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重来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重来的读后感10篇

  《重来》是一本由[美] 贾森·弗里德 / [丹] 戴维·海涅迈尔·汉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来》读后感(一):拒绝加班提高效率

  知道这本书大概是两年前吧,当时还没有kindle,看到小米一个总裁级别的人在微博上推荐,下载了电子版试读以后就入了纸质版,当时对我的震撼比较大,因为当时长时间的加班,书中前几章讲,不要做加班狂,因为加班狂只会通过长时间的工作来弥补思维上的懒惰,而且长时间的加班会让其他同事感到压力,看了这番话,感触颇深。

  书中还讲了对创业、对产品、工作效率、招聘、沟通、管理、处理应急事件等一些观点,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从自己团队来写的,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团队在出版的时候只有16个人,作者书中也特别说明他们以小团队感到骄傲,并且说明了小团队的优势。作者对书中的观点非常坚定,口气都比较绝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他的观点深信不疑,但是我觉的并没有那么绝对,书中也有一些观点我是不怎么赞同的。

  下面列一下书中我赞同的观点:

  1.215页 五点准时放人中:你不能期望工作成为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至少你不愿意长期和这样的人共处。

  个人理解:在我经历了长时间的惨无人道的加班以后,我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也曾经说过一模一样的话,甚至还发了微博,看到这句话时候反复读了好几遍。

  2.105页 该睡觉时就睡觉:废寝忘食可不是什么好主意,没错,熬夜确实能立马挤出不少时间,但是以后你得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你的创造力、士气、和心态都将遭到毁灭性的的打击。顽固不化、缺乏创意、士气低落、情绪失控。

  个人理解:前几天看TED的视频,里面也说明每天七小时睡眠的重要性,而经常看到有些人以每天睡4小时拿出来炫耀,我真不知道这有啥好炫耀的,麻烦这些炫耀的哥们想想前几天广州坐在马桶上猝死的清华毕业的程序员。

  3.128页 谁管他们在做什么:如果你尽想着去折腾个什么“iPod杀手”,你死定了。你已经为自己设下了限制条件。你无法创造出超越苹果公司的苹果产品,因为游戏规则是他们定下的,而你是无法打败游戏规则制定者的,你得指定自己的游戏规则,而不是仅仅去做一件晒哦为好一点的产品。

  个人理解:之前看过周鸿祎那本书中也有相同的观点,不要按照别人的节拍跳舞,按照别人的节拍跳舞你就死定了,一定要ThinkDifferent。看到这里的时候发现商业的东西有些是相同的,而且重来这本书中也讲到了“柔道策略”,老周的书中也有提到。

  4.36页

  “没时间”不是借口

  人们最常用的借口就是:“时间不够” 。他们声称自己非常想开一家公司,学习一种乐器、推广一种发明、写一本书,等等,但就是没有时间去做。当你拥有某种极强烈的渴望时,你就能挤出时间来--不管你身上是否还背负着其他责任事实上,大部分人的渴望并不是那么强烈。于是他们拿时间当借口进行自我保护。不要再扔出一堆借口来妄图脱身了,你的终极职责就是让你自己的梦想成真。另外,永远不会有正当其时的时候,你总会觉的要么年纪太轻,要么太老,要么太忙,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你总是为找不到完美的时刻而困扰,那么,完美的时机永远不会出现。

  个人理解:这句话不知道说中了多少人,记得看曾国藩家书的时候了解到曾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就一直想写书,但是一直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古人讲究立德立言,出书很关键的,但是知道老爷子去世也没有写书出来,只是留下了一个挂着他名字的《冰鉴》和《挺经》。自己现在也何尝不是如此,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5.22页

  工作狂:工作狂往往不得要领,他们花费大把时间去解决问题,他们以为能靠蛮力来弥补思维上的惰性,其结果就是折腾出一堆粗略无用的解决方案。

  个人理解: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了,写太多不想加班的事情,就会被人认为之前受过多少加班迫害似的(其实真没少被迫害)。

  当然里面还有一些观点是比较赞同的,就不全部罗列出来了,不赞同的也不写了,读书记住这些好的就行了,不好的就随时间自然忘记吧。

  总的来说这本书中的观点看起来和现实情况有些不同,但是我认为这是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写出来的,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很难理解,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不会写出对加班这件事这么正确的态度,也不会写出128页制造游戏规则这样的观点。

