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青春之歌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04 03:0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青春之歌读后感精选10篇

  《青春之歌》是一本由杨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565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5-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之歌》读后感(一):革命•青年•爱情 【这是我的文学史作业】

  青年,似乎必定于热血一词相连。

  在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中,无数的青年涌上浪头,用他们的热情与生命,呐喊出救国图存的时代最强音,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我不知道在那个年代有多少青年人在革命的浪潮中毅然离家,参加革命。恐怕就今日而言具体数字已经难以统计。但是,在《青春之歌》中我们看到了很多。

  《青春之歌》是一本带着一定自传色彩的书,正如作者杨沫在初版后记中所说——“我的整个幼年和青年的一段时间,曾经生活在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社会中,受尽了压榨、迫害和失学失业的痛苦,那生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时常有控诉的愿望。”

  杨沫生于北平,因憎恨家庭的腐朽、反抗包办婚姻而先后在河北省香河县、定县及北平担任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青春之歌》中的女主人公林道静,也有过相似的经历。

  林道静出身北平的地主家庭,却是地主林伯康强占贫农家女儿秀妮而生下的孩子,是一个身上有着“黑骨头”以及“白骨头”的人。她在地主父亲林伯康和后母徐凤英身边长大,却过着步入下人的“童养媳”一般的生活——“一件破棉袄,里头的虱子滚成蛋;头上几根干柴一样的头发也长满了虱子;小手冻得像个紫萝卜;两脚烂的提不上鞋”。直到她高校毕业时,她的后妈注意到她相貌的变化后,发现只要她具有一定的学历,就可以嫁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这时,才转变了对她的态度。但是,在林伯康破产失踪后,后母徐凤英又打起了她的主意,想把她嫁给“有财有势的阔人”胡梦安。面对命运的捉弄,林道静终于做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反抗——逃婚离家出走。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娜拉出走之后只有两条道路——堕落为娼妓或是再回来。残酷的现实就摆在林道静面前。投奔表兄张文清不成的她,北小学校长余敬唐收留,作了小学的教员。看似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道路,却不想,余不过看她是个风姿不凡的“标致女学生”,而想将她献给鲍县长做姨太太。

  没有生活阅历的林道静第一次明白了人心的险恶。她的生活一直都像林黛玉一样:她沉静寡言,内向,只喜欢摆弄乐器。甚至她离家出走时带到北戴河的行李中,也是会被人误认为是乐器贩的南胡、箫、笛、琵琶、月琴、芦笙等乐器。

  当生活在象牙塔中的第一次因现实生活的无奈而感到无力万念俱灰,打算投海以死控诉这社会的肮脏与黑暗之时,她生命中的第一个恋人到来了。

  余永泽是一个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青年学生。他的骑士可能体现在他在对待林道静的态度上,诚然,他的殷勤与谦恭让他有机会接近林道静,在最紧要的关头救下意欲自杀的林道静。他在林道静出现在北戴河的伊始就注意到了她。能救下“毫没有顾惜的纵身扑向怪啸着的狂涛巨浪”的林道静,就成了一个必然。

  林道静会爱上余永泽并不是个意外。对于一个走投无路,生活似乎再也没有希望的女孩而言,余永泽的出现就是一盏子夜的明灯,是一颗航海者的北极星,或者说是一棵救命的稻草。余符合林道静小资情调的恋爱幻想——他学识渊博,贯穿中西;他和林谈艺术,谈文学,谈诗,谈古文;他像“一道温暖的热流缓缓地流过道静冰冷的全身。她冻僵的心遇见了着温热的抚慰,死的意念,突然像春天的冰山一样坍倒下来”。

  余永泽的出现拯救了林道静的生活,让她在困顿无望中拾起生的希望。但是余永泽的守旧却将他的爱人推离了他。作为一个北大学生,余永泽在这革命的时代中,多多少少也会对社会对现实不满,但是,他忽视了人的力量,采取了保守的明哲保身的方式。在北大示威团南下示威之时,他保守的留在了学校,自此,与先进的思想渐行渐远。如果说青年人的革命观念多多少少有些理想化的话,那么余永泽为代表的妥协主意者们的现实,未免也太现实了。他们或许也曾希冀改变,但是当理想遭遇现实的挫折时,理想就成了幻想,成了奢望。

  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怀有这样的想法。诚然,现实的无奈与不公不是我们一级己力所能够改变的,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怀着去改变的理想。年轻人不应该超脱的将一切的不公现象视为正常,这种做法的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即使没有能力去改变,也不应该麻木的将一切视为平常甚至正常!不要说“中国本来就这样”,而应该说,“中国,不应该这样”!

