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The Moon and Sixpence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The Moon and Sixpence读后感精选10篇

  《The Moon and Sixpence》是一本由W. Somerset Maugham著作,Dover Publication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5.95,页数:1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Moon and Sixpence》读后感(一):我要画画

  前脚刚兜售掉《月亮和六便士》,后脚却又点名七月份要读毛姆,这不,就从这本开始——重新买书回来,花了足足六十元,借着上下班的空当和六号线的白光,读你,千遍不厌倦。

  千遍倒也没有,起码第五遍吧,你且尽管想象之前四遍是如何读的。读书这回事儿,有时真得看缘分场合。托翁讲,下雨天,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好起来。我讲,大热天,站地铁,吹冷气,读毛姆,心都凉了。你看:

  “问:为什么讨人喜欢女人总是嫁给蠢物?答:因为有脑子男人是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的。”

  “你同孩子到家以后晚饭会给你们准备好。我将不能迎接你们了。我已决心同你分居另过,明晨我就去巴黎。这封信我等到巴黎后再发出。我不回来了。我的决定不能更改了。永远是你的,查尔斯”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

  “问:所有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答:无所谓。”

  “实际爱情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我爱她远远超过了爱我自己。我觉得,在爱情的事上如果考虑其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世界上最残酷事情,就是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

  八婆,目击证人兼隽语家毛姆先生,拖拖拉拉,东拼西凑出了一位不愿意说谢谢,不用言语思考,“不管两个便士”,而只关心“月亮”,“想画画”,想“生活在危机中”的前股票经纪人,抛家弃口,忘恩负义,为艺术而艺术一把之后,死命他乡,终获认可的“小团圆”故事

  其间,毛姆大人试探性地讨论了爱情,责任,艺术,美,等等概念

  人物塑造方面,连他自己也承认呢,“本该更多地说明斯特里克兰德转向绘画的过程,讲得更加吸引人些”,然而,毛姆的意图我们大概是清楚的:“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胡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也即人性模糊不可捉摸理解无能。这样一来,当我们降低了对理解的期待,也许竟可以勉强跟上人物的思路。然而,“如风”童鞋则更进一步,以为其实完全可以“没有理由”,就像恋爱似得,哪里可以讲得清一二三为什么。她可倒好,将斯特里克兰德的转向归了“冥冥中不可言说的力量”,就像很多人讨论半天,得出结论要“把握平衡”。

  怎么会这样子嘛?

  但也许真就是这个样子。

  之前征文“禁锢与叛逆”,琳璐姐实事求是地讲述了两个故事,为了解我们的思想。其一,“在毕业论文起笔前忽然说,要去出国交流——好端端顺理成章毕业就好,却节外生枝”,其二,“毕业进了公司,在家与学校以外的第三地朝九晚五,日子安稳。某次休假出游的机缘,流连滇北,打算干脆盘下一间客栈,但愿从此伴雪山,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需要理由,也竟然就劝通了老妈,打动了院长,按她讲,“大人们”的思路大概是:“都说你们的时代与我们的大不同了,如果你与我不同地想去尝试与往大不相同的事,并且已经为成功和挫败都做好了准备,那么就勇敢去吧。”

  所以呀,“你以为他们都要禁锢你呢,可他们都‘解放思想’了,你何不赶快‘实事求是’呢。”

  “现实最大的弊病就是太现实,世俗最大的特点就是太功利。于是不敢热情,不能创造,没法梦想,没的追逐;于是只有安分地顺从,顺从父母家人的希冀,顺从社会成败评判的标尺,顺从舆论大众眼光;于是久而野生驯成家养,野性驯成温顺;于是不梦想变成没梦想,不敢为变成不作为。可是真的被禁锢至如此了吗,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一声“唉”呢?”

