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的少年》是一本由江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4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一):渐行渐远
这本书给渐行渐远的大学本科生活增加了一分甜美和真实,阳光照在心里最柔软的一处,好像映现出了自己的影子。窗外,一颗熟透被微风吹落的松果恰好掉入低洼处聚集的雨水潭里,激起一阵阵的涟漪好似岁月留下的皱纹,一层层属于自己各个时代的故事就这样相互碰撞,浮出水面。
那时将要成年,也对18这个概念充满敬畏,似乎觉得承接了这个数字的意义就等同于拿破仑时期的荣誉军团十字勋章一般。
那时的自己纵然内心有一座火山,外在表现却像一棵小草,只想在茫茫草原努力长成一棵像样的大树而不求别的任何了。遇到喜欢的人也是将这份情感埋在心底,偶尔拿出来嗅一嗅,轻轻的来回抚摸,怀着淡淡甜蜜和辛酸小心翼翼的再放回去。
那时的自己是一个没有故障的机器人,被社会设置好了程序就遵循指令一条路走下去,有时也羡慕那些丢失系统文件的同类,可以走一走另外的路,看一看别处的风景。同一条路上多走一年,脑子里愈增加二两迟钝,但迟钝中也不乏丝丝甜蜜和美好。
后来走上自己选择的路子,眼前棉絮般的雾气消融在淅淅沥沥的雨水里,零部件不像以前那样锈迹斑斑,发出吱哑的转动声,周围悄然呈现另一番景致,其中也包含了无情岁月有情的积淀:
球场上奋力厮杀,夺取桂冠,狂洒汗水,欣喜自豪的年代已不是昨天,考场外"废寝忘食",纠结徘徊在矩阵的错综复杂里,一遍又一遍的"abandon"也已成为回忆。
快乐的东西越来越变的难忘,伤痛不再像以前那样任时光荏苒依旧历历在目,随着成长的意识逐渐去刻意的忘却,生活愈加洒脱,甜美。
一直以来坚持做一个自己所认同的温暖的人,长大了也慢慢明白,能给周边的人心中增加几分温度即亦满足,置身于社会这个柔情又残酷的涌流中,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到寒风的侵袭,年少的自己却也很在乎映在周围景、物上自身的影子,于是不仅被冻的瑟瑟发抖,有时也竟凉到骨髓,痛彻心扉。
后来也竟相对快速的变得豁达,甩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包袱,裹紧衣领,以优雅、从容的表面,以慢慢变得淡然,温和的内心走过这些凛冽风雪。
一个时代的谢幕是另一个时代的启程,生活依旧在继续。。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二):于初处见江南
江南无疑是一个有天赋的作者,现代文字里的烟雨气被他完美的贴合在了书中的内容里,和故事完美相互映衬,勾勒出2014至今的80后青春基调,怀缅。
少男少女们鲜衣怒马,开怀笑骂;阳光被绿叶剪成的碎影洒在白衬衣上,熨得人心口发烫。这样的画面光是想想就足以让沉浸于觥筹交错和家长里短的中年人迷醉了。
所以,当《致青春》等影视出现之后,那谜一样的青春概念公式就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青春=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美=长大后就会消失=现在的我们都变成了曾经自己讨厌的人。基于当下社会现状,这无可厚非。但到后来由于“剧情需要”的矛盾冲突和所谓的人物塑造,青春片变成了:青春=撕逼=堕胎……什么鬼。
江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还是十多年前,那种缅怀的味道还没有如此强烈。这本书里只是充斥着一种情绪,一种酸涩但会回甘的情绪,填满了每一个生动的细节,在你阅读的时候浸染你的心情。原因无他,只因你也曾或是正在这样的细节里活着。
我个人跟倾向于《此间》是一本同人,至于是否抄袭那是江南和金庸老爷子的事儿,在此不做评论。
但所有同人都基于原文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这给本书带来的好处和缺点几乎价值等同。优点在于凡是金庸的粉丝(我指的是几乎十四部全部读过并且人物关系和剧情结构记忆完整的铁粉)都会沉浸于作者设计“梗”中,一切的故事与原文相似或不同的地方都会给这类读者带来心绪的波动,如同进行在一个平行世界里,给自己爱或不爱的角色第二次机会。但是非金庸小说的粉丝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也许会造成理解障碍,并且阅读乐趣会几乎减半。
同时江南这种做法是有些偷懒的,在经典人物形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情节发展是有预判性的,即使偶尔会有出入,也无法做到完全摆脱原著情节留在读者心中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在一个温馨的午后或寂静的夜晚用来回忆或憧憬的小说。但心中的声音被无限放大,愈发映衬得现实的无聊苍白无比。
合起书页,停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临窗看雨的黄蓉平日里古灵精怪裂痕下的孤独,是乔峰恍惚间脱口而出的“你怎么又跑回来啦”。哪些都是美好得不像话的青春情书,他们不会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但每一个人都曾幻想过那样的日子。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三):《此间的少年》--十周年纪念版
《此间的少年》十年再见。
在此间,郭靖、乔峰、杨康……他们都不再是金庸小说里的那些赫赫有名的江湖人物,而是身边生活随便,糗样鄙陋的同伴。看的时候都会不由得把身边的朋友对号入座,然后大笑不止。这些少年,都有他们自己的青春,如今,是否应庆幸还能旁观?
