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传(上下册)》是一本由[美]罗伯特·D.理查德森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7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一):《爱默生传》中提出或提到的精彩观点
1. 教育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帮助那些在生活中犯了错却没有被关注到的孩子。(p20)
2. 哲学在一开始修正错误时是合适的,但如果不止步于此,它就会攻击真理本身。(p73,法国哲学家皮埃尔·贝尔·关于哲学具有腐蚀性的评论)
3. 一个更美好社会的发展,并不会通过抑制个体化过程来实现,而是通过实现个体诉求的自愿联合而实现。(p343)
4. 过分夸大的个人主义是这个时代的恶习。(p412)
5. 要想获得自由,只能遵从自己的天赋。(p413)
6. 只回顾过去不仅是一个错误,而且是一种毁灭。(p413)
7. 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人们的视角。要衡量一个人,就看他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审视客观世界。(p484)
8. 历史明确地告诉我们,永恒的善只为灵魂而存在,就像必须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的轻油一样,它无法存在于任何社会或制度之中。(p490)
9. 无论我们怎么样去看待一个人,他都是自身物质环境与道德氛围的产物,就如同他是自己身体组织的产物一样。(拿破仑,p504)
10. 生活是一种狂喜,每个人都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爱默生,p505)
11. 当全世界都在追逐权力并把财富作为权力的一种手段时,文化却在修正成功的理论。(p532)
12. 文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摧毁个性,而是要逐步去除个性中所有的障碍和杂质,只留下纯洁的力量。(p532)
13. 生活最终教给我们的,是一种自愿的服从,一种必要的自由。(p533)
14. 只要一个人能够自考,他便是自由的。(p541)
15. 我的思想犹如一壶亟待烧开的热水,是爱默生让它翻滚起来。(惠特曼,p570)
16. 爱默生并不是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给出定论,但没有人比他更能帮助你得出自己的结论。(p573)
17. 一个人如果不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是随俗浮沉,那他就和死去没什么不同。(p573)
18. 对于礼貌以及明智的生活而言,记忆是一种恶习。充满希望和盛情的今天太过珍贵,容不得我们在腐朽的昨天里浪费哪怕一秒。(p589)
19. 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并不总是它最初看起来的样子,当我们让自己太过痴迷时,我们所猎取的东西反过来就会猎取我们。(p596)
20. 你耗尽半生时光苦苦追寻的东西,有一天却在家庭聚餐等日常中不经意间找到了。寻它如寻梦一样的你,一找到它,就成了它的俘虏。(p596,梭罗)
21. 你是书籍的主宰。因此,智者可在书中表达自己的信念,但他依旧不会妨碍你自己对书籍的理解。(p613)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二):顶级读书博主的快速阅读和写作法
.
他读起书来,就像一只雄鹰在沼泽地上空迎风滑翔,警觉地搜寻着有用的猎物。
~~~
《爱默生传》
作者: 罗伯特·D.理查德森
出品方:浙江文艺
.
爱默生是十九世纪思想家、文学家、超验主义哲学家,是确立美国精神文化的代表人物,不仅影响了梭罗、惠特曼、狄金森和弗罗斯特,还启发了尼采、波德莱尔、普鲁斯特、伍尔夫和博尔赫斯。
.
这部传记还原爱默生的生活,由此引入爱默生的学术影响。
占据爱默生人生的一项重要活动,是阅读。阅读塑造了爱默生,而爱默生也自觉地推广阅读,寻求同道中人,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活动。
.
传记不断描述爱默生每个阶段的阅读成果,爱默生是我向往的那类强大的读者,涉猎之广泛、眼界之开阔、选书之品位,让我叹为观止。
.