  在这个意义上,我与毛姆和解了,动心的你我,“脚边虽然还有六便士,但仍然能够想着天上的月亮。我们真诚勇敢,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相处与隔离,不计得失执著于各自关于爱情未来的想象,倔强,不服从,充满善意关怀,与切实的努力。”

  世界,我来了。世界,我走了。

  《The Moon and Sixpence》读后感(二):let me go

  去年就在淘宝上买了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此后翻了几页就没怎么看了。前端时间在kindle商店看到这本书的英文版是免费的就下下来了。上上周看完《书剑恩仇录》之后终于下决心把这本书看完。直到今天,终于刷完了。

  这不小说并不长,在kindle上显示的体量,大概只有《书剑恩仇录》的三分之一吧,但还是看了将近十天。平时这个长度的中文小说大概只要三天就可以刷完。一直都觉得除了日本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后看起来能有点感觉之外,其它的语言翻译过来,总觉得不是那个感觉,家里有一本《飘》,翻译惨不忍睹,翻了几页就放下了。所以有机会还是去看原版的东西比较有好(虽然这本书很多细节地方都是连蒙带猜的,但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原谅我英文水平太菜,不能写英文的书评。下面进入正题。

  很少有书能颠覆我的三观,这本书绝对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个年过四十的男人,事业顺风顺水,家庭美满突然有一天,在给妻子留下了一张“晚餐准备好了”的便条后,Charles Strickland 带了一点钱便只身前往巴黎。 Strickland的妻子以为他和情妇私奔了,而托“我”去质问。结果是:这和女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他抛弃一切只是想去画画,去追寻小时候的梦想( Strickland小时候喜欢画画但却被父亲逼着从了商)。在伦敦的家里,他不能随心所欲一心一意地去画画。“She can do everything for me but let me alone",这是他离开的理由。

  有的人说, Strickland可以抛弃一切去画画,因为他不是个一般的男人而是个天才。我只能说这和天才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只是想画画而已,能不能有成就又有多的关系呢。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总用世俗的眼光和道德去评判和绑架一个人(所以上次文章事件,我非常痛恨网上写的那些东西)。

  看到”我“和 Strickland在巴黎的谈话时,真的让人很震撼。对于家庭,妻子,孩子,事业,朋友,他的评价大多只是twopenny之类粗暴的字眼,从决定离开的那一刻起,他抛弃了所有的感情差不多没有什么东西是他在意的,在巴黎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钱就去借或者临时找点事做挣点钱,基本不喝任何人来往,甚至差点一个人孤零零死在旅社,这些都没有任何关系,只一点,他一直在不停地画画。

  后来有经历了各种坎坷经历,直至流落到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在那里找个土著女人画画过完余生,在最后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光里,在家里的墙壁上画完自己的巅峰之作,死前让那个土著女人将这个房子烧掉。

  相形之下,我们自己,追求的东西越多,自己给自己加的束缚越多,直至被生活推着前进而无任何反抗的力量甚至连这个想法都没有。诸如我们要对身边的人负责,周围人的评价看法以及各种道德舆论的东西等等这些理由,让我们很多时候只能被迫去做自己在他人眼中应该做的事,中规中矩地念书,工作,在适合的年纪结婚后勤勤恳恳地经营小家,最后将生命的能量耗尽而死掉。

  现实生活中基本没人会像 Strickland那样去完全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心中的东西(联想到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挺挺广的一组图片,一个小伙儿骑行一年后从阳光帅气变成了乞丐模样,很多人的评论只是冷嘲热讽,我只能呵呵),并将理由归结为各种条件的不允许,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有没有那么强大心理去坚持自己心中所向往的东西,从这点来讲, Strickland和安迪,是一类人:自己心中的想法是任何其他的东西都干扰不了的。

  所以如果想去做什么,就去想办法克服一切障碍去做吧,just let me go。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利,也不是为了炫耀和显摆,只是遵从自己内心比较纯真的想法,觉得这个是我自己想做的,对自己而言比较有意义,做起来感觉还不赖,仅此而已。

  2014年5月28日

  y 如鱼饮水

  《The Moon and Sixpence》读后感(三):《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记录阅读《月亮与六便士》时产生的零碎想法,供日后参考。

  ## 视角

  第 28 章。Stroeve 意外得知妻子爱上了 Strickland。尽管如此,他依然深爱着 Blanche,主动把自己的工作室留给这对情侣,出门去朋友家借宿。本章结尾有点反常。

  gt; With my mind's eye I saw Strickland throw his hat on a table, and, sitting down, begin to smoke a cigratte.

