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福楼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页数:3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包法利夫人之死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在于:看了太多言情小说,心存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了解对方是否适合自己便草率结婚,婚姻不和也不去沟通,没有朋友,对婚姻失望得心病,又爱慕虚荣与富贵,被坏男人引诱,被欲望侵蚀,完全不顾丈夫与孩子,债台高筑,一发不可收拾,直至走投无路。
丈夫也确实没用,对她虽然百依百顺,衣服买了几柜子,但她终究不懂她,到死都不知妻子的背叛,他如果跟别人结婚也许会有平凡完满的婚姻,可是她偏偏是爱玛。
这本书又名外省风俗,以包法利夫妇的故事又串起了一系列人物:包法利蛮横无理的父亲、市侩功利的药房老板奥梅、庸俗无用的教士、将爱玛逼到绝路的黑心商人勒侯、花花公子罗多尔夫以及未来的花花公子莱昂……对,没有好人,爱玛的最后下场跟他们不无关系,这本书以奥梅得到荣誉十字勋章为结尾,狠狠的讽刺了这个窒息又平庸的社会。
周克希的译本如行云流水,读起来丝毫没有翻译腔,而福楼拜的这本小说,句句雕琢,无论是人物介绍、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对话,随便拿出来都是典范,影响了无数作家。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由包法利夫人想到的
看完《包法利夫人》,不,也可以说看到一半左右,就想起了《红与黑》还有《项链》。我能想起他们,我想原因在于艾玛、于连、玛蒂尔德都错误地追求着对于他们来说难以企及或者根本就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艾玛追求着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爱情,它首先得是衣食无忧甚至可以锦衣玉食的,是日日夜夜的欢歌笑语,是没完没了的夜夜笙歌。它的主角要和风度翩翩、面如冠玉、令人倾倒产生联系,彼此之间情话绵绵,双宿双飞。我认为,对于她来说,有这种幻想却是正常不过了。她没有结婚之前的人生里满是修道院和琐碎的家务事,她对于爱情的所有感觉都来源于书本和道听途说,换句话说,是张白得不能再白的白纸。再说了,她遇见的第一个男人,她的丈夫,是个平淡无奇的人,不能满足尚处于小白期的小妻子对于爱情的种种期待。那句话说得好极了,“一个人的出场顺序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才有了她两次偷人。而她最后对于丈夫夏尔的柔情蜜意,我想,她是终于经历了后,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人。可惜太晚,而她太冲动盲目。
在一般的设定里,女人要爱情,男人嘛当然要事业咯。于连就是遵循内心的意志,雄心勃勃地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可笑的是,如此有野心的人,却想要依靠女人上位,依靠女人获得资源。这不就是大写的小白脸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男权社会里,人们还认为一个女人不可能有出息,她们的成就全是男人给的。(那你还靠女人?)好吧回到于连身上,他的野心和他的努力,不相配。他想要的,注定不属于他。
爱情、事业都有人要去,玛蒂尔德想要财富,想要可以挥霍无度的生活。她确实享受了一天这样的好日子。可因为此,反而赔上了自己十多年青春。不得不说,她确实是好女孩,只不过是有一个爱攀比爱钱财的毛病。这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看你怎么对它咯。玛蒂尔德放任自己的幻想,尝到了苦涩的果实。
其实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获得自己所想要的,或许是错误地理解了那样东西,或许是没有找到好方法成全自己。
有时候,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幻象爆裂后的空
跟着小说的进展,读者在等,等待幻象破灭后的惨烈和不堪。张力在积蓄,能量在膨胀,结局早已注定。读者像放高利贷的靳候一样,阴险地计算着包法利夫妇破产的时间。终于,破了,裂了,爆了,充满整个生活的泡沫,爆炸一瞬间耗尽了空间里所有的氧气,剩下的,是空,是静,是死。《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一本迟看的书
