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欲望之源》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23 02:1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欲望之源》读后感10篇

  《欲望之源》是一本由伯纳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欲望之源》读后感(一):欲望之源——引导欲望,追求幸福


        * 欲望,是基因的本能
        * 欲望通过给予我们快乐,来达到基因本身的目的
        * 欲望能控制我们本身,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
        * 矛盾:欲望这东西既能给予我们快乐,但又常常违背我们的意愿
        * 解决:中庸之道
        * 享受我们的动物本能,甚至可以陶醉其中
        * 预先意识到自己的弱点,提前采取了控制自我的措施
        * 意志力是没用的。
        * 意志力在强大的欲望面前更是常常退避三舍。
        * 对策:事前控制。
        * 预先采取措施,与其抵制,不如退避三舍,避免接触它。
        * 对策二:找到替代刺激。
        * 性高潮以及服用上好的可卡因而带来快感的成分都是多巴胺。比如说创造冒险情景,过山车、恐怖电影,蹦极等。
        * 对策三:消磨冲动。
        * 为了控制食欲,事前吃点东西。为了戒酒,吃些戒酒硫
        * 按欲望分类
        * 生活在资源紧缺而难获取的祖先,终是习惯把看到的东西吃掉或消耗掉
        * 而基因还没适应现代物质发达的社会,造成暴饮暴食以及月光族的存在
        * ”月光“
        * 消费的痛感。信用卡>借记卡>现金
        * 没有什么急切的融资需要就把信用卡剪掉,还有支付宝的花呗取消
        * 相信我,大部分的金融机构都是想要你花钱的
        * 比如说经常有信用卡在超市有满减或者积分,看起来力度挺大挺诱人
        * 但是卖的比买的精,往往花的比想象的多
        * 支付宝的花呗也是,要取消得要上电脑还要短信验证。开通只要通过手机一摁
        * 所以为了剁手把支付宝也卸了,微信也取消绑定银行卡

  《欲望之源》读后感(三):如何构建幸福人生?