  《重来》读后感(二):重来

  1.你不必是 MBA,不必有证书、笔挺的套装、公文包,戒者超凡的承担风险的能力。你只需要一个创意,执行的能力,创业的决心。

  2. 重要的是你在做什么,而不是你的想法,或者你的计划。最重要的亊情就是开始动手。所以拿起摄影机,按下录制键,开始拍摄。

  3.如果正确使用,旪间总是够用的。抄紧旪间,晚上来做你的项目。

  4. 当你真的渴望时,腾出旪间。而大多数人没有那么渴望,总是拿旪间借口来掩盖自己的内心。别给自己理由开脱。你的全部职责就是实现梦想

  5. 你得抱有一种信念和毅力。你要明白你在为什么而战斗。然后向世界展现。

  6. 这就是生活,有人爱你,有人恨你。如果你所说的没人厌烦,可能是你不够努力,可能是你很无聊

  7. 不去专注于让顾客爱你,而去担心一下谁买你的东西。那是错误的。

  8. 找到核心,集中力量做到最好,其他事情都是基于此。

  9.抓住大方向、基础,然后才是细节。

  10.把“让我们想想”变成“让我们决定吧”。做决定,不要去等。

  11. 你不能靠“我们待会儿再做决定”办成亊,而是靠“已经做好了”。

  12. 经营不善的餐馆往往列出太多菜式。相反弄出更多糟糕的菜,或者是糟糕的库存。

  13.演奏你擅长的,调子出自你的指尖。

  14. 副产品。

  15.截止日期帮你判断什么是最重要的。

  16.做小决策。

  17. 美国 500 强公司里面有 90% 的CEO 不是常春藤名校的。

  18. 商务中不能用的四个词: fuck shit,need(需要)、must(必项)、can’t、easy(容易)、just(恰好)、only,fast(迅递的)。

  19.如果你想做什么,现在就去做。灵感是现在的事情。

  《重来》读后感(三):创新需要从小处着眼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f26c070101d2vh.html

  【推荐】

  这本书为读者阐述的是,在做一件创新项目时,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思维。书写的短小精悍,和其想表达的创新思维异曲同工。推荐给创业者和在企业做创新项目的人阅读

  【优点】

  首先,书中所传达的做创新项目的思想是,要着眼于小处、细节,不需要一开始就制定一个庞大宏伟的计划书,或把摊子铺得太大,以至于在出现问题时无法转型,而应该做到随时能将已完成的部分回滚到合适的位置,换另一条路“重新来做”。要采取边做边改进,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厚积薄发,才会增加成功的几率。

  其次,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了作者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尤其针对员工,值得借鉴。

  还有,书的呈现形式也比较利于阅读。作者把整本书的内容分解成只有一到两页的长度,并辅以小案例、小事例,说明每节的观点,简单明了,读起来容易理解。

  【不足】

  第一,整本书的体系结构一般,每个章节貌似联系不大,读者只能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地体会出书中的思维。

  第二,有个别的观点不敢苟同。如有一节中提到“家用便利就好”,产品应该只提供那些最基本的功能,但我认为虽然从用户的角度这样想没有问题,不过,对于产品的生产者来说,更多的功能是吸引用户的必要手段,而生产者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把复杂的功能用简洁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总结】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其所阐述的思维也很有道理,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思路

  《重来》读后感(四):读《重来》的一些感想

  工作十多年,基本都处于实干的状态,理论上装备的比较少。由于最近有些工作上的变动,特别是需要投入到创业这个行业,类似的知识必须要补充。公司老板给我列了一个长长的书单,先从《重来》读起。

  书评谈不上,我只把每章看完后的一些感想做了几句的笔记,和大家分享:

  1、哪来的从错误中学习。读完这章给我的感觉是创业成功也是有概率的,基本上第一次创业成功的人下一次创业成功的概率比第一次创业失败的概率高。所以心里比较脆弱的同学们不适合创业。

  2、计划即瞎猜。这和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如出一辙。因为在创业过程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很多事情的发展和最开始的计划完全不沾边。这并不是不让我们去计划,而是不必要做盲目的、不切实际的计划。

