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发奋向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世界很公平,想要有所成就,就得付出足够的努力,循序渐进,终究可以抵达终点。
人不自救天难佑。
人生总有波折,遇到困境如果失却了希望,放弃自救,那么谁也救不了他。
止
《周易》:亢龙,有悔。
一条乘云升高的龙,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极端的地方再无上进的位置,这时候就要开始思考退路,否则就要遭到祸患。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有些卑微,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从不趾高气昂。
因为他们懂得止。
止,也是一种智慧。
范蠡助勾践复国,事了拂衣去。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主动裁撤湘军。
二人功高震主,却都得以善终。
古人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正
《周易》: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无论是“上”还是“止”,都要上面加一横,这就是“正”。
中国人常讲,慎独。
是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要坚守内心,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
孟子说:不虑而知,良知也。
人的良知,人的底线,其实是自然而然存在人心中的,但是因为欲望遮蔽,很多人才会遗失掉。
换句话来说:能知足,就能守正。
钱挣得再多又怎么样,能带走吗?
去山西旅游,那些富丽堂皇的百年大宅,主人早已无处可寻,如今拿钥匙的全是不相干的人。
一时失意,遭遇不公,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做事,不然只会遗憾终身。
一个人,如果可以对生活抱有希望和热情,朝气蓬勃地活着,不气馁、不颓废,那么这一生必然不会白费,这是“上”。
在时机的变化中,能够知进退,能舍得,谦逊低调,不会遭受祸患,这是“止”。
无论何种境遇,都不曾动摇底线,活得问心无愧、坦坦荡荡,这是“正”。
能进、能退、能守,能做到这三点,人生又有什么祸患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