这篇笔记无法完整陈列爱默生的书单,简略地说说:
各种名人传记、孔子的《论语》、歌.德、蒙田、柯勒律治、林奈的分类法、《耶苏和他的传记作者们》、《试论歌唱、演讲和器乐演奏等艺术形式中的激.情和愉悦均源自动态世界的声音》、卡莱尔、济慈、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塞尔伯恩的自然史》、《印度佛..教史导论》、《薄伽梵歌》、马基雅维利、《建筑的七盏灯》、《苏格兰高地之观察》……
.
爱默生的阅读法:
①不要单纯追求阅读量,阅读是为了发现有用的事实。
②快速一瞥能够发现长时间凝视所注意不到的东西。只需找到作者在某个地方隐藏的有用信息即可,将那些与你无关的段落直接跳过。
③学会如何从每个章节的开头以及对句子的快速浏览中判断是否需要通读。
④如果一个人在阅读时发现自己开始陶醉其中了,就要停下来。因为你的思想只属于你自己。
⑤不读出版不到一年的书(只有好书才能留传下来);只读名著,不读他书(原因同上)。
.
爱默生的写作法:
①多使用名词,丢掉形容词。
②角色描写是蕞重要的。
③抓住三四个关键词语,使之成为文章的核心和命脉。
④从造句开始锻炼写作能力。
⑤散文的秘密主要在于句子。好散文是围绕一个主题的伟大句子的集..合。
.
爱默生认为,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读书是为了自我实现。不要试图成为一个伟大的读者,要警惕被阅读淹没或过度影响的危险。
(我去面壁啦,呜呜~)
.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三):她们造就了爱默生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一位至今仍持续影响和改变美国人自我认知的著名美国思想家。不断面世的不同版本的爱默生传记,反映了人们都想寻找一个答案:爱默生到底为何是爱默生,他的思想如何形成?基于此,伯特·D. 理查德森(Robert D. Richardson, Jr.)花费八年时间寻找答案,答卷便是这部《爱默生传:激情似火的思想家》(Emerson: The Mind on Fire)。
请注意爱默生的全名,在这本书中,译文时而“拉尔夫”(未改名前),时而“瓦尔多”(改名后),时而“爱默生”,容易错以为非同一人。
同理查德写《萨特》一样,伯特认为脱离爱默生的个人及其社会生活,就难以理解他的学术智慧,所以《爱默生传》的焦点在于爱默生本人而非他的学术影响。如果萨特把意识当虚无谈论,爱默生恰恰相反,他十分重视意识与观念的存在,这甚至让他质疑自己的信仰与布道的职业。关键在于,伯特书写所呈现的爱默生,虽然他受到不少人的影响,但是他遇到的几位女性,她们都是有思想的独立女性,对他的思想影响更深。
首先是母亲露丝,伯特称爱默生母亲体贴周到,且好客。母亲对爱默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几乎循着母亲喜欢的哲学家、思想家或者作家的作品——比如弗朗索瓦·费内隆,他赞成妇女教育自由化——逐渐生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其次是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姑妈玛丽·穆迪·爱默生。她被称之为爱默生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她不同于那个时代传统女性,怪异、特立独行。伯特用了许多称赞的词语描述她,孜孜不倦的辩论者、精力充沛的神学家、新锐的宗教思想家、先知、好《圣经》(这个形容是爱默生说的)……差点溢出纸面仍觉得不够。爱默生把姑妈的书信、谈话记录都抄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还仔细排好页码编入索引。如此细致又系统的工作,用于一位普通女性身上,足见爱默生对姑妈的重视。
姑妈玛丽对爱默生的影响,或许来自她自身对哲学的敏锐性与能影响人的辩论、陈述,不仅如此,“在他30岁之前的十多年里,爱默生得到最好的忠告、接受最大的智力挑战、施加给自己最原始的力量以及最大的关注,均来自玛丽姑妈。”姑妈对爱默生影响的深远,以至于爱默生不管何事,都会告知他姑妈,希望得到她的建议。
