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说:“智商决定对手,情商决定结果。”
年纪越大越明白,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智商决定下限,但情商却能提高上限,决定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而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都做到了这七个字:少说,多听,常点头。
1
少说
林语堂说:“要说得巧,要说得少;言多必失,语多必败。”
《管子》也说:“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经历的事越多,也更明白,话说得越多,就越容易被反噬。
一句箴言的分量,也远远大于一堆废话的价值。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与其多说多错,不如少说多做,低调以致远。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曾说起自己笔名的由来:
“从小我就非常爱说话,给家里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母亲多次因此训诫他,但还是忍不住,常常是话说出口,转头就非常后悔。
所以几十年后,我写小说准备发表时,给自己取名“莫言”,就是告诫自己少说话。”
祸从口出,话说得越多,不知不觉中,就将人脉伤了个干净。
管住嘴,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也是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
常言道:“稻熟低穗,人熟低声。”
人这辈子,先是不知道,不会说;再是知道一些,说很多;最后是知道再多,也很少说。
会说是本事,少说则是通达了人情世故,是沉淀以后的圆润智慧。
沉默寡言的人,在人群中自带光芒,与人交往,也更让人觉得踏实和心安。
2
多听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而少言。”
一个人之所以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就是为了让人多听少说话。
年轻时,总以为能说会道才是社交高手,和谁都能侃侃而谈,融入不同的圈子。
后来才渐渐发现,真正高层次的沟通,懂得倾听,比滔滔不绝更有力量。
在一个节目中,梁宏达曾提起葛优:“你要是跟他接触过,百分之百会喜欢他。”
聚会时,一群人把酒言欢,推杯换盏高谈阔论的不亦乐乎。
有的人谈阅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要翻出来显摆一二。
有的人论资历,三分才华吹成了七分,还非常喜欢指点江山。
葛优从不这样,可但凡有人说,他就愿意听,还能恰到好处地回应:“我还真不知道,得听您细说。”
这样,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得到了别人的喜爱和尊重。
正如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
善言,虽然可以赢得听众;但多听,才能赢得真心。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收起炫耀的心思,克制卖弄的冲动。
多静下心来倾听他人,这是一份善意,一种教养,更是高情商的表现。
3
常点头
《增广贤文》中说:“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常点头,并非是做一个没主见的应声虫,而是一种不较劲的智慧。
糊涂的人,才会在小事上锱铢必较,浪费时间,消耗感情。
聪明的人,往往不以言语胜人,不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争论,活得最通透。
看过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
有个年轻人问大师:“大师,快乐的秘诀是什么?”
大师说:“不争,不吵,也不辩。”
年轻人愤慨道:“我不同意,这肯定不是快乐的秘诀。”
大师笑着点头:“是的,你说得对。”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
“是若果实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论;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意思是说,如果是错的,争赢了也毫无意义;如果是对的,又何必去争辩?
总想着以言语胜人,是一个人情商最低的行为。
因为有些事没必要争,争了也没用,毫无益处不说,甚至还会引祸上身。
就像蔡康永说的:“最懂说话之道的人,常常会在交谈中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他们深知认输的意义。”
步入社会后,早就认清了生活没那么多是非对错,也不是非黑即白。
若是一味较劲,字字争辩,句句反驳,只会输光了人缘,败光了人品。
学会常点头,不争辩,让自己开心,让别人舒心,才是一个人最顶级的情商。
儒风君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高情商,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迎合讨好。
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修养,长在心里的善良,一种高级的人格魅力。
往后,愿你能少说多听常点头,练就高情商,坐拥好风水,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