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历史的教训》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0 11:1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历史的教训》经典读后感10篇

  《中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本由习骅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一):把书读活是这样的 ——读《中国历史的教训》


文/岸晓风
记得郭沫若有一句响彻大江南北的名言: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那么,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没有现成的经验呢?
当然,近代以来将书读活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我们的毛主席就是杰出代表。不扯远了,手头的这本《中国历史的教训》就是习骅先生将死书读活的集中成果。
说这本书是2015年最火的图书之一,是毫不夸张的。尤其是党政干部,更是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这本书由24个故事组成,分别是作者近几年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读史体会的结集。
但是如果说这是普通的结集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目前,一些作者动不动将几年的文章排列一下,就出版了,这个是通常意义上的结集。这本书的24篇文章其实是有严密的逻辑在里面的。
这个“逻辑”,就是作者集中探讨了清朝的历史,同时辅以明朝和苏联的一些篇章。作者是研究苏共党史的专家,作者笔下的苏联,是最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体会的。对于明朝,作者开篇讲的就是明朝的事。习骅的文章都有鲜明的政策指向。
这篇文章叫《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最初发表于2012年12月28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当时的背景是习近平提出的“反四风”,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奢靡之风,茹太素则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典型。这篇文章也让我们一窥作者的行文特点,那就是他的文字和思想是紧跟形势,基本上政策有什么热点,他的文章就反映了出来,这是对时政的一种高级关注。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这本书里的故事大部分将的都是清朝。作者也对人介绍如此关注清史的原因,那就是清朝离我们最近,看到清史的材料会有一种现场感。他们将中华文化好的一面发扬到极致,坏的一面也到极致了。这么大一个王朝,1840年之后就直线掉了下来,所以作者比较有兴趣去研究。可以说,作者把清朝的历史故事写活了。
为什么活,一方面,是作者对清朝史实的精准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卓越的通过文字“借古鉴今”的能力。作者用轻松的笔书写严肃的道理,让历史的教训成为今天的经验,让前人的愚蠢成为今天的智慧,轻松阅读中启发深思引起警醒,让我们不得不对该书一次次捧起,一次次思考。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二):反腐工作的文化支撑

十八以来屡屡看到“某某老虎落马”见诸报端。但凡得知,群众网民无一不拍手称好,一边痛斥官员知法犯法,贪赃枉法,一边又为共产党对贪官铁腕政策感到无比欣慰。随着每一位被揪出来的官员,人民群众都会为此感慨一番“官之多,贪之大”,可是正是这一个个落马事件才让老百姓对党更加的有信心。
宏观上说,反腐工作随着十八大的结束开展得更加的如火如荼。微观上说,反腐思想也随着党领导而更加深入人心。在这一方面,反腐文化也给了党,给了群众强大的支撑力。习晔笔下的那本《中国历史的教训》无疑就是众多此类书籍当中最通俗易懂,最深入人心的了。通过24个古今故事来揭露官场制度,为反腐风暴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文化支撑。
习晔并没有如其他反腐文件一样,各种咬文嚼字,各种解释法律文件,他有的只是讲述一个个官场小故事。正如《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一文中,用几句话就能提出自己意见的奏疏中,茹太素却用了长篇累牍,也因为被朱元璋暴打了一顿。习晔深谙这个道理,领导群众需要的并不是长篇大论,而是落到实处的方法及指示,现在并不是玩文字游戏的时候。因此习晔在讲述完每个小故事后,都会明确道出其中的利害关系,给人警示之声。
建立王朝的君主费劲脑汁为巩固江山而建立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而制度赋予了部分人权力,检验制度好坏的标准也就出来了。邓小平同志曾尖锐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一把扇子与制度设计》中提到的捐官制度,原意是补充军费的临时性措施,到最后的泛滥成灾。这个制度是把官场腐败推到极致的罪魁祸首。他们并没有及时修正这个制度,也没有制定严格的规定来约束。最后是还是坏一眼就能看到了。
当代人的反腐意识越来越强,也更加积极地从各种渠道进行监督举报。但是仅仅是这样远远的不够,就如《笨拙的行贿》中,作者提到很多人听到这个故事,都会为行贿主人公阿福和小王的低智商而导致行贿失败感到惋惜。这样的惋惜也透露出了他们对权力的渴望,对行贿的认可,与道德价值观关系不大。而只有彻底改变民众这种下意识腐败的想法,才有可能更加有力地展开反腐工作。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没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好地表达对重蹈覆辙的惋惜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创造历史的人总有相似的劣根性,例如自私,懦弱等。因为对反腐风暴不能至于欢呼,而是要靠文化支撑来真正改变自己的想法。从文化思想意识层面武装自己,为避免重复历史共同作出小市民的力量。
——日落之美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四):一个故事一面镜

