死去,那一刻,似乎那一枪通过那薄薄的纸张,一下子打进了我的身体,痛的无法呼吸。她也许真的不爱毛杰,可是真的不爱么,虽然她也爱她的父母,爱杨瑞,可是这个人却以决绝的方式在安心的心里烙下了永久的印记。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的。
爱一个人,谁都有权利,虽然是毛杰是个罪人,但是他的爱没有什么杂质。
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才最可怜。
面对自己的母亲替自己定罪,自己喜欢的人当证人证实自己有罪,这无论放在谁身上都是无法接受的。
有读者说过毛杰和安心是一类人,我也同意这样的看法,在这个世界里只有同一类人才会像刺猬一样互相伤害,互相安慰。这是最重要的安排,也是海岩独到的写作方式。最后毛杰的那一枪,其实是打向安心,同时也是打向自己,因为许多时候残酷就是讲美好撕毁了给人看。
故事的最后。留给人的是一种暗示同时也是一种希冀。
如果有人看到这里,会品味到一种暗藏未来的感觉。
这部作品让许多人回味无穷也是如此吧。
告别一部好的小说,并不容易,时光会将看小说时的心情一并带走,这是残酷的。
《玉观音》读后感(八):没有坏人的悲剧
非常偶然的关系,我开始重看玉观音,看小说,也重温电视剧。
印象里那时的孙俪漂亮,清纯,一如小说里的女主安心。怀旧的镜头色调,缓慢的处理手法,悲伤的背景音乐,令人一进入就感受到沁在整部剧里深深的悲剧性。十年前看电视的时候只对曲折情节感兴趣,自己经历过爱情之后,海岩融在纠结人物关系里复杂而无奈的情感,我如今才有了一些理解。记得那个时候我很喜欢安心,觉得这个女孩身上有一股忧郁、柔弱、故事性的气质吸引着我,也喜欢毛杰,高大帅气,单纯热情,对心上人的追求直白而又真诚。因为先看了电视的缘故,人物的形象已经先入为主在我心里有了印象,我总觉得安心就应该是孙俪那样的,不止安心,毛杰、杨瑞、铁军、钟宁…每一个人的形象设定都很符合小说的描写。
有人说玉观音是一部没有坏人的悲剧,每一个人都不坏,都是善良的好人。甚至安心,这个因为她犯下的错误,直接导致许多人物悲剧的女人,是这个故事里最善良的人。一个充满矛盾,叫人又恨又怜的女人。一方面,她自私、贪婪,在享受了张铁军给她的家庭幸福的同时,又耐不住寂寞,贪恋毛杰带给她的快乐时光,另一方面,她对丈夫饱受良心的谴责,深深的忏悔,对毛杰感到于心不忍和深深的亏欠,为救杨瑞倾家荡产,始终小心卑微地爱着他。
尽管感性上依旧难掩对安心的好感,但是理性上我非常清楚,在出轨、诱捕、作证、放纵杨瑞的追求,等一系列看似她情不自禁,甚至无法选择的事情上,实际上是她自己的不作为和随性,甚至私心里还有一些贪婪的自私,使故事的发展越来越难以收拾,但另一方面,她真诚地想对每一个爱她的男人好,真心只想与世无争、平平安安地过安稳日子,她甚至愿意随时为他们牺牲自己,这种在爱情里无我而纯粹的心,又确实是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拒绝的。她温柔、脆弱、坚强、宽容,难怪杨瑞为她着迷,我想任谁来,都会为她着迷。
小时候看毛杰,只记得帅气的何润东,现在看小说,看到他和安心在船上做毒品接头的地方,我忽然看不下去了,一向快乐的大男孩儿突然严肃起来,他在不知自己已经身处险境的情况下,第一反应是让心爱的人远离毒品交易的行当。我不敢看下去,因为我知道故事后来的悲剧性走向,而此刻只有对这个人物深深的心疼。我不理解安心后来为什么要向组织坦白自己和毛杰的关系、毛杰的真实信息,并让组织利用这样一层关系使他失去了双亲,过着流亡的生活,而她,也为当初的做法付出着代价。
小的时候,对于安心的脱轨行为,并没有多少概念,顶多有些不解,但现在来看,她自己坦承的那一句算是她为自己犯下的错误得到的教训的总结,也是我最近几年开始渐渐认同的:一个女人,一次错误都别犯,犯了就能毁掉你的一生。
《玉观音》读后感(九):一如枭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初中的时候看过这部电视剧,从来不知道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心血来潮读了这本书,发现故事真是别有洞天。也许故事中的女孩安心在自己跟未婚夫的关系确定以后又和帅小伙毛杰发生了一夜情,在自己的未婚夫被害以后又坚定不移地爱上了北京青年杨瑞,但我仍觉得安心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好女孩,一个人的情感和欲望有时候是难以把持住的,安心是一个纯净,有责任心的女孩,在杨瑞入狱以后,毅然背着孩子回到云南,变卖房产,最终救出杨瑞,而且在自己的儿子小熊被害之后,决定深入毒枭之中,隐姓埋名,即使她最不喜欢的就是如此,但仍遵从自己一直以来的信仰。一如枭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玉观音》读后感(十):无题
因为看了一部电视剧而去读原著,这于我是第一次吧。
看电视剧时,我就意识到,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应该和原作有关。果然如我所料,这就是原作的叙事结构。更确切的说,除了隐去了性爱的部分,丁黑根本就没做什么改编,甚至大量台词就是原著的原句,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可以说就是小说的视觉再现。所以,我喜欢的是这个故事。
但我想说的,就是那些被隐去的性爱部分。
小说里一定会有性爱,以前看到过一个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具体原因忘了,挺哲学。总之这已经成了小说界的一个潜规则了。上屏幕的时候,这些部分自然要被隐去一些,但正因为此,要读原著。
因为正是这最隐私的地方,最反映一个人物的本性。这一点上,影视的确替代不了文字,是小说视觉化的最大障碍。
我突然想起天使艾米丽中的一个经典片段:随着时光流转,艾米丽继续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开始喜欢想一些怪问题来打发自己,比如,此时此刻有多少对情侣达到了性高潮?她的答案是,15对。我不知道她的限定范围是多大。正是这样一个搞笑的桥段,烘托出了主题:艾米丽继续躲在自己的世界里。
各位看完电视剧喜欢这个故事的,劝你读读原著。虽然被隐去的只是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