  3、初创企业没必要太大,让我想起了马云的那句“小即是美”。

  4、初创企业切记不要为了加班而加班,为了工作而工作。特别是公司老板要创造一种高效的、让大家彼此信任的工作环境。

  5、其中一章以“挠自己的痒处”为标题,但是读完后我有种莫名的悲哀,感叹中国人的创造力已经在上学的时候逐渐被抹杀了。

  6、“没时间不是借口”。这句话其实对我很有触动,我曾想过减肥这件事,但是一会琢磨去哪个健身房,一会考虑买什么跑鞋,一会又觉得天气不好太冷或太热,一会又被其它事情占据了时间没时间锻炼。其实如果想做一件事的话,客观条件都不是决定性因素,主要看你的主观意志是否想去做。如果想减肥,现在就出去跑步,如果想旅行,现在就出发。磨磨唧唧、瞻前顾后要不得。just do it!

  7、关于立场明确。我的理解就是除了有坚定的意志还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望初心。或者说是企业初创时候的愿景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在最开始创业的时候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愿望不是愿景,愿景是要一直坚持下去的。

  8、关于融资。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融资,融资意味着花别人的钱,花别人的钱意味着要手投资方的摆布。要谨慎!另外,我在读这篇的时候有个感想,那就是最开始一起创业的员工,如果你看好这家公司,那么 长期持有这家公司股票是最好的投资,前提是公司的老板也是这么想的。

  9、关于创业,很多人为了创业而创业,似乎创业就是一种嗜好。但是创业的目的不是创业本身,创业的目标是为了盈利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10、真正的创业是一条道走到黑的路。

  11、关于“轻装上阵”书中罗列了很多让公司背上包袱的行为。比如长期合约、人员过剩、冗长的会议、办公室政治等。这让我想起已经死掉的诺基亚和正在死去的微软。

  12、做产品的逻辑是与其做个半成品不如做好半个产品。因为半成品就不是产品。

  13、好的产品才能代表公司。这让我想起家人经常去牛街买牛羊肉的行为。为什么周围都是超市偏偏要去10公里外的牛街买羊肉呢?因为那边是回民街,质量有保障。好的产品一定会给你带来回头客和忠实的客户。

  14、不要被大客户绑架。这是我对其中一章的总结。想起之前的一家公司处处在听几个大代理商的话,因为那几家代理商给了公司不菲的代理费,所以产品、技术围着代理商转。但是代理商的话不代表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我们真的的客户是尽可能大的用户群而不是几个大客户。写到这里尤其要提醒初创企业的负责人要有一颗大心脏顶住来自大客户的压力,该说No的绝不含糊。

  15、培养自己拥趸。简单的说就是现在发粉丝经济。多少个成功案例已经表明拥有一群忠实的粉丝对企业发展多么重要。小米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精力搞米粉节已经说明问题。

  还有很多的理念性的东西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很有技巧和智慧,切记生搬硬套

  总结的一点就是初创企业如果有条件最好配一个创业导师来指导企业的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站在局外才能看的很清楚,可惜中国创业浪潮如此之大,但是培养创业导师的地方少之又少。希望有更多像“精一学社”这样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重来》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reword (重来)

  虽然我是一个不是很喜欢看书的人,但是公认的是看书对提高个人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而且我想,如果我要写一本书,我一定会经过多次校验、经过长时间思考确保无误后才会出版的。所以我想看书也能让我少走很多弯路, 一本书是作者的精华。所以我打算培养这个好的 习惯,并且没看一本新书我都要做笔记。以便自己日后阅读回忆写笔记还能整理看过的知识。

  这本书感觉更像是属于“励志”方面的书籍, 可能是因为37signal的原因这本书才引起了我的阅读把。 其实这本书我花了一天左右的时间读完的。没有预期的好看,并没有分数和口碑所反映的一样惊艳。可能是因为我看过比较多的这方面的书籍,所以对于这本书比较没有感觉。

  作者简介

  Jason Fried,37signals的合伙创立人,倡导软件极简主义,相信简约之美,尊重简单和坦诚做事,并把这些思想运用到创业过程和产品开发之中,拥有一大批IT粉丝。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出生于丹麦,编制并创建了网络开发框架Ruby on Rails,此框架让无数程序员受益,被称为是程序员的“基本开发环境”(“bas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大卫和贾森一起创立了37signals。