我猜想,文中的爱情,一定有些是真的。乔峰对于康敏,是爱么?那么阿朱又是什么呢?恐怕乔峰自己才知道。噢!不!还有令狐。郭靖倒的确是傻人有傻福,骑着二八自行车撞上了物理系花,然后就歪打正着的开始了一段人人艳羡的爱情。林平之一直苦勤奋着,最后却是因为郝大通与完颜洪烈的恩怨而从中获益。杨康则是这争斗中的牺牲品,公子哥失利,就连爱情,也在自尊下走了~发展为一段旷世畸恋,穆念慈与彭连虎!寝室里的乖宝宝段誉,也为了失暗恋而郁闷伤心……这是大多数大学生活的写照,一笔式的青春,却是酸甜苦辣,怀念的旧时光。
谈了不少人物了,怎可少的了关键的——令狐冲。在十年序里,江南说他觉得自己最像令狐,总说过得潇洒自在。却又有不得不守的规矩束缚着他。如张爱玲所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布满了虱子。那些外表的光鲜是给别人看的,虱子只有自己知道。朱聪也是这么个人,但我看原型老俞现在可没有这么不济,倒像是叱咤一方的大理段氏些了……
人来人往,世事匆匆,该走的始终都要走。最后一米阳光落在空空如初的楼内,每个人都带着沉沉的心离开。那些江湖好友们,十年再见!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四):【十周年青年纪念】四年一须臾,此间一少年
大概爱读书的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如我一般的小故事,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一本书,草草翻了几页,觉得还不错,或者很是不错,但由于种种原因只看了个大概,直到许多年以后才因缘际会重新看到这本书,至于将其看完,也许就在明天,也许,永远也不会再去看。
在纪念舟曲灾害与抗日战争的凌晨,我在电脑上用阅读软件读完了四年前在一家民营书店翻过几页的这本书。那时候读的一段就是乔峰的回忆。包括他和康敏若有若无的感情以及和慕容复的单挑。当然因为只读了这么一点,我竟然不知道这本书其实真正的主角是杨康郭靖段誉令狐冲(欧阳克林平之出场太少)。甚至在第二部里慕容复也当了一把主角。而乔峰此时已经离开了汴京大学,一如正读此书的我。
虽然时间切换了几年,地点也不在皇城的跟点。但寝室里拿电脑对切游戏的惯例不变,晚上带鸡腿之类的夜宵不变,去图书馆占座之类的惯例也不变。我们的大学就这么被浓缩在这400页的电子书里(实体书会薄一点)。当然现在的大学里也有许多不属于汴京那些武林人物的,比如拿个收音机听《此间的少年》的广播剧。
在我所就读的大学里,固然没有发现像乔峰一样拉风的高大汉子,但整体围着数码产品左右鼓捣的家伙却是不少,虽然没有像段誉追求王语嫣的那痴痴地等待,但风花雪月般的故事每天晚上都能当下酒的菜肴。令狐冲一般的愤青人物必不可少,但其实更多的还是像林平之那样刻苦和像杨康那样逍遥的人。只是杨康的逍遥岁月背后却掩不住穆念慈的酸楚,而林平之虽然在江南挖的大坑中还没有和令狐冲去抢岳灵珊,但看着外派交流名额内战已经打响,估计这个寝室少不了一场风波。
四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印象中也只是金庸人物和大学嫁接的有趣好玩。四年后却能品味出那天下学子皆一般的辛酸。大学里再意气风发的乔峰和慕容复,也要体会那踏上社会的脸色和沧桑。林平之的刻苦与勤奋,却在完颜洪烈的外国美酒面前化为乌有。段誉的痴情终究不了了之,而郭靖黄蓉那老破驴撞到女生的可爱故事估计也只有在他们身上才会发生。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我们更像杨康和令狐冲,一个慵懒得连穆念慈的离开都没有惊觉,而另一个虽然心里有所冲动却多半只能在肚子里计划。其实他们才是大学里最常见的两种男生,刚进校时那个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到了走的时候却淡然如水,没有了激动,也没有了激情。