原理:我们的基因系统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绝对水平如何对幸福感影响很小。第二,我们喜欢取得进步。第三,期望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为了快乐起来,我们应该尽量把生活构建成具有一种上升之势。我们要制造一些条件和期望以使意外之事显得积极。
方法:制订力所能及的目标,分成小块,降低期望,游刃有余的完成它。(须知才高于志,方是幸福本源?)
全章节摘选:
通常人们默认为没钱是不幸的主要原因。
““如果您认为花钱买不到幸福,那是因为您的钱还不够多。”一则招聘广告如是说。额外的钱,特别是来得出其不意的时候,肯定会让每个人的日子一下子就亮堂起来。似乎如果有了足够的钱,我们以后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事实上,让美国人说出一个能最大可能地改善生活的变化时,最常见的答案是“更多钱”。”
然而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一个误判。深刻而长久的幸福感并非来自物质状况的变化。虽然赚取金钱、电视和汽车令我们快乐,但拥有这些东西却并不能令我们感到幸福。占有物质的欲望是人类的通病。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物欲所带来的满足感消逝的永远比预计的快。
如果您想预测今天一个人有多幸福,不要问其职业、收人、爱情生活,甚或他们能不能走路。令人惊讶的是,最有用的数据是简单描述一下他或她在20岁甚至是6岁的时候有多幸福。情绪本质上是性格的产物。有些人生来就乐天。看起来有用的一些信息如年龄、性别、种族和财产状况所提供的预测性进展几乎都没有超过这一简单假设,即:人是分为快乐的和不快乐的。(生而不等啊,从小阴郁的小孩默默哭一会)
幸福是基因的一个工具,用它来引诱我们做出能使其受益的行为。兔子奔跑是为了促进跑道主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狗。同样,我们向难以捕获的目标奋进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是为了促进基因的利益。
虽然永远都不会到达终点,我们还是天生就感到,如果再往前走一小点,永远的幸福就是可能的。或许通过工作或者抽奖我们可以获得幸运的休息机会。一旦当前的危机过去,一切都会更好,我们的问题也会无影无踪。由于梦想总是离我们有一步之遥,我们会通过无情的工作来改善处境。
这种无情的系统产生的一个后果是我们很快就能适应自己的大运。(支出总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应该记住支出等于收入减储蓄)
我们天生就是这个样子的:要想赢得获得满足感的游戏,通过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而任何挫折也不会造成我们的失败。让我们在桂冠上休息,或者为打翻的牛奶哭泣,都会是基因的错误。基因不在乎我们过去取得了什么成就,它们只关心一点,就是不停地把情感小兔子刚好放在我们前头,好让我们气喘吁吁地不停地工作,以实现它们的目标。(确认人类不是外星人的实验吗?)
人性中深藏着某种东西。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就像查理布朗那样,一次次朝移动的目标奔跑。我们经常想:要是我能度过这个星期,一切都会从此好起来。”或者,一旦我还清了信用卡上的欠账,我就再也不会这样了。”(水涨船高,错误在用现在的情绪判断自己以后的情绪)
潜伏在我们希望里头的是想让我们不停地努力工作的基因。我们跑得最起劲的时候,是它们最兴旺的时候。一旦我们接近它们所许诺的福乐之境时,情感的小球就又跑到前面去了。这样,我们被时时刻刻推着尽全力做事。
这种生物上的动机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基因让我们害怕某些情境,并且利用痛苦教我们避免重复有害的行为,以此帮我们避开意外之灾。但是,悲剧发生后,其严厉又会变成同情。不管灾难是多么有破坏性,也不管我们的行为有多愚蠢,基因总是会原谅我们。
这样,本能系统就成了我们最严厉也最温和的老板。它们不停地驱使我们做更多的事,不管昨天我们取得了什么成绩,只要求今天要尽全力。(活在当下就是听从基因的指示?顺从身体的命令?)
我们的感情就是这样设计的,不像它们显得那么持久。例如,据报道,妇女记不清生下一个孩子时的痛苦。这种便利的健忘症具有的进化上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所有在家里不生孩子的人都应该对此心存感激。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也认不清我们目标变化的本质。开始我们可以试着对目标不再那么严肃。(嗯)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不要希望这些东西会让我们更幸福。购物的时候,我们是花钱才买到更快的计算机或更大的房子的。而且我们的快乐会消退,退得比我们估计的要快,但是账单还在。我们要知道,在新的计算机不再显得那么快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还得为它付出。
不幸中的万幸是,痛苦消失得比我们想像的更快,也不会造成更深的伤害。我们过高估计了当不幸发生时我们的痛苦程度。由于恢复得比我们预期的要快,我们应该更多地利用这种机会。很多吓人的选择其弊端是有限的(经常只是让人蒙羞而已)。社会性的失败,如约人外出,或者尝试一个新发型,在感情上可能会起决定性作用。同样,如果我们害怕在职责、威望和薪水方面暂时地降级,我们就不会找到梦寐以求的职业。而知道痛苦会比我们预料的消失得更快,可以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
在生活中出现巨大转变之后,我们应该避免迅速做出重大决定。监狱里的自杀行为有一半都发生在入狱的第一天。当我们陷入不安,或者欣喜若狂的时候,都很难相信这些强烈的情感会消散。(这方面我好像天生就比较冷淡啊。。)
人们改变得比他们认为的要慢得多。说到快乐时,最常见的是,快乐的孩子会长成快乐的青少年,然后会快乐地走向成年。要确保未来我们身边都是快乐的人们,现在就要和快乐的人交朋友。
最后,我们应该现在就开始改变。我们生来就感觉明天会和今天不同,除非我们采取改变的步骤,那样我们今天的状况才会是未来的一个缩影,且比我们想像的还要清晰。我们应该活着就像只有今天一样。(再一次的,活在当下)
有额外之财从天而降的时候,我们会狂喜不已。但是金钱并不能给人们带来长期幸福。这似乎不可能。为什么多出的每一美元都会让我们高兴,而数千美元却没有什么长期的作用呢?这就好像蹬踏车一样,我们稳步向前,但是“地面”在后退,所以即便付出了相当的努力,我们也没能前进一步。(水涨船高*2)
通过问“多少才够”,我们可以窥见此踏车起源之一斑。如果它来自我们的基因,答案就是“越多越好”。进化是一场竞技性游戏,并不是取得某个固定的分数就算赢,胜过对方才算赢。我们的祖先是孩子最多的人,而不是孩子“足够”的人。(那种多少钱才有安全感的文章以后可以不看了,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投资理念)
对生活在艰难时世的祖先来说,贪婪偿还给基因的是生存和生孩子。从他们那里我们继承了这种贪婪,在现代的表现就是聚敛金钱和对财富的欲望。所以即使在工业化世界中财富可能不会和孩子的多少有关,但我们的本能却来自这样一个时代:当时对物质财富的关心至关重要。
幸福以及不幸是基因用来促进其目标实现的工具。不管我们的境况如何,基因总是想把我们所有的油水挤出来。所以我们对小小地表明了进步的变化都十分注意,而对意料之中的事情几乎无动于衷。这一有效的系统把我们造就成精力充沛的工人,由它来控制我们的情绪,我们或许有受挫的时候,但不会止步不前。我们会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前进。不论什么时候有所进步,基因都会让我们感到快乐。(所以王路说涌金系成功太快了、十年做的事情如果拉长到五十年,会开心的多??)
这则寓言强调了关于人类幸福的两个真理。第一,只要是朝好的方面改变,就会带来幸福,不管绝对水平是怎么样。农夫的房子和从前一样挤,但是现在感觉大了很多。第二,在物质条件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更加幸福。(但是这得和人的贪欲做斗争,和人追求刺激的欲望做斗争,有目的有计划性的稳步上升)
什么时候能感到幸福流呢?在不同的领域,包括运动(只要我们感到游刃有余),都可以产生这种积极的时刻。这儿有个矛盾,就是人们在工作的时候比在闲暇时间更容易感到幸福流。但奇怪的是,即使人们在工作的时候感到了幸福流,他们还是想如果不工作的话就会更开心。
所以虽然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更喜欢喝大瓶的饮料,但是在娴熟地朝可以达到的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快乐。我们的情感系统就是设计来鼓励我们工作的。为了促进其目标的实现,基因使我们生来就偏爱进步和成就。
我们可以先认识到大脑产生幸福感的奇特方式,然后把这些知识为我们所用。我们的基因系统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绝对水平如何对幸福感影响很小。第二,我们喜欢取得进步。第三,期望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为了快乐起来,我们应该尽量把生活构建成具有一种上升之势。我们要制造一些条件和期望以使意外之事显得积极。