  《重来》读后感(六):《重来》:工作狂是另一种失败者

  《重来》这本书是一本意思的书,它用正常的思维来审视我们平时病态的生活,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并给出的药方。

  里面的一篇《工作狂》让我想起我以往的工作经历。

  我前公司曾经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加班文化,对此我深恶痛绝,我一直认为上班的事情能在上班的时候做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事没事拖上一两个小时才下班,而前老板认为加班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说想当年我们工作的时候是每晚加班到10点11点才下班的,你们这些年轻人,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然后就将对待加班这件事上纲上线,召集一大班的新人员工(当时我还是新员工)来忆苦思甜,企图用这种氛围来感染我们。

  不过我们这些人大抵是有自己思想的,虽然心底里是不赞同老板的想法和说法,明明知道老板就是黑心,恨不得让我们做出1000元的工作却给100块钱的工资却,但是我们是不敢明说,当着老板的面子就点点头,散会后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你要我要加班我就加班,明明4个小时可以完成的工作,我们将其分散延长到6个小时,工作总量不变,时间延长,效率下降,这就是老板想要的结果。

  老板还在忆苦思甜大会上点名赞扬了公司内一名元老级员工,要我们自省反观,提出要向工作狂前辈学习,同时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我们记录工作狂的下班时间。老板说的话当然要听,于是我就真的做起来了,每天下完班,吃完饭,洗完澡,洗完衣服,在大厅一边看着对面的灯光(公司宿舍就在办公楼对面),一边看着电视,留意着工作狂什么时候下班,结果一连记录了两天,工作狂都是晚上11点才关灯回家。

  我当时心里默默地想着,如果老板调我去工作狂所在部门工作,我立马辞职。

  事后,我将工作狂的下班时间记录发给老板,问一同事有没有发,他笑着说:

  「逑,你都傻仔来噶,鬼先听距讲野,距叫你加班,又叫你睇人地加班,距自己又唔加班,得个讲字,你叫距日日坐系度加,我就加。」

  翻译:「切,傻逼才听他讲的呢,老板叫你加班,又叫你观察别人加班,他自己又不加班,讲来讲去有个毛用,如果他天天在这里加班,我就陪着他在这里加。」

  过了不久,有位在工作狂部门工作的同事因实在受不了这种工作模式,提出了辞职,又过了一年,说「傻仔先加班」的同事离职了,再过一年,工作狂部门的一名核心员工离职,去年,我离职了,到了今年,另一名工作狂的员工又离职,到现在,除了一名工作狂的亲戚员工还在,其他都是新招进来的员工。

  对于此,我只能说,离职的都是正常人。

  这本《重来》的书说到:

  gt;一天到晚的加班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他们制造的问题却更多。首先这种工作的状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当职业的倦怠感到来的时候,这种工作方法根本不能够让员工继续持续下去。

  gt;

  gt;工作狂往往不得要领。他们花费大把时间去解决问题,他们以为能靠蛮力了弥补思维上的懒惰,其结果就是让工作的效率变得更低。

  gt;

  gt;这种「加班」的文化令正常的员工心怀愧疚,士气低落,还会因此陷进一种「跟风」的状态,每个人都在义务地加班,根本不管到底有没有生产力。

  gt;

  gt;如果你只是为工作而工作,那么你就会丧失判断力。你的价值观和决策都是扭曲的。你没有能力去判断哪些工作值得去做,哪些工作应该放弃,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尽,而一个筋疲力尽的人是无法做出明智决定的。

  gt;

  gt;工作狂不是英雄。他们没有力挽狂澜,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真正的英雄早已相出办法、搞掂一切,然后回家了。

  最后,愿天下都喜欢员工加班的老板都赶紧改正思想,愿天下的工作狂找时间来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愿在工作狂手下做事的员工早日脱离苦海,愿自己不要成为一个工作狂。

  ----

  如果你从此文得到收获,请订阅微信公众号「cnfeat」,可能你会获得更多。

  《重来》读后感(七):Rework, or Restart

  是否有创业经历,对于这本书的理解会有很大影响。之前在业界最大的外企工作了好些年,然后我们整个团队出来创业。开始,我们还是按照之前的运行机制来组织公司运行,可是陆续发现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如何面对客户的需求。之前,多少有些店大欺客的自信,客户的购买体验是那种饥饿销售的模式。而出来创业,在没有品牌价值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客户预期和技术风格之间平衡点,成为突出问题。如福特所言,如果一味听顾客的,我就只能给他们弄一匹快马。所以这里就涉及一个公司定位的问题。

