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18 10:3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精选10篇

  《产品型社群》是一本由李善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一):《产品型社群》有感

  传统模式企业正在直面一场空前的“降维战争”。传统模式很难避免悲惨下场,诺基亚等昔日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柯达发明了数码成像技术却依然破产。

  主要分享书中李善友教授提到的互联网思维三大法则:

  互联网思维之一:中间成本为零,利润递延

  小米与特斯拉,通过社会化媒体接触用户,在自有电商销售产品,根据用户预订量分批生产产品,从而实现“零营销费、零渠道费与零库存费”的成本结构,这对于传统厂商来说则不可想象。离开成本结构谈互联网思维必定是伪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价值网中的企业能够去除中间成本,消除营销、渠道、库存这些对于传统厂商来说天经地义的维度,发动“降维式攻击”。而企业往往把这部分省出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与用户,以后续递延利润的方式获得盈利。换言之,“一次打击”已经不行了,企业要生存,必须获取多次打击的能力。再以智能手机行业举例,传统手机厂商卖手机以销售硬件为核心,把硬件卖给客户,卖完即关系两清,考量的是出货量与市场占有率。而小米卖手机,是跟用户建立长期关系,以经营用户为核心,除了硬件销售,从游戏联运、内容服务、配件销售都可以再获得利润,因而小米追求的是粉丝数、MIUI用户数、版本更迭次数以及软件应用量。

  互联网思维之二,功能成为必需,情感成为强需

  进入互联网时代,产品生命周期“快进”,产品的辉煌期大大缩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都在速朽。对很多企业来说,根本来不及从产品积累到品牌,就如流星划过。在位企业的既有优势“速朽”,在野企业则凭借一款产品就可以横空出世,一出生就可以风华正茂,小米、微信、余额宝就是例证。颠覆式生存成为这个时代的常态,而企业需要具备的是不断颠覆自我,快速刷新的能力。

  在一款产品可以颠覆一个巨头的时代,产品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但产品优秀并不等同于技术领先。如罗振宇所说,“工业时代承载的是具体功能,互联网时代承载的是趣味和情感。”亦如乔布斯所言“我们正处于技术和人文的交叉点”,功能属性自然是产品的必须属性,但情感属性上升为一个优秀产品的标配。当我们心甘情愿为iPhone付出高溢价,并非因为它比其他手机有更多功能,而是在为出色的设计与体验带来的美感买单。

  被赋予情感的产品会具有人格化特征,形成“魅力人格体”。互联网品牌则是创始人、产品与粉丝之间的合谋,CEO成为代言人,只需有极致的产品体验,粉丝就会去传播。当营销与产品合一,也就又一次实现了降维。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中国最知名的广告人叶茂中在微博上发表忏悔,另一方面则是小米手机不做广告投放,将这部分费用用于采购顶配部件、使用高端供应商以提高品质。雷军说:“我过去20年都在跟微软学习,强调营销,其实好公司不需要营销,好产品就是最大的营销”。

  互联网思维模式之三,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逃逸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难改变是观念革新,以及组织、管理的创新。人与人冗合度为零,个人要生存,需要将才能发挥到极致,甚至成为异端。何谓异端?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后,推出“Think Different”这则广告,为当时已经趋于平庸的苹果重新找到了灵魂。异端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没有人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推动了人类的进程。引领世界的几家公司Facebook、Google、苹果乃至小米,在选才、用人的标准和方法上都秉承追寻极致人才的精神,正极速趋向二维化:要么杰作,要么狗屎,不杰出必须走人。

