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死疲劳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4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死疲劳的读后感10篇

  《生死疲劳》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4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疲劳》读后感(二):关于装帧设计

上海文艺出版的这套莫言系列,抛却内容不说,装帧设计也很好,封面的图很有味道。拿在手里感觉是有生命的(瑕疵是每本都有不同的印刷厂印刷,质量高低有所不同)。可以说,我这个人不太喜欢硬皮书,准确的说,是不喜欢不应该搞成硬皮的偏偏搞成硬皮的书。什么书可以搞成硬皮呢?简而言之就是逼格较高,让人打眼一看就跟海啸一样扑面而来的东西,你比如莎士比亚、神曲、伊利亚特、资治通鉴等等。我今儿中午去汉唐溜了一圈,你说你把茅盾文学奖也搞成硬皮,把余华也搞成硬皮,这就不好了。茅盾文学奖当然还是代表一定水平的,但是其中多数作品整体逼格、包括书的厚度都不适合硬皮,搞得人一看就没有欲望了。余华也是,我觉得此人的书写的东西都比较残酷,你把它搞成硬皮,怎么看都不对劲儿。我说中国的出版商还是要把装帧设计再打磨打磨。

  《生死疲劳》读后感(三):坑人的孟婆汤

  人要是死了,最好不要和阎王老儿争个你短我长,人世间的是非曲直在他的地盘只能听他的。乖乖地走上望乡台,利落地喝一碗孟婆汤,前世的恩怨情仇随着五味杂陈汤一饮而下,解开裤子尿个干净。
  如果是这样,蓝千岁就不会记得冤大仇深的地主西门闹,不会记得雪里站的黑驴,不会记得宁死不屈的犟牛,不会记得称王称霸的猪十六,不会记得饱经沧桑的狗小四,更不会记得搏人一笑的泼猴。如是也就没有了莫大叔的《生死疲劳》传阅于世,赚取几个外国老头的好评。归根到底还是那孟婆汤给了机会,出这妖蛾子的家伙岂知一碗失效的忘魂汤牵扯出多少如梦如幻,颠倒曲折,爱恨情仇,痛人心骨的故事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娓娓道来的岂止是高密东北乡的动情话本,而是折射出中国大地一个时代的社会变革。
  都说时代的潮流不可逆, 我们却还是把掌声和尊重给了反潮流的人物。他们不一定位高权重,也非巨贾大儒,他们往往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被人无视、侮辱甚至践踏。他们不迎合也不反抗,只是守着老礼,倔强、偏执、沉默的活着。蓝脸三十年坚持半夜劳作,只有天上的月亮与他作伴,没人能理解,他到底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一口气。就是简单的一口气,憋出的是种风骨,是中国古典农民的天性。
  不要轻易嘲笑傻子,在傻子眼里你更傻。

  《生死疲劳》读后感(四):好作品值得阅读!

       实话,拿起这本大部头的小说是有压力的,生怕在还有十多天就要生宝宝的情况下不能攻克这部小说,从此搁浅。好在莫言先生的书刚捧起来的时候有些犹豫,但只要入戏,进入故事情节,就会咂摸出点味道,觉得貌似有点意思,越到后就越觉得有的看头。
    这部小说沿袭了作者在构思上的某些特点,时间镜头拉得比较长,故事讲了三代人以上,和《檀香刑》区别的是据后面交代是有原型的。从编排上来,通过不同动物的视角来写很创新,至少在我看过的国产小说作品中,我想是因为他受马尔克斯的影响比较深吧!据故事内容来说,我感觉看莫言先生的小说是有些自虐的,因为他就像一个外科医生用鲜血淋淋的手术刀把中国人的劣根性剖析地淋漓尽致,有时让人无法直视却又忍不住偷窥。感觉瑕疵之一是结尾好像很仓促,有点急刹车的意思。还有,貌似莫言先生都喜欢用比较悲伤、凄凉的结局,其实有时不交代结局我浅薄地认为可能也挺好。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部挺创意的小说,值得一看!