在最后一位室友英格男用他的大学日记来记录四年光阴的时候,我也在想要不要闲言碎语地把那刚刚开了个头的大学历险记写完,但就算是比杨康稍稍勤快一点,我也没有狗尾续貂的打算。不过在等待此间的少年2以及3的时候,不妨考虑写一个研究生版的。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五):【十周年青年纪念】《此间的少年》追忆曾经那段年少日
每个人都有那段曾经的青春年少,那里有着我们几多的梦想和几多的憧憬;那里有着我们曾经的激昂和曾经的光彩。只是时隔多年,当我们的年华逝去,我们是不是也会繁忙的琐碎之事后追忆那段曾经逝去的似水年华。那里有你有我,那里有他有她,一切的一切尽在诸多的不言之中。
我们感慨,我们感伤,我们追忆,我们回味。而此刻,这本《此间的少年》便是一种文字形式的青春挽歌。当我们停留下原本忙碌的身影,我们或许可以从其中品味到那过去的丝丝缕缕。《此间的少年》里面有着你我当年的身影;《此间的少年》里面有着你我曾经的梦幻;《此间的少年》里面更有着我们挥之不去的青春年少----
事实上,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个貌似和我们当年经历过的相差无几的大学校园生活。作者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使用了比较特殊的手法。那就是将书中的人物赋予了金庸小说中耳熟能详的江湖英雄和侠女的名字。以我个人的角度分析,作者如此的写作手法目的有二.首先,读者可以透过当年熟悉的金庸小说,产生与书中人物相同的共鸣。因为那是我们曾经那个年代风靡一时的作品。我们也曾如此如醉般地陶醉其中。一旦有了共同的话题,我们去感受书中人物的心境也就更为贴近与简单了。其次,如此地人物名称套用更是一种将原本单一的人物名字赋予了鲜活动个性的表现。结合原本我们都熟悉的这些小说人物名字,我们更能够深刻认识到书中虚构人物的个性特征。书中人物的形象也在瞬间从一个比较普通的层面上升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据我所知,这次的这本《此间的少年》是以此十周年的纪念珍藏版。尽管我是第一次接触这本作品,但是我却也深有感触于书中内容的感人和意味深长。因为里面的字里行间有着作者最为透彻的讲述;因为里面的人物有着如此个性鲜明的剖析;因为里面的内容恰似让我回到了自己当年的大学校园生活。一切看似如此随意,一切却更是在不经意间触动着我追忆的心弦。年华终将老,唯有回味美。尽管过去的无法再重新追回,但是我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触到当年青春年少之时的灵动之念。那里有着张扬的个性;那里有着耐人回味的场景;那里有着当年最美好的年少激昂;那里有着我今生都难以忘却的似水年华。
跟随着《此间的少年》,我也在追忆曾经那段年少日。几多的徜徉,几多的感叹,几多的共鸣尽在此中一览无遗。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六):此间少年,少年此间
关于《此间的少年》不得不说的事情。
师兄说《此间的少年》是一本需要读很多遍的书,所以我信了。
第一次听说此间是在大学时某个百无聊赖不知是上午还是下午的时间里,那时候被《此间》电影里令狐冲的独白吸引住,于是网上搜来这电影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那是汴京大学学生会拍的电影,电影里面的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些闭着眼睛都能细数出来的场景,太熟悉了。开学时红旗招展,一草一木,28楼,夜里昏黄的灯光和校道,北大西门的烧烤铺子,学三学五的鸡腿,农园的小炒,南门的包子,校园里泛黄的银杏树,笼罩着雾气的校园清晨,以及透着青春气息的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令狐冲乔峰康敏段誉王语嫣阿朱欧阳克,他们身上时时刻刻幻化出来的你我的影子,让人恍惚而沉醉,似乎时间从未溜走,你还是那个穿着白衬衣的少年,桀骜不驯,玩游戏打牌,常常在宿舍里到处借水泡方便面,逃课让舍友交条子,考前疯狂临时抱佛脚,帮别人写情书……她还是那个穿着素色裙子,用白手绢束起长发的女孩子,时而温顺时而淘气,在日记本上反复记录着那些将定未定飘忽不明的爱情。银杏树下的约定,少年时的豪情,仿佛一切都未曾走远~