  当个人走向异端化,就会吸引追随者,从而形成组织的社群化。在Netflix流传甚广的一份人才管理文件中,最为核心的观念是:“你能为员工提供的最佳福利,不是请客吃饭和团队活动,而是招募优秀的员工,让他们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相信,所需要的不是一群庸才,而是几个甚至一个顶尖的人才。因为一个顶尖的人,会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精神投契、水平相当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冗合度为零,终有一日会达到“人即公司化”,在这一趋势中,公司的边界被打破,公司变轻,团队变小,层级变少,管理变淡。比如苹果极度强调会议效率,无关的人不允许参与会议;小米以米聊群代替组织架构,实施内部项目管理;黄太吉用微信群处理工作,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管理都已经“异化”了。“异化”的管理有三大特点:广义化、外部化与游戏化。首先,管理广义化,小米用快节奏的工作氛围来影响员工的行为,让业务管理来驱动员工管理;其次,管理外部化,让用户广泛参与,以用户的吐槽或赞扬来驱动员工进步;再次,管理游戏化,人人都是游戏一份子,小米的创业难道不就是一场真人秀吗?

  “管理与业务谁更重要”的问题不复存在,将员工管理嵌入业务管理,把内部沟通融于外部沟通,把所有的管理、文化、价值观、愿景融于一件事: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产品成了引领、激励和衡量一切的风向标。麦当劳与Twitter都已经取消了COO岗位,未来将会消失的岗位还会有人事、财务、总裁办……通常意义上的管理与产品合一,管理也被“降维”了。

  参考:http://www.adminso.com/articles/view/58386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二):《产品型社群》导读

  前言:

  “你不是输给了互联网,是输给了不信互联网。”

  “事实上,赢你的根本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时代的力量是可怕的,想想被时代所淘汰的这些历史物件(bp机)及相关的公司(诺基亚)。

  所以没有什么比活在当下更能表达我对时代的敬畏,而对活在当下的更好的理解应该是体验和深度感受现在的时代,那就是互联网时代。

  相比较站在过去看现在,我们更应该站在未来看现在。当你不信的时候,你已经输了。

  《产品型社群》这本书作为李善友老师的一本著作,最好是带着问题去做深度阅读,这样思路清楚,也能快速掌握此书的脉络和核心观点。

  也许初读时觉得此书是方法论,而大部分的创业者更关心实战之术。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用在这里就很合适,此书揭示的就是一条通往实战之术的路。所谓心法,结合外功实践才能发挥威力。

  几个问题与读后的回答:

  1、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是讲社群的运营方式吗?

  没有找到。那么到底是在讲什么?讲通往实战之术的路。

  2、产品型社群是一种社群的类型吗?什么是社群商业模式?

  产品型社群是一种砍掉所有中间环节、而让产品和用户获得连接的方式,是一种双向传播的通道。 在这个通道中,产品研发者和用户的边界可以并且应该被打破。在这个通道中,利用人性的弱点(七宗罪),满足人性的需求(马斯洛七个需求层次),针对产品开放参与节点,设计活动,实现产品活动化,活动产品化,从而在实现产品快速迭代的过程中,社群得到自生长、自组织、自传播。

  对好产品绝对忠诚的脑残粉的自组织就是社群。有自我刷新能力,因为好产品和脑残粉而获得强大势能可以指数级增长的就是产品型社群。

  去除各种多余的环节达到降维,因为脑残粉的需求,通过二次打击能力盈利并且颠覆原有多维商业模式。

  人性的弱点+马斯洛的需求=控制

  “屌丝是一种反讽文化,自嘲精神,而非社会身份。真屌丝的特征是既要物质,更要精神,低价不掉价。”

  在精神层面,一个接地气的社群可以催生高度带来满足感的东西。什么东西可以让人满足呢?满足是一种幸福感,一种愉悦感。

  说实话,谁又不是屌丝呢?再高大上,高富帅,白富美,骨子里头也是有缺失的部分,这,就是人性。

  定位核心人群+o2o社群运营+参与感游戏=社群的高度聚合

  “产品型社群七字诀,产品,社群,自组织”

  互联网时代,用户是核心价值,聚人(用户)者为王,能够把人(用户)聚集起来的就是神。金字塔理论在任何组织形态下都存在,任何组织,无论规模大小,都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站在金字塔顶的那一个就是神。雷军也是被神化的那一个,而神化,又加深了他的人格魅力体。

