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正兴致勃勃地看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时,坐在她旁边的陌生阿姨突然小声问她:“有男朋友了吗?”
ldquo;还没有呢。”
ldquo;年龄到了,该找了,一定要找有房子的,这样将来能省好多事儿。这都是经验,为你好。”
那个阿姨一脸的自信。
朋友嗯了一声,就把脸扭过去,往我坐的方向挪了挪,不想再和她继续聊这个话题。
可那个阿姨依旧不依不饶:
ldquo;哎呀我跟你说,你现在26岁是吧,过了这个年纪就不好找对象了,趁着这两年赶紧找,听我的。”
ldquo;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了聊天终结的必杀技,而且伴随着我们升学、择业、辞职、找对象,结婚生子的每一个选择。
其实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你所有的选择都是错的,你必须听我的。
02
嘉宾阮经天在节目中说:做一个善良的人,对别人好,这很棒,但不必去证明你的善良,时间自然会证明。
很多人觉得说“我是为你好”是苦口婆心,其实给身边人建议的时候,直接分析利弊就好。
加上“我是为你好”这几个字,显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绝对正确,剥夺了对方试错的权利。
关系再亲密,分寸也不可失,自以为熟,跨越边界,反而容易生嫌隙。
面对邱莹莹和应勤的感情危机,以仗义出名的曲筱绡直接在地下停车场暴打应勤,怒怼应勤妈妈。
说到底,这是邱莹莹自己的选择。
而安迪的做法是关心而不干涉,显然要有分寸得多。
作为朋友,要尊重他们的价值观,遇到不同意见,可以善意提醒,但不必插手,也只能如此。
许多看似善意的干涉都是打着关心和爱的旗号,何尝不是越了界。
03
说跟室友关系一直处不好,因为室友老是不经过她的同意,随便用她的化妆品。
表妹委婉地提醒了几次。
表妹跟室友发了一通脾气,结果被对方怼回来:我们关系都这么熟了,用用怎么了。
其实我们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传统建筑——四合院一样,重团圆。
它指的是我们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极限,如果超过了某个特定的范围,就会有一种被勉强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掏心掏肺地想要对一个人好,可是却伤了一个人的尊严。
同样的,我们既不能侵犯他人的心理边界,也要守住自己的心理边界。
她是“无法拒绝型”人格的教科书,面对别人的要求总是一股脑的接受。
面对别人客套的道谢,还要挤出礼貌的笑容:没事儿没事儿,小忙而已。
因为不拒绝别人的要求,所以自己的底线被一次又一次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