我知道那些都是在园子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那些细细碎碎清晰又朦胧的片段也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那时候无总是以为,等我有一天去了PKU我也是会和我的同学用鸡腿打赌,我也会和他们一起畅聊家国天下少年志向,我也会和他们一起去西门外面刷馆子,我也会遇到杨康或者令狐冲们,那时候我正在备考研究生,在遥远的南方,想象着园子里的一切,满怀憧憬,幸福又满足。可惜那些臆想出来的场景最终都只呆在梦境里,无法变成回忆。
记得那时候看完电影去找江南的书来看,一遍又一遍重复读着那些故事和人。然后把孙欣姐唱的主题曲《转身之间》下载下来一遍又一遍地听,听那些走远的时光,回想和铭记那些银杏树下的约定,以至于那些日子我听着歌,走在我们学校那条终年都是绿色的校道上,幻想着它们是北大泛黄的银杏小道。
小说里细密的情绪和情节,远远胜过电影里的画面,然而他们都是一体的,谁也没有离开谁,有时候看电影里段誉翻着手上的诗集嘴里念念有词,眼睛瞟着窗外,就会想起书里说的,他在等每日路过他窗前银杏树的女孩子王语嫣。
有时候听着令狐冲的独白,内心会忽然间顿悟,或者豁然开朗,有时候也会抹上一层淡淡的惆怅。
我一年会翻看几遍电影,每看一次都会深刻地陷入到情节里,看到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画面,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哪里有笑点,哪里让人忍禁不禁,哪里又会让人想起现实的情景。那些打赌过的鸡腿,帮男生追女生做整体表白方案的杨康和令狐冲,憨厚的郭靖收服了野蛮的小妖女黄蓉,搞笑的宿舍四人组,甚至看着一群人蹲在路边吃烧烤的场景都让人无比感慨和怀念。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会像杨康和令狐冲多一些,上学那时候年少轻狂,志向远大,总会有一些让人专注得无法忽视的事情,但是那都是与风花雪月无关。有时候想起杨康和穆念慈之间无疾而终的爱情,也会暗暗觉得无比郁闷和可惜,依稀也会想起现实中回忆里那个等了10年的少年,似乎那比电影里更加令人无可奈何。然后是乔峰和康敏之间的恩怨纠葛,觉得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啊,除了叹息还能说什么呢?想起朱老师和令狐冲深夜散步结束后令狐冲的那一番感慨,和朱老师离去的萧索的背影,忧伤又一下子窜上心头却也是无以言表,只能用上令狐冲那一句“人生真的是寂寞如雪啊”。是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能与人说的只有二三,能像郭静和黄蓉那样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人生事事如愿的又有多少呢?也许因为有那些遗憾,青春才能称之为青春吧。
这是一个贯彻了我整个青春的故事,故事里的少年们,依然安静地呆在故事里,有时候想想,他们不能成为我的现实的一部分,异常遗憾。可他们在我的回忆里依然那么鲜活,那么棱角分明,那些永远活在时间里拉不出来,自己也回不去的场景和人,就让他们永远呆在那里吧。少年永远白衣翩翩,姑娘永远年轻漂亮长裙飘飘,他们都不会老去,不会沾染一丝一毫的世俗气息,只有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心澄气明。
这是一篇欠了很多年的影评+书评,从2012年开始,这个故事被咀嚼过很多遍,每一遍都能让人重新活过一次。我知道此时心境不似往昔,此时的语境也无法道出那些年里消纵即逝的心情,和无数日夜堆积起来的有关青春和梦想的沉甸甸的情愫,此言只诉此时此景此时此地此身此心。
就这样和回忆相安无事地握手言和吧,少年!