  余永泽回避现实,将自己沉浸在胡适先生的倡导的学问中。守旧的他一心想让林成为一个“全职太太”,却全然不顾林道静的想法。当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它美丽的颜色之时,当余最吸引林得朝气与他广博的知识被“长袍大褂”和“胡适先生”取代之时,当马克思主义的曙光经由卢嘉川、罗大方、徐辉等人,照耀在林道静身上时,林道静和余永泽感情的破裂就成了必然。而给力林道静这个机会的正是余永泽本人。是他对林道静的禁锢,对林道静只是做一个家庭妇女的要求,给了林道静更多的时间接触马克思主义,接触新的思想。

  林道静和余永泽的彻底分手是因为卢嘉川的被捕。而卢嘉川的入狱也让林道静对革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革命不是闲坐在一起空谈,不是泛泛的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论,革命是要付诸行动的,是要有牺牲的。林道静没有将卢嘉川留下的传单销毁,而是让它们出现在北平市的各个角落,这个举动是在参加游行之后,林道静真真实实的“革命”之举,或者可以说是她的第一个参与革命的行为。

  卢嘉川曾参与组织北大学生南下示威,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他和林道静在北戴河的偶遇让林道静对时局的认识有了“茅塞顿开”之感。而后,他成了林道静的老师,成了林道静尊敬的人。卢嘉川的广博见识、他的勇敢和能力使林道静“心理油然生出一种钦佩、爱慕、甚至比这些还要复杂的情感”。她渴望和卢嘉川见面,也希望从他那汲取更多的东西。同样的情愫也在卢嘉川的内心增长,但因为林道静已经有了爱人余永泽,他将自己的感情深深埋在心底。

  卢嘉川的感情是一种纯粹的革命者的感情。他和年轻、美丽、对革命充满好奇,对改变生活充满憧憬的林道静惺惺相惜。但是承担在他身上的责任和党交给他的使命却并不允许他有过多的私人情感。今天人们眼中革命时期的爱情,或许都像电视剧《潜伏》中的翠平和余则成一样——在工作接触中萌生,却又不得不为了工作而放弃,为了更高的利益而舍弃。革命似乎就意味着个人情感的去处。而在《青春之歌》中,所有人的情感都是美好的。并不是拥有亲情和爱情的人就一定会背弃革命,他们的亲情和爱情音革命而更加紧密坚固,无论是卢嘉川和林道静,还是王晓燕和她的父母亲,

  卢嘉川被捕入狱,屡遭酷刑也没有背弃他的理想与信仰,他带领狱友们绝食,在遭遇酷刑之后还是想法设法将自己活得的信息告诉狱友们。我认为,牺牲在雨花台是卢嘉川的最好归宿。杨沫的后来的《芳菲之歌》中让卢嘉川归来,无疑是这段凄美感情的败笔之处!

  在徐辉的帮助下逃离胡梦安之手的林道静,在王晓燕父母的帮助下来到了定县,在王晓燕姑姑担任校长的小学中担任教员。在此,她结识了化名江华的李孟瑜。李孟瑜和卢嘉川同是北大南下示威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勇敢智慧的人。

  如果说卢嘉川带给了林道静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改造了林道静,那么江华的到来则让林道静参加到真正的革命实践中。虽然江华在定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他向林道静提出的问题却让林真正的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究竟该如何革。在党的指导下,林道静充分利用现有环境优势,在学校中宣传革命思想。虽然她和同事所领起的斗争以失败告终,但是对于辗转来到乡村的林道静来说,接触到农村的现况,无疑将让更加了解阶级斗争的意义。

  不知道在现存的《青春之歌》中还有没有初版,对于只看过增加林道静农村生活的我来说,但从政治角度看,农村的斗争这一段,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年后的大背景下是合适的。我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本书会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成为“大毒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私底下偷偷地看这本《青春之歌》。但是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30年代知识分子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来说,农村这几章,真的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林道静并不爱江华,卢嘉川是她心中永远的爱人。她之所以接受江华,首先一点就是因为卢嘉川的死让她失去了心中的寄托与等待,其次,江华是一个与卢嘉川极其相似的人,她将自己对卢嘉川的哀思与缅怀一定程度的转移到了江华的身上。面对江华的表白,她不认拒绝,但在内心深处,恋人的位置还是给了卢嘉川。这点和狱中的共产党人林红是多么相似啊!

