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是一本由[韩]李南美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读后感(一):什么年龄让我们尴尬《我想我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
说实话,是冲着这本书的名字看的这本书。到底什么年龄是一个尴尬的年龄呢,还真不知道,其实长大以后,那个年龄都可以让我们尴尬吧。
打开以后才发现,作者竟然是一个韩国人,一个韩国的知名主持人,更没想到的是作者写的是二十到三十岁之间的这段岁月。我感觉这段日子应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爱情,家庭,事业,都处在上升的阶段,怎么会尴尬呢?如果说尴尬三十岁到四十岁,或者四十岁到五十岁倒是可以称为尴尬吧。也许作者刚刚经历了二十到三十的这断岁月,书名叫“我想我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是指三十岁以后吧,作为一个知名主持人事业正旺,怎么会是尴尬的年龄呢?还是看看书吧,不过在书里面却看不到尴尬的年龄相关的解释和说明,感觉这个名字起得有标题党的嫌疑。
不管书名,书本身写得还是不错的。尤其喜欢那篇“做任何可以成为经验的事”,20岁的任何经历都非常宝贵。哪怕做错了,也有重来的机会,20岁你做的一切都可以成为经验,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可以称为宝贵。二十岁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往哪里走,你只能自己去判断,很残酷,但是这就是人生。
作者讲述了自己成为主持的故事,学了七年以后的她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是学声乐的材料!”没有追问,一句“知道了”就结束了七年的声乐课程。上大学作者上的是新闻广播系,特别想当主持人。学校歌唱比赛,要请大牌主持人,作者想我们新闻广播系为什么要到外面请主持人呢?于是就大胆想校长发了一个邮件,申请当歌唱比赛的主持人。校长回复的是“从今年起马上就让你当主持人,真高兴学校有你这样的学生。现在就上任吧!但你是否有经验?”作者自信地回复道:“从现在起就开始积累经验!”就这样,作者获得了第一次登上舞台的机会。这也是作者成为主持人的开端。
其实这本书中写的更多的并不是尴尬,而是作者从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宝贵的十年中积累下来的人生经验,里面有工作,有事业,有家人,有友情,当然里面最多的还是工作,不过这些内容和这本书的名字的确不太相关。要是我,我一定会换一个名字,叫做《只要去奋斗,生命中就没有尴尬的年代》也许会更贴切一些。
《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读后感(二):这些道理没人告诉你
虽然我已经活到了28岁差几天,但是看完这本书,我好好想一想,对于如何生活,我仍然是刚刚入门。因为从小到大我们仅仅是在活着,去学校接受那些所谓的人文教育,学到的都是古板陈腐的知识点,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裨益。包括父母在内,没有任何人告诉过我们,应该怎么交朋友,怎么谈恋爱,怎么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怎么修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等等,没有,我们所有的通识教育都来自于电影电视和报刊书籍,凌乱,自相矛盾,不成体系。
作为奔三的人,回望自己的二十岁总是觉得感慨良多,初读本书,觉得李南美讲的一些故事和道理都很浅显,她是我的同龄人,韩国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压力也和中国差不多,所以读起来像是看到了自己的故事一样,可是反过来想想,我今天懂得的道理,不都是自己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走过来的吗,我二十岁的时候,这些道理根本没人告诉过我,对于自己的未来,更是迷茫,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至于自我实现之类的想法,更是像碎片一样不成形状。
