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时穷不丢气节
日期:2020-04-11 03:47:40 作者:游宇明 来源:领导文萃 阅读:

时穷不丢气节

  1942年2月,日军进攻新加坡。2月15日,诗人书法家 蔡文玄向窗外远眺,看到有许多绿豆般的小点在蠕动,断定是日军来了,立即命令家人抛下一切逃命。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明智的。

  几天后,蔡文玄的妻子曾冒险回一趟,发现同村有两百多户村民被日本人屠杀,连小孩都没有幸免。因为仓促逃命,蔡文玄一家及其他村民几乎没有做任何生存方面准备。有一天,一些邻居互相邀集,准备将山后许多洋人住房的门撞开,去抢点食物。不管蔡文玄之妻如何催促逼迫, 蔡文玄坚持不参加抢劫,说:“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妻子气急败坏地骂他“太平时的君子乱世中的窝囊废”,但他就是不为所动

  或许是自身的操守无形中给子女作出了表率,蔡文玄的子女后来都各有成就长女退休前担任新加坡南洋女中校长;长子和三子都在电影电视方面有相造诣;二子是电影监制、专栏作家电影节主持人商人,与金庸、黄霑、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不得不说,蔡文玄读书人气节影响了子女的人生道路

  军阀吴佩孚不管身后评价如何,但他身处世,也保存了应有的气节。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用威胁利诱的手段逼迫赋闲多年的吴佩孚出山,希望其担任华北傀儡政权头目,遭到吴佩孚的拒绝。吴佩孚故意在自家客厅挂上关羽张飞画像,以明心迹。

  日本大本营特务部长得知后,极其恼火强迫吴佩孚召开记者招待会。在招待会上,吴佩孚亲自撰写了一副长联:“得意清白,不怕死,不积金钱……”接着,他向在场的记者表示:“本人认为今天要讲中日和平,唯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全面撤兵;二,中华民国要保持领土主权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的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与唯一交涉对象。”吴佩孚的态度使日本人大惊失色

  蔡文玄与吴佩孚在处境艰难时表现出来的节操,很容易使人想起一句话:时穷节乃见。原因简单一个人春风得意时,有钱有权有影响力,无须在节操与生存之间做选择,很容易将内心深处的另一面掩蓋起来,一旦身处逆境甚至绝境,操守与现实利益必须二选一,他灵魂里的“小”可能立即原形毕露。蔡、吴两人在处境极其艰难时还能遵守正常社会伦理充分说明其节操真实可贵

  其实,真正的“节”不会是“时穷”时的临门一脚,而是靠平时的修为一点点积累的。蔡文玄是读书人,平时常以圣贤的教导作为自己座右铭,用其妻的话说是“太平时的君子”,所以乱世时才能表现出与众不同正直坚守。吴佩孚是个军阀,其一生的行事颇受争议,但他是军阀中少有的读书人,清廉自守,至情至性,其人品也有被人称颂的一面。

  (摘自《百家讲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时穷不丢气节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