  无论是余永泽,还是卢嘉川,亦或是江华,他们都是因与林道静思想上的契合才走到一起的。思想的不契合必将导致感情的破裂,白莉苹和罗大方本是一对情侣,但是白莉苹的革命情节或许只是因为进步是一种潮流。为了先革自己的命,她抛弃了罗大方,去引诱与崔秀玉相恋的许宁。。白莉苹的革命仅是一种自利纵欲虚荣的思想。后来为了成为电影演员而远走上海的她,所抛弃的不仅仅是许宁,还有她自认为是“幻想”“遥远飘渺”的理想。经不起考验的她,最终堕落沦为了资本家的玩物。

  和白莉苹一样的不坚定的革命者还有戴愉。在国民当的利诱之下,他背叛革命,为了一己的安逸成为党内的奸细。他接触林道静,试图从她口中套出更多的信息;他在定县党组织策划的保卫团武装哗变中出卖同志,使得定县的党组织蒙受巨大损失;他在北大破坏党组织的活动,还引诱单纯的王晓燕,使得进步青年将真正的党员——林道静误认为是叛徒。但他真的爱上了王晓燕时,他矛盾,无法解脱。他的肮脏和王晓燕的单纯,善良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他只是国民党特务的走狗而已,他要听主人的话,所以,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不过我觉得,杨沫后来将戴愉的死改为由国民党特务杀死,其实并没有让江华处死他来的好。

  “12•9运动”的口号声,再次唤醒了这个沉睡的民族!起来吧!受压迫的人们!革命的时刻来到了!即使年近六十的老教授尚要振臂高呼,况青年学生乎?

  而今,坐在安静的大学校园中,革命的年代似乎已经远了,但是热血不应该冷却!我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或许等我垂暮之时会觉得自己年轻时的一腔热血荒唐可笑,但是,现在的我,依旧期待这个社会的改变,期待生活的改变!

  《青春之歌》读后感(二):林道静是个傻姑

  《青春之歌》在那个时代肯定是激动人心的。既有崇高理想、爱国热情、奋斗历程,还有男女恋情穿插其中,振奋又消遣。不过这种红色经典注定在时下缺乏魅力,经不起考验。它更像是有修饰的历史资料而不是深思后的文学作品。而同时代的《局外人》已经在开始思考人类的精神荒芜,直指人性内在。我绝对相信杨沫女士也算是那个时代的有想法的思考者,但无奈,连她的这种思考也是潮流化,她无法从时代抽离,到最后也只是高喊“共产党伟大”的“进步女青年”。并且她的写作也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烙印,幼稚、脸谱化。好人是一脸正气,长相永远端正,朴素明智。叛徒要不是流氓,要不就是滑头的猥琐青年。资产阶级是软弱,思想落后的,他们在人生的选择永远是不合时宜,受到鄙视的,而他们的理想从未提及。在《青春之歌》的世界观里国民党腐败没有信仰,地主压迫人民就应该被打倒。这种一竿子打倒的思想不免显得武断,而且陷入了自然主义的基因决定论的弊端。那些万恶的地主,一代传一代,一代比一代坏,他们是施暴者就绝不会是受害者。

  杨沫的写作状态始终沉浸在青春期的躁动,盲目的热情取代理性,充溢着一种敢死队精神,没有个人的声音。所以我们更愿意读同是1914年出生的杜拉斯的作品,而不愿再翻看杨沫的《青春之歌》。那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官方化的青春,他们为信仰而活,他们热血沸腾,也许有一刹那很感人,但这不是我们的青春。

  《青春之歌》读后感(三):写给《青春之歌》的歌

  青春之歌

  大海掀起滔天的浪

  诉说一个民族的哀伤

  甘雨落在干枯的禾苗上

  窒息的心呀 立刻展翅飞翔

  青春是炙沸的血,

  青春是不灭的希望,

  青春是锁不住自由的身,

  青春是红楼飞扬的雪,

  是壮烈地牺牲在,

  雨花台之上。

  《青春之歌》读后感(四):那个时代

  看完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精神鼓舞,是女子必看的一本书。在黑暗的时代,在战乱与不平当中,在中国的封建思想仍然作为主流文化的主宰的年代,出现林静道这样的女子确实不容易。她从小便有一颗不认输的心,为了逃离封建家庭的束缚,她独自离开去到北戴河,并爱上了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并自己做出与之结婚的决定。婚后,她渐渐看清楚余永泽的面目,不甘于作为妇人之仁的她,继续着自己的事业与一群革命烈士并肩作战,耳濡目染间,她认识到自己与丈夫愈之格格不入,于是毅然决定结束她的婚姻。从此,她凭着一颗青春无畏的心,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加游行、散发传单、宣传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她就跟男人一样在敌人面前决不妥协,勇往直前,无不显示青春之烈。