  《生死疲劳》读后感(五):半个世纪,7个真身,6次轮回。

2013年10月31日看完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书,此前,大概极少有人知道这个作家吧,至少从他获奖后全国的反应看来,确实是这样的,而他的书籍也是从那时起,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大购书网站的推荐专栏,一夜之间,举国上下无人不晓——莫言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子。这真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后来我又听说,诺贝尔文学奖一般不会颁发给那些已经享有知名度的作家,也不知真假与否。

谢谢小伙伴阿媛送的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莫言启蒙人”,引发我对莫言作品的兴趣,这只是一个开始,我将陆续拜读他的旧作。花了近一个月,很厚很厚一本,500多页的书,竟没有一丝不耐烦地看完了。西门闹——半个世纪,7个真身,6次轮回。

引用开篇“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我并不能很好理解这话的含义,因为我所生活的土地早已覆盖了厚厚的水泥,甚至,我是一个“空中人”,就是那种不论居家还是上班永远悬在半空的人。黄土是什么样子,什么味道,什么手感,我竟觉得十分陌生。而莫言笔下的这个故事,却是一个真正的关于土地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几代人,充满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让我们仿佛看到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说它是莫言胡编乱造的虚拟小说,我更愿意相信他是真的,正如莫言一再强调的——命运使然。

常常看到一半,总要停下来,对着这张巨大且缠绕的关系网细细琢磨一下,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总结,虽全书有近百个名字,但主要讲的还是两个姓氏的人,一个西门氏,一个是蓝氏。由于记性极差,经常看小说都会忘了前后篇章的顺序,可莫言的这部长篇小说,我却能准确无误地记住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狗、猴、人的顺序,不得不说真是一个奇迹。从每一世的死法都可以感受到西门闹对人世间的仇恨在慢慢减弱,以至于狗世寿终正寝后,阎王也能感受到他的平静,阎王爷真是和上帝一样神啊。看到后部分,突然有点像余华《活着》的剧情,一个个角色接二连三演完一生,落幕散场,似乎约好似的,像骨诺牌那样间隔不会很大,轰隆隆倒下,他们即便曾经是主角,如今也只剩星星点点的故事流传人间。

阿媛曾问我,“生死疲劳”是什么意思,我不想揣摩作者的想法,那无异于“老师说作者描述窗帘是蓝色的表现了他心情抑郁,作者回答窗帘本来就是蓝色的”,我只谈我内心感受到的“生死疲劳”。无论生,还是死,西门闹这个代表人物都在疲于奔命,活着做人难做畜生也难,死后还得不停轮回,这样的生命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可活着、带着前世记忆活着,就是受罪。

莫言大叔,我还很想知道蓝千岁以后的故事……

  《生死疲劳》读后感(六):百年孤独

文章的最后,想到了那个孤独百年的家族中,家族中最后两人的不伦之恋以及被蚂蚁啃食掉的婴儿。
我并不是一个称职的读者,在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我深知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红高粱也是出自他的笔下;在我买书的时候,更多也是点开不同购物网站上面的推荐榜。只不过当我终于有机会能够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到了它的时候,我依然感觉自己是幸运的。
很奇怪我从这本书里面的感受中,能够直接反应到笔记里面的却是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驴牛猪狗猴,甚至最后的大头娃娃,提供的确是在不同的年代中国发展的不同视角。(莫言先生是适合写乡土中国的,还记得自己读他的《蛙》之后所收到的一种震撼,从文学作品当中看出了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特定故事,这应该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中国民族在上个100年间受尽了屈辱和压迫,新中国成立后也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探索,不同的探索时期这些不同的社会背景,值得我们去玩味。
1950到2000,半个世纪道尽了一大家子的恩怨情仇。
突然有些稚拙了,写不出了,留给自己看自己思考吧

  《生死疲劳》读后感(七):莫言的《生死疲劳》——《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八):轮回之苦

合上《生死疲劳》的一刹那,我感觉到了一种从心底生出来的疲劳,直抵头皮。心里好似有很多问题,一下子涌了出来。

从翻开第一页,就被吸引,一发不可收拾。被莫言的想象力征服,还有他的语言。阅读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想到才华横溢这四个字,感觉他的文字浑然天成。从人间到畜生道,最后再回到人间,以一头驴、一头牛、一只猪、一条狗的角度,从一个大家庭写到整个社会,结构宏伟,人物鲜明,视角转换的清晰自然,仿佛一气呵成。整个笔力都集中在了中青年这个阶段。西门闹死后的蓝脸、少年时期的金龙,中年时候的蓝解放都是着力刻画的人物。