斯塔尔夫人,爱默生反复阅读她的作品,每每阅读,都有新的启发。比如《柯丽娜》,爱默生还为这个故事精心准备了在意大利的演讲,他认为斯塔尔夫人笔下的《柯丽娜》,是女性悲剧的真实写照,不仅很有可能是真的,还比历史更真实。
主张女性自立的玛格丽特·富勒,年纪虽小,却已主张“男性所需要的东西,女性同样需要,这就是自主权,或者说‘她自己的标准’”。爱默生从1836年开始接下来十年,都与富勒保持密切联系。有意思的是,伯特称爱默生从富勒身上学到了克服长期困难、坚强自立的可能性以及其他各方面的。
艾伦,爱默生第一任妻子,或许对爱默生影响最深。艾伦不到20岁就因肺结核与世长辞。艾伦在世与爱默生有过一段甜蜜的婚姻生活,这段时期是爱默生智力与情感显著飙升的阶段,不少著作与思想在这段时期“接踵而至”。在他知道艾伦将不久于人世后,他不断练习直面死亡。“浪漫死亡的渴望”,正是他在艾伦人生最后时段,专注的事情。
“直面死亡”,在伯特看来,是爱默生主张人应与宇宙结成一种原始关系的体验来源。这种来源除了逝世的艾伦带给他,还有他的玛丽姑妈。
爱情能带给爱默生很大能量。莉迪安是爱默生的第二任妻子,她是一位知性女性,对诗歌很感兴趣,十分仰慕爱默生。他们婚后的日子里,爱默生专注于写作与演讲,定居的康科德环境优美,让爱默生充分享受着远离城市的乡村生活。爱默生能与众多友人保持密切来往,也得益于莉迪安的友善与好客。
《爱默生》从爱默生的学生时代写起,到他的生命之火燃尽,他个人与他思想的生命力跃于纸上,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家。在此罗列部分书中提及的女性,不是有意要把《爱默生传》轻易归类到某种立场中去,而是惊讶于书中提及不少与爱默生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女性,都是爱默生思想嬗变的重要源泉。再者,那个时代的女性,也有不少有思想性,她们主张独立、坚强,不愿让自己被平庸所埋没。而爱默生也十分赞赏、支持甚至为她们宣扬她们的精神。这不是说,当时的社会已经如此平等与开放,恰恰相反——女性能力优于男性,却被排除在职业之外。爱默生甚至说,“优秀的女性在任何地方都不多见,正如杰出的男性一样……无论哪个国家,在其荣誉榜上,女性总是和男性一样多。”
不得不说,这部书描写的爱默生,以及他曾遇到过的各位女士,都十分有趣且充满魅力,也许正是他们构成了那个时代,浪漫且美好的光亮,照耀世人至今。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四):爱默生的一生:读书、写作、演讲、爱家人、爱思想
我总是认为读一本书是需要契机的,你平时的阅读、经历会提醒你今天要看哪位作家、或是书架上的某一本书,那本书一定是适合你当天的心情的。这不今年最大的雷暴天气已经向我袭来,昨天刚写完《自然的欢沁》书评,说要在家里欣赏自然风光,这下可好,雷暴天气让我好好在家欣赏它了。
古人在描述某位伟人出生或去世一定得配上这电闪雷鸣,翻阅手头书籍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1882年4月27日去世的爱默生了。说来今年还是他140周年祭日,1803年出生的这按虚岁算不得220岁了,今年2022,2的谐音是爱,他姓中的第一个字,那高低也得读一本《爱默生传》纪念一下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胡扯一波,回归正题。事实上是在《自然的欢沁》中读到他那篇《小蜜蜂》,诗中用对小蜜蜂的热爱与描述呈现他在巴黎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诗中隐喻极多又十分巧妙令人着迷。