There they were!————By Chris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七):当曾经的暗恋都付之流水 我用什么去缅怀深深喜欢过你的我
穆念慈的暗恋确确实实打动了作为一个平凡女生的我。江南一个男生怎么会写出如此细腻的文字 穆念慈 代表了无数平凡的女生 淡淡的 安静的 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 却又能够不动声色让你遗忘 平凡的虽是女生平凡 也期待着王子 我们等待着被爱 又渴望能为自己争取 一生所爱 穆念慈好不容易走出了第一步 才发现那已经是最后一步 彼此错过吗 杨康真的喜欢穆念慈吗 我觉得有一点在意 但不是喜欢 那是一种习惯 因为习惯 所以伤害 年少无知时候 我们爱自己 无意伤害其他人 有些事情发生了 错过了 结束了 如果没有那本蓝色的笔记本 或许连杨康也不知道 有一个女孩曾经深爱过他 等过他 为他百转千回 痛心断肠 不是每一段暗恋都有始有终 希望穆念慈不要再遇上一个杨康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八):回不去的才是青春
最初看此间是高三的时候,不知从何处借来的小说。当时的自己只是单纯的觉得好玩,金庸人物的叠加,爱情故事的展开,让我觉得自然而亲近。感觉并不是很深。等到后来,在扬州读书的时候,图书馆里的小说看的有点多,那本此间的少年,我相信只有我一个人借过。借了不知几遍,也不知道看了几遍,而感情也就在那个时候感觉到真实。回忆的味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令狐冲不知道,风清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墙又刷了一层。
在郭靖的印象中,我想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南门外的小笼包子,当黄蓉给他叫了N笼小笼包后,他才明白,汴大数一数二的桃花运降临到他头上。当然这其中少不了乔峰的芬达的功劳。电影版里,黄蓉对乔峰说,谢谢师兄的芬达,当然也是因为这个。
乔峰的杯具在于他天真的以为和姑娘可以称兄道弟,只可惜,他错了,等到他遇到段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深爱这的是康敏,折柳,的书签,那老令狐发现的蛛丝马迹,章台柳,章台柳……。最后,听说康敏嫁给了马大元也只能没头没脑的说了句,马大元那时候也就能抢抢篮板。
杨康是个大坏蛋。穆念慈清秀的字留下了这几个字。那本蓝色的笔记本,杨康终究是不能还给穆念慈,也许当你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在恋着你,你也不会把它还回去。当彭连虎提着小炒找到杨康的时候,杨康提笔写下的情书绝对是按照穆念慈的身影写的。电影里告诉了我们小说隐藏的信息。那本日记是锁在了杨康的抽屉里。
杨康不知道自己终究是失去穆念慈了。小说里的杨康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乔峰对于他的评价应该很对,杨康对待感情说不上迟钝,但是绝对不敏感,图书馆里的那位兄弟以为他和黄蓉是兄妹。也许他们才算是一类人,只可惜故事里没有人和郭靖一样,故事里注定,杨康是没有人爱的。穆念慈虽然曾经出现在杨康的生活里,但是终究还是离开了杨康的世界。
令狐一直在自己愤青的事业中无风起浪,他郁郁不得志,只是在看报纸的时候,喝醉的时候,拍拍桌子,大骂政府无能,大骂校长独孤求败。虽然连个舞会也组织不好,却因为乔峰和段朱的结合而感到高兴。说到底,老令狐是个乐天派,只是在看到岳灵珊和林平之在一起的时候感到了伤感。
扬州宿舍外有课芭蕉树,夏天的时候长的很茂盛,有段时间我们把它砍掉了,不知道现在的扬州宿舍外还有没有东西了。
在扬州的读书的时候,才渐渐感受到小说的好看,不单单是人物的故事,还有感觉。自己曾经无数次的幻想过它如果拍成电影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听到了此间的有声版,有声小说的确不错,至少在我看来。
此间的少年,那是一个回忆的年代,我们回不去的校园年代,经历了许多的事情,才会知道,原来,我们都在其中失去了很多,失去身边那个穆念慈,故事终究是故事,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失去了她,终于杨康茫然的站在那里不知所错。