  这个世界上有30%支持你的人,30%反对你的人,还有40%中立的人,所以找到那30%支持你的人,拉拢那40%中立的人,然后打败剩下的30%反对你的人。

  社群势能=产品质量*连接系数

  因为了有了社群,有了粉丝,才有可能二次打击盈利,千金难买我愿意,千金难买我喜欢。喜欢就是最好的。

  社群的价值在于降维度,去毛利率,去库存,去渠道,去营销,去管理,看似不可能的一切维度的取消都因为社群的存在而变得合理。当这些独立的纬度都降为零时,才是社群价值真正的体现。

  所以,什么才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纬度?

  产品与社群。

  “产品就是广告,社群就是渠道。具体战术就是六个字—— 单品,微利,海量。”

  3、什么是好的产品?

  产品=功能*情感

  功能是1,因为是恒定的,现在同质化的时代,谁比谁功能强多少,谁比谁傻多少?但是情感不一样,情感越丰富,产品的价值越高。

  让用户尖叫并且心动的爆款,这个爆款一定倾注了魅力人格体的审美与情感。一件有灵魂的产品,一件可以承载趣味和情感的产品,一件直指人心的产品。

  “产品生命周期趋近于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都在速朽”

  “技术进步的步伐一定会超过市场需要的速度;而当产品性能过度时,产品的生命周期就会发生变化。”

  “对好产品的理解必须发生重要的彼岸花。在工业时代,好产品的标准是功能,技术,价值;而在互联网时代,好产品是单点极致,超出预期,给用户惊喜,然后产生超越商业价值的强烈情感关系。”

  不仅产品有生命周期,品牌也有生命周期,一个不能让用户持续保持新鲜感的品牌会慢慢的死去。

  4、如何从好产品升级为好品牌?再让用户成为信任代言人?

  “小米就是商业宗教,宗教的核心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

  宗教就是信仰,信仰又是什么,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满足人的需求,达到控制的目的。因此,产品也是如此。不同时代的占据意识至高点的方式都不一样。工业时代或许是技术,功能,现在互联网时代,讲究的是情感。其实最能掌握人类情感的就是宗教。

  在这个时代情感,态度,调性才是最重要的。体验不好,可以迭代,功能不行,可以迭代,技术不好,可以迭代。

  社会化媒体+内容营销+口碑=快速传播

  互联网品牌区别与工业化品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传播速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因此互联网品牌往往在一夜之间就红遍天下。但是要注意的是情感不行迭代,态度不行迭代,调性不行迭代,价值观不行迭代,这些是一开始就树立在那里的,是原则问题。

  满意不等于满足,我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最重要的是提高满足感而不是提高满意度。人性里面最根源的就是贪婪,所以,是永远都不会满意的,总想要更好的,但是情感上却是非常容易被满足的。

  “审美与情怀: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

  “什么是品牌故事?基于某种特定人群,反抗了某个敌人,激励了某种心智,抚慰了某个伤口,渲染了某种生活场景,”让用户得到一种怎样的灵魂加持,满足了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意淫,最终通过消费行为来实现。”

  我一定不是先喜欢一个产品,再喜欢一个品牌。比如那句“我为自己代言”,拨动我心弦的一定是魅力人格体。爱屋及乌,就是人性。也是催发脑残粉的基底。

  “我们已经从以商品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从经营实物到经营用户,用户称为零售商最重要的资产和变现的基础。实物是手段,用户才是资产。”

  “怎么把用户变成铁杆粉丝呢?把用户社群当作战略工作来运营,做各种活动,瑜伽,文化学习,各种特色礼物……总之把用户经营起来。”

  找寻最开始的100个天使用户很重要,当100个天使用户发展成1000个的时候,这个社群就有不可估量的势能。而如何找寻最开始的100个用户呢?还是产品,可以带来满足感的产品。有了1000个用户,就好比一个强大吸引力的漩涡,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所以1000个以后的都是粉丝的自组织。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三):期望太高,有点失望 很希望看到不一样的观点 然而和其他书差不多

