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孤独》是一本由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94图书,本书定价:1.6,页数:198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孤独》读后感(一):简单分析下人物
花了挺长的
时间才看完,不过也没有出现云里雾的
感觉,所以慢慢读还是有好处的。传说跟拉美的兴盛与衰落有关,不是很了解所以只简简单单说下各个人物把。
整体来讲他家的人都很诡异,孤独的诡异。好比他家有几个人都有拆了做做了拆的
习惯,每隔一阵子就有整体观在房间里钻研羊皮书的人。香蕉公司走了之后是
自然灾害很人们的惰性让镇子衰落的。
第一代的
生活应该很像我
自己家。男的整天想些新奇的玩意要改造
世界,女的辛
辛苦苦挣钱。但是女的活的时间太久了,尤其看到我
老公的
奶奶老年痴呆了,感觉也不是什么好事,
身体差不多就可以,不用保持太好。整体来说这是个能撑起整个家的
女人。
第二代里
没什么有好感的。。。我
男人说上校是神经病。。。但我感觉阿玛兰妲才是。。。老处女的
心情还真是不能
理解啊。。。不过丽贝卡也挺惨的,自己一个人或者外边死了都没人知道,老了还拒绝别人进入他的生活。占卜者倒是时不时出现一下,
冷眼旁观着这个家族。
第三代没什么印象。后面说到桑塔索菲亚在他家操劳一辈子过的很难受,感觉完全是他自己
一厢情愿,要不是她总是这么在背后操劳,女王也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胡来。我看的这族表里(http://ww1.sinaimg.cn/large/5b0a1b90jw1dhwjc4azztj.jpg)出现什么姨妈控姑妈空不少,有些东西还真是遗传。。。这一代的两个儿子记得什么了已经。
第四代过的很丰富。什么双胞胎找同一个女的了,什么小时候长得一样成年了一点都不一样但是死的时候又一样了。我男人问他家的俏美人出来有什么作用,嗯。。。难道就是表现另外一种
与众不同么?最逗得是女王。难道你大的是菊花所以用金便盆么。。。我的感觉是女王把这个家的风气带坏了,所以最后才到了连吃饭都
困难的地步。暴风雨把佩特拉家的牧场给冲毁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挺过来的时候,觉得还挺佩服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二):2014/11/11 19:27:43
百年孤独(高长荣译本) (加西亚·马尔克斯)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95-96 | Added on Monday, 10 November 2014 15:22:43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
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百年孤独(高长荣译本) (加西亚·马尔克斯)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591-594 | Added on Tuesday, 11 November 2014 10:31:58
患了这种
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觉,因为身体不会感到疲乏;最糟糕的是失眠症必然演变成健忘症。她的意思是说,病人经常处于失眠状态,开头会忘掉
童年时代的事儿,然后会忘记东西的名称和用途,最后再也认不得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联系,陷入一种白痴似的状态。
==========
百年孤独(高长荣译本) (加西亚·马尔克斯)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3927-3927 | Added on Tuesday, 11 November 2014 19:03:59
雨,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夭。
==========
百年孤独(高长荣译本) (加西亚·马尔克斯)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2-35 | Added on Tuesday, 11 November 2014 19:22:43
内容提要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表妹乌苏拉结了婚。乌苏拉怕生下长有猪尾巴的