  在《青春之歌》中我领略到了林道静对于当的真挚的依赖的象孩子见到母亲一样的情感;领略到他们那一群象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的爱国之情;领略着那个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的风云。一星期以来,每个晚上,我都沉浸在那个时代中。但是,毕竟,我还是从那个时代中走出来了。事实上,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依稀地,身上似乎还留有那个时代的伤痛。可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却离我们远去了。我们是健忘的。当青春之歌在我的天空响起来的时候,我是否会认真的去聆听呢?我是否将心沉醉在其下呢?经过一个轰轰烈烈的文化达歌明的时代,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还是深奥呢?山林的阵阵风声,是青春之歌,它包含着春天的气息,吹走了冬的凛冽,带来了春的花香,它是生命的小精灵,吹出生活的快乐;深林中的流水声,是青春之歌,快乐的小溪象征着凝聚般的团结,象征着波涛般的勇气。它给我们的生命增加了刺激的画面,谱乐出生活的乐趣。 青春之歌奏响在你广袤的天空下……

  《青春之歌》读后感(五):一些让人不舒服的细节

  书里有几处细节令人心寒:

  1.林道静在定县东关小鼓动学生示威,自己并不参加。学生被捕后,她仅跟李妈提了一句。作者杨沫就用“咱们到胜利那天再跟反动派算账”这句话带过去了。后来被捕学生的安危是怎么样的,我们无法得知。但可以看到学生们被推到台前当枪使后被放弃了。林道静作为教师是不合格的,连最基本的保护学生都做不到。

  2.王晓燕多次帮过林道静,她的思想转变也收到林道静的影响。林道静怀疑戴愉背叛革命后,有很多机会可以提醒王晓燕的,但是她没有,最后还是因为组织要求她回北大工作,才想到要拉拢王晓燕。后来林道静仅仅因为王晓燕看到她被别人打没有吭声,她对王的看法就180度大转弯,什么王不值得争取之类的。北大隐藏的特务身份被揭露后,林认为王是傻子的心理描写只让人觉得王晓燕白瞎了眼睛。王认识、多次救助林这种朋友,王也是倒了大霉。

  3.李槐英的遭遇已经很不幸了,书中也讲到她事后不肯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但林道静磨出真相后,却在会上讲出来,作为例子来证明其工作效果。不知道林举这个例子前有没有想过李会不会受到二次伤害?若这种事情被广泛传播,李槐英如何自处。

  ……

  文中还有很多类似这种读起来让人不舒服的情节。比如但凡没有坚定地跟林道静站一边的女性,不是被玩弄,就是自杀死了,下场凄凉。用这种衬托主人公的手法老套,也不具备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六):有所爱——交作业啊TAT

  有所爱

  读《青春之歌》

  爱所涵盖的范围有多广阔呢?恋情,理想,信仰,小到生活的每一个

  名词,都能添一个“爱”字组成一个积极的动宾结构,无时无刻地爱着,持续地热恋着的时期,是青春,是歌。

  与余永泽

  林道静与余永泽的恋爱撇去特殊的时代背景看,严格贯彻着中国旧式才子佳人的老旧套数。小姐落难,定有一样貌佳人品好家境优的的青年才俊出手相助。当林道静千里迢迢地奔赴杨庄寻亲未果,当她懵懂地提防着余敬唐以免被卖作妾侍,是余永泽帮她从尴尬危难的境地里解救出来。不然,出走的娜拉,出走的子君,紧接着,就该是出走的林道静了。

  林道静简直不能找出理由来不爱余永泽,月光遍洒的海滩,海涅的诗句,满腹诗书的青年,能够摆平当前危机的家世。林道静除了漂亮一无所有,林道静除了出卖爱情来获得余永泽的庇护以外别无选择。继母介绍的胡局长是一种更强有力的庇护,林道静仍然有投奔表哥这条退路,她自然逃了。但在杨庄,她身无分文,她举目无亲,她从前有的高洁的理想在现实里一点起不了作用,她只能去爱余永泽,即使他并不十分英俊,她也分明觉察到他只爱埋首于纯文学研究,不察时政,她还是选择去爱他,爱他所带来的一切,尽管她也许并不自知。