  为什么强调 With my mind's eye?这部分可以删掉吗?不可以。因为叙述者(“我”)不在现场,只能想象当时的情形。如果删掉这几个词,视角从受限的第一人称视角变为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这违背了毛姆给自己定下的规则,始终从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情节

  这个叙述者近距离观察别人的生活,他的情绪随着幸福或者不幸的遭遇起伏涨落,但是他比身处事件漩涡中心的人们冷静些,时不时后退一步,发表几句评论。他懂得怎样欣赏艺术,但是无法理解远远超越同时代审美的作品。

  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而不是第三人称视角?我觉得无论用哪种视角处理同样的素材都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毛姆让叙述者介入情节,或许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作者本人)喜欢旁观别人,私下发表评论。第二,他为 Strickland 准备了三重外部障碍(两组社会关系和麻风病),不希望读者分散注意力去关注画家的内心冲突。第一人称视角的限制(不能描写别人的内心活动)反而变成了优势

  怎样保持第一人称视角?我观察到四种方法

  方法一:让叙述者(“我”)认识大部分出场人物。“我”可以合情合理地旁观别人的生活,甚至与别人共同经历一些事情,但是“我”不会影响事情的发展结局。如果叙述者不在事发现场怎么办?有两种办法。

  方法二:明确告诉读者,某段描述出自叙述者的想象。除了上文的例子,还可参考第 3 章的一段话——

  gt; ... and I observed with admiration the unconcern with which they wiped their fingers on their chair when they thought no one was looking. It must have been bad for the furniture, but I suppose the hostess took her revenge on the furniture of her friends, when, in turn, she visited them.

  “我”没见过女主人去别人家做客,但是“我觉得(I suppose)”她会这么做。

  方法三:转述见过当事人的旁观者的话。Strickland 前往塔希提岛以后,叙述者只能根据岛上居民的描述拼凑出画家最后几年的生活场景。毛姆借叙述者之口在小说里发表评论,指出这种做法会导致情节不连贯。不过,他显然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有头有尾、连贯流畅的故事。他要维持统一的视角,还要让读者听见土著居民宽容、善良的声音

  方法四:避免描写内心活动,通过人物的谈话、行动以及叙述者的评论展现想法。

  ## 动机

  毛姆用一个动机设计出三个人物:Strickland 夫人,Stroeve 和他的妻子 Blanche。他们种下“不求回报”的爱,收获有毒的苦果,但是三人还受到其它因素影响,所以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trickland 夫人爱丈夫,可是畏惧流言蜚语,不肯乞求 Strickland 回心转意。她凭借努力和才智,独自抚养一对儿女长大成人,然而再丰裕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愈合内心的创伤。

  troeve 爱艺术,也爱艺术家。哪怕行为恶劣的艺术家让他伤心欲绝,前无古人的艺术品总能令他惊艳狂喜。

  lanche 需要他人烈火般的爱,好比溺水的人需要空气。除了爱,她别无所求。与 Stroeve 相处时,她心情平静、快乐,但说不上满足。她感受到 Strickland 内心蕴藏的激情,渴望用毫无保留的付出换取毫无保留的爱。当她意识到画家心中只有绘画,根本不爱任何人的时候,彻底丧失了活下去的动力。

  ## 声音

  第 35 章。我和 Stroeve 去医院探望 Blanche,但她不肯见我们。她的声带被酸液烧伤,说话声音变了。

  gt; ``Was that she who spoke then?''I asked. Her voice sounded so strange.''