20岁对我来说是一个极有纪念价值的命题,这导致我在读完这本书接近一个礼拜的时间都无法下笔,这是我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华,如果重来,我想我会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我又悲哀的发现,我的理想,是我在20岁抛弃掉的,却在28岁的时候才决定拾回来的东西。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两天是你来到世界的那天,和你了解为什么你来到世界的那天。”我想现在很多人都是浑浑噩噩的活着,从来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罗素是为了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活,年少读到的时候,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这也将是我未来生活的目标。可是在成长中我渐渐发现,我内心中总有一种负能量的东西在一直释放出来,一些明明知道不对的事情,却放纵自己去做。
就像是被压抑太久之后的释放。
在高三最苦闷的时候,唯一激励我考上大学的动力就是,上了大学可以每天都看书听歌看电影都没人管,当然,更可以名正言顺谈恋爱了。这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活将成为我们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报复。我们逃课、沉溺游戏、跟不合适的人谈恋爱,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我们没想要改,也不知道怎么改,因为起码这些荒废光阴的事情能让我们感到一种虚幻的快乐,做一个好学生,好儿女的事情我们已经腻了,而且够了。
我们的青春年华和一腔热血根本没有用处,只能浪费。
《20岁》是我上大学时学校演讲比赛的题目,我参加了,讲的是我爷爷,我爸爸和我的二十岁。相比我爷爷当年离开家乡远赴军校受训,投入蒋经国青年军的麾下,一时意气风发的二十岁;我爸爸在潞江坝日夜复习文化知识,等着自己这个黑五类子女也能回城参加高考,心里充满希望的二十岁,我的二十岁,实在是太苍白了。当时深恨自己没有生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还须自己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也是现在才明白,未来无论怎么走,都必须先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这个道理,也都是在自己进入社会之后,才慢慢领悟的。
说到这里,想讲个故事。我初中有个邻班的同学,就叫她伊卡璐吧,初中时候就差不多有一米六五了,长的温柔大方,亚麻色的长马尾,肤白眼大,还擅长唱歌主持,简直就是男生们梦中情人的完美典范,明恋暗恋者众多。她就和班里的体育委员,一个黑黑高高的男生开始谈恋爱了,看外形他们真是登对,每天下晚自习男生都会送伊卡璐回家,也会牵牵手什么的,最多就是发展到亲吻那一步。
好景不长,他们的事情被伊卡璐的妈妈发现了,还闹到了学校,因为她妈妈发现了她带血的内裤,就认为是男生做的,当然,后来事实证明,伊卡璐不过是开始来大姨妈了而已,可是,自己的老妈带着自己带血的内裤跑到学校来耍泼这种事情,已经全传开了。不明真相的同学们,都开始传她已经不是处女了。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世界上最污秽的事情了。大家开始冷落伊卡璐,她变得形单影只,没人愿意和她说话,原来喜欢她的男生则感觉自己受到了天大的侮辱,时不时的就啐到她面前的地上,甚至还去她的书包里翻出姨妈巾来当沙包玩。
她只是咬着牙,脸红的像能沁出血来一样,冷冷的看着那些男生。她的爱人,那个男生因为扛不住压力已经被父母转学了,只有她咬着牙坚持着,如此默默坚持到初三,那年我们小城举办了一个选美比赛,优胜者能够进入到电视台当主持人。我们并没有太关注,因为觉得和我们无关,直到爆炸性的消息传到学校,“伊卡璐得了选美冠军!”三年的时间她出落的更漂亮了,化妆之后就是一个端庄的美人形象,回答问题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显示出超乎她年龄的成熟。惊愕之后,还是各种酸味儿的话不绝于耳,“看她那个样,也就是做鸡婆的料”等等。