  维持这种大体和谐但埋藏危机的爱有的时候并不太困难,和余永泽的理想恋爱状态是中国旧式的男耕女织型,它的最佳存在地点自然是落后封闭的杨庄。在杨庄时,林道静已经对一面之缘的卢嘉川留下了印象,他不仅相貌英俊,而且与林道静所向往的革命理想极其的一致,但这时的林道静并未做他想,她依旧深爱着余永泽。这种爱是她在杨庄生活的强大动力,同时杨庄这个不问世事自成一体的小格局也不断加深着林道静的爱,如果她不爱余永泽,即使她将乡村教师的工作做得再好,她也永远是一个外人,永远不能融入杨庄这个集体。

  这是一种必然性的爱。

  但危机始终是危机,在这个激荡的时代里,北平是几个诱发爆炸催新所有物事的地点之一。北平有什么?爆炸性的时政,高昂的热情,激进的运动,这些余永泽所退避三舍的东西,正是林道静所爱的东西。从他们踏进北平的那一刻起,他们注定分道扬镳,他是旧式的才子,她却决不是传统观念上“无才是德”的大家闺秀。

  与卢嘉川

  余永泽所想象的林道静一天天地消失,就在余永泽回乡过年的春节里,林道静又一次见到了卢嘉川。如果说作者在整本书的写作里存在着模式化的弊病,我愿意把林道静与卢嘉川的再会认为是独具创造性与技巧性的亮点。

  春节,余永泽回乡而林道静留下的时间点可供选择的范围太多了,但是连春节这样隆重的日子两个人也不统一行动,已经充分暗示了两个人作为亲人共同生活的溃败性。相反而言,在这样的日子里,林道静与卢嘉川在一起,这分明表示着他们之间不仅能产生爱,还有着别的什么能够让他们彼此相连的东西,房间里的所有人都被这样东西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们表现出来的同仇敌忾,满腔热血,都是为着他们共同的大爱——中国,即使后来有些人更爱自己舍弃革命,但当时当刻,他们的共同理想被渲染到极度的美,足以打动任何人。

  卢嘉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林道静实际意义上的导师,并且是她永远的精神导师。这使得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并不显山露水,而更近似于知交好友。他轻而易举地认识到林道静的自卑感,故而对于她热切投身革命的理想反诘,“你是为了逃避”。但卢嘉川也在逃避着对林道静的感情,尤其是当卢嘉川被明确告知她有了丈夫,为了林道静的声誉,他几度避而不见,虽是一个谦谦君子所为,却让林道静的爱更加躁动。

  转折点是那一叠印刷品,卢嘉川最终将它们交付给了林道静,而林道静小心地保存着它们,并且凭着对卢嘉川和对理想的爱百分之百地发挥了它们的作用。在革命套数下,林道静自发地将这叠印刷品派发出去,不惜装作与他人偷情的模样自毁清誉,颇有些忍辱负重而献身的觉悟;同时,她从盲目随流地参加游行,到主动谋划一切,已经再不是卢嘉川所说的“为了逃避的理想”而是真正地为了理想而勇于前进。在恋爱阶段来看,如果先前林道静与卢嘉川的爱是隐而不发,那这叠宣传品必是两人的定情之物,系关革命的暴露与否,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两人之间的信任。又,在卢嘉川被捕的漫长时间里,林道静无处寄托的思念就全面映射在她不时翻看宣传物的愁情。

  正因为两人之间的爱是更柏拉图式,更有高层次精神共鸣的,有别于余林那依仗地域封闭和处境逼迫所产生的爱,林道静绵长的深情更显得可贵与可爱,从“是瞬间的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的密密私语,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怀恋追思,从生离时的宣传物,

  到死别时的留书,林道静与卢嘉川完成了一段跨越时空贯彻理想不离不弃的杰出爱情。

  即使后来,他们没有在一起。

  与革命

  很难单独地将“革命”与“江华”分开,如果说革命能够拟化为人格,那毫无疑问得冠名为“江华”而非“卢嘉川”。有别于卢嘉川为了林道静的声誉的退避与忍让,江华的言行透露着浓重的革命作风以至于显得不近人情,在林道静被捕入狱时,在林道静种种貌似难以为继时,江华永远说着“这是革命对你的考验”消失在字里行间,与其说是恋爱,不如说是革命同志间的惺惺相惜与友情。

  我愿意相信她已经不再恋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她爱的男人她永不能再相与,她只能去爱革命,去选择江华,青春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歌,容不得半刻停歇,她不能停在没有卢嘉川的日子里,就只能爱着革命且歌且行。

  有所爱,人才能算是活着,不论青春年少,白发迟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青春之歌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