孩子,不肯和
丈夫同房。邻居普罗登肖嘲笑布恩地亚不通人道,两人决斗。普罗登肖被长矛刺中咽喉,顿时毙命。从此,死者的鬼魂缠着布恩地亚一家。夫妇俩只得
远走他乡,村里一些
年轻人也跟着去了。他们
翻山越岭,
长途跋涉了两年多,终于在人烟绝迹的一条小河边定居建村,并取名为马贡多。 几年之后,马贡多人口增至300人。每年3月,总有一伙吉卜赛人到村里来,带来村民们从未见识过的磁铁、望远镜、放大镜等新鲜玩意儿,最后,还送来了一座炼金试验室。布恩地亚对炼金着了迷,成天
足不出户,埋头捣鼓。 小儿子奥雷良诺跟着布恩地亚整天泡在试验室里。大儿子何塞·阿卡迪奥不久跟一个经常来家帮活并用纸牌算命的女人庇拉发生了性关系。后来他又看中了一个吉卜赛姑娘,
不辞而别,
远走高飞。乌苏拉四处寻找,五个月后也没找到,但带回来一大群移民,还找到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马贡多从此
繁荣起来。布恩地亚夫妇收养了一个
小女孩,取名雷蓓卡。不料,这
女孩患有会传染的不眠症,不久,全家、全村的人都得了此病并丧失
记忆。幸亏老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来到村里,配制药水,为人们治好了病。 布恩地亚因孩子长大,人口增多,决定扩建新房,门面漆成白色。这时新任镇长莫科特命令所有房子都要刷成蓝色。老布恩地亚一怒之下,把镇长赶走。后来双方妥协,莫科特一家住了下来。 奥雷良诺爱上了镇长未成年的
小女儿雷梅苔丝,两人结了婚。但雷梅苔丝不久病死。此后,奥雷良诺便天天和岳父打牌,消磨时间。其时,适逢保守党和
自由党竞选。莫科特倾向保守党,奥雷良诺
同情自由党。自由党和保守党打了起来。保守党军队开到马贡多,占据学校做司令部,严厉搜查武器,枪毙自由党分子。奥雷良诺带人冲进学校,杀了保守党军官和士兵,委派侄儿阿卡迪奥(即其兄何塞·阿卡迪奥之子)镇守马贡多,自己则投奔自由党梅迪纳将军的部队。不久,成为全国闻名的奥雷良诺上校。 自由党战败,奥雷良诺上校被捕并被判处死刑;正要执刑之际,被其兄何塞·阿卡迪奥救出,然后两人一起再去解救梅迪纳将军。他们赶到军中,将军已经被害。大家便推选奥雷良诺为加勒比海革命军司令。但是何塞·阿卡迪奥却在家里突然被枪打死,不知是他杀还是自杀。 10月初,奥雷良诺率兵打回马贡多,守军司令蒙卡达被俘。革命法庭将所有参与抵抗的保守党人判处死刑。奥雷良诺这时忽然厌烦战争。经过一年多的斡旋,保守党和自由党终于签订了停战协定。奥雷良诺却用手枪自杀,但侥幸重伤未死。伤愈后,他闭门不出,在家里做金制的小鱼。 这时,奥雷良诺上校在外从军时生的17个儿子都到马贡多来了,他们带来了外地的工业技术,办起了工厂。他的侄孙何塞·阿卡迪奥第二也招了一批工人,从事挖河道、修码头等工程。马贡多逐渐现代化,通了火车,有了电灯。 有一个美国人到马贡多来,吃了这里生产的香蕉,研究了这里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之后走了。不几天,来了一大批带着家属的外国技术人员,铁皮屋顶的房子盖起来了,土地被铁丝网圈起来了,马贡多变成了一个香蕉种植园。 美国佬在马贡多
专横跋扈,
草菅人命。奥雷良诺上校极为气忿,心想总有一天要把
孩子们武装起来赶走这群外国佬,但这时掌握市政大权的美国老板布朗已下令把他的17个孩子统统杀掉。总统致电慰问,镇长送来花圈。奥雷良诺上校极为颓丧,从此关在屋子里做金制小鱼,做满17个化掉再重做。一天,到一棵大栗树下小便,死在那里。 工会组织香蕉工人举行大罢工。政府派兵镇压。他们杀了3000人,把尸体装上200节车皮,运到海岸,丢进大海。之后,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香蕉园
一片汪洋,马贡多回到田园荒芜的状态。末了,布恩地亚家族最后一代人———个长有猪尾巴的婴儿被蚂蚁吃掉,而马贡多也在一阵旋风中消失。
==========
《百年孤独》读后感(三):马尔克斯的缱绻爱情
神坛之下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2014年4月17日,被称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的文豪加西亚•马尔克斯
与世长辞,当时通过网络资讯知晓这一噩耗的我,奇异地没有
伤感悲情,我只是静默地坐在宿舍床沿边,平静澄澈地想那也许就是他烦扰
人生最后的宁静港湾,没有病痛折磨的他也许会感到释然,但那毕竟是天堂的事,谁知道呢。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大众读者看来也许处于
高高在上、不可侵扰的神坛,他的旷世才情征服了世界各国读者,三十年后
中国作家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依靠的还是他的“魔幻