后半部分读来心情很低落。西门闹轮回为狗了之后,西门家正是发达的时候,简直可以说是成为了一方的霸主。可是这个时候的人,都没有了人情味儿,前后两种氛围有了明显的不一样,稍微感觉有些不紧凑。读到蓝解放与庞春苗的爱情的时候,有些不明就里。怎么一个二十岁的姑娘非要嫁给四十岁的丑男人?可能爱情这个东西是最不用道理去说明的。蓝解放这个人,为了这个所谓的爱情,放弃了县长的官职,放弃了妻子与儿子,与庞春苗私奔了。不知道为何,我很支持他,尽管在道义上这说不通;另一方面,又很同情他的妻子。

县里人都说,蓝解放是做了官之后忘恩负义,要抛弃糟糠妻子。细细读描写蓝解放心里部分的描写,能感觉出来他需要爱,为了爱可以抛弃一切。后来,他们私奔后,因为不被家里人所容,尽管两个人在外面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可是依然无法缓解两个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从他的关于高密乡的土地、高密乡的月亮的描写,可以感受得到,是一个对故乡有深切情感的作家。

在蓝解放的妻子得癌症快要死的时候,她对蓝解放说,当初我为什么不成全你们呢。是不是一个人到了快死的时候自然的就会宽容了?西门闹是在土改的时候被冤枉死的,一肚子的怨气,想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对人间还有诸多的眷恋。在第一世轮回为驴的时候,傲气不减,愣是把驴做出了白马的高贵;慢慢的,在畜生道做了牛、猪之后,就很安稳的做狗了,但不管在哪一世,都是为王者。在命运与时代面前,人与猪、狗都是一样的没有选择余地,能选择的,只是怎么做好属于自己本身的事情。我想,这是莫言的历史观与人生观吧,所谓,天道循环,自强不息。

当我意识到自己为蓝解放的私奔辩护的时候,开始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不是发生了变化。道德,究竟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还是说一直就是正确的?什么是道德?一系列的反问,使我看到自己的哲学素养多么差劲,不,我根本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的根据是什么?是以自己为第一参考标准还是以他人为参考标准?我好像混乱了。可能在实际生活中,不会遇到每件事都要这么问自己,但一定会有这种时候,那么,我该怎么做判断?我感觉我被逼到了死胡同,一种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解答的无奈。

西门闹打破了空间的界限,在为驴、为牛、为猪、为狗的日子里,都会因为周围的环境而翻起为人时候的记忆,凭借着这点记忆,它成了最通“人性”的畜生。这种写法贯穿佛教思想,即,与你有关的事情和人甚至是一草一木,都不是偶然出现的,一定有因缘的。最后,蓝脸与狗都死了,葬在了那一片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已经死去的人与畜生身边,也许他们到了同一个世界,然后再走向下一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面目出现,相遇,发生下一个故事。你、我、身边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的度过一世又一世。就像这个故事的书名,生死疲劳,在生死之间来回穿梭,生了死,死了生,难逃轮回之苦。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悲剧。

关于生死与轮回,毕竟是一个没有办法实证的事情,或者说,另一个世界如果存在的话,那么,那个大门只对于少数人来说开放。我们活在世间,活在看不见看得见的道德、标准之下,何尝不是另一种疲惫?西门闹在畜生道抹掉仇恨后再世为人,何尝不是另一种苦的开始?生死轮回,呜呼悲哉。

  《生死疲劳》读后感(九):长篇的结构、语言和角色

知道莫言是2012年左右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至今也不知道是因为那部作品而得奖的。那会领导再读《檀香刑》和《丰乳肥臀》这么困难的东西,有什么意思,那会我还是上进青年,年方25,肯定是读不进去的。

最近两年开始接触莫言老师的第一部书是《丰乳肥臀》,印象是开始读起来很过瘾,莫言在他小说中就是自己的王,肆无忌惮像脱缰的野马。但是读到后面就没有了这种感觉,老奶奶的裹脚又臭又长,结尾草草收场。当然这也很厉害了。

之后是听他的诺奖的演讲,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看了他的短篇《透明的胡萝卜》中那个内向吃苦的小男孩,仿佛就是他自己少年时期的遭遇,为他日后的文学基调:饥饿、苦难埋下了伏笔。

《酒国》的结构很新颖,来信对话,讽刺官场的腐败之风,当然莫言承认他也理解为官者的无奈。

在图书大厦翻看玩《蛙》写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姑姑,小说中因为超生被拆房子的故事我小时候在老家也经历过,现在国家又开放二胎,有时候挺有讽刺意味的,但是现实又不得不如此,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蛙》和《生死疲劳》是同时创作了,《蛙》最后写不下去了就写《生死疲劳》,这个小说起初读起来立刻就吸引了我想读下去的冲动。于是立马就在图书大厦买了回来。