这周刚好看完了《包法利夫人》,很久以前就想看的一本书,但一直嫌太厚,没啃下来。《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人性的枷锁--《包法利夫人》
毛姆曾经在《人性的枷锁》中说过,在医院工作有助于一个作家的成熟。病房像个放大器一样,把人世间的冷暖纠葛赤裸裸的摆在台面上。看多了,就可以用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了。福楼拜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的鲁昂,父亲是当地市立医院的院长,颇有名望,深受当地居民的爱戴。小时候的福楼拜常和妹妹一起爬到窗户上偷看停放在医院里的尸体,使得幼年的福楼拜对许多事都看得很淡。《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六):浪漫从不由钱砌成,平凡点滴方见真情
福楼拜的这部小说被我拖了很久才看完,倒也庆幸是在这个年纪看的,颇有年少时没有的感触。
乍一看,惊叹于艾玛跟我有同样多愁善感的性子,同样的投入小说情节便无法自拔的病症,向往自由崇尚爱情。这让我想起了张国荣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其中有句台词“不疯魔不成活”,讲的是程蝶衣对戏剧和对段小楼的痴迷引领着他走向人生悲剧。艾玛也有着类似的症结,若程蝶衣是“不疯魔不成活”,那她便是“不浪漫不成活”,现实的矛盾便在于她偏嫁了个平凡的医生为妻,跟她想象相差甚远。
再看,震撼于她竟愚蠢到相信狂热的爱情可以超越一切,麻痹到以为在欲火中释放自我才是人生真谛。她要求男人对她专一充满激情,而自己不过是个打着爱情幌子的虚荣女人,因此,那两个情人才能如此轻易的得到又抛弃她。她眼中的浪漫不过是用钱堆出来的富丽堂皇,爱情不过是用来排解空虚的冠冕堂皇。
看完整篇方知,她所鄙视的“平庸”,是任何一种会使自己幻想破灭的生活;而她将臆想出来的感情奉为一切行为的教条,就是她固有的“平庸”,也决定了她的不幸。
正如文中所说:“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
我也曾陷进去过,至今也没能完全拔出来。从小我读书就很少,爱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世界在我眼里是另外一个样子,渐渐地,我在潜意识里竟把这臆想的模样当成了真的,每当周遭有不如我意的事情发生,我就会转身逃进我所沉醉的情里,那时现实就成了我用来捏造情感世界的道具,而我则在不存在的情里醉生梦死。 几年前,我开始接受现实,却仍像个刚会走路的孩子,时不时还得依靠逃避来缓冲。但至少,我学会了在现实中感知快乐,这种快乐和臆想出的快感大相径庭,是踏实的,是可靠的,更是长久的。
与其说艾玛追求浪漫和高雅,不如说她更崇尚奢侈和华丽。她在跟罗多夫“恋爱”时,买了很多高档品来装扮自己,也给罗多夫买了贵重礼物,之后她也不惜负债来装点自己,以致最后无力偿还自杀了。 她更多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求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上流社会的人;精神上她并不倾心艺术,看书和戏剧也仅止步于取悦自己。空有一颗上层人的心,却没有与之匹配的素养。更可悲的是,她一辈子都没发觉上流社会并非只有钱只有聚会只有吃喝玩乐。其实,这样的人又何止她一个,又有多少人在附庸风雅只为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得更体面些。
文中充斥着利用、欺骗、贪婪和背叛,可全文却以真情的破灭而结尾——夏尔对艾玛“庸俗”而真挚的爱。 艾玛死后,夏尔在考虑她下葬的相关事宜时,福楼拜这么写道:“夏尔把自己关在诊室里,拿起笔来,还啜泣了好一阵子,这才写着:‘我要她下葬时穿结婚的礼服,白缎鞋,戴花冠。头发披在两肩。要三副棺木:橡木的,桃花心木的,铅的。不要对我讲了,我会挺得住的。她身上要盖一条绿色丝绒毯子。请照办吧。’” 大家都十分惊奇他哪来的这么多浪漫想法,当药剂师劝他不要花那么多开销买丝绒毯子时,他立马喊了起来:“不要管我的事!你不爱她!” 他或许不是个天生浪漫的人,但出于对艾玛的爱,他在变得浪漫,可这些艾玛却再也看不到了。夏尔是唯一爱她的人,她死后,罗多夫和莱昂安睡的同时,只有他在彻夜思念着艾玛。他的真挚他的痴情,混合着些许木讷和平庸,亦能发出熠熠光辉,这便是爱的感染力。 爱是包容,而不是只汲取想要的那一部分。爱情需要浪漫的滋养,但浪漫不是用钱砌成的,而是用真心。无须花言巧语,毋庸金银财宝,只要你能想我所想、爱我所爱。
——个人拙见,愿多多指正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七):可怜的查尔
夫人将死到死后,看到描述查尔到文字都很心痛。《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八):包法利夫人只是个虚荣的女人???
