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止步》是一本由熊节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4-10-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敢止步》读后感(一):我们都不敢止步
+ 第一是在CSDN和自己出来兼职,都是一种描写技术变迁的场景,当中提到的书我也入了一些,感觉都是套,书都够牛,但并没有真正消化掉。
+ 后面是一段TW公司,除了描写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外,不得不说
+ 敏捷的这种场景,挺适合小团队或新团队的,现在我们实验室我就想往这方面实施。
+ 当然也讲到了作者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和自己的全面成长,从IT技术咨询,切入到了经管的场景,以及自己开启了带成都团队的场景。
+ 诚如标题所说,这个是变化的世界,不管什么行业,我们都**不敢止步**。
+ 我自己也有写年记的习惯,但按一个主题写的话,倒是没什么思路呢,作者给了个不错的建议。远比网上的博文,我在**10年之内的更有字数,倒不见得更有真知灼见啊。
《不敢止步》读后感(二):读《不敢止步》
十几年前,我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我如饥似渴地找各种的与软件开发相关的材料来读,包括《程序员》杂志。于是,我注意了一个叫“透明”的家伙,写东西文笔很好。后来,因为讨论一些技术问题,我们俩就联系上了,然后,就把“熊节”,“透明”,“gigix”划上了等号。再后来,我加入了ThoughtWorks,第一次见到了活的熊节。
我依然记得那天,我在新笔记本上装了Ubuntu,我问他怎么联网,他说,你上网,我传个驱动给你。汗……
从那天开始,我们俩已经同事了七年半的时间,在很多项目上合作过,以ThoughtWorks如今的标准看,我们俩的合作次数和时间也算是很多了。我早就知道他在写一本书,关于他自己这十几年的故事,作为一个和他认识了十几年,共事了七年半的人,我也很好奇他会怎么写我。如今书出版了,我当然会读一下。
于我而言,这是一本岁月随想,把我带回了那些过去的日子。我很自然地将书分成了两个部分,以他加入ThoughtWorks为界。
即便是今天,我偶尔也会调侃熊节是搞媒体的。他做媒体人那段日子,恰逢软件开发世界风云突变,有很多大家不断争论的东西。是.NET还是Java,是EJB还是Without EJB,是瀑布还是敏捷。那些年,各路大神你来我往,各种观点风起云涌,争论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不断地拓展着理解,即便是作为看客,也很过瘾。时至今日,虽然新技术依然层出不穷,但大方向已定,那种思维之争已一去不复返了。抑或是今天的人都忙着各自创新去了,没有闲做思维之辩了。对于错过那段历史的年轻程序员,这本书可以带着回到那个唇枪舌剑的年代。
他加入ThoughtWorks之后的事情,我都知道。即便是在我加入之前的故事,这么多年吃饭聊天下来,也都听了几遍了。但是,跟着他一起回顾ThoughtWorks这么多年走下来的历程,也颇为感慨。其实,许多人不知道,ThoughtWorks中国区在最初的几年里,有几次已经危在旦夕了。直白地说,不赚钱。在那些不怎么赚钱的日子里,其实作为基层员工,大家活得还是很开心的,拼了命地研究各种各样的技术,经常会有神秘兮兮地跑过来,展示他刚刚做好的东西,那时候,招聘的标准也很高,几乎个个身怀绝技。后来,这些家伙几乎个顶个是现在公司的顶梁柱。
为了生存,公司调整了方向,随之而来的就是规模的扩张,这也不断地挑战着这些“老员工”的思考方式。从只写代码到带人,甚至做管理,ThoughtWorks中国区的思路不断地调整着,这些老家伙们也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角色。如今,最初的程序员,留在公司的,似乎只有我还在一线每天写代码了。其他更多人已经各方面的管理者了。即便是我,也干了很多跟程序不搭边的事,比如,郑大晔校。