  都在说小米,有点过了。小米这2年过的不好。江湖风水轮流转。小米以前是塑造了一个神话,也画了一个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商业模式。然而当增长下滑市场下滑的时候,小米面临的问题也是空前的。

  其二,小米模式是一般企业可以学得到的?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可以从小米身上学到什么?切记不好看别人做得好就一味的模仿。其实个人喜爱读书。读过了2013年到2017年间的大部分互联网新媒体类的书籍。发现很多同类书籍都在说小米。然而他们说的无非就是那些大家都很熟悉的内容。成功案例的我们是可以分析,是可以借鉴。如果我们可以挖到小米那些不为人知的秘诀,或者是分析一些 学不来小米模式的企业我们要如何做,这样的观点就更完美了。分析别人不分析实际场景的书籍是给外行人看的。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四):《产品型社群》(李善友 著)

  ①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任何一个系统,如果想有效运作,必须内部逻辑自洽。任可一个系统,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因此一切系统,必是有边界的。

  也就是说系统之内为常识,跳出系统为见识,见识比常识重要。进入社会便是寻求见识。

  ②价值网概念

  在颠覆式创新理论中,核心概念是“价值网”,其三大特征是成本结构、性能属性及组织形式。在某一价值网中的企业都会遵循固有的成本结构,以某种性能属性为重要的价值判断。价值网一旦形成,就极难逃脱,人们以为是管理者在做决定,其实是由所处的价值网所决定。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恰如一张无形的价值网,而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在三大特征上都变现出深刻的差异性。功能成为标配,感情成为强需;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身处的价值网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就如之前唐老师之前所说的“要想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人”。价值网的不同,短期会倒逼着成本结构调整,最终沉淀到性能属性之中形成企业理念,比如说正在转型之中的苏宁。

  ③情感体验VS功能体验

  技术进步的步伐要快于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而且技术越进步,产品生命周期的更迭将越短,逻辑推导到极致,产品周期会无线趋近于零,这也意味着功能体验已经没有最优化,消费者对情感体验的需求超过对功能体验的需求,审美将代替科技成为互联网价值网最重要的性能属性。

  对与这条我持有保留意见,因为我们坚信功能体验的创新一直并且持续的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当然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一大批强调用户体验的产品抢占媒体版面,肆意的抢夺人们的注意力,是因为目前存在着市场空缺。但一旦体验都成为了标配(当然没有体验的企业本身就不应该存在了)戴着科技公司面具的营销公司,又能做些什么呢?我虽说是联想的用户(公司发的办公本),不是小米的用户,等到哪一天,这些企业真正在科技上做一点事情的时候,我才会去说自己是一名国粉(非果粉)。用情感去售卖商品都是耍流氓,但现在已然成了流氓社会,你不这样干,可能不到明天就已经折戟在黄昏了。

  ④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人与人的冗余度为零是互联网价值网的第三大特征。在机制的逻辑推严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的冗余度为零。即使两个相同的人,必有一个被淘汰。要生存,需要将才能发挥到极致,直至异端:要么天才,要么狗屎,不接触必须走人。对于Netflix最核心的观念是:“你能为员工提供的最佳福利,是招募优秀的员工,让他们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因为一个顶尖的人才,会吸引一群水平相当的人,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凝聚社群。异端化的人才筛选,避之不谈,但心存感激@烛龙项目,有你们在前面指引着我前行。

  ⑤顺势而为

  如果台风来了,你站在台风口,就算是一头猪都会被吹起来。但是我依旧疑惑的是为什么是软件行业比不过微软、做电商比不过当当、做游戏比不过完美、做杀毒比不过360、做米聊比不过微信的雷军做成了手机,要知道2010年~2014年并不是手机行业的台风!或许是跨界的魅力。此处埋下伏笔。至于小米的七字真言“专注、极致、口碑、快”是一个现象的归纳,互联网打拼的各位前辈深知其道,但落实起来又是何等艰难,哪怕自己非常努力,企业大了什么都难。