看完电影此间的少年,让我想起来很多学校里的事情,只是学校再也回不去了。那个我曾经以为随时可以回去的地方,再也回不去了,终于有一天,我们后悔了。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九):珍贵而平凡的青春岁月
读这本书,是因为书里名字取得有意思。郭靖,黄蓉,乔峰,令狐冲,金庸笔下的人物汇聚到了汴京大学成为同学室友。原以为这些人的走向,是按照原著小说里走向走下去的,等我看到后面才发现不然。这本书描绘的只是这么一群人物的大学生活,甚至和我们一样平凡的大学生活。有欢乐有不安,有后悔,有压力。
他们在校园里遇到了冥冥中作者为他们安排的黄蓉,阿朱,穆念慈,却走着不同的道路。似乎是特意的安排,却又是自己恍惚间作出的选择。之前看到这么一句话,我们在某个不知名的日子里作出的选择,看似随意,但在以后的人生路中回头看的时候,却是一种必然。
最在作者和我们意料之中的是郭靖和黄蓉,兴许真的是傻人有傻福,郭靖的憨厚加上黄蓉的精明,感情之路走的意外顺遂。而杨康和穆念慈,虽然原本也不是什么好结局,穆念慈最后终于选择了放手,多年的追随与默默无闻,也使她厌倦,她本不必做杨康背后的穆念慈,选择只是她一念之间的事情。世界上最傻的事情就是两个人互相暗恋。杨康抽屉里那本蓝色日记本变成了一个永久的秘密。藏在杨康心里。当穆念慈最终从他身边走过的时候,不知他是否会有悔意。
乔峰成为本书的结局人物,毕业后送走了同学,然后独自踏上远程。但所有人物中最迷茫的大概也就是他了。曾经那么辉煌的大学生涯最终离他远去,喜欢的康敏早已嫁人,却又辜负了阿朱,远走他乡,很难说他在追求些什么,又想要什么。他不喜欢阿朱吗?只是在阿朱身上寻找康敏的身影?
看这书的时候有点惆怅,偏偏是大四毕业的时候看到了它,好像看到自己的影子,书里随处可见与现实碰撞的场景。大学宿舍里嬉闹的室友,隐隐有小社会之风气的校园,屡战屡败最终撒手不管的班长大人。江南在十周年纪念版里的序里说,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他觉得,这本书很多人读不是因为他写的青春与众不同,而是他写的青春正是很多人的青春,平凡惆怅激情庸俗。
这正是青春,不是吗。就好像我花了二十年时间才努力说服自己是个普通人一样。很多人的青春的确平凡,但有的确不凡,没人能拥有和自己一样的青春,甚至自己也不能再拥有一次的,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青春年华。
这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里扉页被前一位借阅者写了一句话:春光还是那旧春光,而时光却不是那旧时光。扫描的时候,图书馆的姐姐还评论了一句:这人蛮有意思的哦。不过青春也就那么淡淡的留下了一点点痕迹,不可追。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十):《此间的少年》读后感
十几年前已不是学生的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出于对金庸的喜爱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两个小时很快过去我竟然不知不觉的看完它。真实、共鸣是这本书当下给我的最大感受。
这是一本青春纪念录。故事从郭靖等人的入学开始,以乔峰的毕业离校结束,讲述了一群普通学生的大学生活。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却深得我心。书中的每个小片段,都是当年我们经历过的。流年暗换,当时的少年们已不再年轻,汴大却还是那个汴大。
作为金庸小说的同人小说,如果不了解金庸小说,虽不妨碍阅读,但也会少了很多心照不宣与印证对照的乐趣(我爱恶搞~喂!)。常常看着看着想起原著里的某些片段忍不住就笑了出来。想给这本书起个小标题——“校园男生版金庸群侠传”,怎么没有女生版的呢?
除了相同的人名、相似的性格、延续的人物关系,这个故事其实和金庸小说已没任何关系了。看着这些从小熟悉的英雄和侠女演绎我们年少时在校园里经历过的种种有种别样的趣味。我以为在此间里寻找自己的影子,这才是最大的乐趣吧。
题外话:【校对小失误】序中的“北大十年校庆”应该是“百年校庆”吧,莫非你们穿越了?
1.那个连着撞翻两次垃圾箱的仁兄会是金庸小说中的谁呢?2.被程瑛拉着去参加高中同学聚会的那个男生是杨过吧。3.每次看《此间的少年》有令狐冲一定从明朝穿越到宋朝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