  《欲望之源》读后感(四):欲望让你成为有个性的人

王菲说,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只看了一眼,就再也不能忘掉你容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从人群中,被快速辨认出来,可往往总是被别人认错。于是人们变想方设法,绞尽脑汁,不惜一切代价,提升自己的辨识度。

所谓辨识度,就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人们平庸至极,却也想被认为自己是有一个性的人,仿佛一旦贴上“个性”的标签,人性的光辉就油然而生。于是行为古怪,性情乖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与众不同,就被认为是个性的标配,只要做到以上种种,就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这是对个性的浅层次的理解,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倘若把这当成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只能沦为被人唾弃的平庸的人。

我认为,只有欲望,才能让你成为有个性的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不管什么的需求,都能驱使人们去行动。很明显,这种需求就是欲望。欲望能驱使一个做出行动,你所做的行动,就是你性格,你的个性。

你对待欲望的态度,决定了你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还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

你对美食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是为了美食可以放弃一切,可以没有朋友?还是美食对你来说,只是一个可有可无,不吃也不会死的选择?倘若是前者,那你就是一个被美食的欲望驱动的人,被认为是有个性的人。倘若是后者,你只是一个吃货而已,大街一抓一大把,完全没有个性可言。

凭什么?

欲望是什么?是压倒性的需求,也就是说,没有满足这个需求,毋宁死。是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被满足呢?不可能。在满足欲望的路上,有一道道的障碍,让你无法满足。

因此,欲望是痛苦的开始,人们面对这个痛苦的不同态度,就铸造了不同的人,决定了你是有个性,还是没有个性。

你为了美食,不惜耗费了你大量的财富,即将面临破产,但是你依然不停止对美食的欲望,于是你努力工作,于是你到处举债,于是你走上犯罪道路,总之,美食就是你的一切,你为了满足它,可以做任何事情。这样,你就是有个性的。虽然你很爱美食,由于你钱包空空,你只能望美食而兴叹,而也不去努力赚钱,也不举债,也不犯罪,只是看。看完后,生活还是老样子,该干嘛干嘛。你也不会成为你想成为那个有个性的人。

个性,就是在欲望与障碍的对抗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们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最后往往是障碍被欲望征服,欲望取得戏剧性的胜利。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总是那么容易被认出,因为,真正忠于自己内心欲望的人,是少之又少。以致于偶尔出现一两个,你完全没有免疫,你完全拜倒在他旗下,因为他完成了你没有完成的战役。

如果这种个性就是你内心所希冀的,那就是战斗吧,让欲望变得强大,可以抗衡一切障碍。但是我要告诉你一个事实,你也要有强大的内心,面对成为有个性的人后,各种对有个性的人的攻击与排挤。

人们害怕各种他们无法掌握与控制的人和事。一个有个性的人,就是他们无法掌握与控制的。他们的千辛万苦的积累,被一个有个性的人,顷刻就能摧毁。他们是无法接受的,但他们也无法找到应对的方法。他们的生存和安逸受到威胁。于是各种排挤与倾轧,排山倒海的向有个性的人涌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个性的人,总是被他随处环境,或轻或重的排挤与倾轧。

倘若你无视这种排挤与倾轧,还享受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另类感,恭喜你,你就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了,不管把你扔到哪里,人们总能在人群中只看了一眼,就不能忘记你的容颜了。个性就像是吸毒,一旦染上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欲望之源》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