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4 17:12: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10篇

  《我的价值观》是一本由潘石屹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五):消除自我,才能更好提升,潘总给我上了一课

  这个周末,我把潘石屹写的《我的价值观》认真研读了一下,确实受到了很多启发,如果说冯仑写的《理想丰满》告诉了我什么叫做现实,这个社会理想属于少数人,那么潘石屹给我的启示在于做人不能太自我,要消除自我。
  我们平常做事情的时候,自我意识很强,比如遇到一些事情,总感觉只有自己出面才能摆平,总觉得自己很厉害,实际上不上因为自己才能创造成绩,而是因为创造成绩成有了自己,所以消除自我,就是摆脱自我感觉良好的姿态,真正将才干落实到实干上,优秀、卓越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想想的,实际上无论是谁,肯做肯干有成绩,他就配得上优秀和卓越,这也是消除自我的体现。
  还有消除自我就是忘记过去的成绩,也许以前自己很厉害、取得了很多荣誉,但是今后的评价还是靠今后的表现,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辉煌里面而难以自拔,要积极面对以后的挑战。
  当然,书中还对很多方面进行了讨论,例如对冯仑、王石等好友回忆,展现了那一代人的风采,还有告诉我们为人做事就要诚实,soho中国从不偷税漏税等等,总而言之确实值得一看。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七):简单孕育大智慧

北京是个棱镜,有多个面,不同的面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CBD,SOHO作为北京现代化的一面,霸气地彰显着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换血似的新生。
高中时去了一趟北京,由于关注焦点的局限,来不及了解北京的全貌,仅有的印象是大,旧和人多。
去年由于工作原因,在北京呆了一个月,重新审视了这座城市,于是颠覆了之前的片面看法。曾经喧嚣的城市不再嘈杂,而是络绎不绝上演着精彩。北京对我绝不是慢条斯理、循序渐进的说服,当我置身于SOHO建筑群,那是一种震慑性的征服,对于之前没怎么涉足中心商务区的我来说,那种体验绝对可以算得上视觉以及精神上的侵略。
人们常说,一个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看着气势磅礴的SOHO,不禁对这个身高不高相貌平常的男人好生崇拜。
读着他的价值观,更加对这个男人肃然起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无所谓对错,却能够影响甚至决定行为的正确与否。价值观随着年龄,阅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到一定年龄阶段成型,影响自己甚至引导他人。
潘石屹作为地产界领军人物,他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的具有正能量的价值观无疑更有影响力及说服力。
他开篇就直言不讳地袒露出身,甘肃大山里的孩子,地地道道的famer,然而却不觉卑微的出身为自己蒙羞,反而视那段经历为宝藏财富,他的价值观告诉大家,不要因为家庭出身而放弃努力,更加不要忘本。
他说一个人在世无论多有权力,多有财富,多么耀武扬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他的灵魂也将“轻于鸿毛”,毫无意义。一个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你的内心,来自于为社会服务后的充实感,满足感。
他有自己的信仰,他认为人有了信仰,人生就有了方向,信仰能让心灵深处的美德发光。他注重慈善,他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帮助别人,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因为这些价值观的正确牵引,即使个人价值淋漓尽致得以发挥、事业上成功无限,婚姻美满幸福,却不会得意忘形,依旧脚踏实地的“接地气”,不浮夸。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九):真实的企业家

喔,未读这书之前还真不知道“万通六君子”,还特意去了解了一下王功权私奔体。读这书的感觉跟读冯仑《野蛮生长》感觉差不多,啥感觉呢,就是真实,实实在在。冯仑的表达更加直白一点,有种盗亦有道的感觉;潘总的文字表达很中规中矩,也很有意思,相比之下,有点文气。
只有经过大起大落的人,有故事和经历的人才能从内心开始书写,用平淡的语言,真实的故事,来折射出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东西。
书里的每个主题,都是用小故事来填充的,很有意思,很朴实。
放空自我,留住本真
  要简单
  要温暖
  要有情义
  要幸福
  要有梦
  要自省
  要慈善
  要时刻擦亮心灵之镜
  要信仰
  要接地气
  要敬畏
  要平等、公平、公开与互动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十):潘石屹 “散文”集