  ⑥比肩巨人:取法其上,得乎其中

  小米的竞争对手是谁?是国产手机还是高端手机?小米实际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国产手,但是小米刚出来的时候,它会说HTC、三星和苹果是它的竞争对手。在商业竞争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傍大款”。竞争的时候一定要去找比你牛的人,千万不要去找不如你的人。比如我和东哥在同一家公司……

  ⑦降维:认清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全方位多维思考的过程,但是不能深陷其中,解决问题时要跳出来,减少思考的维度,解决问题。

  同时也发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与你分享:在今天这个时代,沟通越顺畅,人却越孤独。

  《产品型社群》是一本好书,看见它的封面说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书不怎么愿意去看,抱着看李博士如何将牛皮吹爆的心态看完全书然后心虚不已。这本书中他做到了专注极致,在浮夸的互联网世界里用心写书,很值得尊敬。

  最后感谢超哥,将其借阅于我,谢谢。(考虑到版权问题无法上传至网盘,需要本书pdf可以回复邮箱地址,另图片选择百度检索)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五):产品型社群

  互联网思维之一: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

  互联网思维之二: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

  互联网思维之三: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产品型社群

  去毛利率、去库存、去渠道、去营销、去管理,当这些独立的维度都降为零时,什么才是互联网时代最为重要的维度?产品与社群。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产品,它过去承载具体功能,现在承载趣味与情感。当企业能够用优秀的产品连接用户、粉丝群体,经营自身的产品社群,做到营销和产品合一、粉丝和用户合一时,那么就未必要通过产品直接盈利。

  =================

  任何一个体系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哥德尔第一定律

  产品型社群,七字诀——产品、社群、自组织。

  工业时代,产品连接用户的成本巨大,不得不依赖广告;而互联网时代,产品连接用户的成本为零,产品本身就是广告。当产品到达用户手里的时候,广告也到达用户手里。

  营销融于产品,即产品型营销。

  有人和乔布斯谈创新,他说:“我对创新没兴趣,我只关心伟大的产品。如果你关心的是创新的话,那你最后只会列出我们做了哪些创新,一、二、三、四、五,好像把这些东西堆起来就做成了好产品。”

  产品的目的是打动人心。

  产品=功能×情感。

  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会呈现。

  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

  不要强求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你,让喜欢你的人更喜欢你。

  传统厂商是在卖产品,而互联网公司是在建社群。

  工业时代,产品信息到达用户的成本巨大,不得不依赖广告;互联网时代,产品信息到达用户的成本为零,用户和用户之间影响的成本为零,产品本身就是广告。

  理论,不能说百分之百失效,但它在很多范围内已经失灵。哥德尔第一定理的基本含义是,自洽的一定是不完全的,因此建立在工业时代的经典营销理论也会有它的边界,有可能互联网就是它的边界。

  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一言以蔽之叫做B2C模式,是先生产出来再销售,所以,必然有库存。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交互手段的变化,企业可以跟用户直接建立连接之后,再生产,这就是C2B模式。先找到用户,就不需要广告费,而且产品直接卖给用户,没有渠道费,没有库存。

  粉丝跟品牌能够产生一种超越商业利益的情感关系。

  只有站在比他人更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理解他人。

  如果把互联网当做工具,就永远理解不了互联网的真谛;如果把互联网当做思维,就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申音说:“互联网思维,并不是关于互联网的加号——‘互联网+’,不是多做一个网站,多做一个APP,多开一家天猫店,多搞一个社会化营销团队。相反,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减号——‘互联网-’,减掉一切与最终用户直接沟通的障碍,减掉层层加价的中间渠道,减掉组织多余的架构层级,减掉一切可以外部化的低效的内部交易,减掉核心能力之外的所有欲望冲动,减掉基业长青的春秋大梦,回到初心,轻装上阵。” 我认为这段话说得还不够究竟,真正的互联网思维不是减法,而是除法。减法的意思是在你原有的维度里减掉冗余;而除法的意思是把某个维度去掉。 降维化 0广告费、0库存、0渠道费 意味着天经地义的独立维度,消失了!