一、最远的距离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彼此的心却相隔万水千山 《包法利夫人》中有两类男性,一种是像包法利先生一样很爱女主,却平庸,粗鲁,不解风情。一类是罗多尔夫和莱昂,满嘴甜言蜜语,山盟海誓,却以爱情做诱饵。 女主包法利夫人名叫艾玛,别人说她爱慕虚荣。 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包法利夫人又何尝不是所有人呢? 浪漫的爱情与平庸的生活,巨大的反差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在十九世纪末,有人提出了“包法利主义”,所指的就是“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 很显然,持有这种主义的人,大多没有成功,起码在小说家的眼里还没有看到。比如《红楼梦》中“心比天高”的晴雯,她们的精神上可能有更高的需求,并且自身已经意识到,但所处的环境是无法改变的。 表现在外人眼里的就是虚荣,做作,不安分。如包法利夫人喜欢看书,穿着讲究,这在包法利先生的妈妈眼里是另类。晴雯打扮的风流别致,不同于普通丫鬟,在王夫人眼里就是轻薄。 有的男性以事业为生活的重心,有的女性把爱情看作生命的全部。大家都在追求一种看起来不切实际的东西,或是金钱,或是权力,或是地位,或名声等等,包法利夫人和所有人一样,她在追求看起来最没有用处的爱情,并一生为代价,因为爱情就是她的信仰。 艾玛虽出生在乡村,确实富农的女儿,鲁奥老爹送她到到修道院去接受较好的教育,有才情,举止优雅,像同龄女孩一样对爱情有幻想,喜欢读司各特的小说,崇拜过玛丽斯图亚特。 她为什么要嫁给夏尔包法利呢? 包法利是乡镇医生,艺术水平不高,可能是运气比较好,竟也治愈了很多人,其中包括鲁奥老爹。 因此成为一带比较有名的医生。 鲁奥老爹甚至把包法利当成大恩人,同时,鲁奥因为经济拮据拿不出嫁妆,就这样,包法利在妻子去世之后,便娶了爱玛。 包法利曾娶过一位带着财产出嫁的寡妇,年龄大,长相难看,骨瘦如柴,却想控制身边所有的人,在这段婚姻里,包法利很压抑,却一直懦弱的承受。 直到娶了爱玛。 包法利心满意足,无忧无虑。 而爱玛却怀疑了,她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烦闷。 她甚至希望夏尔包法利可以猜出她的心思,要是他的眼光,哪怕就只一次,能探向她的心扉,她觉得滔滔不绝的话就会从心里决口而出。 他俩生活上越是亲近,内心里越是疏远,而夏尔对这一切毫无所感,他甚至认为爱玛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福楼拜同情爱玛的,甚至觉得她可怜,他说,爱玛一定在那里受了委屈在哭泣。 “夏尔的谈话就像行人道那样平板,人云亦云的解说好比过往的行人,听的人既不会动情,也不会发笑,更不会浮想联翩。他说自己当初住在鲁昂的时候,从来没有发过兴去看一场巴黎来的角的演出。他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也不会使枪,有一次爱玛问他小说里碰到的一个骑马术语,他也说不上来。” 这就是夏尔包法利。 “可是,一个男人,难道不正是应该样样事情都无所不知,应该能教你领略激情的魅力,对生活的真谛,教你洞晓世间的种种奥秘的吗?而眼前这个男人,他什么也不会教,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指望。他以为她很快乐;她恨他的正是这种神完气足的麻木,这种无动于衷的迟钝,她甚至讨厌自己带给他的幸福。” 爱玛病了。 