  对于业界最大的公司,管理上必然出现官僚化的特点。因为层级较多,所以我们都是对上级负责,而不仅仅是将事情做好。对于这样的大公司,降低风险是重中之重(好吧,我们平时对外都是宣扬创新的)。而出来创业的人则不同,在初始阶段,新公司多数定位为小而美的类型。仅仅使用降低风险的机制,同时也降低了公司的活力和发展速率。

  如果我们翻看管理学的著作,发现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那种“大而全”公司的管理逻辑。但是管理学,本身也是有着强烈的尺度效应的。一个师的管理模式,和一个班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Rework,也可以称为Restart。它是关于起点的书,是关于小尺度、微观管理的书,是对僵化管理的矫正。这本书里面内容,适合做成List,逐一与自己的情况进行比较,然后在公司内部进行讨论,最终确定公司运行的模式。

  《重来》读后感(八):《重来》之部分商业思维

  Ignore the real world.

  “现实世界”之下往往只有固步自封。

  Failure is not a rite of passage.

  逗留在过去的失败中是无法进化的,进化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之上。成功才是最具现实价值的宝贵经验。

  lanning is guessing.

  放下臆测,找出下一项最重要的任务,然后起而行之。

  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

  行业需要壮举。

  cratch your own itch.

  从自己的需求出发。

  Draw a line in the sand.

  坚定立场。坚守某种信念,不但要相信它,还要让它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You need a commitment strategy not an exit strategy.

  整个策略如果只是建立在随时退出的想法的基础上,根本不可能走得太远。

  Embrace constraints.

  在高唱“始终不够”的悲观论调之前,请试试看自己利用现有的资源能走多远。

  You're better off with a kick-ass half than a half-assed whole.

  时间、资源、精力、注意力都是有限的,砍掉多余的野心,一次做好一件事。

  Making the call is making progress.

  要积极决策,不要苦等所谓的最佳方案。

  Don't be a hero.

  人们容易把放弃和失败联系起来,但有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适时退出。

  Don't copy.

  简单复制扼杀了深层的理解——而理解才能激发成长,是未来决策的基础。

  our yourself into your product.

  树立独树一帜的理念与风格。

  Welcome obscurity.

  籍籍无名正是毫无顾忌进行冒险的绝佳机会。

  Do it yourself first.

  在最初运营中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会变成无数倍的管理智慧,最终回报给你。

  uild a rock star environment.

  良好工作环境的生成源于信任、自律以及责任感。

  《重来》读后感(九):突破传统,互联网企业的管理之道

  整本书的风格就和传统的书迥异,正如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差异一样,所以大家的书评差异也很大。

  互联网企业创生新的商业模式,快速的业务反应,高度关注客户体验,年轻活跃的员工团队......管理模式也必然挑战传统观念(当然并非完全摧毁)。这本书汇总了37signals的一些管理理念,一些观点个人还是非常欣赏,比如: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怎么看,做半个好产品胜过做一个半成品,提升团队效率的方法,招聘的观点,招聘笔杆子,客户服务的观点,等等。

  本书被诟病的部分原因是整体逻辑性不强,更像一些观点的汇集,有点互联网的碎片化,并常有一语惊人之举......可是,管它的,一本书,有些观点对我们自己有收获就好了,谁规定了书一定要怎么写呢?要如何排版呢?何况,我们已经生活在以前并不熟悉的互联网时代了。

  《重来》读后感(十):书的好差因人而异

  书的好差也是因人而异吧。

  既然能够引起大家的争论,想必也是本不错的书籍。

  对我而言,能让我收获知识,启发我思考的书,我就觉得是本好书了。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缺点就是:

  每篇都很短小,论点没有过多材料证明;貌似一些喊口号、有些标新立异的只言片语而异。

  也许这就是它的优点,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亲身经历,得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观点。

  这本书不就是作者亲身实践之后的总结么?

  所以,口头的争论再怎么激烈,不如自己亲自去证明或者去推翻。

  我想以后工作中可以尝试尝试~~~~呼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重来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