  这段触目惊心的描写让我想到《神曲·地狱篇》里的情形(第 30 章)。特洛伊城陷落后,普里阿摩斯国王的妻子赫卡柏目睹儿女被害。悲痛令她发狂,她像狗一般吠叫起来。

  gt; Hecuba, sad, miserable, and captive, after she had seen Polyxena slain, and forlorn, discerned her Polydorus,

  gt;

  gt; on the sea-strand, she, out of her senses, barked like a dog; to such a degree had the sorrow wrung her soul.

  如果眼睛看到的悲惨景象不足以打动人心,可以让耳朵听见身陷困境的人发出陌生的声音。

  还有一种处理声音的方法。进入陌生环境的人听见熟悉的声音,紧张的心情有所舒缓。举两个例子。

  第 24 章。叙述者和 Stroeve 走进 Strickland 居住的阁楼,里面黑得连家具都看不清。他们担心生重病的 Strickland 已经死了,此时却听见他惯常的冷言冷语。

  《临终的侦探》。华生躲在壁柜里,旁听奄奄一息的福尔摩斯引诱罪犯承认罪行。突然间,侦探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华生由悲转喜,恨不得立即冲出壁柜,亲眼看个明白。

  ## 质疑

  第 12 章。叙述者来到巴黎,试图说服 Strickland 先生为了妻儿打消学画的念头。无论“我”如何好言相劝,Strickland 总是尖酸刻薄地回应,直到“我”提出这个问题——

  gt; ``What makes you think you have any talent?''

  trickland 吞吞吐吐地说自己要画画。他的反应让我想到另一个人物——

  gt;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我”和鲁镇居民遇见离经叛道的怪人,“我们”虽然人多势众,跟“他”说理却不占上风,因此一旦逮着机会,定要让对方出乖露丑方才满足。

  当 Strickland 下定决心学画时,早已料到旁人的反应,他毫不在意,甚至可能怀有恶作剧的快感。但他无法平息内心的质疑,质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表达难以言表的冲动,正如但丁站在天国山脚,恳求阿波罗让自己成为“充满你的灵感的器皿”。

  《The Moon and Sixpence》读后感(四):平凡的世界

  好久不读书,脑子生锈长毛,逼着自己读完一本书好难,写个书评更是难上加难。这本书我是断断续续用了一年才读完的。尽管这个过程拖拖拉拉,但是这本书对于眼下的我仍有一些启示。

  毛姆的作品总是令人陷入对于生活的遐想,或者是对于“生活中的其他可能”的思考。他书中总有一个主角,闪耀着常人不可匹及的光芒,让平凡人如你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衡量着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我自己也是个自诩为有点艺术天分的人,也一直追逐“生活中其他可能性”,对于毛姆书中闪闪发光的主人公们总会感觉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在读到Strickland大方辞去工作,离家弃子去巴黎学画时,我内心大声叫好,觉得这英勇一幕在未来也会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成为一个流浪画家对于我这种人来说简直是一种终极浪漫。

  但当我渐渐读到他流落街头,食不果腹,除了画画对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都充满钝感的时候,我与他的共鸣渐渐熄灭。对于一个出生在90世纪初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独生女来说,这简直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世界。从小到大的精英教育以及周围的朋友圈子让这种想法变得更加遥远和不现实。更直接的感触是最近我开始工作,在经济独立这条路上走得艰辛,让我更加意识到生活的不易和能通过自己努力达到自己一贯生活状态的成就感。在我现在这个年纪,作为一个刚刚脱离父母庇护的初入职场的菜鸟,我想的只是establish myself,“生活的其他可能性”可以再等等。

  书中描绘了太多Strickland的苦难,但是Strickland自己却全然不觉,好像夸父追日一样一直在傻傻的奔着一个目标奔跑。即使最后染上麻风病,双眼失明面目全非,他却如凤凰涅槃一样提炼出了自己一生的真谛:beauty。我感慨于他生命的纯粹,但也感激自己生命的平凡。艺术的美往往摄取着创作者的心血。众多伟大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也都经历过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这种用生命的奉献换来的美神的眷顾,是生命的伟大壮举,但这又同时与自然界的众多的鱼虫鸟兽没有什么不同 — 鲑鱼的死亡洄游也只是为了繁衍后代,非洲角马的大迁徙也无非是为了寻找食物。作为一个平凡人,我感激自己的平凡双眼能看到人世间的更多种的乐趣和风景。