《爱默生传》国内目前就出了两个版本,一本是2017年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卡伯特是爱默生的学生及朋友,他在得到爱默生授权之后写的,是目前最权威的版本了。另一本则是今年三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的这本,作者罗伯特·理查德森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其传记作品《梭罗传:瓦尔登湖畔的心灵人生》和这本《爱默生传:激情似火的思想家》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文学研究的伟大成就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抛弃了在梭罗传记中对于学术研究描写的侧重点,转向对于爱默生个人生活的主要研究,其行文思路清晰,语句简洁,大量引用爱默生生前书信、笔记、演讲稿、作品中的内容,尽可能为读者还原一个更为完整真实的思想家爱默生形象。在他的笔下爱默生是一位热爱读书、忠于写作、擅于思考和演讲的思想家,更重要的是他一生只爱一个人,他关注自己的家庭,努力承担家庭的重担。
但凡听到某人被称为“文学家”,那一定是阅读量巨大,孔子所说那“学富五车”那简直是不够看的,就近现代读书人轻轻松松阅读量够一个前四后八大货车的。爱默生自然也不例外,他涉猎广泛,从柏拉图、苏格拉底、普鲁塔克,一直到同时代新书和期刊他全都会找来翻阅一番,每一个他感兴趣的领域他都会尽情找寻翻阅所有有关的书籍。他长期磨练的阅读速度还间接帮助他提升了写作速度,当他要写什么内容时,他总能快速查阅到他所需要的资料。他又十分勤奋,即便是在经历至亲去世后的颓废和沮丧日子里,他依然在阅读,在写作,在学习。
“爱默生为思想而活,他像一个执着的恋人,执着的追寻着各种思想。他把人的心灵和思维与人的活动和能量联系起来,反对将人的头脑看作是一张空洞的白纸等消极观念,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体能量的源头之上,集中那些能够让思想迸发出光芒的激情之上。”在这种活力下,他忍受丧子剧痛,完成散文《诗人》(被称为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将文学视为文学创作的过程的文学作品),坚定的追寻心中的理想主义。即便是面对钱宁、班克罗夫特对他夸大个人主义的怀疑,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个人主义理念,全身心的致力于自由与自我解放的理念构建之中。他与玛格丽特·富勒共同完成对超验主义理论的研究,并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文学潮流之一,尼采、梭罗、惠特曼、博尔赫斯 、波德莱尔、普鲁斯特、爱伦·坡、伍尔夫等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比较古往今来文学才子浪荡的私生活,爱默生要好很多很多,他毕生只爱第一任妻子艾伦。这种挚爱甚至到了神经的程度,当妻子因病去世后,他甚至掘开了她的棺椁,去确认妻子是否真的离世。他给亡妻写信,表达对她深深的思念。他失去了爱情的信仰,整个人陷入巨大的颓废之中,这个曾经在理想上燃起熊熊火焰的爱默生居然在妻子的离去后轰然倒塌了一般,这个是我始料未及的。
即便爱默生在妻子离世前就已经进行着种种治疗上的努力,心理层面的建设,他一遍又一遍地做关于死亡的布道,可当这一切真正来临之时,他依然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的等待着新生。当银须飘飘/岁月已把我们带到了生命的黄昏…… 一切都已逝去,唯爱将会永存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五):爱默生:生活是一种狂喜,每个人都是一团燃烧的火焰
《爱默生传》是一本极其精彩的,关于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的思想传记。
也就是说,比起普通传记聚焦于传主生平经历和私生活细节的写法,本书的亮点在于集中展现了爱默生的思想精神。
美国知名传记作家理查德森在完成这本大传时,充分利用了爱默生未发表的个人日记、信件以及讲稿,细致地呈现了这位“美国文明之父”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同时,本书还可以看作是爱默生的一本私人阅读史,理查德森详细地谈及了爱默生阅读过的那些作品和作家们,包括玛丽姑妈、斯塔尔夫人、歌德、梭罗等人,爱默生的思想也与他们息息相关。
最后,本书还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爱默生?