十年过去了,我们渐渐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伊卡璐了,前年春节,我堂姐婚礼的时候,她是主持,简单的聊了几句,当年的事情早已云淡风轻,她说,幸好有那件事的发生才让她的心智迅速成熟起来,“就像是遮眼的纱巾被拿掉了,世界一下子清晰了”,看懂了世态炎凉,更懂得了一个女人只有抓住一切机会成就自己,才能抬得起头来。我还记得她拉着我的手笑说:“那时候那么难都过来了,以后再踏上多大的舞台,都不会害怕了。”我还记得她手的温度,是侵入骨髓的凉。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或多或少像伊卡璐一样,是通过吃苦和忍受才开始慢慢领悟生活的真谛。因为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建立一套独立思考的体系,所以我们自己积累的每一条有用的生活知识,都可以说是来自于血泪斑斑的教训。李南美在书中写到,韩国有一种饮料叫做“松树的眼睛”,父亲经常喝,她小时候偷偷喝过,只觉得非常苦涩,长大后,她却越来越喜欢这种饮料,她想“难道是因为尝尽人生甘苦,才会觉得这点苦算不得什么吗?”反而觉得很爽口。
现在,我也开始喜欢吃小时候一闻到就要捂着鼻子跑掉的那些食物,例如香菇、茴香和香椿等,也许是尝过人生五味,才懂得兼容并包那些人生中的意外。可是,我明明知道年轻人们不会听,还是真诚的想让他们少走些我们走过的弯路,少吃点人生的苦头,多读一些书来弥补我们缺乏的通识教育。
《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读后感(三):我也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
我84年生,按照老家的说法,应该也是30大岁的人了~尴尬的年龄哦~
而我20岁的时候刚刚上大学。
那个时候呀~没有时间去考虑其他的,打工读双学位换专业,一切的一切都和钱有关其实。那个时候,我需要拼搏的是如何在北京生存下去。我现在总是告诉我的同事们,那个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去超市购物可以不看价签,随心所欲的拿取。呵呵,当然现在有这个实力了,却发现自己不怎么去超市了。
所以有很多很多的遗憾,没有远行过,没有恋爱过,没有正儿八经的实习过,也没有想过创业神马的……
但是我亦不悔。这10年,我奋斗过,虽然现在来看方向不一定对,但是即使让我留着记忆再回去,我想改变也不大,毕竟那个时候我别无选择;这10年我骄傲过,当我从学校顺利毕业的那个时刻,我真的很骄傲,双学位,还转过专业,虽然成绩一般,但是总算是不虚大学4年,也算是灿烂耀眼了;这10年,我也迷茫恐惧过。看身边人的口若悬河,我真的对自己能力很质疑,他们知道的那么那么多,而且却对社会一无所知……尤其是无所依无所靠的情况下对未来的恐惧,我能否找到工作,能否获得未来的领导的认可?工作后,对单位的各种争夺的迷茫和不习惯,被欺负被夹心后的无奈,对自己的责任做了一次逃兵后对自己的厌恶……但是我真的从来没有后悔过。我知道这些都是我成长的历程,缺少了任何一项都不能成就现在的我。
现在我经常面试。看着面前的年轻的面孔,就会想到我过去的10年。呵,那个时候的我们是多么年轻而幼稚呀!我说我们,自然包括被我羡慕的有能力有背景等等的同学们。我们以为这样或者那样就代表自己的能力,就能够被社会认可,值得炫耀,是我们的资本。10年后再回首,发现那一切,其实,是不重要的,但是 依旧很怀念。
10年后的我呀,已经不在仅仅关注能否生存,工资几多,提成几多,问的更多的是,幸福吗?更加的自私。不想去顾念别人的看法,只希望自己幸福。不再委曲求全。生气的时候,会和老公大吵大闹,过后自己觉得很轻松;被夹心的时候,会撤身而退,你们爱咋咋地,我不在中间了,你们直接打吧,要是斗的好看,我还会考虑鼓掌呢;和朋友一起聚会的时候,不再讨论八卦**,不再说太多老公孩子,不再说太多说公婆父母,不再说太多说单位同事,更多的讨论是怎样才能够幸福,或者感叹,我们老了,甚至是默默的坐着,喝点儿鸡尾。
并不是讨厌现在的状态,而是真的怀念和羡慕过去的10年。有活力,有冲劲儿,敢爱敢拼,有无数的担心,迷茫而恐惧。
《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读后感(四):我的20岁早已过去,不忍回头望