  《The Moon and Sixpence》读后感(五):存在,与活着的梦想无关

  好莱坞传奇人物柯克•道格拉斯曾经说过:“有时候我觉得如果你想说真话,就写小说,如果你想吹牛,就写自传。” 毛姆说的是不是真话,我不得而知,毕竟你会觉得其中的有些事,有些人真的似曾相识,但是Strickland的境遇让我们又觉得似真亦幻,也许,这就是一部好的小说的魅力吧。

  阅罢,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梦想。我们都有过梦想,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了解过那其中每个人的炽热,了解过那最后大多数人的悲愤。直到最后的最后,我们把它揉成一团,扔在记忆的废纸篓里,我们知道它在那里,但是我们不敢、不愿再拾起。或许反反复复,或者黯然伤神之后,那个终极问题,经历了岁月的蹉跎,慢慢浮现在脑海: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为了爱情?当Blanche说出“我同斯特里克兰德一起走(I’m going with Strickland.)。” 的那一刹那,我真相信那是爱情。当Blanche照顾病中的Strickland的时候,那种默默无语,无微不至,(尽管她之前极力劝阻Stroeve,不让Strickland入住画室,) 我就相信那是爱情,当Blanche跟康复后的Strickland暗生情愫的时候,我就相信那是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毛姆先生不赞同这个答案, “Love is disease”,他借Strickland的口说道,他让Blanche在他的小说里毒杀了自己。爱情让我想起了被誉为“完美建筑”的泰姬陵:在女人眼里,泰姬陵永远都是爱情的象征;在男人眼里,那只是一座一个君王为他的妻子建造的坟墓。

  为了金钱跟社会地位?毛姆没有否认。他说起来Abraham 跟Alec Carmichael的故事,一个犹太小伙子Abraham由于人类本身的恻隐之心,放弃了绝好的机会,一腔热血地在一个文明蛮荒的港口救死扶伤,而Alec借此机会却扶摇而上,平步青云,拥有了令人艳羡的生活。他鄙视Abraham那种扭曲(Kink),他认为Abraham毁了他的一生(make a hash of life)。Abraham是否毁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无从得知;生活在一种自己愉悦的状态中却忍受肉体的煎熬,是否是毁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无法考量。但是我们确定的是,这场辩论中,你无论如何也赢不了那个物质生活比你优越的人。

  我们猜测着,答案也许在那些少数生活比我们优越的人手里。大部分人,低头追赶着,为了寻求那个终极问题的答案,不,我想是为了证明一个少数人让你相信的答案。我们慢慢发现,我们越来越像一个人,Dirk Stroeve,那个你觉得很憨厚很傻的人,乐于助人,慷慨大方,却碌碌无为,为了一场爱情疯狂过,为了生计奔波过。最后,我们被生活挫伤得伤痕累累的时候,遐想我们儿时的田园生活,跟老朋友谈起了生活的真谛:“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注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简单、无知的人们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象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The world is hard and cruel. We are here none knows why, and we go none knows whither. We must be very humble. We must see the beauty of quietness. We must go through life so inconspicuously that Fate does not notice us. And let us seek the love of simple, ignorant people. Their ignorance is better than all our knowledge. Let us be silent, content in our little corner, meek and gentle like them. That is the wisdom of life.)”

  你,同意吗?这个终极问题的最终答案?Moon and the Sixpence, 仅此而已?