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的作品磅礡大气,
荡气回肠,将现实与
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喧嚣纷乱又生动可信的圣域,折射了一片大陆的富足
贫穷,这是对《百年孤独》的深刻评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从来没有一本小说的肇始是在看似
平淡无奇的铺陈直叙下隐藏着魔幻、孤独、诡谲、异域的伏笔,在拉美面对行刑队是常见的景象,冰块却像钻石一样璀璨诱人,开篇的
不同寻常或许预示着读者将会领略不同的
精神世界。在马孔多这个封闭落后
与世隔绝的小镇里,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都深陷于无法排遣的孤独和深刻的
绝望之中,全书笼罩着一种苍白、诡谲、魔幻的濒于死亡的气息。忍受孤独之后的家族被告知:这是羊皮卷预定的宿命,马孔多像一座蜃景之城会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马尔克斯将魔幻现实主义演绎到极致,他的才情不需我再聒噪,我最仰慕的还有他与
妻子缠绵纯烈的旷世
情缘。从18岁
风华正茂,到87岁
寿终正寝,马尔克斯将弥漫着馥郁花香的缱绻情丝都贡献给了心中唯一的女神——妻子梅塞德斯。
当他第一次
遇见妻子时,她刚小学毕业,才13岁,那眼波流转的一瞬,早已俘获了他的心。他诗情地说“她有着尼罗河蛇一般的娴静之美”,年幼的女孩还未情窦初开,根本没怎么在意他,可
痴情的马尔克斯却
相信自己找到了所谓的
灵魂伴侣,
始终如一地坚信她会嫁给自己。他为女孩吹六孔箫,在悠扬的箫声里
倾诉衷肠。这种柏拉图式的
恋爱有距离,但爱没学过地理,所以不识距离。
经历漫长的十三年的爱情长跑,相互倾心的两个人最终结为
夫妻。梅塞德斯就像《百年孤独》里的乌尔苏拉,
坚韧果敢,贤惠大方,聚集了
女性的优良品质,她总是在丈夫创作的书桌前摆放新鲜的花枝,悉心照拂,几十年如一日。在马尔克斯穷困潦倒的落魄处境中,她仍然
坚定地
相信、跟随自己的丈夫。创作《百年孤独》时,小说才写到一半,钱财却已花光,他们只好当了汽车,随后又当首饰,当电视机,而给丈夫写作用的新闻纸却从未短缺过,他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也分担寒潮、风雨、霹雳,相逢相识相伴相惜,“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式
相濡以沫,再回首已跨越半个世纪。
正如《百年孤独》流芳于世的喟叹:“
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
春天都
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
转瞬即逝的现实。”可是马尔克斯基于对童年生活的小镇阿拉卡塔卡的回忆构建了马孔多,那片弥漫着
永恒的、漂浮的、带有神秘和魔幻色彩的圣域。他与梅塞德斯共同谱写了
美妙绝伦的爱情,正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描述的费尔米娜与阿里萨的
浪漫情缘,他与妻子的爱情用
一句话描述再合适不过:
一见钟情,然后,
一生一世。
《百年孤独》读后感(四):命运真的冷酷无情吗?
《百年孤独》中作者马尔克斯安排了一位孤独的吉卜赛老头子梅尔加德斯,这位和善的老头子从遥远的地方来,为新生的马孔多带来了科技和文明,使这个远离尘嚣的市镇不至于落后太多,并因此和布恩迪亚的首位当家人—马孔多的建立者霍·阿·布恩迪亚结成了
伟大的
友谊。
作为马孔多第一个死的人,梅尔加德斯老头子的死亡显得既神奇又荒诞,老头先是在旅行中患热病死在了新加坡的海滩上,几年后不甘地狱孤独又复活回到了马孔多挚友霍.阿.布恩迪亚家里,之后洗澡淹死在了河里,成为了马孔多第一位
离开世界的人,虽然挚友霍·阿·布恩迪亚和儿子奥雷连诺按照老头子之前的吩咐没有
成功复活老头,但从此梅尔加德斯的灵魂却
永远留在了布恩迪亚家族身边,穿梭于布恩迪亚家的房子、长满玫瑰花丛的走廊或者出现在疯傻之后霍·阿·布恩迪亚被绑的树干上,陪布恩迪亚第五代第六代聊天,伴着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看尽马孔多百年兴衰,直到一场暴风把马孔多
夷为平地带走布恩迪亚最后一个子孙奥雷连诺·布恩迪亚为止。
梅尔加德斯在死后(因为他真的死了,只是灵魂永存),他在布恩家所住的房子留了下来,像他的灵魂那样,直到暴风降临马孔多的那一天。房子里留存着梅尔加德斯老头儿生前的书籍、墨水和羽毛笔与一部保存完好的羊皮卷,在一百年中迎接着那些布恩迪亚家的后世子孙们有意或无意(其实命定)地来学习和解读书籍与羊皮卷使用墨水和羽毛笔。