“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这是早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的开头,歌名叫《故事里的事》。老百姓茶余饭后就喜欢看这样的历史故事,贪官让人恨得牙痒,清官大快人心。习骅也喜欢讲历史上的官场故事,不过他可不是演义。站在反腐第一线的他,是把真实的历史加工成一面面发光的小镜子,给官员们“正衣冠”。这可比讲法律、讲党性的宣教文章受欢迎得多,《中国历史的教训》就是他二十四篇文章的合集。
习骅是法律博士,专门研究廉政立法问题。可是他宣传廉政教育,并不用枯燥的法律条文来压人,而是像个说书人般讲故事。他自己从小就喜欢听老人讲故事,深知故事有寓教于乐的神奇效果。不过故事要吸引人,就不能用人尽皆知的老故事,得有新意,出人意料。所以习骅除了阅读各类史书,还注意随时搜集历史的崎角旮旯。《晚清的两个奇官》,就是他在图门江的一个民办博物馆“捡”来的。
1860年,俄国用《中俄北京条约》切走了中国北部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两国协定边界的时候,清国户部仓场侍郎成琦却只知吃喝玩乐抽鸦片,由着俄国自行立界碑,害清朝被坑去10平方公里的重要关口。直到25年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踏遍边境的每一寸土地后,才发现中俄边界有重大问题。他报告朝廷,并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夺回了那片土地,并使清朝重新获得了图门江的出海权。2014年,中俄签署共建共享扎鲁比诺海港的协议,建设中国与欧亚之间新的海上丝绸之路,而这个协议的前提条件正是吴大澂的功绩!“让成琦这样的沙子淘汰出局,让吴大澂这样的金子闪闪发光,营造优胜劣汰的从政环境,培育良性循环的政治生态,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习骅在文章最后如此点睛。
习骅善于发现历史,剖析历史人物。廉政宣传一直以反贪反腐为任务,习骅却在历史中发现,某些看似功成名就的官员同样值得警惕。道光朝的曹振镛历三朝,相二帝,死后谥号最高规格的“文正”。 习骅却说,这样一个“牛人”,却是公认的庸才,史书上实无任何他的丰功伟绩。他将曹正镛的成功之道总结为三张牌:投其所好、借刀杀人、斩草除根。习骅借此提醒我们,不光要反贪官懒官,还要警惕曹振镛这样“上有政策,下有顺策”的巧官!
说故事除了情节要吸引人,怎么说也很重要。反腐宣传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公务员们,习骅知道他们平日看多了严肃刻板的官样文章,同样的廉政文章只会让他们麻木。所以他的文章用通俗老话结合时代语言,读来有种小时候坐在村头大树下,听老爷爷摇着扇子讲故事的感觉。这样的故事,不光公务员乐意听,老百姓也听得懂,喜欢听。习骅自然通俗的文风,既不失轻松活泼,又老辣精到,发人深省,给沉闷单调的政教宣传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这是他的成功之道。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习骅则更关注清史,他说因为清朝离我们更近,读起来有一种现场感。近在眼前的历史,发出的警钟更强更大。这一声声鸣响,不光敲打着人心,也敲打着制度,实该长响不衰。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五):古今吏治得与失

古今吏治得与失
                   ——读习骅《中国历史的教训》
习骅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基于对历史大局的了解,从官场吏治的专业视角出发,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实例,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今官场也起到警示和启发的作用。所以说,《中国历史的教训》完全可以作为体制内党员干部的教材资料,作为官场的实用工具大力推广起来,以古察今,体察自身,更好地为政治体系健康发展所服务。
该书列举一些历史实例,总结深刻教训,比如雍正的励精图治,使得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大好时期;而朱元璋的果断,崇祯的寡断,也对王朝的根基各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也指出苏共各领导人的浮夸风气,因此葬送了国家。特别强调体制内腐败的猖獗最终导致覆灭的道理,呼吁应吸取教训,认识到廉政的重要性,以及制度的创新何其重要。
《中国历史的教训》细查历史事件背后的玄机,突出人物的鲜明性格,倡导处理事情的英明果断,将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摆出来,以此在体质内部疏通并加以宣扬,当然可以成为一本好教材。历史教训就是要我们遵循以史为镜的精神,注重官场作风问题,体察到由于坏的制度滋生腐败,接着腐败侵蚀了根基,造就摇摇欲坠的王朝,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乃罪魁祸首是也。拿到当今社会层面也是值得借鉴的启示。
黑格尔曾经从人文主义观念出发,论述中国人如何缺少道德,而学者钱新祖对此以时空性差异的缘由做了反驳,现在我们看到,习骅所遵循的价值观具有典型的时空局限性,属于体制之内的价值观,对此我们要对症看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习骅总结的历史经验——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这是基于现行国家体制内值得提倡的管理方法,能够起到实际作用的价值观所在。再者,这些文章都曾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主要服务于说教宗旨,也就可以谅解历史人物扁平化这一行文大弊。
听了一席习骅的“古今”,各有各的评判,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滔滔历史长河悠悠然逝去,留下的都是金光闪闪的思想,不管谁来断章取义,后人自明事理。作为读者,我们要擦亮眼睛,看清历史的真正教训,走出内心的沼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历史的教训》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