  “我”不置可否,如果“我”没有遇到Strickland,如果“我”没有见证过Strickland的作品最后的辉煌,“我”会欣然默许,“我”会同意那句评论:“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 but they grind exceeding small.)。”但是Stickland这个人却似真亦幻地存在着,那么近,那么远。 他为了什么生活在这个世上?

  trickland的生存是否与梦想有关,我不敢讨论。如果寻找永恒的美,也是一种梦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永恒的美和梦想一样,太空泛,太虚幻。

  trickland的存在就在于,真!

  trickland是一个极其纯粹的,人!他任何时候,给任何人的讯息都是:让我一个人呆着。他比谁都了解那个真正的自己,他慢慢地剥离了自己的肉体,无视外界一切对自己的社会期望,切断一切必须让自己顾忌的社会关系(尽管我很鄙视这一点),他去寻求那个真正的自己,聆听着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体会这个世界真正的美。因此,他的画,就像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哭声,美得纯粹,就像一个清心寡欲的高僧写的一句偈语,真得永恒。

  trickland的生活真谛是不是那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我不知道,即使是,也是我们无法企及的生活方式。我突然明白,他为什么让人觉得似真亦幻了?

  如果记忆真是一个废纸篓,我有种冲动,想把我摒弃的梦想也好好地一一拾起,当我抖尽铅华之后,我想看看能否拼出那个自己。

  《The Moon and Sixpence》读后感(六):你的梦想,强大到能让你抛弃一切吗?

  这本书早在3年前就出现在我的豆瓣猜推荐里。被月亮、便士这两个毫不相干的隐喻弄得一头雾水,想来书名就如此晦暗难懂,读起来也不会轻松,故一直没有找来拜读。

  鉴于梵高是我抑郁症期间的精神宣泄出口,他的好伙伴高更便顺带被我熟悉。月亮与六便士再次进入我视野的时候,我恰好再次处于浮躁的低谷阶段,看到评论简介说这是根据高更改编的作品,讲述伟大的艺术家如何抛家弃子不顾及世俗眼光,勇于追求自己梦想的故事。看到如此描述,让我感觉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心中呐喊着:这就是我想要的!可惜,在又一次对印象派画家的了解后,我发现Gauguin并不像小说剧透的那样抛家弃子,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儿女,也曾很努力追随妻子的脚步一起共同生活,只有在最终这一切都破灭时,才独自一人追求艺术。现实终究没有艺术作品中的极端夸张。而这一事实,也暂时浇熄了我对毛姆这一同人本的极大兴趣。

  几月后,因为听写材料里正好有这本作品,也因为心里依然对高更的同人本念念不忘,总想看看毛姆到底怎么描述这么一个追求梦想的故事。我不敢说自己在几个月后可能是更加成熟,亦或者更加世俗实际,但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今年我是够呛会实施。

  这本书里面很多句子讲得幽默又深刻,看了简直让人全身心都赞同:说的简直太对了!有些人在所处环境里永远是过客,总是在寻找灵魂的故乡。像这种话也许很多人会说:陈词滥调!这么矫情又叛逆的话你也好意思再认同?但这些句子还是深深的打动着我。虽然我不喜欢书中描述的Strickland,强烈怀疑能有如此自私又仿佛有崇高理由的败类,我也不同意No man is an island这种鬼话,但隔绝自己和外人的前提总不能给别人造成痛苦吧,人可以是孤岛,可以摆脱世人眼光和流言蜚语,但不能不受道德和良知的禁锢。但这只是我的善恶观,因此我对这个同人形象强烈厌恶,又不排除能够追求梦想这一可能。

  就像书中如此强烈极端的人物形象一样,追求梦想的手段一定要这样惨烈吗?或者说,作为一个没有才华的普通人,就没有资格找寻自己想要的东西吗?你的梦想有没有大到不去追求,继续苟且度日,便不能忍受的地步?如果没有到达这种成度,是否就不算梦想。而你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吗?你又才能毅力和勇气吗?问完这些问题, 估计早就把自己的梦想吓跑了。

  所以。有时候,情势所逼,不用想那么多,机会到了也许就水到渠成。真若强求?我是不会把Strickland这种人作为精神偶像来追随的。

  我喜欢也同情Gauguin,但他绝不是这个Strickland.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不像世俗虚伪低头,从心而活,依然是让人深感认同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The Moon and Sixpence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