  如何在中间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产生营收?产品就是广告,社群就是渠道。具体战术是六个字——单品、微利、海量。

  小米的规则是毛利率一旦超过15%就降价,不给竞争对手跟进的空间。

  毛利润=价格-生产成本,净利润=毛利润-运营费用。

  如果企业在毛利率为零的情况下还能盈利,然后转身去攻击那些依靠毛利率来赚钱的企业,这就叫降维化攻击。

  小米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小米手机有二次打击能力。

  传统厂商卖出一台手机,生意结束;而小米卖出一台手机,只是生意的开始。先用手机把用户吸引过来,好好伺候成“米粉”,再通过其他途径赚钱,毕竟,粉丝的钱比用户的钱好赚。

  用互联网思维做离互联网最远的事儿。

  社群势能=产品质量×连接系数。

  第一,少产品可以产生大势能。

  第二,社群和产品是一回事。

  连接系数=f(连接数量,连接质量,连接频率)

  连接系数=lg(铁粉)

  在这个体系之中: 当忠诚粉丝数等于1时,连接系数为0,社群状态为失败组织。 当忠诚粉丝数等于10时,连接系数为1,社群状态为传统公司。 当忠诚粉丝数等于100时,连接系数为2,社群状态为社群雏形。 当忠诚粉丝数等于1000时,连接系数为3,社群状态为中等社群。 当忠诚粉丝数等于10000时,连接系数为4,社群状态为大型社群。 当忠诚粉丝数等于100000时,连接系数为5,社群状态为现象级社群。

  凯文·凯利讲过一个1000粉丝的理论,“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要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

  我们已经从以商品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从经营实物到经营用户,用户成为零售商最重要的资产和变现的基础。实物是手段,用户才是资产。

  产品型社群“七字诀”——产品、社群、自组织。

  我们在产品部分提出功能为标配,情感成强需;在社群部分提出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在自组织部分提出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产品、社群和自组织绝对不是并列的关系,它们是有先后次序的。如果必须选一个就是产品;让产品升级起来就是社群;产品和社群的运转方式是自组织。 这就是完整的互联网思维框架图。

  一生悬命,谨致匠心。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六):读书笔记:产品型社群--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

  产品型社群--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

  1.在产品部分提出功能为标配,情感成强需;在社群部分提出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在自组织部分提出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互联网思维之一: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

  互联网思维之二:中间成本趋零,=次打击盈利

  互联网思维之三: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2.产品是怦然的“心动感”

  3.产品的审美主义时代:极致、简洁和情怀

  --审美与极致: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永远不厌其烦地改,越改越有温度感,越改就越知道下一步往哪里走,这本来就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

  --“一生悬命”。我现在的人生哲学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会呈现。

  -- “爽”胜过功能;“酷”是未来的体验方向。

  --简洁并不是把现象层面的东西变少,而是从现象层面深挖下去。

  --不要强求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你,让喜欢你的人更喜欢你。

  3.定位核心人群:寻找100个天使用户小米先从手机论坛上找到了1 000个人,这100个人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刷成小米的MIU操作系统。小米的7个创始人都有这100个人的联系电话。

  这个时代最大的成本红利是“认知流通成本下降”。互联网时代,产品信息到达用户的成本为零,用户和用户之间影响的成本为零,产品本身就是广告。

  用户=读者=粉丝,内容营销就是“讲故事”。:你的工作是故事,你的生活也是故事,对一家创业公司而言,你的一切都是故事

  4. 产品是入口,社群是商业模式

  --社群势能=产品质量×连接系数。

  --连接系数=lg(铁粉)

  当忠诚粉丝数等于100时,连接系数为2,社群状态为社群雏形。

  当忠诚粉丝数等于1000时,连接系数为3,社群状态为中等社群。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七):为什么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可以了?

