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是一本由高克芳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6开大腰封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年之痒》读后感(一):说不尽的家里家外事
其实我未婚,所以深刻的七年之痒,或者感同深受之类的话,我是不会说的,但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看过了这么多的情感故事,家里家外的事也可以说一说。高克芳,70年代未人,以婚恋题材小说为主,笔致细腻、沉静舒缓。而她自己的婚姻真言便是“平淡是真,是生活的本质”。
小说《七年之痒》已拍成同名电视剧,与《金婚》《蜗居》《双面胶》《新结婚时代》齐名的五大婚姻伦理剧。讲述陈晓荷遭遇丈夫魏海东婚外情之后的一系列波折。婚姻如生命,嫁得不好,女人一生都无幸福可言,小家碧玉或者大家闺秀也终会伦为怨妇。陈晓荷和魏海东婚姻里有道过不去的坎,所有的小心维系和用心唯护都不过是带着裂痕的勉强。陈晓荷是一个受害者,她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一直也无法原谅魏海东,而又放任身边的暧昧。无法信任,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距离和裂痕不断扩大,离婚也是她们必然的归宿。
小说里,人物的心理描写极为生动,常常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真实而纠结。七年之痒,婚姻之痛。长时间的磨合,各人的原形毕露,习惯到视而不见,话不必说出口便已知下一句会是什么,今天也不用想,猜也知道晚上会吃什么菜。从恋爱到婚姻,激情再无,波澜再无。人总是喜新厌旧的动物,总是渴望一点不一样,美之名曰“变化”。胆大者或幸运之人,便有了出轨,有了一夜情,有了意外的性。稍差点的有了各种暖昧。这样的不稳定,在遇到外界的刺激冲击之时必然脆弱而破裂。
我见过一些人家,白天吵,晚上吵;也见过那些相敬如宾者,彼此之间客气得像陌生人;也还有一些各行各的,互不相干者。无一外乎,陷入婚姻的沼泽里。生命中当年努力寻找的MR.right变成了面目可憎的黑风老怪,白马王子变成了塌皮跌目的癞蛤蟆。当年欣赏的优点也早已退色变成墙上的一滴蚊子血。婚姻终变成一块破败不堪的抹布。。。。
都说婚姻要好好经营。经营可又是一问大学问,婚姻里的人冷暖自知,这句话的婚姻外人变成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便是说夫妻之间的沟通,当最直面的对抗,最了解的反击,最知己知彼地痛下杀手,又如何可以好好沟通?有人说“去爱一个能够给你正面能量的人”,又有人说“先要要努力的做一个有正面能量的人!”此言甚好。如此,家里家外的事方会更正面一些的吧。
《七年之痒》读后感(二):无性婚姻?
腰封或者标题什么的往往都不可靠,比如这本——无性婚姻——中国人情感读本
虽说书写的不错,但是通篇来看配合我以往的读书经验,家庭一旦出现了间隙,那自然夫妻双方就没有性生活了。英语里有make-up sex这种说法,两人通过做一次爱来打到和好的目的,类似的说法我想应该也有kiss或者hug,估计性行为让人浮想的空间比较大,新学的说法那叫“脑补”。
脑补是件很猥琐的事情,比如看到标题里有无性婚姻的说法就以为书里的激情描写应该会不少,可惜看完之后却没有什么细节描写,倒是很沉入故事里挺为俩人的生活揪心——快点和好吧你们。可惜,最后男主人公出车祸了,不过作者似乎出了续集,刚才就把1、2都买下来了(sigh,每次看完电子版总觉得版权问题还是过意不去)
而说到性欲这就是个很有趣的事情,不知道其他人什么样子,反正我承认我有很多书就是冲着色情描写去的,一直就是目的和动机不那么纯洁,但结果每次看完一本就会觉得,冲着色情描写去的,留下的感悟却总是和情色没有多大的联系,难道优秀作家都是这么写的?我猜清代人看《红楼梦》是冲着“宝玉初试云雨情”去的,但印象最深的应该那些优秀的诗词作品吧,或者某位有趣的朋友想着“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之类的开始脑补。
之前也看过一本描写婚姻家庭的小说,觉得那个故事里男女主人公要是肯多交流些那会少去很多问题,但是这本就相对细腻些——估计另一方面原因是这些个月我对生活的理解又多了一些——很多误会是说不清楚的,用张小姐的说法就是小说主人公“脑补严重”。不过我猜那脑补也一定是忍不住的吧。
不知道续集里的故事会是什么样,有爱情的故事里总是希望主人公有情人喜结连理或者再续前缘,哪怕激情不在也喜欢看到人们相濡以沫幸福地过接下去生活,这次也是同样不例外哪。
顺便,别说结婚,连女朋友都没有一个的男性青年看这种书是不是不太符合年龄发展?
《七年之痒》读后感(三):人生若只如初见
爱情刚开始时总是很美好。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牵挂的只有你,你的世界只有他;舍不得每一次分离,害怕没有他的黑夜……
可是渐渐地,他不再迷恋你的一颦一笑,你也不再关注他的喜怒哀乐。爱,变得可有可无;家,成了旅馆……习惯了有事说事,没事简直忘记彼此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了。
华灯初上,每一盏或寂寞或温暖的灯光下都有一个或寂寞或温暖的陈晓荷,同一盏灯或另一盏灯下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魏海东……
如果爱情总象初恋般浓情蜜意,该多好!
《七年之痒》读后感(四):幸福,原来就是这样
首先要说的就是高克芳的文笔非常细腻,对于心里活动的描写也很独到。七年,对于很多人来说爱从结晶到化为血与水的亲情。
冷战的确是婚姻的杀手,几乎谋杀了他们的婚姻,从关于孩子分床,到工作,到买房……在婚姻中他们相互磨合又想要改变彼此,作为一个女人,女主角从生孩子,操持家务,到工作,默默的付出了太多。以至于男主角在出轨后,忽然发现,曾经的妻子是那么的好。短暂的激情无法化为婚姻的全部,相互扶持的两个人,七年的婚姻,点滴奉献会渗入骨子里。
女主角就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虽然表面上很多抱怨,说话时句句诛心,但内心深处对男主角的深爱,在记忆,在梦里,在骨子里。也让未经婚姻的人懂得,其实家庭更是爱的升华,女主角最倒霉那一段,男主角在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在男欢女爱,而女主角经历失业,婚姻背叛,生病的穷困潦倒中,那一刻身为看客的我深深觉得,这种男人不要也罢。但面对巨大的诱惑,女主角没有,心里想着的依然是那个伤她的人。或许这就是爱情和婚姻的最大区别。她记得孩子,记得她们相识十年,结婚七年。彼此熟悉深爱着对方的一切。
婚姻让他们对彼此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爱到了骨子里,那种经历了惊喜,投缘,悸动,激情,融合,相互熟悉,相依为命的爱。正如那句广告词,幸福,原来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