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苏轼: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
日期:2021-12-12 06:14:50 作者:洞见·Elm 来源:洞见 阅读:

苏轼: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

  钱钟书曾说:

  “得势时,把别人当人,告诫自己有所不为;失势时,把自己当人,提醒自己终有所为。”

  人这一生,际遇跌宕往往一念之间。

  一个人的成熟,不在于经历过什么,而在于面对不同经历时的态度。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

  01

  顺境善待别人,是格局。

  苏洵曾在《名二子》中,解释“苏轼”这个名字的来由。

  一辆车子,车轮、车辐、车轴等均是不可或缺之物。

  相比之下,车轼为乘客眺望风景时的扶手,显得可有可无。

  苏洵以此告诫儿子,做人要懂得低调谦逊,切莫自视甚高。

  公元1057年,苏轼年方二十,绣口一吐,惊艳半个大宋。

  《刑赏忠厚之至论》寥寥数行,读得欧阳修涔涔汗出,当朝皇帝惊呼:“(李)白有(苏)轼之才,无轼之学。”

  一朝进士及第,名动京师,苏轼逐渐将父亲的教诲抛诸脑后。

  他在凤翔为官时,太守陈希亮德高望重,与其祖父是同辈。

  苏轼却认为陈希亮徒有虚名,每次陈希亮宴请属下,他都坚辞不赴。

  有一次,陈希亮翻修凌虚台。

  苏轼以题记为名,文辞间饱藏讥讽:“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

  意思是说,凌虚台尚且难以长久,何况修台人的功名地位。

  苏轼写罢,得意地将笔一丢,只道陈希亮看见此文,必当气急败坏。

  谁知陈希亮非但没有计较,还将文章刻于凌虚台上,一字不改。

  后来苏轼因风头过盛,屡遭构陷,想起已然过世的陈希亮,感慨自己当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形于颜色,已而悔之。”

  半生繁华,一朝流水,苏轼幡然醒悟。

  从此,天下少了一位锋芒毕露的才子,多了一位温良谦逊的君子。

  他向小自己9岁的黄庭坚请教书法,作诗时还毕恭毕敬地在旁备注“效山谷体”。

  门生张耒改了他文章里的一个字,他没有生气,还连连道谢,尊对方为“一字之师”。

  人这一生,和善基于见识,狂妄源于浅薄。

  一个人见过天地,明白自身的渺小,无论在谁面前,都懂得放低姿态。

  越是浅薄的人,越是容易被一时浮云遮望眼,自以为天底下无人可及。

  唐朝萧颖士18岁考进士第一,恃才傲物,时常拎着一壶酒,在郊外独酌独吟。

  有次遭遇暴雨,萧颖士看到一位老人在树下避雨,神情十分狼狈,便对其出言不逊。

  片刻后风定雨霁,大批车马前来,拥簇老人离去。

  萧颖士慌忙询问左右,发现被自己轻视的老人,竟是当朝的吏部尚书王丘。

  王丘将他叫到跟前,对他说:“你若自恃才名,一直如此傲慢,此生也只能是个进士了。”

  萧颖士惭愧万分,从此一改傲慢的脾性,最终以博学谦逊之名,成为一代“萧夫子”。

  苏轼曾说:“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一个真正有格局与内涵的人,心无波澜,不事张扬。

  他们如水一般,择高处立,往低处行,最终修得如大海般宽阔的人生。

  人不可能一直走上坡路,在顺境时善待别人,到头来成全的是自己。

苏轼: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

  02

  逆境善待自己,是修行。

  公元1079年,一场“乌台诗案”,让意气风发的苏大学士,沦为戴月荷锄的东坡居士。

  经过103天的牢狱煎熬,苏轼被贬黄州,受人监视。

  他将所剩无几的铜钱分成三十串,挂在屋檐下,规定自己每天只能取用一串。

  相比物质的困顿,更大的打击来自精神的煎熬。

  他在诗中写道:“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浪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曾经门庭若市,而今亲朋无一字,出无所往,思无所归。

  面对突如其来的落差,常人怕是早已哭天抢地,苏轼却将逆境视作修行,努力把失意的生活过出诗意。

  没有收入,他就开垦荒田,自食其力,与劳作农夫打成一片,于浅烟疏柳间自得清欢。

  被贬惠州,城中羊肉都被当地显贵买走,苏轼就捡别人挑剩的羊骨头。骨缝里剔下的肉屑,也被他吃出蟹肉的味道。

  年过花甲流落海南,到了无肉可吃,无书可看的境地,苏轼却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

  没有书看,抄上两本书,也能自得其乐。

  苏轼在晚年时写过一句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他最想与人诉说的,不是才满京师时的辉煌,而是颠沛流离时的岁月。

  他把半生失意揉进浮沉宦海,打捞起一生的才情与旷达。

  古语有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也没有永远的逆境。

  感怀伤时,非但于事无补,还会在不得自遣的怨抑中,错过本该有的柳暗花明。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珍惜当下,善待自己,才会明白命运其实另有安排。

  一直记得《阿甘正传》里的泰勒中尉。

  他出生军人世家,梦想成为战功赫赫的将军。

  但在一场战役中,他被炸断双腿,不仅军旅生涯提前结束,毕生理想也变成泡影。

  他意志消沉,每天坐着轮椅出入夜店,自甘堕落。

  直到有一次,他与朋友出海捕鱼,碰上百年一遇的台风。

  泰勒自觉难逃一死,顶着暴风雨爬上桅杆,悲愤地质问上天为何如此对待自己。

  然而雨过天晴,海面重归平静,泰勒发现自己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沿岸渔船全被飓风摧毁,只有他的船远离海岸,成为唯一幸存的船只。

  一连串的巧合,让他开始明白:

  “命运有时无情,有时慷慨。一经命运的无情便自暴自弃,何以领略命运慷慨的一面?”

  他开始接受缺憾的人生,努力经营自己的渔船。

  因为没有竞争对手,他很快挣到人生第一桶金,接着他又扩大经营,成立自己的捕鱼公司。

  短短几年,他成为身家百万的富豪,还为自己换上最先进的义肢。

  重新站在朋友面前,他变得开朗、乐观,完全不是当年那个意志消沉的伤兵。

  苏轼门生晁端礼写过一句词:“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

  每个夜晚都有明月,只是阴晴难料,你怎知何时会有云翳遮掩?

  惟有守得云开,方知清光未减,来岁无穷。

  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悲欢离合,往往联翩上演。

  不必哭诉命运不公,只需调整心态,告诉自己黑暗到了极致,必有光明绽放。

  学会善待自己,每次逆境就是一场修行,让你以更好的姿态,迎接顺境的到来。

苏轼: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

  03

  林语堂曾说:“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以平常心,待无常事,恪守内心的良善,接纳生活的缺憾,方能修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超然。

  就像《幼学琼林》中说的那样:“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人之生长,兼以阴阳。”

  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是必然的经历,重要的不是处境,而是心境。

  顺境善待别人,在大好形势前看到自己不足,低头看路,方能致远。

  逆境善待自己,相信困苦到头终有回甘,滋养自己,才能守得云开。

  点个在看,从此顺不欺人,逆不自欺,风雨歧路,苦乐自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苏轼: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