尤其是那部就算经历一百年风雨依然完好如初的羊皮卷,因为命中注定所以在布恩迪亚第六代—本书最后活着的布恩迪亚家族后世奥雷连诺·布恩迪亚之前他的爷爷叔叔伯伯们都对羊皮卷没有头绪无法破解其中的秘密,直到奥雷连诺.布恩迪亚看到他和姑姑阿玛兰塔·乌苏娜的儿子长着布恩家族传说乱伦会长的猪尾巴的初生婴儿布恩迪亚第七代奥雷连诺.布恩迪亚被蚂蚁分食掉,就像羊皮卷卷首写的那样“家族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家族的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羊皮卷所藏的秘密这才被解读出来,在暴风降临马孔多,让整个市镇消失在这个世界之前,布恩迪亚第六代奥雷连诺·布恩迪亚才明白,那位来自吉卜赛的老头(他们之前谈过话的,同布尔加德斯的灵魂)早在一百年前已经预言了整个家族所有的事情,包括最后那场使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的暴风。
合上书,不得不感叹作者马尔克斯的无情,他不仅为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设计了传承一般致命的性格、孤独的命运、荒诞的死法,还为他们设计了一位家族挚友,陪伴七代人一百年,见他起高楼,见他宴宾客,见他楼塌了,见他百年兴衰。并且这位挚友在一百年之前已经知道了这个家族的将要发生的所有事情,他对比照此一清二楚,在他离开世界之前预言其于一部羊皮卷上,还在羊皮卷上锁上了命运的大锁使其不得解读,直到席卷一切的暴风降临。知晓一切,却只能在命运之轮面前保持缄默。
梅尔加德斯是一个无情的人吗?他为新生市镇带来发展的希望,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布恩迪亚家族首位当家人,间接的影响马孔多的繁荣,在死后同绑在树上的得疯病的霍·阿·布恩迪亚聊天,帮着预言布恩迪亚第三代阿卡蒂奥的死亡,帮助解读布恩迪亚后世的诸多困惑。梅尔加德斯老头子已经仁至义尽了。命运之轮一旦开始旋转,谁都没办法阻止。
私以为,布尔加德斯其实真正的死亡是得热病死在新加坡的海滩上,后来的复活更多的是违背命运,对于挚友的报答,所以在他洗澡淹死河中之后布恩迪亚家没有再次使他复活。
知晓布恩迪亚家的死亡和灾难何时来临,却不能伸出手助挚友家一臂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他的孤独不亚于布恩迪亚家族任何一人。
所以梅尔加德斯才不
冷酷无情,老头子是一位热心肠的命运之神,值得交往一生的好朋友。
放下《百年孤独》。命运之神可不会和你我做朋友,更没有羊皮卷预言你的一生,事无巨细。他不冷酷无情,他也没有梅尔加德斯那样的好心肠,他也可能是她是它,是一个老婆婆一个小男孩一只猫一匹马,他只会安静地看着命运之轮旋转,永远不会和你我搭上一句话,就像客厅里的沙发,卧室里的床,厨房里的椅子,墙上的挂钟,不悲伤,不欢喜,看着你热闹,看着你孤独,看着你来,看着你离开。
《百年孤独》读后感(五):地球是圆的,就像个橙子。
从何塞布恩迪亚因激动而颤抖地说出“地球是圆的,就像一个橙子”时,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这个家族一百多年的历史看似光怪陆离,好似作者天马行空般的臆想,例如吉卜赛人带来的奇珍异宝、奥雷里亚诺上校无果的征战、马孔多3000多人遭受的屠杀、历时多年的大雨和酷暑......但是仔细思考,一切缪想中却包含了清晰而深刻地逻辑。所有的何塞阿尔卡蒂奥都粗壮任性,所有的奥雷里亚诺都孤独深邃,“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地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这可能就是命数吧,一切都未发生,一切却早已是定局,正如梅尔吉亚德斯的羊皮卷上古老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这样说来似乎太悲观了,但是我们毕竟是历史长流中的小小一员,对于个体来说,未来还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吧。在这个没有死亡、充满朝气的马孔多,三千多人被枪毙、被丢进海里的残酷事实最终竟无人知晓,这真是作者莫大的嘲讽,也让我明白遗忘的力量有多大,它能无情地吞噬一点一滴的记忆,是一种比失眠症更可怕的存在。书中的其他地方也时常给人带来颤栗般的启发。关于战争,“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捉摸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正常恰恰是这场无尽的战争最可怕的地方:什么都不曾发生”。关于屠杀,“但一切宛似一场闹剧,仿佛机枪正在喷射的只是骗人的烟火,因为能听见急迫的枪声嗒嗒,能看见白炽的烈焰喷吐,却感受不到任何轻微的反应,听不到任何声音,甚至一声叹息。密集的人群仿佛瞬间石化,刀枪不入”。关于孤独,那是上校用金币制作小金鱼、再由小金鱼换取金币的无限循环,是阿玛兰坦编织的寿衣,甚至是奥雷里亚诺第二不羁的狂欢,因为狂欢也只是一群人的孤独。如冰块一般,这个家族最终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没有留下半点星痕。