按照传记的通常写法,《爱默生传》在开头简要勾画了爱默生的出身及其家庭。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出生于1803年,是家中的第四子。
爱默生的父亲威廉·爱默生牧师和妻子露丝共生育了八个孩子。但第一子和第二子相继夭折,因此第三子威廉(生于1801年)实际上是家中的长子,而爱默生则是次子,在他之下,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理查德森在书中写,“爱默生的成长和他早年人生的跌宕起伏,都与他那些才华出众且雄心勃勃的兄弟凄惨的失败紧密交织在一起。”
虽然家庭中的孩子众多,但实际上在爱默生此后的人生中,他对家庭学习氛围有着温馨的回忆。他们一起上学,一切写信,共同分享书籍,互相寄送钱物。
爱默生的父亲在他8岁的时候死于“消耗性消瘦症”,但这次死亡并没给爱默生带来太大的触动,爱默生对父亲缺乏兴趣,他更乐意回忆母亲。
但事实上,爱默生的母亲也并非是他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另有其人。理查德森很快就写到,对爱默生影响最大的一位女性是爱默生的姑妈玛丽·爱默生。
在爱默生30岁以前,他受到的最好的忠告、接受的最大的智力挑战、施加给自己最原始的力量以及最大的关注,均来自玛丽姑妈。而且玛丽姑妈对于爱默生的这种影响从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爱默生在他之后的作品中还将一次次地提及这个名字。
爱默生14岁进入哈佛大学,26岁开始继承父亲衣钵担任牧师,同年与第一任妻子艾伦结婚,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以艾伦的早逝而终结。
爱默生对艾伦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这段夭折的婚姻也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4年之后,爱默生与莉迪安·杰克逊结婚。同时他作为演说家和作家的长达40余年的职业生涯也在这一阶段开启,我们即将与这位激情似火的思想家碰面。
爱默生曾说,生活是一种狂喜,每个人都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爱默生完美地践行了自己的这一思想。
1932年9月,爱默生正式向教会请辞,教会接受了他的申请。随即爱默生写了一首诗:
1934年,爱默生开始了职业演讲生涯,在他职业生涯较为活跃的40多年里,爱默生一共发表了大约1500次公开演讲。演讲成了他生活的主要部分,也是他收入的主要来源。
起初,人们对爱默生的演讲反映比较冷淡,但随着时间推移,爱默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甚至在欧洲也声名鹊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爱默生不会被负面评价包围。事实上一位研究俄亥俄州学园运动的历史学家声称,“没有哪一位来自东部的文化演讲者能够像爱默生那样遭到如此多的负面评价。”
我们不难想象,爱默生不可能对这些负面评价无动于衷。但作为一位热情似火的思想家,一团燃烧的火焰,爱默生不会将他的热情浪费在所谓的负面评价之上。他的思想有更值得耕耘的土地。
他满含热情地谈论生活,谈论自由,谈论文化。
他说,“一个人如果不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是随俗浮沉,那他就和死去没什么不同。”
他说,“文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摧毁个性,而是要逐步去除个性中所有的障碍和杂质,只留下纯洁的力量。”
他说,“要想获得自由,只能遵从自己的天赋。”
他说,“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人们的视角。要衡量一个人,就看他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审视客观世界。”
从这些金句中我们也可以充分领略到爱默生作为演说家的魅力所在。
理查德森说爱默生喜欢演讲,擅长演讲,并把演讲当做使命。
事实确实如此,爱默生曾表示,“对我而言,听众不仅代表着人类,而且也代表着我自己的愿望,那就是要充分、全面和彻底地表达自己,而不是片面和有所保留。”
爱默生演讲事业的成功得益于他源源不绝的哲思,而他的哲思则来源于不断地阅读。