潘石屹 “散文”集
——朴实的故事和故事里的思考
赘言
对潘石屹的了解,应由其妻子张欣说起。几年前,CCTV的《赢在中国》异常火爆,不记得从哪一季的哪一场比赛开始,评委席中出现了一位女评委,其名为张欣。出于好奇,便在网上搜索了一通,得知张欣之夫为潘石屹,就这样“认识”了潘石屹,由于地缘之故,心中多了些亲近感,从那时起,就时不时地关注着SOHO。
       前几天出去溜达,遇到潘石屹的新书,乍眼一看这书名,心中不免有些“厌恶”,觉得这个神情憨厚的西北汉子是不是在标榜自己——在这个天朝国民需要一种信仰来引领的时代,我们渴望一种能够救赎的信仰,并不断在寻找。此时,潘石屹不自觉地擎起大旗登高而呼“我的价值观”,就觉得在自封“救主”了。由于这种“厌恶”情绪,一开始并未想买来看看,以满足阅读欲。但不知何故,第二天却鬼使神差地买下了。
书的封面对其“价值观”进行了分类,即信仰观、道德观、人生观、名利观、发展观、商业观,并做了简要的阐释。看了“自序”后,“厌恶”之情有增无减,而书的目录却给我另一种感觉:十足是一本故事大全。此种感觉源于和冯仑《理想丰满》的对比之中,心中暗想潘石屹的文章逻辑思辨性应不及冯仑,但大牛必有过人之处,学习学习是必须的,再说也可以积攒一些名人的故事作为日后的谈资之用——就这样开始“享用”潘石屹的文字。
不知为何,看着看着,便不由自主地找手纸,因为眼泪和鼻涕来势太过凶猛——尽管对于我而言,潘石屹算是叔叔辈分的人,那辈人所经历的贫穷和荒诞已经遥不可及,但他那关于西北农村的文字将我带回到童年时的故乡,而先前的厌恶感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曾经的亲切。就这样,一口气看完了全书。有一些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人生感悟,但也仍有不解之处。从整本书的组织架构上看,前六部分是小叙事,讲的都是小圈子里的事(童年、亲情、友谊、爱情、自我),之后都是大叙事,讲的都是大担当大作为即“国天下”(慈善、教育、环保、经济、公司、房地产),这种组织安排由感性到理性,笔起于西部农村贫穷落后的苦难童年,直接攫取了读者的心,此处就足以见得老潘的高妙之处。
之所以,称之为散文集,是因为在老潘的许多篇章里面,段落间关系难以琢磨,似乎总是活生生地扔出几个故事片段,让大家去悟(当然,也有许多文章是夹叙夹议,观点和逻辑框架很清晰)——如老潘在自序所言“虽然不能阐释,但我可以记录,就像当年我们用文字记录下《披荆斩棘,共赴未来》、、、、、、这次,则是我心里的本真”,或许这源于禅宗对老潘的影响。
正文
老潘的起笔“要简单”
“农村的艰苦环境对于我的个人成长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它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恐惧,教会了我诚实,教会了我简单,督促我从大山里走出来、、、”
不解之处:为什么说艰苦环境“教会了我简单”?
思考:对很多人来说,环境会使人“不自觉地”变得“更现实”,并把自己的“现实”归为一种无奈,而且总会不自觉地把“简单”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更聪明地活着。
 
①要简单之‘空荡荡的平原’:
“、、、在平原上生活也渐渐习惯了,但是从心里面喜欢山,喜欢大山、、、我喜欢山,却只是从小真正习惯了、、、”
思考:人生中为什么会有“围城”的感觉,当初是为了“出城”,而出了之后的若干年却发现,在“空荡荡的平原 ”上生活只是一种习惯。
 