  从我大学开始,我旁边以及我不认识的人,都在跟我说,要两手准备两手抓,多考几个证,以后比较好就业。

  而当时,我就读的还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专业,这个最好的定义,来自高就业率和高薪酬。连我们专业都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更何况其他的学生。其实这种生存的恐慌感,从高中就开始埋下。在我们国家,高中学习阶段,堪称是整个教育阶段竞争最残酷的时期。而这种残酷里面,唯一考核指标就是成绩,而成绩来自六大学科均需优秀。有一科偏科,几乎可以断定与名牌大学无缘。

  国内的教育,从来都是要均衡学习,什么都要抓什么都不能放。就算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只需专修一个专业了,也不能放弃均衡的思想,需要做多手准备。可是,多数人基本都是普通人,时间精力都有限,均衡分配直接指向术业无法专攻。而毕业进入社会,才是真正检验的时刻。从新闻报道以及相关研究报告可以看出,真正能创造出自身价值的人,太寥寥可数了。反而,多数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蜂拥涌向公务员考试,清闲而且稳定,解决生活所需即可了。

  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创造。优质生活只是创造过后带来的附加值。但现在的价值观念,太目光短浅且虚荣浮夸。但历史地车轮总在前进,甚至是以快车道的速度在席卷一切。尤其是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重新洗牌各行各业也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稳定,才是最大风险。创造,才能与时俱进。《产品型社群》提到典型事例--小米手机,从无到有,到互联网企业第四强,也就花了4年时间。雷军只是小米手机做到了极致。极致之后,小米从手机业务到相关衍生品的扩展,就像建好了一个火车头,其他车厢自动组装,迅速扩展强大成一个估值达几百亿美元的公司。

  互联网显示了超强的创造力。

  其实从苹果手机引爆的互联网时代以来,微博、微信、阿里巴巴等无一不是在细分市场做到了极致,腾讯微博PK不过新浪微博,易信来往也干不过微信,电商平台老大始终是阿里巴巴。而往小了去说,自媒体作为内容供应方,更直观地验证了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好了。微信公众号“咪蒙”“六神磊磊”等,无一不是找到自身的细分领域,做到了极致,做出了自己的情怀。据悉,“六神磊磊”早已经年薪上百万。

  互联网思维,就是产品+专注+极致。读完该本书,作为做内容供应方的重业者,可以借此梳理下思路。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八):不懂互联网的可脑补此书,懂的也可瞅瞅

  读完这本书收获还是有的,尤其是借助本书中的一些对社群思考来“完善”我对社群的认知,但是这本书却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即有点低于我的预期——在阅读本书前我对本书的期望值太高了。

  首先,这本书相当大的篇幅都是在讲小米,但小米的成功不可复制,也只能借鉴,不然从凭借我们强大的“山寨”能力,不知道要复制出多少个小米公司了;

  其次,这本书你可以让你认识到产品的重要性、社群的重要的性、去中间化的重要性等等,其实这些观点在互联网上已基本成为共识,算不上深刻的洞见,只是本书将其更详细的论述了,更细化。打个不是太恰当的比方说,今天大家要吃面食,你以为今天吃馒头了,而这本书却给了你一碗面条,上面还有几块肉,但本质上还是面食,没有什么区别;

  第三,这本书将近有250页,但其中一半的是配图,没有错,有至少120页的配图,去掉这些配图的话,本书也就130页左右,其实也就是说本书用了130页的篇幅讲了很多大家都有共识的东西。当然这里面有个信息不对称的东西,对于互联网不是很熟悉的人,这些信息对他们还是挺有价值的。当然我说这个是想说这本书定价69页,如果这本书变成了130的书,你还敢卖这个价格么?