熊节在2012年去了成都,开辟新办公室。作为老战友,我也在下半年跑到成都支持他,一干就是一年半。以战绩论,成都的结果真是惊人,第一年就超过了西安办公室两年的发展速度,而且这样的高速一点都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由程序员转成管理者,熊节做得还真不赖。这些年是ThoughtWorks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这些土鳖程序员为了支撑公司发展,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视野和思路。随着一个公司长大,这样的机会不常有,现在更多的人加入多半是在享受发展的结果。当然,机会永远是有的,只要有心。
我还是很贪心的,2013年并没有出现在这本书里,否则,我的Moco一定会位列其中,因为2013年,我们玩出了创新的新花样。后来,熊节去了非洲,支援其他办公室建设去了。
抛开我和熊节熟人的关系不论,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看这种个人发展的真实故事。尤其是像熊节这样的文笔写出来,一定是比较好看的。多谢熊节用这本书带我回忆那过去的事情。勘个误吧,至少关于我,也算是补充一下那段历史:
* 2007年,敏捷中国大会,原本是我和Ola Bini一起讲东西,结果,他没来,我只好一个人上了。
* 2008年,Starwood项目,关于IE上出Bug的故事,其实我用的是Dell笔记本,但是,装的是Ubuntu,所以,没发现IE的问题。
* 2011年,熊节说他叫我去西安,可是,我2010年就已经转到了西安。
* 2011年,索勤的故事,当时,我其实在墨尔本,那个时候的熊节不太相信人是可以培养的,而我则刚好相反。现在索勤已经是公司里面独挡一面的高手了。
这其实算不上一篇书评,只是借着这本书,回想一下过去的日子罢了。我个人还有个期待,再过十年或是十二年,我希望看到这个故事的新篇章。
http://dreamhead.blogbus.com/logs/272036642.html
《不敢止步》读后感(三):以人为鉴
这本书介绍了一名软件工匠的12年:从初出茅庐到Thoughtworks的咨询师和区域负责人。按照熊节自己的话说,“读者或能因为知道这个行业并非惟有自己在仓促无奈中挣扎,由此感到自己并不孤单而获得些许安慰”。
由于所有的内容按照时间来组织,使得很多方面的思考被混在了一起,一如真实生活中的样子。然而其中很多细节深的我心:
其实,我并不介意程序跟起初的设计不一样,我介意的是最后的程序干脆就是没有设计,代码一团糟
在实际开发中,由于开发周期变更、所依赖的组件未能如期交付等情况经常会导致开发压力变大。很多项目往往会变得虎头蛇尾。让项目如期交付通常有两个方法:1.削减功能(实际上,我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2.降低对质量的要求,比如:测试覆盖率,代码注释等,临时性解决方案等。但是破窗理论屡试不爽。
熊节在软件作坊、媒体、软件咨询及解决方案提供公司的不同工作经历也从一个侧面为读者描述了IT领域的不同领域。
最后,对Thoughtworks这家公司感兴趣的童鞋,也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Thoughtworks(中国)的发展变迁。
《不敢止步》读后感(四):记忆中的大熊
跟大熊关系不算很近,但回忆起来在TW期间跟他竟然是同项目最多的人了。
印象最深的还是LPI项目,如大熊所说,那个项目很顺,导致office update上基本上没有任何新闻,当时好像还是稍微有点失落的,怎么老没关注我们呢。有一次在走火通道碰到老大,问我LPI项目如何,我绞尽脑汁蹦出一些高深的词,其实心里想真没什么好汇报的。大熊的记忆很好,关于'issue'的趣事和小龙的大饼,我差点都忘了,现在想起来确实是当时最有意思的回忆。有这么一本书,也是我们青春的留念,老了还可以翻起来读一读,真好。可能是石家庄的信号不好,我并没有收到‘well done’的短信回复,大熊走之前还称我是留下来‘擦屁股的’,这两件事情已经把大熊的人品败光了。。。
