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为谁保护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53: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为谁保护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

  《为谁保护城市》是一本由张松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222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010年8月出版,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谁保护城市》读后感(一):重读《文化遗产保护关键词》

  本次只重读了《文化遗产保护关键词》这一章节,过程中觉得某些语句、关键词能给予新的启发。

  现摘录如下:

  1.“城市遗产保护的目标常常是要保持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稳定性,防止社会生活频繁、过度地变迁。”

  2.“历史街区是城镇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保存最为完整、最有特色的地区,生活延续性应考虑原住民的保有率。”

  3.“在现实中有活力的城市必须为经济提供发展机会,增加社会凝聚力,保障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以及加强其中居民的场所归属和认同感。”

  4.“保护过程是否能够保证有切实的居民参与,以及能否达成共识,是关系到保护规划成败的关键。”

  5.“始终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摆在首位,旅游开发应直接给当地居民带来好处和实惠”

  6.“‘世间遗产’——存在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不起眼的东西”

  7.“老房子、传统街坊的可爱,绝不仅只在建筑外壳,同时也包括了生活在里头的人,以及岁月沉淀下来的一种氛围。因此,对其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也应该是生活化的,人性化的。”

  8.“空间政治”、“新天地”、“贵族化”、“大而不当”、“城市中国”

  以上内容,都有助于理解文化保育语境下,建筑作为居民记忆的载体,需要保育。但更为关键者,应是延续并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素,提供他们参与到社区事务中的机会,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与他们共享社区经济发展的成果。而这些,似乎都牵扯到“社区营造”了。

  《为谁保护城市》读后感(二):感想

  当政府和建筑者追求发达的理念逐步成为城市建筑的现实时,当许多居民一味追求住进“洋房、高楼”来体现暴富的身价时,当虚夸的“中国梦”看似已经实现时,人们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是同“大众媒体”批得那样空虚了、压抑了,于是开始追古仿古。而追古仿古是任何时代怀才不遇、愤懑感慨的才子佳人所能做的最体现逼格的文艺事儿了,最终,人们大量涌入古镇,去古镇里喝那些本能在城市里就可以喝到的咖啡,去古镇里泡那些本能在城市里就可以泡的吧和妞儿,灯红酒绿,好一片热闹。

  只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断代,无论是人民还是规划者,怎样也理解不了古人的情怀了,怎样也不能在古建筑与洋楼房之间找到恰当的过渡和连接了。

  《为谁保护城市》读后感(三):启示:“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变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1947年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此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那时的中国满天满地的乡土气息。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会很快达到50%的拐点,城市人口很快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中国已经基本定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迷失在了纷繁复杂的种种矛盾现象中,似乎每件事都不合理,但似乎又都是合理的,然而古今中外的既有理论对此都说不清楚。于是,我们失去了,也从没有形成过对这种转变的共同认识。国外的各种理论在这里都能发现自己的知音,但也往往在迈出几步后就遭遇失语的尴尬。为什么会如此混乱呢?

  虽然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被解决的问题,但这为形成共识,化解争论提供了一个可选的方式。转引李侃如所言:“……比较重要的一点,不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才是最对的,最好的,而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要充分地尊重和欣赏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历史上的今天:

  《为谁保护城市》读后感(四):悲情城市

  当初挑选《为谁保护城市》这本书,只是想回答在心中越积越深的一个关于古迹保护的问题。这本书,算是同济的一位城市规划系教授在各种专业期刊和大众媒体上发表的文字的集结,所以系统性不强。而作为“专家”“教授”,面对媒体,说话不免需要上纲上线,所以趣味性也不强。我一面走神一面囫囵个儿地读完了它,心中的疑惑不但未曾削减,反而长出枝枝杈杈,愈发茂密了。或者是这个命题太过复杂,本身也没有答案吧。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而城市是时间的艺术。就像Edmund Bacon说的,you can not make a plan, but grow one. 对于新城,你当然无法以尺规劈开第四维纵轴,大刀阔斧地“规划”,那样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的,用张松先生的话说,“缺乏城市的肌理和文脉”。而对于那些真正经历岁月积淀的古老城池,你敢轻易翻动吗?不敢,也不!能!够!于是所有的城市规划者不得不提心吊胆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才算是那一丁点儿职业操守尚未泯灭。稍有不慎,骂名也就罢了,可惜的是好东西毁了便是真的毁了,烟消云散!下半辈子,你把良心往哪儿放呢?可见“城市规划”这工作当真不易。

  我总想,也不能怪罪什么。那些挺立了几十年几百年的砖瓦,那些老城古镇,毁了也好,过度开发也好,都是该得的命运吧?你总不能苛求所有的原住民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人类共同遗产放弃舒坦的空调私家车终止现代化吧?这不人道,也不符合这个世界的进化规律。即便换作是我,或许也要下一番狠心才能说服自己吧?

  所以每当我看到巴黎罗马那样的城市景观,除了完全能体会梁思成先生当时是怎样的一种绝望,也只能发出一声轻叹了。“西郊新城”或者“城墙花园”,都是多么让人振奋的点子啊。张松先生说,建筑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只有当城市远离了执政者的权利控制,成为非全能之物,并实实在在为市民建设时,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好的设计。这真是痴人说梦了。所谓的“千城一面”,大抵也源自同样的不可控因素罢。城市越来越陌生,家园感越来越淡薄。这,也是这座城市越来越难留住我的原因之一吧。

  我当然不是愤青,我只能叹息,叹惜。我曾经说“叹”是一种不好的情绪,要改。可是现在明白,情绪这种飘忽不定的东西,是我根本操纵不来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为谁保护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