当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想的是:尴尬的年龄是多少岁?当时有人回答是30岁,我当时觉得应该是25岁,不过作者给出的答案应该是20岁。刚开始其实不大理解作者为什么说20岁是个尴尬的年龄,一个坎儿,难道不应该是25或者30这样的女孩儿渐变成女人,开始有皱纹开始有家庭有孩子的年龄么。作者提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意识不到20岁综合症,不大理解什么才是20岁综合症。看完书作者给了很明确的回答,就是一种刚刚步入成人世界的迷茫困惑阶段。这本书很薄很轻,字比较大间隔也比较大,所以看着眼睛不会很累,毕竟这不是小说,这只是一篇励志文学,或者更好的描述是心灵鸡汤。作为一个已经早过了20岁无法再回头望去的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会更有感触,即使无法再对过往进行修正,也能在心灵上有一定的治愈。而如果你还未到20岁,甚至还未满18岁,还处在一个如花季一般的年龄上,看看这本书也许会对你今后的生活有所作用,因为用别人的经验来概括自己总是会有找到捷径,以免走弯路。
其实我更想说的不是这本书的具体内容,而是市面上流行的整整这一类的书籍。每个作者都有着无与伦比的才华与丰富的生活经验去讲述他们的过往,并且告诫未来人如何如何,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年轻一辈,让年轻一辈体会并且有所效用。这类书在我看来基本上大同小异,道理都是一个道理,端看不同的人如何去表述。有的人讲的可能偏感性一些,用华丽感性的辞藻堆砌起来,有的人偏实在一些,用朴实无雕琢的语言去讲述某个故事,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作者的一种风格,讲的却是同一种生活道理。这本书不同于以往我看的书的第一个不同可能就在于作者是个韩国人,我印象里的韩国人的文风总是带着点儿泡菜味道,挺有意思。而且这本书每个小章节前面都会引用上一段电影里面的经典语言,这个部分我倒是蛮喜欢,毕竟作为一个电影迷对这方面关注的比较多。再者五个大章节的标题选取的都挺好,用中国人习惯的思维和语言去描述韩国人的思想,这个过程考验译者的功底。看到第三章的标题: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个翻译感觉就很契合中国的文风,很感兴趣。
《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读后感(五):野蛮和优雅之间的煎熬
□木木勺
当人生路走到30岁附近,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一段忧虑无助的彷徨。年龄迫使你实在不好意思再赖在“不想长大”的青少年堆里了,但是又确实没有什么事业可以混进“生活安定”的组织,通常感情、家庭、收入、前途,所有的考核标准统统不过关。身边的同龄朋友和从前的同学们却不断有好消息传来,这个升官了,那个发财了,要不就是有了宝宝了,在这样一个年龄段,您说怎么会怎么能轻松得了呢?
女人就更不容易了,得慢慢习惯着收敛起“野蛮女友”那一套了,就算别人不说自己也觉得再扮单纯无知的可爱萌有点不合适了,但还没有培养起来那种优雅气质,总也拿捏不好尺寸,把握不好该走什么路线。连买衣服也会犯难,不能再像个学生一样穿便宜的路边摊了,但真要去商厦专卖买大牌包包里还没钱。特别是小的有小男友,老的有老公,如果这时候再单身,大家一起聊天的时候得多尴尬啊。
30岁就是一段还没准备好但已经不得不,按理说早应该但实际上还没影的煎熬。
30岁,有的是挣扎、奋斗和委屈。
30岁会羡慕所有别的年龄段,老的什么都有了,小的还不用去操心,偏偏自己习惯的没有了追求的没到手,不久前自己还处于的20岁多好啊!怀念之余也难免生出悔恨,比如那个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啊,没有努力工作啊,没有交个知心好友啊,没有用心珍惜爱人啊。但就算能重来一次,恐怕大多数人还是会该干啥干啥,青春不就是迷茫和挥霍吗。其实人们的长大和变老都是类似的,20岁的时候迷迷糊糊,30岁的时候慌慌张张。
李南美的这本书,英文名字叫“If my twenty years old come again”,如果再回到20岁。如果再回到20岁你绝不会再做什么事,又一定会干些什么从前没干过的事情呢?