  第四,这本书讲社群,主要讲其必要性, 但是你想从本书学到具体的操作手法,恐怕你要失望了, 因为本书讲的都是“道”,至于具体玩法,里面没有太多涉及(讲小米的案例的除外,粉丝经济谈小米,互联网思维谈小米,社群经济也谈小米,小米是这些概念的万能案例啊)。

  第五,推荐不是太了解互联网的读,熟悉互联网但又想深入了解下的可读,非常熟悉互联网的也可以读一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是期待不要太高,不要被网上的评论把本书“神话”了,本质上神话这本书的很多都是李善友教授的“脑残粉”——你愿意多程度上相信脑残的话?

  最后,李善友教授的书我还会买,还会继续看,哪怕贵,原因很简单,开脑洞嘛,投资嘛,至于产出比,看你个人喽。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九):社群倒是个准话儿

  什么叫产品型社群,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这本书。

  产品,从古至今所有的交易活动都是伴随产品进行的,工业时代以产品为核心,以技术、工艺、质量为依托进行市场角逐。那个时代只要有最优秀的产品就基本奠定了胜局;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支付方式、生活理念都发生了巨变,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主的第三方支付几乎贯穿了整个互联网时代的交易市场,形形色色的电商平台,不经商品种类繁多而且还有的小而美,而编制这张巨网的不是企业而是用户。这里书中不再称之为消费者而是用户,而最有价值的用户企业会粉丝。

  粉丝经济是近些年兴起的新的消费模式,区别与传统消费者的是,粉丝和企业之间的情感联系加深。根据情感程度的强烈,最高级的粉丝叫做铁杆粉丝。书中主要是以小米的发展为例,大谈小米脑残粉、死忠粉、铁杆粉对小米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而当初小米并不是先做产品,而是先聚合用户,获得第一批忠实粉丝,并开创预售模式,零广告费、零库存、零渠道的降维化处理,使中间成本无限接近于零,以低攻高打破了传统的手机格局,成为中国第一大手机厂商,同时小米也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佼佼者。虽然进入2016年后小米创新不足的颓势已经日渐显露,但是并不妨碍他成为这个时代现象级的企业。

  今后的社群商家模式将尽可能将毛利率化为零,通过软件和附加服务和周边衍生品来盈利,而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探索这种模式了,就算是目前的美大外卖的合并、滴滴快滴的合并,前期不断烧钱的目的也是为了圈海量用户,培养用户习惯,后期通过交叉补贴等方式盈利回来。

  人始终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而互联网竞争的首先就是需要获取海量用户,不单单是通过烧钱补贴就能发展壮大的,更重要的是和用户形成思想上、价值上、情感上的认同,和用户维系情感交流,培养用户成为铁粉,一批永远不会离开的铁粉,形成永不消逝的资产。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十):互联网时代,什么最重要?

  这本书,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书中以小米的社群运营为例子,阐述了产品、社群之于互联网领域成功的重要性。

  其实书中讲的精髓就俩,第一个是产品。在互联网时代,产品就是营销,产品好,则可以实现口碑传播,节约了传统行业里的渠道成本,库存成本等。小米的营销就是通过与三星等相对高端的产品进行捆绑,加上CPU的洗脑,让用户有种拥有小米的自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品牌价值。第二个就是社群,社群就是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与之特定的文化,有将部落发展起来,就能实现营销。

  在天朝,基本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创新产品,所以我认为,互联网时代就是营销的时代,移动互联网这一块的红利基本上已经瓜分完了,现在还剩一些小公司苟延残喘。但并不是说,行业前景已无,科技的影响力是极具杀伤力的,科技的发展会推动社会的变革。所以企业要做的是营销,卖的是服务。就像小米,看起来卖的是硬件,其实是软件。产品再好也需要营销打出去,营销做得好就会相应推动用户的反馈,从而促使产品进一步完善。

  这本书还行吧,就是写的废话太多了,感觉就像听了一堂课,抓住重点看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