在这本传记中,理查德森花了大量的笔墨来介绍爱默生的阅读史,同时也是他思想的来源。从这些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爱默生是一位视野广阔的阅读者,他不仅将视线放在身边的美国作家,同时还关注大洋对岸的欧洲作者,甚至爱默生对于亚洲文学也有过研究。
理查德森介绍说,爱默生曾阅读过中国古典著作《四书》,并认真做了笔记。
正因为爱默生对于亚洲文学和宗教的痴迷,他得以凭借一种“同一政治观”使东西双方认同彼此成为可能,也让爱默生能够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尽情探索。
爱默生不断地进行大量的阅读,但他从来没有让自己成为他人思想的容器。他在不断地传达精神独立的理念。
恰如本书译者在后记中说的一样,爱默生要求“做独立的思考者,而不是思想的追随者”。
爱默生告诉我们,“你是书籍的主宰,因此智者可在书中表达自己的信念,但他依旧不会妨碍你自己对书籍的理解。”
这句话呼应了爱默生在1932年做的那首诗,“我绝不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爱默生“因此而自由。”
《爱默生传》是一本关于爱默生的大传,但实际上爱默生自己对于传记文学也抱有浓厚的兴趣。
爱默生曾写过一本《代表人物》的演讲集,书中选取了柏拉图、斯威登堡、蒙田、莎士比亚、拿破仑和歌德六位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代表着哲学家、神秘主义者、怀疑论者、诗人、实利主义者和作家。
爱默生选取这一主题,关心的并不是伟人本身,而是“伟人在我们的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理查德森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
爱默生自己写道,“我们必须书写自己的《圣经》”,必须“不折不扣,始终不渝地践行每一个真理。”
这一点再次体现了爱默生激情似火的一面,他的职业生涯一直在演说自己的思想,但同时他的人生经历也始终在践行自己的思想。
爱默生曾在1842年的日记中写道“这是强健无比、团结一致的灵魂的象征。这是激情燃烧,热情似火的灵魂的象征”,爱默生原本形容的是山火和火山,但事实上,这正是对爱默生自己灵魂和人生的最完美的注解。
在这本《爱默生传》中,理查德森还提及了爱默生与惠特曼的交往。
1855年,文坛新人惠特曼将自己的诗集寄给了爱默生,随即受到了爱默生的大力赞扬。
惠特曼随后说,“我的思想犹如一壶亟待烧开的热水,是爱默生让它翻滚起来。”
正是借助惠特曼与爱默生的交往,理查德森回答了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爱默生?
惠特曼曾建议旁人尽可能多地阅读爱默生的作品,并将其称为“人生成长的最好读物。”为什么怎么说呢? “爱默生并不是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给出定论,但没有人比他更能帮助你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个极其漂亮的回答,让我们几乎找不到拒绝爱默生的理由。爱默生可以借助《代表人物》书写他自己的圣经,而我们所有读者则可以借助爱默生来书写我们自己的圣经。
这正是爱默生始终在传递的真理。我们还没忘了,爱默生曾说,“一个人如果不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是随俗浮沉,那他就和死去没什么不同。”
进入19世纪60年代之后,爱默生再次被死亡的阴影笼罩。
1862年,梭罗去世;1863年,玛丽姑妈去世;1868年,哥哥威廉去世。
与此同时,日益明显的衰老似乎也在暗示着爱默生职业生涯的尽头。
1872年的一个深夜,爱默生的房子失火,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伤亡,爱默生的书籍和书房也完好。
可即便如此,这场大火依旧成了爱默生职业生涯的句号。此后爱默生退出了公众演讲的舞台。一直到10年之后,1882年,79岁的爱默生在家中平静地走向死亡。
爱默生的故事到此为止了吗?
没有。
理查德森说,惠特曼在爱默生身上发现了对文学本身的诠释。惠特曼写道,“文学的价值只能用激情来衡量。这种激情是血与肉的灵魂,他们虽不抛头露面,但却运动不止。”
理查德森认为这是对爱默生极其准确的评价。爱默生留给后人的价值正在于此,他激情似火的灵魂,始终运动不止。以此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书写自己的圣经。