李南美回首她的20岁时,并没有很多遗憾,尽管也经历了一些小波折,但终于她还是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实际上这更像是一本写给那些20岁的年轻人看的书,关于学习、工作、朋友和感情,李南美讲了她的感悟,要充满希望,敢于挑战,毫不犹豫地抓住机会,要善待爱你的人,珍惜缘分,说出你的感激……
很多事错过了就再没有机会了,千万不要等到30岁的时候后悔莫及。
李南美勇敢坚强又开朗,她喜欢广播和写作,喜欢迎接未知,是一位睿智、坦诚又特别会表达的大姐姐。她乐于欣喜地看着年轻人的不断进步,少走弯路。仔细想想,如果足够专注努力,野蛮和优雅之间其实也没那么遥远。
虽然作者是韩国人,但文章中基本没有什么因为地域差别的阅读障碍,每篇文字都不是很长,是“在忙碌生活和广播日程的间隙”完成的。想到就说,也像是抽个小空聊一会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每一章的开头李南美都引用了一句来自不同电影的话,这些有趣又有哲理的话让人记忆深刻。需要遗憾补充的是,如果这本书能在5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出版就更好了。如果那时读到,说不定我的现在就会很不一样了。
《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读后感(六):少年不识切糕贵——评《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
谁的年轻时代都不可能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面对混职场比混课堂的艰难、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大家都会有一肚子苦水要倒。这是一个将满腔激情变成满嘴思想的年纪,我们逐渐会有很多自己的活法、想法、办法急着传授给别人,尤其是那些混出来的、身上贴这着各种成功的标签、拥有话语权的人,比如“韩国知名主持人”李南美,由于工作原因,她有很多话要说,说着说着就形成了习惯,“说而优则书”,于是便有了这本《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
不可否认的是,这位韩国大姐所说所做有她的道理,毕竟她取得了同龄人中,相对不错的职业成绩;她的思想也有独到之处,用乐观积极的正面思维处事,而且对于这个年纪关注的事情基本都点到了,不过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作为一个过来人,再看这些确实觉得有些偏颇,就像一个知道切糕多少钱一两的人,见到几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把这种奢侈品当零食买。
按纬度说,这位韩国大姐就算不是我们这边的东北人,也算是靠近东北的北方人,即便没学会忽悠,也算是能说会道的,说起来一套一套,但我却总是觉得她过的很“紧巴”,不是说日子过得拮据,而是生活状态过于紧张。工作对于她来说完全就是一个人的战斗。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生活的压力、职场的压力确实很大很大,生命的尊严和质量不好保证,不过他这种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的工作方法,到底值不值得,有没有必要被复制。作者年纪轻轻就伴随着“肠过敏易激综合征”,因压力而产生的胃痉挛也常常折磨她,然而这位职场女战士不以为戒,还乐此不疲,痛并快乐着,这种违背“可持续发展”自然规律的活法,让人有些惊骇。年轻时候用健康换钱,而年纪大了就用钱换健康,对于这种因果报应循环的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真正处于健康状态的人只有5%,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社会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大,使得我们的身体健康度在降低。这说明,片面地相信“职场超人”一家之豪言,盲目地追求“靠业绩才能活的好”,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每个人的年轻时代都是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过程,成功由多种因素构成,幸福也有多层含义,我们需要努力奋斗,但更需要冷静思考,找寻一种科学、合理、适合自己的活法。
《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读后感(七):不可复制的二十岁
坦白说,第一眼看到《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的时候,我有点云里雾里,不知道这到底是一本讲什么的书。这么长的书名,而且从封面上的那匹马也看不出什么有效的信息。继而,我看到了马头下面的那些字。别的问题还不大,只是那赤裸裸的“20岁综合症”让我触目惊心。什么时候20岁也有了综合症呢?过了二十岁就到了尴尬的年龄了吗?那我岂不是尴尬好多年了?