老潘的爱情——海龟与土鳖的情感磨合,“爱一定要有”。
张欣生于北京,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工作于香港的投资银行,而潘石屹来自西北农村,与冯仑、王功权等人“混迹”于江湖,“两个外人看来完全不搭调的人,认识不久就决定结婚,外人看来视同儿戏”,据冯仑说当年张维迎将《披荆斩棘,共赴未来》给了身在伦敦的张欣看后,此女子便回国与万通六君子结识。
故事:矛盾缩影。结婚前在军事博物馆的家具展上买家具,因审美观不同(潘石屹认为大红大绿就是喜庆),没买成。遂出博物馆,因口渴在路旁的葡萄摊上买葡萄,又没买成(因为有苍蝇,张欣拒买),于是潘石屹说“结婚家具没买成,口渴葡萄没买成”,结果张欣一下子哭了,说“就是因为嫁给你,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我们从认识开始,反差非常大,矛盾很突出。大概在我们结婚三年的时候,基本上就处在几乎分手的状态,他因此远走他乡,去了英国”。
因爱妥协。“有一天她从英国打电话过来,说‘如果不是因为我,她就不可能到中国来,就跟中国没有任何的牵挂、、、、、、’,我说你回来吧,然后她就回来了”。“回来后,她说再也不跟你闹矛盾了,公司的事情你管吧,我就负责管理家里的事”。
爱,让人成长。“张欣充当的角色是一个新概念引进者,第一步她引进了国外的新东西,第二步她把全世界做优秀的建筑师带到中国,带到北京”。“我们不断地出国学习,不断研究国际建筑,研究别人的产品是什么样、、、、、、她打开了我的国际化视野,就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样”。“在慢慢的相处中,我们的价值观逐渐趋于一致”。
老潘的友情——都是神仙,各个神通
潘石屹在第三部“要有情义”中粗线条地勾勒几个朋友,都是为众人所熟知的牛人,只是他独特的切入镜头让众人看到这些牛人们的人生纹理,有可爱之处,也有可敬之处。但不解的是,位列仙班的座上客倒是被聚焦了一番,那些没被老潘请上书的哥们不知又是作何感想。
潘石屹开篇便提及万通六君子,因为“总要有未来”,在八十年代放眼望去有技术专家的榜样,有政治家的榜样,单单缺少企业家和商人的榜样,就这样他们走上了以商“济天下”的路子。个人认为“下海”虽与全民下海经商的大背景有关,但从冯仑的文字可以嗅到,“下海”顺历史潮流而动,因为这个喜欢研究历史的中央党校的另类,必然看到了历史的走向,同理,这六人聚到一起必是一种内心的自觉。
潘石屹这样描述易小迪:①“挚友易小迪,我们俩年龄相仿,经历差不多,都是小地方出来的,思想、世界观都比较一致,遇到问题,无论是情感上面,还是创业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跟他交流是最多的”②“低调——十几亿的身家,生活极其简单,住的房子也不大,他觉得这样就可以了”③“易小迪性格随和,所以在他身边总是聚着好多朋友” ④“想起来,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总是易小迪,他不一定给我多少物质上的帮助,但他讲话会给我力量,给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⑤“易小迪打电话希望我去南宁帮助他、、、我虽然赶到南宁,却没帮上他任何的忙,只是默默陪在他身边” ⑥“易小迪这个人生活很有规律,我们在海南研究佛经的时候,每天几点睡觉,几点打坐,几点起床,非常有规律、、、他经常出差,但坐飞机从来只坐经济舱,不坐公务舱和头等舱,他的心境一直那样平静”
悍然王功权。①“王功权是个性情中人,很真诚,情感非常饱满、、、他的表达,不是为了说个东西而说个东西,而是掏心掏肺” ②“他没有躲躲藏藏的事情、、、王功权心里想什么一定要说出来,不管后果会怎样”
 
最后疑问:潘石屹为什么写这样一本书,并在这个时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