梁心原来是豆瓣上认识的,看LPI的故事刚看的津津有味,中间突然强势擦入梁心的故事。我想大熊应该把梁心当作知己可能更多一点。有一天晚上在南京和泰,敲门进去看到他们两个各坐一边各拿一本书安静得看着,相当和谐。
进TW之前,跟杭州的同事聊起来说要去北京的这么一个公司,同事第一反映就是熊节(但我真不知道)。后来我就上网搜了搜熊节的故事,没想到进公司地一个项目就在一起了。哦,对,他也参与了对我的面试。
跟熊的3次亲密接触,也可以说是见证了他的成长。Starwood的时候他就是个技术不错的人,但对带团队做tech lead还是不太称职的;LPI的时候,突然要一个人面对客户,能感觉到他的压力,项目刚开始不久有一次在‘民会馆’吃饭熊开始有点抱怨客户对story催得紧,那好像也是最后一次听他抱怨;最后一次在南京的合作,已经是几年之后,熊已经完全成熟了。
除了3个项目之外,还和熊一起翻译了《卓有成效的程序员》。Starwood结束之后,也是大熊的招呼和指导下写了篇文章在《程序员》杂志发表。那时候还很稚嫩,说是写,其实是把团队的经验分享编辑在一起。
熊不是一个天生有领袖范的人,但是一个有超强规划力执行力的人,总能把事情搞定。把成都办公室从无到有快速建立起来就是一个例证。当然,后面的了解,更多的是在公司的邮件上了。
写着写着,突然很想写一篇‘记忆中的ThoughtWorks’了。
《不敢止步》读后感(五):追求,不敢止步
与作者差不多的年代,貌似比我还低一级,算是校友,06 年在学校见过一次,在thoughtworks做得关于敏捷开发的讲座上。 现在想起来,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每个人都走在了自己的路上。
与作者差不多的兴趣,对于编程,对于技术、对于世界的热爱和探索。
与作者走得不一样的路, 从毕业起就越来越走在代码之上,做得更宏观更虚的企业信息化工作。
这是一本非常真实、勇敢的心路历程,写出了我们这一代IT人的经历和成长过程 ,看完以后感触很多 ,关于这十年,关于这个时代的十年。
生命,永不停息
学习,不敢止步
思考,如琢如磨
人生,一以贯之
《不敢止步》读后感(六):大熊和小熊
书中《越江巨华》的片段正是华为软件BSS广州研发中心跟TW咨询师合作的一段时光。一晃5年,看着书中的照片,恍若昨日。
之前在华为基地见过大熊,当时去参加一个培训。有个同事说thoughtworks的人在讲持续集成,就赶过去听听。只见一个”杀马特“发型(长发+耳朵边的两绺辫子)的年轻人,拿着白板笔单膝跪在一张电脑椅子上边转圈边讲话,轻声细语,讲一些不明觉厉但明显是他们亲自干过的一些敏捷活动实践。
后来大熊带队,小熊、郑烨和金明来广州我们团队开展版本级敏捷咨询项目。给这个偏安一偶、被客户习惯性蹂躏的团队带来了改变和希望。
我受大熊影响了三件事情,多读书,精益生产和系统化思考。特别是系统化思考,当大熊在白板上把美国和前苏联军备竞赛的系统图一画,然后结合我们日常开发工作中的各种量化数据和修复点一说,我当时的兴奋劲头可以用”漫卷诗书喜欲狂“来形容...大熊总是能够在恰当的时间给予需要帮助人最需要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很高级。
小熊不是搞IT技术出身的,留学的是现代印刷。小熊很讨喜,很多广州团队的人喜欢跟小熊聊天。小熊是软技能的代言人,刚开始的时候经常被小熊“批评”,开会的时间控制,白板以及白板笔的选购,百事贴的品牌,给客户回邮件是否要带称谓等等等等。在小熊的努力下,广州研发中心成了最具观赏性的敏捷开发环境,特别是那一面东边的白墙,长10米,挑高2米,是1个半月广州团队所有需要开发的user story,当迭代临近终结,大部分user story经过设计开发和测试进入到”完成“状态的几天,我喜欢像个农民一样查看这沉甸甸的收成。
广州一别五年,大熊援建乌干达,小熊带者总监的头衔去了纽约。
近日有幸能够读这本书,为TW的发展和TW文化旗帜下的这群守护者感到高兴。同时也特别提醒读者们关注这本书的注释URL。这些年读书的体会:书籍是一间带窗户的房子,除了房间里面的东西可以获取,打开的窗户又指向另外一间间的房子...不敢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