带着诸多的疑问,我翻开书,细细地看起来。原来,这是一本励志书或者说是一本心得分享书,作者是韩国著名的主持人、自由撰稿人、编辑、电视记者、配音演员李南美,是我们平常人口中的成功人士。我对作者不是很了解,单就这本书的内容而言,虽然语言有点絮叨,但很多心得体会却很值得我们品味。作者从职业、友情、亲情、爱情、生命、心理,以及对未来的追求,分六章讲述了自己或朋友或他人的经历,写出了自己对于生命和自身的感悟。相对于很多人平平淡淡的二十岁,作者因为有了成功的经历显得更丰富,更有厚重感,所以读来全是发自内心的讲述和真诚的剖白以及对没有经历过二十岁的人提出的谆谆劝诫。
二十岁是一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年纪,有对生命最初的热情,有对人生理想的狂热追求,有面对挫折和失败的不知所措,也有失败后的颓废和对未来的迷茫。感情、事业、家庭,好多事情蜂拥而至,让还没有人生历练的我们有些措手不及。有的人在二十岁沉沦,有的人在二十岁找到人生的方向,李南美说,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社会很残酷,我们就要在社会大学中自强不息,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勇敢和坚强。在奋斗的过程中要学会爱惜自己,理解家人,不断寻找友情,享受爱情,哪怕失恋也是一种成长。和金钱保持一定的距离,去各地旅行,增加见闻,写下自己的人生日记。看到这些零零碎碎但却真诚的文字,哪怕你没见过作者,不了解她到底是个什么人,却能从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对工作的狂热,对理想的执着,对生命的珍惜,对友人和家人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有了这些品质,她能成功就一点也不难理解了,不成功反倒让人不可思议。能在二十岁就认真的人不是简单的人!我敬佩那些早早就能认准自己的目标并且一直为之奋斗成功的人,这些艰难的历程无疑是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但是,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二十岁也同样不可复制。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的性格和心态,也会造成不同的境遇和结局。书中作者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积极向上的态度也让我们深受鼓舞,困境中的奋起让我们佩服,但是这些都只能作为参考,却不能照搬。因为世易时移,好多的不同作用下,人的反应也会不同。过滤掉那些和你人生不相干的信息,用心吸取你需要的营养,在书中找到你想要的共鸣,用它营养你以后的人生,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吧。
还没有经历二十岁的,在玩玩闹闹的间隙停下来,看看过来人的经历,让自己的二十岁慢慢沉淀;正在经历二十岁的,可以在迷茫、失落的时候看看成功人士走过的路,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已经经历过二十岁的人,在自己疲惫的时候可以稍事休息,回顾一下自己的二十岁,把自己对人生的总结作为攀登下一个目标的台阶。这样,稚嫩的可以慢慢成熟,成长的可以更加勇敢,成熟的可以更加坚定。不管怎样,我们都有一个不可复制的二十岁,无论是否经历过,那都是每个人心中最不可忘怀的时光。而对这样的时光来讲,就像作者 说的那样,我们都希望,“在20出头的生命里,做一件到80岁想起来都还会微笑的事”,那样的二十岁是无怨无悔的二十岁,是更灿烂的二十岁!
《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读后感(八):使用度测评:《我想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
你好,我今年24了,马上就25了,我觉得我已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
事业刚开始,没有房子,没有车子,女朋友的感情半死不活,谁也下不了决心结婚生子,距离而立之年还有5年。
家里人催着要努力,女朋友催着要努力,朋友问收入,我没有一个可以好好回答的,我很少旅行,不热爱工作,不专心恋爱,唯一爱好就是书,一无是处,所谓的尴尬,就是不管是谁来问,我都无法好好回答。
我希望这本书给我提示,可是。
尼玛,它说的是20岁。
于是我只好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也许我们在我们的每个年龄段都是觉得是尴尬的,16岁的时候出门会担心痘痘一不小心就冒出来,18岁的时候,考了一个不算好也不算坏的成绩,20岁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人生的走向,25岁没有成功,说不上热爱生活,30岁了辛苦供房,可是媳妇依然不满意,等等等等。
也许,这种尴尬才是人生的一种旋律。
书,有点太片面了啊。
起因:好名字;
阅读时间:3个半小时;
亮点:嗯,世界各地的青年都在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