《生死疲劳》的结构和立意是非常好的,以动物的视角生死六道轮回,来讲诉1950年到2000年发生在东北高密乡的历史故事和地主西门闹和长工蓝脸的故事,有大饥荒、有文化大革命、有90年代的官商勾结,有破鞋、婚外情,有家族的由盛到衰败。

小说以章回体的形式也向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等致敬。

最近把刘震云的小说读完了,《一句顶一万句》和《手机》的布局、结构也很有特点,要比然不足以支撑长篇的写作,其实是语言和角色,要涵盖众多人物和几代人的历史。

以前读小说特别崇洋媚外,觉得外国小说牛逼,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只是因为是名著而读,对其历史、文化风俗了解不深,读起来很吃力。

当然很多人会说文学是世界的,能穿越国家、民族等。但是我始终感觉读到自己国度的文学作品更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小说中的场景和描述,虽然他们的知名度没有西方的文学作品那么家喻户晓。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受,不如先从自己民族的文学作品开始,等自己对小说的布局、结构、语言、角色等等有一定的认知之后,再向外扩展。

读第一遍一般是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读第二遍可以从他如何布局结构、小说的语言等方面着手细细品味。

之后就可以随意拿起,翻到那一页就从那一页开始。

现在都是碎片化时代,这个潮流也是不可逆的。很难再有耐心读一部四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了,而且我们读就希望一次读完,读的过程中难免粗糙。我自己使用的办法是,如果一部小说读起来吸引了自己。

就立马买来,在网上做功课查一下小说到底讲了什么。然后把书拆了,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细读,可快可慢,可精可略第一遍。