《百年孤独》读后感(六):百年孤独的故事
小学时初见这本书的名字,非常感兴趣,看了书的简介,真是对故事的情节毫无头绪,只是觉得应该把这本书读完,但一直拖到大学快毕业才开始。用了几天时间把书读完,简单来说,讲的是一个家族百年兴衰的故事,从第一代人开始开创马孔多这个小镇,一代代人有的有心有的无意将这个家族发展,直到奥雷连诺第二那一代发展到兴盛,然后逐渐下坡走向衰败。漫漫一百年的时间,好像一个循环,所有的阿尔卡蒂都是年少疯狂冒险,老年回归家庭,所有的奥雷连诺都是年少孤僻,老年封闭自己,所有的女人都没有结婚组建别的家庭,除了第五代的乌苏拉,但她虽然结了婚,仍旧回到了马贡多。殊不知,这百年的家族风云变幻,都尽写在了老吉普赛人的羊皮卷上,直到第六代奥雷连诺破译了羊皮卷,这个家族就消失再也不会出现。
《百年孤独》读后感(七):百年孤独 谁不是谁的重复
记得N年前的一个下午,百无聊赖地在学校图书馆踱来踱去。翻到一本叫做《百年孤独》的书,这书名实在太文艺太寂寞,于是瞬间就从书架里把这本书抽了出来,这是一本旧旧的书,该有着丰富的借阅历史。我瞄了一眼,果然,在我出生之前就出版了。
坐在图书馆里,午后的阳光洒进来,空气里,带着些尘土的气息。
这本书却看得我很是懊恼。那繁复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倒也罢了,那些诡异的跳跃的异国事件倒也罢了,那些个相似的名字最是让我苦恼,为何孙子还要用爷爷的名字,
女儿还要用母亲的名字,而且要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虽说墨西哥是个遥远的国度,没有所谓的名字忌讳一说,但这么高的名字重复率,让我年轻的心脏无法承受。
于是努力了一个下午后,我又把这本书放回到远处。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我感兴趣的小说,我一般都会从头看到末尾,极少有看不下去的,而且还是由于我自身的缘故看不下去的。所以,对于这本书的感觉是:我读过,我没有读完。
今年连着看了两本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和《茶人三部曲》,忽然间觉得有些曾相识的感觉,才想起来《百年孤独》来着,于是准备再把这本书拿出来翻一翻。
依然是在喧嚣的地铁上,上下班的间隙时间里,我捧着Kindle,不知不觉就看了一百来页,当年那晦涩难懂的感觉好像忽然间薄弱了许多,亦或是传说中的时光碾压的缘故吧。
年轻的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虽偶有深夜难眠,但那时朋友永远成群,爱玩爱笑爱跑步,阳光和青春可以肆意挥洒,却哪里懂得真正的孤独味道。
如今年岁渐长,看过丑恶,经过背叛,略懂世间事,读来的味道自然迥异吧。
据说,关于《百年孤独》,官方的解说是这样的:
如果说历史是一个大循环圈的话,那么,某一时期的现实社会则是依附于大循环圈中的小圈。似乎是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决定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结局,一开始就在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密码中预示了,因此,无论这个家族中的成员如何苦苦挣扎,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一百年的兴盛衰败史,更是一百年的时间打圈圈的历史。这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是什么呢?从作品的具体描述中可以看到,那就是文明程度的低下,政治上的麻木不仁,经济上的贫困落后,思想观念上的保守陈腐。远离科学与文明,自然是使马贡多人百年依旧的内在驱动力。远离科学与文明,自然是使马贡多人百年依旧的内在驱动力。马贡多社会政治的昏聩,是使马贡多陷于轮回重复的第二重内驱力。经济上的贫困是使马贡多停滞不前的第三重内驱力。 面对种种落后与愚昧的现实,马贡多人不是面向过去,追怀昔时的宁静与淡泊,就是关在小屋里,重复循环着一件事,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自觉的行动走向未来。这种保守封闭的思想观念是是使马贡多陷于重复轮回的第四重内驱力。”