二、包法利夫人的理想 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米兰昆德拉曾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及,爱玛包法利的视线缩小到如同一块围墙内的地方。冒险在围墙之外,怀旧变得无法承受。 在对日常的烦恼中,梦与梦想日益重要。 已失去的外部世界的无限被灵魂的无限所取代。对个人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所产生的伟大幻想,欧洲最美丽的幻想之一。 《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的确不同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一类大范围的场面。 实际上,福楼拜在一封信中曾说过他如此创作的原因,“我以为美的,是一本什么也不涉及的书,一本没有外部联系的书,它以自身风格的内在力量支撑自己,如同地球无所凭借,悬在空中,一本没有主题的书。” 书中的人物并不多,主要就是围绕包法利一家人,以爱玛为中心,一次婚姻,两个情人,最后随着梦一起破碎。 爱玛几乎具备所有男子喜欢的特质,正如包法利先生还曾以爱玛的追求者为骄傲过。 爱玛的第一个情人准确的说是罗多尔夫,实际上爱玛是先认识的莱昂。 罗多尔夫是一个有财产的地主,人长得高大俊美,当他第一次见爱玛后他就下定决心要获得爱玛的芳心。 罗多尔夫的出现满足了爱玛的所有幻想。 花言巧语的罗多尔夫在一步步享受着游戏的快乐同时,爱玛沉入到他编织的虚幻的爱情无法自拔,在爱玛感情渐浓想要私奔和他寻找新生活的时候,实际上,罗多尔夫在慢慢厌倦。 因为在罗多尔夫的所有情人都是这么诱骗来的,爱玛虽然比其他人纯洁美丽,可是罗多尔夫依旧是以一种射猎的游戏性态度,当猎物到手后,他想的是自己不受影响的转身。 罗多尔夫留下一封假惺惺的信后便悄悄离开了永镇。 爱玛受了巨大的打击,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 关键的时刻,莱昂再次出现在爱玛的生活中,这个很早就爱慕爱玛的小书记员。 莱昂的再一次出现,没有了当年年少青涩的爱慕之感,像罗多尔夫一样,在接触过真正的上流贵族生活圈后,变得无耻贪婪。 他的出现是来雪上加霜的,加快了梦想破碎的速度。 爱玛喝砒霜自尽的那一章,福楼拜表现的极其精彩。 “大家齐唱圣歌,跪下,起来,重复个没完!” 福楼拜甚至因为这部小说而被检查官起诉过,原因是有伤风化,包括对爱玛临终场面的描写。 包法利夫人死了,就正如所有人的梦与梦想同时成泡影,她的死难道不应该好好表现吗? 法庭判决,福楼拜胜利,《包法利夫人》得以畅销。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其实总体说我不太喜欢包法利夫人,但是不喜欢不是因为她不好,而是她的缺点暴漏了我们每个人的缺点,想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那些美好幻想的向往。包法利夫人不是一个人,代表了一种群体,追求着不切实际,并且深陷其中。爱玛真的坏吗?不见得吧,只是她太过于执迷自己的欲望了,虽然遭到一次抛弃,单还是旧病复发,再次陷入。最后身败兼名裂,毁了整个家。这种不顾家庭,独自逍遥快活的可人儿,我只能默默说应有的回报。夏尔一个平庸的丈夫,为了爱玛抛弃一切,最后发现奸情抑郁而死,我感觉福楼拜太残忍了,一个善良单平庸,一个爱妻子但不懂妻子,一个顾家但缺乏浪漫,一个能挣钱养家单医术一般,一个爱女儿。。。,这部书读下来我感觉唯一的一个好人,这样的人就该死吗?《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十):福楼拜你哭什么
有个传说,一天福楼拜大哭,别人问之,他说包法利夫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