觉得实在好,可以再买一本,相比较而言纸张书籍也就几三十元一本。也可以Kindle+纸质书结合起来。

欢迎点“有用”和“喜欢”。

  《生死疲劳》读后感(十):漫谈莫言的几本书


   莫言的小说,我满打满算也不过看过《蛙》《檀香刑》《食草家族》《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和《牛》六部。其中《牛》是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则看过太久,内容差不多全忘了,所以接下来的讨论中就不将其引述在内了。但是,我从这几部小说中,大致都看出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首先是叙述语言上:
   我看过的这五部小说,都是第一人称叙事,甚至包括多角度的第一人称叙事,其叙事视角实在不断变化着的,以《檀香刑》和《生死疲劳》这两部作品尤为明显。
   我记得有人说莫言作品是语言的狂欢,读完这几部小说后我非常认同。《檀香刑》还好说,其视角的变换往往伴随着章节的变换;而在《生死疲劳》,虽然章节的变换也常会带来视角的变换,但也有同一章节里出现视角变幻的现象,即一个章节里会出现两个“我”,分别是蓝解放和蓝千岁(即西门闹);而在《蛙》和《食草家族》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虽然次数不多(《蛙》一文中我有印象的只有“我父亲”和“我姑姑”的两次视角变化,而《食草家族》我有印象的只有“我父亲”这一次视角变化,可能有所遗忘,但次数可定不多。)可以说,莫言的这种手法是相当恣意和潇洒的,但如果阅读时不加注意,真心很容易就混淆掉。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躁动》《当我弥留之时》和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也是类似的多视角叙述,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位同志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除此以外,日本小说家凑佳苗的叙事风格也很类似。我看过她的《赎罪》和《为了N》这两本书,都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另外之所以提到凑佳苗,就要讲到莫言叙述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即“听众的代入感”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莫言的《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小说简单地归类为第一人称叙事,因为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是不强调“你”这个概念的,而这两部作品中,都有着“你”这个概念的存在。
   我记得很多人提出,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更有代入感,所以第一人称叙事更像电影中的主观镜头,而所谓的代入感实则是参与者的代入感。很多网络小说都选择第一人称叙事,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读者YY起来。
   而莫言的《生死疲劳》和《蛙》的代入感,则是“听众的代入感”,为什么这么说的,因为在读这两部作品时,读者并非参与者,而是旁观者,真正的参与者应该是那位讲述着,即故事中的“我”,而读者代入的却并不是这个“我”,而是故事中的“你”。莫言的文章承认读者的存在,承认“你”的存在,说白了,读者不是附在参与者身上的灵魂,不看不到“我”看到的,听不到“我”听到的,闻不到“我”闻到的,所感触到的一切,都是通过“我”的口重新叙述出来的,这里面可能有了加工,可能有了删改。
   而我们上边所提到的凑佳苗的那两部作品便是如此,以《赎罪》一书为例,《赎罪》共有五章,前四章都是一个女孩在讲述自己的遭遇和经历,她们都有着自己的听众,第一二四章是故事的主角之一麻子女士,第三章则是一位心理医生;而第五章的叙述者则转为了前面几章的听众——麻子女士,听众则变为了前四章的叙述者——四位女孩。这一点和《生死疲劳》的叙事感觉真心很像!
   在《生死疲劳》中,当叙述人为蓝千岁(西门闹)时,其听众为蓝解放,当叙述人为蓝解放时,其听众为蓝千岁;而当最后的叙述人变成小说中的那位作家莫言时,听众直接变成了读者。
   《蛙》也是如此,叙述者是蝌蚪(中间的视角转换不做考虑),而听众则是杉谷先生,所以说,莫言的这两部作品的代入感,实则是听众的代入感,读者是实实在在地作为一名旁听者在感受着故事的发展,既如临其境,又置身事外;既感同身受,又冷静旁观。
   除此以外,还要说明的是,在《生死疲劳》的最后,作者莫言直接跳出来讲述故事,彰显作者身份的存在,这种形式我也几乎从未见过(除却日本动漫的某些经典恶搞,比如突然把制作人给扯了出来),我印象中的作品只有席拉赫的《罪行》一书,虽然他讲述的故事可能是真实案例,但是他却以一种写小说的方式加以展现。开场时,与第三人称的叙述无异,都是一个上帝视角,然后,突然间,“我”作为一名律师出现了,这个“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故事的讲述着,但是又有别于一般的第一人称叙述。我觉得这一点上,《生死疲劳》结尾部分莫言的叙述很是类似。作者作为小说中的组成部分出现,既参与到故事其中,又如上帝般独立于故事之外,反而给小说的叙述增添了几分趣味。
   除了上述的叙述语言很有特色外,我还惊奇的发现,这五部中长篇小说(除《红高粱家族》)中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都提到了阉割这一意象。
   《牛》这篇中篇小说,故事的发生就是因为阉割公牛开始的,我觉得这篇小说甚至可以加一个副标题叫做《一场阉割引发的故事》;《生死疲劳》也不厌其烦的提到了阉割,阉驴阉猪;《食草家族》中也提到了皮团长(是这个名字吧)阉割生蹼的男孩的事情;《檀香刑》中虽然没有刻意提到阉割,却也在凌迟钱雄飞这一段中有意提到了把钱雄飞的蛋蛋切下来的景象;至于《蛙》,我出开始并没发现阉割这一意象,后来发现,人们都把姑姑给男性做结扎认为是在劁人,而劁说白了也是阉割。
   我在网上并没有查到莫言小说中反复出现“阉割”这一意象是什么含义,只能大致再次做出自己的推断,这个阉割其实是很反动的一个意象,其实是在讽刺这一个年代,讽刺这那个以一人为纲,阉割天下精神的年代。很多人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阉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阉割。但同时,文化大革命也是阉割的产物,天下人都成了思想上的太监。
   所以说,莫言的这个“阉割”,实在是相当相当的反动啊!!我在读他的《蛙》和《生死疲劳》是,好几次忍不住笑了出来,不禁感叹。自古以来,最原始,也是最正统的高端黑,果然是文学啊!!莫言,太腹黑了!!
   还要说的一点是,在看《生死疲劳》,看到了一句让人喷饭的诗:昆山玉碎凤凰叫,公猪迷狂母猪舞。
   感慨一下,为李贺同志哀悼一下,但也很喜欢这句诗。是莫言的风格,大俗大雅,既俗又雅。当然,也可以把这句诗来指代某个看似“昆山玉碎凤凰叫”,实则“公猪迷狂母猪舞”的荒唐年代。
   莫言之所以能够获诺奖,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态或许也起了作用。别说是外国人了,就是身为中国人的我,对于他笔下的那些景象也深以为奇,他的作品《蛙》,在向我们讲述着太多不为我们所知的事情。
   据说印度是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但是并没有采用什么强制性手段,所以没啥效果,而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我们都说计划生育好,但是事实是什么样呢?
   又是一个看似“昆山玉碎凤凰叫”,实则“公猪迷狂母猪舞”的年代啊!
   莫言的作品告诉我,很多东西,对于没经历过的我们来说,只是听起来很美好,很“昆山玉碎凤凰叫”。
   就此搁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死疲劳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