而作为芸芸众生一俗人的我,可能根本就不care所谓的深层的几重驱动力,我想看的,不过是在那个虽然是虚构的,当读的时候却千真万确相信大洋彼岸的遥远的村庄,真的曾经存在。。
《百年孤独》中,那个家族的人都被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宿命拖着、忙碌着,孤独地守着一生,这个家族相似名字的传承,命运的类似都使小说隐含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
第一代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后半生在小屋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制作小金鱼,第4代奥雷良诺第二反复地修理门窗,第6代奥雷良诺上校晚年不停地缝制裹尸布,雷梅苔丝每天都花许多时间洗澡。
即便是从家族之前第一个乱伦产物“猪尾巴”的人到最后一个乱伦产物“猪尾巴”被蚂蚁吃掉的女婴也不过是循环到了起点。
能够脱离这个怪圈的人要么要么早死、要么游离在这个家族之外,要么在众目睽睽之下升天,比如雷梅黛丝。
雷梅黛丝升天,而阿玛兰卡却惦记着她的床单。这是我最喜欢的小说情节。
作为《百年孤独》里马尔克斯花了最大笔墨写的美人儿雷梅黛丝,她的惊世美貌无以伦比,连她的十七个叔叔都忍不住诱惑、为了防止乱伦避而不见。
雷梅黛丝不喜欢衣服,她喜欢洗澡,一洗总是四五个小时,她总是赤裸着身子在全家面前走来走去,即使来了客人也是如此。后来在乌苏拉的劝导下,为了避免美貌带给别人的冲击力,才只好选择套着一个布袋走来走去,总是带着一幅面纱,却又增加了她的神秘感。
她专注地生活,感受自己,不依赖任何宗教,从来不理会旁人的看法,不管他人是如何评价。可是说是至真至纯的存在,而且,雷梅黛丝最神奇的地方是,死的时候,全身透明,抓着雪白的床单飞走了。
我在想,那个虚幻的人间不属于她,此人只应天上有。她升仙亦或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科幻小说看多了的我,总是幻想着说当时是不是存在什么时光机器,或者有什么异空间的王子带走了她之类的情节。。。
关于这本小说的评论
文章已有许多,如今看得许多,感慨许多,想着却只不过是他人的重复,一如百年孤独家族的重复怪圈罢了。
其实最后想想,谁不是谁的重复呢。
我现在读这本书,感受到的种种,抑或都是前人感慨过的吧。。所谓“ 眼前有景道不得 早有崔颢诗上头 ”之感,互联网时代,一抓总有一大把与你相同的读书经历吧。
再深想下去,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却有惊人的相似。
每个人活着的轨迹,也不过是前人的重复罢了。
无论你觉得自己想法多么荒诞不经,还是行为多么特立独行,或是觉得天涯孤独,不过都是他人的高度重复罢了。
这么想来,人生又是一个多么残酷的产物啊。。。
即使说到最最俗烂的爱情,不是还是那句话嘛:
谁的新欢,不是别人的旧爱?我们只是重复着别人未完的故事。你或许会成为这出戏的主角,一直走到最后,为杀青而欢呼,或许你只是这出戏的插曲,昙花一现的美,掩饰不住你被成为上一任的无奈…人生如戏,谁是你的主题曲?
人生,莫非就是一场虚空吗~
《百年孤独》读后感(八):《百年孤独》之开头一段不同译文对比
其他的不说了,
“百年孤独”最经典的当然是开头的一句话。
“十月文艺出版社高长荣版: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
这无疑是三者之中最好的一个,说下我的体会:
“多年以后”,比“许多年以后”好,因为作为书的开头,前者更简洁有力,这就像《圣经》开头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样。
“站在行刑队面前”好过“面对行刑队”,“站”的动作更具体,让人感受到布恩蒂亚的姿态。反之,“面对”就模糊了点。
“准会”好过“将会”,用“将会”将会削弱这个经典句子的感觉,分析下时间关系就知道了。而且,“将会”有点客观,“准会”有宿命感。
“当时,”与后面断开,启动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必须要断开,而不能与后面句子连到一起,因为后面故事很多,而且刚刚开始。
“尚需用手指指点点”不好,太文嗖嗖的味道了,与这原始而又隔绝的村子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